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n 发帖数: 956 | 1 旁遮普会成为印度的下一个梦魇吗
来源:环球网 作者:萨仏米 时间:2017-10-30
28 0 印度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我的个神啊》,讲述了一个带着研究人类
目的来到地球的外星人PK,落入印度后的故事。他不小心丢掉了回家必备的遥控通讯装
置,不得不踏上了寻觅之路。PK相信“神”可以帮助他找回自己的贴身之物,可没想到
印度的“神”多得让他眼花缭乱。电影通过PK寻“神”的一系列经历,表现出了当下印
度多民族及宗教信仰的存在现状。
不论你看没看过这部电影,来考考你,以下这幅影片截图中,四种民族服饰分别代表了
哪个宗教(请注意问题,只看服饰猜民族)?
▽
▽
▽
▽
▽
▽
▽
▽
▽
▽
▽
▽
▽
哈哈,答案来了!
没错,图中从左至右,这四个民族服饰分别代表了印度教、基督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怎么样,你猜对了吗?
好了,逗一逗趣,学点小知识。今天的故事,便与包头巾的锡克教有关。
一、45公斤是什么概念
在印巴边境附近,克什米尔的南端,印度行政区划中有个邦(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省”)
叫旁遮普邦。“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河流域”,即印度河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
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汇流处。旁遮普邦的面积不大,有5万平方公
里左右,大概相当于三个北京市。邦首府是昌迪加尔,这个城市也挺有特点,它不仅同
时是邻邦哈里亚纳邦的首府,而且并不归这两个邦中的任何一个管辖,而是作为印度的
中央直辖区(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直辖市”)而存在。
旁遮普邦的主要人口为锡克人。锡克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即锡克教。在梵语里,锡克
教徒(Sikh)的意思是“门徒”、“学生”,表达对本教信仰的忠诚之情。锡克教的创始
人叫古鲁•那纳克,据说与中国的孔子、老子,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被称为
“人类的十大宗师”之一,在印度影响非常大。
话说,那纳克生于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刹帝利种姓家庭,自小便被宗教深深吸引。在他
28岁的一个清晨,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这一天,那纳克像往常一样到河流去洗涤和修
行,但却突然失踪了。连续3天,大家怎样找都找不到他,便以为出了什么意外。但3天
以后,那纳克带着那句“既没有印度教,也没有伊斯兰教”的名言,突然回来了!按人
们的理解,他大概是与王阳明的“格竹”路子差不多,突然“顿悟”了。那纳克结合了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就这样创造了锡克教。
识别锡克人最显著的特征,或许就是他们头上的头巾了。上文图片中包蓝色头巾的,便
是锡克教徒的经典造型。可能有人会奇怪,那个人包着蓝色头巾,为什么坊间对印度人
的称呼,往往却是“红头阿三”(后简称“阿三”)呢?
这是因为,锡克教虽然要求教徒必须包上头巾,但是对头巾颜色并没有特定要求,可以
根据个人喜好而定。而“红头”的来源,是旧时中国上海英租界内的印度警察(多为英
国人从英属印度殖民地调来)常常包着红色头巾——这些“红头阿三”便是中国人早期
接触印度的印象,后来流传了下来。
记得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个年逾花甲、非常虔诚的锡克教徒阿凡达•辛格•
茂尼,将自己的头巾长度增加到了645米,重量竟达45公斤,还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
界纪录。据报道,茂尼一次将头巾穿戴完毕,就需要花费6个小时之久。而且由于头巾
的体积过于庞大,使他无法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只能骑摩托车代步。但茂尼并未觉得
生活有丝毫不便,反而称“每次我戴上它时都感到很高兴。每次一层层的缠绕头巾,就
好像是在建造一栋大楼”。
除了头巾,锡克教教义规定信徒需穿戴“5K”记号,即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
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其中,蓄长发、长须表示睿
智、博学和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
镯象征锡克教的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而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
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穿短衣裤、佩短剑的情况开始少见
,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另外,男性锡克教徒的名字需加上“辛格
”(singh),意为“狮子”;女性教徒的名字加“考尔”(kaur),意为“公主”。比如,
印度前任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锡克教徒。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宗教信仰,形成了锡克人坚定追求存在感的民族特性。早在莫卧儿
王国时期,锡克人便是反对当局统治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还曾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锡克帝国。后来,随着英国殖民者介入南亚,锡克帝国和英国之间展开两次战争,
由于战争条件的各种不对称,以英国胜利、锡克帝国灭亡而告终。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暂时性的“失败”,并没有阻挡锡克人追求自我的步伐
。接下来,平静过后的风雨,比以往时候来得更加猛烈...锡克人,又做了更让人“大
跌眼镜”的事情。
二、“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
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此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是这首《海阔天空》。
为什么呢?1947年印度独立后,旁遮普邦的印度教人数占了很大优势,锡克教人数只占
全邦的三分之一左右。印度政府宣布,在该邦实行旁遮普语和印地语同时使用的政策。
可以想象,在印度的“宗教熔炉”背景下,这对锡克教人民的感情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不行,必须重新起来表达诉求啊!
