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2版 - 纪念老卡
相关主题
美帝B-2也是无耻抄袭(转载) 打击一把:四代机就是抄袭的气动外形(这个很容易)
The AK47 Assault Rifle 清晰视频二战鱼雷就有反潜能力了吗? (转载)
英国情报官之女持黄金步枪照片网上引起轰动(图) 环球网静不稳定的飞机起飞容易,但容易摔
突击步枪对比离子鱼在《舰载武器上》的J20文章
日本最应该引进的德国武器和技术无人机和乘波体
ドゥクラ峠の戦い法国担当反卡扎菲先锋有理由 或急于重返非洲
空母这种东西,欺负小国有用,大国对抗已经过时了大阪府议会议长称地震“对大阪是上天的恩惠”,被迫辞职zz
二战雷达技术最发达的是英国还是美国? (转载)问个WWII汉斯坦克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schmeisser话题: ak话题: 老卡话题: hugo话题: rifle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r
发帖数: 16240
1
k*****r
发帖数: 21039
2
老卡90年代初期访华,打了最小的AK, 79式冲锋枪,对其性能非常称赞。

【在 H****r 的大作中提到】

g******t
发帖数: 18158
3
Mihail Kalasnikov is admitting he was "helped" by the German inventor and
arms maker Hugo Schmeisser to create the AK-47 assault rifle
-- The German inventor developed the first assault weapon Sturmgewehr 44
during WWII.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Schmeisser was displaced and forced to
work in the Soviet Union
Sturmgewehr 44 and AK-47
February 17 16:09
Famous Soviet arms builder Mihail Kalasnikov recently acknowledged he didn't
worked alone 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K-47 assault rifle, but
he benefited from the help of Hugo Schmeisser, the most prolific small arms
inventor of the Third Reich. Kalashnikov and Schmeisser meet each other at
the small arms factory of Izhevsk, writes Life.ru as quoted by Agerpress,
the Romanian national news agency.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historian Aleksei Korobeinikov, Schmeisser arrived
in Ijhevsk immediately after the war. The city of Suhl, Schmeisser's
hometown in defeated Germany, was situated in the Soviet occupation zone.
Schmeisser and another couple of dozens German small arms specialists
received from the Soviet occupiers an offer they "couldn't refuse": to work
at a Soviet small arms factory in the Urals. How the Soviets were making
these types of "generous offers" after the war isn't a secret for anyone
anymore. So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proposal" a train with German
specialists arrived at Izhevs on October 24th 1946. Together with Schmeisser
and his colleagues, the train carried all the blue prints and plans the
Soviets could grab from their occupation zone. Truth be told, the Western
Allies did exactly the same thing.
Mihail Kalasnikov and Hugo Schmeisser
The Russian experts are claiming that it is pretty hard to determine Hugo
Schmeisser contribution to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K-47 assault
rifle because all official documents referring to this episode are still
classified (gee, I wonder why?) and Schmeisser didn't left behind any kind
of memoirs or letters about his life in the Soviet Union.
Referring to this period, Schmeisser evasively said "I gave the Russians
some advice".
The German arms maker left behind in Izhevsk only a couple of letters and
photographs. The house in which Schmeisser and his colleagues used to live
is now in ruins. Aleksandr Ermakov, an employee of the Kalashnikov Museum
declares: "only a few letters are in our possession in which Schmeisser is
petitioning the Soviet Defense Minister for improving the substandard living
conditions, complains about the food and asks for an increase in salary and
a travel permit to visit his homeland.
Many historians are claiming Michail Kalashnikov has "stolen" the AK-47
design from the Germans. In opposition, the Russians claim that Schmeisser
only role was to implement the new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for mass
producing the new assault rifle.
The assault rifle designed by Hugo Schmeisser during WWII (STG 44 -
Sturmgewehr 44, also known as MP 43 and MP 44) looks very similar with the
AK-47, designed by Kalasnikov. But the Russians are claiming that the
similarities are stopping once you get to look inside the rifle. Kalashnikov
is claiming he started work on his design in 1943 and by 1946 his rifle was
already in the testing phase. However, denying the German contribution to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AK-47 rifle would be a another Soviet lie
historians say; it is undeniable that at Ijhevsk, Schmeisser took care of
the AK-47 stamped receiver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reover, the merit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stamped receiver, the ammunition magazine and
other important parts of the rifle are undeniably the product of Schmeisser'
s efforts.
g******t
发帖数: 18158
4
Valuable WWII Assault Rifle Turned In At Police Buy-Back
Hartford, CT — A woman turned in an old WWII assault rifle to a police gun
buy-back, only to discover it was worth between $20,000 and $25,000 — way
more than the $50 to $100 the police station offered.
The woman, whose name has not been released, inherited the World War II
weapon from her father, who brought it home from Europe as a war memento,
reports ABC News.
Both officers conducting the police station buy-back are resident bun
experts who immediately informed the owner that she was in possession of a
Nazi Assault Rifle — the first of its kind. The rifle dates back to 1944
and is called a Sturmgewehr, which literally means “storm rifle.”
Officer Lewis Crabtree, one of the two officers who discovered the gun’s
value, stated that the gun is the first “modern assault rifle ever made.”
It was replaced by the AK 47 in 1947 by Russia, who copied their design from
the German assault rifle.
Officer John Cavanna added, “It’s like finding the Babe Ruth of baseball
cards. The rarity, it was made for such a very short period.” The Daily
Mail notes that the WWII assault rifle wa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gun
they saw during the first weekend of December. They also collected 55
pistols, 91 revolvers, 13 rifles, and two derringers.
The buy-back program is designed to get guns off the streets. The guns
turned in are melted down. The guns are normally taken in with no questions
asked, but when the officers saw the WWII assault rifle, they agreed to
allow the woman to sell it, instead of melt it down. Officer Crabtree stated:
“Usually, this rifle would be issued to SS troops. This is a gun that
should actually be in a museum rather than a shredder. I give her credit for
bringing it to us.”
The unusual gun, in perfect condition, could be worth up to $40,000. Are you
glad to see the officers allowed the woman to keep the WWII assault rifle,
so that she can sell the piece of history?
Read more at http://www.inquisitr.com/433750/valuable-wwii-assault-rifle-turned-in-at-police-buy-back/#C0zom6zOpCOxlhBs.99
k*****r
发帖数: 21039
5
白痴,完全不一样的action.

to
't
but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Mihail Kalasnikov is admitting he was "helped" by the German inventor and
: arms maker Hugo Schmeisser to create the AK-47 assault rifle
: -- The German inventor developed the first assault weapon Sturmgewehr 44
: during WWII.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Schmeisser was displaced and forced to
: work in the Soviet Union
: Sturmgewehr 44 and AK-47
: February 17 16:09
: Famous Soviet arms builder Mihail Kalasnikov recently acknowledged he didn't
: worked alone 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K-47 assault rifle, but
: he benefited from the help of Hugo Schmeisser, the most prolific small arms

g******t
发帖数: 18158
6
你用错标点符号了,白痴后边该用冒号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白痴,完全不一样的action.
:
: to
: 't
: but

D*h
发帖数: 208
7
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StG-44是冲压机匣,
老卡最早的AK设计是冲压,由于工艺原因实际量产型,或者说AK-47第三型改成铣削机
匣。
到了AKM毛子的薄板冲压才成熟,然后又是冲压机匣。
一个是上下机匣铰接,枪机偏移闭锁。
一个是机匣加上薄盖,枪机旋转闭锁。
好在施迈赛脸皮没有某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厚。

to
't
but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Mihail Kalasnikov is admitting he was "helped" by the German inventor and
: arms maker Hugo Schmeisser to create the AK-47 assault rifle
: -- The German inventor developed the first assault weapon Sturmgewehr 44
: during WWII.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Schmeisser was displaced and forced to
: work in the Soviet Union
: Sturmgewehr 44 and AK-47
: February 17 16:09
: Famous Soviet arms builder Mihail Kalasnikov recently acknowledged he didn't
: worked alone 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K-47 assault rifle, but
: he benefited from the help of Hugo Schmeisser, the most prolific small arms

D*h
发帖数: 208
8
有人脸皮厚,不怕你打脸。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白痴,完全不一样的action.
:
: to
: 't
: but

g******t
发帖数: 18158
9
Kalashnikov 在2009年承认设计AK47的时候得到了Hugo Schmeisser 的“帮助”,但是
老卡没有说多少帮助。Hugo Schmeisser 早就过世了,也不会说。老卡还算厚道,不是没
脸没皮
老卡设计的枪在1947年被苏联选中,这一年老卡年仅28岁(那时候还是小卡)。老卡青
少年时期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诗人。1938年应征入伍,1941年曾作为一名T-34坦克指挥
官在军队中服役,同年10月严重受伤。当老卡在医院疗伤时,伤员们常在一起谈起前线
德国人使用的自动武器。于是萌发了设计轻武器的念头。他在1943年进入正规学校并被
分配到武器试验场担任技术员。短短几年后达到了自己枪械设计生涯的顶峰。
Hugo Schmeisser 的爸爸(Louis Schmeisser)就是德国的枪支设计专家,“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weapons designers in Europe“,家学有渊源。Hugo Schmeisser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为德国设计枪支,二次大战继续干老本行,1944年设计出
Sturmgewehr 44 (StG 44),“is considered by many historians to be the first
modern assault rifle.“ 二战后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给红军设计枪支,
从1945年干到1952年。
Sturmgewehr 44 的图前面贴过了,附件是老卡在差不多同时期设计的枪,不过没有被
红军采用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 StG-44是冲压机匣,
: 老卡最早的AK设计是冲压,由于工艺原因实际量产型,或者说AK-47第三型改成铣削机
: 匣。
: 到了AKM毛子的薄板冲压才成熟,然后又是冲压机匣。
: 一个是上下机匣铰接,枪机偏移闭锁。
: 一个是机匣加上薄盖,枪机旋转闭锁。
: 好在施迈赛脸皮没有某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厚。
:
: to

g******t
发帖数: 18158
10
我怕你拿脸胳我手,很怕怕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人脸皮厚,不怕你打脸。
相关主题
ドゥクラ峠の戦い(转载) 打击一把:四代机就是抄袭的气动外形(这个很容易)
空母这种东西,欺负小国有用,大国对抗已经过时了二战鱼雷就有反潜能力了吗? (转载)
二战雷达技术最发达的是英国还是美国? (转载)静不稳定的飞机起飞容易,但容易摔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k*****r
发帖数: 21039
11
文科生的智商,总是让人捉急。
和果子的“矩形圆边”专利逻辑一样。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 StG-44是冲压机匣,
: 老卡最早的AK设计是冲压,由于工艺原因实际量产型,或者说AK-47第三型改成铣削机
: 匣。
: 到了AKM毛子的薄板冲压才成熟,然后又是冲压机匣。
: 一个是上下机匣铰接,枪机偏移闭锁。
: 一个是机匣加上薄盖,枪机旋转闭锁。
: 好在施迈赛脸皮没有某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厚。
:
: to

g******t
发帖数: 18158
12
你为毛上马甲啊?是这样显得更有气势,还是不好意思当众和卡亚克穿一条裤子,还是
戴着马甲用脸搁人手威力更大?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人脸皮厚,不怕你打脸。
g******t
发帖数: 18158
13
人家正经毛子老卡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承认了,设计AK47的时候得到了Hugo
Schmeisser 的“帮助”,老卡站在了纳粹的肩膀上。几个黄俄二毛子还闭着眼睛焖头
猛舔

【在 k*****r 的大作中提到】
: 文科生的智商,总是让人捉急。
: 和果子的“矩形圆边”专利逻辑一样。

D*h
发帖数: 208
14
你也好意思,贴个老卡受伤时候设计的打tt弹的冲锋枪,想说明啥?

