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
相关主题
1970年爆破的文艺原子弹--钢琴协奏曲《黄河》红歌《黄河大合唱》89年在台湾解禁 需改动歌词 (转载)
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五丘:红歌作者们的悲哀
《保卫黄河》歌词“红歌”、“红文”作者们的悲哀 (转载)
美国波士顿大学体育馆千人上演《黄河大合唱》第三波义和拳运动是爱国主义?
文革中的钢琴曲,跟朗朗比怎样???“北平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拟在杭州重建
1970年, 文革高潮中的中央乐团在唐人街地铁站拉二胡的老师傅
中国音乐里,叔最爱听二泉映月,梁祝我最喜欢的毛主席诗词 - 冷眼向洋看世界
美国悍匪系列之三 - 俄克拉荷马城惊天大爆炸 (zz)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殷承宗话题: 黄河话题: 钢琴话题: 协奏曲话题: 江青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B
发帖数: 4796
1
第五章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5)
第1节 《黄河》的东风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5)
1968年年轻的殷承宗
世界上的奇迹,大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到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
史成就英雄,就像那个“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古老且悬而未决的热门话题那样,
困挠了人类几千年,令我们辩论不休。
从殷承宗的前半生来看,无疑是历史成就了他,使他去艺术资产阶级化,开创艺术民族
化的先河。
在殷承宗的艺术生涯中,最赋予传奇色彩的奇迹,还不是《钢琴伴唱红灯记》,而是钢
琴协奏曲《黄河》。
《钢琴伴唱红灯记》用殷承宗自己的语言来说,是“用钢琴说中文”,那么,钢琴协奏
曲《黄河》,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说:是殷承宗用钢琴说中国魂,并且同时自动翻译成
英文、俄文、法文……,即世界通用语,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而这个奇迹,也是有它的历史必然。1968年7月1日,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一炮
打响后,誉满大江南北,几乎所有文艺舞台都向殷承宗开绿灯,等待殷承宗去发掘的资
源,那更是应有尽有。最关键的是,《钢琴伴唱红灯记》给殷承宗带来无限的创作意欲。
殷承宗原本是古典音乐科班出身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搞“阳春白雪”的。自然而
然,殷承宗在建立了一个独自的位置后,也想让中国人民大众听到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的
,下接中国地气、上接“阳春白雪”的钢琴大餐,发挥钢琴这个乐器的最高境界。
虽说并没有别人给他什么压力,也没有人逼他,但是殷承宗知道,音乐人,最不能等的
就是时间,每一个时代,有非它莫属的时代气息,谁能够坚定地舍去旧时代的糟粕,输
入新时代的血液,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时代的新潮流。
《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后,殷承宗面临尽快拿定下一个创作主题。好马不吃回头草,好
马还得马不停蹄。
殷承宗是1941年出生的,当他懂事的时候,就迎来了新中国。除了接受鼓浪屿独特的基
督教氛围里的圣诗歌音乐以外,殷承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发源于红色根据地的革命歌曲
。例如从轻快活泼的《解放区的天》、节奏紧张的《团结就是力量》、雄壮有力的《解
放军进行曲》、到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洪湖水,浪打浪》,当然也包括史诗般、
饱含中国苦难、艰辛,又具胜利豪情的《黄河大合唱》。一个自幼喜爱改编钢琴曲的天
才,对史诗般历史巨篇《黄河大合唱》,自然是情有独钟。
殷承宗虽时年仅27岁,却已游艺乐海多年,可谓精通古典。人家殷承宗玩钢琴协奏曲,
还是少年时候的事情。殷承宗知道,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用钢琴协奏曲来表现是
再恰当不过了。一方面,《黄河》这个以水的声音为基调的曲子,它的色彩变化,正是
钢琴协奏曲的用武之地。因为“钢琴协奏曲”可以调动两种以上的乐器进行协作,从而
使作品达到单一的乐器所达不到的演奏效果。“钢琴协奏曲”甚至可以通过乐队中不同
乐器的合奏,与钢琴之间的协作,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情绪。
另一方面,殷承宗追求的民族的东西,所需要的是中国特色的乐器。例如中国的笛子、
唢呐等,与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结合,也是可能的。这样,既可以在创作中运用西洋古
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在曲式结构上体现中国传统风格。
而且,殷承宗从《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成功中,悟出只有选择人民大众脍炙人口,人人
