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 发帖数: 23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oxMe (FoxM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新四军第1师痛击日寇(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28 10:44:56 2021, 美东)
一、战前态势
1944年春,日伪军在苏中地区进行所谓的“淸乡”已近一年,在这一年之间,敌我斗争
态势显现出如下阶段性:
1943年4月至9月,在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
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方针指导下,新四军主力跳出敌人“淸乡”区,寻求战机
,发动攻势,配合留在“淸乡”区内的县团、区队、短枪队和民兵等武装,展开游击战
,并发动广大群众反对日伪“淸乡”人员的编组保甲,使日伪“第一期淸乡”“未能如
期完成”。
1943年10月至年底,日伪实行“延期淸乡”,他们接受前6个月“淸乡”的教训,采取
“以游击对游击”的方法,组织“武装特务突击组”,配合日伪驻军,小股活动,改穿
便衣,冒充我方人员,诱骗群众,捕杀干部,血腥镇压,企图割裂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
关系,使我军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群众情绪也受到影响。这年冬天,是“淸乡”区
内形势最严重的时期。
针对严重的形势,粟裕肯定了前几个月反“淸乡”的胜利,指出“淸乡”区内群众情绪
只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应坚定胜利信心,坚持武装斗争为主,以秘密斗争、合法
斗争等方式为辅,适时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斗争手段,继续作更分散、更残酷、更艰
苦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1944年初,日伪阴谋对我苏中第军四分区进行“高度淸乡”的同时,对我第一、第三军
分区进行“扩展淸乡”,对我第二军分区进行“强化屯垦”。
面对严峻的形势,粟裕认为:“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一直是苏中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即使在苏中斗争形势最严峻时也没放弃过,并一直注意为反攻做思想上、组织上
、军事上、物质上的准备。现在敌人正在作垂死挣扎,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
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设若判断失
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开始把领导重心由以
坚持为主转为发展为主。”
二、车桥战役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新一年的战斗
任务。会议认为,苏中党政军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反“淸乡”、反“扫荡”、反
“屯垦”取得了很大成绩,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得到发展与巩固,地方武装已
能独立坚持原地斗争,主力部队随时可以机动作战。但是苏中当面日伪军力量仍然强大
,斗争依然艰苦,各军分区被分割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战役,创建
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便于移驻领导机关,集中干部整风和轮训部队。会议认为,苏中具
备了发展局部攻势作战的条件。会上,粟裕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
早在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9月返回苏中时
,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的边沿
区、敌占区,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在临泽以北的团寨,又与第18旅旅长兼
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逐步酝酿构成了以攻取车桥、
泾口为目标的战役构想。
车桥、泾口地区,地处淮安以东,宝应以北,是为淮宝地区门户。粟裕认为,攻取车桥
、泾口有三个有利:一是可以扩大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二
是这里是日军驻扬州第64师团和驻徐州第65师团的结合部,该两部平时配合就不好,战
时更难以协调,我军应充分利用这一弱点;三是我军得手后,日军两部都会因为是边沿
区而推诿观望,便于我获得一个稳定的地区。至于战后会不会遭致敌人报复,粟裕认为
:“我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
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
此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同意。
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三个作战方案进行深入的讨论:1、先攻泾口,后
打车桥;2、同时攻击泾口和车桥;3、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粟裕说:“执行第1方案
,虽背靠(新四军)第3师地区,便于我军运动和开进,但不久前我攻击泾口末克,敌
