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二战坦克横行,500骑兵居然马刀砍翻苏联一个团
相关主题
我老乡说我们当地的骑兵都被调走了八方来揍,老佛爷是怎么做到的?
萨伏亚-马切蒂S.M.79轰炸机"食雀鹰"zz“光辉”号(llustrious)zz
中国先于美军轰炸日本土这是真的假的,竟有这样的蠢事?
最靠不住的是不是毛子“立二拆四”新闻炒作年入千万 每起收费20万元(组图)
面条佬也搞阅兵?立二拆四当庭认罪(图)
其实二战时德军神勇只是一个myth美西战争是美帝发迹史上的一个landmark
这个尼斯当年是意大利的地盘已经可以肯定,美国直升机的确是遭了伏击
墨索里尼及时收手还可以保命美准将阿富汗神秘死亡 为在阿死亡最高军官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骑兵话题: 苏军话题: 意军话题: 卡扎话题: 萨伏亚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6723
1
2019/06/25
08:00
http://new.qq.com/omn/author/5397483
兵说
企鹅号
作者:怪锤查理
想必很多读者都曾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马》。除了考证一流以外,影片中还再现
了一个场面:那就是骑兵对着德军的机枪阵地发起冲锋,随后惨遭收割。而随着热兵器
不断的演化升级,在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诞生的20世纪,骑兵,这一古老的兵种似乎
真的在被时代所淘汰。
然而,有这样的一群骑兵,他们不但在坦克横冲直撞的二战中,完成了最后一次大规模
的骑兵冲锋,还用马刀与骑枪,狠狠地打脸了诸多讥讽自己“战五渣”的军事专家——
因为,他们是一帮意大利人!
【《战马》中的英军骑兵挥舞着马刀,将德军步兵居住的营帐挑翻,一股势不可挡之势
。然而,这排山倒海的气势,在遭遇上了MG08等一系列重武器之后,随即演变成了一场
屠杀】
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和德国一样,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也保留有自己的骑兵。其中,最著
名的莫过于本文的主角——萨伏亚骑兵团(Savoia Cavalleria)。身着红色条纹,配
上特有的十字军制服,这个传统、古老的骑兵团无疑就是整个意大利远征军中少有的王
牌部队。
虽然名义上称呼为“团”,但萨伏亚骑兵团却只有600多名骑兵,每个骑兵中队(相当
于连)也只有40多人。也就是这仅有的600人,在当时的骑兵团团长——亚历山大·贝
托尼·迪·卡扎戈(Alessandro Bettoni Di Cazzago)上校的指挥下,用明晃晃的马
刀将苏军一个整团砍了个人仰马翻!
卡扎戈上校的彩绘与真人照。他于1892年生于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的一个贵
族家庭中,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过人的勇气与胆识,他还获得过铜、银级军事
勇气勋章。1920年转调至第3萨伏亚骑兵团,并于1942年成为该团团长。1942年8月24日
,卡扎戈上校指挥该团向苏军发起了一次“马刀冲锋”,用战术证明了骑兵并没有完全
落伍。也正是因为这次大胆的行动,意军的防线才得以保全,他再一次被授予银制军事
勇气勋章。
作为一名传统的保皇派,卡扎戈对于亲纳粹的墨索里尼可谓是厌恶至极。1943年9月8日
,当意大利王国宣布易帜后,他随即在布雷西亚组建反希特勒的“绿色火焰”旅。由于
当局的打压,他的反抗行为不得不转至地下。然而由于叛徒出卖,1944年8月22日,这
位上校还是被逮捕于卢梅扎内(Lumezzane)直至1945年4月。在布雷西亚得到解放后,
卡扎戈还一度成为了与盟军接触的意方代表兼布雷西亚城防司令。1947年,卡扎戈宣布
退伍,因为保皇派的他,拒绝宣誓效忠当时的意大利,1951年于罗马去世。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移至这一场“二战中最后的骑兵冲锋”上。1942年8月20日,在
苏联南部的小村伊斯布申斯基捷(Isbuchenskij)附近,苏军第304步兵师向着驻防“
213.5”高地的意大利第2步兵师发起了进攻。在经过了数日的攻防战之后,精疲力竭的
意军步兵,已无力再向固若金汤的苏军防线发起反扑。
对于意大利军官们来说,倘若放任第304步兵师占着这座山头,那么友军的补给线不但
会受到威胁,甚至会对日后的进攻造成影响!此时,各个步兵团已是灰头土脸,预备队
只剩下了骑兵。于是,意军师长大手一挥:“把我们的萨伏亚骑兵团调上来!”
