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 发帖数: 22064 | 1 耿慧玲∗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以中國史書、越南史書及越南其他文獻與銘文資料來
重現一
位越南歷史人物—李常傑的生平。
越南在五代時期逐漸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一直到李常傑率眾入侵
欽、廉、
邕州造成宋朝極大的挫敗,自此之後,宋朝默認越南的獨立地位,越南史家稱之
為「古今第一武功」,李常傑正是領導這一次戰役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中
國的史
書記載中並沒有「李常傑」的事蹟,透過中、越的史籍及地方文獻及刊刻的碑銘,
可以知道,李常傑世為簪纓,其父郭盛溢曾任李太宗時的太尉,常傑二十
歲清身
入宮侍太宗,聖宗時因從征占城,功拜輔國太傅、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
門下、
上柱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經略清化、乂安兩地,仁宗即
位,李
常傑任太尉與靈仁太后共掌政權,發動侵宋戰爭,鎮守九真郡十九年,長
期擔任
宰輔,是越南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然而在中國與越南的史書中均沒有對於
63969;
常傑生平的完整敘述。因而對於李常傑真正的身份、在歷史上的地位
64038;沒有清楚
的陳述,本論文哂脙韧饪甲C方式,使用較少見之越南碑銘資料,
重現李常傑的
生平。
關鍵詞:越南、李常傑、李朝、碑銘
一、前言
中國是一個好記載的民族,不僅僅是對於中國中原核心地區有豐富的記載,
同時對於周邊的民族與政權也有相當程度的記載,這對於整個亞洲甚至歐洲部分
地區的歷史研究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就歷史的發展而言,中國文化的發展
是由北
而南。廣大的南方土地,在中國中原文化尚未到達之前,原是百越民族聚居之區,
但當中國文化的拓展,涵化了整個南方,中國文化圈的形成也就在這樣的
狀況下
逐漸成形。然而中國長期政治的發展均以北方為主,政治與戰略上的考
63870;,使得
學術研究也偏向於長城內外。相對而言,對於中國南方的研究是目前可以有成長
空間的一塊領域。
作為一個長期以中國漢字為書寫系統的國家,越南有與中國相似的記載習
慣,無論是官方的史記或是地方的文獻,甚至於刊刻的碑銘,其數
63870;都十分的豐
富,然而,越南史籍本身也存在著許多論述、記載上的問題,畢竟她不如
中國長
期建立的文字記載系統那樣完善。因此,當進行越南歷史或文化的
研究時,不僅
僅是要哂弥袊蛟侥系馁Y料,更需要針對內容去作參合考校。本
文即欲哂弥br />
國與越南史籍及相關資料,尤其是屬於一手史料的碑銘資
63934;,重現中越歷史上一
位重要的人物。
二、一場改變歷史的戰爭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十一月《宋史·神宗本紀》簡簡單
單的記載了一件事:
戊寅,交阯陷欽州。1
此外,便沒有對於這一個事件有所敘述,在同書列傳第二百四十七〈外國
四·交
阯〉中對於這個事件也沒有一個清楚的記載,2《續資治通鑑長編》只簡單的說:
(十一月己巳)廣西經略司言,諜報交趾、廣源州集鄉兵,欲圖入寇,又
言古萬峒為蠻俟ソ佟Tt:「與賾鹩泄θ怂僖悦劊环#63862;之家,量與
存恤。」3
《宋會要·蕃夷四》也沒有以很多的文字著墨:
八年,十二月五日,廣南西路經略司言:「交阯以舟師駐湖陽鎮,
忠#63864;
路入寇欽、廉州。」二十一日,以交阯入寇,攻陷郡縣,殺傷吏民
,詔廣
南路經略司嚴為守禦之備置,安南路經略司預經制其事,將
討蕩其巢穴也。4
只有《文獻通考·四裔考》對於這一次的戰役有較為清楚的交代:
初,廣西屯北兵二十指揮,交人畏之,(劉)彝奏罷正兵而用槍仗手分戍。
聽偏校言,以為安南可取,大治戈船。交人來互市,率皆遏絕;表疏上訴,
亦不得通。(熙寧)八年冬,遂分三道入寇,一自欽州,一自廣府
,一自
崑崙關,連陷欽、廉二州,廉土丁八十5守城,皆驅令負擔登舟,
已而盡
殺之。又陷邕州,殺守將蘇緘,屠其民五萬餘口。詔以趙禼為安南道
64008;營
都總管、經略招討使,李憲為副使,帥大軍南征。尋罷憲而以宣徽
南院使
郭逵為招討使,改禼副之。6
這樣的記載方式,似乎如同中國其他的戰役一樣,並不是十分的特殊,然而,在
越南的史記中,對於這一次的戰役,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在《大越史
記前編·
本紀》中,對於戰爭的傷亡是這樣的記載:
帝(李仁宗)怒,命李常傑、宗亶領兵十餘萬,分三道擊之
…常傑連陷欽、
廉州,殺土丁八千人7。宗亶…丙辰五年…圍邕州,知州蘇緘悉力
固守,
我軍攻之,四十餘日囊土傳城而登,城遂陷,緘令其家屬三十六人皆先死,
藏尸于坎,乃縱火自焚。城中人感緘之義,無一人降者,於是盡屠其民,
凡五萬八千餘口,並欽、廉死亡者幾十餘萬。常傑等俘虜三州而還。…三
月,宋以郭逵為招討使,趙禼副之,合占铡⒄#63782;兵來侵。…命李
常傑迎
擊宋師于如月江,大破之,宋兵死者千餘人。郭逵引退,復取我廣源諸州
。8
越南史家吳時仕對於這一次的戰役有如下的評價:
我國與北朝交兵多矣,南帝以前,勝敗不常,迹陳事往。其後吳先主白藤
之捷;黎大行諒山之勝;陳仁宗之敗唆都,俘烏9馬兒,走
脫驩,皆折強
虜於方橫,凜國事之難,犯勝克之烈,為本國侈談,然皆敵至其國
,不得
已而應之,勞逸之形殊,主客之勢異,若夫堂堂之陣,正正
之旗,十萬橫
行,深入客地,破三州之眾,如振槁然。在境無敢攖其鋒,還師無敢躡其
後,如此用兵,非本國一曠事哉!10
且此次戰役不僅僅是一場值得誇耀的戰爭,對於李朝後來的發展,
甚至於越南獨
