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2版 - 陆军大学及其抗战迁川前后纪实
相关主题
战史揭秘:最后一支离开大陆的国民党部队美国海军的战略思想还是马汉理论
蒋百里的《国防论》真相我接触过的中国军工 听到了一句不该听的
蒋百里-国防论导言1毛主席的确是用兵如神
黄百韬是国军隆美尔石原莞尔的《世界最终战争论》观点:
破猫、虎肉、奇微三位将军军事知识优缺点大比拼东条英机上位史:志大才疏的庸人怎领导日本走向疯狂的日本梦
TG军事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是什么啊? (转载)刘伯承为何主动与合作13年的邓小平分手
中国从打算造航母那一刻就已经输了黄维
毛泽东战略思想在当今大国外交中的新解释 (转载)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直接登陆如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陆大话题: 学员话题: 参谋话题: 军事话题: 军令部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56
1
来源: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作者卢凤阁原系国民党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学员,1938-年结业后留校历
任兵学研究
院研究员、战史系少将主心任至解放。参加执笔者姜嘉陡系“陆大”第十九期学员。帮
助补充资朴者
万金裕也是“陆大”第十九期学员。这篇依据亲历、亲见和所知回忆撰写的史抖,具有
研究、参考价
伎。现予发表,如有不详实之处,望知情者补正。
一、陆军大学的建立
军事教育是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政治上的需要而发展的。欧美各国自产业革命以来,
资本主义得到
突飞猛进的发展。军事技术也由冷兵器、短兵器发展到热兵器、远程速射兵器,单兵种
发展成多兵种
配合作战。战略战术也日趋复杂。为适应军事扩张掠夺殖民地的需要,列强纷纷发展高
等军事教育,
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如德、法、日办陆军大学,俄国办苏沃洛夫军事学院。
清王朝尽管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次又一次战败,却顽固地坚持其陈腐落后的军事制
度,拒绝大规
模的军事改革,招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腐朽的清王朝也开始感到日本侵略者的致
命威胁。于是
下决心按“西法”创练新军,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高等军事教育也随之而兴起。
根据当时清廷权贵向执政的慈禧太后建议,请仿日制,建立军事大学,遂批准在军咨司
主管下,建立
随营高等军事学堂,于1906年5月s日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我国陆军大学的第一期。1908
年军咨司扩
大为军咨府,召集第二期学员时,始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堂”(以下简称陆大)。从此
三年毕业一
期,每期定员为100名(但陆大第一期毕业时,只有50名)。其一切制度 (包括考资格、
考试课、录
取标准)悉仿日制,录取严格,宁减不超。从创办起,其召集制度,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夕。陆大的学
员,从召集到考试录取的整个过程,悉由参谋本部(后抗战期中为军令部)主持,只将录
取名册交陆
大按朋编班。
二、陆大迁川以前概况
(一)编制、教学情况
原陆大第十期学员、曾在校任教官的郭汝瑰在回忆录中叙述过这方面的情况,兹摘引如
下:
“校本部的编制简单。校长、教育长之下,设有教务处、编译处、骑术处、秘书室、
医务室、总务
组等,教务处之下有印刷所和图书室。学员不编队,无队长类的管理人员。学校只管学
术,不负管理
责任,要求学员自重自治。故第十期、第十一期均无班主任。第十期有蒋介石特准的旁
听学员五人
(钱卓伦、李及兰、何绍周、一目一丽初、吴斌)是不参加考试的,入校同样受教同样毕
业。”
“学习方面,重点在军事学术。有战术(大军统帅、海军战术、空军战术、装甲
兵战术、炮兵
战术、化学战);战史(拿破仑战史、普奥战史、普法战史、日俄战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参谋业务
(军队编制、装备、辘重、输送、动员);邻邦军备、兵要地志、军制、军队人事法规、
军队教育、兵
器、野战筑城、永久筑城、地形(含航空判读)、谍报、马术。另有政治学、经济学、社
会学、心理
学、逻辑学、国际公法、国法学、数学、外评(德、英、日)等。”
“应用战术是学习重点中的重点,分别由中国及德国教官担任。中国教官除张亮卿、何
成璞、徐祖
贻、林熏南是日本陆军少、学毕业外,其余皆中国陆大前期同学。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
年教授师战
术,第三学年教授军战术。图上战术作业每星期两次,介室内作业;现地战术作业,第
一学年和第二
学年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约一个月;第三学年举行现地参谋旅行,春秋各一次。想定结
构规模大、兵
力多,作业范围除作战于旨挥有关作业外,还有运输、补充补给、军务、后勤等问题的
作业。尚有毕
业前进行的一次高等司令部勤务演习,即军师两级首长司令部演习。是红兰两军对抗,
在室内用图上
兵棋进行推演,主安目的是搞命令、计划、通报、情况要图、决心要图等作业。”
