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改革开放前上海服务全国概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1
发帖数: 1
1
改革开放前,上海主要是从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三方面对全国进行支援和服务的。
人才服务
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基本上是采取在中央的统一指令下,各界人士响应、服从国家号
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服务模式来进行人才输出的。人才流输出的服务目标
,主要以支援内地国防、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为主;在人才流的服务方式上,则以无
偿输出形式为主;在输出人员的构成方面,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以输出技术骨干
、熟练技工为主。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以大规模输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
在人流的服务空间上以内地老、少、边、穷地区和国防三线地区为主;服务时间上以政
府宣传号召甚至规定终身服务、“扎根边疆”为主。
20世纪50-70年代,上海在政府指令性计划下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各地的建设输送了
大批的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如“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为了支援长春第一汽车
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工程的建设,根据建筑工程部的指示,华东建筑工程部选派出了成
建制的建设队伍;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工业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和政治干部达21万人,其中包括2.38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8.21万名熟练技工,许多技工
的技术等级都在4级以上,是生产上的骨干; “二五”计划期间,上海抽调力量支援首
都十大建筑和外省市经济建设,如淮南煤矿建设等;1965年后,又派出2个建筑公司、1
个设计室成建制地赴四川、贵州等地,参加国防军工建设,并将约占全市30%的勘察设
计和建筑施工力量,投入了赣皖山区的国防军工(上海后方基地)建设等。
据有关部门统计,1968-1978年,上海共有111.3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除49.7
万人到上海郊区上山下乡外,其余大多数人被安置到黑龙江、江西、安徽、云南、贵州
、吉林、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等地。
上海通过向全国各地大规模输出人流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接受地的社会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许多扎根外地的上海人,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骨干,为上海赢得了良好的声
誉。
物流服务
20世纪50年代后,上海的商业物流开始实行计划管理,对商品的收购,尤其是工业品的
收购逐步形成了由国营商业一级站统购包销、独家批发的经营体制。由此,上海与外地
的商业物流呈现出内向型、封闭型的特点。上海通过国营商业这一渠道无偿或部分有偿
地为全国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如“一五”计划期间,经过国营商业系统外调各地的
工业品就达187亿元。
另一方面,20世纪50-70年代,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上海以其良好的技术装备为全国
各地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提供了服务,并采取协作生产方式,或无偿或部分有偿地为全
国各地提供大量的工业生产品。如仅“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就为156项重点工程承担
了大量的加工协作任务,提供了大批的配套设备。其中长春汽车厂需要的43种产品,西
北石油工业需要的400多种机械配件,梅山、官厅等水库工程的巨大闸门都是上海制造
的。上海还为各地提供纺织、造纸、印刷、橡胶、制药、肥皂、牙膏等成套的轻工业和
工业设备1000多种。
上海这种高质量、配套完善的物流服务,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树立了上海产品在全国
的良好声誉,使“上海制造”成为当时中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
资金流服务
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大财政、小银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资金的供求主要由财
政统收统支,银行资金则统存统贷,且全部的银行业务由唯一的国家银行----中国人民
银行承担。因此,20世纪50-70年代,上海主要是以出口大量工业品换取外汇和上缴国
家财政收入,为国家积累大量资金来服务全国的。上海一直被作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一个
举足轻重的来源地。如1953-1957年,上海口岸出口商品总值62.8亿元(其中,上海的
工业品出口达28.4亿元,占45.2%),共换取外汇402098万卢布和65357万美元。国家用
这些外汇进口了许多机器设备及重要原料。而在上缴国家财政收入方面,据统计,在建
国后的30年间,上海全市财政总收入近3000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8%,净上缴中
央税收达2000个亿,为全国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