喜爱的歌曲加于创作,才能够在人民中站得住脚,那真是非《黄河》莫属了。
心中的谱打好了,需要一个团队,也需要体验黄河,体验船夫,体验怒吼的黄河水,这
可不是殷承宗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那时候,走出一步京城,都要单位证明的。无论
如何需要组织上的许可和支持,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嘿嘿,殷承宗从9岁起,就是一个“万事无备、不欠东风”的男孩子。曾记否殷承宗3岁
时,殷家本来没有钢琴,突然一天,殷承宗的三姑父把一架钢琴暂寄他家,成全了殷承
宗弹琴的梦想;8岁时,没有任何背景,突然因二哥的独唱伴奏者缺席,临时补缺,在
鼓浪屿的私人家庭音乐会第一次亮相,被主持人看好,成全了殷承宗9岁的鼓浪屿钢琴
独奏演出;12岁时,殷承宗想接受钢琴正规教育,但是没有钱,突然厦门音协主动出赞
助费,成全了殷承宗远赴上海考音乐学院附中;等等,数不胜数,真的,真的,想东风
,东风就刮来的人,还真的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我们的殷承宗也是哦。嘿,这次东
风是谁呢?就是那大名鼎鼎的江青。
当时,江青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相当首席执行政委吧)。那时候的干部,与当
今干部的最大不同,就是善于直接与下面的人接触,了解人民的情况,倾听人民的要求
。殷承宗是中央乐团的脸,经常出席中央召开的座谈会,当然也就经常被首长接见。
就在殷承宗腹稿已定之时,有机会参加一次江青接见的首都文艺工作者会议。接见时,
殷承宗向江青提出自己想把《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钢琴协奏曲,江青颇感兴趣地说:“
《黄河大合唱》还是不错的,但要留曲不留词。
”江青明确表示支持殷承宗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5)
文革期间江青接见文艺工作者
后来人们对江青这番话,有各种版本的解释。稍微事后诸葛亮地想一下,其实很简单,
江青就是让殷承宗把歌唱的部门取消,改为单纯的钢琴协奏曲,并没有批判《黄河大合
唱》作词家光未然的歌词,也没有否定光未然当年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更
没有阻止今后也同样启迪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象力和乐思。这是
后话了。
那时候,江青是代表中央的,况且,江青是被那个时代认定为文艺旗手哇,这件事,她
不管,谁管?这件事,殷承宗不问她,问谁?后来,殷承宗因为江青在政治上的失脚,
受到打击,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只能令人感叹历史的无奈。
1968年,江青的一句话,当然就是一锤定音。一个国家领导人说话如果不算数,岂不国
将不国了?中央乐团雷厉风行,马上让殷承宗组建一个团队,集中精力创作钢琴协奏曲
《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班子,由殷承宗确定和召集。殷承宗通过组织调来了储望华
、盛礼洪,组成了三人创作小组,后又加上殷承宗的学生,同是鼓浪屿出身的许斐星(
*2)作秘书,创作进行到第四部分时,殷承宗又请来刘庄。
团队组成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向黄河。当时中国的各个单位,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
,都由军代表当领导。殷承宗这个团队也由军代表率领,到黄河体验生活。
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名作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其实最初不在京城,而在黄河,
从陕西省吉县黄河壶口(*3)开始。为了寻求革命先烈的足迹,体验船夫劳动,深入实
情实景,捕捉创作灵感,殷承宗远大的理想和民族感情,促使他奔向黄河。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5)
【未完待续】
注*2):许斐平(1952~2001):1952年出生于鼓浪屿,6岁在鼓浪屿三一堂公开演出
,8岁随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森学习钢琴。“文革”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
首席钢琴独奏。1979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次年转入著名的茱莉亚音
乐学院。1983年,获钢琴界最悠久的赛事——鲁宾斯坦国际钢琴赛金奖。《纽约时报》
和《华盛顿邮报》称他为“钢琴界的国际之星”。2001年11月27日,他在乘车从哈尔滨
去往齐齐哈尔的高速公路上不幸车祸身亡。
注*3)在陕西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被确定为《黄河大合唱》词诞
生地,列入革命遗址重要党史(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
日战争时期,词作者为张光年,笔名光未然。
W*****B
发帖数: 4796
2
第2节 奔向黄河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6)
黄河老乡
8年前,殷承宗在列宁格勒(现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期,徘徊在列宁格勒的博物馆