伪防备甚严,而且即使攻下泾口,还需再攻车桥,付出代价较大。第2方案,不仅兵力
分散,而且如一处攻击不得手便会陷于被动,甚至使整个战役失利。第3方案的优点是
明显的,首先,打下车桥后,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我们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
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
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我们可以
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再则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
有利于我。为此决定选择第3方案。”
车桥座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不足1公里,河道上有五座
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車”字,因此得名。镇中驻日军1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1个
大队,约500余人,日伪军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
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
新四军第1师决定集中第1、第7、第52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等5个团
兵力,攻坚打援并举,坚决攻克车桥,同时歼灭来援之敌。在组织指挥上,第1师前方
司令部与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副师长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
裕掌握全局。以第3旅第7团及教导团、四分区特务团各一部攻取车桥,第7团主攻(参
见《陆军第23军军史》1980年版,141页);以第1团、三分区特务团1营和第1旅特务营
2个连为打援第一纵队,由第1团团长廖政国指挥,攻歼两淮来援日军;第52团以及一分
区地方武装为打援第二纵队,由18旅旅长刘飞指挥,攻歼宝应、高邮等地来援日军。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攻击车桥的战斗发起,第7团分南北两路,利用夜暗越过敌
人外围据点,直插车桥。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突入围墙,
大部队跟进,仅25分钟攻克围墙所有碉堡,并突入镇内,分割攻歼各个日伪军营地。中
午全歼大土围中的伪军1个大队,午后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战至黄昏
,歼日军1个小队大部,残敌退入大碉堡顽抗。
当日下午,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集结700余人的兵力,分为4批次,乘汽车沿淮安至车桥
的公路,向车桥增援。15时,第1批援敌240余人乘7辆汽车进入韩庄、芦家滩我伏击阵
地,第1团3营轻重火器突然开火,将敌压迫至韩庄。此后,又有两批援敌窜入韩庄。当
晚20时,第1团2营和三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向韩庄发起攻击,与敌进行白刃战,日
军企图向东北草荡突围,被分割为数段。22时,1团1营发起攻击,全歼窜入草荡之敌。
6日凌晨,第4批援敌120余人,又进入韩庄,与残敌会合,在我军打击下,不敢再战,
逃回周庄据点。同时,曹甸、塔儿头方向来援之敌100余人,也被我击退。
6日晨,车桥之敌逃窜,战役胜利结束。此战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内俘24人,毙
383人,伤58人;歼伪军483人,内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缴获92步兵炮1门及大
批武器弹药。担任车桥攻坚任务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伤亡148人。
我军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进边区,迫使日伪军放弃曹甸、泾口、塔儿头、周
庄等10余个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公里的地区。
车桥战役完全达成战役目的,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计划,进一步
沟通了苏北、淮南与苏中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新四军第1师的机动范围,震慑了日伪
军,提高了群众的抗日信心,增强了我军攻坚和野战的作战能力。
1978年4月,粟裕将军在谈到车桥战役意义时,说:“后来我能够带一个旅渡江南下到
浙西天目山地区去,如果没有车桥战役的胜利,这样大的部队进行战略机动是很困难的
。所以说,我之所以能够带一个旅南下,是同车桥战役分不开的”。
三、战后余波
战后的3月8日,粟裕和叶飞联名致电新四军军部并报中央军委,将战役发起的缘由、经
过、战果及战后敌情,上报军部和军委。《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陈毅(时在延安
)、刘少奇发来贺电,嘉奖参战部队。可是,却遭致新四军领导人张云逸、饶漱石、赖
传珠的来电批评,认为此战“似是不妥”,“对苏中敌‘淸乡’恐影响不大”,“我们
不宜主动过分暴露自己的力量”,“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甚至联系百团大战后党
内军内的有关争论,“过去华北百团大战固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切实检查我是吃亏的
。”
3月11日,粟裕、叶飞、陈丕显联名致电张、饶、赖,再次重申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
