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1 发帖数: 469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hen123 (秋水),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北大才女林昭祭日“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9 00:59:28 2011, 美东)
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秘密枪决。4月30日是她逝世43周年。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级法院“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刑事判
决书,宣布林昭以精神病为由平反为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而1981年1
月25日上海高院的“沪高刑申字第 2346号”刑事判决书中认为80年的判决书宣告无罪
的理由为精神病不妥,但依旧对林昭宣告无罪。
林昭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然而历史总是要顽强地呈现出本来面目。飞机机械师
出身的胡杰,以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的形式,重现了这个被人遗忘的杰出的中国
女性。纪录片引出了无数人的泪水、震惊、愤慨和无尽的沉思。
“今后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林昭的父亲彭国彦,早年留学英国。1928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县长考试中获第一
名,随后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因为政清廉,不擅逢迎,只任两届便赋閒在家。日本
投降后,他又任中央银行专员,按例可免费分得镏金一块,他却认为是不义之财,坚决
拒收。
她17岁那年,出于对时局的担忧,母亲许宪民要求林昭出国留学,或报考北大。面对母
亲“出去了就别再回来”的气话,林昭立下了“生不往来,死不吊孝”的字据,并把自
己的父姓去掉,改名“林昭”,以示决绝。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虽然在文学方面基础
深厚,但她还是选择了新闻专业,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她笑着,两条小辫子从后面挂出来,穿一件白色的衬衫,工人裤,剪裁得非常好,非
常漂亮。”张玲,林昭北大的好友,向胡杰形容她记忆中的林昭:“大
家都叫她林姑娘。我觉得她走起路来轻柔的样子,就像形容林黛玉的那几句词:娴静时
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在这里,林昭疯狂地阅读了大量她喜欢的书籍,同学们常常看见她从图书馆抱出满满一
怀的线装书。没人知道她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她观察到现实生活并非如她想像得美好,
从而陷入了“爱与恨的一盆糨糊”。但在北大自由的空气中,她成长着,思考着。在想
到自己曾亲自揭发过母亲的“罪行”时,她痛苦得哭出来,写信给母亲发誓说:“今后
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这种对亲情、对人性的反思和皈依,也许是林昭在北大最重要的思想转折。
林昭是唯一不肯检讨的右派──“昭,刀在口上之日”
张元勋,林昭当年的北大同学,向胡杰讲述了林昭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一幕:
那是1957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夜晚,在北大东门外的马路上,一场批判“大字报中的话是
反革命煽动”的舌战正在展开。张元勋因为贴出了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而处于猛烈攻
击的焦点,讨伐進行得“声嘶力竭,语无伦次”。这时,一名女学生跳上桌子,夜色中
,她沉静的女中音使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今天晚上的会是什么会?是演讲会还是斗争会?斗争会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不需要
斗争。斗争谁?张元勋吗?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一斗?我们不是号召党外人提意见吗
?人家不提,还要一次一次地动员人家提。人家提了,怎么又勃然大怒了呢?”
话音未落,一声怒吼从黑暗的人群中传来:“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问我?”女生反问道:“你是公检法吗?还是便衣密探?”她
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可以告诉你,没关系。武松杀了人还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何
况我还没杀人。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
人群中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她稍停,又说:“告诉你:今天刀在口上也好,刀在头上也
好,既然来了,就不考虑了!”
那天深夜,林昭在未名湖畔对张元勋说:“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祭日!这或者是个悲壮的
祭坛!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牺牲!或者会流血!但愿不流血!”
在胡杰的考证中,林昭并非因为赞同张元勋的言论而跳上桌子为他申辩。她感到痛苦而
无法理解的是,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是“疯子”和“魔鬼”。这段时期
,她在日记中写道:“党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应该最知道孩子的心情!尽管孩子
过于偏激,说错了话,怎么能说孩子怀有敌意呢?”
这个夜晚成为林昭生活的转折点。不久,她成为北大800名右派分子之一(这个数字占
当时北大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还多),并因此永远没能毕业。
“刀在口上之日”,这句精彩的即兴演讲,成为林昭短暂一生的缩写
“几乎所有的右派都检讨了。我知道的惟一一个不肯检讨的,就是林昭。”陈爱文,另
一位北大“右派”回忆说:“不仅不检讨,还在会上公开顶撞。有人对她说,你是什么
观点,讲出来。林昭回答: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人人要平等,自由,和睦,和蔼,不
要这样咬人!”
“平心而论,林昭那时的言论,实际上都是常识。”林昭的另一名同班同学在接受胡杰
的采访时说。这名同学一直是“左派”,但林昭心无芥蒂,仍然同他谈了很多自己的看
法。他“都没敢吭声”,也“从来没和别人谈过”。
“但我们那时处于历史的低谷,把常识说出来,就是反革命。”面对胡杰,他激动地挥
着右手,一遍遍地重复:“实际上就是这样:说出常识就是反革命!”