、音乐厅、冬宫、城堡,体验俄罗斯文化、历史,吸收俄罗斯的艺术精华,抓捕前辈的
精彩音符,理解大师们的音乐语言,终于摘下世界顶级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第二名。8
年后的今天,殷承宗奔向黄河。这时候,殷承宗的身上已经看不到苏联学派的影子,人
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热爱黄河的赤子。
少年时期的殷承宗,追求还多少停留在有限的物质世界(荣誉、勋章、排行);青年时
期的殷承宗,追求的是无限的精神世界。殷承宗的内心,正在经历一种悲壮的自我革命
,就是小的“自我”与大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冲突。
8年前费尽心血获得的那些华丽的勋章,对一个青年还是那样具有诱惑力。现在,要费
多倍的心血去反抗它,去漠视它,又是一个怎样的壮举。
就要如同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
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
,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
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
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
练。”
从毛泽东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民”的审美标准
。来衡量文艺界人士的领袖。在当时就有很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不能够接受,现在
更不能接受。几千年来,特别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说“与群
众打成一片”,就是与群众站到一起,都觉得身上不舒服。一些知识分子故意写一些群
众看不懂,听不懂的东西,卖弄所谓的“学问”。
文革中提出:“让古典见鬼去吧”、“砸烂封、资、修”。固然,革命时期,难免说辞
会有过激,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也很通情达理:就是你拿人民的工资,就应该写人
民看得懂,听得懂的文学、音乐。
偏偏殷承宗这个人,自幼有一种天生的亲民力。前面提过,还在9岁的鼓浪屿第一场钢
琴独奏音乐会上,殷承宗就以自己的意志,选择弹奏他自己改写的人民大众喜欢的《解
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接地气的钢琴曲。很自然,在殷承宗创作《钢琴伴奏
红灯记》后,进而想到再创作人民喜爱的东西,经过一番思考和与同事们的讨论,终于
锁定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
殷承宗要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泽东说的“学习群众的语言”。
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了解黄河沿岸的民乐,及其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旋律。
殷承宗第一件事,就是与他的团队,从北京出发,奔向黄河。
殷承宗一行人最初落脚的黄河壶口,地理位置正好是在黄河以东的山西省、和黄河以西
的陕西省中间。滔滔黄河水,在这个交叉点骤然汇集,恰如从巨大无比的壶中倾泻而出
。中国古籍《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故名“壶口瀑布”。五
百余米宽的急流,出其不意地被两岸的苍山挟持,上宽下窄,在五十米的落差中,无拘
无束地奔腾。殷承宗从那声势如万龙鼓浪、气势如排山倒海的千古奇观中,得到的灵感
,全部体现在钢琴协奏曲《黄河》。
除了黄河壶口瀑布惊涛骇浪的听觉和视觉的再现以外,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来自船夫的
体验。殷承宗团队亲自在黄河急流中划船摆渡,到达壶口瀑布上游。船上的东西,由其
他运输工具从陆上运走。在船上拴上绳索,用人力将空船从河中拉上旱路,与当地的船
夫一起拉纤,一起流汗,一起领会战胜惊涛骇浪的喜悦,这就是传说中的“旱地行船”。
拉纤的时候,船夫们为了统一步伐,把劲使到一块儿,运用传统的喊号子的办法。殷承
宗团队在船夫的带动下,也一起喊号子。这些细节都体现在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
夫曲。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6)
黄河船夫们的形象图
殷承宗团队甚至与老乡一起住下来,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在与他们一起生活中,探访
民间音乐和乐器,了解黄河沿岸的民俗。殷承宗及其团队还走访了黄河沿岸的老乡,倾
听他们叙说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真人真事,英勇抗战的故事。殷承宗每
天写创作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标下跳跃在心灵的音符,这些都反映在后面的乐章。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6)
黄河民乐
殷承宗行1000多里路,接触1000多个人,记录下1000多个感动的音符。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音符,认真、刻苦地体验黄河的过去、现在、未来。