并针对敌人报复的估计,指出“在敌人兵力不够之现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
”。形势发展正如粟裕估计的那样,车桥战后,苏中地区的日伪军再也无力作大规模的
军事行动,只是在涟水、宝应等地作短暂的“扫荡”。
3月13日,张、饶、赖复电称:“车桥战役既已打了,而且战斗打得很好。不过今后关
于较大战斗部署,应先告军部,同时在策略上应注意到局部和全体,今天与明天各方的
联系。因为对局部暂时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全部各方不良的影响和牵制。”—
—今天我们看这份电文,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呢?
1978年4月,粟裕谈车桥战役时,针对关于百团大战的说法,指出:“打车桥同打百团
大战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百团大战时是日军气焰正高涨的时候。而打车桥时,日军已
经是锐气大减,穷途末路了。”他还说:“进行一个战役,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战役
要同战略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车桥战役首先是从战略大局考虑的,不然就变成
了近视眼”。
对于当时主持新四军军部工作的饶漱石,后来粟裕说:“他那时强调不过分刺激敌人,
事实上在苏中不与敌人斗争就谈不到坚持、发展、准备力量”。“但那时他是华中局唯
一的领导人,不好怎样明显地反对他。政治上他是伪君子,那时中央信任他,我们只有
服从。但军事上,认为他不懂,他是一个书生,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很紧张,就惊
慌失措。我们的具体战斗行动就是对他的抵制”。后来的南坎战役也正是如此。
车桥战役对苏中军民的反“淸乡”斗争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此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
敌人,也给苏中四分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乘胜发起攻势。4月28日,南通县8个乡的民
兵和群众在新四军掩护下,焚烧了80多个日伪军瞭望台。5月19日,新四军特务4团,突
破封锁线,进入如皋串场河以南“淸乡”区内,攻克童家甸据点。后来,在粟裕的坚持
下,又发起南坎战役,不仅在耙齿凌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又在南坎打开了“淸乡
”区封锁线一个缺口,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继而发动夏季、秋季攻势作战,使
我军的反攻作战向纵深发展。
四、南坎战役
车桥大捷,虽然震慑了敌人,但是车桥、泾口地区距离苏中四分区的日伪“淸乡”区尚
有一百多公里,没有形成对这一“淸乡”区的直接打击。在“淸乡”区内,仅有南通警
卫团和东南警卫团的少数部队,以及区队和民兵在坚持游击战,没有力量予敌歼灭性的
打击。因此,粟裕考虑,在日伪军“淸乡”区发起一场攻势作战,将反攻作战引向“淸
乡”区,引向纵深,以彻底打破日伪军的“淸乡”阴谋。
南坎战役是粟裕继车桥战役之后,组织指挥苏中军区对日伪军局部反攻的又一重要战役
。此战不仅仅是对苏中日伪“淸乡”区边缘据点南坎镇的攻占,进而打开“淸乡”封锁
区的缺口,我军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而且包括战前在耙齿凌粉碎了日伪军的“
扫荡”,以及延续到1944年10月的夏季、秋季攻势。“这次战役历时5个多月”,“共
歼灭日伪军3000人以上,其中包括日军中队长以下近800人,拔除和逼走日伪据点70-80
处”。
车桥战后,粟裕认为日伪军兵力不足,不大可能调兵来苏中,只能依靠现有力量集中使
用,这样就便于我军在日伪“淸乡”区内坚持的小部队配合下,主力部队再发动一次攻
势作战。
1944年5月10日,粟裕致电军部张、饶、赖:“我小部队及地方政府,还可在‘淸乡’
区内活动。我为打击‘扩展淸乡’之敌,进行一次攻势作战。是否可行,请即电告。”
张饶赖复电称“目前敌人似有大举扫荡之征候及敌人新旧部队正在交接防务之际,若组
织四分区攻势作战,在时机上说尚非适宜”。
5月27日,粟裕致电张饶赖,再次重申:“对敌人‘扩展淸乡’,我们正计划予敌伪扩
展计划以打击”。同日,粟裕在报告主力参加反“淸乡”情况的电报中,指出:为了反
“淸乡”“计共由主力抽出两千余人,转化为区游击队及民兵骨干”。强调主力部队“
去年大半年中战斗百余次”,使日伪军增兵四分区“淸乡”区内“之计划被迫停止”。
“过去之反‘淸乡’报告只强调民兵活动,而未提及主力,这是弱点”。又指出:“最
近我以精干部队挺入‘淸乡’区内,曾攻下童家甸及竖河镇,但不久敌各路援兵赶到,
致不能久战,该挺进队又被迫撤回。今后此种办法当继续采用,并逐渐增加‘淸乡’区
内之力量”。张饶赖复电:“我们认为主力部队适当配合民兵打击敌人,是必要的,但
须严格估计当前情况。如我有胜利把握,即可进行之,反之即应避免战斗”。
从这里引用的粟裕与军部张饶赖等人的往来电报可以看出,军部张饶赖对粟裕“好战”
的表现,一再掣肘,不能不说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这样的“良苦用心”是基于对形
势的估计——即认为不应过分刺激日伪军,而引起大规模的报复。但是粟裕却认为“敌
人的情况同1942年不同了,士气低落”,这样的仗可以打,也应该打!
粟裕也没有停止自己对当前敌我态势分析以及发起攻势作战理由的阐述,5月29日,在
致电张饶赖的电报中,报告了当前敌情动态以及对形势的估计后,指出:我军“虽未能
完全断定敌‘扩展淸乡’何时到来,但其‘淸乡’之企图与积极部署已大致明了。我为
更有利坚持苏中斗争与巩固苏中根据地,必须予敌‘扩展淸乡’计划以惨重打击,以教
训敌伪,使其再不敢轻易尝试其所谓‘扩展淸乡’,以至于打破其‘扩清’计划。”在
报告苏中军区的作战部署中,虽然没有再提“攻势作战”的字样,但在字里行间明显看
出他攻势作战的部署:“四分区应组织两个精干支队(每支队以两个连至一个连的兵力
),即分别挺入通中、通西及海启地区,采取奔袭战术,以摧毁敌之薄弱据点,与歼灭
