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孙中山一遇内部失和就另起炉灶建新党
相关主题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的洪宪称帝档案:解码陈其美
[合集] 孙中山这人怎么样?蒋介石鲜为人知的两位“二奶”(转载)
北大历史系教授尚小明最新论文: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建议:不妨讨论讨论版标及其它近代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转载)宋教仁如果不被暗杀
尚小明:既不刻意为国民党辩护,也不随意为袁世凯翻案为什么近代史版的标志人物是宋教仁?
革命党与北洋,都要靠帝国主义宋教仁在与袁世凯约定见面之前被刺于火车站,不恰恰说明刺宋是(转载)
五花八门的国民党称呼:局座师座并不常用 (转载)版主能否把置顶的那个● Re: 为什么近代史版的标志人物是宋教仁
孙中山与袁世凯—中国人是非颠倒的价值观 (转载)共和掘墓人孫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孙中山话题: 宋教仁话题: 二次革命话题: 同盟会话题: 国民党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b
发帖数: 565
1
時間:2014-10-08 20:51
千古之谜
宋案所引发的讨袁“二次革命”,基本上是孙中山孤家寡人的意愿,这一点在事隔多年
之后看得更加清楚。不仅国民党内部对“讨袁”反对声音很大,民众也并不买账,可以
说,死掉的宋教仁肯定也是反对的。
当年革命党人和改良派都梦寐以求的宪政实现在即,偏偏就出了宋教仁的人命,出了人
命其实也未必就一定会断送宪政,未必就一定要开内战,但是,“二次革命”还是不幸
地爆发了,毕竟孙中山还是有威望的,但是由于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以内战代和谈,失道
寡助,两个月就失败了。
“二次革命”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宪政的破产,也导致了国民党内外都陷入了绝境。就
国家而言,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就内部而言,孙中山深感人心离散,政令不通了。
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年仅三十一岁的宋教仁自知肯定是为政敌所害,但是,谁是
他的政敌,他是否心里明白?死到临头的时候,他还在寄望袁世凯:
“以共和为重”。
“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
,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这难道是宋教仁对幕后主凶的临终遗言吗?如果不是,那又如何解释呢?
再说回来宋案凶手应桂馨和武士英,都是共进社成员,国民党党徒,百度百科上说:应
桂馨是上海滩上的流氓头子,却闭口不谈他还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卫队
负责人和贴身护卫。
要说他们杀害自己的领袖,那绝对是不可理喻,但要说袁世凯能同时收买到这两个人当
杀手,那绝对是更加不可理喻,难道上海滩上连个会杀人的烂仔都找不到了?
说陈其美杀人如麻毫不为过,陶成章、徐宝山、夏瑞芳、郑汝成等都是他的刀下鬼。辛
亥革命前夕,宋教仁在上海要成立同盟会中国大陆的本部,实际上就是要架空东京本部
,为此陈其美和宋教仁也曾经发生过矛盾。
武昌起义与孙中山其实真是扯不上关系,但是与宋教仁在上海另起同盟会的炉灶有相当
大的关系。孙中山辛辛苦苦搞了很多起义,劳民伤财,没想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落在他人手里,肯定是郁闷至极。
宋教仁肯定是死于政敌之手,而所谓政敌,就一定与他赴京并准备就任内阁总理有关,
总之是与对袁世凯的态度相关。就当时的中国政坛而言,诸位主角都表达了对宋教仁英
年早逝的哀痛:
陈其美花销二百银元,亲自去买了棺材,还请照相师傅给宋教仁拍照遗像;
孙中山恰好在一个月前赴日本考察铁路,闻讯状极悲恸,后撰挽联曰:“作公民保障,
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袁世凯在北京闻讯大惊,即发电云:“惊闻执事为暴徒所伤,正深骇绝。”并表示“重
悬赏格,限期缉获凶犯外,合先慰问。”
黄兴曾在宋案后激愤说:“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
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而宋教仁的挚友友于右任却留下了“勒之空山
、期之良史”的铭文。
总之,以上诸君定有真凶在内,蹊跷的是国人至今无以辨别真伪,此案已成千古之谜。
中华革命党
试想一下,如果宋教仁那次逃脱厄运,到北京组阁成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内
战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天空,而“国父”之名也就和孙中山没任何 关系了
。然而,宋教仁恰恰是倒在了走向共和的道路上,以当时的中国之国情而言,不要说是
历史的偶然,那确实是一条不归路。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海外另组新党,就是对于国内国民党的宋教仁路线彻底
失望,或者说是他本人在国民党中的彻底失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宋教仁至少在客观上
成了他的党内政敌。
老同盟会员谭人凤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时写道:
中山本中国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负虽大而局量实小,立志虽坚而手段实劣。
观其谋举事也,始终限于广州一隅,而未尝终筹全局;其用人也,未光复以前,视为心
腹者,仅胡汉民、汪精卫、黄克强三人,既失败而后,藉为手足者,又仅陈英士、居觉
生、田梓琴、廖仲恺辈,而不能广揽人才。
其办党也,又以个人为单位,始则放弃东京本部,专注重南部同盟,继者拒旧日同人,
邀新进别开生面,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
至揣测华侨心理,知必发难后始能筹款,遂不计成败,嗾人轻举妄动,败后无力维持,
则尤其失人心之处也,以故前后举发十数次,靡费及数百万金,无一成功之效果,卒至
进退失据,不亦可惜哉!
