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x 发帖数: 6601 | 1 施展 01月09日
施展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中国史纲50讲》,今天是我驻场回答问题的第七天。
今天咱们来说两个事,第一个事是,我会继续回答一个问题。第二个事情是,我还会就
近期与订阅用户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想法,向你征求意见。
国家的超大规模性
今天我选出来的问题是,是否还有其他国家也有超大规模性?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秩序的一个基础,理解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
的一个关键。
先说结论,当然还有其他国家也有超大规模性,但与中国不是在一个领域中。
世界秩序的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很多种领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
在各个领域全都具有构成性地位或说主导性地位。
所以,世界秩序是在若干个超大规模国家彼此博弈的过程中,逐渐达成一种均衡状态而
演化出来的。
就历史上来说,每段历史当中都会有几个超大规模国家,就当下来说,美国、中国,当
然是超大规模国家,俄国算是半个超大规模国家吧,其他国家都不足以支撑起超大规模
的实力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来界定呢?这就涉及到对于超大规模国家的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世界秩序当中有人们普遍都认可的行为规则,各个国家在一般情况下也都会遵守这些规
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国家可能会违规行动。判断标准就来了,就是,是否有人
能够真正地约束住你?
如果有人能约束你,那你就不是超大规模国家,你仍然是被别人所规定的;如果没人能
约束住你,那你就是超大规模国家,你是有能力参与到底层秩序博弈当中的超级玩家。
所以,如果就当今世界秩序而言,你会发现,美国、中国、俄国,是没有人能够真正约
束住它们的。当然,它们不是在所有领域中都有这个能力,只是在特定的领域中有这种
能力。
具体点说,美国的超大规模性体现在它对于世界资本秩序的掌控力,对于国际政治秩序
和国际组织的掌控力,对于海洋秩序的垄断性掌控力,以及对于国际价值观的掌控力,
最后这一点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中通常又被称作软实力。
中国的超大规模性,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由经济
规模又可以转化出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层面的影响力,这些对于世界秩序都有
着构成性的地位。
后台还有很多用户在问,印度的人口规模也是巨大的,未来会否取代中国的地位,我的
答案是,不会,后面会展开回答。
还有俄国,它拥有美国之外最大的核武器库,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储备,再加
上它庞大的领土,以及战斗民族那种脾性,这些本来都会构成它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力,
奈何俄国的经济实在是提不起来,所以就只能算是半个超大规模国家了。
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搞事情,也就都不是超大规模国家了。
超大规模国家的博弈
就超大规模国家来说,刚才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它们可以参与到世界的底层秩序的
博弈当中。
这就得再解释一下,什么叫底层秩序的博弈。
要说清楚这个,得先看看和底层秩序相对应的表层秩序。刚刚咱们也说到了,世界秩序
当中有一些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有很多都是已经成文的,表现为各种国
际条约、国际法,等等。
这些就是表层秩序,它们规范着各个国家的一般行为。但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表层秩序
有约束力呢?是各个国家都很有道德,愿意认可这些行为规则吗?
并不是。遵守规则这种事情,在根本上并不能指望人们对规则的认可,而只能指望人们
发现违规会受到严厉惩罚,以至于损失远远大于收益,于是就愿意遵守规则了。
这是内在于人性的,博弈论当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把这逻辑表达得很清晰了。如果你
对这个有兴趣,可以去看一本书,阿克塞尔罗德写的《合作的进化》,把这问题解释得
非常清楚。
所以,让表层秩序获得约束力的,并不是人们愿意守规则,而是有人有能力来执行规则
。就像让交通规则获得约束力的,本质上并不是人们守规矩,而是警察会罚款。
那么,就国际秩序来说,是谁有能力去执行规则呢?就是超大规模国家,它们的力量对
其他国家有压倒性优势,就像警察对乱加塞的人有压倒性的权力优势一样,所以这些国
家就能够执行规则。
问题是,这些国家的力量太大了,它们要是违规的话,谁来执行规则?答案是,没人能
做到。这也是我在前面给出的超大规模国家的判断标准。
那么,和一般的国家不一样,超级大国就会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博弈。
一个层面是,它们彼此之间会激烈竞争,这些竞争经常是不受那些表层规则约束的。这
就是我所说的底层秩序的博弈。
这种博弈或竞争,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卡位,在表层规则执行人这个事情上,卡
住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因为这种执行人的身份,在国际政治上是有大量好处的。
当年的美苏争霸,比如今天的中美在很多贸易问题上的争执,都是这种底层秩序的竞争。
还有一个层面是,超级大国在一般情况下也会接受表层秩序的规则约束,因为这样对其
他国家来说才有权威,更容易让它们支持自己来作为规则执行人,从而在底层秩序的博
弈上会更有优势。
但是,一旦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超大规模国家是不会去理会那些表层规则的约束的,
并且它们搞起事情来,也没有谁能够真地约束住它。
举几个例子,比如,美国在2003年打伊拉克,在国际法的程序上是有严重问题的,但是