其援队。”“四分区特务团除派出之挺进支队集中使用于掘港、马塘、岔河之线,并相
机进入该线以南地区,此项任务希陶(陶勇,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
员)预为布置。”还对二、三分区以及四分区在“淸乡”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进行了部
署。
从地图上看,掘港、马塘、岔河之线以南正是日伪军的“淸乡”区,南坎正是“淸乡”
区之门户。从军事的部署上来看这份电报,战锋直指南坎——日伪“淸乡”区的边缘,
这份电报简直就是未来南坎战役的预备命令。
6月2日,张饶赖复电,表示“原则上我们都同意”,但在执行时应注意“以免不很必要
的损失”。
既然得寸,便要进尺。粟裕一见军部松口,接到复电次日,再次致电张饶赖,明确指出
:“为先发制敌以打破或迟滞敌人‘扩展淸乡’计划,拟于最近以二、四分区力量,组
织一次较大的战役,集中攻击四分区封锁线上之敌,以打开缺口便于今后派大部队深入
‘淸乡’区内,并拟令1、7两团前往参战”。6月5日张饶赖复电称“基本上同意”。这
一场历时将近一个月的“电报战”就此结束,南坎战役终于就要发起。
6月5日,粟裕部署南坎战役,决定以第7团攻击南坎,“得手后,可乘胜再打下八总据
点,以打开封锁线上之缺口,至达成今后我主力进入‘淸乡’区之便”;“四分区特务
团及特务营共4个营,则担任歼灭掘港援敌之任务”。并对其他主力部队、地方武装、
区队和民兵下达了相应的作战任务。粟裕“7日赴军部。此次整个战役,统由叶副师长
(叶飞,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依此方针部署指挥”。
南坎镇位于掘港(如皋县以东,现为如东县)以东,是日伪军“淸乡”区边缘的一个重
要据点,驻有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1个连,连同伪警察,共有300余人。地理位置稍显突
出,但四周有数个据点相呼应。
6月22日,担任主攻任务的第7团离开车桥战役后的整训驻地东台唐家洋,南下直奔南坎
。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团长张云龙预计在行军途中可能遭遇“扫荡”的日伪军,命令
部队分两路,一旦遇敌,迅速展开,随时进入战斗,夹击歼灭敌人。
23日上午10时,7团进入如皋以东地区,在耙齿凌遭遇从栟茶据点出动“扫荡”的日伪
军500余人。7团不愧为红军团队,迅速展开,勇猛杀敌。经3小时激战,毙伤日军中队
长加藤大尉以下百余人,伪军百余人,俘日军小队长以下14人、伪军200余人。
遭遇战刚结束,7团不顾疲劳,直奔南坎。此时,粟裕调整部署,改由特务4团攻坚,7
团担任掘港方向打援。
26日夜,攻击南坎的战斗发起,进展十分顺利。特4团首先攻克4座伪军碉堡,然后集中
火力攻击核心据点的日军,最后以火攻解决战斗。由掘港向南坎增援的日伪军被7团歼
灭,攻坚打援,全歼日军中队长以下22人,俘2人,伪军100余人。各部队密切配合,乘
胜收复兵房、三余等日伪据点。
攻克南坎,我军打开了“淸乡”区封锁线一个缺口,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四分
区司令员陶勇还向各级武装发出“缴96式机枪”的竞赛,不到半年,缴获日伪军13挺96
式机枪。在四地委和军分区统一部署下,“淸乡”区内又发起对日伪据点的夏、秋季攻
势,6、7月间,南通、海门、如皋地方武装、民兵和群众5万余人,发起为时20余天的
大破袭战,攻占八总店、鲍家坝、北新桥等日伪据点。9月再次组织大规模攻势,历时
45天。仅地方武装就作战达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攻克据点30个,逼退11个,
敌军撤走据点20个,一共收复日伪据点61个。
车桥战役和南坎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军的局部反攻时机已经成熟。
按照粟裕的部署,苏中全区开展打破日伪“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作战行动。日伪
军于1944年初设立的伪“苏北屯垦总署”被迫于11月1日宣布取消,日伪的“扩展淸乡
”“强化屯垦”彻底破产。反“淸乡”的胜利,基本收复日伪军“淸乡”以来被占领的
地方,而且使原有的根据地有所扩大。反“淸乡”斗争和车桥、南坎战役的实践证明,
粟裕对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反攻的战机。如果说车桥战役拉开了苏
中对日伪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那么,南坎战役就是将这一反攻作战引向纵深。
经历了一年7个月艰苦的反“淸乡”斗争,终于打破日伪的“淸乡”阴谋,提高了我军
部队战斗素质,改善了武器装备,扩大了基层武装;锻炼了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
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这对于后来1944年底苏中新四军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苏浙军
区,重建“江南大营”,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也为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主力的北
撤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地,更为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的军事、政治和
物质基础。
解放后粟裕在谈到上述历史时,说:“苏中的发展壮大是从斗争中得来的。要敢于同敌
人斗;斗争可以锻炼军队、锻炼党、锻炼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实践表明,不在斗争中
锻炼军队,锻炼党和人民,基础不牢”。历史的事实证明了粟裕的话是十分正确的。 |
h*******i 发帖数: 1 | 2 共军惧怕日军到pathetic的地步。
50年朝鲜出兵,先帝毛也是听说麦克阿瑟要武装10万日军登陆朝鲜,吓得缩回去了。 |