于是,锡克人提出了要求:建立一个讲自己语言的独立邦。1951年,锡克教政党阿卡利
党(1920年成立)宣布,建立一个新邦,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但是,印度政府开
始担心了,作为一个“倒三角”形的国家,有两个“角”本来就不太平,加上旁遮普邦
的位置紧邻印巴边境...他们会不会有一天“离家出走”呢?最后,他们给出了自己思
考之后的答案:不行!
锡克人的怒火又被点燃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从阿姆利则出发
,步行到德里去游行!BTW,阿姆利则,是旁遮普邦的一个城市,有锡克教最大寺庙“金
庙”(下文对“金庙”将有详述)。但结果并不是很尽如他意,印度政府进行了很大程度
上的镇压,光是被逮捕的人数就达到了2万以上。锡克人怎么会不更加“恨”印度政府
呢?然而,虽然再次遭受失败,锡克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就这样在斗争中又度
过了十几年。
直到1966年,锡克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时印度的总理是尼赫鲁的女儿——
英迪拉•甘地。这个女人,就这样与锡克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别笑,这位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女总理,是真的被锡克人掏空了(直接付出了生命
的代价,后文有述)。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的锡克教卫兵的枪口下。据说,当时有人提醒
她,应该对锡克卫兵采取隔离措施,但英并未当回事。所以后来有人不留情面地评价,
这也许是“尼赫鲁式自大”的一种变相表现吧。
不过在此之前,英迪拉•甘地确实对锡克人做了一些实际的让步。比如,她同意
了锡克人独立建邦的要求,从此,以前的旁遮普邦被一分为三,即锡克教徒的新旁遮普
,还有印度教徒的哈里亚纳、喜马偕尔两个邦。自此,锡克人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
现在看来,锡克人应该解甲归田了吗?不,他们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反而一步步加大
了对自己理想的追逐力度。70年代初期,阿卡利党先是提出了建立“大语言邦”的诉求
,即除了国防、外交、货币、交通等大权外,旁遮普人应该享有更大的自治权。
印度政府没有想到,自己的退让换回了这样一个结果。怎么办?为了打击阿卡利党在旁
遮普邦的影响,避免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英迪拉•甘地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当时的旁遮普邦,除了正统的阿卡利党,还有一部分更加激进的锡克人从中分离出来,
已经在蠢蠢欲动。英便试图通过对这些极端势力的支持,打压阿卡利党的势力存在。用
中国话说,她的想法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万万没想到,到70年代末,这些被支持的锡克教徒,
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卡利斯坦国”的要求。他们所设想的国家,涵盖了当今包括
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古吉拉特邦等多个地区。
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吗?
可以说,80年代成为了旁遮普地区最动荡的时期,事情仿佛向着越来越不可控制的方向
发展开来。在这一时期,旁遮普邦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和骚乱,锡克人之间、锡克
教徒与印度教徒之间,旁遮普邦地方政府和印度中央政府之间.....一切都处在极为混
乱的状态。直到1983年10月,英迪拉•甘地无奈之下,宣布解散旁遮普邦,实行
中央直接治理的措施。但这又怎能阻挡锡克人的脚步呢?1984年6月,锡克人发起了印
度独立以来几乎最大的反抗运动,这就是著名的“金庙事件”。
上文我们提到过,金庙位于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后来,随着锡克教激进势力的发展,
金庙更成了这些教徒的聚居地。1984年6月2日,英迪拉•甘地宣布出兵旁遮普邦
,对金庙及其他40多个庙宇进行围攻,占领了金庙,称为“蓝星行动”。结果是,印度
政府将锡克教激进派领袖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及其追随者等1000多人
也被打死,温和派也有7000多人被逮捕。
“金庙事件”看似是印度政府的胜利,但他们的损失也太大了。同年10月,“印度铁娘
子”英迪拉•甘地,被刺杀身亡了......
在此之后,印度政府不得不开始采取缓兵之计。英遇刺后,她的儿子拉吉夫•甘
地继任,开始对锡克人采取了较为怀柔的措施,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运动看似开始趋于
缓和。
那么,这能够缓和印度政府与锡克人之间的矛盾吗?下一步,旁遮普邦将何去何从?