它就是打了,别的国家也只能默许了。打伊拉克这对美国来说关乎到根本问题,它会不
管不顾,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一般事情上,还是愿意守规矩的。
再比如,2014年乌克兰发生大动荡之后,俄罗斯直接就吞并了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
区,因为这对俄罗斯来说关乎到根本问题,西方世界一片哗然,纷纷制裁俄罗斯,但最
后这些制裁也都无疾而终。
这些都是超级大国进行底层秩序博弈的例子。但是在不关乎根本问题的事情上,美国俄
国也都还是愿意遵守表层秩序的规则的,因为这让自己在国际上更好看,也就更容易拉
到盟友,从而更利于在底层博弈上借力打力。
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国际秩序当中,表层秩序是成文规则,底层秩序是力量博弈。
超级大国的力量博弈,使得表层的成文规则获得生命力,超级大国遵守表层规则,经常
会更有利于它在底层的力量博弈。
所以,国际秩序是分层次的,超级大国层次,和一般国家层次,这两个层次所依从的是
不一样的行为逻辑,不能混在一块来理解。
如果你试图用瑞典的行为规则来规范美国,那是天真;试图用俄国的行为规则来理解日
本,那同样也是天真。
超大规模国家的嵌入性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今天的超大规模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历史上超大规模国家的对
抗,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经济上相互深刻的内在嵌入性。
美苏对抗,发生在经济上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一战的对抗,发生在仅仅是外贸上彼此
依赖的国家。而今天的中美两个超大规模国家,是在工序意义上的相互依赖,美国现在
所有的新科技,要想能够落地,都必须和中国的生产能力相结合。
这个意义上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完全不是历史上那种依赖可比。历史上的依赖,总还是
外部性的依赖,程度或多或少而已。
今天的依赖,完全是内部依赖,脱离开对方,自己运转不了。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用历史不足以类比。
这个情况是全新的,人性却是永恒的。超级大国彼此间的对抗还是会继续,但不大可能
表现为战争,更有可能表现在国际道义的争夺上,也就是对盟友阵营的打造上。打造一
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格局,让自己在底层博弈上更能玩得转。
至于打造得不利的那一方,如果想开了,实际上问题也不大,不会有什么真实的危险,
因为历史情境已经变了。
但这种对抗模式的转型,不是因为超级大国开始讲道义了,而是因为这是今天更加可行
的对抗途径。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中国
还有很多人也在问,印度的人口也是超大规模的,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取代中国的
地位?
我提炼为几点,来简单回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市场吸纳能力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国(再加上溢出到东南亚)的制
造业能力已经穷尽了世界市场的消费能力。世界市场无法容纳两个这么大的国家,所以
印度不会有机会形成制造业上的崛起。
第二,从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来说,仍然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超级供应链网络是制造
业发展的前提,超级供应链又依赖于超级基础设施,这方面印度也没有机会。印度目前
发展得好的,都是对供应链需求很低的如制药业、软件业、服务外包业。
第三,从国民发展欲望角度来说,印度人的信仰使得他们的内心比较恬淡,发展欲望上
不如中国人。
第四,从国民的精神世界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带来一个效应,就是他们同时拥有世界顶
级精英,也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穷人口。
印度的顶级精英,在融入世界这方面的水准比中国高出不少,今天硅谷很多大公司的管
理者都是印度人或者印度裔,很多国际机构的高级雇员也是印度人甚至巴基斯坦人,比
中国人要多不少。但是印度的一般国民却并不能跟上这种步伐。
作为一个国家来讨论的时候,必须看到它的整体性。作为整体性的国家,毕竟印度的规
模在那里,是个必须重视的国家。
但要说有可能超越中国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个体层面或者小的精英群体层面。在整体层
面上,印度的机会不大。
这段时间,和你们在后台的互动,让我非常感动!
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我所提出的一种对于中国的新的理解框架,是如何有可能获得你
的接受和支持,并且帮助我继续加深思考的。
得到用户的高品质,确实名不虚传,这让我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并且,我也因此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考虑专门讲讲走廊地带,是如何从物质力量和
精神格局这两个层面上,从根本上定义着古代的中华帝国,让古代中国突破狭隘的中原
观,而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亚洲帝国的。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在于,走廊地带是理解古代中国秩序的一个最锐利的角度
,把握住它的历史意义,就把握住了理解中华帝国的核心密码。理解了这些,才是真正
地理解了中国。
我们不能仅仅陶醉在所谓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说法之中,而要在真正意义上理解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构造一个真正伟大的帝国的。
真正伟大的帝国,它是对正义的承诺,它是对秩序的担当,它是对人性与生命的真正悲
悯与敬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