立於中國中央政權的直接統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場戰爭,導致以下
的後果:
按,是役我國能暢其兵威,宋人以我方強,思以恩義柔撫之,自是貢聘之
遺,文書之式,皆不苛責,惟恐忤其意以生邊釁。至英宗時…我國書惟列
大臣數名,其印文曰「南越國印」。後更用中書門下之印,宋人皆
63847;能詰,
輒以略遠之說自解。其後國名之賜,增壯天南,則李氏之所得于宋
亦多矣。11
越南與中國南方從上古時期,即因山水相連而產生了密切的關係,
這種關係,是
在長期地理之間的自然融合,也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相互涵化過程。自秦始
皇征嶺南,設置象、南海、桂林三郡始,12中國即開始在自然的涵化過程
中,加
入了許多人為的政治與軍事的推動力量,有計畫的將中國的各種
63882;量拓殖到越南
地區,尤其是越南北方地區;西漢以後,更在原本南越國的基礎上,設
63991;了交趾、
九真、日南等郡縣,使得越南北部內屬中國,成為中國地方行政治
64001;中的一環。
這也就是越南歷史中的「北屬時期」。歷經一千多年政治上
的直屬,越南在唐末
五代時期,趁著北朝(中國)中央控制權力逐漸衰落之時候,則依
據天險,起來
擺脫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其間歷經曲顥、楊廷藝、矯公羨、吳權等以節
64001;
使的身份建立起強固的地方勢力,自外於中國中原地區的政治範疇,也與
十國時
期的南漢逐漸形成對抗的局面,然而,內部權力的爭奪使得越南地區在吳權之後
陷入群雄競起各據郡邑的割裂局面,也就是史稱的「十二使君」時期。最後由丁
部領、黎桓、李公蘊遞代承襲,重新建立起統一的勢
63882;。杖鐓菚r仕的評論,在
熙寧八年—亦即李仁宗太寧四年之前越南地區有許多
反抗中央政權的事件,例
如:西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二徵夫人略定五十六城,
自立為王;13
西元248年(東漢延熹十一年,三國吳赤烏十一年)九真趙嫗的起
事;14西元541
年(梁武帝大同七年)李賁在九德郡起兵,北逐蕭諮
,南征林邑,自稱「南帝」,
又建國號曰「萬春」,都龍編;15其後,趙光復據夜澤之險,在位23
63886;(548~570);16
722年(唐玄宗開元十年)梅(枚)叔鸞起兵,自稱黑帝;17
791年(唐貞元七年)唐林人馮興包圍州治;18
931(後唐明宗長興二年)楊廷藝攻殺南漢軍隊;19然
而,這些建國立號的時間都不能長久,不旋踵重又受到中國
中央政權的掌控,在
歷史的洪流之中,只是中國邊境地區的一些可控制的民變而已。從1010
63886;到1400
年,越南從北屬時期走向獨立自主的時代,史稱「大越復興
時期」,20而李朝正是
這個走向獨立自主時期的關鍵時代。熙寧八年及其後因而發生的後
續戰爭更是這
個關鍵時代的關鍵戰役。在越南的歷史中,領導這次戰役的統帥,
63745;被當作是神
祇供奉,越南有一本「皇越神祇總冊」記載著從古以來越南地區供奉的
64025;祇,其
中的「翊邚V威大王」,就是這次關鍵性戰役的統帥李常傑,《總冊》對於
63969;常傑
是這樣敘述的:
奉按國史,王德縣太和坊,姓李名常傑,仕李官至太尉、上將軍,平國內
寇佟4跁r21,取欽、廉、邕三州,史氏稱其十萬橫行,深入客地,在
境無攖其鋒,還師無敢躡其後,為本國曠事第一武功,歷代褒封上等福
64025;。22
越南史家潘輝注在其著作《歷朝憲章類志》卷九〈人物誌〉亦稱其為「古
今武功
第一」23。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國的史籍中竟無一字提到李常傑這個人,或許有
人認為這次戰役中國記載不顯的原因,是因為越南過於誇大戰役的規模,但
63860;繼
續觀看後續的記載,則發現宋朝在這一次戰役只能以「慘敗」形容,《文獻通考》
卷三百三十:
(熙寧)九年(1076)十二月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富良去其
國不遠,
(郭)逵不敢渡,官軍八萬死者什六,得其廣源州、門州、思浪州
、蘇茂
州及桄榔縣而還,逵、禼皆得罪。詔改廣源為順州,命西上閤門使陶弼知
州事,餘皆即用其酋長。乾德(李仁宗)乞再修職貢,還所奪州縣詔報之
曰:…但以邕、欽、廉之民遷劫炎陬,久失鄉井,俟盡送還省界,即以廣
源等賜交州…乾德初約歸三州官吏千人,久之才送民二百二十一口,男子
年十五以上,皆刺額曰「天子兵」,二十以上曰「投南朝」,婦人
63999;左手曰
「官客」,以舟載之而泥其戶牖,中設燈燭,日行一二十里則止,
而偽作
更鼓以報,凡數月乃至,蓋以紿示海道之遠也。…乃悉以四州一縣還之。
然廣源舊隸邕管羈縻,本非交趾所有也。24
這麼重要的戰役,其領導者為什麼在中國的史冊中卻沒有記載?瞭解
63930;這一位領
導者的相關資料,應該可以進一步瞭解越南與中國在那一段歷史中真確的
互動關
係。本文即欲以越南文獻及金石資料補充有關這一位重要戰役的領
導者的生平。
三、找尋李常傑
在中越關係改變的歷史關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李常傑,沒有在中國史書中出
現,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同樣的狀況,在中國的唐代歷史中也曾發
生,那
就是越南的另一位民族英雄—馮興。馮興在越南民間被稱為「布蓋大王」,受到
「十五社同奉事」,這種崇敬的狀況,較之於越南歷朝皇帝均為隆
重,25而「布蓋
大王」的「布蓋」在越南語中即是父母的意思,26可見馮興在越南歷史與
社會上
的地位。其被崇祀的主要原因是馮興與其鄉人杜英翰反抗唐朝,攻入當時的安南
都護府,據府即政,致使安南都護高正平憂憤而死。然而這件史事的記載
也如李
常傑的事跡一般,在中國與越南產生相當程度的落差。這當然可能因為中
國傳統
史書對於中央政府的一些舉措,經常性的會採取一些技巧性的方式來解釋或做選
擇性的記載。27因而在中國的史書中,可能的疏漏,將會造成對於真實歷
