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o 发帖数: 1 | 1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核潜艇研制不为人知的故事
童黎
分享到:
40
82
2018-02-18 12:24:23 字号:A- A A+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核潜艇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我们对外名称就叫水电研究所,我们是研究水电的,不能说研
究反应堆的,更不能说是研究核潜艇的。”谈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秘密
研发基地,已经78岁高龄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星斗老先生这样说道。
17日,央视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祖国不会忘记——解密“三线”》系列开播,首次向
外界解密了中国核潜艇研制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
。因为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
三线建设”。
根据当时的地理划分,沿海边疆被称为一线,京广铁路以西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被称为
三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则是二线。
为此,有超过400万人远离家乡,在“三线”落地生根。他们在“三线”坚守一生,只
愿以一人之身成一国之事,全万家之福。他们奋斗过的“三线”工厂,有些已经成为新
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也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不亲手造出每一个核心部件,就走不完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在四川夹江的大山深处
,有一座神秘基地代号“909”。上世纪70年代,这里研发出了我国最早的核动力反应
堆,由此发出了第一度核电,更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之源。
也正是这里,孕育出了“华龙一号”,使我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
据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星斗介绍,研发基地对外名称为水电研究所,而
非研究反应堆或核潜艇。讲到此处,78岁的高星斗老先生与记者都笑了。
1968年,从西安交大工程物理系毕业的高星斗来到四川夹江,成为“搞水电”的神秘人
之一。此处因地理条件适宜,成为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核动力部分的研制基地所在
地。
如果说核潜艇是巨龙,那核动力装置就是这条巨龙的心脏。为使这颗“心脏”达到令潜
艇持续航行的要求,在下水前,必须先建一个环境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实验
。这对当时毫无经验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核燃料它很特殊,外面没有生产这个东西,更没有专用的设备,所以你只有自己干。
”八十高龄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观和回忆道。
他这样描述当年的工作:“胆大出山虎,心细绣花姑。”
同样年近八十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黄士鉴则透露了当年的工作强度,“
做实验时连日连夜的,根本没有什么星期六星期天,白天黑夜连轴转。”
为保障设备运行,高星斗和同事们已经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堆舱中有300多个阀门,管
道分成三层布置,眼睛用黑布蒙上,他们要在5分钟之内摸到指定阀门。
高星斗上下攀爬时,黄士鉴则在表盘前,反复测算反应堆的压力、流量和温度。
1970年8月30日,黄士鉴身处挤得满满当当的中央控制室,据参数算出100%功率。但他
再次要求报参数,就这样连算了3次,才向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报告,“100%
功率达到了!”
彭老如今也已是93岁高龄。回顾他此前的采访时,仍能感受到他当时的激动与兴奋。那
是一代科研工作者从0到1的开拓,也是久久为功的释放。
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之后仅仅4个月,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
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没有用国外一颗
螺丝钉。
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已经光荣退役。高星斗的儿子高武在
夹江出生。过去十几年,他和同事一直在从事反应堆的退役工作,这依然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次。
当年,他们的父辈建设并维护了第一代陆上模式堆的运行;现在,他们研发了整套退役
技术,护送它完成历史使命。
在三年前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在铅块底下发现了这样一句跨越时空的问候:
“孩子们,辛苦了。”
高武笑着回忆道,“(大家)看了哈哈大笑,都说老一辈可能知道我们要干这个活,提
前给我们写下这句话。”
大家不知是谁写下了这句问候,只知道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其中很多人告别妻儿,只
身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执行的绝密任务是什么。
在他们身后,还有全国2000多个工程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在协同攻关。这些年轻的学
者和建设者唯一确认的,是他们即将开创的事业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与民族命运息息
相关。
2015年,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开工建设。我们不是怀旧,而是要记得;我
们不仅要记得,更要传承。
采访中,黄士鉴回忆道,“我们当年干了一件事,当年就是这么默默无闻;现在回过头
来,又觉得它惊天动地,走过来了,而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