是没
one
Schmeisser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Kalashnikov 在2009年承认设计AK47的时候得到了Hugo Schmeisser 的“帮助”,但是
: 老卡没有说多少帮助。Hugo Schmeisser 早就过世了,也不会说。老卡还算厚道,不是没
: 脸没皮
: 老卡设计的枪在1947年被苏联选中,这一年老卡年仅28岁(那时候还是小卡)。老卡青
: 少年时期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诗人。1938年应征入伍,1941年曾作为一名T-34坦克指挥
: 官在军队中服役,同年10月严重受伤。当老卡在医院疗伤时,伤员们常在一起谈起前线
: 德国人使用的自动武器。于是萌发了设计轻武器的念头。他在1943年进入正规学校并被
: 分配到武器试验场担任技术员。短短几年后达到了自己枪械设计生涯的顶峰。
: Hugo Schmeisser 的爸爸(Louis Schmeisser)就是德国的枪支设计专家,“was one
: of the best-known weapons designers in Europe“,家学有渊源。Hugo Schmeisser

D*h
发帖数: 208
15
哈,你也就是擅长猛舔。
之前贴在StG下面的那是啥?仔细看看那东西的结构,看发展到后来的列装枪,变化了
多少。
毛子受了StG的刺激,几个设计组竞争,出来若干种都带有StG影响的枪,包括老卡最初
的AK46。后来打赢了抓了一帮德国人来,是为了吃透StG的设计。老卡抄不假,比较一
下AK46和同时期另几个竞争者就知道最后胜出的AK47抄了哪些东西。拆过AK和AR的人也
能发现这两个老对头扳机组如此相似,是源自哪里。
把AK归功于施迈塞那算无知,还用个打引号的帮助来玩春秋笔法,活活那真的是猥琐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家正经毛子老卡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承认了,设计AK47的时候得到了Hugo
: Schmeisser 的“帮助”,老卡站在了纳粹的肩膀上。几个黄俄二毛子还闭着眼睛焖头
: 猛舔

D*h
发帖数: 208
g******t
发帖数: 18158
17
承认抄就行了,抄多抄少你慢慢研究,再探再报

了。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哈,你也就是擅长猛舔。
: 之前贴在StG下面的那是啥?仔细看看那东西的结构,看发展到后来的列装枪,变化了
: 多少。
: 毛子受了StG的刺激,几个设计组竞争,出来若干种都带有StG影响的枪,包括老卡最初
: 的AK46。后来打赢了抓了一帮德国人来,是为了吃透StG的设计。老卡抄不假,比较一
: 下AK46和同时期另几个竞争者就知道最后胜出的AK47抄了哪些东西。拆过AK和AR的人也
: 能发现这两个老对头扳机组如此相似,是源自哪里。
: 把AK归功于施迈塞那算无知,还用个打引号的帮助来玩春秋笔法,活活那真的是猥琐了。

g******t
发帖数: 18158
18
不仅仅是抄的问题,二战后 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给红军工作,从1945年
干到1952年,你列再多不同比较有鸟用?毛子那么大本事独立自主设计,捉个纳粹余孽
去干嘛?
枪械设计是一种 state of the art (the highest level of general development,
as of a device, technique, or scientific field achieved at a particular time
),须要系统学习,高人手把手带,光看书不行的,长期经验,长期浸淫其中,然后有
天分极高的人能有所突破。小卡20多岁半路出家,41年开始感兴趣,42年四月份还在医
院里养伤,43年开始学习枪支设计。当个泥水匠还要三年才能出师呢。47年小卡28岁就
独立自主设计出了拥有100%知识产权的绝世名枪,至于你信不信,反正黄俄是信了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StG:
: AK46:
: 其他一些竞争对手:
: 胜出的AK47:
: 这里也讲了发展脉络:
: http://world.guns.ru/assault/rus/ak-akm-e.html
: 黄叫兽站上一些文章:
: http://www.firearmsworld.net/russain/kalash/kalashnikov.htm
: http://www.firearmsworld.net/russain/kalash/ak/depmt.htm
: http://www.firearmsworld.net/russain/kalash/lost/rival.htm

D*h
发帖数: 208
19
德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贪功,居然这地方有脸皮厚的帮他们按上。
连AK都没拆过的人,居然恬着脸来发明枪械设计史。

,
time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仅仅是抄的问题,二战后 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给红军工作,从1945年
: 干到1952年,你列再多不同比较有鸟用?毛子那么大本事独立自主设计,捉个纳粹余孽
: 去干嘛?
: 枪械设计是一种 state of the art (the highest level of general development,
: as of a device, technique, or scientific field achieved at a particular time
: ),须要系统学习,高人手把手带,光看书不行的,长期经验,长期浸淫其中,然后有
: 天分极高的人能有所突破。小卡20多岁半路出家,41年开始感兴趣,42年四月份还在医
: 院里养伤,43年开始学习枪支设计。当个泥水匠还要三年才能出师呢。47年小卡28岁就
: 独立自主设计出了拥有100%知识产权的绝世名枪,至于你信不信,反正黄俄是信了

g******t
发帖数: 18158
20
牛顿和莱布尼兹谁先发明了微积分是两说,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说
如果莱布尼兹被剑桥大学捉了去,让他为英国的科学家们工作,莱布尼兹当然不会
claim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德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贪功,居然这地方有脸皮厚的帮他们按上。
: 连AK都没拆过的人,居然恬着脸来发明枪械设计史。
:
: ,
: time

相关主题
离子鱼在《舰载武器上》的J20文章大阪府议会议长称地震“对大阪是上天的恩惠”,被迫辞职zz
无人机和乘波体问个WWII汉斯坦克问题
法国担当反卡扎菲先锋有理由 或急于重返非洲俯冲轰炸的感觉一定很爽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D*h
发帖数: 208
21
先去拆一遍AK,再来发明这段历史。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牛顿和莱布尼兹谁先发明了微积分是两说,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说
: 如果莱布尼兹被剑桥大学捉了去,让他为英国的科学家们工作,莱布尼兹当然不会
: claim

g******t
发帖数: 18158
22
枪械设计史不是我发明的,只是阅读到而已
http://www.amazon.com/The-Gun-C-J-Chivers/dp/0743271734/ref=sr_
看点书吧,再去枪版发帖装逼也要补充点背景知识。这本是2010年出的,作者实名出书
,得了普利策奖,比你个匿名还要穿马甲的ID靠谱。附件出自书中第152页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德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贪功,居然这地方有脸皮厚的帮他们按上。
: 连AK都没拆过的人,居然恬着脸来发明枪械设计史。
:
: ,
: time

g******t
发帖数: 18158
23
我没有发明历史,只是转述,你自己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而已。这里是 The New York
Times 的 book review,书发表的时候老卡还活着,不算欺负他
http://www.nytimes.com/2010/10/31/books/review/Boot-t.html?page
“Exactly how the winning design was created remains murky, but contrary to
Soviet propaganda, it is clear that Kalashnikov got plenty of help — not
only from other Russian konstruktors but (more embarrassing) from a captured
German arms designer, Hugo Schmeisser, who during World War II had created
an early assault rifle (the Sturmgewehr) that bore an uncanny resemblance to
what became the AK-47. But even though the AK-47 was the product of
considerable collaboration, it was Kalashnikov who got the glory. He was
twice named a Hero of Socialist Labor and acquired sufficient riches to buy
a refrigerator, vacuum cleaner and automobile — all scarce commodities in
postwar Russia. Eventually he would become a lieutenant general and a world-
famous symbol of the Soviet arms industry.“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先去拆一遍AK,再来发明这段历史。
D*h
发帖数: 208
24
现在才看到这书?
当年作者把手稿送给醋老审阅的时候他就在枪版发帖推荐了。哥那时候就买了本。
猜是啥样封面的?
再说一遍,你差得远。
AK没有抄袭StG,施迈塞的枪设计风格和AK完全不同。
先去拆一遍AK,再来发明历史。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枪械设计史不是我发明的,只是阅读到而已
: http://www.amazon.com/The-Gun-C-J-Chivers/dp/0743271734/ref=sr_
: 看点书吧,再去枪版发帖装逼也要补充点背景知识。这本是2010年出的,作者实名出书
: ,得了普利策奖,比你个匿名还要穿马甲的ID靠谱。附件出自书中第152页

g******t
发帖数: 18158
25
拆过AK47才有资格讨论枪支设计史?你可懂逻辑?
你咋不说要跟老卡喝过酒才有资格讨论枪支设计史,或者脑袋要被AK47子弹打过才有资格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才看到这书?
: 当年作者把手稿送给醋老审阅的时候他就在枪版发帖推荐了。哥那时候就买了本。
: 猜是啥样封面的?
: 再说一遍,你差得远。
: AK没有抄袭StG,施迈塞的枪设计风格和AK完全不同。
: 先去拆一遍AK,再来发明历史。

D*h
发帖数: 208
26
对,说的就是你这号的。拆过AK没有?打过多少发?各国变形枪摸过几种?
这站上拆过的很多,去找一个来挺你?
当然你要和老卡一起喝过酒,或者身上任何一个地方被AK打过,欢迎展示。反正放假窝
冬呢,大家看个开心。

资格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拆过AK47才有资格讨论枪支设计史?你可懂逻辑?
: 你咋不说要跟老卡喝过酒才有资格讨论枪支设计史,或者脑袋要被AK47子弹打过才有资格

g******t
发帖数: 18158
27
你咋知道我没拆过,你想想得,对不?
就算我没拆过,你咋知道书的作者没有拆过?也是你想想的,你咋证明作者也没有拆过
涅?真搞笑,呵呵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对,说的就是你这号的。拆过AK没有?打过多少发?各国变形枪摸过几种?
: 这站上拆过的很多,去找一个来挺你?
: 当然你要和老卡一起喝过酒,或者身上任何一个地方被AK打过,欢迎展示。反正放假窝
: 冬呢,大家看个开心。
:
: 资格

D*h
发帖数: 208
28
请继续
你果然还是最擅长打滚。
那就再打你脸一遍:
租支AK,不难也不贵。正常男人,打起来更是很轻松。别在这儿ws了,先去打几个匣感
受一下,拆开擦一遍对动作原理有个基本概念再来充喷子。
你对AK了解多少,你自己最明白。
硬撑,被打脸,就那么有乐趣?
真是奇葩。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咋知道我没拆过,你想想得,对不?
: 就算我没拆过,你咋知道书的作者没有拆过?也是你想想的,你咋证明作者也没有拆过
: 涅?真搞笑,呵呵

g******t
发帖数: 18158
29
你最擅长装逼,你需要证明的是你比 C. J. Chivers 对AK47的历史了解更多,可惜对
此你无能为力,只能趁着过节,在这里蒙着马甲,斑衣戏彩,满地打滚,用脸猛搁人手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请继续
: 你果然还是最擅长打滚。
: 那就再打你脸一遍:
: 租支AK,不难也不贵。正常男人,打起来更是很轻松。别在这儿ws了,先去打几个匣感
: 受一下,拆开擦一遍对动作原理有个基本概念再来充喷子。
: 你对AK了解多少,你自己最明白。
: 硬撑,被打脸,就那么有乐趣?
: 真是奇葩。

D*h
发帖数: 208
30
别拿Chivers的大旗来扯。
你看到在这儿纪念老卡,蹦出来贴的第一篇里写的是啥?
两派人,一伙子说AK是盗自施迈塞的设计,但另一些人说结构完全两码事。
你这号对枪一窍不通的货蹦出来,贴那么一篇玩意儿——说你猥琐,真就没抬举你。
再重复一遍,骗谁也骗不住自己,
你对AK了解多少?这次哥打你脸兼放假闲着免费给你上课之前,你对AK发展史是个啥认
识?
——你自己心里最有数。
当然你喜欢被打脸的快感,那是另一回事。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最擅长装逼,你需要证明的是你比 C. J. Chivers 对AK47的历史了解更多,可惜对
: 此你无能为力,只能趁着过节,在这里蒙着马甲,斑衣戏彩,满地打滚,用脸猛搁人手

相关主题
b17坠毁,没有死人The AK47 Assault Rifle 清晰视频
zt印度下一代大驱英国情报官之女持黄金步枪照片网上引起轰动(图) 环球网
美帝B-2也是无耻抄袭突击步枪对比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31
Chivers在军队里干过,Marine Corps infantry officer,From 1988 until 1994,毫
无疑问拆卸使用过各种枪支。Chivers从2004 到 2007在Moscow工作,亲自面对面采访
过老卡,对AK历史的了解甩你五条街毫无压力。你拿脸搁人手搁出快感差不多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别拿Chivers的大旗来扯。
: 你看到在这儿纪念老卡,蹦出来贴的第一篇里写的是啥?
: 两派人,一伙子说AK是盗自施迈塞的设计,但另一些人说结构完全两码事。
: 你这号对枪一窍不通的货蹦出来,贴那么一篇玩意儿——说你猥琐,真就没抬举你。
: 再重复一遍,骗谁也骗不住自己,
: 你对AK了解多少?这次哥打你脸兼放假闲着免费给你上课之前,你对AK发展史是个啥认
: 识?
: ——你自己心里最有数。
: 当然你喜欢被打脸的快感,那是另一回事。

D*h
发帖数: 208
32
刚看完无人区,原来你也是山西舞蹈艺术学校出来的?
还Chivers的书,他书里实实在在说老卡对这类流言是什么态度?你前面装的又是什么
绿茶?
再说一遍:
你,
对,就是你,
在这边还连AK都没拆过的话,你下一百本电子书也没资格来谈AK。
再把脸伸过来吧。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Chivers在军队里干过,Marine Corps infantry officer,From 1988 until 1994,毫
: 无疑问拆卸使用过各种枪支。Chivers从2004 到 2007在Moscow工作,亲自面对面采访
: 过老卡,对AK历史的了解甩你五条街毫无压力。你拿脸搁人手搁出快感差不多

g******t
发帖数: 18158
33
老卡很生气,后果很神秘。老卡回避回答发明AK的具体过程和细节,苏联倒台后解密大
量秘密文件,但是不包括AK的具体研发过程和细节,见下一贴附件。
这是一件很奇葩的事,AK47连越南都能仿造,很多傻逼都能搞一把AK47拆卸以后到网上
来装逼,这个枪的本身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但是研发过程仍然是秘密。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因为他们公布了所有细节,经历的挫折和发现,
不同年代样机的尺寸材料,从哪个先驱那里继承了什么方法,第一次成功试飞的时间,
地点,证人们,他们是如何面对媒体的漠视和质疑,等等
原子弹制造技术还是不能公开的,但是很多国家原子弹研发过程都解密。包括我国原子
弹研发过程,我看过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边东子写的,从原子弹决策,各领导人的态度
,到选址,选矿,选人员,建厂,苏联专家的姓名,负责项目,个性,前后的态度,甚
至计算中有个数据和苏联提供的数据对不上,后来发现苏联提供了一个数据是错误的,
等等细节,有很多直接参与者的访问,大量段落是放在双引号里直接应用的。
AK47的研发细节仍然是个秘密。消除质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公布细节,但是人家就不
告诉你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刚看完无人区,原来你也是山西舞蹈艺术学校出来的?
: 还Chivers的书,他书里实实在在说老卡对这类流言是什么态度?你前面装的又是什么
: 绿茶?
: 再说一遍:
: 你,
: 对,就是你,
: 在这边还连AK都没拆过的话,你下一百本电子书也没资格来谈AK。
: 再把脸伸过来吧。