史的誤
解。在本人的〈馮興考〉一文中,利用越南的文獻—尤其是越南的碑銘資
63934;,將
馮興的事件做了一些考釋,本文將再利用越南的文獻—尤其碑銘資
63934;,對李常傑
的生平也作一些整理與分析。
在越南的歷史文獻中,《大越史記全書》與《越史略》、《越史通鑑綱目
》、《越
史綱目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其中《越史略》的記載內容
主要是以李朝
及其以前之歷史為主,目前有兩個版本,一為中國守山閣叢書所收之《越
史略》,
一為經陳荊和先生校合的《校合本大越史略》。《越史略》的記載內容甚
為簡略,
對於唐代以前的記載多以中國史書為本,鮮少不同;然而從丁部領以後的
記載,
則多以越南本國立場著述,與中國史書頗有差異,其牴牾之處,可與中國
史籍相
參證,是研究越南李朝歷史重要的典籍。28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歷代官方修史的集結,自陳太宗時即命史臣黎文休
依據史料修撰《大越史記》,其內容自趙佗(趙武帝南越國)至李朝結束
;後黎
朝仁宗時,又命潘孚先修撰陳太宗至明人建國之間的歷史,亦名之曰《大越史
記》;黎聖宗時,復命史臣吳士連編纂趙武帝之前的鴻尨紀及蜀氏
紀,並合前述
兩書成《大越史記全書》,其後歷朝皆有所增益,成為越南
63884;史最重要的一部官
方史籍。《大越史記全書》有各種不同的版本,現在通用的是陳荊和先生編校的
《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由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印行,陳荊和先生是
越南史研究的大家,曾經整理過許多越南的文籍,對於越南歷史研究,有
相當重
要的地位,其編著之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與《越史略》可以說是漢文
界研究
越南歷史必讀的文獻資料,但是,在陳先生的校定編輯過程中,也
常將一部份的
越南史家論述省略,故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應該要將陳荊
和《校合本大越史記
全書》與,和北城學堂本《大越史記前編》;《校合本大越史略》與中國
守山閣本
《越史略》之記載作比較。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是一部官修越南編年歷史,由阮朝國史
64044;史臣潘清
簡等人編纂,書籍編纂方式,採用朱熹《資治通鑑綱目》的編纂體例,注重所謂
的「褒貶春秋筆法」,綱仿《春秋》,目仿《左傳》,綱舉目張,便於查閱。同
時,
針對舊史的錯誤,和相關資料之補苴,都可以與《大越史記全書》相
63851;校。此外,
鄧春榜著作之《越史綱目節要》,針對《越史通鑑綱目》再作疏注,亦為重要之
越南史籍,與《越史通鑑綱目》間亦有相互補苴的功能。以上為主要史料之
63789;源,
他如潘輝注《歷朝憲章類誌》、黎崱《安南志略》、
63847;著撰人《皇越神祇總冊》、
黎貴惇《見聞小錄》《芸臺類語》、高春育《大南一統志》
等等,都是研究越南歷
史重要之著作。
經查閱這些相關記載後,發現對於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越南史書的記載,
亦十分的簡略。有關李常傑的生平,大約以潘輝注《歷朝憲章
63952;誌》卷七〈名良
將〉之記載比較完整,茲錄如下:
李常傑,昇龍太和坊人。少以資貌揚逸,清身充黃門祗候,侍太宗,
63823;遷
內省都知。聖宗,拜太保,授節鉞;天貺寶象二年,聖宗征占城,
為前鋒
將軍,俘獲制矩,29以功拜輔國太傅、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門下、上柱
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仁宗太寧四年30與宗亶伐宋,
63924;十
萬兵分進,攻欽州、廉州,陷之。宋廣西都監張守節將兵來救,常傑迎擊
於崑崙關,大破之,斬守節于陣,屠邕州,俘虜餘民而還。是役也,提重
兵入客地,宋人懾不敢動,聲勢震薄,為古今武功第一。既還,總諸軍伐
占城,畫三州圖以進,以功陞太尉31。五年32,宋遣郭逵總九將,合占、
63782;
來侵,常傑迎擊于如月江大破之。龍符元年33進兼內侍判首都押衙
,行殿
內外知事。三年34,演州人李覺叛,又討平之;覺亡入占,誘占主寇邊。
四年,復伐占城,破之。五年卒,贈入內殿都知、檢校太尉
、平軍國重事、
越國公,食邑萬戶。
常傑多#63862;,有將才,歷事三朝,敗宋平占,勳望日重,親寵為諸
臣冠,
卒後,其坊民祀為福神,祈抖鄳#63823;蒙歷朝褒封云。35
然而在這個記載中,很明顯的仍有許多需要填補的地方。
越南因為中國文化的融滲,在越南中部以北地區有大量的漢文金石
銘刻資
料,36根據1998年《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的研究,越南目前有
63754;石拓片
30000餘件,其中,有20979件為法國遠東學院在1920至1930年之間所蒐集之
拓片,37其餘則為1958年以後越南國家之蒐集與摩拓,38同時,自
1983年到1986
年之間,河內文化所對河內市內和郊外之四郡四縣所有石刻、鐘銘進行摩
拓工
作,這些金石資料,充分反映出越南的歷史文化內涵。391995
63886;收藏越南拓片最
主要的機構越南漢喃研究院與法國遠東學院、臺灣嘉義的中正大學文學院進行國
際合作計畫,整理並按時代出版越南漢喃銘文,第一集共收錄北朝
至李朝間
(B.C.111年至A.D.1226年)27篇銘文,第二集收集陳朝44篇銘文,是目
前對
於越南銘文整理最系統及完整的著錄。根據第一集的資料,有五篇
銘文與李常傑
有關,可以做為文獻資料之增補,這些銘文分別是李仁宗會豐九年
(1100)的〈安
穫山報恩寺碑記〉、李仁宗天符睿武六年(1125)〈乾尼山香嚴寺碑銘〉
