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2015年04月13日12:56
1940年夏,二战的战火燃烧到北非沙漠。这片荒芜的沙漠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战场。黄
沙与烈日既考验作战双方的忍耐力,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战局的发展与转折。沙漠战争同
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而对沙漠气候与作战方式更为适应的盟军一方赢得了
最终的胜利。
1940年6月10日,二战北非战役在埃及利比亚边境爆发,起初的交战国是意大利与英国
,后来德国和美国先后参战。到1943年5月16日,盟军在突尼斯北部聚歼轴心国军队,
北非战役结束。图为1941年11月27日,英军十字军坦克驶过一辆在战争中被击毁燃烧的
德国坦克。
北非战役多数战斗在沙漠中进行,而沙漠对于参战双方都是巨大的考验,并且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最终的胜负。图为在沙漠中休息的盟军士兵。
整个北非战场,只有一条沿北非海岸修建的柏油公路,而且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所以无
论是轴心国军队还是盟军,都必须奋战在贫瘠的岩石高原、沙丘,和尘土飞扬的洼地上
。图为阿拉曼战役中的英军士兵。
作战双方无论是士兵还是指挥官都要克服沙尘暴的影响。图为1942年10月,一场沙尘暴
即将吞噬一辆盟军吉普车。
1941年4月,一名德军非洲军团士兵用防风眼镜和围巾来保护他的眼睛和脸不受沙尘暴
的侵害。
盟军也有类似的防沙装备,图为一名英军坦克驾驶员穿戴防沙眼镜从格兰特坦克中探视
外界。
沙尘暴严重干扰飞行员的视线,对于飞行员是严峻考验。图为1942年4月2日,利比亚一
场沙尘暴中,一名沙漠天气飞行经验丰富的英军飞行员驾驶鲨鱼头中队的美制小鹰式战
斗机安全着陆。机翼上坐着的机械师指引飞行员在沙暴中滑行。
另外,沙漠松软的土质和崎岖的地形也十分影响飞机的起降。图为1942年12月11日,一
架美军俯冲轰炸机使用公路作为跑道,但在起飞过程中撞到了路肩上。
在沙漠中构筑防御工事也十分困难。图为1942年12月1日,一名德军士兵试图在利比亚
沙漠中挖一个防空洞,以躲避盟军的轰炸,但没有成功。
沙漠地貌有时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的困难。图为1943年3月31日,一队意大利炮兵在突
尼斯沙漠陷入了一片仙人掌中。
虽然沙漠造成诸多不便,但高明的指挥官仍能化逆境为优势。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
德军主帅隆美尔在阵地前的沙漠上部署了两座长61公里,宽1公里的地雷区。而英军想
要突破,只能由工兵领头,开辟出宽仅七米狭窄通道,让坦克车辆跟随。图为英国工兵
在沙漠雷区排雷。
但由于在通道出口遭到轴心国军队的猛烈还击,英军坦克严重堵塞在工兵清出来的狭窄
通道上,使得德军88毫米炮和轰炸机能轻易攻击他们,导致英军伤亡惨重。图为英军第
7装甲师的战车堵塞在沙漠雷区。
沙漠地区的交通不便还造成后勤,尤其是燃料补给的困难,作战双方都在战役的关键时
刻遭遇过燃料短缺的困扰。图为盟军后勤人员在沙漠中检查运输车辆,崎岖的地形和砂
砾会造成车辆引擎的磨损。
德军指挥官隆美尔擅长闪电战,常以急行军突袭敌军,但在沙漠中作战,部队推进越快
,后勤补给就越难以跟上,再加上德军远离后方,战线过长,后勤保障比盟军更加艰难
。闪电战反而成为劣势。图为1941年,隆美尔和他的德军第15装甲师。
而英军指挥官蒙哥马利则更加谨慎持重,更擅长稳步推进,更注重训练部队在沙漠中的
生存能力。且英军在补给港口附近作战,其后勤保障远比德意联军更加有力。图为1942
年,蒙哥马利在一辆M3格兰特坦克的炮塔上视察埃及西部沙漠的战斗。
由于后勤对于沙漠作战至关重要,所以补给线的破坏与保护成为作战双方攻防的重点之
一。英国空军在地中海上轰炸轴心国的补给船。
1941年10月,德军容克-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轰炸了利比亚托布鲁克附近的一处英
军补给油库。
1942年8月3日,一架英国战机在沙漠中超低空飞行,以保护盟军补给车队。
沙漠中水资源匮乏,饮水补给是沙漠作战重要问题。英国士兵每人每天统一配给4.5升
水,每人用水定额的一半要用来做饭和补足车辆散热器。其余的用来饮用、洗涤和剃须
。图为在沙漠中剃须的英军士兵。
英军的水容器薄而容易漏,相比而言德军用于储水和燃油的“杰里罐”不仅拥有不会漏
