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n 发帖数: 97 | 1 这支历史名枪,赶走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打败了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鬼
子,整个生产过程长达五十年,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这支名枪的身影,所以
被称作“中国第一枪”也是名至实归。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汉阳造”。
形同儿戏又一波三折的开始
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
且更是商业、金融重镇。所以从1890年起,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人士,时任湖广总督的张
之洞就开始在武汉兴办近代工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大别山山脉龟山脚下的汉阳兵
工厂,而这家兵工厂就是为了生产“汉阳造”而建立的。
汉阳军工厂。
这兵工厂由来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早在1888年7月,张之洞就致电驻俄德奥荷四国大
使洪钧,请他代为了解德国生产毛瑟连珠枪(也就是连发步枪)的机器情况,洪钧回电
:枪机日成50杆,装备在外,需价130万码(德国马克),约一年可成。随后张之洞就
回电洪钧,请他代为订购生产机器,而直到此时,张之洞连生产的步枪枪匣容量是几发
都还不知道呢,建立兵工厂这样的重大工程,就这样仅仅历时两个月,来回几封电报就
拍板决定了,真是是形同儿戏。接着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挪用了由广东文武官绅及盐
商捐造兵船的80万两银子作为首付款。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继任的两广总督李
瀚章不愿负担还未交货的兵工厂设备尾款,以及将来开办后的经常性开支,上书朝廷请
求将兵工厂改迁到直隶天津或通州等地。1890年3月,张之洞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
在汉阳,清廷考虑到湖北大冶县有铁矿,在汉阳建厂原料更为便利,就同意了张之洞的
建议。
厂址确定后张之洞估计工厂全面建成还至少需要两年,之前订购的设备可能已经落后了
,所以马上又委托新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改订最新款的步枪生产设备。这样
一来,又得追加货款45万马克。不过,这回张之洞和许景澄都被德国奸商给忽悠了。原
来订购的是毛瑟1871/84型步枪,现在却根本不是毛瑟枪了。那是德国步枪试验委员会
研制的88式(Gewehr 88,或简称Gew 88)7.92毫米步枪,虽然88式采用无烟火药和铜
镍合金被甲弹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
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就决定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
而淘汰下来的设备就正好给了中国,德国商人深知中国人一向迷信毛瑟产品,就故意把
委员会88式步枪叫做毛瑟88式,其实这款88式从设计研究到生产,都和毛瑟公司毫无关
系,所以国内很多人一直还认为“汉阳造”是所谓的毛瑟88中国版。
抗战开始后,武汉很快就受到日军铁蹄的威胁,汉阳兵工厂只好于1938年初开始向后方
迁移,先迁往湖南辰溪,后又迁往四川重庆,1938年7月并入
兵工署第21兵工厂,重新开始生产88式步枪,21厂生产的和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构造相同
,自然性能也基本相同,但因为不是在汉阳生产,也就不能再叫“汉阳造”了,所以改
称汉式七九步枪,其实应该叫新汉阳造才更合适。21厂生产的“汉阳造”在枪匣上刻有
“碯”字厂徽和“汉式”字样,从1939年恢复生产到1944年停产,汉式七九步枪总共生
产约20万支。从1896到1944年,“汉阳造”整整生产了49年,包括“老套筒”、“汉阳
造”和汉式七九在内,总产量达到了108万支。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就是凭着手中已经明显落后的“汉阳造”迎战日军。平型关之战,
八路军115师主要装备的是“汉阳造”;坚守台儿庄,出自西北军的第2集团军主要装备
的还是“汉阳造”。毫不夸张地说,在早期的抗战战场上,“汉阳造”绝对称得上是中
流砥柱。但是很奇怪,对“汉阳造”却是颇多诟病,其实仔细对比日军主力步枪有坂三
八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八大盖,两者性能相差并不大,三八大盖是1905年定型生产
,比“汉阳造”也晚不了几年,基本是算同一代的。只是三八大盖射击精确度、射程方
面更胜一筹,而“汉阳造”的杀伤威力则要更强一些,其他性能也都相差不多,可以说
是在伯仲之间。
直到70年代,民兵还在装备汉阳造步枪。
而“汉阳造”比“中正式”更有优势的是枪长,要知道三八大盖是二战中长度最长的步
枪,再加上刺刀全长达到1.675米,在白刃战中“中正式”就很吃亏,不得不将刺刀加
长到57.5厘米来应对。“汉阳造”虽不比三八式那样长得离谱,但要比“中正式”长,
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连枪长也有1.5米,勉强能和三八式对抗。只是“
汉阳造”的制式刺刀产量只有枪支产量的九分之一,结果主要使用的还是各类杂牌刺刀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优势。“汉阳造”主要缺陷一是退壳钩又小又薄,用久了就
会失去弹性,造成“滑壳”;二是装弹方式太死板,漏夹供弹具不能像桥夹供弹具那样
把零散子弹装入弹仓,而且漏夹供弹具内的子弹打完前无法装弹。
综合而言,“汉阳造”还是能和三八式分庭抗礼,只是由于材质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
士兵保养不到位,容易发生锈蚀,影响了使用。而且中国军队士兵训练不足,更是难以
把“汉阳造”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抗战最艰难的年代里,还是“汉阳造”撑起了中国军队主力步枪的
大半边天,对抗战的胜利可谓功不可没。直到抗战胜利,由于128万日军投降,中国军
队获得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再加上美式装备也逐渐到位,“汉阳造”这才逐步被淘汰,
但是“汉阳造”的彻底谢幕,则是要到抗美援朝之后,也就是说还有少量的“汉阳造”
参加了抗美援朝。
作为一支手动式的老步枪,能够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南昌起义、抗战、
国共内战一直到抗美援朝,可以说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确实够得起传奇两
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