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未名存档
话题女王
小圈子
马甲追踪
版面排名
流量曲线
水枪排名
发帖量曲线
发帖版面饼图
发帖时间柱图
关于本站
帮助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强拉中国“入局”乌克兰危机,美国的真实目的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p
发帖数: 1
1
近期,在部分国家努力缓和俄乌紧张局势的同时,美国却持续渲染这场危机,甚至尝试
强行拉中国“入局”。
例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将“承担
部分代价”;五角大楼发言人柯比提出,中国“以沉默支持俄罗斯的做法令人深感震惊
”,称此举将“让欧洲安全局势更加不稳定”。美国部分盟友也借机“加戏”,澳大利
亚总理莫里森称,“中国对俄罗斯陈兵俄乌边界默不作声,令人不寒而栗”。
在美国及其个别盟友炒作下,中国俨然成了俄乌紧张局势的“主角”之一,甚至应对危
机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这样的表态毫无根据,太过霸道。
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不断渲染俄乌危机,制造并散布“战争恐惧”,还萌发
强拉中国“入局”的臆想,实际存在双重战略考量。
对内而言,如何化解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已成拜登政府的一个重大难题。美国劳工部发
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5%,创下40年来最高水
平。在疫情和通胀双重打击下,拜登的民意支持率持续在低位徘徊。
渲染局部“战争风险”有助于配合美联储的加息计划,增加对境外资本的虹吸效应,并
对美国金融市场形成支撑。同时,外部紧张局势也可转移国内对拜登在阿富汗仓促撤军
、疫情应对和遏制通胀不力等方面的指责,增加其迎接中期选举的外交成绩单。
对外而言,如果俄乌真的爆发军事冲突,美国可进一步强化北约的凝聚力,打击欧盟的
“战略自主”倾向,迫使欧洲出于安全考虑减少对俄能源依赖,并增加美国油气产品的
欧洲市场份额。如果俄未按照“入侵”的剧本行事,也可将此归结为拜登率领西方与俄
斗争的胜利。
而强行拉中国“入局”,则有助于打消外界有关俄乌危机导致美国偏离“印太优先”布
局的顾虑,还可将乌克兰问题与涉台问题进行不恰当类比,借机曲解中国的既定立场
然而,这种尝试显然不会成功。
首先,中国不是俄乌问题的当事方,更不是当前紧张局势的制造者。今天的紧张局势背
后,既包含俄罗斯与西方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博弈,也有俄乌之间有关历史、民族、文化
等复杂因素,与中国没有直接关联。
正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所说,“乌克兰危机只是俄罗斯更广泛安全关切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看来,后冷战时期建立的欧洲安全架构已难以发挥现实作用,而造成俄与
西方互信缺失的根本,在于北约违背“承诺”不断扩张。
普京多次表示,俄无意“入侵”乌克兰,而是要求西方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安全保障
”;法德等欧洲国家也透过“穿梭外交”维持与俄对话渠道,尝试推动各方重返“诺曼
底模式”;甚至连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在呼吁不要制造恐慌,究竟谁在不断“拱火”
刺激局势,其实一目了然。
因此,乌克兰局势是战是和,直接取决于美、俄、欧、乌等当事方的意愿和行动,而非
中国的态度。
其次,中俄不是军事或政治同盟,更不存在“主从关系”或相互约束的依据。与基于军
事同盟的跨大西洋关系不同,中俄致力于超越冷战式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通过实践和
长期探索,两国不但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还开创性建立“不
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需要看到的是,中俄既提出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也强调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
第三国,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
在当前俄乌局势中,俄罗斯针对自身的安全关切,在其境内调整军事部署,对北约提出
“安全保障”诉求,符合其作为主权国家的政策自主性。要求中国对俄罗斯的相关做法
进行干预甚至“约束”,甚至威胁中国将因局势激化承担所谓“连带责任”,表现出美
国对于中俄关系的特征和实质缺乏基本理解。
最后,中国已通过多双边渠道清晰阐明立场,并非“保持沉默”。在双边层面,国务委
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话时,呼吁各方回到新明斯克协议的原点,避
免刺激局势紧张和炒作渲染危机。中俄两国元首发表的《中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
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也强调,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
态。
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乌克兰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
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更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为保障,俄罗斯的合理安全
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由此可见,中国针对当前局势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并
未得到美国的重视。
对于俄乌局势的主要当事方而言,如何加强对话就核心关切进行相互对表,通过谈判形
成顾及各方利益的路线图、时间表,完善危机管控和风险预警措施,才是未来需要关注
的重点议题。而鼓励媒体和智库大肆炒作危机,挖空心思“帮助”他人设定“入侵”的
时间和方式,以“火中取栗”的方式实现战略目标,甚至将缓和局势的责任强行推给中
国,实属混淆视听、有失公允。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