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那样干的结局就是翁同书和大清的结局
相关主题
李鸿章参翁同书片暗杀宋教仁
晚清沧海事33:命运之神美媒:重庆有多黑 王立军的结局是最佳代表
金正恩致川普的亲笔信朱元璋北伐讨元檄文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转载)元朝并非中国,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清华大学创始人周自齐的夫人文革时期被斩首奉天讨美帝及中央情报局檄文
先背叛中国,又以出卖美国,三姓家奴苗沛林的故事学者建议中共将党员人数缩减至5100万
报道指出,在狱中服刑的南勇于2014年先后申...TG又在严重侵害"天赋人权"....
天朝的腐败真的是无法切割的原因么习近平引鲁迅言喻中国精神 破体育“唯金牌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翁同话题: 翁同书话题: 李鸿章话题: 苗沛霖话题: 寿州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m
发帖数: 14194
1
那样干的结局就是翁同书和大清的结局:
大清裱糊匠李中堂,还是有好几把刷子的,确实被中国历史课本给
undervalue了
晚清第一折-李鸿章《参翁同书片》 (2010-12-13 01:21:07)转载▼
标签: 杂谈
参翁同书片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
再,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
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
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
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 苗,而并
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池,
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 练之有罪。始则
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
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 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
。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
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
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霜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
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若 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
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 不
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
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 同书于定
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
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 纠参,不敢因翁
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恩怨怨
2017-12-02 18:00 朝鲜/日本/太平天国
● 原创投稿请至:[email protected]
翁同龢,光绪时期的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又是两朝帝师,权势可谓炙手
可热。而依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而起家的李鸿章也是大学士。他们二人,亦由于太平
战争中的一桩恩怨,结下了不解之愁。甲午一战,翁同龢借机倾陷,终使这位老臣败走
长城,签下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晚清以来的很多记载都说甲
午之战虽由朝鲜而起,其内在的原因,则是由于翁李二人的仇隙。这段恩怨要追溯到太
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做安徽巡抚,其时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已走向衰落,
长江下游与浙江西部的军事行动却仍然在紧张的进行中。此时清政府倾一国之力来对付
太平军,而对皖北的捻军未能尽力镇压,致使捻军与太平军结合进攻翁同书所在的定远
县城,翁同书无力抵御,转到了寿州。定远失守,李鸿章令其戴罪立功。
翁同龢
咸丰十年,寿州被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攻,幸亏当地团练的蝎力抵御,太平军才得以离
去。但城内团练首领孙家泰、蒙时中、徐立壮等与城外的团练首领苗沛霖互相仇杀,苗
因此叛变,纠众围攻寿州,纵兵四扰。清政府认为苗沛霖的部队向来都是劲旅,投降反
叛,其危害比太平军和捻军还要大,因此密令翁同书妥善解决,以免事态扩大而无法收
拾。
翁同书知道前任安徽按察使张学醇和苗沛霖很熟悉,于是就让他前去劝降。苗表面上答
应,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清政府应当饶恕自己的罪行;二是杀孙家泰、蒙时中的首级
交付他祭灵以雪耻,翁同书答应照办,孙家泰听后自杀,蒙时中则被翁同龢抓来杀了。
两人的首级一起交给了苗沛霖。却不料这不过是苗借刀杀人的借口而已,他并无投降的
心思,首级交付以后,叛逆如初。
于是曾国藩忍无可忍,上书弹劾。可翁家乃名门望族,翁父翁心存亦帝师,仅凭一纸弹
劾恐怕难以办到。但那动词措词激烈,使皇帝和太后也无法为之说情。其中说:“臣职
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而这一锋芒内敛、暗藏杀
机的弹章,正是出于李鸿章之手。无奈,朝廷只好判了翁同书斩刑。翁父听到后气急身
亡。鉴于此状,皇帝和太后以眷念师傅的名义,改翁同书的斩刑为充军新疆。父死兄徙
,对于翁同龢来说,一个好好的家却因李鸿章的一纸弹劾而弄得如此凄凉,此仇怎能不
报?李鸿章也许没有想到以后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它紧密相关。
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与此同时,对
侵略朝鲜蓄谋已久的日本也派兵到达朝鲜,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李鸿章面对此状,却
无心应战,虽然有北洋水师这支王牌,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取胜的把握,而这一切又与
翁同龢有密切关系。
十年前,中国的北洋水师在他的惨淡经营之下,比日本水师强多了。但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以举国之力,奋起直追,很快就赶上了中国。十年前那李鸿章一时兴奋竟命令他的
北洋舰队在日本海上摇弋,并受日本邀请,停泊在日本海岸。伊藤博文登上中国舰艇,
脸色苍白,黯然不语。而十年后呢?从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增
一艘舰艇,炮弹也是奇缺。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
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战备品如此奇缺,又怎能不败?