、天符睿
武七年(1126)〈仰山靈稱寺碑銘〉、李英宗大定十八年(
1157)〈古越村延福寺
碑銘〉及大定二十年(1159)〈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其中〈安穫山
報恩寺碑
記〉〈乾尼山香嚴寺碑銘〉與〈仰山靈稱寺碑銘〉均為記載李常傑在九真
地方建
構佛寺的經過,對於李常傑與九真之間的關係,以及李常傑的生平
63884;世有相當重
要的補強。〈古越村延福寺碑銘〉及〈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對於
63969;常傑的生
平資料較少,因為這兩篇碑銘的主角是另一位歷史人物杜英武,但
是因為杜英武
與李常傑家族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可以藉由這兩篇碑銘補充
63969;常傑的家世。
由於碑銘的樹立是當時、事、人的一項記載,碑銘的存在並不是為
63930;要滿足
後世對於特定事實的研究,因此在記載內容上有其「一手」史料的重要性。碑銘
的記載固然有其限制,正如同韓愈在千百年前所云乃「諛墓之文」,但仍然具有
相當程度的可信性,諸如,碑銘若說誌主才德兼備、萬民擁
戴,固不必信,但是
敘說其擔任某官、某職、父某、母某則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可信度
,因而碑銘是
校證史料非常重要的資料。同時,碑銘具有自然採樣功能,哂#63847;
同時間、不同
地點、不同記載人物的碑銘資料,其所呈現出的記載,可以作為歷
史統合研究的
重要參考。
下面即哂谩#63884;朝憲章類志·人物志》之外的其他的文獻與碑銘資料
;,對於
李常傑這一位歷史人物作一些考補。
四、李常傑的生平歷世
根據上節《歷朝憲章類志》的記載,大致可以知道李常傑的生平
63884;事,不過
對於一些關鍵性的時間或事蹟的記載,顯然並沒有真正清楚的說明。下面根據現
有的文獻與碑銘將李常傑的生平作一整理與補充:
李常傑乃細江句漏縣人,40其父郭盛溢,李太宗時太尉,天
感聖武五年(宋
慶曆八年,1048)奉命征廣源州首領儂智高。41常傑二十歲清身入
宮侍太宗,42累
遷至內省都知。聖宗即位,常傑擢遷檢校太保,受節鉞;43天貺寶象二
63886;(宋熙
寧二年,1069)44二月,李常傑隨聖宗征占城,為前鋒將軍;四月
,俘占城主制
矩,45因功拜輔國太傅、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門下、上柱國、天子義弟
、輔國
上將軍、開國公,經略清化、乂安兩地,46太寧元年47(宋
熙寧五年,1072)四月
八日李常傑任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伊霍之量,使攝大政,48
太寧三
年,占城復擾邊,王安石以為越南為占城所破,可計取之,遂聯絡
蠻峒,禁州縣
與越南貿易,逼使越南發兵侵宋,常傑蘊廟筭、統水軍,殲殛宋軍,成就輔佐仁
宗的大功業;英武昭勝初知愛州九真郡清化鎮諸軍事,49七年(宋元豐五
年,1082)
仁宗特命李常傑為清化一軍,賜封邑,此後駐守清化十九年。50其間,
63969;常傑廣
修廟宇,如仰山靈稱寺、乾尼山香嚴寺、安穫山報恩寺等皆是。靈稱寺建
於英武
昭勝年間,乃李常傑初至九真不久,因靈仁太后師懷信長
63796;之託,於仰山建靈稱
寺,51廣祐三年(宋元祐二年,1087)李常傑應太傅劉慶譚
之請,共修九真乾尼
山香嚴寺。52會豐八年(宋元符二年,1099)復率民人建報
恩寺於古戰縣,歷時
約一年。53龍符元年,常傑回都城,授內侍判首都押衙、
64008;殿內外都知事;54龍符
三年(宋崇寧二年,1103)李覺反,李常傑受命討之
,覺敗,出亡占城;龍符四
年(1104)常傑伐占城,擊破之,占城主制麻那復納二月所取地哩等三州
。55龍
符五年(1105)六月,太尉李常傑卒。56
在這樣的生平歷事中,有幾點值得討論,其一,李常傑出身太尉之
家,世襲
簪笏,但是李常傑入宮卻被清身,且根據記載,李常傑死後襲爵的弟弟
63969;常憲,
也被清身,他們兩人還被視作典範,《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
冬十月,賜范應夢錢,使自閹入侍。初,帝夢出遊,見神人指一人謂曰:
「此人可為行遣。」夢覺不知何人。一日朝罷幸城外,見一男子從
學于城
之南門,形貌酷似所夢人,召問之,應對如夢中間所語。欲授以行遣而難
之,仍賜錢四百鏹,使之自閹,賜名應夢,後累遷為行遣,蓋倣李
朝用李
常傑、李常憲舊例也。57
加上與李常傑一同修建乾尼山香嚴寺的劉慶譚,也是淨身的太尉,亦具有
地方豪
強的基本特色,可見「中官」在李朝特殊的地位。58
其二,有關李常傑授太尉的相關事宜,太尉官職的任命,可以充分反映出
63969;
常傑在李朝的權力結構。按越南李朝之官制,所謂太尉、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就
是宰相,59鄧春榜在《越史綱目節要》中對於李常傑任太尉一事,註解道:
李懲前黎諸王擁兵之禍,中外事權總於太尉,太尉內贊機務,外總
戎機,
無事則居中輔政,有事則銜命出征。60
可見太尉一職的重要性。李常傑授太尉的時間在史料中有兩
個說法,一在李聖宗
神武年間,一在李仁宗太寧四年。若照《大越
史記全書》與《通鑑綱目》的記載,
李常傑的授太尉,應該是與太寧四年占城之役有關,然而仔細觀察
那一次的戰
役,李常傑在這一次的戰役中是失敗的:
命李常傑總諸軍伐占城,不克,常傑乃畫布政、地哩、麻令
三州山水形勢
為圖而還。61
既然沒有成功因何會授太尉這樣的職任?這個時間是值得商榷的。若看〈仰山碑〉
與《大越史略》的記載,則李常傑授太尉在聖宗神武末、仁宗太
63839;初,這個時間
正是李朝改朝換代的時刻,常傑封太尉正可以如〈仰山碑〉中所述:
太寧初,今上明孝皇帝握圖即位,公遂以伊霍之量,使攝大政,可屬社稷。
62
證之以〈安穫山報恩寺碑記〉所謂「信乎六尺之孤可托,百里之命可寄」,
63855;明