“陆大在北京时就聘请了德国教官,在第十期有德国教官史培曼(Speman)、顾德威(后
由史达开
Starke)教授应用战术、林德曼(Lindeman)教授炮兵战术、史太秋(Stretus)及另一名希
特勒空
军军官(名已忘)教授空军战术,皮尔纳教授装甲兵战术,、麦次纳(Metzner)教授化学
战,古稀
(cruse)教授大军统帅,战史及阵地战,王恩瀚(Wangenheim)教授参谋业务、编制装备
、动员输
送、列强军备。这批德国教官都身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史培曼、顾德威、史达开、
一占稀均系德
国陆大毕业,战术素养较高。”
“战史也是重视课程,当时龚浩讲授拿破仑战史、黄家镰讲授日俄战史、杨耿光讲授北
伐战史、德国
教官古稀授普奥、普法战史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其他尚有白俄教官布尔宁讲授谍报妙
务,马龙文讲
筑城,戴锡龄讲军队教育等。”
“第十期的队附勤务,因无健全的各兵种部队,杨耿光(杨杰少把队附勤务改为各兵种
学校参观见
习,曾去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见习。该期毕业后分组赴军政部、军令部、栓
叙厅见习一
月,并选三名学员去空校学习空中侦察(空中照像、航空判读、目视侦察、炮兵射击指
挥、空中射
击),学习时间六个月。”
“陆大研究院第三期在1936年4月召集,研究员主要是第十一期毕业学员。本期研究院
主任是张亮
清,都是外国教官任教,德国教官史达开、史太秋、奈维格教空军战术,白俄教官多一
马金夫斯获讲
日俄战史,另一个白俄教官教永久筑城。”
(二)各班期召集沿革
清末,陆军大学堂只在;}匕京召集过一、二两期学员,第三至七期学员是由洋政府召集
的。第二次
直奉战争以后,奉系军阀张价三霖占领北京,组织“安国军大元帅府”,由他接管了陆
大。1922.年
召集了1.00名学员入学,是为陆大第八期。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奉军退回东
北。由国民
政府接管了陆大,在1930年第八期学员毕业后,继续召集第九期学员入学。
北伐战争结束,蒋介石召开“陆军编遣会议”,决定撤除4个集团军野战部队的番号(即
一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二集团军、冯玉祥的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并缩
编部队;在编
余人员的处置案中,对有一定学历、有战功的将级军官,测验其军事学科后(主要考“
应用战术”),
免试自然科学及外国语文,送入陆大深造。因是打破陆大历来正规办学的考选原则而特
别召集,故定
名为陆军大学“特别班”(以后简称为“特一期”)。由于陆大是参谋本部所主办,而该
部又设在南京,
于是学校提出迁校南京和增加班期的问题。这时,4个集团军的首脑(蒋、阎、冯、李)
对于陆大召集
学员问题,达成了“不分党派、为国储才”的协议。除国府接办后已经召集的陆大第九
期学员留在北
乎授课外,国府参谋木部为了适应新的建军需要,于1932年3月继续召集陆大第十期学
员100名,决
定在南京授课。选定南京薛家巷前“暨南大学”旧址,为陆大南迁的新校少众。自第十
期起,实行基
本上每年召集一期。按照这个决定,同年11月,普遍在全国范围内的各军事机关、部队
、学校,继
续选拔陆大第十一期学员入学。1933年陆大第九期学员在北平毕业,便在南京召集陆大
第十二期学
员入学。1934年8月,又召集特别班第二期学员入学。1.935年4月,召集陆大第十三期
。同年11.
月,召集陆大第十四期。1936年5月,召集陆大第十五期。是年8月,陆大特别班第二期
学员毕业,
继续召集陆大特班第三期学员。
1937年“八·一三”以后,全面的抗日战争展开,南京不断遭受日机空袭,陆军大学奉
南京市防空指
挥部命令疏散。乃由大木营宣布陆大各班、期学员暂返原部队、机关服役。于是学员闻
风而动,纷纷
离京归队参战。此事,经陆大杨杰教育一长再三向军委会(当时的最高统帅部)提出异议
,提出:对日
抗战是长期性的民族战争,为国家久亡之所系,陆大不但不能停办,还应扩火召集,培
训高等军事人
才,提高国军素质,以利抗战。复经当时的作战部(即军令部)力争,始由军委会批准同
意复课。不
久,陆大决定迁校长沙。规定学员,行到长沙旧藩台衙门新校址报甄复学。笔者(卢凤阁
)即是当时已
经回到原部队又奉命重返陆大第十四期的学员之一。
(三)迁校长沙校长蒋百里不幸逝世
陆军大学迁到长沙时,藩台衙门早为各机关所占据。湖南省主席何键亲赴现场督伤各机
关迁走,陆大
师生始得迁入。当时,陆大共有第十三、十四、十五期及特别班第三期的学员,因校舍
不宽,一律在
校外食宿,生活比较安定,学习兴趣也较高。
自全面抗战展开后,政府为了争取苏联的军援,派陆大教育长杨杰出任驻苏大使,遗职
调军委会军训
部次长周亚卫代理(周是早年陆大第四期及日本陆大毕业回国的)。
1938年夏,我军抵抗日军进犯武汉的会战,已在武汉外围的豫鄂及江西沿江一带激烈进
行,一民沙
屡遭空袭,致陆大不能正常授课,决定再次西迁。这时,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受命
任陆大校长,
周亚卫先生仍任教育长。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早年是日本士官学校优等生,
毕业考试名列
第一。后赴德国留学,归国后,任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校长,学识渊博,邢人不
倦。他到陆大
主校时,正值迁校之议引起学员思想波动之时,他感到“抗日战争是长期性的,必需环
境安定始能读
书。”认为贵州遵义,地当川黔要冲,交通方便,物产丰富,生活便宜,适于办学;而
从遵义到陪都
重庆公路直通,朝发夕至,又便于接受最高统帅部直接领导下的抗战教育。于是,主张
陆大迁往遵
义,并商请浙江大学一同迁往,使两校教授能互相交流教研经验,相得益彰。蒋百里校
一长的意见,