g******t
发帖数: 18158
34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老卡很生气,后果很神秘。老卡回避回答发明AK的具体过程和细节,苏联倒台后解密大
: 量秘密文件,但是不包括AK的具体研发过程和细节,见下一贴附件。
: 这是一件很奇葩的事,AK47连越南都能仿造,很多傻逼都能搞一把AK47拆卸以后到网上
: 来装逼,这个枪的本身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但是研发过程仍然是秘密。
: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因为他们公布了所有细节,经历的挫折和发现,
: 不同年代样机的尺寸材料,从哪个先驱那里继承了什么方法,第一次成功试飞的时间,
: 地点,证人们,他们是如何面对媒体的漠视和质疑,等等
: 原子弹制造技术还是不能公开的,但是很多国家原子弹研发过程都解密。包括我国原子
: 弹研发过程,我看过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边东子写的,从原子弹决策,各领导人的态度
: ,到选址,选矿,选人员,建厂,苏联专家的姓名,负责项目,个性,前后的态度,甚

g******t
发帖数: 18158
35
Chivers在书中用引用的方式把老卡称作“一个好演员” (附件),2010年书出版的时
候老卡还活着,最好的回应就是公布早就不应该是秘密的研发细节,老卡怎么回应的不
知道,应该不会假装没看见吧
s**********e
发帖数: 33562
36
这不是只用了“possibility”的说法吗?
有没有书说老卡具体是怎么抄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枪械设计史不是我发明的,只是阅读到而已
: http://www.amazon.com/The-Gun-C-J-Chivers/dp/0743271734/ref=sr_
: 看点书吧,再去枪版发帖装逼也要补充点背景知识。这本是2010年出的,作者实名出书
: ,得了普利策奖,比你个匿名还要穿马甲的ID靠谱。附件出自书中第152页

o***e
发帖数: 3526
37
咳,这个其实就一句话,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怎么可能有任何成就呢?任何成就都是抄的
,步枪设计是抄的,原子弹是抄的,卫国战争其实美援才是关键。就这么简单。带着结
论寻找证据还不简单么?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只用了“possibility”的说法吗?
: 有没有书说老卡具体是怎么抄的?

g******t
发帖数: 18158
38
不太好找,看34楼附件,相关信息仍然处在保密状态,据毛子学者估计要保密到销毁的
那一天
Chivers在老卡还没有过世的时候就公然写书质疑老卡,把他称作“一个好演员”,看
那样子就是要挑事儿,当时老卡还来得及放点料,大家都等着看呢
和风所至,人如花般轻飘落
名存于世,如何不致淡遗忘
老卡淡泊名利,飘然而逝,洒脱地带着他的秘密离开了,挥一挥衣袖,不抹去一片质疑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只用了“possibility”的说法吗?
: 有没有书说老卡具体是怎么抄的?

g******t
发帖数: 18158
39
还有关键一点,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从1945年到1952年给红军工作,时
间太巧合了,有点黄泥巴掉裤裆里的意思。不过公布研发细节还是可以完全修复老卡的
名誉的,但是人家偏偏不屑与那样做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咳,这个其实就一句话,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怎么可能有任何成就呢?任何成就都是抄的
: ,步枪设计是抄的,原子弹是抄的,卫国战争其实美援才是关键。就这么简单。带着结
: 论寻找证据还不简单么?

o***e
发帖数: 3526
40
Schmeisser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有关键一点,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从1945年到1952年给红军工作,时
: 间太巧合了,有点黄泥巴掉裤裆里的意思。不过公布研发细节还是可以完全修复老卡的
: 名誉的,但是人家偏偏不屑与那样做

相关主题
突击步枪对比空母这种东西,欺负小国有用,大国对抗已经过时了
日本最应该引进的德国武器和技术二战雷达技术最发达的是英国还是美国? (转载)
ドゥクラ峠の戦い(转载) 打击一把:四代机就是抄袭的气动外形(这个很容易)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D*h
发帖数: 208
41
哥再指点你一下,读书要读完
临时抱佛脚搜索电子版的时候要多搜一会儿。
你去把第208页贴上来,看作者结论是啥?
很多奇葩傻逼人在美国,放着得天独厚好环境,连AK都不去摸一下,拉大旗装绿茶开喷
……
你脸疼不疼?高潮了没?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有关键一点,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从1945年到1952年给红军工作,时
: 间太巧合了,有点黄泥巴掉裤裆里的意思。不过公布研发细节还是可以完全修复老卡的
: 名誉的,但是人家偏偏不屑与那样做

o***e
发帖数: 3526
42
绿点同学现在的意思是怀疑Schmeisser同学“帮助”了卡同学设计他的步枪。这个好像
已经和StG与AK设计上的不同无关了。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哥再指点你一下,读书要读完
: 临时抱佛脚搜索电子版的时候要多搜一会儿。
: 你去把第208页贴上来,看作者结论是啥?
: 很多奇葩傻逼人在美国,放着得天独厚好环境,连AK都不去摸一下,拉大旗装绿茶开喷
: ……
: 你脸疼不疼?高潮了没?

s******p
发帖数: 4962
43
疼和高潮不矛盾嘛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哥再指点你一下,读书要读完
: 临时抱佛脚搜索电子版的时候要多搜一会儿。
: 你去把第208页贴上来,看作者结论是啥?
: 很多奇葩傻逼人在美国,放着得天独厚好环境,连AK都不去摸一下,拉大旗装绿茶开喷
: ……
: 你脸疼不疼?高潮了没?

D*h
发帖数: 208
44
他现在已经转进了。
第一篇贴点“stolen”言论,第二篇狂贴StG……
活活后来,后来屡次被打脸,教育了他那根本是两种系统,他才临时抱佛脚去搜书读,
又读不细。
他自己现在明白的很。但脸皮,关键是脸皮。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绿点同学现在的意思是怀疑Schmeisser同学“帮助”了卡同学设计他的步枪。这个好像
: 已经和StG与AK设计上的不同无关了。

g******t
发帖数: 18158
45
Hugo Schmeisser 从1945年到1952年在苏联给红军工作,52年回国,53年就过世了。他
过世的时候未必知道AK47后来的辉煌成就,没有记载他对AK发表了什么看法。
Hugo 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枪械设计师,Louis Schmeisser (5 February 1848, Zö
llnitz – 23 March 1917) 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weapon technical
designers of Europe. H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the Bergmann machine guns us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dditionally, he
designed the Dreyse 1907 Pistol which saw use in both World Wars.
Hugo 自己没有给他老爸丢脸,两次大战都有杰出表现(他的设计在下一段),直到
1945年被苏联捉去的同一年还有StG 45(H)问世。他的辉煌纪录到1945年嘎然而止,在
苏联的七年时间不知道他设计出什么东东:
Bergmann Nr. 7 mod. 1903 Мars pistol; externally resembling the Mauser C96.
16,000 units made together by Bergmann's company and by Anciens
Etablissements Pieper (under license), most chambered in 9mm Largo
Bergmann MG 15nA machine gun; light machine gun (by WWI standards, 12.9 kg)
manufactured in 5,000 unit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war
(These two were co-developed with his father Luis, before the latter left
Bergmann's company.)
Bergmann MP 18; about 17,000 made, not counting various clones and close
copies
Haenel mod. I pocket pistol in 6.35 mm, based on two Schmeisser patents.
Some 40,000 were made
Haenel mod. 1928 air pistol; externally resembling the Parabellum P08. about
25,000 units sold
MP 28.II
Haenel mod. 33 Junior; an air rifle resembling the Kar98
MP 41, about 26,500 made mostly for export to the Nazi Germany allies
MkB 42(H)
StG 44 (MP 43/MP 44)
StG 45(H);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StG 44; one captured prototype was
tested at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Schmeisser自己是怎么说的?
g******t
发帖数: 18158
46
老卡的爸爸是个富农,土里刨食的干活,战前应为成分高还吃过点亏。老卡到40年代初
还是个坦克兵,半路出家,嘴上无毛的年纪,先设计的两款枪都被苏联当局扔进了垃圾
桶,突然横空出世设计出了AK47,后来在AK47的基础上改改供弹方式,口径什么的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了一系列枪械。他在AK-47改进型(即AKM
)的基础上发展了班用机枪,著名的有RPK(来自俄语Ручной пулемё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轻机枪),还有PK通用机枪(来自俄语
Пулемё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机枪)。除了采用弹
链供弹方式而不是弹匣外,其它基本设计近乎相同。在卡拉什尼科夫后期的职业生涯,
他设计的AK-74小口径突击步枪再次成为苏军制式武器。“

of
he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Hugo Schmeisser 从1945年到1952年在苏联给红军工作,52年回国,53年就过世了。他
: 过世的时候未必知道AK47后来的辉煌成就,没有记载他对AK发表了什么看法。
: Hugo 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枪械设计师,Louis Schmeisser (5 February 1848, Zö
: llnitz – 23 March 1917) 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weapon technical
: designers of Europe. H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 the Bergmann machine guns us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dditionally, he
: designed the Dreyse 1907 Pistol which saw use in both World Wars.
: Hugo 自己没有给他老爸丢脸,两次大战都有杰出表现(他的设计在下一段),直到
: 1945年被苏联捉去的同一年还有StG 45(H)问世。他的辉煌纪录到1945年嘎然而止,在
: 苏联的七年时间不知道他设计出什么东东:

g******t
发帖数: 18158
47
我不能确定老卡抄了多少,具体是怎么抄,目前信息不全,无法判断。只是知道是不是
老卡独立自主,或者为主导设计出AK47有两说,这不是我的发现,是别人的发现,我读
到了贴过来,述而不作。即使你没有读过,或者我没有贴过来,这种质疑是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头埋沙子里也不能消除这种质疑
如果将来俄罗斯看不过去,断然解密AK47研发细节,证明是老卡独立自主设计的,那还
是要尊重历史资料。什么样的资料可以完全消除质疑,见下一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研
发细节,有这个程度的资料问世,老卡的credit没有人能抢走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就可以证明Chivers的质疑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质疑如果能导
致俄罗斯公布相关史料,他也还应该有一点点功劳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只用了“possibility”的说法吗?
: 有没有书说老卡具体是怎么抄的?

