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光明日报:习近平用典为何有如此之魅力?
相关主题
人民情怀、理政智慧、文化自信——平“语”近人引发热烈反响zt从习近平用典看治国理政思路
平语近人今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大数据分析:习近平用典300句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zt光明日报马匹雄文:红色基因成长起来的习总书记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广泛点赞“伟大领袖”习近平
原标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缘何在海外热销作者简介:杨立新,新闻学
《习近平讲故事》短视频上线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今晚起播出
《习近平用典》出版发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宣传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总书记话题: 习近平话题: 用典话题: 文化话题: 传统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r
发帖数: 4
1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最近,一场思想文化盛宴引发人们广泛热议。“原声微视频
”“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丰富的形式和
内容,让《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给人耳目
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会觉得艰涩难懂。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何有如此之魅力?让人想听
、爱听、愿听,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忘不掉。总书记是如何引用中
国经史典籍中的华章佳句的?又是如何赋予典故以新的时代内涵,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
来,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贴心话?
10月18日,光明日报邀请参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专家、节目主
持人、朗诵家和相关学者、行业代表、青年学生齐聚一堂,细论总书记典故运用之妙,
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别开生面,让中国故事历久弥新,让理论思想入脑入心。
△光明日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研讨会现场图 郭红松摄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
念新战略,以富有魅力的风格呈现出来,受到大家的欢迎。”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说,
“平‘语’来自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来自对百姓的深切了解。近人的领袖,人民才爱
戴。”
点铁成金:传统文化别开生面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我们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北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说,“点铁成金、举一反三,让传统文化别开
生面,是总书记用典的一大特点。”他举了总书记解读成语“滴水穿石”的例子。这个
成语一般是形容持之以恒必有成效。总书记在这个基础上发前人所未发,赋予这个成语
新的时代内涵。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
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赴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
石的成功之中。总书记用这个例子说明,领导干部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一个经济
落后地区的发展进程中,都不应该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
总体成功的铺垫。康震认为,“铁”是我们对于滴水穿石的一般性理解,“金”就是总
书记点出来的“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思想境界。
“新思想在经典中绽放,经典在新思想中得到传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
四林说,“新思想和经典交相辉映,使得经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落脚点在于古为今用。国防大学马克
思主义教研部教授朱康有认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总书记多次强
调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并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等论述。
党建读物出版社一编室主任郭召志认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成
功,给图书出版界带来深刻启示。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身体力行作出了
示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以小见大:中国故事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
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
小、落实上下功夫。”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主
任康辉认为,总书记善于以小见大,从小故事中引发大哲理,让中国故事历久弥新。节
目中的一个针线包让康辉难以忘怀。习近平同志当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就是个初中生
。为了排解对儿子的思念之苦,母亲就一针一线地为他缝制了一个针线包,上面还绣着
三个红色的大字“娘的心”。七年知青岁月,娘的心给他增添了无穷力量。后来,总书
记把对母亲深深的孝和爱升华为了对社会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范仲淹的名言。
节目经典诵读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朱卫东说,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
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节目中我们再次诵读古代经
典,既感动于前贤关心百姓疾苦的内心,更赞叹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赞叹
之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朱卫东说,这种朗诵既不是夜间节目的耳语,也不是广场朗诵
的强力喊叫,只能是庄重稳健地说。以其庄重,所以速度稍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这两句用典让江苏省徐工集
团的全国“最美职工”孙丽深有感触。孙丽刚进厂那年,徐工生产了第一台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此时国外企业已经研发出800吨履带起重机产品。在国外企
业参观时他们提出对生产现场拍照,接洽人员满口答应:“用摄像机录下来也行。”然
后小声嘀咕:“反正你们永远做不到。”这件事让孙丽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研
发的起重机站在世界之巅。经过数年努力,徐工集团研制的4000吨履带起重机让中国彻
底摆脱了大型吊装设备受制于国外品牌的被动局面。这些经历让孙丽对总书记强调的“
幸福不会从天降”“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有了更深理解。
融情于理:理论思想入脑入心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岳文厚认为,总书记用典的背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
键看老乡”。简单明了的话语里,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愿做90后的好后生。”看过节目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晓静
发出由衷感叹。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始终与书为伴。王晓静认为,正是这种“一物
不知,深以为耻”的学习态度,赋予了总书记日后沉稳的性格,锤炼了总书记在讲道理
时语言中蕴含的力量。王晓静说,青年学生要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坚定理
想信念,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传承。
“这个节目体现了对青年的重视。”节目思想解读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说,现场观众都是高校青年大学生。主持人、经典释义人、思想解读
人也安排了不少中青年学者和教师,不仅有70后,还有80后。在内容上也有不少青年习
近平的故事。徐川认为,这既体现了经典思想需要青年去传承,也体现了青年需要经典
思想做支撑。“我们需要通过话语转换和思想工作的改革吸引青年、影响青年和引领青
年。”
“总书记的语言让我们青年人倍感亲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查懿珊
说,总书记的语言魅力,不仅体现在对典故的信手拈来,还体现在让普通的语言生动传
神。“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习
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