得到校务会议通过,并决定将1938年届满毕业期内的学员,分别暂迁湘西芷江、桃源两
处,甫经入
校的第十六期学员,则径迁遵义。同时得到浙大竺可祯校长的同意,双方派员赴贵州遵
义勘定校址。
陆大特别班第三期学员即于1938年9月迁往湖南桃源,直至毕业。
蒋百里刚来校不久,对陆大的发展和我国军事教育具有很大抱负,正待发浑长才时,末
料他在乘车赴
遵义途中的广西省属河池县,突感身体不适,即到附近医院诊治,不幸于当日逝世。噩
耗子专来,全
校师生悲痛异常!当时国内著名军事学家除百里先生外,只有前任教育一长杨杰了。杨
杰字耿光,早
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名列第一。回国后,历任多次重大战役的指挥官及参谋次一关
、陆大教一育
长等。曾赴欧洲考察军事,著述甚多,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而杨已出使苏联,不
能返校。于是
这段时间的法大,失去一位贤能的领导者(笔者之一的卢凤阁,这时正毕业于陆大第十
四期,被留校
作兵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兼第十五期辅导教官。
(四)迁校遵义经过及桃源、吊丝岩灾祸
陆大在蒋百里校长逝世后,接连发生不幸事故:
1.桃源火灾。当时迁校工作,悉由教育一长周亚卫主持。因陆大第十五期学员原定迁往
湘西芷江、
桃源,不迁遵义,而该期学员中携带家眷者众多,他们闻知遵义的物价甚廉,生活条件
好,又是安全
的大后方;并考虑到不久即将毕业归队参战,为了今后能安心服役,拟请将家属迁至遵
义,以便托付
陆大在校师友代为关照。于是联名向教育长周亚卫要求,将第十五期学员迁遵义上课,
毕业就地分
配。但因为租车困难,校方未允所请。适为第十六期学员运行李赴遵义的汽车队即将开
到桃源码头起
运。第十五期学员闻讯后,即以电报向周亚卫教育长提出,应以人命为重,物资为轻,
希用这批汽车
先将十五期学员迁往遵义,尔后再返桃源装运行李。周以理由正当,复电同意。结果,
第十五期学员
家属运到遵义后,将房舍全部占满,致使第十六期学员抵达遵义,反无住地。同时,在
这批载运行李
的车辆改运人员出发以后,存放行李的库房发生火灾,焚毁一空。火灾的酿成,第十六
期学员并不埋
怨第十五期同学先用了车辆,而责怨周亚卫教育一长擅自改变蒋百里校长生前的决定,
将第十五期同
学迁移遵义,以致酿成不幸事件,遂要求周赔偿损失。甚至有个别冲动的人主张,如周
不愿赔偿损
失,我们就动武。幸有明达的学员竭力劝阻,才未演成难以设想的丑剧。但这个消息传
播很快,不
久,军令部就派员前来调查此案,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2.吊丝岩车祸;1939年3月29日,陆大第十五期学员在遵义举行毕业典礼时,参谋总长何
应钦山渝来
黔,东临主持,挤弃福一比准毕业学员的要求,全体赴渝聆听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训示。
校方租到卡车
6辆,满我学员向二庆开发。4月9日晨,车队离开遵义,至晚传来不幸消息,说车队行
至蔡江段的吊
丝岩地方,因公路弯曲半径过小,急转弯时,1辆车坠岩,共摔死学员4人,重伤3人,
驾驶员也丧
命。重伤学员中的毛鸿,是笔者(卢凤阁)在东北讲武堂当学生时的助教,在运回遵义抢
救途中逝
世。
(五)万耀煌继任教育长计划迁校重庆
吊丝岩翻车事件传至陪都,何应钦当即急电指示公路当局,立派工程队抢修出事地段,
才解决了这段
公路拖延多年的隐患。由于陆军大学一再出现重大事故,都涉及周教育长的领导无方,
并牵连到教务
处一长宗明杰的责任问题。宗处长首先引咎辞职,在周亚卫教育民还未表态时,军委会
政治部长陈诚
已推荐万耀煌继任陆大教育一长。不久,万即来遵义就职,周在办理移交手·续后俏然
离校,独自一
人赴重庆军令部报到。万耀煌系湖北黄冈人,原为陆大第五期旁听生,按照规章未经考
试及格,不能
取得陆大学籍。但他曾任陆军第十三军军长,在反共战争中表现积极;又因在“西安事
变”中,他和陈
诚被张、杨禁闭于一室,在事变和平解决后,又与陈同机飞返南京,彼此戍为“难友”
,甚得陈诚关
照。此次受陈推荐,蒋介石也搞不清他是无陆大学籍的旁听生,立即下达手令,批准他
继任陆大的教
育长。万耀煌侥幸关得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领导人的职位,引为无尚光荣,但因无陆大学
籍,仅凭蒋之
一纸手令,虽当了几年陆大教育一长,军令部却一直坚持原则,未对他颁发正式任命令
。万耀煌来校
后,把高等军一事学府当成普通军官学佼一样看待,每天他亲自带领学员出早操,举行
单人教练等,
师生对之十分鄙视,说他不学无术,认为吐大川他须导,无法向军学的深化迈进!大家
愤恨之余,呼
之为“万排长”。他也自感不安,随时准备迁校重庆,认为重庆是陪都所在,要人荟萃
的地方,接触
最高权力机关的机会较多,他易于另谋出路。
1940年,军令部计划“陆大”第十七期学员在渝复试,但仍庄遵义入学上课。万耀煌闻
讯,趁该期正
待复试尚未放榜之前,匆匆赶往重庆,面向政治部长陈诚、参谋总长兼军令部长何应钦
建义,将陆大
迁渝,在重庆召集的第十七期学员即留在重庆上课。所持理由是:
1.陆大历来是由参谋本部(战时称“军令部”)直接掌握,迁渝便于中央直接督率指导参
谋教育;2 陪
都是最高统帅所在也,“陆大”学员是学习统帅学的,应随时能亲聆最高统帅的训示。
.过去陆大第十
五期学员毕业前夕,因要求赴渝聆训,长途践步,致在途中遭受坠岩惨祸,殷鉴不远,
不能再惨剧重
演,3.、{决都是国际活动中心,可以使学员接受盟军将领的军事新知识及中央各领导
人的抗战教育
等等。何应钦兼长军政,认为迁校涉及经费,是一顶增加军需支出的困难问题,初不同
意,但因万耀
煌提出的理由十分正当,乃问:校址在哪里?预算成问题怎办?耀煌早有腹案,马上就答
道:军令部在
重庆西郊山洞附近修建了一些防避空袭用的疏散办公房屋,至今年余,无人居住,这不
是现成的校址
么?何必另造预算?如果拨借一部分给陆大第十七期新学员使用,可以节省建筑校舍开支
。何应钦很
高兴地说:你可去直接向军令部商办!