g******t
发帖数: 18158
48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对美国航空先驱奥维尔·莱特(Orville,1871年8月
19日-1948年1月30日)和威尔伯·莱特(Wilbur,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30日)
两兄弟的称呼。1903年12月17日他们驾驶自行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一号实现了人类
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1][2][3],被广泛誉为现代飞机
的发明者。莱特兄弟虽然不是进行航空器飞行试验的第一人,但他们首创了让固定翼飞
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4],此项技术至今仍
被应用在所有的固定翼航空器身上[5][6]。
莱特兄弟在早年经营他们的店铺时常年与印刷机、自行车、汽车和其他机械打交道,这
为他们的机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他们在应对飞行难题时的解决思路[7]
。他们利用自制的小型风洞进行了大量实验,收集了比前人更精确的数据,从而设计出
了更高效的机翼和螺旋桨[8][9]。他们还与人合作设计并制造了他们的首台飞机引擎。
从1900年开始到1903年他们进行首次动力飞行之前,两兄弟用滑翔机进行了大量试验和
训练,使他们成为了优秀的飞行员,而他们俩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早期飞行员。莱特
兄弟对人类的航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引发的专利纠纷又曾在一定
程度上钳制过航空制造业的发展。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人类航空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为人类的飞行之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尔伯·莱特于1867年出生在印地安那州米尔维尔镇 (印地安那州)附近;奥维尔则于
1871年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市。父亲米尔顿·莱特(Milton Wright,1828-1917年
)是英裔美国人和荷兰人的后代。母亲苏珊·凯瑟琳·科纳(Susan Catherine
Koerner,1831-1889年)则是德国人和瑞士人的后代[10]。
莱特兄弟是七兄妹中的两位,他们的兄弟姐妹有瑞赫琳(Reuchlin,1861-1920年)、
洛林(Lorin,1862-1939年)、凯瑟琳(Katharine,1874-1929年)、以及双胞胎欧
提斯(Otis)和艾达(Ida。两人生于1870年,在襁褓中便不幸双双夭折)。
莱特兄弟的父亲是基督教协基会的主教,因此常常出门旅行。1878年,旅行归来的父亲
给年幼的孩子们带回一个新奇的手信:一个像是直升机的玩具。这个玩具根据法国航空
先驱阿尔冯斯·潘瑙的发明设计而成,大约一英尺长,用纸、竹子以及软木制成,并附
有一个橡皮圈用来驱动它的螺旋桨。两兄弟兴高采烈地把玩这件新奇的玩意,把它弄坏
以后还试着自己仿制了一个。莱特兄弟日后曾回忆说是这个玩具激发了他们对飞行的浓
厚兴趣[11]。在小学读书期间奥维尔非常调皮捣蛋,以至于曾一度被学校开除。[12]
学业和早期职业
莱特兄弟两人都读过高中,却都没能获得毕业文凭。其中威尔伯本已完成了高中四年的
学业,可是莱特一家在1884年仓促地从他就读的里士满搬回了他们在70年代的老家代顿
,让他与那张文凭失之交臂。
1885年至1886年间的一个冬日,威尔伯外出跟朋友们溜冰玩耍,却不料乐极生悲——一
根曲棍球棍意外挥到他脸上打掉了他的门牙。虽然伤势没有大碍,但事故的打击却让他
性情大变。原本活泼好动的他从此一下子变得孤僻寡言,最终竟没有按计划到耶鲁大学
继续自己的学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若他当时选择了继续学业,
日后便极有可能不会跟奥维尔一道去追逐他们的飞行之梦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为
了照顾肺结核病晚期的母亲而足不出户,一有时间就躲进父亲的藏书室孜孜不倦地阅读
。在协助父亲调解基督教协基会的内部争端时[13],他的社交和组织能力开始初露锋芒
。但在这段日子里,他对自己胸无大志虚度时光的现状感到焦虑不安,并在跟别人交流
时不经意地流露出来[14]。
1889年,读到高三的奥维尔辍学开办了一家印刷厂,而威尔伯也摆脱了困扰他多年的抑
郁加入了弟弟的公司,兄弟俩一道设计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印刷机。在奥维尔主办《西
边新闻周报》(West Side News)期间威尔伯担任过该报编辑,后来又为《每日晚报》
(Evening Item)工作了几个月。奥维尔的高中同学兼好友,蜚声国际的非洲裔美国诗
人保罗·劳伦斯·邓巴也是他们的客户之一,他在莱特兄弟发行《代顿闲谈周报》的时
候还给该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15]
莱特自行车公司,摄于1937年。
随着安全型自行车的发明,一股自行车热潮席卷了美国上下。1892年,嗅到了商机的莱
特兄弟也跟风开办了一家自行车销售和维修店(莱特自行车交易所,后改名为莱特自行
车公司),并在1896年开始生产自有品牌的自行车,以此作为资金来源来支持自己对飞
行愈发浓厚的兴趣[16]。
飞行试验
莱特兄弟最早大概在1890年代前期就从新闻、杂志或者照片上领略过德国航空先驱奥托
·李林达尔和他研制的动力滑翔机的风采。而1896年对莱特兄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因
为在这一年里航空界发生了三件大事。该年五月,史密森尼学会的书记塞缪尔·兰利成
功试飞了一架蒸汽动力的无人飞机模型。同年夏天,芝加哥工程师、航空界权威奥克塔
夫·沙努特领队在密歇根湖湖畔的沙丘上试飞了多架不同类型的滑翔机。八月,兄弟俩
崇拜的李林达尔在试飞他的滑翔机时不幸机毁人亡,为人类的飞行之梦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17]。航空先驱们的事迹激励着兄弟俩将想法付诸实践。1899年5月,威尔伯致函史
密森尼学会[18]索要了一些关于航空的资讯和出版物[19]。两兄弟参考乔治·凯利、沙
努特、李林达尔、达·芬奇和兰利的设计绘制了草图,并于该年开始着手进行飞行实验。
莱特兄弟总是以二位一体的形象示人,平等地分享发明带来的荣耀,但这种关系并非一
开始便是如此。根据传记作家的说法,威尔伯一开始曾在1899年到1900年间用“我的”
机器和“我的”计划来记录自己的工作,在奥维尔深入参与以后行文才变成了“我们”
和“我们的”了。为此作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谈到:“虽然奥维尔也很聪
明能干,可他再能干也只是一个人。为了维持计划的运转一边在俄亥俄州的一家小店仓
库里废寝忘食地工作,另一边还要分身出来跟资本家、总统和国王们会面显然是不可想
象的。而这一部分的事情就由威尔伯一手包办了。他毕竟是兄弟俩里面的老大哥[20]。”
前期研究
莱特兄弟认为困扰航空先驱们的飞行难题有三点,前两点分别是机翼和发动机。他们认
为在这两点上前人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技术积累,目前问题不大。而他们将最后一点归结
为如何控制飞机[21]。1899年英国航空先驱帕西·皮尔策在一次悬挂式滑翔机试飞时失
控坠亡的事件更是让他们坚信,要想成功飞行,更重要的是能安全地飞行,关键在于要
有可靠的飞行控制系统。相比之下,和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先行者们——大名鼎鼎如阿德
尔、马克沁和兰利等人——还在醉心于打造大马力引擎。这些人常常把自己绑在控制系
统还尚未经过验证的飞机上,在没有任何飞行经验的情况下就草率起飞,祈求好运会将
自己和飞机带上天空。
尽管李林达尔坠机身亡,但莱特兄弟依然青睐他在进行动力飞行之前先通过滑翔机试飞
来培养操纵技巧的策略。但他们在赞同李林达尔务实做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他光靠转移
操纵者体重来控制滑翔机平衡的办法有致命的缺陷[22]。两人决心要找到比这更好的解
决方案。威尔伯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认为鸟类是通过改变翅膀后端羽毛的角度来控制
身体左右滚转的[23]。兄弟俩觉得这种方式或许也能对航空器适用——让飞机在转弯的
时候像鸟儿一样向弯位的内侧倾斜——而这恰恰也是自行车转弯的方式,而经营自行车
生意的两人对这个是再熟悉不过了。自行车并不是一件稳定的交通工具,但通过足够的
训练人们完全能掌握它,他们相信飞行也一样如此。同时他们也寄望于这种方法能控制
机身在被侧向气流干扰后恢复其平衡(侧平衡)。为了让人造机翼也能达成上述的效果
两兄弟冥思苦想却始终不得要领。一天,威尔伯百无聊赖地在自行车店里摆弄用来包装
自行车内胎的小纸盒。在他来回扭动纸盒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翘曲机翼的点子就
此诞生[24]。
莱特兄弟在1899年制作的风筝的草图,操纵杆也被绘制在内。图示为前视图和侧视图,
翘曲机翼的弯曲机制被绘制在侧视图上。(莱特兄弟手绘,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1899年7月,威尔伯制作了一架长5英尺,形似双翼飞机的箱型风筝用来测试他们的翘曲
机翼技术。它的原理是当一侧的机翼翘曲和扭转的时候,它会得到更多的升力而升高,
并让机身朝机翼较低的一侧转向。机翼的翘曲由连接着风筝的4根缆绳操控,这些缆绳
被固定在操纵者手里的两根操纵杆上。只要将两根操纵杆同时扭到相反的方向,风筝便
会随之左右转向。
反观当时其他的航空研究者,他们大多认为飞行跟平面运动相差无几,不同之处仅仅是
航空器所处的平面会升高而已。于是他们总是预先假定航空器会保持在一定的高度,然
后把船舶依靠船舵转向、汽车依靠前轮转向的理论套用过去,通过倾斜机身来转向的想
法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法眼[25]。包括兰利和沙努特在内的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在盲目
追求飞机固有的稳定性。因为在他们看来,驾驶员根本不可能在遇到气流干扰时还能有
足够的时间去操作机械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而莱特兄弟则不然,他们要让驾驶员对飞
机拥有绝对的控制能力[26]。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早期的设计里没有采取过如二面角机
翼等任何有利于固有稳定性的妥协。他们还刻意把自己的第一架动力航空器设计成具有
一对下垂的机翼——这样的飞机相当不好控制,但也不那么容易受到来自侧面气流的干
扰。
选址小鹰镇
1900年莱特兄弟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鹰镇开始他们的载人滑翔机试验。这次选址是威
尔伯根据奥克塔夫·沙努特给自己的首封回信的内容而确定的。在信中沙努特告诉他们
试飞场最好要有稳定的微风和便于着陆的沙地,而他推荐的地点里就包括了小鹰镇所处
的大西洋沿岸。威尔伯为选址事宜专门申请并仔细查阅了美国国家气象局的相关数据,
在致信当地政府气象台的气象学家了解情况后最终选定了小鹰镇作为他们的试飞场。该
镇的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转乘许多次火车和渡轮才能到达。但比
起沙努特的其他建议(如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来说小鹰镇更靠近他们的大本
营代顿市,而且这里远离尘嚣,他们可以免受多事记者们的骚扰——这些人曾在1896年
把沙努特于密歇根湖畔的试验搅得一塌糊涂,活像是马戏团在演出。沙努特在1901年到
1903年间每个季度都会到莱特兄弟在小鹰镇的帐篷里拜会他们,并观看过他们的滑翔机
试验,但并未见证两兄弟的动力飞行。
滑翔机试验
莱特兄弟参考了许多当时的新进滑翔机来设计他们第一架全尺寸滑翔机(也包括他们在
1899年的那架风筝)。其中最主要的是沙努特-海陵双翼悬挂式滑翔机(莱特兄弟叫它
“双层甲板”)——这架滑翔机在1896年的密歇根湖试飞中表现良好。
两兄弟将机翼的上表面设计成具有外凸的弧度。弧面机翼相对扁平的机翼能提供更多的
升力的现象最早曾被乔治·凯利爵士科学地探讨过,而李林达尔在他的滑翔机上亦采用
了弧面机翼的设计。莱特兄弟仔细研究了李林达尔的设计——尽管他们当时没搞清楚其
中的原理,但还是决定要利用这项技术。最终他们的作品证明了弧面机翼要优于扁平机
翼。他们还参考了李林达尔出版的关于升力的航空学数据。莱特兄弟在滑翔机的机翼梁
柱之间用斜拉的钢线进行补强,这是一个常见于钢桥建筑中的普腊桁架式的设计。沙努
特曾在1896年的滑翔机里应用过这种结构的变体,而两兄弟则将其学为己用。
莱特兄弟将飞机的水平升降舵安装在机翼的前方而不是后方,利用它产生的降落伞效应
来避免像李林达尔那样因为失速而俯冲到地上被摔死[27]。因为这种布局的飞机看起来
像是一只飞行的野鸭,后来在1906年巴西航空先驱桑托斯·杜蒙在巴黎试飞同样设计的
14-bis飞机时,法国报纸把这种航空器布局戏称为“鸭翼(canard)”,并被业界一直
沿用下来[28]。由于威尔伯错误地以为机尾是没有必要的[29],他们最初研制的两架滑
翔机都没有尾部。
根据一些为莱特兄弟写过传记的学者的研究,两兄弟在1902年之前所有的滑翔机很可能
都是由威尔伯一人试飞的。他或许是在行使自己的大哥权威来让自己独自承担试飞的风
险,以避免弟弟奥维尔在试飞中受伤[30][31]。
莱特兄弟滑翔机的关键数据[32]
翼展 翼面 翼弦 翼弧 展弦比 长度 重量
1900年款 17英尺6英寸(5.33米) 165 平方英尺 (sq ft, 15 m2) 5 英尺 (
ft, 2 m) 1/20 3.5 11英尺6英寸(3.51米) 52 磅s (lb, 24 kg)
1901年款 22 英尺 (ft, 7 m) 290 平方英尺 (sq ft, 27 m2) 7 英尺 (ft,
2 m) 1/12,*1/19 3 14 英尺 (ft, 4 m) 98 磅s (lb, 44 kg)
1902年款 32英尺1英寸(9.78米) 305 平方英尺 (sq ft, 28 m2) 5 英尺 (
ft, 2 m) 1/20-1/24 6.5 17 英尺 (ft, 5 m) 112 磅s (lb, 51 kg)
1900年的小试牛刀
在1900年间,莱特兄弟在小鹰镇只进行了为期数天的滑翔机试飞活动。为了进行试飞,
两人要从镇里往南远行6公里(4英里)爬上屠魔岗——一堆最高有30米(100英尺)的
沙丘。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每年都到此处露营。
他们把试飞时间安排在了初秋,最初的几次试飞大概是在10月3日进行的。威尔伯担任
试飞员,驾驶着滑翔机在离地面不远的高度飞翔,而地上的人员则像放风筝一样用缆绳
牵引着滑翔机[33]。而在当时,大多数的风筝试飞都是以无人驾驶的形式进行的。人们
仅仅是用沙袋、铁链、甚至是从附近找个男孩来充当压舱物。威尔伯在当天进行了十几
次自由滑翔。他们从地面用控制缆绳来对机翼的翘曲进行了操作测试,还搭建了一座小
塔,把滑翔机悬挂起来进行无人驾驶状态下的测试。
尽管滑翔机得到的升力小于预期,使得他们的大多数测试不得不在无人状态下完成,但
滑翔机的前置升降舵表现良好,整个试飞过程也没有发生事故,这让两兄弟信心百倍。
但在这次试飞中自由滑翔的次数太少,使他们没能对翘曲机翼的工作情况进行彻底的检
验。
按照莱特兄弟原本的设想,驾驶员在飞行时要平躺在下层机翼上面以降低空气阻力。当
滑翔结束时,驾驶员要抱紧机身框架,从下层机翼预留的开口处把自己悬在半空最后双
脚着地。然而几次试飞下来他们发现驾驶员可以头部朝前保持俯卧姿势着陆,没有必要
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冒着不必要的危险着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们都是以这种姿态试飞
他们的航空器的。
1901年的挫折和发现
1901年莱特兄弟在小鹰镇试飞了他们的新型滑翔机。试飞被安排在了7月到8月间,一共
进行了50到100次滑翔测试,飞行距离在6到22米不等(20到400英尺)。为了提高升力
,他们在这架滑翔机上配置了比前作大得多的翼面,然而它却让兄弟俩大失所望。新型
滑翔机只产生了理论数据约三分之一的升力,而翘曲机翼也不听使唤了,总是让机身向
相反的方向偏转(后来这个问题被称作逆偏航)。在试飞中滑翔机发生了几次失速,但
前置升降舵的降落伞效应避免了机身的俯冲,从而让威尔伯得以“像一张煎饼似的”水
平安全着陆。这个的优点让他们更执着于前翼布局,并一直坚持到1910年时才放弃。第
二季的试飞活动在众多挫折的阴影下黯然落幕,兄弟俩败兴而归。在返回代顿的路上,
难掩失望之情的威尔伯向奥维尔自嘲道虽然人类迟早会飞行——但他们估计是活不到那
天了。
新滑翔机在升力上的糟糕表现让莱特兄弟怀疑李林达尔的数据是否准确,同时也对广受
认可的升力方程中的空气压力系数提出了质疑。空气压力系数也叫斯密顿系数,当时已
经被提出了100多年。
莱特兄弟和李林达尔一样,都使用上述方程式来计算不同翼型和翼面大小所产生的升力
。根据他们在1901年使用滑翔风筝和自由滑翔得到的数据,威尔伯认为斯密顿系数应该
非常接近0.0033,而不是人们一直沿用下来的0.0054。传统值要比莱特兄弟的估计值大
上60%,要是用它来计算升力将会得到一个被夸大的结果。
回到代顿后莱特兄弟为了验证他们的怀疑而进行了一些简易的露天测试。他们在自行车
的把手前面水平安装了一个可以自如旋转的轮子,在轮子的一侧安装了一副小型的李林
达尔式机翼,另一侧则安装了一块平板。如果李林达尔的数据正确,车子在前进时这个
水平的轮子应该保持静止。他们使出吃奶的力气骑着这辆外形古怪的自行车在住所邻近
的街道上奔驰,筋疲力尽之余发现水平的轮子总是转向安装了李林达尔机翼的一侧,从
而证实了先前的怀疑——李林达尔出版的数据是不可靠的。于是他们决定要扩大研究的
范围。
也就是这时,他们意识到逐一建造各种翼型的全尺寸滑翔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的成本太
高,而且过于耗时。于是他们把那辆“三轮怪车”撇到一边,又在店里鼓捣出了一台直
径6英尺的风洞。从1901年10月到12月间,他们利用这个风洞对各种微缩版的机翼进行
了系统化的测试。[34]他们安装在风洞里的用来固定受测模型机翼的“平衡架”看上去
简陋无比——它是用自行车轮的辐条跟破铜烂铁打造的。但对莱特兄弟的成功来说,这
个简陋的装置却发挥了如同他们的滑翔机试飞一样重要的作用[35]。这个装置让莱特兄
弟可以方便地控制机翼产生的升力以对抗空气阻力,从而精确地计算出每一副机翼的效
能如何[36]。他们还在风洞的顶部预留了一个玻璃窗,这样他们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机
翼工作时的情形。
在风洞实验开始前,沙努特邀请威尔伯前往芝加哥,在1901年9月18日的西部工程师协
会上发表演讲。威尔伯在发言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和奥维尔截至1901年秋季在小鹰镇的滑
翔机试飞活动,他还用了幻灯机来展示他们的照片。这次演讲是莱特兄弟第一次对外发
布他们的试验记录。
1902年的丰硕成果
李林达尔只在少数几种翼型上做过旋转臂测试(whirling arm,一种测量升力和空气阻
力的早期手段),而莱特兄弟在一开始曾错误地假设他的数据也可以套用在他们形状完
全不同的机翼上。两兄弟建造了风洞后,在李林达尔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大步,为200
多种不同翼弧的翼型完成了初步测试,并对其中的38种做了更详细的测试。传记作家霍
华德如此写道[37]:“这些测试是有史以来用如此少的材料和开销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
过的最关键、成果最丰硕的航空实验。”一轮测试下来他们还得到了一大发现——那就
是较长和较窄的机翼——用航空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展弦比(翼展除以翼弦的值)较大的
机翼——有其优势。比起两兄弟目前为止试用过的较宽阔的机翼,展弦比大的机翼形状
能够提供更好的升阻比。
有了展弦比的知识和更精确的斯密顿系数助阵,莱特兄弟重整旗鼓设计了他们新的1902
年款滑翔机。运用他们在风洞实验中得到的另一个关键发现,他们将新机翼的翼弧设计
得更平坦。而之前他们在设计1901年款的时候照搬了李林达尔的设计,让滑翔机翼弧明
显更大却更没效率。现在他们做完了一系列的风洞实验,并对得到的结果非常自信。于
是两人抛开李林达尔的数据,完全基于自己的计算数据进行设计。
威尔伯驾驶着1902年款滑翔机飞跃屠魔岗。照片由洛林·莱特摄于1902年10月10日。照
片中的滑翔机配备了一个可以转向的尾舵,取代了原设计里的固定双尾翼。
莱特兄弟生性谨慎,因此他们和前两次一样先把1902年款滑翔机以风筝方式进行了无人
试飞。结果显示他们的风洞试验得到了回报——新滑翔机产生了他们预期的升力。在该
年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机翼的翘曲会在翼尖产生一种叫做压差阻力的现象,这让一侧机翼
在获得更高升力的同时也会受到更大的阻力,从而拖慢这一侧机翼的速度,最终让机身
朝着驾驶员意图的相反方向偏转,也就是逆偏航现象——这也正是他们1901年的那架无
尾的滑翔机飞得不正常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为这架滑翔机设计了一个新的
功能结构——一组垂直的固定尾翼。
机翼设计的改进让新滑翔机能飞得更远,同时那组固定尾舵也发挥了它的功效,有效抑
制了逆偏航现象的发生。可它实在是有效过头了,结果带来了新的问题。当驾驶员在转
弯过程中归正时,有时候滑翔机会不听使唤,不但无视机翼翘曲的正确操作还会反过来
让转弯变得更急。于是滑翔机会一直向着机翼较低的一侧滑行,并且不停绕圈,直至撞
到地面。莱特兄弟把这种现象叫做“钻井现象”。
奥维尔意识到是那组固定尾舵在作怪,它在转弯归正时抵消了机翼翘曲的修正作用。10
月2日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设计出了一个新型的垂直尾舵。”根据奥维尔的想
法,两兄弟把尾舵做成可以左右摆动的形式[38],并给它装上铰链连接到驾驶员用来控
制机翼翘曲的操纵杆上。这样一来驾驶员的单一动作就可以同时操纵机翼的翘曲和尾舵
的摆向了。在接下来的滑翔试验中他们证实,当机翼翘曲时,尾舵应该朝着获得更大升
力和阻力的机翼的相反一侧偏转,这样它就会产生一个反向的压力,使得驾驶员可以在
转弯后或者机身受到气流干扰时对机身进行可靠的归正操作。同时,当滑翔机转弯的时
候,尾舵受到的压力可以抵消翼尖受到的压差阻力,让机鼻指向欲转弯的一侧,进而消
除了逆偏航现象。
就这样,莱特兄弟发现了垂直可动尾舵的真正用途——不是用来改变飞行的方向,而是
用来在转弯、归正、和受到气流干扰时对准和矫正飞行器[39]。飞机在飞行方向上的转
向依然由机翼翘曲产生的机身侧倾来控制。后来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翘曲机翼被副翼取
代,但上述原理依然适用。
威尔伯在试飞中操作翘曲机翼和可动尾舵进行转向。摄于1902年10月24日。
采用新方法后,莱特兄弟终于在1902年10月8日完成首次真正的飞行转向控制,这是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该年9月到10月间他们一共进行了700至1000次滑翔试飞,最长的一
次持续了26秒,飞过了189.7米(622.5英尺)的距离。滑翔机在安装了可控尾舵后在数
百次的试飞中表现出良好的操控性,两兄弟觉得接下来是时候建造一架有动力的航空器
了。
在莱特兄弟的不懈努力下,三轴姿态控制一步步演化成型:用机翼翘曲控制侧倾(左右
)、用前置升降舵控制俯仰(上下)以及用尾舵控制偏航(横移)。1903年3月23日,
莱特兄弟申请了著名的“为飞行机器而设计”的专利。这项专利的内容基于他们1902年
成功试飞的成果。一些航空历史学家认为在1902年款莱特滑翔机上应用的三轴姿态控制
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相比起1903年在飞行者一号上安装的动力系统来说毫不逊色
,甚至更为关键。史密森尼协会的彼得·加卡巴更是主张莱特兄弟对1902年款滑翔机的
完善工作在实质上代表了飞机的发明。[40][41]
飞行者一号的诞生
1903年莱特兄弟用云杉木来建造他们配备有动力装置的飞行者一号。云杉木是一种高强
度的轻质木材,是地中海沿岸的穆斯林们引以为傲的表面覆盖材料,也是两兄弟打造飞
行器时的首选用料。他们在自行车店里自主设计并雕刻出木质的螺旋桨,还专门为了飞
行者一号特制了一台汽油发动机。他们原本以为设计一副螺旋桨没啥难度,甚至打算直
接把机动船的螺旋桨的数据给套用过去就好了。可没想到他们把图书馆给翻了个底朝天
也没找到水下螺旋桨的既定公式,更别提航空螺旋桨了。两兄弟一下傻了眼。在毫无头
绪的情况下,两人一边讨论一边争吵,最终得出结论:航空螺旋桨的叶片基本上就是在
垂直平面上旋转的机翼[42]。于是他们便进行了更多风洞测试,把得到的数据用来设计
螺旋桨。他们最终做出来的是二叶式螺旋桨,叶片长8英尺多一点,用三层云杉木薄片
粘合压制而成。他们采用了两组推进式(后朝向)的螺旋桨配置,两组螺旋桨转向相反
以中和扭矩。与转速相对缓慢单发单桨相比,单发双桨的配置能与驱动更多空气,朝后
旋转的推进式螺旋桨也不会扰乱机翼前缘的空气流动。
威尔伯于1903年3月在他的笔记本上标注他们制作的螺旋桨原型有66%的效率。现代风洞
测试显示该螺旋桨的复制品在他们首次试飞的条件下有超过75%的效率,而实际峰值效
率甚至高达82%。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现代的木制螺旋桨的效率最高也不