林昭被划为“右派”后,曾经自杀
“现在我想通了,这不单是我个人的命运问题。”
林昭被划为“右派”后,曾经自杀,也曾痛苦得失眠。但在众人都没有意识到时,这个
娇滴滴的林姑娘,却慢慢地在内心生长出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
1958年的一天,北大“右派”刘发清在校门口碰到了林昭,被强拉出去吃饭。他没精打
采地坐在林昭面前,愁眉苦脸地吃不下去。林昭边吃边咯咯地笑着,告诉他:她当“右
派”之初,也不吃,也不睡,人们只见她流泪,却不知她心里在流血。
她突然停住了筷子,说:“现在我想通了。这不单是我个人的命运问题,北大划了那么
多右派,全国划了多少?”她清瘦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反右斗争还在全国進行
,它的性质、它的意义、它的后果、它对我们国家、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对我们自己有
什么教训?我现在还搞不清楚。但我要认真思考,找寻答案……”
谁也不知道,林昭寻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此后两年,林昭先是在北大苗圃劳动,随着
北大新闻系并入人民大学,林昭也转到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监督劳动。在那里,她结识了
另一位右派,开始了一段遭到官方反对的恋情,在申请结婚未果后,男方被发配新疆劳
改,林昭也因病被母亲接回了上海。
刘发清再次与林昭发生联系,已是两年后在甘肃某地劳动时。那是1960年,他的口粮已
减至每月20斤,没有菜,没有任何副食,每顿全靠一块三两多的玉米面馒头。因为饿得
全身浮肿,他甚至把医药室的药都吃光了,而周围的村庄,更是“饿殍遍野”,“晚上
可以听见遍地的哭声”。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林昭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面夹了一个小纸包。他打开一看———惊
呆了。
“一张粮票,两张粮票,三张粮票……”在胡杰的镜头前,他含着泪,一张张地数着,
好像那些粮票现在仍在他手中:“啊,一共是七张粮票,每张都是5斤的全国通用粮票
。看到这些粮票,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林昭在信中说:我知道你很困难,我也很困难,但是我很瘦,而且吃得很少。因此把过
去节约下来的这一点粮票寄给你……
靠着林昭支援的这些粮票,刘发清每天多加了半斤粮食,撑过了最艰难的两个多月。但
就在他的浮肿渐渐消退时,林昭的信件消失了。
牢狱生活近8年所追求的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人性
1960年10月,林昭因涉嫌参与地下刊物《星火》,在苏州被捕。她的父亲当时已被打为
历史反革命,靠糊火柴盒为生。得知心爱的女儿入狱后,自杀身亡。
“被划为右派到被捕前,林昭其实是很低调的。她对当时的政策有看法,但并不完全赞
成激烈的反对的方式。”经过多方查证,胡杰没有找到林昭直接参与《星火》编辑出版
工作的证据。她被捕的直接原因,是《星火》刊登了一首她的长诗《普罗米修士受难的
一日》。由于主创人员纷纷入狱,这本刊物只出版一期便宣告夭折。
“但是,入狱似乎给了林昭一个充分的理由,要站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以一种
前所未有的勇烈的方式。”
林昭开始了她近8年的牢狱生活
8 年中,被剥夺了笔和纸的林昭,用竹签、发卡等物,千百次地戳破皮肉,在墙壁、衬
衫和床单上,用鲜血写了20馀万字的文章和诗歌,反对奴役人的状况,控诉不自由的生
活,批判让人流血的制度。这些借鲜血喷涌而出的文字,或许正是几年前,她还在北大
校园里时,下决心认真思考并努力找寻的答案。
林昭这样写道:“每当我沉痛悲愤地想到……人们,特别是我同时代的人,中国的青春
代……怎样地受难,想到这荒谬情况的延续,是如何断送着民族的正气和增长着人类的
不安,更如何玷污着祖国的名字,而加剧着时代的动荡,这个年轻人,还能不急躁吗?
……
“诚然,我们不惜牺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像这样一种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
血洗的方法,使它在血泊中建立起来呢?中国人的血历来不是流得太少,而是太多。即
使在中国这么一片深厚的中世纪遗址之上,政治斗争是不是也有可能,以一种比较文明
的形式進行,而不必诉诸流血呢?”
在一份林昭服刑期间重新犯罪的记录中,这样写道:“林犯关押几年来,一贯拒不接受
教育,书写了大量的反动血书,虽经工作人员多方教育,并采取了单独关押,专人负责
管教,家属规劝等一系列管教措施,但林犯死不悔改,公开扬言:永远不放弃宗旨而改
变立场。”
她的宗旨和立场的确从未改变。无论是革命时期、土改时期,还是反右之后,她所追求
的只是:自由、平等、友爱、和睦。狱中的林昭重新找回了少年时期的信仰,只有简单
的两个字———人性!