次日,万耀煌逗往军令部专访主管陆大教育的第三厅厅长陈悼,就说何总长的口头指示
,要将陆大第
十七期学员迁在重庆山洞上课,借用军令部的西郊新建房舍。陈悼当然无词可托,赓即
伤令主管处划
拨该部在山洞附近闲置的一部份空房,提供陆大十七期学员入住上课。于是划拨出左家
湾、天灯杆、
碑湾等处的3套平房和两座大会议室(每座可容100人合班听课,建筑总面积约在2000平
方米以上。
万耀煌迁校的愿望终于部分地得到实现,乃从遵义派少数人员来渝接收房舍,筹备迁校
事宜。
三、陆大迁川后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1940年元旦后,陆大第十七期学员在重庆山洞入学上课,在遵义的各班期则仍在原地上
课,待毕业
后,实行就地分配。在此期间,第十七期班主任侯腾(号飞霞,湖北省人,毕业于中央
军校第六期、
陆大第十期及美国参谋大学。)提出了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其具体内容
如下:
(一)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方案
在教育处下成立4个军事学系,分设4位系主任,校内教官分属4个系内,专门研究教学
中教材的改进
和教授法等,反过去各兵学教官各行其事的教学习惯。设系后,各系教官在资深的老教
官指导下统一
教材、改革教材作为专业研究。建议这4个系的名称和主任人选:
(1)战术系:中将主任由梅铸(保定军校及陆大第五期毕业)担任;( 2)战史系:中将主任
由龚浩(陆
大第五期毕业) 担任;(3)后方勤务系:中将主任由谭家骏(陆大第二期及日本陆大毕业)
担任;C4)参
谋要务系:中将主任由游凤池(陆大第三期毕业)担任。
过去,陆军大学的教学,由外籍教官总揽大权,居学校的统治地位。他们中许多人固然
对我国的军事
教学帮助不小,但毕竟受到年岁、体力的限制,行将被自然规律所淘汰。而我们自己从
兵学研究院培
养出来的师资,在抗战爆发后都纷纷调离学校,有的在统帅部担任骨干幕僚(如军令部
作战厅厅长徐
祖治、张秉钧;处长尹呈辅、冯环等);有的赴战区长官部担任幕僚长、高参(如第三战区
长官部参谋
处长岳星明、第十五集团军总部高参郭汝瑰等)。为了陆大师资后继有人,扩大学员的
召集,实属当
务之急;教务处必须承担起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发掘陆大师资和不断提高国军高级指挥
官及参谋人员
的战术水平与参谋业务能力的任务。
陆军大学的外籍兵学教官中,学识比较优良的不在少数。据回忆,其中如:德国教官史
太秋(大军统
帅学)、王恩翰(后方勤务)、史达开(战术)、俄籍教官布尔宁(战术)、多马、舍夫斯基(
战史)……等
等,都具有丰富的军学知识。在北洋政府时期陆大仍聘请了许多日、德、法国籍教官,
自“九·一
八”事变后,我国高等军事教育不能再操诸日籍教官之手。因此,陆大的教学体制,进
行改革,原则
上坚持独立自主,使高等军事教育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
(二)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案
陆大的教学内容不能死守陈旧的教条,必须与当前的抗日战争实践相结合。陆大第十七
期学员入学选
在陪都重庆之目的,叩是在与主管全面抗战、担任作战指导的军令部保持直接联系。教
学内容应不同
于遵义时期。因为在遵义时,陆大距重庆灼军令部遥远,无法取得军令部的直接监督指
导,致使教学
内容无形中与抗战的实际脱节。缺乏时代气息,这对陆大学员在离开学校返回前方部队
服役时,无所
补益。因此,主张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应开展“实战报告课”。
侯腾的这些合理建议,特别是教学内容改革部分,很受校方的重视,并报请军令部采
纳施行。如:
1.邀请当时刚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的装甲部队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黄翔(陆大第十期毕业)来
校作报告,
题目是:《昆仑关战役之经过及战术上得失之检讨》。
2.请“北非观战团”来校作报告。北非战场是同盟国的英、美军与轴心国的德、意军在
非洲北部沙漠
地带之特种地形内的特种战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型战法。1942年11月开
始,同盟军
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北非的突尼斯发动大兵团反攻作战,英军蒙哥马利元帅率领装甲兵
团与德军隆美
尔元帅率领的装甲部队,展开大规模的高速度车战和空战;双方使用的战车总数达万辆
以上,出动的
飞机各在数千架以上,是一次陆空军联合作战的特种战例。装甲兵是以车战为主,驰骋
千里无垠的沙
漠地区,无地形、地物可以作为掩体,又无小地名。陆空联络时,指示目标困难,只能
按图上地名划
座标定目标,陆上指挥官只能依靠无线电话作为通讯手段进行联络。据说:双方的高级
指挥官的平均
年龄在35岁以上,这种沙漠地带的高速车战,运动时速大,震动剧烈,噪音高,年岁大
的老将是不
能胜任这种指挥任务的。北非战况十分激烈,英、德双方势均力敌损失巨大。美军艾森
豪威尔指挥的
装甲兵团在北非的突尼斯海岸登陆成功,从德军侧背进行袭击。盟军彻底击败了德军,
并缴获德军战
车数千辆,俘德军25万人,取得北非大捷。
这段报告,目的在讲授今天世界上兵器进步推动了新的战略、战术,使学员们重新认识
战争的规律和
战术的不断变化。
3.邀请了由苏回国述职之前教育长杨耿光(杨杰)先生讲述1939年一1940年间的“苏芬战
争”,也是
介绍一次特种战例。苏、芬的地形、气候都特殊,形成了一种特种战场。芬兰是靠近北
冰洋的北欧小
国,她的地形、气候与内陆国家迥异,全国土地以湖沼为主,有湖泊8万多个,是有名
的千湖之国。
森林占全国面积的81%,每日的日照时间特别短,冬季平均每天只4小时有阳光,其余时
间都是黑
夜。即是说:研究军事者对战略战术原则,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时、因地制宜而灵活
应用。在芬兰
境内作战,冬季每天最多只能活动4小时天就黑了,战斗也随之而结束。又由于气候的
特殊,冰雪的
季节也长,军队的战斗装备、战术手段,也要适应这种战地环境。所以苏军虽强大,处
于这种,特殊
地理、气候、大自然的情况下,战斗的进展也是很缓慢的。