仁宗即位之時,李常傑受到聖宗遺命,輔佐尚在幼年即即位的李仁
宗,這時候授
李常傑以「太尉」重職,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李常傑任太尉的時
間應該是依照
《越史略》〈仰山碑〉〈安穫山碑〉的記載。
其三則是李常傑與九真地區的關連。根據記載,李常傑在聖宗天貺
寶象二年
即從征占城,爾後即開始經略清化、乂安兩地,此後在太寧
63886;間因為占城「復擾
邊」所引發的越占衝突,導致中越關係也產生變化,在結束了中越之間的武
63882;衝
突後,李常傑在英武昭勝年間開始駐守九真地區,此後李常傑在九
真經營十九年
之久,基本上李常傑在九真的經營,與對占城地區的控制似乎有密切的關
係。
在有關的記載中,和李常傑有關的占城戰役有三次:一次發生在聖宗天貺寶
象二年;這一次戰役《大越史記全書》《越史通鑑綱目》以及《通鑑綱目節要》
皆失載李常傑隨聖宗征占城事,而《越史略》《歷朝憲章類
志》及《仰山碑》則
記載常傑在此戰役,因擒制矩而授「輔國太傅、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門
下、上
柱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是役,占城主制矩「以地哩、麻令、
布政三州贖罪」。第二次占城之役在仁宗太寧年間,這一次的戰役,《越
史略》、〈仰
山碑〉不載,《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含《前編》)和《歷朝憲章
63952;志》均置於
太寧四年四月侵宋戰役之後--是年的八月;然《通鑑綱目》與《綱
目節要》則認
為應該依據中國史書記載,將伐宋戰爭改為四年十一月,占城之役則在戰爭之前
的四年八月。第三次戰役是在仁宗龍符年間,李常傑因演州人
63969;覺叛變,詔李常
傑討伐李覺,李覺敗,逃入占城,引占城寇邊,取回制矩所獻三州地,龍
符四年
二月李常傑擊破占城軍,收回三州地。這一則記載除《越史略》、及碑文
外,其
他文獻資料均有錄。63在這三次戰役中,第二次的占城之役之後不
久,李常傑即
開始駐守九真,而在他駐守九真的十九年中,文獻資料中沒有越南
63969;朝與占城之
間的衝突;更有趣的是,當李常傑回都城之後(龍符元年)
,占城又開始有了李
覺之亂(龍符三年),由此可推見李常傑鎮守九真的重要性
。同時,由碑誌中的
記載,也可以知道李常傑與九真地方勢力的結合。而這個結合更可
以說是李朝後
期歷史發展的主要關鍵。64
五、結論
在中國的記載中真的沒有李常傑的記載嗎?《夢溪筆談校證》卷二十五〈雜
誌二〉有一則記載:
自公蘊據安南,始為邊患,屢將兵入寇。至日尊,乃僭稱「法天應叱缛br />
至道慶
成龍祥英武睿文尊德聖神皇帝」,尊公蘊為「太祖神武皇帝」國號
大越。熙寧元年,偽改元寶象。次年,又改神武。日尊死,
子乾德立,以
宦人李尚吉與其母黎氏號鷰鸞太妃,同主國事。熙寧八
63886;,舉兵陷邕、欽、
廉三州。65
又,《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考〉:
神武五年66日尊卒,子乾德嗣,來告哀,詔遣使弔,贈授乾德襲封
如故。
乾德幼,母黎氏號太妃,與宦人李尚吉同主國事。67
又,《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七十九〈起神宗熙寧九年十一月盡
是年十二月〉:
始,趙禼與郭逵言:「交兮痨#63969;尚吉、李繼元之郑逝选!8
在這三則記載中,都提到李仁宗乾德即位時,有一位「宦者」李尚
吉,與黎氏太
后共掌國事,同時在熙寧八年「舉兵陷邕、欽、廉三州」,但是在越南的
史籍中
卻只有《大越史記本紀》卷三,提及李尚吉:
(英武昭勝六年)冬十月,太師李道成卒。初,靈仁垂簾,
李尚吉以御宙
被親寵,干預政事,道成與不協,遂補外。69
案,文中的御宙,據原注乃「李朝中官別名」;再看同書對於仁宗即位之初相關
的記載:
(神武四年)太子乾德即位於柩前,改元太寧,年七歲,尊
生母倚蘭元妃
黎氏為皇太妃,嫡母上陽太后楊氏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太師李
道成夾
輔之。70
又,太寧二年:
幽皇太后楊氏,尊皇太妃為靈仁皇太后。靈仁性嫉妒,以生母不得
預政訴
于帝,…帝年幼不能辨,乃幽皇太后及侍女七十六人于上陽宮,逼
令殉于
聖宗陵。…太師李道成以左諫議大夫出知乂安州。…三年…以
63969;道成為太
傅平章軍國重事。71
綜合以上的記載,可以推論仁宗初立之時,因年幼故由太后與顧命
大臣同輔政,
而太后有仁宗生母靈仁太后(倚蘭太妃)與嫡母上陽太后,顧命大臣則為
宗室李
道成;接踵而來的是靈仁太后的一次奪權行動,將上陽太后及其侍
女七十六人逼
死,同時行動的可能是御宙李尚吉,李道成因此被排擠出朝廷,出
任乂安州,朝
政由靈仁太后與李尚吉共同掌理。太寧四年(宋熙
63839;八年)在靈仁太后與李尚吉
的主政下,起兵侵宋。若是將〈仰山碑〉對於李常傑的記載作比較,可以
發現,
碑銘中的李常傑是這樣的:
太寧初,今上明孝皇帝握圖即位,公遂以伊霍之量,使攝大政,可屬社稷。
頃者宋境窺窬國家,公邚R筭之圖,統軍殲殛,三州四寨,倏如拉朽。未
幾,宋師亟臨如月長江,誓報三州之讎。再勒軍以禦之,以辯士而議之,
無勞渠魁,縱施血衅,而保寧宗祏。地愛其永,彌加寵敬。英武昭勝初褒
天子義弟,知愛州九真郡清化鎮諸軍事,封食越裳萬戶。72
因而,碑銘中的李常傑與中國史書中記載的李尚吉,有相當類似的
境遇。李尚吉
是不是就是李常傑呢?若多一分的推論,或許我們可以
63855;這樣的巧合未免太過巧
合,因此,中國史籍中的李尚吉或許就是越南史籍中的李尚吉,而越南史
籍中的
李尚吉也許就是越南碑銘中的李常傑。但是李常傑也在越南史籍中
也同時出現,
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名字,或者何時改的名字,因為沒有進一步的證據,
目前也
只能是一種推測,不敢肯定的說死,只能在本文中留下一些懸
63907;,期待有更明確
的證據出現,解決這個問題。