过85%而已[43]。
这是一台莱特兄弟发动机,序列号17,大约在1910年制造。目前被展示在康涅狄格州温
色洛克市的新英格兰航空博物馆内。
莱特兄弟致信多家发动机制造商寻求合作,但没有一家企业能给他们提供重量足够轻巧
的发动机。于是他们找来自己店里的机械师查理·泰勒,让他来打造这台发动机。查理
和莱特兄弟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只花了六个星期就把这台发动机给造好了。为了减轻重
量,他们为这台发动机采用了铝铸缸体,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罕见的。莱特·泰勒发动
机是一台原始的燃油喷射发动机,它没有配备化油器和燃油泵,燃料箱被安装在机翼梁
柱上,汽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曲轴箱内。发动机通过链条传动来驱动螺旋桨。虽然这
些链条看上去跟自行车用的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是由一家专门生产重型汽车传动链条的
制造商供应的。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翼展12米(40.3英尺),重274公斤(605磅)[44],配备一台8.
9千瓦(12匹马力),重82公斤(180磅)的发动机[45]。这架飞机只花了他们不到1000
美金就造好了。而美国政府资助兰利建造飞机场号的预算高达50000美金,可它却一头
栽进了河里[46]。
飞行者一号创造历史
1903年冬,莱特兄弟把飞行者一号推上屠魔岗的沙丘上准备试飞。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
发生了:螺旋桨轴在引擎测试时不慎损坏,为了更换损坏的部件他们不得不在小鹰镇和
代顿之间来回跑了两趟,造成了好几个星期的延误。1903年12月14日两兄弟通过掷硬币
来决定谁来试飞飞机,结果威尔伯获胜。可是由于天候不佳,飞机只飞行了三秒便失速
坠地,还造成了一些轻微损伤。(本来12月13日天气不错,可当天是星期天,两兄弟就
没有在当天试飞,结果推迟到14日就出了事)在给家人发去的电报中威尔伯称试飞“只
有部分成功”,并表示“(飞机的)动力充足,只是(我们)缺乏操作它以这种方式起
飞的经验所以遇到了些小问题,要不然飞机一定会飞得很漂亮。”[47]在接下来的几天
里莱特兄弟为受损的飞行者一号进行了检修。
莱特兄弟飞行者一号的首次飞行。摄于1903年12月17日。奥维尔担任驾驶员,威尔伯在
翼尖处跟跑。
1903年12月17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时速43公里(27英里)的刺骨寒风中飞行者
一号终于成功起飞了。首飞的驾驶员是奥维尔,他飞行了12秒,航程36.5米(120英尺
),时速只有每小时10.9公里(6.8英里)。这次飞行被拍成了左图所示的那张著名的
照片。在接下来的两次试飞中,威尔伯飞行了53米(175英尺),奥维尔飞行了61米(
200英尺)。他们的飞行高度约为离地3米(10英尺)[48]。奥维尔亲笔记录下了当天最
后一次飞行的情况:
奥维尔在笔记本上关于1903年12月17日的记录。
“在12点左右威尔伯开始了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试飞。最初的几百英尺飞得起起伏伏
,但飞过了300英尺后飞机变得好操作了一些。在接下来400到500英尺的航程里只有少
许的颠簸。可到了差不多800英尺的时候它又开始了起伏,最后在一次俯冲中撞到了地
面。测量显示的地表距离是852英尺(260米),飞行时间为59秒。支撑前舵的支架严重
损坏,但飞机的主要部件完全没有受损。我们估计一两天后就可以把它修复至可以再度
飞行的状态。”[49]
1985年时弗雷德·E.C.·库里克(Fred E. C. Culick)教授和亨利·R·杰克斯(
Henry R. Jex)通过现代分析指出1903年的莱特飞行者一号实际上非常不稳定,当时除
了莱特兄弟之外根本没人有本事驾驭它。而两兄弟的飞行员素养正是在1902年的滑翔机
试飞中训练出来的[50]。
有5个人有幸见证了此次试飞:亚当·埃瑟里奇(Adam Etheridge)、约翰·T·丹尼尔
斯(就是他用奥维尔预先架设好的照相机抓拍到了那张著名的“首次飞行”照片)和威
尔·道,这三人是美国政府海岸救生队队员。还有本地商人W·C·布林克雷(W. C.
Brinkley)和住在附近的少年强尼·摩尔(Johnny Moore)。这次试飞也因此成为飞行
者一号的第一次公开飞行。第四次试飞结束后人们把飞机拖回来时,一阵强风突然袭来
,尽管人们用尽全力想把它按住,可是大风依然一次又一次把它吹翻。结果飞行者一号
严重损坏,从此再也没有起飞过。莱特兄弟将它运回家里,几年后奥维尔把它修好,先
是借给美国的一些地方展示,然后就一直被存放在一家英国博物馆里(详情见下文史密
森尼学会争端)。最后在1948年它被安放到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学会,一直至今。
莱特兄弟给父亲发去电报报喜,并让他“通知媒体”。然而代顿日报却拒绝刊登这则消
息,理由是这次飞行时间太短,因而不够重要。而与两兄弟想法相反的是,一个电报员
却在当时将消息泄露给一家弗吉尼亚州的报社,结果这家报社炮制出了一则极度失真的
报道,而这则报道又被几家其他报纸转载,包括代顿的报纸[51]。莱特兄弟在1月份向
媒体发表了事实声明。尽管如此他们的飞行在当时没有激起公众的兴趣,人们甚至连两
兄弟是谁都不知道。于是这则新闻很快淡出公众视野。然而在巴黎的航空俱乐部,人们
在之前已经受到过沙努特关于莱特兄弟滑翔成功的消息刺激,因此对待该消息的态度也
更为认真,同时也开始加倍努力以追赶莱特兄弟。
转战霍夫曼草原
1904年莱特兄弟又建造了新的飞行者二号。考虑到长途旅行的巨大开销和把物资千里迢
迢运到外滩地区实在是不划算,同年他们把试飞场转移到了霍夫曼草原——在他们大本
营代顿市8英里(13公里)处的一片牧场。牧场的主人是托伦斯·霍夫曼(Torrance
Huffman),听说莱特兄弟要在这里搞试飞,这位当地的银行家便大方地免除了他们的
场地租金。
该年5月23日他们把记者邀请到牧场观看他们该年的首次试飞活动,但不许拍照。然而
在试飞时引擎故障和风速过低让他们无法起飞。好几天过去了,两兄弟只成功起飞了一
次,而且距离还非常短。于是在场的记者也越来越少。一些研究莱特兄弟的学者推测莱
特兄弟是故意试飞失败,好让记者们对他们的试验失去兴趣[52]。尽管真相无从得知,
但在试飞中的糟糕表现的确让当地的媒体在接下来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对他们视而不见。
莱特兄弟对于能够摆脱记者的骚扰感到非常高兴。从最初让父亲“通知媒体”自己试飞
成功到现在想方设法摆脱记者,他们的转变是有理由的。在小鹰镇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动
力飞行试验后,两人决定逐渐从自行车行业撤退,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建造和推广实用化
飞机的领域[53]。这个决定对于两兄弟的财政状况来说颇具风险,毕竟他们既没有腰缠
万贯也得不到政府资助的垂青。而许多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如阿德尔、马克沁、兰利和
桑托斯等人都有政府在背后资助。以前他们经营自行车来支持飞行的研究,现在反过来
要靠飞行吃饭了,这自然让莱特兄弟不希望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被别人轻易盗取。他们
听取了律师亨利·奥伯雷·图明爵士的建议,加强保密工作,不让机器设计的细节被泄
露出去。没了记者的报道,他们的技术被竞争对手学习到的机会就减小了。兄弟俩自然
也乐见其成。
威尔伯驾驶飞机在霍夫曼草原上飞了差不多4个圈。飞行时间5分04秒,距离月2.75英里
。飞行序号82,摄于1904年11月9日。
威尔伯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关于1904年9月20日他们首次实现绕圈飞行的图表和数据。
跟小鹰镇所在的大西洋西海岸相比,在霍夫曼草原所在的俄亥俄州海拔和气温都更高,
造成新试飞场的风势较弱,而且空气密度也较低,使得飞机的起飞变得非常困难。在小
鹰镇他们的起飞用滑轨只要18米(60英尺)就足够了,可在霍夫曼草原他们的起飞滑轨
必须有几百英尺长。在这一年的春夏试飞活动中他们的飞机多次发生硬着陆和失控,飞
行者二号遍体鳞伤,他们自己也被摔得鼻青脸肿。8月13日,在一次飞机自力起飞的试
验中,威尔伯终于打破了他们在小鹰镇的最好记录,一共飞行了400多米(约1300英尺
)。
为了让起飞变得容易些,他们决定建造一台由重力驱动的投射机并在9月7日做了第一次
测试。1904年9月20日,威尔伯驾驶飞机完成了一次盘旋飞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重于
空气的载人航空器的首次成功盘旋飞行。此次飞行持续了1分半钟,距离1244米(4080
英尺)。接下来在11月9日的试飞中威尔伯驾驶着飞机绕着牧场差不多盘旋了整整4圈,
创造了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飞行距离超过3英里的好成绩,而奥维尔在12月1日飞出的
成绩也不相上下。这两次试飞是他们在该年飞得最好的两次。截止到该年年底莱特兄弟
在潮湿的霍夫曼草原上进行了105次试飞,累计飞行时间50分钟。这片占地0.34平方公
里(85英亩)的小牧场后来成为了代顿航空遗产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至今还保留着
两兄弟试飞时的原貌。而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就坐落在它的旁边。
虽然他们在1904年取得了不小进展,但他们的飞行者二号还是会时常失去控制[54]。一
年的试飞下来这架飞机一次又一次被摔得七零八落。见这架可怜的飞机已经千疮百孔,
补得不能再补了,于是莱特兄弟只好将它报废,只留下了发动机。他们紧接着在1905年
新造了飞行者三号,在设计上做出了一处重要的改良。它的尾舵控制系统从机翼翘曲控
制系统中分离出来,这样飞机的俯仰、侧倾和偏航都有了独立的控制系统。但尽管如此
这架飞机一开始的表现依然比它的两架前辈好不了多少。在1905年6月23日的首航中,
它的最初几次试飞都没能持续超过10秒[55]。在7月14日的试飞中它一头栽到地上,差
点就要了奥维尔的命。在奥维尔的惨痛经历后,两兄弟重新打造了更大型前置升降舵和
尾舵,并把它们与机翼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几英尺。
上述的改进大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稳定性,也让它更好控制,为日后两兄弟飞出更好的成
绩打下了基础。在9月26日到10月5日期间,他们在环绕霍夫曼草原的航道上做了6次在
当时来说距离超长的飞行。这几次的飞行持续时间在17到38分钟之间,单次航程在11到
24英里(39公里)之间。最后一次试飞由威尔伯进行,这也是6次试飞里成绩最好的一
次。这次试飞的飞行持续时间长达38分钟03秒,航程达到了39.4公里(24.5英里),飞
机在燃油耗尽后安全着陆。这次飞行的见证人有他们的父亲米尔顿,被邀请来的几个朋
友和邻近的几个农民[56]。经过了这一系列的长距离飞行,莱特兄弟相信自己终于达成
了既定目标,造出了一架具有实用价值的,可以拿来出售的飞机。
奥维尔驾驶飞行者三号在1905年10月4日飞越霍夫曼草原。飞行编号46,持续时间33分
17秒,飞行距离20.75英里。这也是在该年试飞活动中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而这时记者们已经将他们打入冷宫差不多一年半了,这些人从去年5月起就没踏进过牧
场半步。可一听说他们竟然飞了24英里,第二天便立即涌进牧场要求莱特兄弟试飞给他
们看,结果两兄弟没答应,他们只好又灰溜溜地走了。
媒体的漠视和质疑
904年至1905年间的试飞照片全部是莱特兄弟自己拍摄的,虽然有几张在1913年的代顿
大洪水中被毁,但大多数依然保存完好。1904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养蜂商人阿莫斯·鲁特
(Amos Root)目击了他们的几次试飞,包括他们的首次绕圈飞行。这人是个技术爱好
者,他写了几篇介绍文章发表在自己主办的养蜂技术杂志上。如果不计1905年5月让记
者们扫兴的那几次试飞的相关报道,那么鲁特撰写的文章便是迄今出版过的仅有的关于
莱特兄弟在霍夫曼草原试飞活动的目击报道。鲁特也给《科学美国人》杂志寄去过一篇
有关的稿子,不过该杂志的编辑对莱特兄弟的试飞抱有成见,所以没有刊登鲁特的文章
。有鉴于此,在俄亥俄州以外的地方不仅没多少人知道莱特兄弟的成绩,相反还经常有
人会质疑他们的工作。1906年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它的巴黎版上就刊登了一篇有关
莱特兄弟兄弟的文章,标题劈头盖脸地写道:“是飞人还是骗子?(FLYERS OR LIARS?
)”
代顿的本地报纸在多年以后只要一提到莱特兄弟的时候都会自豪地说本市出了个国民英
雄,可想当年这两位国民英雄在他们家门口创造历史的时候,这些报社的记者们对他们
不屑一顾,以至于错失了见证历史的良机。詹姆斯·M·考克斯是当时《代顿每日新闻
报》的主办人——后来还当上了该州州长和1920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在后来回忆
说[58]:“说真的,我们当时压根没人相信。”短短一句话反映了当时媒体和公众对莱
特兄弟的看法。虽然有些报纸也报道了他们的长距离试飞,可当时没有记者和摄影师在
现场目击试飞过程。而鲁特虽然撰写了目击报道,可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因此
美国政府、欧洲以及像《科学美国人》这种重量级期刊并不相信莱特兄弟的成就。该刊
的编辑怀疑莱特兄弟的试飞是“王婆卖瓜的所谓试验”,并质问美国报纸[59]:“它们
平时那么警觉,竟然会让这种炒作伎俩躲过编辑的审核。”
而媒体对自己缺乏关注却正中莱特兄弟下怀。虽然飞机是飞得不错,可他们当时还没能
取得专利,因此生怕竞争对手会窃取自己的点子,以至于10月5日后就再也不敢试飞了
。从那以后除非对方已经跟自己签订了死合同要购买飞机,否则他们一概拒绝进行试飞
演示。他们也曾经致函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政府想要出售他们的飞机,可是他们先
签合同再试飞的条件实在是太难以接受,结果全部被回绝了。两兄弟甚至不愿意展示他
们的飞机在空中飞行的照片。而美国军方最近刚刚出资50000美金给兰利建造他的飞机
场号,结果造出来的两架飞机“像两个迫击炮弹一样”钻进了波托马克河里。在美国军
方看来,兰利这个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航空科学家尚且搞不出什么名堂来,更别提让他
们去相信两个卖自行车的俄亥俄乡巴佬说的话了[60]。于是在怀疑和轻蔑中莱特兄弟继
续悄悄进行自己的研究。而同时代的其他航空先驱,如巴西的桑托斯、亨利·法曼、里
昂·德拉格兰治和美国人格伦·柯蒂斯则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1906年,欧洲航空协会的人在各大出版社铺天盖地地发表文章对莱特兄弟进行质疑。一
些欧洲的报纸,特别是法国的报纸尤其露骨,公开地说他们是在“哗众取宠”(
bluffeurs)[61]。法国航空俱乐部的创办人欧内斯特·阿奇迪肯对两兄弟的态度尤为
不屑,他毫不在乎自己的文章是在报纸版面上公开发行的,只管大放嘴炮。他在1906年
撰写了一些文章,宣称“法国人会首先进行动力飞行的公开演示。”[62]而这一年,巴
西的桑托斯的首次公开飞行却得到了法国航空俱乐部和国际航空联合会的验证[63]。
纽约先驱报的巴黎版把当时欧洲对莱特兄弟的看法总结成一则社论,刊登在他们1906年
2月10日的报纸上:
不管莱特兄弟到底有没有飞起来,不管他们到底有没有一架飞机,不管他们到底是飞人
还是骗子,想飞起来不容易,可动动嘴皮子说:“我们飞起来了。”倒是很容易。[61]
面对欧洲航空界甚嚣尘上的质疑,莱特兄弟继续淡定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两年后在
阿奇迪肯先生的家门口,他们将要上演一出好戏。
第一张合同和回归小鹰镇
莱特兄弟在1906到1907年的整整两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飞行,他们把时间都花在游说美
国和欧洲政府相信并购买自己的飞机上了。他们还在俄亥俄河的迈阿密河段做了水上起
飞实验,但没有成功。而1906年5月对莱特兄弟来说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月份,他们梦寐
以求的飞机专利终于得到了批准,这让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尽管莱特兄弟磨破了嘴皮子,但美国军方在回信里明确表示他们对莱特兄弟声称的东西
毫无兴趣,于是两兄弟只好把目光转向欧洲,特别是飞行热潮高涨的法国。1907年他们
首次踏上法国的土地,跟法国的政府官员和商人们面对面地交谈,然后又转道英国和德
国跟那里的航空界代表人物会面。在启程之前,奥维尔还将他们新造的莱特A型飞机装
箱运往法国。一年后,这宝贝就该大展身手了。
1905年款飞行者的改版飞机正在屠魔岗上空为试飞做最后的调整。
威尔伯在法国与美军陆军航空部的法兰克·P·拉姆中尉进行了会面,两人谈得挺投机
。拉姆致信他的上司,扫除了莱特兄弟与美军高官之间的障碍。在华盛顿特区,威尔伯
亲自给美国军械和防御工事委员会作了陈述。与之前不同,这次委员会对莱特兄弟的发
明感到很满意。两兄弟乘胜追击,在1907年12月促成美国陆军通信兵团发布第486号规
格说明书,对建造一架陆军合同的飞机进行公开招标。[64]莱特兄弟于次年1月提交了
标书。该委员会本来以为只会收到莱特兄弟一家的标书,想不到意外地收到了41份。不
过其他的标书都没有提出像样的设计,于是莱特兄弟赢得了他们第一张合同。1908年初
他们又跟一家法国公司签订了合同。
1908年5月他们回到小鹰镇进行热身训练,为两份合同中规定的公开试飞做准备。但不
知道从哪里走漏的消息让纽约的记者闻风而至,虽然无奈但他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一边训
练一边跟这些烦人的家伙们打交道了。美军和法国的这两份合同都要求飞机能搭载一名
乘客,于是兄弟俩在1905年的设计上安装了两个席位并配置了直立的控制杆。他们先把
沙袋摆在乘客席试飞,在确定安全后于5月14日请来了他们在代顿的助手查理·冯纳斯
坐在上面进行了几次短时间的试飞,而查理也就这样幸运地成为了史上第一位固定翼航
空器的乘客。威尔伯和奥维尔没有一同登机试飞,一方面是为了保险,另一方面他们也
向父亲如此保证过。不过一些报纸却把奥维尔和冯纳斯的飞行误以为是他们两兄弟在一
同飞行。当天晚些时候,威尔伯驾驶飞机训练单飞,可飞到7分钟的时候却遭遇了他迄
今最严重的事故——由于不熟悉新的双杆操作,他似乎把其中的一根操纵杆扳错了方向
,结果飞机以四五十英里的时速撞进沙堆。虽然他除了鼻子被割破外身上只有些瘀青,
不过他们的飞机却报销了。这一年的飞行训练也只好告一段落。
公开示范飞行
莱特兄弟和美国陆军还有法国财团的两张合同能否生效取决于示范飞行是否能成功,除
此以外对方还要求示范飞行要能满足某些附加条件。两兄弟不得不分头行动,威尔伯乘
船到欧洲,而奥维尔则留在美国准备在华盛顿特区附近做示范飞行。
1908年8月8日,面对前文提及过的法国航空界的质疑和一些报纸公然污蔑自己是在“哗
众取宠”,威尔伯淡定地在法国勒芒郊外的汉努狄耶斯赛马场进行了公开示范飞行。第
一次飞行虽然只持续了1分45秒,但威尔伯毫无压力地操作着飞机转弯并盘旋让在场观
众惊讶不已。不少法国航空先驱,包括后来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的路易·布莱里奥也在
现场,莱特兄弟的表现让他们哑口无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威尔伯继续折磨他们已经到
达极限的神经,连连做出一个个充满挑战性的高难度动作——像是飞出一个阿拉伯数字
8。这些高难度动作不但展示出莱特飞机远超同辈的高性能,更体现出威尔伯作为一个
飞行员的精湛技巧。
威尔伯的震撼演出让法国公众雀跃不已,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赛马场想要观看他的示范
飞行。莱特兄弟一举成名。而之前质疑过他们的人不但纷纷道歉,还对他们大加赞赏。
《航空爱好者》杂志编辑乔治·贝赛松写道:“(他们的飞行)驱散了所有的质疑。(
现在)没有一个之前贬低过他们的人敢质疑,他们之前的飞行试验是人类第一次真正的
飞行……”"[65]而之前大放嘴炮的法国航空界推手,欧内斯特·阿奇迪肯也心悦诚服
,大大方方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长期以来,莱特兄弟在欧洲一直被斥为是在哗众取
宠……今天他们在法国已被顶礼膜拜,而我也非常荣幸……能籍此机会表达我的歉意。
”[66]
1908年10月7日,莱特兄弟在欧洲的业务代理商的妻子伊迪丝·伯格(Edith Berg)搭
乘威尔伯驾驶的飞机飞上蓝天,她也成为了第一位搭乘飞机的美国女性[67]。这一年的
秋天威尔伯还搭乘过许多其他的乘客[68]。在试飞活动中威尔伯结识了里昂·伯雷和他
的家人。伯雷在自己开办的汽车工场里为威尔伯组装飞机提供了场地和助手,那年秋天
他也坐着威尔伯的飞机上了天。1908年6月份威尔伯到勒芒的时候伯雷夫人的孩子刚好
快要出生,于是威尔伯保证会在孩子出生那天让飞机第一次飞上欧洲的天空。1908年8
月8日,也就是孩子出生的那天,飞机真的起飞了[69]。
迈尔堡坠机事件。由C·H·克劳迪所摄
Wikisource-logo.svg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Fatal fall of Wright airship
而在美国这边,奥维尔却遇到了大麻烦。1903年9月3日,他用同一型号的飞机在迈尔堡
为美国陆军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飞行。接下来在9月9日他达成了自己第一次持续时间超
过1小时的飞行,飞了62分15秒。可是在9月17日他搭乘官方观察员陆军中尉汤玛斯·塞
尔弗雷奇飞行时却遭到意外,起飞数分钟后飞机的螺旋桨在约30米(100英尺)的空中
破裂粉碎,造成飞机失控坠地。塞尔弗雷奇颅骨骨折,当晚在邻近的陆军医院里去世,
成为史上第一位在飞机失事中丧生的人。奥维尔也身受重伤,当时诊断为左脚骨折,四
根肋骨断裂。12年后他感到身体愈发疼痛难忍,检查后才发现那次事故还造成了三处顽
固髋骨骨折和一处髋关节脱臼[70]。他的妹妹凯瑟琳闻讯后放下教师工作从代顿赶赴弗
吉尼亚,在奥维尔的床前照顾了他7周时间。这段时间里她还代表兄长与军方协商将合
同期限延长一年。当时一位前来探病的朋友问奥维尔:“事故有没有伤到你的神经?”
“神经?”奥维尔愣了愣,“哦,你的意思是说我会‘害怕’再次飞行是吧。我只害怕
不能飞,身体不能尽快康复然后在明年之内完成那堆测试。”[71]
威尔伯在1908至1909年间驾驶过的莱特A型飞机,近处的是辅助起飞用的弹射塔,摄于
1909年的法国。
威尔伯对弟弟的事故深感震惊,这也驱使他决定要作出更骄人的飞行表演。在接下来的
几周里他连连刷新飞行高度和持续飞行时间的记录。在1909年奥维尔和凯瑟琳来到法国
与威尔伯团聚,在那段日子里他们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风云儿。不管是王公贵族、富商
巨贾、媒体记者还是普罗大众都对他们趋之若鹜。英格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王甚至专
程赶来观看威尔伯的飞行。勒芒的演出告一段落后,莱特兄弟接着转战法国南部的波城
,在那儿威尔伯进行了更多公开飞行。数不清的官员、记者和政客们大排长龙等着坐他
的飞机,但做哥哥的显然也没忘记他的妹妹,2月15日凯瑟琳坐着威尔伯驾驶的飞机翱
翔了天际。最后威尔伯培训出两名法国飞行员,然后将飞机交付给签订了合同的法国公
司。4月份时莱特兄弟又来到意大利,威尔伯在那儿组装起一架新的飞机继续进行演出
,并培训了更多飞行员。他还搭载一位摄像师上天,拍摄了第一卷从飞机上录制的影像。
回到美国后,莱特三兄妹被邀请到白宫做客,时任美国总统的塔夫脱为他们授予嘉奖。
代顿市也为他们的归来举行了整整两天的盛大庆祝活动。1909年7月,奥维尔在威尔伯
的辅助下完成了美国陆军的验证飞行,满足了美军所要求的双座飞机搭载一名乘客续航
1小时、平均时速64公里(40英里)并无损伤着陆的条件。他们以30000美金的价格将飞
机出售给了美军通信兵团航空部,由于飞机的速度超过了美军要求的规格,他们还额外
得到了5000美金的奖金。10月份威尔伯在纽约市的哈德孙-富尔顿庆典中当着100万纽约
人的面绕着自由女神像盘旋,并在曼哈顿的哈德孙河面上进行了波浪状的飞行表演。这
次飞行表演让莱特兄弟在美国家喻户晓,1909年也成了他们人生中特别的一年。
兄弟与老父齐飞
1910年5月25日莱特一家回到霍夫曼草原,在那里奥维尔进行了两次特别的飞行。首先
,他搭载了威尔伯作为乘客进行了6分钟的飞行,这也是两兄弟唯一一次同机飞行。这
次飞行得到了他们父亲的允许——为了避免酿成双重悲剧和让两人的事业不至于被一场
事故所中断,他们曾向父亲保证永不同机飞行。下来以后奥维尔又搭载着82岁的老父亲
飞上蓝天,这也是米尔顿·莱特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飞行。两人在天上飞了近7
分钟。当飞机上升到107米(350英尺)时,老莱特像小孩似的呼唤儿子:“高些,奥维
尔,再飞高些!”
g******t
发帖数: 18158
49
你个反革命黄俄装逼犯,没有干货只能干嚎。你该在家为老卡设个灵堂,披麻戴孝,在
老卡灵前彻夜拆卸AK47,寄托你的哀思。完事了出门一根绳子吊死在Chivers家大门口
,给老卡出口恶气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哥再指点你一下,读书要读完
: 临时抱佛脚搜索电子版的时候要多搜一会儿。
: 你去把第208页贴上来,看作者结论是啥?
: 很多奇葩傻逼人在美国,放着得天独厚好环境,连AK都不去摸一下,拉大旗装绿茶开喷
: ……
: 你脸疼不疼?高潮了没?