F***e 发帖数: 23 |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oxMe (FoxM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新四军第1师痛击日寇(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28 10:44:56 2021, 美东)
一、战前态势
1944年春,日伪军在苏中地区进行所谓的“淸乡”已近一年,在这一年之间,敌我斗争
态势显现出如下阶段性:
1943年4月至9月,在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
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方针指导下,新四军主力跳出敌人“淸乡”区,寻求战机
,发动攻势,配合留在“淸乡”区内的县团、区队、短枪队和民兵等武装,展开游击战
,并发动广大群众反对日伪“淸乡”人员的编组保甲,使日伪“第一期淸乡”“未能如
期完成”。
1943年10月至年底,日伪实行“延期淸乡”,他们接受前6个月“淸乡”的教训,采取
“以游击对游击”的方法,组织“武装特务突击组”,配合日伪驻军,小股活动,改穿
便衣,冒充我方人员,诱骗群众,捕杀干部,血腥镇压,企图割裂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
关系,使我军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群众情绪也受到影响。这年冬天,是“淸乡”区
内形势最严重的时期。
针对严重的形势,粟裕肯定了前几个月反“淸乡”的胜利,指出“淸乡”区内群众情绪
只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应坚定胜利信心,坚持武装斗争为主,以秘密斗争、合法
斗争等方式为辅,适时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斗争手段,继续作更分散、更残酷、更艰
苦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1944年初,日伪阴谋对我苏中第军四分区进行“高度淸乡”的同时,对我第一、第三军
分区进行“扩展淸乡”,对我第二军分区进行“强化屯垦”。
面对严峻的形势,粟裕认为:“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一直是苏中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即使在苏中斗争形势最严峻时也没放弃过,并一直注意为反攻做思想上、组织上
、军事上、物质上的准备。现在敌人正在作垂死挣扎,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
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设若判断失
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开始把领导重心由以
坚持为主转为发展为主。”
二、车桥战役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新一年的战斗
任务。会议认为,苏中党政军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反“淸乡”、反“扫荡”、反
“屯垦”取得了很大成绩,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得到发展与巩固,地方武装已
能独立坚持原地斗争,主力部队随时可以机动作战。但是苏中当面日伪军力量仍然强大
,斗争依然艰苦,各军分区被分割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战役,创建
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便于移驻领导机关,集中干部整风和轮训部队。会议认为,苏中具
备了发展局部攻势作战的条件。会上,粟裕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
早在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9月返回苏中时
,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的边沿
区、敌占区,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在临泽以北的团寨,又与第18旅旅长兼
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逐步酝酿构成了以攻取车桥、
泾口为目标的战役构想。
车桥、泾口地区,地处淮安以东,宝应以北,是为淮宝地区门户。粟裕认为,攻取车桥
、泾口有三个有利:一是可以扩大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二
是这里是日军驻扬州第64师团和驻徐州第65师团的结合部,该两部平时配合就不好,战
时更难以协调,我军应充分利用这一弱点;三是我军得手后,日军两部都会因为是边沿
区而推诿观望,便于我获得一个稳定的地区。至于战后会不会遭致敌人报复,粟裕认为
:“我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
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
此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同意。
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三个作战方案进行深入的讨论:1、先攻泾口,后
打车桥;2、同时攻击泾口和车桥;3、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粟裕说:“执行第1方案
,虽背靠(新四军)第3师地区,便于我军运动和开进,但不久前我攻击泾口末克,敌
伪防备甚严,而且即使攻下泾口,还需再攻车桥,付出代价较大。第2方案,不仅兵力
分散,而且如一处攻击不得手便会陷于被动,甚至使整个战役失利。第3方案的优点是