三、印度版图会变小吗
不得不承认,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旁遮普邦的骚乱确实有所缓和。一方面,
拉上台后,把解决旁遮普问题提上了主要议事日程,先是与阿卡利党谈判,结果双方达
成了十一点协议,得到了大部分锡克人的支持。并且,拉吉夫重新给了阿卡利党在旁遮
普邦的执政机会,这对平息长达三年之久的旁遮普邦骚乱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社会不稳定时期,锡克人也需要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加上到90
年代时,印度政府取消了中央直接治理的措施,给阿卡利党和整个旁遮普邦带来了更加
稳定的社会局面。
然而,拉吉夫•甘地再一次低估了锡克人的意愿。
由于拉吉夫•甘地将对旁邦治理重点放在阿卡利党身上,却对锡克教的激进势力
严重低估了。长久以来,这些人建一个独立的“卡里斯坦国”的梦从来没碎过,一直在
向着这个方向行进。在目标未达成之前,他们并没有因为暂时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放弃目
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印度领导人也许没有仔细读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理解隐
性因素可能对旁邦产生的深层影响。
在这门经典学科中,有一句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
就是说,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对政治发展有着决定作用。那么,旁遮普邦的经济发展如
何?这对它的政治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这就要讲到印度的“绿色革命”了。起始于上世纪六、七时年代的印度绿色革命,在其
经济史上无疑是极为浓重的一笔。绿色革命,大意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生产技术改良措
施,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农业技术改革。而旁遮普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记得“五
河流域”吧)和锡克人独立进取的精神,使以农业为主的旁遮普邦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就这样,农业大省旁遮普邦,有了“印度粮仓”的称号。
听起来一切都不错。不过,如果没有新的转折,那就不符合印度政府的“一贯作为”了。
这次的主角,是印度现任总理莫迪。
莫迪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定位是怎样的?自上台以来,他为实现自己设想的印度“大国梦
”,强力推行“印度制造”,加大国家的工业化力度,把重点投资都主要放在了工业领
域,对农业的关注度并不高。现在看来,莫迪不仅在工业发展上并不稳定(据印度官方
2017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制造业部门增长从去年同期增幅10.7%跌至1.2%,创
下自201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差记录),还被封了个“反农”的称号。
没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印度的经济现代化能够走到什么程度?随着莫迪大刀阔斧的改
革,2016年初,农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下降到18%左右。但在全国的就业人
口比重中,却高达60%以上。不论愿不愿意承认,印度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它的
决策机构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是锡克人,你怎么想?我们脸朝黄土背对天,辛辛苦苦种下粮
食,做你们的“大后方”,却得不到重视和扶持?在这样被“边缘化”的条件下,我们
大胆想象一下,锡克人会不会有一天又不干了?你不管我,我还管你干什么?
如果你认为这个逻辑力度还是不够强的话,那么我再问一句,你知道旁遮普邦还有一个
同名同姓的“兄弟”吗?
讲真,在我们的“巴铁”——巴基斯坦的东北部,有一个省也叫做旁遮普省。这个旁遮
普省,是巴的“超级大省”,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可占巴基斯坦全国面积的四分
之一左右。旁遮普省是巴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也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
这两个重名的“兄弟”关系怎么样?还记得前段时间报道的“印巴边境降旗仪式”吗?
印度在印巴边境的旁遮普邦竖起了一根高达百米的国旗杆。作为回应,巴基斯坦方面也
竖起了一根国旗杆,不过比印度方面的还要高十几米。于是答案来了,这不就是典型的
较劲么?
如果你对世界史感兴趣,就会知道这是印巴分治的又一结果。在印巴独立以前,旁遮普
地区的三块宗教势力: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就冲突不断。到印巴分治时,穆斯林
联盟希望把西旁遮普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当时就遭到了阿卡利党的强烈反对。而在英国
提出的蒙巴顿方案中,原来的旁遮普地区终于被一分为二,信仰伊斯兰教的归巴基斯坦
所有,信仰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归印度所有。这就是旁遮普的“前世之谜”。
说到这个程度,我们再设想一下,同宗同源的两个旁遮普,巴基斯坦一边,经济发展不
断向好,而印度一边越来越黯然失色,这符合印度政府对本身南亚政策的判断和预期吗
?印度这个“薄脸人”,能忍吗?
再进一步说,如果两个旁遮普的经济形势愈加向着两极化方向发展,难道真的不会发生
跨境逃离事件,亦或“大鱼吞小鱼”的情况吗?加上紧邻印巴武装冲突的多发地带克什
米尔,旁遮普邦真的不会像其东北部独立运动一样,成为印度政府的下一个梦魇吗?(
文/萨仏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