D*h
发帖数: 208
50
越说越露怯。
MP18是啥结构?
StG是啥结构?
再问你一遍老卡从AK46到AK47,一以贯之是啥结构?
断章取义Chivers的书,让你贴的那页呢?
还干货,你干结倒是真的。
继续抽你脸,把你这种装绿茶的抽发酵,看能不能抽成红茶。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个反革命黄俄装逼犯,没有干货只能干嚎。你该在家为老卡设个灵堂,披麻戴孝,在
: 老卡灵前彻夜拆卸AK47,寄托你的哀思。完事了出门一根绳子吊死在Chivers家大门口
: ,给老卡出口恶气

相关主题
二战鱼雷就有反潜能力了吗? (转载)无人机和乘波体
静不稳定的飞机起飞容易,但容易摔法国担当反卡扎菲先锋有理由 或急于重返非洲
离子鱼在《舰载武器上》的J20文章大阪府议会议长称地震“对大阪是上天的恩惠”,被迫辞职zz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s**********e
发帖数: 33562
51
好像质疑美国登月的更多呢。呵呵。
质疑是你的自由。但是人家坚持卡拉是主要设计师的人怎么就成黄俄了呢?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能确定老卡抄了多少,具体是怎么抄,目前信息不全,无法判断。只是知道是不是
: 老卡独立自主,或者为主导设计出AK47有两说,这不是我的发现,是别人的发现,我读
: 到了贴过来,述而不作。即使你没有读过,或者我没有贴过来,这种质疑是存在的,不
: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头埋沙子里也不能消除这种质疑
: 如果将来俄罗斯看不过去,断然解密AK47研发细节,证明是老卡独立自主设计的,那还
: 是要尊重历史资料。什么样的资料可以完全消除质疑,见下一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研
: 发细节,有这个程度的资料问世,老卡的credit没有人能抢走
: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就可以证明Chivers的质疑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质疑如果能导
: 致俄罗斯公布相关史料,他也还应该有一点点功劳