越南號稱小中國,較之同屬中國文化區的朝鮮,越南因為語言結構的關係,
與中國文化更減少了一些隔閡。然而政治上的取捨,或許影響到中越對於
歷史內
容的記載,在李常傑的事蹟中,可以看到一個重要關鍵人物在歷史舞台上
的消逝
或誤釋,這些或許是因為中越因為政治上的隱諱、避忌、偏見等等因素所造成,
唯有靠著文獻的相互校證才能還原部分的史實,而透過對於李常傑的認識
,也才
能夠真確的瞭解真正的越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面貌,在相對於中原的遙遠南方究
竟發生了一些怎樣的事實。而這種事實的還原,才能真正的反思中國歷史
發展的
動能,及其極限在怎樣的地方,歷史的借鏡才能夠給予後世真正的啟發。
--------------------------------------------------------------------
1《宋史》([元]脫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影印中華書局本,1975~1981)卷
十五〈神宗二〉,「熙
寧八年十一月」條,頁289。
2在《宋史·外國傳》中,對於熙寧八年的戰役含糊籠統的記載著
:「(熙寧)五年三月,日尊卒。
命廣西轉呤箍#61477;為弔贈使。予所奪州縣。詔報之曰:「卿撫有南交,世受王爵
,而乃背德奸命,
竊暴邊城。棄祖考忠順之圖,煩朝廷討伐之舉。師行深入,勢蹙始歸。迹
其罪尤,在所絀削。今
遣使修貢,上章致恭,詳觀詞情,灼見悛悔。朕撫綏萬國,不異邇
遐。但以邕、欽之民,遷劫炎
陬,久失鄉井,俟盡送還省界,即以廣源等賜交州。」(頁14069),按,本段
記載並未載明熙寧
八年戰役,其所錄詔書為熙寧十年初事,見《續資治
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九:「初,熙寧十年,
乾德言,乞詔回大兵,即遣使謝罪奉職貢.詔從其請,令安撫司遣人畫定疆界。
」(頁8372)及
《文獻通考》([宋]馬端臨撰,台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本,史部第一四九冊,
1988年)卷三百三十〈四裔考七·交趾〉葉三十一(頁235-410)。
3《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
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
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5第一版)卷二百七十「神宗熙寧八
63886;十一月」,頁6621。
4《宋會要輯本》([清]徐松輯,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再版),卷一
萬一百二十二,〈蕃夷四〉,
葉十七(頁7731)。
5《大越史記前編》([越]吳時仕、黎嵩等編撰,北城學堂藏板,景盛八&
#63886;(1800)印,十七卷本,
漢喃研究院書號A.2/1-7),作八千。
6《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考〉,葉三十(頁235-410)。
7《文獻通考》作八十人。
8《大越史記前編》卷三,葉十四~十六。
9原誤作「鳥」。
10《大越史記前編》卷三,葉十五。
11《大越史記前編》卷三,葉十五下~十六上。
12秦始皇設置的三郡中,象郡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統治到越南,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一個
焦點,
其間鄂盧梭與馬思伯樂兩人不同的見解引發了
嚴重的爭執,之後,許多的學者依據新資料、新解
釋對於秦始皇征嶺南的時間、將領、疆域重新檢討,但仍沒有定論
,其間論文甚多,請參考余天
熾等著《古南越國史》,(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然而,雖
63855;象郡是否包含今越
南北方,學界尚有爭議,但如果秦始皇已於廣東、廣西地區設郡,越南北
方欲不受到秦朝政治力
之影響,恐非易事,因此,秦始皇的象郡設置,基本上反映出當時對於亞洲東南
地區的影響。
13《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陳荊和編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學
文獻セン
ター叢刊第四二輯,昭和59-61[1984-1986])卷三,頁126。
14同上注,頁138~139。
15同上注,頁147~149。
16同上注,頁149~151。
17同上注,頁159。
18同上注,頁160~161。
19同上注,頁170。
20根據越南史家的說法,越南歷史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階段:一、民族起
源時期;二、北屬時期
(公元前111~公元938年)三、獨立自主時期(公元938年至十九
世紀末)1、獨立自主初期
(十世紀)2、復興時期(十一至十四世紀)3、盛治之時期;四、南北分
爭時期(1592~1788)
五、越南封建制度末期(19世紀)。
21作者按,代宗應作仁宗。
22《皇越神祇總冊》(不著撰人,後黎朝景興四十六年以後,越南
漢喃研究院藏書,原書編號
A.833,本資料來源為法國遠東學院微捲影印,ParisEFEOMFI.217)
63854;四十六。
23《歷朝憲章類誌》(潘輝注(一名潘輝浩)編撰,越南漢喃研究院藏書
,館藏編號A.1551/1-8),
卷九〈人物誌〉,葉一下~二。
24《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交趾〉,葉三十~三十二(頁235-410~235-411)。
25據《皇越神祇總冊》的記載:「丁先皇帝,十四社村奉事…黎大行皇帝