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查懿珊认为,这都展现了总书记的语言魅力和沟通智慧。
“道在人伦日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友文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
国传统价值观,特别是仁义礼智信深入人心,就在于它内化于人们日常习惯中。习近平
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念,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雨林认为,习
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之所以“近人”,就在于他讲的是“关心话”“心里话”“中国话”
。总书记用原汁原味的中国话语讲述一个个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绽放魅力,走进青年
学生内心深处。
“要想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年学生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培养
自己的语言能力,就像总书记用典艺术中所体现的那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士研究生李洋说。
研讨会发言摘登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平“语”来自人民 近人人民爱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还有和人民群众的交谈,都
体现出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他的话既有理论蕴藉,又有现实针对;既引经据典,旁征
博引,又善用民间语汇,深入浅出;既娓娓道来、平实晓畅,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忘不了,让人觉得
过瘾、解渴、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让人入耳、入脑、入心、入神。而《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个节目,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把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
理念,以富有魅力的风格呈现出来,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
书记用典》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在这里,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悠久的精神追求,更能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强音。
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
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暖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
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更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平“语”,来自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
质的试金石。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出发的原点,是立党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讲话、文章、访谈,始终高度重
视人民的地位和力量。从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
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再到清代学者所说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讲述了什么
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的治国理政要道,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
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平“语”,来自对百姓的深切了解,与人民的同声共气、心心相印。正是由于始终站在
中国大地上,始终在人民中间,始终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他才能够对人民的喜怒
哀乐、所思所求有深刻的了解。无论是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还是十八洞村精准
扶贫的实践,都能看出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为人民办实事的真挚情
怀。
近人的领袖,人民才爱戴。年轻时的习近平在老乡那儿,得到了一个评价:好后生。一
个好字,多么简单,又多么不简单。正如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所说:“中国的老百姓是
最最朴实的,只要你真心真意地为百姓做事,就能够得到百姓最高的评价。而有的时候
这个最高评价,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好!但要得到这个最高评价,又非常的不容易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给我们的新闻工作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
路。我们要与党和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同声共气;我们要用新的传播手段、传播途径,
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
播。一直以来,光明日报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
,不遗余力,作出了不少尝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努力,深刻领
会、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平
实平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主任、主持人康辉:建构新型话语体系的
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了对建构新型话语体系的率先垂范,而《平“语”近人——习近
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可以说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的一个视觉化
、影像化版本。在文本著作的基础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在
以下三个关系上体现了更进一步的处理和表达。
首先是大和小的关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应从大处构思,体
现宏观思维,同时还要贯穿到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让老百
姓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就做到了通过
讲述小故事来阐明大道理。
其次是古与今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名句、典故,正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依旧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体现的是人类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因此才能实现古为今用,常用常新。节目中所讲的道理,
在当代依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典籍的过程中,通过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还可能挖掘出之前被忽略的新内涵。
最后是理与情的关系。讲大道理容易使人有距离感,只有寻找到人们情感中的共鸣之处
,才能使思想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论述体现出深沉的为国为民情怀
。节目通过展示具有情感冲击力的细节,吸引人们自觉加强对理论的学习,这也是节目
在策划之初想要达到的目的。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理论宣传节目,同时也是一档文化节目
。文化有着积少成多、水滴石穿的持续性力量,文化自信的建立更需要细水长流、润物
无声的努力。媒体应当为这类节目开拓空间,提供更多具有文化含量与文化意义的产品
和内容,做出大家需要的“文化必需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今天意义非凡,习
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地将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相结合,就必然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
迎。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人认同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需要在年轻人与优秀传统文化
之间搭建桥梁,需要接地气、改文风,也要把握好宣传的通俗程度。《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让观众在通过节目学习优秀传统思想的同时
,感受到中华语言之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朱卫东:妙语引乾坤 深情诵经典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中,本人有幸担任经典诵读人之一
