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王建】1987年提出国际大循环的国师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0
发帖数: 1113
1
而要谈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战略,必须提到一个人——王建。1987年11月1
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在新华社内部刊物《动态清样》发表了一篇文章
,名为“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为1988年初“沿海地区经济
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提供了依据,并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该文后以“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为题,
发表于1988年1月5日的《经济日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
要。
在这篇文章中,王建认为,高度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使当时中
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工业结构高级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争夺资金的矛盾”。简单来说就
是,中国当时没有钱,那么,有限的钱是要继续花在重工业上搞产业升级,以求实现弯
道超车,还是该着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补足民生安置就业,这是个两难局面。
对此,王建分析说,面对困局,中国有这样几种选择:“一是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
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但是国内市场有限,消费水平低下,而且仍处于高积累率
的阶段;二是走借外债的道路,但以中国人口规模和人均外债水平计算,外债余额要达
到一万亿美元左右,出口能力与还债规模难以适应;三是发展机电产品出口,通过国际
交换为重工业自身积累资金,但机电产品基本属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落后国
家难以涉足。”综合分析各种利弊后,他认为,最切实的方案是走第四条道路,也就是
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切入“国际大循环”,为工业发展创汇的同时,解决劳动
力转移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结合中国实际问题,把比较优
势、产业周期和技术进步几个经典贸易理论综合起来,为高层决策提供借鉴和依据的策
论。
这篇文章的逻辑是:第一,就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上来就集中资源走赶超路线是有
问题的,像“亚洲四小龙”那样走比较优势战略,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循序渐进发展经济才是对的。所以中国要想富强,第一步还是要老老实
实用廉价劳动力成本走“两头在外”的外贸道路。第二,中国是大国,不像韩国等规模
有限,纯靠外向型经济解决不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做外贸不单纯是为
了赚钱,而是为了反哺和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秩序,使其能够按照健康、有效的顺序升
级。按照这个设想,中国应该制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附加值高的重
加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这是因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现代农业,而
现代农业的强大,归根结底又要靠重工业的强大。第三,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将农村
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城市之后,实际上可以把一大批农民变成市民,把底层阶级变成中产
阶级。在这些人拥有相当的消费力后,自然会对工业产品产生极旺盛的需求,而如此巨
大的需求会激活国内制造业市场,并沿生产链惠及上游企业。在这个相对中长期的历史
进程中,市场自发力量形成的资金和国家的宏观引导如能恰当配合,就可以同时比较好
地解决产业升级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王建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87—1988年间,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
年代。该文的理论基础不算深奥,但它强大的想象力和深入浅出的阐释,把枯燥的国际
贸易理论与当时领导人“先富带动后富”的设想和倡导,以一个具体的空间运动形态连
在一起,极大地刺激了时人的头脑和眼光。原先只停留在纸面上的“比较优势”“产业
周期”和“技术进步”等抽象理论,现在则可以由此落实为一个具体的产业循环过程:
以中国沿海城市的工厂为中心轴点,对外参与国际产品和贸易循环,对内创造劳动力循
环,如同一个“8”字,将中国经济这台重型卡车开动了起来。而这个8字循环路径,又
可以演变为对一幅幅具体画面的想象: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家乡,来到沿海港口城市投
身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辛苦,却可以赚取在当时看来不菲的经济回报。无论他们以后
在新城市定居,还是回到家乡搬进县城或省城,又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需求市场。更重
要的是,他们可以把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在广袤的中国内陆遍地开花
,共同参与全中国的产业扩散浪潮。而与此同时,国家也可以借此获得巨额外汇,获取
工业发展急需的资源与技术,通过核心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壮大技术力量,使我们不至
于对外被“卡脖子”。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图景足以让刚被改革开放释放出活力的中国人热血沸腾。当然,王
建的设想变成现实,也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应该说,20世纪70年代末决定改革开放,80
年代末决定参与全球贸易循环,都只是这个漫长道路上诸多里程碑中的一个,而这条道
路也远未达到终点。至少,还必须提及的一个关键里程碑,那就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
WTO。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真正获得“全产业链无限细分覆盖能力”至关重要,因为自此
,民营经济的活力才真正被释放出来。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