(三)阮肇昌教育长到职后的改革
1943年4月,万耀煌调任成都中央军校教育长,所遗陆大教育长一职,另由陆大第四期
毕业、曾在北
平任过陆大校长的阮肇昌接任。这时,苏联军事顾问团长崔可夫将军派副团长沃利诺夫
将军任陆大军
事指导。阮教育长曾组织5人战术小组,向苏联顾间学习苏联红军“师团野战战术”,
同时邀请苏联军
事顾间讲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获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之经过。苏德两军在斯大
林格勒会战之
前,学员们在学习理论中,一面联系在中国战场上中日各大战役实战的经验教训,一面
参考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欧非战场各个战役的得失,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阮肇昌就职之后,在教育处一长杜建时相助之下,赢得教官学员的尊重。他克己泰公,
很多的交际费
少月,不肯列为公费报销,甚至把自己私有的1辆1气车卖掉,以贴补额外开支。后来他
向军令部一
再辞职,徐永昌部长才推荐陈仪为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于1914年10月到任。
(4)陈仪、徐培很主持校务之建树
陈仪,浙江省人,日本陆大毕业,担任过师长、军政部次长、福建省主席、台湾省主席
、福州绥靖公
署主任等职。徐培根,浙江象山人,保定军校第七期、陆大第六期和德国陆大毕业,历
任航空署署
长、重庆行营军械处长、参谋总长办公室主任高参、广州行营副参谋长等职。他们主持
校务后,学校
在各方面都显出一种新气象。他们在任职期间,进行了下列的改革事项。
1.成立有固定研究课堂的兵学研究院。研究内容分为:战史、:伐术、后勤、战车、海军
、空军、兵
要地理等项。兵学研究院设巾将主任1人,任命原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及任过第五战区参
谋长的徐祖贻
担任。每个研究项目设中(少)将导师1人。研究城则在各班期中选留品学兼优的毕业学
员充任,分别
选定专题,胜行研究,1年后担任兵学教官。
2.扩充学系。把教育处下原设的4个系增加为6个系,并调整负责人:(1)战史系为少将主
任卢风阁
(即木文作者之一);
(2)战术系为中将主任沈静;(3)战车系为巾海主任章培;
(4)海、空军系为空军中校袁立人;(v后勤系为少将主任汤庆曾;(6)兵要地理系为中将主
任游凤池。
上述各系主任兼任兵学研究院导师,辅导兵学研究员从琳研究工作。
3.开设“陆海空军联合作战”讲座;任陆大洞一译处处长杨子余先后在英国、美国军事
院校留过学。从
陆大第十九期起,由他担任“陆海空军联合作战”讲座。他在美国参谋大学毕业前夕,
随全体学员参
加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业务实习,当时指挥欧洲盟军对希特勒德国作战的最高统帅是
美国的艾森债
威尔将军,他们受到的军事教育是最新型的。杨子余将其所带回的新教材,作为讲座的
内容,讲授盟
军的两栖作战部队在庞大的海空军协同下进行战斗,以及他们运用优势的空降兵团在法
国西海岸诺曼
第半岛上瑟堡地区登陆成功的战例。通过数次讲座之后,发给“想定作业”及法国军用
地图,反复指
导学员们的图上作业,并多次进行总结讲评,使陆大学员受到第二次大战以来最新型立
体战的三军联
合实战教育,增进了战争的新知识。
四、陆大增设甲级将官班
(一)创班意义及经过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宣言》,设立西南太平
洋盟军统帅
部,英军以魏菲尔上将为统帅,中国战区以蒋介石为最高统帅,1943年1月,美、英、
中3国政府首
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于12月11日发表《开罗宣言》。自宣言发表后,盟军将士
与我国协同
作战以来,我国军官与盟军军官的接触频繁。盟军交际_仁的习惯,不但有阶级服从的
。原则,还有
低级学资服从高级学资的原则。为了使我国高级将领取得陆军大学的学历和在交往上不
被外国军官轻
蔑,徐培根教育长建议:成立“甲级将官班”,以中将级以上军官为召集对象,少将以
下军官则编
入“乙级将官班”。使他们到陆大学习一段时间,取得陆大学历。
(二)教学期限与内容
甲级将官班,学习时间为3个月。其中2个月为课堂学习,1个月为“战迹旅行”及参观
学习;课本则
以“统帅纲领”为基本教材。徐教育长认为,纲领中明确指出:统帅要诀只有八个字,
即:“警戒严密,
搜索周到。”严密不虞敌袭,周到无敌不知;外加大军部署的战史例证,战迹旅行的体
会,对《统帅
学》就易于融汇贯通。徐说,西汉皇帝刘邦没有学过军事学,但他能统帅大军与项羽争
霸,他虽不会
将兵,但会将将,特别能作到“赏不逾时,罚不移位”的“信赏必罚”,这都是甲级将
官班学员必须掌
握的原则。至于军、师、旅团以下的战术指挥,有各级干部分别在其工子T二岗位上负
责,各展才
能,统帅不必直接予以干涉故甲级将官班在3个月学习期间以掌握到大军统帅的知识为
目的,军、师
以下“的战术学则免予讲授。
徐的这种构想,得到最高统帅部批准。1944年10月,军令部发下将官班第一期学员名单
共36名,都
是上将至中将级的集团军总司令和军长等现职将军,内有蒋介石侍从室的侍卫长俞济时
(曾任军长、
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因为他每天和美国军官打交道,曾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
深知各国将官注
重学资,因此,他首先申请参加学习。11月中旬,该班正式行课。学员公推现职集团军
总司令、二
级上将赵寿山为该班的学员长。陆大学员长之任务,是担任各班学员与校方一切业务上
之联系。笔者
(卢凤阁)当时在甲级将官班讲授“日俄战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拿破仑战史
”、“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现况概要”,只摘讲大会战之概况,不讲细节内容,以与“大军统帅学”讲授内
容相结合。战术
课程,由赵秉衡、沈静两教官讲授“大兵团作战,,,先讲一般原则,并布置“想定作
业”,先就图上
下达情况,要求学员根据情况下决心处置。由于学员都是现职高级将领、大兵团的指挥
官,对课程内