x**r
发帖数: 194
52
好!抽死丫这种靠google的伪专家。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越说越露怯。
: MP18是啥结构?
: StG是啥结构?
: 再问你一遍老卡从AK46到AK47,一以贯之是啥结构?
: 断章取义Chivers的书,让你贴的那页呢?
: 还干货,你干结倒是真的。
: 继续抽你脸,把你这种装绿茶的抽发酵,看能不能抽成红茶。

a*****s
发帖数: 6260
53
这年头枪友会都有人动辄腊肉的,一看之下屁干货都没有。在众人面前
暴露智商真的有意思吗?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越说越露怯。
: MP18是啥结构?
: StG是啥结构?
: 再问你一遍老卡从AK46到AK47,一以贯之是啥结构?
: 断章取义Chivers的书,让你贴的那页呢?
: 还干货,你干结倒是真的。
: 继续抽你脸,把你这种装绿茶的抽发酵,看能不能抽成红茶。

l******j
发帖数: 1728
54
靠,错了就老实认错,你这变相刷版加转进的的把戏也TMD太无耻了吧!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对美国航空先驱奥维尔·莱特(Orville,1871年8月
: 19日-1948年1月30日)和威尔伯·莱特(Wilbur,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30日)
: 两兄弟的称呼。1903年12月17日他们驾驶自行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一号实现了人类
: 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1][2][3],被广泛誉为现代飞机
: 的发明者。莱特兄弟虽然不是进行航空器飞行试验的第一人,但他们首创了让固定翼飞
: 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4],此项技术至今仍
: 被应用在所有的固定翼航空器身上[5][6]。
: 莱特兄弟在早年经营他们的店铺时常年与印刷机、自行车、汽车和其他机械打交道,这
: 为他们的机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他们在应对飞行难题时的解决思路[7]
: 。他们利用自制的小型风洞进行了大量实验,收集了比前人更精确的数据,从而设计出

s**********e
发帖数: 33562
55
我还一直没搞明白绿点转莱特兄弟的文章是啥意思呢。

【在 l******j 的大作中提到】
: 靠,错了就老实认错,你这变相刷版加转进的的把戏也TMD太无耻了吧!
l******j
发帖数: 1728
56
这种货就是不要脸皮的滚刀肉,死不悔改。被打脸了就故意贴一大堆无关的东西,刷版
带转进,把水搅浑以便脱身。真TMD垃圾。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一直没搞明白绿点转莱特兄弟的文章是啥意思呢。
g******t
发帖数: 18158
57
你贴你想贴的,我贴我想的,谁主张谁举证,你这都不懂,天灵盖底下都是大便吗?
这样吧,你叫我一声爷爷,我帮你把那页书帖出来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越说越露怯。
: MP18是啥结构?
: StG是啥结构?
: 再问你一遍老卡从AK46到AK47,一以贯之是啥结构?
: 断章取义Chivers的书,让你贴的那页呢?
: 还干货,你干结倒是真的。
: 继续抽你脸,把你这种装绿茶的抽发酵,看能不能抽成红茶。

g******t
发帖数: 18158
58
现在情况就是两说,Chivers用的词就是 “debatable", "historically unsettled",
他还认为Hugo Schmeisser 对AK47设计的贡献是个 "historical question mark"
如果黄俄会好好说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批着马甲如丧考妣地斑衣戏彩,我也不会
称他黄俄。已经开始互相骂了嘛,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你懂的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好像质疑美国登月的更多呢。呵呵。
: 质疑是你的自由。但是人家坚持卡拉是主要设计师的人怎么就成黄俄了呢?