,九社村奉事;中宗皇
帝,四社奉事;臥朝皇帝,三社奉事。李太祖神功助勝皇帝,五社奉事。」頁39。
26《大越史記前編·外紀》卷七〈內屬隋唐紀〉:「俗謂父曰布,母曰蓋。」葉
九。
27請參見耿慧玲,〈馮興考—未見於中國新舊《唐書》的一
位越南英雄〉,中國唐史學會,第六
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已收入《越南史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
,頁201~223。
28請參見《四庫全書提要》,(引自叢書集成初編《越史略》篇首
,秦皇島,中華書局,1985年
北京新一版)。
29《校合本大越史略》(創價大學亞細亞研究所叢刊第一輯,陳荊和編校,東京
都,創價大學亞
細亞研究所,1987)卷二,李聖宗神武二年夏:「四月,元帥阮常
傑俘獲第矩於真臘界。」頁60。
30仁宗太寧四年即宋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
31作者案,據《校合本大越史略》,仁宗神武四年夏四月八日,仁宗初即
位以「大僚阮常傑為檢
校太尉」,頁61。
32五年,為太寧五年,四月以後改英武昭勝元年,即宋熙
63839;九年,西元1076年。
33龍符元年即宋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
34三年為龍符三年,即宋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
35《歷朝憲章類誌》,卷九〈人物誌〉,葉一下~二。
36越南古代銘刻資料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銘刻初期:這個時期約從七世
紀到十四世紀,
現存77件金石銘刻資料,內容包括最早的隋大業14年〈大隋九真郡
寶安道場碑文〉、丁朝的陀
羅尼經柱、李朝的佛寺碑銘及豐富多樣(紀功、記事、宗教、詩文等)性
質的陳朝碑銘。2、銘
刻發展時期: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現存約6233件拓片,包括後黎時期
的帝陵碑和進士題名
碑;及莫朝以後多樣的宗教之寺觀碑記亭碑、市肆碑、文址等碑銘;3、銘刻興盛時期
:從十九
世紀~二十世紀約計有4020件拓片,這時期的銘文格式趨向一致,有規範化、簡
單化的特色,
大量的祠堂碑是其重要的內容。
37根據越南學者黃文樓的統計,1920-1930年法國遠東學院之蒐集與摩
64002;計調查了石碑、鐘銘
10,360件,共得約25,000張拓片,其特色是針對當時越南全國所作的全面性的蒐
集和摩拓,其
缺點則是摩拓範圍只限於市鎮或大路附近,偏僻的地方,離城市較
遠之山區則未有組織性、大規
模的摩拓。此次蒐集之拓片品質一般來說都很不錯。
38從1958年以後,越南在國家的支持下又新摩拓約四千張拓本,然
可惜因其多半與上述遠東學
院所拓重複,效果不彰。
39見蘇爾夢、潘文閣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
李朝(巴黎、遠東學院,
河內、漢喃研究院,1998),〈序言〉,頁LXⅡ~LXⅢ;及耿慧玲、黃文
63820;主編,《越南漢喃銘文
匯編》第二集──陳朝(台北新文豐出版事業公司,2002),〈前言〉,頁Ⅴ~
XIV。
40〈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
63969;朝》([越]潘文閣、[法]
蘇爾夢主編,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8,頁163~171),頁189;
據頁192注15,
細江句漏縣即今北寧省順城縣。目前所有文獻均記載
李常傑為昇龍太和坊人,當是後來改籍。
41有關此次戰役,《通鑑綱目》云「討之不克,智高攻宋邕州,陷之」,餘本皆
云「智高降」。《校
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頁236;《校合本越史略》卷二,頁55~56;
《越史通鑑綱目》
卷三,葉十三(頁643~644)。
42〈仰山靈稱寺碑銘〉《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
朝》([越]潘文閣、[法]蘇爾夢
主編,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8,頁163~171):「公弱冠之初擢
入禁闈。」頁165;
本文作者案,《匯編》誤釋作「禁闥」。
43《類志》作「拜太保,授節鉞」,〈仰山碑〉作「擢遷檢校太保」,頁164。
44按,聖宗天貺寶象二年即宋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七月
以後改神武元年,見《校合本大越
史記全書·本紀》(東洋學文獻叢刊第四二輯,陳荊和編校,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
研究所附
屬東洋學文獻中心,1984年)卷三,頁244。
45《大越史記全書》天貺寶象二年記載李聖宗征伐占城的事件時,並沒有
李常傑的事蹟出現在內,
唯《類志》云常傑任前鋒將軍,從征占城;又,《越史略》卷二,
63969;聖宗神武二年夏:「四月,元
帥阮常傑俘獲第矩於真臘界。」頁60。案,阮常傑即李常傑
,陳太宗建中八年六月「改李朝為
阮朝,且絕民之望李氏也」。此後李姓在陳朝均改為阮姓,
《大越史略》陳朝時著錄,故終篇以李
作阮。
46《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卷三,頁255:有「經訪清化、乂安吏民。」又,《
大南一統志》(高
春育等編,日本印度支那研究會影印,昭和十六年(1941年))第二
輯,卷十七,〈清化省下·廟
祠〉:「在永祿縣午舍社,神姓李,諱常傑,…李聖尊朝常經
63862;清化、乂安等處,因建寺于伊社之