。接到任务后,很兴奋。我十分喜爱古典作品诵读,能有机会在这么重要的节目中诵读
经典作品很难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德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文章中引用了“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
要读好,就要先理解好。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要做一个圣人,就
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百姓的意识,要对百姓一视同仁。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
、判断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既然讲的是圣人善良诚信,那么诵读
时的情感色彩就应是赞美和歌颂,要以兴奋积极的语言形态读。
进一步分析老子的观点发现,对待“善者”和“不善者”、“信者”与“不信者”有两
种态度:一种是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百姓,另一种是“以善对善,以不善对不善”,因
为对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害群之马,对他们善则等于纵容邪恶。
我们充满仁爱的同时,也要有法治保障。有了这层理解,再开口读,口吻中除去歌颂赞
美,还有了一些沉着和底蕴。再深一步理解,今天再提“以百姓心为心”,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
政。经过层层分析、纵深理解,我给这段话的诵读情感分寸确定为:春风化雨、语重心
长,力争读得有些厚度,大气一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爱国为民的写照。习
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的冷暖放
在第一位,淡化个人名誉、地位、利益。对此,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声音只
为传达真实的情感,避免夸张虚假,今天再次诵读古代经典,感受到古代贤臣关心百姓
疾苦于内心深处,尤其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和使命,赞叹之情动于中而外形之于声;另一方面,语言形态庄重自然,场合时
段分寸恰当。在节目中诵读《岳阳楼记》(节选),既不是夜间节目的耳语,也不是广
场朗诵那样强力,需要庄重稳健。以其庄重,所以速度稍慢。在这一原则下,最后展现
出的就是播出时的形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让思想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个节目通过视听说、声光电等形式,多方位
、立体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用典、如何贴近百姓、如何传承传统、如何阐释思想
,寓教育、生活于一体,传达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一是赋经典以活力。该节目所选用的经典,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学习、工作的积累,
也是他长期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体悟。这些内容既充满哲理,也温情脉脉,与党群干部
需要相适应,与当下现实贴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然、随和、
真诚的亲和力,感受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感受到了古人的执政智
慧与人民情怀、赤子之心的交融,浸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二是赋语言以魅力。节目中既有口头语言,又有书面语言。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用这个
典、用典的目的、用典的效果,以完整的逻辑体现出来,将严谨的理论、抽象的经典妥
帖地转化为亲民的、大众的视听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语言上既大气磅礴、掷地有
声如洪钟大吕,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闲话家常;既有小故事讲大道理,形象比喻、
俗文俚语等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身临其境,也有深奥哲理的通俗化,信手拈来的文章
佳句、诗词歌赋与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相交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从习近平总
书记的语言魅力中汲取智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赋思想以生命力。该节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经典、理解经典并活学活用转化为个
人思想的范例。他的思考与实践、他的用典与阐释,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赋予了这些经典以思想张力,在呼应新时代、回应新要求、适应新形势的过
程中吸纳经典精华、化为己用,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赓续传统,
也契合当下,更指向未来,让思想之树常青,让思想充满生命力。
四是赋青年以吸引力。该节目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青年的重视。比如现场的观众多
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经典释义人和思想解读人的选择上也安排了不少中青年教师和学
者;内容选取上也有不少青年习近平的故事素材,等等。这个特质背后的逻辑,在我看
来,一是经典思想需要青年去传承,因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也一直非
常重视青年群体;二是青年需要经典思想作为精神的支撑和灵魂的支撑。当“新青年”
遇上“微时代”,当“新青年”赶上“快车道”,我们需要通过话语转换吸引青年、影
响青年和引领青年。
党建读物出版社一编室主任郭召志: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党建出版工作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文化自信。文
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拥有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自觉践行。缺乏
文化自信,就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侵蚀,就难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
能使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
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语句运用娴熟、信手拈来,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彰显了身体力行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
的时代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建读物出版社是一家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社,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服务,为党员、干部、人才服务的光荣使命。中组部领导高度
重视党建出版工作,要求出版社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
脑精心策划选题,不断提高党建出版质量。近年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批覆盖面广、
指导性强、影响力大的党建理论读物,如新发展理念案例选、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选
、解读“四个全面”丛书等。还注重深入挖掘、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铸造起读者的精神家园,推出了“史鉴”系列丛书,出版了《官箴》《朱批》《循吏
》《法言》《通鉴》等图书,打造了《红色家书》《红色延安的故事》等图书,策划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的系列图书。
新时代赋予党建读物出版新使命新责任。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建读物出版新局面,为铸就中
华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朱康有: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
征引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用典,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
用典》节目的一个重要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有一条重要
经验就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沉积在千百年来经典中的成语典故、俗文俚
语、诗句比喻等。习近平总书记从修身、家风、治国、廉政等各方面,在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讲话中,信手拈来的“用典”不胜枚举,甚至在一
个报告中的运用达几十处亦不罕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新释读”:让马克
思主义思想在当代能够说中国话。
这种语言风格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
典及其语言,深深扎根在民族的精神世界。汲取这些超越时空的“丰厚滋养”,能够极