明显的,首先,打下车桥后,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我们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
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
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我们可以
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再则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
有利于我。为此决定选择第3方案。”
车桥座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不足1公里,河道上有五座
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車”字,因此得名。镇中驻日军1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1个
大队,约500余人,日伪军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
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
新四军第1师决定集中第1、第7、第52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等5个团
兵力,攻坚打援并举,坚决攻克车桥,同时歼灭来援之敌。在组织指挥上,第1师前方
司令部与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副师长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
裕掌握全局。以第3旅第7团及教导团、四分区特务团各一部攻取车桥,第7团主攻(参
见《陆军第23军军史》1980年版,141页);以第1团、三分区特务团1营和第1旅特务营
2个连为打援第一纵队,由第1团团长廖政国指挥,攻歼两淮来援日军;第52团以及一分
区地方武装为打援第二纵队,由18旅旅长刘飞指挥,攻歼宝应、高邮等地来援日军。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攻击车桥的战斗发起,第7团分南北两路,利用夜暗越过敌
人外围据点,直插车桥。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突入围墙,
大部队跟进,仅25分钟攻克围墙所有碉堡,并突入镇内,分割攻歼各个日伪军营地。中
午全歼大土围中的伪军1个大队,午后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战至黄昏
,歼日军1个小队大部,残敌退入大碉堡顽抗。
当日下午,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集结700余人的兵力,分为4批次,乘汽车沿淮安至车桥
的公路,向车桥增援。15时,第1批援敌240余人乘7辆汽车进入韩庄、芦家滩我伏击阵
地,第1团3营轻重火器突然开火,将敌压迫至韩庄。此后,又有两批援敌窜入韩庄。当
晚20时,第1团2营和三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向韩庄发起攻击,与敌进行白刃战,日
军企图向东北草荡突围,被分割为数段。22时,1团1营发起攻击,全歼窜入草荡之敌。
6日凌晨,第4批援敌120余人,又进入韩庄,与残敌会合,在我军打击下,不敢再战,
逃回周庄据点。同时,曹甸、塔儿头方向来援之敌100余人,也被我击退。
6日晨,车桥之敌逃窜,战役胜利结束。此战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内俘24人,毙
383人,伤58人;歼伪军483人,内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缴获92步兵炮1门及大
批武器弹药。担任车桥攻坚任务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伤亡148人。
我军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进边区,迫使日伪军放弃曹甸、泾口、塔儿头、周
庄等10余个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公里的地区。
车桥战役完全达成战役目的,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计划,进一步
沟通了苏北、淮南与苏中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新四军第1师的机动范围,震慑了日伪
军,提高了群众的抗日信心,增强了我军攻坚和野战的作战能力。
1978年4月,粟裕将军在谈到车桥战役意义时,说:“后来我能够带一个旅渡江南下到
浙西天目山地区去,如果没有车桥战役的胜利,这样大的部队进行战略机动是很困难的
。所以说,我之所以能够带一个旅南下,是同车桥战役分不开的”。
三、战后余波
战后的3月8日,粟裕和叶飞联名致电新四军军部并报中央军委,将战役发起的缘由、经
过、战果及战后敌情,上报军部和军委。《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陈毅(时在延安
)、刘少奇发来贺电,嘉奖参战部队。可是,却遭致新四军领导人张云逸、饶漱石、赖
传珠的来电批评,认为此战“似是不妥”,“对苏中敌‘淸乡’恐影响不大”,“我们
不宜主动过分暴露自己的力量”,“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甚至联系百团大战后党
内军内的有关争论,“过去华北百团大战固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切实检查我是吃亏的
。”
3月11日,粟裕、叶飞、陈丕显联名致电张、饶、赖,再次重申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