这两个简单的字,不仅是她为“右派”辩护的理由,也成为服刑时期她進行血的反抗的
最终目的。
“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不知玩出了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
而交叉,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无论在我绝食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时
,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的情况下,不仅从来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来没有减轻,比
如两副镣铐中暂除掉一副……”
可就是在这惨无人道的处境下,这个柔弱的女子依然给迫害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向
你们,我的检察官阁下,恭敬地献上一朵玫瑰花。这是最有礼貌的抗议,无声无息,温
和而又文雅。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
“先生们,人性———这就是人心啊!为什么我要怀抱着,乃至对你们怀抱着一份人性
,这么一份人心呢?……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
人性闪光,从而察见到你们的心灵深处,还多少保有未尽泯灭的人性。在那个时候,我
更加悲痛地哭了……”
这就是林昭的立场和宗旨———为了他人不流血,为了他人能找回“作为人的一切”,
她宁愿流尽自己的血,只要“一息沿存,此生宁坐穿牢底,决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
这些血书能够最终保留下来,并传递到胡杰手上,有赖于数位“具有人性”的公安干警
。至今,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人告诉胡杰,他们中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母亲发疯7年后死于街头
张元勋,是胡杰采访到的惟一一位见过狱中林昭的人。 1966年5月,张元勋结束了自己
的7年刑期后,以未婚夫的名义,去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了林昭。监狱同意他与林昭见
面的条件是:说服林昭翻然悔悟,好好改造。
“我给她买了些奶粉和蛋糕,每件物品,包括蛋糕,武警都用铁扦子一个个插進去检查。
“進来十几个武警,每个都带着枪,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接见场面。又有脚步响,林昭
来了,一个女狱医搀着她,后面有两个武警带枪跟着。
“她穿一件白色衬衣,很脏。外面披着夹的外套,也很破旧。手里抱着一个破布包。头
发很长,最明显的是,三分之一的头发都白了。头上顶了一块手绢,上面是血写的字—
——冤!
“她一進门,站住了,看见我,嫣然一笑。整个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后来别人告诉我,
从来没见她这么笑过。
“她对我说:我现在趁此机会告诉你,万一有一天我死了,母亲、弟弟和妹妹都是弱者
,请你多多关照他们,他们太可怜了,千万千万。说完,她就哭了。”
临别时,林昭搜遍她的破布包,送给张元勋一件礼物。张元勋拿在手中定睛一看:是一
帆用玻璃纸叠成的小船,白色的帆,鲜黄色的船身和桅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一下
子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68年4月29日,她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第二天,一名警察到林昭家里,说了三句
话:“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已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5分钱子弹费。”
母亲许宪民听到后,立刻晕倒在地。有人说,她不久后就疯了。 7年后,这个当年坚定
的抗日分子、热情帮助过共产党革命的民主人士,死在上海外滩街头。
她的亲友后来从一位狱医的口中得知,林昭被枪决那天,是从提篮桥监狱卫生所的病床
上被拖走的。来人高喊:“死不改悔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她一直在咳血,但始
终在反抗与呼喊。这位狱医吓得躲進隔壁的病房,听到林昭叫他的名字,对他道“永别
”。
12年后法院宣告林昭无罪北大师生为她召开追悼会
此前,在宣判罪行的判决书上,林昭愤然写下《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血书。 12年后
,她的预言应验了。
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以“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告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
一次冤杀无辜”。
但林昭的大部分朋友是在中央为右派平反后,开始内心平静地相互联系时,方知林昭早
已不在人世。北大的部分同学和老师在那一年年底为林昭召开了追悼会,没有骨灰,只
摆放了一束林昭的头发,和一张遗像。照片上,林昭梳着两条麻花辫,双眼沉静、忧伤
而略带笑意。
在这个追悼会上,出现了一副无字的挽联
上联是:?下联是:!
事隔20多年,当胡杰再次追寻那个充满了回忆的悲恸与无奈的惋惜的场面时,却无人能
回忆起这副挽联的作者,但他们都承认,这的确是对林昭一生最好的诠释与哀悼,或许
,也是对他们所共同经历过的那个时代,一副含义最为深刻的挽联。
林昭(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1932年生于苏州。林昭在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公开支持北京大学学生张元勋的大字报“是时候了”而被划为右
派,后因“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反革命罪”在1960年起被长期关押于上海提篮桥
监狱,在狱中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书写了二十万字的血书与日记。1968年4月29日林
昭在上海被秘密枪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