大地丰富语汇的意蕴和力量。比如,王阳明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将之转化为党
员干部的自觉心理意识修养,并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些用
典或术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时已经做了转化和创新。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出“用典”背后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平“语”近人——习近平
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的“思想解读人”主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今时代内涵,“
经典释读人”则主要从历史角度阐释其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意蕴。这两个方面都非常必要
,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对“用典”背后的潜在含义,专家的挖掘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要认真体会“用典”的场合、时机、主题、目的等方面的因素,努力揭示出其“言
外之意”。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出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上
显示出用典的准确贴切、丰富多样、高深广博,服务于其思想表达内容的生动灵活、包
蕴深邃。这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体悟及其认知
——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并提至塑造“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审美观”乃至“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自
觉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样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建
构,亦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形式和内容
上的丰厚滋养。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岳文厚:彰显文化品格与时代价值
平“语”近人,蕴含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借古喻今,“政之所
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牧民》中的这两句话,显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
表的共产党人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平“语”暖人,满含大情怀。“像绣花一样精细”“像石榴籽那样”……这些接地气的
语言入耳就觉着亲切,这样的语言是真正说给老百姓听的。听闻习语,如沐春风,因为
这些话都说到了老百姓心坎上,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和向往,道出了幸福生活的美好
图景与发展方向。
平“语”爱人,饱含感恩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道
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展示了
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把“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
理层面上,激励广大人民要心系家庭,心系国家。
平“语”利人,赋予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
,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利
于人民接受、学习和实践。对老百姓来说,“平语”使得那些阳春白雪“高大上”的治
国施政理念,变得非常“接地气”,深受人民喜爱。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学习书。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善于听取
人民群众的语言,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刻进心里。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把理论功
底打扎实、把业务知识学扎实,才能说出专业的话;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才能真正站在群众这边讲话。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党员干部的“健康药”。讲话杜绝“假大空
”,教导大家做人、做事道理,引导党员干部走正道、扬正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
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
全靠一官”,给我们清楚的提醒、警示。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前进灯。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把握思想脉
络与历史径流,感受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以增进文化自知、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笃学
精神、加强修身养性,提高思想素质,成为有爱国爱民情怀、有理想信念、实干肯干、
敢于改革创新、勇于责任担当的时代英才,在伟大实践中创造伟大业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著作中频繁用典,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深厚的文
化积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典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炼而深刻
的概括。典故必须精炼,如果一个典故过于冗长、深奥、玄妙,一般情况下也就不易被
理解和使用,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其次,典故是既精炼又深刻的道理,在精炼深刻的同
时要兼顾通俗,才能为老百姓所喜爱并口耳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用“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来解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指出国家间要平等相待。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易于被
理解接受。典故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常用常传常新,才能实现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
记曾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各国来宾的诚挚欢
迎与美好祝愿,在这里“朋”的概念已得到发展与延伸,实现了常用常传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是古为今用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身体力
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充分体现着古为今用的思想。“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出自《礼记·中庸》,是道法自然、天地共生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引用
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表达了中法两国人民实现互利共赢的热切期盼,将自
然之道的例子应用于人文层面、应用于21世纪大国关系中。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点铁成金、举一反三。“水滴石穿”一词一般用以形容持之以恒的精
神,而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一种前赴后继、勇于奉献的人格。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可能在其牺牲的瞬间都无法看到自身的价
值和成果。但真正的价值和成果恰体现在无数“水滴”前赴后继的粉身碎骨中,体现在
终于穿石的成功中。“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例子说明,共产党员不应
追逐自身的显赫,而应追求一点一滴的进取,敢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这里的“铁”
是我们对于“水滴石穿”的一般性理解,而“金”则是习近平总书记点出的前赴后继、
勇于牺牲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喜闻乐见、耐人寻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曾
用三句诗词概括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越”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道路;以“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情
况;以“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也成为构建中华
文化传播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典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理论大众化的新探索