仰山,曰靈稱寺,後人思其德,立祠祀之。」,葉七下(頁1764)。
47案,〈仰山碑〉與《大越史略》均云神武年,然聖宗神武四年正
月以後為仁宗太寧元年。
48〈仰山碑〉:「神武中拜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贊襄國政。」,頁165;又,《
校合本大越史
略》卷二:「(神武四年四月八日)是日,以大僚阮常傑為
檢校太尉。」頁61。
49〈仰山碑〉,頁165。
50〈安穫山報恩寺碑〉《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
[越]潘文閣、[法]蘇爾夢
主編,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8,頁163~171),頁83~84。
51〈仰山碑〉,頁165;又,《大南一統志》卷十七〈清化省〉,葉七下
(頁1764)。
52〈乾尼山香嚴寺碑銘〉,《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
》([越]潘文閣、[法]蘇爾
夢主編,河內漢喃研究院、巴黎遠東學院,1998,頁163~171),頁153~155。
53〈安穫山報恩寺碑〉,頁83。
54《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頁254。
55《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頁254~255。
56《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頁255。
57《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頁337。
58相關論述,請參考作者〈越南李朝的中官研究〉,《2004
63886;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斗
六,雲林科技大學,2005,12,),PP.323~350;及1999,7,〈越南李朝
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
其歷史意義──中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朝陽學報》第五期,(台中霧峰),
pp.151-192(已收
入《越南史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12,〈李英宗婚姻關係
與權力結構研究〉,《中外關
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PP.481~498(2002
,11,「古代中外關係史:
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已收入《越南史
63809;》,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
59《歷朝憲章類志》卷十四〈官職志·官名沿革之制〉:「宰相之任,丁
前名稱不可詳考,黎大行
命官始以總管知軍民之職,總統國事,蓋其任也。李太祖初立,以陳鎬為
相公,職名甚野;太宗
嗣統始以輔國太尉秉政,均衡之任,即為宰相;至於仁宗,加以「檢校平章軍國重事」
等字,則
其名為雅馴,而職任亦重矣。」葉一下~二上。
60《越史綱目節要》卷二〈李紀〉,葉二上。
61見前註。
62〈仰山碑〉,頁165。
63《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頁255;《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四,葉
;三下~五上(頁
720~723);《越史綱目節要·越史正編節要》([越]鄧春榜輯,越南漢喃研究院圖書
館編號
VHv02738)卷二〈李紀·仁宗皇帝〉,葉七(頁80~81)。
64有關這方面的論述,請參考耿慧玲,1999,7,〈越南李朝
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
──中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朝陽學報》第五期,(台中霧峰),pp.151-192(已收
入《越南史
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司);及2003,12,〈李英宗婚姻關係與權
63882;結構研究〉,《中外關係史—新
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PP.481~498(已收入《越南
史論》,2004,新文豐出版公
司)。
65《夢溪筆談校證》卷二十五〈雜誌二〉,頁818~819。
66按,據越南史書的記載,並無神武五年,李聖宗卒于神武四年,
即西元1072年,歲次壬子,
春正月,皇太子即位柩前,故而是年二月即改元為太寧元年,並無
神武五年。見《校和本大越史
略》頁61;及《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頁246。
67《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考〉葉二十九~三十(235-409~235-410)。
68《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七十九〈起神宗熙寧九年十一月盡是
63886;十二月〉,頁6830。
69《大越史記本紀》卷三〈李紀〉,葉二十。
70《大越史記本紀》卷三〈李紀〉,葉九。
71《大越史記本紀》卷三〈李紀〉,葉九~十三。
72〈仰山碑〉,頁1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