孙中山一遇到内部失和,就会产生另起炉灶的念头,这不仅是另立中央,索性就是分裂
党。或者说,在孙中山看来,“我”就是党,我走到哪里,党就走到哪里,谁不听我的
指挥,就是不听党的指挥,如果都不听我的指挥,那我就重建新党。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时亲笔书写的誓约。
于是,孙中山跑到日本,决定重新成立一个“中华革命党”。
其实,“中华革命党”已经不是新名词,早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风波。同盟会刚刚成立
两年,孙中山就打算改名为“中华革命党”,原因是从那时起,高层内部的其 他派系
就和他过不去,几乎所有的领导成员都对他很有意见。这个想法在一九零八年又差一点
变成现实,因为同盟会东京总部分崩离析,与孙中山意见相左的人分出 去成立了共进
会和光复总会,看样子同盟会是非要重整旗鼓了。
那次是孙中山坚决要将同盟会改成“中华革命党”,并订立了誓词,将同盟会原来的十
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改成“废灭鞑虏清朝,创
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
更名,换句话说就是清党,两次更名未成,到了“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终于再次
想起更名这件事。他在国民党内部已经说话不算数了,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的讨袁主
张严重受阻,下令没人响应,据《革命逸史》记载:“党员多因循苟且,延不应命”。
1913年的“二次革命”是短命的,孙中山亡命日本之后,国民党内部似乎还笼罩着宋教
仁的阴影,他哀叹“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这就是他下定决心整理党务
,不惜推倒重来的理由。
作者:七月流火(《孙中山和他的女人们》一书作者)
j********b
发帖数: 565
2
時間:2014-10-08 20:51
千古之谜
宋案所引发的讨袁“二次革命”,基本上是孙中山孤家寡人的意愿,这一点在事隔多年
之后看得更加清楚。不仅国民党内部对“讨袁”反对声音很大,民众也并不买账,可以
说,死掉的宋教仁肯定也是反对的。
当年革命党人和改良派都梦寐以求的宪政实现在即,偏偏就出了宋教仁的人命,出了人
命其实也未必就一定会断送宪政,未必就一定要开内战,但是,“二次革命”还是不幸
地爆发了,毕竟孙中山还是有威望的,但是由于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以内战代和谈,失道
寡助,两个月就失败了。
“二次革命”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宪政的破产,也导致了国民党内外都陷入了绝境。就
国家而言,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就内部而言,孙中山深感人心离散,政令不通了。
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年仅三十一岁的宋教仁自知肯定是为政敌所害,但是,谁是
他的政敌,他是否心里明白?死到临头的时候,他还在寄望袁世凯:
“以共和为重”。
“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
,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这难道是宋教仁对幕后主凶的临终遗言吗?如果不是,那又如何解释呢?
再说回来宋案凶手应桂馨和武士英,都是共进社成员,国民党党徒,百度百科上说:应
桂馨是上海滩上的流氓头子,却闭口不谈他还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卫队
负责人和贴身护卫。
要说他们杀害自己的领袖,那绝对是不可理喻,但要说袁世凯能同时收买到这两个人当
杀手,那绝对是更加不可理喻,难道上海滩上连个会杀人的烂仔都找不到了?