水的金属罐盖,而且更加结实耐用。图为盟军缴获的德国“杰里罐”。
北非沙漠不仅昼夜温差大,而且白天高温可达60℃,酷暑严重考验作战双方的耐力。尤
其是坦克内部,炮身和引擎的热量加剧了本身的高温,使得士兵难以忍受。图为1943年
,英军坦克乘员在美制谢尔曼坦克外透气。
为了适应沙漠的昼夜温差和酷暑,新到达北非作战英军士兵一般在进入沙漠前,会在尼
罗河三角洲地区适应一段时期。而德军则在意大利或巴尔干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效果不
佳。图为埃及金字塔附近的英军营地。
德军的军装是由亚麻布制成的,不能很好地防热和防冷,颜色为深绿褐色,不利于在沙
漠中伪装。他们的高筒靴在高温下不利于腿部血液循环,而且当士兵负伤后,很难将靴
脱下,延误救治时间。图为穿亚麻军服和长筒靴的德军士兵。
而英军的土黄色毛料军服在沙漠中更加舒适,也更易伪装。其长筒袜、绑腿、厚胶底军
鞋也更利于在沙漠中行走。
由于在沙漠中极易迷失方向,所以每个士兵,尤其是车队司机必须携带指南针。英军的
指南针比德军的好,刻度盘是悬浮在油上的,以至于德军专门组织任务去缴获英军的指
南针。图为1941年10月22日,英军在学习使用指南针定位。
由于在空旷的沙漠上,坦克战车难以隐蔽,容易被空中侦察发现。英军发明了一种叫做
“遮阳罩”的坦克伪装设备。图为1942年10月26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化妆”成
运输卡车的英军十字军坦克。
北非沙漠气候炎热,保洁问题也十分重要,因为粪便和尸体会吸引大量的苍蝇,苍蝇再
停在食物上,会导致痢疾的流行。英军战术手册对士兵个人卫生有详细和严格的规定,
蒙哥马利巨细无遗地执行卫生规定,对粪便一律深埋处理。图为英军第7装甲师在严格
执行足部检查。
而德意联军由于推进过于迅速,没有足够的时间注意卫生保洁,肮脏的环境导致德意联
军染病官兵比例是英军的三倍,连隆美尔本人也也感染了肠胃道传染疾病,不得不回到
德国养病,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初期不能亲临前线指挥。图为1942年11月13日被英军俘
虏的1名德军士兵。
由于北非沙漠气候炎热,食物容易腐败,军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问题。德军军粮由意
大利供给,主食为黑面包,还有被士兵戏称为“墨索里尼的屁股”的肉罐头,这些食物
口味平淡,营养贫乏,导致许多士兵因缺乏维生素而免疫力低下。图为1941年德军士兵
在坦克旁加热罐头。
相比而言,盟军的食物供应口味更好,品种更多,营养更丰富。图为1942年12月28日,
苏格兰高地部队官兵在沙漠中准备圣诞布丁。
盟军的医疗条件也优于德军。德军的输血方法速度慢且很麻烦,需要有人在伤者身边现
场捐血。而盟军则将血浆瓶运到前线,用类似于输液的方法输血。图为1942年6月18日
,一名英军伤员躺在沙漠医院的行军床上,帐篷遮挡住热带强烈的日照。
在北非的沙漠战场,作战双方的装备除了唱主角的坦克之外,还各有为适应沙漠战争的
秘密武器。图为德军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隆美尔将其炮口压低,用于反坦克。它巨大
的穿透力足以轻易击穿盟军坦克正面装甲,而且其射程比盟军坦克的主炮更远。
盟军也不乏反坦克神器,图为1942年7月26日利比亚沙漠中的英军车载反坦克炮,这种
武器在沙漠中机动性极强,且威力强悍,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军。
总而言之,盟军更好地适应了沙漠作战,而轴心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被沙漠所限
,战争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图为1943年6月11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斯投降后
,盟军俘虏了超过275000名战俘。
1940年夏,二战的战火燃烧到北非沙漠。这片荒芜的沙漠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战场。黄
沙与烈日既考验作战双方的忍耐力,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战局的发展与转折。沙漠战争同
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而对沙漠气候与作战方式更为适应的盟军一方赢得了
最终的胜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