8月23日,接到任务的卡扎戈上校率部开赴前线,并在“213.5”高地仅仅1公里处的林
子里设立了营地。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高地上的苏军已于当日夜晚完成了换防,
2500名来自第812西伯利亚步兵团的苏联兵,正在山头上忙着固化他们的防御阵地。居
高临下的他们早已发现了山下的意军营地,准备等到黎明之时,给昏昏欲睡的意军骑兵
们来个反突袭。
【二战时期的一组苏军步兵彩绘。除了马克西姆1910型重机枪以外,波波沙冲锋枪,DP
-28轻机枪、部分SVT-40半自动步枪...这些自动化的武器,哪一个都是骑兵不敢招惹的
“大佬”】
苏军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但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黎明前的几小时,一个意军骑兵
侦查小组突然察觉到了山顶苏军的活动。迅速鸣枪示警,并开始后撤。计划泡汤的苏军
也不着急,炮弹、步机枪弹通通向泼了水一般砸向山下的意军营地。
意军骑兵进行了些许还击后,随即撤出了营地。卡扎戈上校也知道,此时的敌军居高临
下,而且敌众我寡。如果硬刚,这些只有些许机枪和马刀的意军骑兵,完全就是送人头
。在得到了侦察兵的报告后,卡扎戈上校得知苏军的侧翼防守较弱。为此,他决心实施
一项古老的战术:“骑兵冲锋”。依仗骑兵在马上的速度与震慑力,逼迫苏军逃出他们
的阵地,使敌军陷入混乱,并由此引发敌军一连串的溃败。
然而,有冲锋就必然也有伤亡。进攻侧翼的骑兵人数不但众多,还要同时面对敌军成批
的自动火力,而且冲锋的路上没有任何遮拦、隐蔽物,一旦苏军反应过来,整个战场将
会演变成一座大型的屠宰场!
骑兵这样集群的目标,正是机枪与冲锋枪最佳的“美餐”
然而,有劣势也必有优势。卡扎戈注意到,“213.5”高地的左侧,是一片被地形所遮
蔽住的盲区。倘若他的骑兵能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尽快冲至该片区域,不但能将苏
军打个措手不及,损失也不会太大。
这是个大胆而又冒险的抉择,但卡扎戈此时已经别无选择。他下令正面的骑兵不断利用
火力,牵制住苏军的正面防线,同时让己方数支骑兵中队悄悄地转移到了高地左侧的盲
区。在苏军的眼皮子底下,意大利骑兵们就位了。
首支进入阵地的,是德·列昂(De Leone)上尉指挥的骑兵群。在完成了集结之后,这
群英勇的意大利骑兵,像他们在中世纪的祖先那样,吹响了号角,并在大地上缓缓地行
进。号角的声音逐渐高昂了起来,骑手们也加快了速度。当冲锋的号令响起时,随着列
昂上尉的一声振臂高呼:“萨伏亚骑兵团的战士们,冲啊!”(Carica!),上百名意
大利骑兵挥舞着闪光的马刀,冲向了数倍于己的苏军。战马的马蹄声,官兵们的嘶吼声
、呐喊声随即交织在了一起,响彻山间。在冲进苏军阵地之后,意军骑兵毫不留情地将
每一个看见的苏联兵砍翻在地,并将腰间的手榴弹解下,向这些目瞪口呆的防守者投去。
【一名叫做阿梅迪欧·吉列特(Amedeo Guillet)的意大利骑兵少尉,正在指挥埃塞俄
比亚当地土著——阿姆哈拉(Amhara)人组成的骑兵】
萨伏亚骑兵团奋勇拼杀的彩绘
负责防守左翼的苏军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将无数子弹倾斜向了这群奋勇的骑兵。不断地
有骑兵和战马倒下,但卡扎戈上校从自己的望远镜中,看到了转机。他下令“继续上!
直到把苏军彻底赶出213.5高地,任何人不准停下!”有些意军骑兵更是在战马被射倒
后,选择弃马步行,带伤冲刺!在轻机枪的支援下,意军骑兵发动了更为凶猛的攻势。
在许多苏军官兵看来,这些人“完全像是疯子一般在自己的阵地上左突右杀,不断地投
掷手榴弹,造成更大的破坏”。而在意大利人玩命般的拼杀之下,负责防守的苏军步兵
纷纷丢盔卸甲,狼狈而逃。
最终,意大利骑兵们的冲锋起了效:在付出了阵亡32人,负伤52人,以及上百匹军马的
性命之后,高地落入了意军之手。比起意军,苏军付出的损失可以说惨得多:150人阵
亡,300人负伤,还有600名苏军士兵在被意军骑兵追上后束手就擒。
而作为整场战役的观摩者,一位德国骑兵军官对身旁的卡扎戈表示:“这样的胜利,换
做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同样,虽然在二战中骑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但卡扎
戈上校却用自己的实操,狠狠地“打脸”了众多军事专家。而整个萨伏亚骑兵团在此战
后,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耀:2枚金质勇气勋章、54枚银质勇气勋章与49枚意大利十
字勋章。由此而出名的还有一匹叫做“阿尔比诺”(Ablbino)的马,它在冲锋过程中
幸存了下来,但却被机枪射瞎了双眼,因为非凡的经历在回到意大利后成为了“名马”
,直至1960年才去世。
当机械化已成为各国主流之时,骑兵这一古老兵种,仍然在某些战场上起到不可或缺的
作用,包括我国。事实也证明,它永不会完全消逝。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准将阿富汗神秘死亡 为在阿死亡最高军官 zz面条佬也搞阅兵?
军人的羞耻之心其实二战时德军神勇只是一个myth
国军扛共军3年都扛不住,还当主力扛日军8年这个尼斯当年是意大利的地盘
美韩士兵一本正经骑童车在训练啥?墨索里尼及时收手还可以保命
我老乡说我们当地的骑兵都被调走了八方来揍,老佛爷是怎么做到的?
萨伏亚-马切蒂S.M.79轰炸机"食雀鹰"zz“光辉”号(llustrious)zz
中国先于美军轰炸日本土这是真的假的,竟有这样的蠢事?
最靠不住的是不是毛子“立二拆四”新闻炒作年入千万 每起收费20万元(组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骑兵话题: 苏军话题: 意军话题: 卡扎话题: 萨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