殷承宗团队从黄河体验生活回来后,由殷承宗总括,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为了让老百
姓听得懂,《黄河》采取组曲的方式,一段一段地展开,最后定为四个乐章:
1、《序曲:黄河船夫曲》(Prelude: The Song of the Yellow River Boatman )、
2、《黄河颂》(Ode to the Yellow River)、
3、《黄河怨》(The Yellow River in Wrath )【后来审查时,江青提议改一个字,
即“怨”改为“愤”,最终以《黄河愤》问世】、
4、《保卫黄河》(Defend the Yellow River)。
仅用一年时间,《黄河》就完成初稿。1969年年底,殷承宗把钢琴协奏曲《黄河》,送
到中央审查。殷承宗在焦虑的等待中,迎来了1970年新年。
这时候,殷承宗还不知道,1970年,将是时代赋予他45年以来波澜万丈、跌宕起伏命运
的开始。
笔者注意到,在殷承宗鼓浪屿家的客厅里,45年以来一直悬挂着一幅黄河的照片,宛如
标志着殷承宗的音乐生涯心路历程,相信,45年前,黄河已经与殷承宗结下不解之缘啊!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6)
45年来殷承宗鼓浪屿家客厅里悬挂的黄河照片
【未完待续】
W*****B
发帖数: 4796
3
第五章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7)
第3节 江青审查点评钢琴协奏曲《黄河》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7)
男装丽人江青
钢琴协奏曲《黄河》提交中央后,正式接受中央的审查。提交后,并不像小说里常见的
“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而是“其应若响”。先是时为“中央文革小组第一
副组长”的江青,亲自挂帅,进行了两次审查。一次是非公开的,属于内部审查,主要
由江青提意见;另一次是公开的,属于小型公开试演,主要由周恩来提意见。
这里,笔者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咦,真的吗?一部《钢琴协奏曲》,居然要惊动中央
领导亲自审查吗?有这个必要吗?!”
可是,低头想想,我们今天文艺界的这个样子,什么都以“钱”来衡量,什么都以“钱
”来说了算。按照现在这种标准,就不必要任何审查啦。只要能赚钱,只要有“钱”,
就无所谓什么《黄河》、《红河》、《黑河》嘛。可是在文革时期,思想教育是头等大
事,所以,将要在全国公开的《钢琴协奏曲》,当然有必要做认真的审查。中央很重视
,真的是百忙中亲自审查。
第一次审查,是以书面及听取录音的形式。江青马上做出具体的批示:江青在总体上肯
定了这部作品后,具体指出两点耐人寻味的意见。
第一点是认为:“《黄河怨》改成《黄河愤》比较好”;
第二点是强调:“第四段《保卫黄河》,尾声用《黄河颂》的旋律,掀不起高潮,建议
用《东方红》旋律和《国际歌》旋律。”
针对江青的意见,中央乐团并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立即执行,也不像传说中那样的
“一呼百应”,而是在乐团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在讨论中,对江青提出的第一条意见,即“黄河怨”改成“黄河愤”,众人都觉得改的
好。可是对江青的第二条意见,众说纷纭,赞否两立。有意思的是,当时乐团最有代表
性的两个人,正好持两种不同的代表性意见。
这两个人是谁?一个就是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另一个就是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殷
承宗。
李德伦认为加上《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就不是《黄河》了,让人感觉“不伦不
类”的。估计在当时,李德伦应该不至于用“不伦不类”这样的词,是文革后这么说的
。不过,李德伦反对倒是真的。
与李德伦提出相反意见的殷承宗,说:“我觉得首长说得有道理。这两首歌曲全世界都
知道,一听就明白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斗争,有政治高度,应该加上。”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7)【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7)
李德伦
殷承宗
从传统的论资排辈来说,李德伦当时52岁,已是中国交响乐的佼佼者,殷承宗当时才28
岁,刚刚崭露头角,再怎么说,也是辈分不同;另外从一个乐团的职位来说,乐团指挥
的威信,远远高于钢琴演奏家的威信。可是在文革期间,偏偏不论资排辈,传统的东西
毫不算数,再加上李德伦那时候,是刚刚从“牛棚”出来的。当时,乐团的大多数人,
还是比较赞成殷承宗的想法。所以,殷承宗的意见最终占了上风。
说句朴素的感想,李德伦虽然最初反对加入《东方红》,但是,从纪录片《钢琴协奏曲
黄河》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德伦的指挥,非常到位,在第四乐章后部奏起《东方
红》旋律时,李德伦相当投入,昂然举目,深情地眺望高高悬挂在舞台背景中的、年轻
时代戴八角帽的毛泽东照片,他真的热泪盈眶,接着大手气宇轩昂地一挥,调动起整个
乐团,群情激昂,那种豪情英姿,甚至比殷承宗更加激情四射,令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注*4)
我们再回到审查后的乐团,经过讨论,统一了步调后,进入改编工作,一番彩排,第四
段《保卫黄河》尾声终于加进了《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