那么,朝廷每年拨给北洋海军的五百万军费哪儿去了呢?《中国海军大事记》光绪十七
年载:“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以银子解
部充响。”
丁汝昌作为海军提督据理力陈,现在我国海军战斗力远逊于日本,添船换炮刻不容缓。
五月,上谕说可以拨款,但到了秋天,还没见钱。不得已,李鸿章亲自出马,上谕也只
是以饷力极拙来敷衍。
而此时,只有以军机大臣皇帝师傅的身份主管户部的翁同龢才有如此大的能耐,使拨款
不能下来。其实买炮弹事情也是一样。当时德国的工程师汉纳根,作为北洋海军的顾问
,他在甲午战前两年建议李鸿章购买德国可虏伯厂制造的大开花弹,以供战斗舰上的大
炮使用。李鸿章已经签发了命令,但最后却没有实行,原因就是翁同龢不给钱,说是没
用的浪费。
翁同龢在此处处刁难北洋水师,其不过是同李鸿章过不去。而到了甲午之时,翁同龢对
李鸿章的刁难,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翁同龢和其手下文廷武、张骞等尽力鼓吹战争。其时形势,明理人皆知。而翁同龢却为
一己私利而欲开战,实难逃众人公论。王伯恭在其《蜷庐随笔》中专门对此进行记叙。
王虽只是一名举人,却知敌强我弱,不宜开战。而军机大臣翁同龢却笑其书生胆小。且
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平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茶,岂能连
一仗都打不了吗?对于结果,翁同龢不以为然,他说:“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
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翁的话让人毛骨惊然
。这已不是是否主战的问题了。在主战的背后,身为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于中日交战之
际,国事成败之时,不顾国家安危,宁可亡国,也要挟嫌报复,以私害公。
李鸿章,翁同龢与张謇
甲午战败,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人人恨之。“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
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李方有太后的干预,变着法子为其作保。而此时,以翁同龢
为首的一伙人却连连不断地挑他的毛病。丙申年间,李鸿章出使欧美回来后,翁同龢以
其“私游颐和园之细故,张大其词,使皇上明发上谕,斥辱甫息征骖之老臣。”由此可
见翁同龢度量之狭窄,见识之浅显。
此时的李鸿章官无翁大,面对翁同龢的排挤和非难,只能硬挺着。吴勇的《庚子西狩丛
谈》一书中,载有翁李仇隙的掌故:公任直督时,深受常孰(翁同龢)排挤,故然之颇
切……在贤良祠时,一月,项城(袁世凯)来遏……欲进言⋯⋯不如暂时告
归,养望林下,俟朝廷一旦有事,闻鼓而思将帅,不能不倚重老臣,届时羽檄征驰,安
车就道方足见老臣身价耳⋯⋯语未及亡,公即厉声词之曰:“止止,慰庭,
尔乃来为翁叔平作说客尔?他汲汲想要得到协办,我形缺,以此推开,腾出一个协办,
他即可安然顶补。你告诉他,叫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是不干我的事
,他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局话我还配说。我一息
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项城出后,公即呼吁相告曰:
“适才袁慰庭来,说得天花乱坠,要我乞休开缺,为翁叔平作为一个协办大学士,我偏
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师的挺经,正用得着,我是要传他衣钵的。我决计与他挺着,
看他们如何摆布。”由此可见翁李仇隙之深与李鸿章对翁同龢的愤恨。
然而,翁同龢此后在政治舞台上也并没有呆很久。1898年6月15日,翁被免去一切职务
,逐回原籍,永不叙用。对此王照作诗一首:“当年场灶坏长城,曾赖东朝恤老成。岂
有臣心蓄恩怨,到头因果自分明。”其下注曰:及翁之死,庆王为之请恤,上盛怒,历
数翁误国之罪,首举甲午之战,次举割青岛。太后不语,庆王不敢再言,故翁无恤典,
王照在这里并没有为翁辩白,而是认为这正好是因果报应,是翁赢得的下场。
翁同龢因一己私利而与李鸿章结怨,以公谋私,个人愿望虽达,国家民族的命运却因此
而备受挫折。翁之做法,恰恰反映了其政治才识的低劣,被黜也在情理之中了。
【来源:《文教资料》2006年第23期 文/陈秀芹 (云南师范大学)】
a*******m
发帖数: 14194
2
李鸿章不是不敢或者搞不过翁同龢, 而是怕引起朝廷的猜忌,
所以一忍再忍。翁同龢是慈禧用来制衡李鸿章的那个棋子,控制
北洋舰队也是确认北洋舰队是大清朝的舰队,不是李鸿章或者
王鸿章的舰队。
但是这种用宫斗的办法控制朝臣,而不是选贤用能,最后在洋鬼子
面前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清廷的苟延残喘还是有用的。
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练成了袁家军,就真的吧清廷埋葬了。
当然,清朝也确实气数已尽。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习近平引鲁迅言喻中国精神 破体育“唯金牌论”清华大学创始人周自齐的夫人文革时期被斩首
民运胜利在望先背叛中国,又以出卖美国,三姓家奴苗沛林的故事
甲午海战实败于翁同龢报道指出,在狱中服刑的南勇于2014年先后申...
甲午之败的根源是书生误国!天朝的腐败真的是无法切割的原因么
李鸿章参翁同书片暗杀宋教仁
晚清沧海事33:命运之神美媒:重庆有多黑 王立军的结局是最佳代表
金正恩致川普的亲笔信朱元璋北伐讨元檄文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太多了 (转载)元朝并非中国,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翁同话题: 翁同书话题: 李鸿章话题: 苗沛霖话题: 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