说陈其美杀人如麻毫不为过,陶成章、徐宝山、夏瑞芳、郑汝成等都是他的刀下鬼。辛
亥革命前夕,宋教仁在上海要成立同盟会中国大陆的本部,实际上就是要架空东京本部
,为此陈其美和宋教仁也曾经发生过矛盾。
武昌起义与孙中山其实真是扯不上关系,但是与宋教仁在上海另起同盟会的炉灶有相当
大的关系。孙中山辛辛苦苦搞了很多起义,劳民伤财,没想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落在他人手里,肯定是郁闷至极。
宋教仁肯定是死于政敌之手,而所谓政敌,就一定与他赴京并准备就任内阁总理有关,
总之是与对袁世凯的态度相关。就当时的中国政坛而言,诸位主角都表达了对宋教仁英
年早逝的哀痛:
陈其美花销二百银元,亲自去买了棺材,还请照相师傅给宋教仁拍照遗像;
孙中山恰好在一个月前赴日本考察铁路,闻讯状极悲恸,后撰挽联曰:“作公民保障,
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袁世凯在北京闻讯大惊,即发电云:“惊闻执事为暴徒所伤,正深骇绝。”并表示“重
悬赏格,限期缉获凶犯外,合先慰问。”
黄兴曾在宋案后激愤说:“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
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而宋教仁的挚友友于右任却留下了“勒之空山
、期之良史”的铭文。
总之,以上诸君定有真凶在内,蹊跷的是国人至今无以辨别真伪,此案已成千古之谜。
中华革命党
试想一下,如果宋教仁那次逃脱厄运,到北京组阁成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内
战的血雨腥风就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天空,而“国父”之名也就和孙中山没任何 关系了
。然而,宋教仁恰恰是倒在了走向共和的道路上,以当时的中国之国情而言,不要说是
历史的偶然,那确实是一条不归路。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海外另组新党,就是对于国内国民党的宋教仁路线彻底
失望,或者说是他本人在国民党中的彻底失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宋教仁至少在客观上
成了他的党内政敌。
老同盟会员谭人凤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时写道:
中山本中国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负虽大而局量实小,立志虽坚而手段实劣。
观其谋举事也,始终限于广州一隅,而未尝终筹全局;其用人也,未光复以前,视为心
腹者,仅胡汉民、汪精卫、黄克强三人,既失败而后,藉为手足者,又仅陈英士、居觉
生、田梓琴、廖仲恺辈,而不能广揽人才。
其办党也,又以个人为单位,始则放弃东京本部,专注重南部同盟,继者拒旧日同人,
邀新进别开生面,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
至揣测华侨心理,知必发难后始能筹款,遂不计成败,嗾人轻举妄动,败后无力维持,
则尤其失人心之处也,以故前后举发十数次,靡费及数百万金,无一成功之效果,卒至
进退失据,不亦可惜哉!
孙中山一遇到内部失和,就会产生另起炉灶的念头,这不仅是另立中央,索性就是分裂
党。或者说,在孙中山看来,“我”就是党,我走到哪里,党就走到哪里,谁不听我的
指挥,就是不听党的指挥,如果都不听我的指挥,那我就重建新党。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时亲笔书写的誓约。
于是,孙中山跑到日本,决定重新成立一个“中华革命党”。
其实,“中华革命党”已经不是新名词,早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风波。同盟会刚刚成立
两年,孙中山就打算改名为“中华革命党”,原因是从那时起,高层内部的其 他派系
就和他过不去,几乎所有的领导成员都对他很有意见。这个想法在一九零八年又差一点
变成现实,因为同盟会东京总部分崩离析,与孙中山意见相左的人分出 去成立了共进
会和光复总会,看样子同盟会是非要重整旗鼓了。
那次是孙中山坚决要将同盟会改成“中华革命党”,并订立了誓词,将同盟会原来的十
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改成“废灭鞑虏清朝,创
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
更名,换句话说就是清党,两次更名未成,到了“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终于再次
想起更名这件事。他在国民党内部已经说话不算数了,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的讨袁主
张严重受阻,下令没人响应,据《革命逸史》记载:“党员多因循苟且,延不应命”。
1913年的“二次革命”是短命的,孙中山亡命日本之后,国民党内部似乎还笼罩着宋教
仁的阴影,他哀叹“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这就是他下定决心整理党务
,不惜推倒重来的理由。
作者:七月流火(《孙中山和他的女人们》一书作者)
o*********y
发帖数: 16
3
marked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共和掘墓人孫文尚小明:既不刻意为国民党辩护,也不随意为袁世凯翻案
《民国名人张璧评传》第2章革命党与北洋,都要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五花八门的国民党称呼:局座师座并不常用 (转载)
孙中山是真心喜欢中共吗?孙中山与袁世凯—中国人是非颠倒的价值观 (转载)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的洪宪称帝档案:解码陈其美
[合集] 孙中山这人怎么样?蒋介石鲜为人知的两位“二奶”(转载)
北大历史系教授尚小明最新论文: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建议:不妨讨论讨论版标及其它近代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转载)宋教仁如果不被暗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孙中山话题: 宋教仁话题: 二次革命话题: 同盟会话题: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