容有亲身体会,很感兴趣,每逢战史课间休息10分钟之际,有许多学员中的老将军,把
上一堂的战
术作业课与战史课的战例结合,提出询问研讨,可见抗日战争中陆大将官班召集之适时
一。由于盟军
在欧洲东西战场节节胜利,印缅战区的雷多中印公路也快打通,盟军援华物资将大量输
少、,将军们
感到即将回到前方,大展身手,从事战略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三)参观滇缅战场和宜昌战迹
1945年元旦过后,陆大甲级将官班奉命到滇西前线参观中国远征军作战。元月22日军令
部通知陆大
校本部:中国远征军及驻印军,在滇缅战场均取得一定战绩,碗叮镇已经在1月3日攻克
,雷多中印公
路已筑至南坎的缪斯,中印运输线不日可以打通。美军后勤部司令戚夫斯将军通知我方
,预定本月
24日派运输机(C47;式,可坐30人)一架来渝,接陆大将官班学员到滇西前线参观,往返
交通食宿均
由该部负责供应,希校方预作准备。25日晨,前往参观的人员均到重庆九龙坡机场候机
起飞,其中
学员有2 5人,另有教官4人(卢凤阁、赵秉衡、沈静、游凤池),事务员1人,共计30人
。他们在机
场受到美军一位上校军宫接待。
10时顷,飞机抵达昆明。这次参观,顶定为7天,从1月25日起至1月30日止。他们于26
日晨离开昆
明直趋滇西前线。一小时后,飞到芒市临时小机场降落。上午休息,下午参观了遮放、
芒市四周的日
军防御阵地。依向导的建议:应从日军主要防御阵地线,逐一视察。只见日军主要火力
在暗堡的侧防
位置,堡顶火点很少,且多有伪装掩蔽,不易察觉。所以我军炮击之后,见敌阵无动静
,以为已被压
制成功,追步兵进到敌方火力圈,欲退已不可能,这样我军就受到很大损失,一而攻势
遂遭挫折。参
观后,学员们对日军的阵地编成深有感受,都说,今后反攻,遇有日军顽守不退的阵地
,应该深挖他
的暗堡,才有成功的把握。
27日,乘车去参观碗叮镇。自1944年12月29日起,我方以3个军的兵力围攻,至元月12
日方始克复
该镇。在那里,我们会见了陈明仁军长,他向我们介绍了该军攻击这个制高点,怎样部
署兵力,怎样
进攻,以及敌人不甘失败,几次反扑,以致我军曾在碗盯三进三孟匕的情况。听了他的
介绍,我们在
其所的帐篷外观察了一般地形。复到碗盯镇以北杜幸明将军的军部,会见了杜,军长。
由该军赵家9
参谋长介绍了这个军攻击碗叮镇的战斗经过。他的结论是:陈明仁的军攻克了制高点,
对攻克碗盯镇
起了有力的支援作用。他自己不表功,把功劳归于友军的努力,这是战场上团结协作的
良好风尚。
28日,我们一行进入缅甸境内,赴南坝附近的缪斯,巧遇中美两军的会师典礼和中印缅
公路的通车
典礼。途间见架桥队尚在紧张工作,因为路的正中虽能暂行通车,而两旁尚须用木椿加
固,以备当天
即有开往昆明的几百辆货车通过此路。沿途上空均有美国“黑寡妇”飞机在盘旋,保护
筑路施工,防
备日机来袭。到达缪斯后;则见由印缅开出的驻印军和从滇西开出的我国远征军都已乘
夜开来。中美
两国军队,除前线与日军保持战斗接触者外,均参加了会师、通车典礼大会。美军组成
方队形,中国
军队也以方队与之并列,两国战士各持本国国旗肃立,驻印军总指挥索尔登(一称万斯)
上将和中国
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均在会上致词,感谢中美战士并肩作战,流血牺牲,终将顽敌
消灭,获得今
天胜利会师,希望今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胜利。当时,行政院派外交部长宋子文作
代表亲临大会
祝捷。
因我们是临时路过未预期参加此盛会,只推派了学员长赵寿山代表全班师生去参加大会
,出席观礼。
第五天(29日),我们到龙陵和腾冲参观我国远征军在该地攻防战迹,因此役我军将士牺
牲1.7万,
是印缅战场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到达龙陵时,由当地县政府派响导引我们到西门里右侧
高台上一座砖
瓦平房院内坐下,听他介绍情况。他说:这是一个商人住宅,高踞群宅之上,日军一个
联队长住此,
把它作为指挥所的堡垒,拧制全城。他在中国军队攻城中,目测敌情,电话指挥四门射
击点,疯狂扫
射我攻城战士,使我攻击屡次受挫。直至东、南、北三门都陷落了,他才从西门逃到西
门外的高地野
堡.上去因为野堡未破坏。响导讲完后,我们仔细参观宅院外形,一如遮放日军野堡,
所不同者,堡
顶用水泥作了一个旋转盖子,机枪可以向四周扫射。我们离开这座宅院,出西门不远,
再登上一个制
高点,这是日军把它当做封锁西门外公路,侧射龙陵城两侧(南北)的火力点。这个野堡
还是闭锁
式,环山挖1.5公尺高的当掩盖物交通壕,每5至10公尺挖一个机关枪射击点。射击孔覆
有伪装的,
从外面不易察觉。从低处起至山巅共有三层,上下交通也是用暗沟连接。用竹筒做导管
排水,不影响
交通壕内人员的活动。堡顶有明壕一圈,设有射击位置,未设掩盖。这是敌军认为我们
没有制空权的
欺骗措施,以引诱我炮兵火力射击,等我步兵爬上堡顶,他们即从暗堡出来逆袭,以挫
败我军。我们
攀登山顶时,见沿壕边有七具尸体伏在壕前,身披的雨衣尚在,脚穿草鞋,肉已腐烂,
只剩白骨一
堆,头骨有穿孔,证明他是饮弹阵亡的,但是没有一件武器在身旁。我们问县府的响导
武器怎么没有了呢?”据答:“当初清扫战场,分两组,一组搜武器,扫地雷;一组收尸
体,查符号,登
记,掩埋,以备战后收骨。这几具尸体,可能是收尸组只把山下山腰收完,未来山顶之
故。因为此处
伤亡人员最多,战场善后工作做得不周到,我们今晚就去请县长派人掩埋这几具尸体,
以补工作上的
失职。”说完大家下山,回到龙陵进午餐。
甲级将官班第三期学员召集入校时,是1945年8月10日,正是日本向盟国呼吁,乞求无
条件投降的
一天。10月10,陆大教育长徐培根率领全班学员及兵学研究院第十三期研究员,租乘民
万轮船东
下,旅行到宜昌参观日军防御设施,了解我军攻击作战经过,受到集团军总司令周磊的
接待。师生们
参观了阵地、营房及缴获日军的武器等。10月25日再乘民贵轮返校。接着又召集甲级将
官班第四、
五两期。前后约共300名中将以上的各部队现职高级指挥官,都先后领到了陆大的结业
证和徽章。将
官班的设置,对我军高级指挥官今后与同盟军高级军官频繁的接触,起到了融洽配合的
作用;也有助
于提高学员们的战略水平和指挥实战的能力。
五、排除速战速决,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我国军事教育主要是向日本学过来的,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向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聘