并针对敌人报复的估计,指出“在敌人兵力不够之现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
”。形势发展正如粟裕估计的那样,车桥战后,苏中地区的日伪军再也无力作大规模的
军事行动,只是在涟水、宝应等地作短暂的“扫荡”。
3月13日,张、饶、赖复电称:“车桥战役既已打了,而且战斗打得很好。不过今后关
于较大战斗部署,应先告军部,同时在策略上应注意到局部和全体,今天与明天各方的
联系。因为对局部暂时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全部各方不良的影响和牵制。”—
—今天我们看这份电文,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呢?
1978年4月,粟裕谈车桥战役时,针对关于百团大战的说法,指出:“打车桥同打百团
大战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百团大战时是日军气焰正高涨的时候。而打车桥时,日军已
经是锐气大减,穷途末路了。”他还说:“进行一个战役,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战役
要同战略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车桥战役首先是从战略大局考虑的,不然就变成
了近视眼”。
对于当时主持新四军军部工作的饶漱石,后来粟裕说:“他那时强调不过分刺激敌人,
事实上在苏中不与敌人斗争就谈不到坚持、发展、准备力量”。“但那时他是华中局唯
一的领导人,不好怎样明显地反对他。政治上他是伪君子,那时中央信任他,我们只有
服从。但军事上,认为他不懂,他是一个书生,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很紧张,就惊
慌失措。我们的具体战斗行动就是对他的抵制”。后来的南坎战役也正是如此。
车桥战役对苏中军民的反“淸乡”斗争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此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
敌人,也给苏中四分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乘胜发起攻势。4月28日,南通县8个乡的民
兵和群众在新四军掩护下,焚烧了80多个日伪军瞭望台。5月19日,新四军特务4团,突
破封锁线,进入如皋串场河以南“淸乡”区内,攻克童家甸据点。后来,在粟裕的坚持
下,又发起南坎战役,不仅在耙齿凌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又在南坎打开了“淸乡
”区封锁线一个缺口,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继而发动夏季、秋季攻势作战,使
我军的反攻作战向纵深发展。
四、南坎战役
车桥大捷,虽然震慑了敌人,但是车桥、泾口地区距离苏中四分区的日伪“淸乡”区尚
有一百多公里,没有形成对这一“淸乡”区的直接打击。在“淸乡”区内,仅有南通警
卫团和东南警卫团的少数部队,以及区队和民兵在坚持游击战,没有力量予敌歼灭性的
打击。因此,粟裕考虑,在日伪军“淸乡”区发起一场攻势作战,将反攻作战引向“淸
乡”区,引向纵深,以彻底打破日伪军的“淸乡”阴谋。
南坎战役是粟裕继车桥战役之后,组织指挥苏中军区对日伪军局部反攻的又一重要战役
。此战不仅仅是对苏中日伪“淸乡”区边缘据点南坎镇的攻占,进而打开“淸乡”封锁
区的缺口,我军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而且包括战前在耙齿凌粉碎了日伪军的“
扫荡”,以及延续到1944年10月的夏季、秋季攻势。“这次战役历时5个多月”,“共
歼灭日伪军3000人以上,其中包括日军中队长以下近800人,拔除和逼走日伪据点70-80
处”。
车桥战后,粟裕认为日伪军兵力不足,不大可能调兵来苏中,只能依靠现有力量集中使
用,这样就便于我军在日伪“淸乡”区内坚持的小部队配合下,主力部队再发动一次攻
势作战。
1944年5月10日,粟裕致电军部张、饶、赖:“我小部队及地方政府,还可在‘淸乡’
区内活动。我为打击‘扩展淸乡’之敌,进行一次攻势作战。是否可行,请即电告。”
张饶赖复电称“目前敌人似有大举扫荡之征候及敌人新旧部队正在交接防务之际,若组
织四分区攻势作战,在时机上说尚非适宜”。
5月27日,粟裕致电张饶赖,再次重申:“对敌人‘扩展淸乡’,我们正计划予敌伪扩
展计划以打击”。同日,粟裕在报告主力参加反“淸乡”情况的电报中,指出:为了反
“淸乡”“计共由主力抽出两千余人,转化为区游击队及民兵骨干”。强调主力部队“
去年大半年中战斗百余次”,使日伪军增兵四分区“淸乡”区内“之计划被迫停止”。
“过去之反‘淸乡’报告只强调民兵活动,而未提及主力,这是弱点”。又指出:“最
近我以精干部队挺入‘淸乡’区内,曾攻下童家甸及竖河镇,但不久敌各路援兵赶到,
致不能久战,该挺进队又被迫撤回。今后此种办法当继续采用,并逐渐增加‘淸乡’区
内之力量”。张饶赖复电:“我们认为主力部队适当配合民兵打击敌人,是必要的,但
须严格估计当前情况。如我有胜利把握,即可进行之,反之即应避免战斗”。
从这里引用的粟裕与军部张饶赖等人的往来电报可以看出,军部张饶赖对粟裕“好战”
的表现,一再掣肘,不能不说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这样的“良苦用心”是基于对形
势的估计——即认为不应过分刺激日伪军,而引起大规模的报复。但是粟裕却认为“敌
人的情况同1942年不同了,士气低落”,这样的仗可以打,也应该打!
粟裕也没有停止自己对当前敌我态势分析以及发起攻势作战理由的阐述,5月29日,在
致电张饶赖的电报中,报告了当前敌情动态以及对形势的估计后,指出:我军“虽未能
完全断定敌‘扩展淸乡’何时到来,但其‘淸乡’之企图与积极部署已大致明了。我为
更有利坚持苏中斗争与巩固苏中根据地,必须予敌‘扩展淸乡’计划以惨重打击,以教
训敌伪,使其再不敢轻易尝试其所谓‘扩展淸乡’,以至于打破其‘扩清’计划。”在
报告苏中军区的作战部署中,虽然没有再提“攻势作战”的字样,但在字里行间明显看
出他攻势作战的部署:“四分区应组织两个精干支队(每支队以两个连至一个连的兵力
),即分别挺入通中、通西及海启地区,采取奔袭战术,以摧毁敌之薄弱据点,与歼灭
其援队。”“四分区特务团除派出之挺进支队集中使用于掘港、马塘、岔河之线,并相
