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 发帖数: 1 | 1 在甲午战场上,清军情报多不准确,且每每夸大敌情,导致统兵将领作出错误
判断,也大大影响军中士气。然而传回国内的消息又完全是另一张面孔,伪造的“捷报
”从朝廷到民间被大肆渲染和宣扬,使得一般国人对于战事与敌人的认知都与事实情况
渐行渐远。李鸿章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批评清朝的报纸不说真话,然而有意无
意地,他自己也曾是假消息的传播者。 |
A****C 发帖数: 1 | 2 牙山之战是甲午中日首场陆战。1894年6月初,朝鲜政府因东学党起义向清政府
求援,清廷派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赴朝,进驻离汉城70多公里的牙
山地区。此时日本也派兵入朝,进驻汉城,扼守险关,构筑工事。然而在日军到达牙山
前,叶志超与聂士成商议,以牙山绝地不可守,分别绕道公州、成欢,还未交战便转移
撤退。
在此过程中,日军大岛混成旅团的南下兵力不过4000余人,清军的情报却是“
众约三万”,将敌人兵力夸大7倍之多。而此时牙山清军约3880人。戚其章在《甲午战
争史》中认为,“这种不真实的情报,使统兵将领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无法形
成正确的决心和作战计划。”令人费解的是,聂士成曾亲自登山观望敌军,仍然得出了
日军“约二、三万”的结论。戚其章认为这是“先入之见”的影响。总之,在错误情报
带来的“敌众我寡”的严重错觉之下,清军制订了一个以“走”字为主的战守方案,也
就很自然了。
1894年7月29日,日军进犯成欢,聂军不敌、败退公州,与叶志超部合军北走平
壤,牙山失守。激战中,日军伤亡87人,包括军官2人;清军因战斗伤亡加上北撤途中
遭遇饥荒疫病,共损失200余人。至此,牙山之战以清军失败而告终。日本外务大臣陆
奥宗光曾得意洋洋地说:“(日本)牙山战捷的结果,汉城附近已无中国军队的踪影,
朝鲜政府完全在我帝国掌握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 |
A****C 发帖数: 1 | 3 然而消息一旦传回国内就走了样,传说中清军大败日军、倭敌死伤1000余人。7
月30日,李鸿藻急告“牙山得捷音”,张荫桓等亦函告:“牙军与倭鏖战,杀倭千余,
我兵亡百余。”其实消息的来源都是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廿三叶军与倭开仗,
倭兵三千死一千余,我兵伤亡百余。倭兵已往北退。”虽是好消息,却纯属讹传。
陆地首战的虚假捷报使得刚接到“高升号”噩耗的中枢大臣们乐观起来。当天
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谴责并声叙日本无理挑衅之举。照会最后指出:日本“在牙山
海面突遣兵轮多只,先行开炮,伤我运船,并击沉挂英旗英国高升轮船一只。此则衅由
彼启,公论难容。中国虽笃念邦交,再难曲为迁就,不得不另筹决意办法。想各国政府
闻此变异之意,亦莫不共相骇诧,以为责有专归矣。”
31日,总理衙门又致电李鸿章,告以已照会日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
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也向驻东京
各国公使发出中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之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争议合理解决,并
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显然未奏其效。为解决此事
,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这还不是结束。关于这场胜利的谣言愈来愈夸张,传说中的日军死伤人数在3天
之内又翻了一倍:8月1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称:“仁川英领事致斐税司函:‘西历
七月廿七、八号,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叶军现逃离汉城八十余
里。汉城倭兵皆往,敌只留守王宫之兵。请税司速电中堂,催北路速进兵。’……已电
催卫、马、左统将相机速进兵接应。”
翁同龢闻此消息,极为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可喜也!”是日遂下宣战谕旨
。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了宣战诏书。随后欧美主要国家除俄国外皆先后声明局外
中立。 |
A****C 发帖数: 1 | 4 与此同时,牙山之战的虚假捷报也在民间流传。
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在7月30日第一次报道了牙山的战事,确认中日交战但不
知胜负,消息源是上海的外国人:“本埠西人接得电信云,本月二十五日华兵之驻高丽
牙山者与日本兵开仗。电音简略,只此数言,胜负之形未经述及,惟悉牙山距汉京三日
程途云。”。
在清廷和日本双双宣战的8月1日,《申报》刊登报道《牙山战记》,对清军的
“胜利”大肆渲染:“前日本报登中日两国之兵仔高丽牙山开战一事,兹悉:中国派各
轮船载往高丽之兵已有驶到者,而日本只有一千六百人往攻牙山,日人知中国大军一到
恐四面受敌,遂又派兵三千二百名往牙山助战。华兵精神百倍,无不一以当十。鏖战良
久,日兵辙乱旗靡,遂即退回。惟统领叶志超军门当两军相见时一马当先,,经受枪弹
以至所伤甚重,遽陨九星,诚可惜也。”当日报纸头版发表社论《勿以胜负易其气论》
,意在鼓舞军队士气,不因胜利而气助,也不因失败而气馁(“气不可助而亦不可馁”
)。社论提到“昨闻中日在牙山开战,小有损伤兵船以及载兵之轮船有被毁者”,对清
军的损失作了轻描淡写的处理。
虚假捷报对民间舆论也造成了影响,加上对近代日本的不了解以及蔑视“倭国
”的特殊心态,一种乐观到狂妄的对日情绪在民间滋长。例如上海的商业报纸《新闻报
》在1894年8月31日刊登社论《惜日篇》称,应调集十万大军直捣东京:“日本不顾大
局轻启兵端,其败其亡可翘足待”,“此时朝鲜陆路屡胜倭人,北洋海军养精蓄锐,所望
风驰电扫,还我属国之故疆,然后整得胜之师,渡对马岛以趋大坂,调集商舶,载兵十
万,协海军全力直指东京,使彼肉袒牵羊势穷力屈。” |
A****C 发帖数: 1 | 5 清朝报刊《上海新闻画报》曾一度刊登“倭舰摧沉图”,绘声绘色地渲染中国在“丰岛
海战”中如何取得大捷,为西方报界所讥笑。 |
A****C 发帖数: 1 | 6 可以作为对照的是,同在国内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在报道相对真实的
战况。1894年9月6日的《纽约时报》在《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路大会战》的报道中
引用了《字林西报》通讯记者关于日本占领朝鲜皇宫前后详尽的战事报道。他说,“有
3000名日本兵正向着牙山行进,据说有6000名清国士兵就驻扎在那里。成欢驿战役于7
月20日凌晨三点钟打响,经过五小时激烈的战斗,日本人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占领了
对方的战壕。清国部队超过2800人,其中有500多人死伤,而日本部队则损失了5名军官
和70名士兵。后来,被击溃的清国部队向公州方向撤退。”
相较于中文报纸而言,《字林西报》、《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的消息要准确
得多。客观原因是日本允许部分西方记者随军进行观察、报导,使西文报界得以近距离
地观察战争,并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一手新闻报导。然而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的实况
被西方媒体大量曝光以后,日本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对国家形象造成
极大负面影响的外国随军记者报导,日本从1895年1月开始便不再增加批准内外记者随
军的申请。 |
A****C 发帖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