请军事顾问,
一切抄袭德国建军的军事制度,模拟德国的战略思想。德国是以德皇先辈(普鲁士王国
的内线作战专
家)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战胜敌人为基础,并把这个作战方式归纳为一个概念,即
所谓“速战速
决”。换句话说,就是出刀见血,决不软手。日本人了解到这个战略思想涵义后落立即
引起与自己基
本国策(扩张领土)一致的共鸣,吹起了研究《拿破仑战史》、《菲德利大王战史》的一
股热风,共
同认为概念应定为“速战速决战略思想”。从此日本一切军学书籍,理论创作,甚至日
常生活,无不
存在着“速战速决”的思想。无一不是快!快快。认为尔后进出中国大陆,除在作战上
采取“速战速
决”战略外,别无善策。因为资源不足的日本,如采用旷日持久的战略,无异自取灭亡
,决不是日本
所应采取的作战方针。因此,日本军事教程中,甚至操典、教范中都含有轻防重攻、轻
退重追的思想
因素,特别对“持久战”更少论述。用日本出版的野战筑城教范和法国出版的同类教范
加以对照,就
可以鉴别出日木轻“防”和法国重“防”的界限来。日本在野战防御阵地构筑中,一般
根据决战防御要
求,争取短暂时间,拒阵作战,所以掩体、掩蔽部都采用积上,就地征用木材等等构筑
而成,法国则
完全用钢骨水泥构筑轻掩蔽部。并非日本没有钢材和水泥可以使用,而是因为他们是向
外侵略,不在
本国国土打野战,因此不写进教材里去。我们历来采用日本教材,养成了一种不重视筑
城材料的思
想。当抗日战争爆发,在上海一带的野战阵地上,一如教范所示,多半就地取材,因陋
就简,而无永
久筑城的防御设施,特别是没有制空权,野战阵地任凭日机轰炸扫射,而无坚固的掩蔽
部,正好给日
军的“速战速决”战术作了试箭靶。上海的决战和南京的弃守,使国军的主力损失惨重
,都是过去学
习日本军事思想结果。在这惨痛的教训之下,只有坚决排除日本灌输的“速战速决”战
略思想,而建
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战略思想才行,这就成了陆大教育改进的目标。我国地大物博,人口
众多,以农业
为主。但是,工业基础薄弱,军事伎术十分落后,因此,国防战略上不宜采取“速战速
决”的思想。
然而清朝自建国至辛亥革命为正,就一直没有国防建设的整全方案。清政府授命袁世凯
建设新军,也
没有确定这些新军将来采用哪种国防作战方式。作为建立新军的战略思想,只把日本或
者德国的现成
军事典、范、令,译成中文,依样画葫芦,抄袭过来,作为中国军队的典、范、令。学
习日本军事教
条的30年后,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已经饱尝它的苦果。如“一·二八” 上海战
役’、1933年春的
长城战役,都是以侵略者大显身手,我军吃大亏为结果。我们在“七·七”抗战全面爆
发之前的漫长岁
月中,就应研究决定自已对日作战有效的新策略。即是说应决定战端一启,是拒敌于国
门之外,还是
诱敌深入而歼灭之?根据所采作战方针,平时在军事教育中,就应积极地灌输如何贯彻
这种方针,以
改变已往接受日本的军事教条和不合我.国国情的“速战速决”军事思想。惜乎内战不
休,国防建设废
弛,当政者未能提出合理的国防计划,以致我军多次作了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的牺牲
品,遭致惨痛
的失败。直到武汉沦陷之后,经过沉痛检讨,我几们才初步有了对日长期作战,争取最
后胜利的战略
思想,即: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因而在武汉失守以后的各个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能
守则守,不能守则走”,以空间换取时间,引敌深入。避免与敌决战,但又不放弃有利
时机,给敌以
狠狠打击的军事思想。如1939年至1941年间的3次一长沙会战,我军就是利用有利地形
,节节抵
抗,保存实力,逐次消耗日军兵力。然后在有利条件下,与敌决战,使敌遭到很大的打
击而取得胜
利。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战役,我军将士级有伤亡,但敌军死伤数字较我更大。这都是
运用“持久
战,,战略思想指导作战成功之例证。
六、适合抗日作战战略思想的教学
抗战8年,陆大的教学未停,并在逐次改进中充实发展。前线每一战役结束,一面根据
战斗详报总结
红验教训;一面邀请参加战役的参谋及指挥官来校报告作战经过,以作教学参考,务使
自己教学上所
模拟的情况,结合实际。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升始,领导陆大教学业务的军令部,每天
把收到欧洲战
场英、法两军作战的《战斗简报》摘要送到陆大战史系作参考,便于及时整理出战斗发
展概况,向全
校师生作军事发展新趋!句的推论报告。以后战局扩大到太平洋地区,中国作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同
盟军的成员国,这种简报更多更快地送到陆军大学。由战史系与兵学研究员共同整理汇
编成册,至抗
战胜利结束,成了陆大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宝贵史料。其中如重要战役,双方兵力配
备态势要图,
更是难得的珍贵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均证明抗战期间,运到战场为后教材能获得良好
教学效果。书
本上的原则,教程中的示范,均置于引证、参考之用,一反过去偏重篇章的教条式教学。
随着战场空间的扩大,直至武汉失守之后,国军对日作战战略思想已开始向持久战方面
发展。当时毛
泽东所写的《论持久战》一书,已畅销于各大书店。1939年4月下旬,叶剑英将军以十
八集团军总部
参谋长之身份,带随员1名,从重庆出发,经过遵义到湖南南岳游击于部训练班讲学。
适逢陆大新任
教育长万耀煌在遵义街头与叶将军邂逅相遇。万耀煌因在“西安事变”时被张、杨询留
,作为蒋介石
的随员之一,曾受到叶将军的慰问。所以万耀煌坚留叶将军给陆大学员们讲讲武汉失守
后抗日战争的
新策略。叶将军允其所请,在陆大讲学两天,听讲者除全校教官外,计有:陆叭第十六
期学员,乙级
将官班(后改为特四期)学员,参谋补习班第三期学员等约400余人。由于叶将军讲得生
动、扼要,举
例通俗,使听者兴致勃勃,久坐不倦,甚至忘了饥饿。借叶,将军当时任务紧迫,只讲
了两天,山J
匆匆离去,许多学员认为受教时间太短,机会可惜!