理论传播重在也难在入脑入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在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在“贯通”方面下足
了功夫,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贯通古与今。从习近平总书记娴熟地巧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名句,观众
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从习近平总书记妙用、化用中国古
代经典名句治国理政,就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而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在《国无德不兴》这一集,通过对“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用典的解读,观众既加深了对用典出处和原
初意义的理解,又更加坚定了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二是贯通知与行。这档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入手,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
理念、新观点、新论断作了深入阐释,既让观众学习重温了古典名句,又增强了对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每一集既讲
清了“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清了“怎么做”。特别是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
思想内涵基础上,又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样,观众听起来
既明白道理,又懂得如何去做。比如,在《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集,观众既懂得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用典的深刻道理,又懂得“社会主义
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实干家。
三是贯通事与情。好的节目,往往是因事而化,以情感人。在内容的安排上,节目注重
讲故事,既有代代相传的历史典故,又有生动鲜活的真人真事。除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
的故事,也讲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人的故事,比如,有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
老阿姨”的龚全珍的故事、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
观众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这些故事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
徐工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全国“最美职工”孙丽:力学笃行,艰苦奋斗,打造大
国重器
作为坚守在制造业一线的研发人员,见证我国大型履带起重机的发展历程,《平“语”
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是奋斗
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的理解。
首先是立志——要为中国装配制造业争口气。“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徐工集团曾派
人到一家国外企业参观,当我们提出对生产现场拍照时,接洽人员满口答应,之后却小
声嘀咕“反正你们永远做不到”。此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发誓:一定要让中国起重
机站上世界之巅。
2002年我接到150吨履带起重机的塔臂研发任务。为获得实践数据,我们在全国调研几
个月。一年后,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吊”的徐工QUY150顺利问世,之后我和团队一鼓
作气,相继完成了260吨、350吨等多款产品的总体设计以及13种起重机臂架系统的设计
,解决了多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的瓶颈问题。中国装备制造开始挺起腰杆,这再次
证明了本领只能在“干”中、在实践中提高。
其次是创新——以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指出:“创
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在4000吨级履带起
重机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桥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带起重机的受力模式相似。我和团队深
入研究大型工程的施工工法,对每个部件都进行了数轮优化,配重方案做了七种,臂架
形式更超过了十种。历经4年的艰辛过程,我们制造出了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该产品
创下3项国际首创技术和3项国际领先技术,拥有80多项国家专利,也让我国彻底摆脱了
大型吊装设备受制于国外品牌的被动局面。
最后是坚守——为制造强国梦贡献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无数的实干家
。我们徐工人将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专注坚守,不断用工匠精神去打磨产
品、打磨企业,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中高端制造升级转型,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
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目标而努力
奋斗。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友文: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
取智慧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治国理政文化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三
个方面。
一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上向善”的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向上向善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特别是挖掘
治国理政“修养论”的道德资源,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修齐
治平”的传统政治智慧有着同构关系,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是注重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
理想或者说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
中去,成为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
的精神家园。传统社会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传播手段也不是很发达,为什么以儒
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特别是仁义礼智信深入人心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
过礼仪和制度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治国理政要从制度层面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日用而不知”的做法,真正做到成风化人。
三是具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自觉。从总体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和精神支撑,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还要
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
糟粕。今天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
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宣传片原标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平“语”近人今晚播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缘何在海外热销
平“语”近人今晚播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习近平讲故事》短视频上线播出
平“语”近人今晚播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习近平用典》出版发行
人民情怀、理政智慧、文化自信——平“语”近人引发热烈反响zt从习近平用典看治国理政思路
平语近人今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大数据分析:习近平用典300句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zt光明日报马匹雄文:红色基因成长起来的习总书记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广泛点赞“伟大领袖”习近平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总书记话题: 习近平话题: 用典话题: 文化话题: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