机进入该线以南地区,此项任务希陶(陶勇,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
员)预为布置。”还对二、三分区以及四分区在“淸乡”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进行了部
署。
从地图上看,掘港、马塘、岔河之线以南正是日伪军的“淸乡”区,南坎正是“淸乡”
区之门户。从军事的部署上来看这份电报,战锋直指南坎——日伪“淸乡”区的边缘,
这份电报简直就是未来南坎战役的预备命令。
6月2日,张饶赖复电,表示“原则上我们都同意”,但在执行时应注意“以免不很必要
的损失”。
既然得寸,便要进尺。粟裕一见军部松口,接到复电次日,再次致电张饶赖,明确指出
:“为先发制敌以打破或迟滞敌人‘扩展淸乡’计划,拟于最近以二、四分区力量,组
织一次较大的战役,集中攻击四分区封锁线上之敌,以打开缺口便于今后派大部队深入
‘淸乡’区内,并拟令1、7两团前往参战”。6月5日张饶赖复电称“基本上同意”。这
一场历时将近一个月的“电报战”就此结束,南坎战役终于就要发起。
6月5日,粟裕部署南坎战役,决定以第7团攻击南坎,“得手后,可乘胜再打下八总据
点,以打开封锁线上之缺口,至达成今后我主力进入‘淸乡’区之便”;“四分区特务
团及特务营共4个营,则担任歼灭掘港援敌之任务”。并对其他主力部队、地方武装、
区队和民兵下达了相应的作战任务。粟裕“7日赴军部。此次整个战役,统由叶副师长
(叶飞,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依此方针部署指挥”。
南坎镇位于掘港(如皋县以东,现为如东县)以东,是日伪军“淸乡”区边缘的一个重
要据点,驻有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1个连,连同伪警察,共有300余人。地理位置稍显突
出,但四周有数个据点相呼应。
6月22日,担任主攻任务的第7团离开车桥战役后的整训驻地东台唐家洋,南下直奔南坎
。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团长张云龙预计在行军途中可能遭遇“扫荡”的日伪军,命令
部队分两路,一旦遇敌,迅速展开,随时进入战斗,夹击歼灭敌人。
23日上午10时,7团进入如皋以东地区,在耙齿凌遭遇从栟茶据点出动“扫荡”的日伪
军500余人。7团不愧为红军团队,迅速展开,勇猛杀敌。经3小时激战,毙伤日军中队
长加藤大尉以下百余人,伪军百余人,俘日军小队长以下14人、伪军200余人。
遭遇战刚结束,7团不顾疲劳,直奔南坎。此时,粟裕调整部署,改由特务4团攻坚,7
团担任掘港方向打援。
26日夜,攻击南坎的战斗发起,进展十分顺利。特4团首先攻克4座伪军碉堡,然后集中
火力攻击核心据点的日军,最后以火攻解决战斗。由掘港向南坎增援的日伪军被7团歼
灭,攻坚打援,全歼日军中队长以下22人,俘2人,伪军100余人。各部队密切配合,乘
胜收复兵房、三余等日伪据点。
攻克南坎,我军打开了“淸乡”区封锁线一个缺口,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四分
区司令员陶勇还向各级武装发出“缴96式机枪”的竞赛,不到半年,缴获日伪军13挺96
式机枪。在四地委和军分区统一部署下,“淸乡”区内又发起对日伪据点的夏、秋季攻
势,6、7月间,南通、海门、如皋地方武装、民兵和群众5万余人,发起为时20余天的
大破袭战,攻占八总店、鲍家坝、北新桥等日伪据点。9月再次组织大规模攻势,历时
45天。仅地方武装就作战达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攻克据点30个,逼退11个,
敌军撤走据点20个,一共收复日伪据点61个。
车桥战役和南坎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军的局部反攻时机已经成熟。
按照粟裕的部署,苏中全区开展打破日伪“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作战行动。日伪
军于1944年初设立的伪“苏北屯垦总署”被迫于11月1日宣布取消,日伪的“扩展淸乡
”“强化屯垦”彻底破产。反“淸乡”的胜利,基本收复日伪军“淸乡”以来被占领的
地方,而且使原有的根据地有所扩大。反“淸乡”斗争和车桥、南坎战役的实践证明,
粟裕对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反攻的战机。如果说车桥战役拉开了苏
中对日伪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那么,南坎战役就是将这一反攻作战引向纵深。
经历了一年7个月艰苦的反“淸乡”斗争,终于打破日伪的“淸乡”阴谋,提高了我军
部队战斗素质,改善了武器装备,扩大了基层武装;锻炼了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
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这对于后来1944年底苏中新四军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苏浙军
区,重建“江南大营”,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也为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主力的北
撤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地,更为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的军事、政治和
物质基础。
解放后粟裕在谈到上述历史时,说:“苏中的发展壮大是从斗争中得来的。要敢于同敌
人斗;斗争可以锻炼军队、锻炼党、锻炼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实践表明,不在斗争中
锻炼军队,锻炼党和人民,基础不牢”。历史的事实证明了粟裕的话是十分正确的。 |
h*******i 发帖数: 1 | 4 共军惧怕日军到pathetic的地步。
50年朝鲜出兵,先帝毛也是听说麦克阿瑟要武装10万日军登陆朝鲜,吓得缩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