随着欧洲战场扩大,19 41年6月2 2,日,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乘占领法、荷、比三国,
逼使英军退
回英伦三岛之余威,集中百万以上大军,用闪电战战法,悍然入侵苏联,企图歼灭苏联
红军于西部边
境,陆大各任一关官,鉴于俄军曾于1812年俄法战争中,利用本国幅员广大,颇有回旋
余地;又有众
多劳动农民,可以组织起来保卫祖国的优势,采用过持久战的战法,歼灭了拿破仑的远
征军。今日苏
联红军,伪可以持久战的模式,来对付从“速找应决”升级的“闪电战”的纳粹军队。
于是二陆大命令
战史系专把悠苏战场作为重点加以研究,根据苏联供给的“战斗简报”及报纸记者的报
导材料等,编
成文稿、略图,在本校及各军事学校宣讲,目的在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它以苏德战争
中,苏联红军
终于战胜德军取得伟大胜利为例证,证明中国沦陷区虽然广大,但失城、失地是暂时现
象,不仅不足
为惧,更是分散敌人兵力,使之丧失主动权的有效办法。于是我们也和苏联的战略思想
一样,在敌后
发动游击战,以配合敌前的正规战,作为打败日寇,收复失地的有效手段。
七、实行以参谋系统为中心服务干抗战需要的军事教育
陆军大学是以参谋教育为主的军事教育中心,欢美国家称“参谋大学”或“参谋学院”
。8年抗战中,大
部分国军的高级将领、各级司令部参谋长、参谋人员及驻外武官,都普遍在陆大受到一
定的参谋教
育。参谋教育是以战术学用兵学)为主,以其它军事科学(包括战史战例、高司勤务、后
方勤务、兵
要地志……等)为辅的教育。战术学是从单一兵种战术、联合诸兵种之战术、以至师、
军、大兵团战
术、及陆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为内容,以应用战术(包括图上及现地作业)教学为手段。其
它辅助军事
科学,仍以应用作业为主的教育,使学员通过数年的反复作业,及反复辩论讲评,深入
而娴熟地掌握
用兵的基本原则,并分赴各兵科学校及海、陆、空军部队作现场实习,使课堂教学与现
场实践相结
合。除这些军事科学以外,更辅之以社会科学、外国语文教学等等。这一切教学过程的
目的,是在培
养具有相当的军事学识和指挥能力的国军高中级军官。具备了这些认识,才能胜任辅佐
统帅的参谋业
务。所以无论什么国休的国家,都将它的高等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或参谋大学)置于主掌
作战计划的
参谋本部(当时我国是军令部)领导之下,因为它是为培养统帅及辅佐统梦的参谋人才而
创设的。我
国仿照日制,正规的参谋教育须经过3年的陆大学习。而我国建立参谋教育为时较晚(自
1906年开
始),抗战军兴,各机关、部队所需要的参谋人员,为数奇缺,而受过正规的、完全的
陆大参谋教育
的毕业人数有限。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陆大虽曾附设“参谋补习班”,培训期限
为1年,但名额每
期只有100名,仍感怀水车薪,无济于事。1939年,军令部应抗日作战之急需,乃在遵
义按照南京
的成例,继续在陆大附设“参谋补习班”,将各部队的现职上尉、少校级,而尚未受过
陆大正规参谋
教育的参谋人员分批召集,带职到陆大附设“参谋补习班”受训I年后,由军令部发给
结业证,返回原
部再授予正式的参谋职称。在遵义召集了1期之后,迁移桂林,改称:“陆大西南参谋补
习班”,至第
三期……毕业后,同时又在西安王曲附设“陆大西北参谋补习班”,一直办至抗战胜利
为止。在各地先
后培训了校、尉级参谋人员约2000余人。抗战以来,因采取了这种短期培训办法,补救
了各级指挥
部参谋人员的严重不足,对抗战作出很大贡献。
再从1906年陆大创办以来,到1949年解放为止的43年中,自陆大第一期至二二十二期为
止,按正规
教育共培训了学.员将近2006人;并开办特别班第1至8期,培训了学员约800人。其它还
附设了甲级
将官班、兵站班、谍报参谋班等学员先后共约600人。因而在陆军师以上指挥官及各军
事机关、部队
的骨干幕僚,基本上都是从陆军大学各班期受过正规的参谋教育或短期补习教育毕业灼
学员,使全军
上下,共同认识到参谋教育在战争中之重要性。
参谋人员组成了各级指挥部的神经中枢,整个参谋系统犹如人身之神经系玩,它的健全
与否,大之关
系战争全局与国京民族之存亡,小之直接关系到一个战役的成败。因此,参谋人员应当
受到井级部队
指浑官的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与合理建议应当受到重视与采纳,并以之变成为统帅或
各级指挥官之
决心。在下达作找命令末尾,除由部队指挥官署名之外,规定参谋长也必须副署,既加
贡了参谋长对
作战之责任,也树立了他的指挥权威。抗战中,我国最高统帅部由于指挥多而的作战,
常派遣高级参
谋人员驻在某战区一长官部或某方而军司令部,以代表最高统帅花临指导该方之作战,
并受权监督其
对统帅部意旨之贯彻执行,从而使参谋人员权责有较大的提高。
抗日战争以来,我国陆军大学担负了军令部统一国军战略界想教育责任。有了统一的战
略思想,在战
场上统一军队的战术行动,使统帅部与野战军之间上下一心,收到了指臂之效。简言之
,在国共两党
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战的八年中,陆大教育建立、健全了国军的参谋系统,.因而在中共
抗日军队的有
力配合和英勇奋战激励下,为持久抗战与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军事条件,奠定了军事基
础,贡献了很
大力量。1949年1.1月底,国民党陆军大学部分留校人员,终于在教育处长杭鸿志率领
下于重庆起
义。
解放后,原陆大的部分教官、设备和教材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改造和扩建成为一
所新型的高等
军事院校—中央军事-学院,迁至南京办学,在院长刘伯承元帅和解放军许多高级将领
执掌、改革之
下,获得巨大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造就高级军事参谋干部和专业人才,向国
防现代化迈
进。
(1986年1 1月完稿)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2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直接登陆如何?破猫、虎肉、奇微三位将军军事知识优缺点大比拼
中日士兵战斗力比较 抗战时消灭一个鬼子有多难(图)TG军事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是什么啊? (转载)
发现一个励志故事中国从打算造航母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潜伏》剧本一瞥:第二集 编剧姜伟毛泽东战略思想在当今大国外交中的新解释 (转载)
战史揭秘:最后一支离开大陆的国民党部队美国海军的战略思想还是马汉理论
蒋百里的《国防论》真相我接触过的中国军工 听到了一句不该听的
蒋百里-国防论导言1毛主席的确是用兵如神
黄百韬是国军隆美尔石原莞尔的《世界最终战争论》观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陆大话题: 学员话题: 参谋话题: 军事话题: 军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