g******t
发帖数: 18158
59
补充一点,1952年 Hugo Schmeisser 回到了德国的苏尔,而这个城市属于东德,一年
后Schmeisser在这座城市去世。
“In 1952, Suhl became one of East Germany's 14 district capitals, which led
to a government-directed period of urban growth and conversion.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East German national shooting arena was located at
Suhl, and hosted many top-leve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1986 ISSF World
Championships.”
也就是说从1945年起,Hugo Schmeisser在党的手心里,他敢乱说话吗?有个苏联专家
说 Hugo Schmeisser 在苏联什么都没干,光学着喝伏特加酒了。苏联专家没有说用什
么下酒菜,不知道有没有鱼子酱,呵呵

of
he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Hugo Schmeisser 从1945年到1952年在苏联给红军工作,52年回国,53年就过世了。他
: 过世的时候未必知道AK47后来的辉煌成就,没有记载他对AK发表了什么看法。
: Hugo 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枪械设计师,Louis Schmeisser (5 February 1848, Zö
: llnitz – 23 March 1917) 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weapon technical
: designers of Europe. H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 the Bergmann machine guns us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dditionally, he
: designed the Dreyse 1907 Pistol which saw use in both World Wars.
: Hugo 自己没有给他老爸丢脸,两次大战都有杰出表现(他的设计在下一段),直到
: 1945年被苏联捉去的同一年还有StG 45(H)问世。他的辉煌纪录到1945年嘎然而止,在
: 苏联的七年时间不知道他设计出什么东东:

g******t
发帖数: 18158
60
意思是如果你能提供完整详细,前后一致的研发纪录的细节,对你的质疑就会不攻自破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一直没搞明白绿点转莱特兄弟的文章是啥意思呢。
相关主题
问个WWII汉斯坦克问题zt印度下一代大驱
俯冲轰炸的感觉一定很爽美帝B-2也是无耻抄袭
b17坠毁,没有死人The AK47 Assault Rifle 清晰视频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s**********e
发帖数: 33562
61
谁主张谁举证啊。貌似应该是你提供充分的证据去证明老卡作假啊。我大概看了一下你
的证据,基本上就是“有个德国人那些年也在同一个单位”,这无论如何也无法作为证
据啊。可是你怎么就能得出站在德国人肩膀上的结论呢?
事实上,就算你公开很多细节,质疑一样会有的。参见美国登月。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意思是如果你能提供完整详细,前后一致的研发纪录的细节,对你的质疑就会不攻自破
s**********e
发帖数: 33562
62
另外对莱特兄弟的质疑是可以证伪的。但是对卡的质疑无法证伪。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意思是如果你能提供完整详细,前后一致的研发纪录的细节,对你的质疑就会不攻自破
l*****i
发帖数: 20533
63
这纪念贴也能吵起来?
把卡拉什尼科夫也搞得像韩寒那种一样?
a***e
发帖数: 27968
64
就是小卡是门外汉,年轻才显得靠谱
话说你老板抓了个大牛,出了大成果让你提头挂名的可能性有多大
成名工程师的毛病,是很难改老习惯,完全推翻自己熟悉的机构改成完全不同的很难
看上去小卡至少干了主要概念的部分
wiki的说法是这俩碰面很晚,纳粹主要是帮助解决批量生产问题
至于专家,抢回家总比被敌人抢走强,管它有用没用

,
time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仅仅是抄的问题,二战后 Hugo Schmeisser 被苏联红军捉去给红军工作,从1945年
: 干到1952年,你列再多不同比较有鸟用?毛子那么大本事独立自主设计,捉个纳粹余孽
: 去干嘛?
: 枪械设计是一种 state of the art (the highest level of general development,
: as of a device, technique, or scientific field achieved at a particular time
: ),须要系统学习,高人手把手带,光看书不行的,长期经验,长期浸淫其中,然后有
: 天分极高的人能有所突破。小卡20多岁半路出家,41年开始感兴趣,42年四月份还在医
: 院里养伤,43年开始学习枪支设计。当个泥水匠还要三年才能出师呢。47年小卡28岁就
: 独立自主设计出了拥有100%知识产权的绝世名枪,至于你信不信,反正黄俄是信了

D*h
发帖数: 208
65
装绿茶的,你配么?
好话说给听的懂人话的听。
你这号脸皮最突出的,就配被反复打脸打到直肠恢复部分功能为止。
这不大家都看明白了么,你也在从干结状态恢复中,开始大段排泄刷版了。
德国人对AK最重要的贡献的贡献我前面早就点出来过,你有能力阅读么?

,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情况就是两说,Chivers用的词就是 “debatable", "historically unsettled",
: 他还认为Hugo Schmeisser 对AK47设计的贡献是个 "historical question mark"
: 如果黄俄会好好说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批着马甲如丧考妣地斑衣戏彩,我也不会
: 称他黄俄。已经开始互相骂了嘛,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你懂的

g******t
发帖数: 18158
66
苏联/俄罗斯对AK研发过程细节保密,造成对卡的质疑无法证伪
"historically unsettled" 的东西多了,比如袭击朱常洛的张差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
,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杀的,不知道现在的最终说法是证实了还是证伪了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另外对莱特兄弟的质疑是可以证伪的。但是对卡的质疑无法证伪。
s**********e
发帖数: 33562
67
公开了也一样无法证伪啊。你可以说公开的那些也是伪造的,或者说老卡私下里搞到纳
粹的idea然后据为己有。这些你怎么证伪呢?
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有利于老卡:设计师的一贯风格,和当时老卡还是个年轻人。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苏联/俄罗斯对AK研发过程细节保密,造成对卡的质疑无法证伪
: "historically unsettled" 的东西多了,比如袭击朱常洛的张差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
: ,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杀的,不知道现在的最终说法是证实了还是证伪了

g******t
发帖数: 18158
68
老卡的嫌疑比韩寒要大多了。韩寒目前为止并没有传世之作,他真正引起追捧的是时评
杂文,其中并没有惊人的见解,只是语言比较风趣活泼,受到青年人的喜欢,又有了网
络平台,所以红了几年。他的小说我看过一本《三重门》,明显是对《围城》的模仿,
他的阅历写出那样的东西根本吓不倒人,远不是什么“奇迹”。他老爸没有发表过类似
风格的文字,据看过的人说他老爸是《故事会》风格的
AK47是一件 master piece, 大师的杰作。老卡1942年的启蒙读物是Fedorov 写的《
Encyclopedia of Arms》,他在医院图书馆发现的,此前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枪械
设计。枪械设计对经验要求应该是很高的,短短几年他就完成了AK47的设计,而且次后
半个多世纪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成就,这就是“奇迹”。
Hugo Schmeisser比韩寒他爸爸强大太多了,长期优良纪录,家庭两代人的成就,被捉
之前进入井喷期(MP 41, MkB 42, StG 44, StG 45(H)),鼎盛时期被捉了去,再没
有专业纪录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纪念贴也能吵起来?
: 把卡拉什尼科夫也搞得像韩寒那种一样?

g******t
发帖数: 18158
69
公开纪录很少,要保密(不知道为毛),公开的一点纪录常常自相矛盾,老卡自己经常
前言不达后语。你要证实什么或者证伪什么,最起码自己不能打自己嘴巴,说法前后要
一致,否则只能证实自己是个大忽悠,而不能证伪别人的质疑(看附件)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公开了也一样无法证伪啊。你可以说公开的那些也是伪造的,或者说老卡私下里搞到纳
: 粹的idea然后据为己有。这些你怎么证伪呢?
: 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有利于老卡:设计师的一贯风格,和当时老卡还是个年轻人。

g******t
发帖数: 18158
70
甚至连他怎么受伤也有好不同几个版本,不少是他自己说的或者官方纪录。Chivers写
的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书,不是戏说,全书差不多500多页,reference占32页,这本书将
会被很多人引用的。Chivers在说中称老卡“a good actor", 这不就是说他是“大忽悠
”吗?
Chivers是采访老卡之后写的书,婶可忍叔不可忍?书出之后老卡还活了三年,为什么
不拿出证据起诉丫的?老卡不在了,老卡儿子还活着,也可以追究。老卡儿子不管这事
,还有黄俄装逼犯呢,出去跟Chivers叫板比跟这匿名还穿马甲骂大街有意义多了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公开了也一样无法证伪啊。你可以说公开的那些也是伪造的,或者说老卡私下里搞到纳
: 粹的idea然后据为己有。这些你怎么证伪呢?
: 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有利于老卡:设计师的一贯风格,和当时老卡还是个年轻人。

相关主题
The AK47 Assault Rifle 清晰视频日本最应该引进的德国武器和技术
英国情报官之女持黄金步枪照片网上引起轰动(图) 环球网ドゥクラ峠の戦い
突击步枪对比空母这种东西,欺负小国有用,大国对抗已经过时了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71
三楼这篇不是我写的,大段英文,带链接的图,显然是转载的嘛。原始来源是09年二月
罗马尼亚的报纸
“Edited on December 27, 2013 to add:
Dear readers: although you just discovered this blog just today please keep
in mind the article you just read was published in February 2009 so it is
five years old (see date at the top). It is my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from the Romanian newspaper Ziua Online. ”
四楼来源于12年十月的 ABC News:Valuable WWII Gun at Police Buy-Back
后面的主要出自Chivers 的书,我述而不作,没有创造

to
't
but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Mihail Kalasnikov is admitting he was "helped" by the German inventor and
: arms maker Hugo Schmeisser to create the AK-47 assault rifle
: -- The German inventor developed the first assault weapon Sturmgewehr 44
: during WWII.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Schmeisser was displaced and forced to
: work in the Soviet Union
: Sturmgewehr 44 and AK-47
: February 17 16:09
: Famous Soviet arms builder Mihail Kalasnikov recently acknowledged he didn't
: worked alone 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K-47 assault rifle, but
: he benefited from the help of Hugo Schmeisser, the most prolific small arms

s**********e
发帖数: 33562
72
敢情老卡及其儿子没起诉 Chivers 也是证据啊。好吧。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甚至连他怎么受伤也有好不同几个版本,不少是他自己说的或者官方纪录。Chivers写
: 的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书,不是戏说,全书差不多500多页,reference占32页,这本书将
: 会被很多人引用的。Chivers在说中称老卡“a good actor", 这不就是说他是“大忽悠
: ”吗?
: Chivers是采访老卡之后写的书,婶可忍叔不可忍?书出之后老卡还活了三年,为什么
: 不拿出证据起诉丫的?老卡不在了,老卡儿子还活着,也可以追究。老卡儿子不管这事
: ,还有黄俄装逼犯呢,出去跟Chivers叫板比跟这匿名还穿马甲骂大街有意义多了

g******t
发帖数: 18158
73
我看热闹的,能水落石出最好,实在不能水落石出那就越热闹越好
对原始纪录藏着掖着,对别人挑事儿假装没看见也太没劲了吧
这种做法和战斗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不相称,呵呵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敢情老卡及其儿子没起诉 Chivers 也是证据啊。好吧。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问个WWII汉斯坦克问题日本最应该引进的德国武器和技术
俯冲轰炸的感觉一定很爽ドゥクラ峠の戦い
b17坠毁,没有死人空母这种东西,欺负小国有用,大国对抗已经过时了
zt印度下一代大驱二战雷达技术最发达的是英国还是美国? (转载)
美帝B-2也是无耻抄袭(转载) 打击一把:四代机就是抄袭的气动外形(这个很容易)
The AK47 Assault Rifle 清晰视频二战鱼雷就有反潜能力了吗? (转载)
英国情报官之女持黄金步枪照片网上引起轰动(图) 环球网静不稳定的飞机起飞容易,但容易摔
突击步枪对比离子鱼在《舰载武器上》的J20文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schmeisser话题: ak话题: 老卡话题: hugo话题: rif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