这里插一段后话,文革后,1980年代,《黄河》被禁演,一个名叫石叔诚的人(后面将
介绍到他),把钢琴协奏曲《黄河》改成删除《东方红》和《国际歌》的版本,也灌制
了唱片。所以,市面上流传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1970年殷承
宗原汁原味的版本,加入《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第二种版本,是删除《东方红
》和《国际歌》旋律的改版。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7)
任何事情,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所谓的“带有它的历史烙印”。要不要加入
《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存在人为的争议,也不是不可理解。目前,中国演奏钢
琴协奏曲《黄河》的代表人物有三个人:第一位,自然是公认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元
祖殷承宗,另外二位是石叔诚和朗朗。
殷承宗始终坚持弹1970年版,即加入《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的原版钢琴协奏曲《
黄河》。曾经师事殷承宗一年的朗朗,也弹殷承宗版本。我记得朗朗在2008年奥运前,
在天安门广场演奏的就是殷承宗版《黄河》。
石叔诚弹自己改的版本、即去掉《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的版本。这里稍微提一下
,石叔诚和前面提到的许斐星,是后来被殷承宗请来工作的。石叔诚担任钢琴协奏曲《
黄河》的B组独奏演员,当然必须充分领会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意图,不然无法
配合演奏。
石叔诚当时23岁,许斐星17岁,比28岁的殷承宗年轻,不可否认,他们是殷承宗团队中
的新鲜血液,有时代的气息,他们也发表过一些接地气的意见。不过当时的分工,他们
没有直接参与实际创作。不过后来,石叔诚自己认为他也是创作者,并且,独自改版钢
琴协奏曲《黄河》,删掉第四乐章的《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对此本文不加评论
,读者各取所想最好。
不过,有一个事实不得不提一下。1976年,殷承宗因为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钢琴伴
唱红灯记》,受到长达四年的政治审查,甚至有十个月失去自由。那时候,并没有第二
个人站出来表示: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时过境迁,振振有辞地追诉自己是真正的创作
者,却又大有人在。
弹者有意,听者也有意,就是这个“去”和“留”《东方红》的有趣之处。除了对音乐
本身的理解程度和趋重之处不一样以外,更多的是听者,也都带有自己或多或少的政治
倾向吧。这里暂不一个一个做介绍。不过,作为当事者殷承宗的想法,还是有必要披露
的。毕竟,殷承宗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一部分。
殷承宗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黄河大合唱》与《黄河》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
们是两个特别时期的产物,一个是“抗日战争”,一个是“文化大革命”,创作初期《
黄河》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黄河颂版”,另一个则是“东方红版”。现在公开演出
的是加进了《国际歌》和《东方红》旋律的版本。”
殷承宗很淡定地说:“我们当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创作出让老百姓听得懂
的音乐,因此走了一条‘通俗’的道路。我觉得我们当时就是选对了题材。因为《黄河
》这一个题材,这样的旋律,这样的气派就非常适合用钢琴协奏曲的形式来演奏,而且
当时我觉得我们的想法比较简单和纯朴,就是想让普通的老百姓一听就能够懂,说不定
就是因为这种很简单、纯朴的想法,让《黄河》留下来了。一稿时,高潮不够,将《东
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与《黄河》巧妙地融于一体后,政治上、艺术上,都取得了
很大的效果,表达出了最为强烈的感情。我没有想到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在中国
乃至全世界都在越来越多地弹了,现在每年都有五十几个国家在播放或者演奏这部作品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未完待续】
注*4)
与笔者的感受完全不同的人,还是很多的,有一位据他说是李德伦学生的王刚曾经发表
文章说过:
【我曾经在教室里向李德伦提过这样的问题:当纪录片《钢琴协奏曲黄河》中出现了《
东方红》的旋律和毛泽东画像时,我们都看到作为指挥的你哭了。你为什么哭?
李德伦说:你们大概还不知道我善于演戏,严格地说我曾非常认真地演过戏,先是在舞
台上,以后是在生活中。
听不出他的口气里有多少自嘲的成份,声音不大,却让我听的清清楚楚。那是在1987年
5月,那是一个晴天,那天除了有许多人的目光以外,还有阳光照在李德伦的脸上。你
很容易就看清楚他脸上的变化,还有他那令人永远难忘的眼神。
我在网上看到了李德伦的墓志铭,那是在我结束了那年采访的16年之后——“光阴如同
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而音乐回报给他的,除了快乐和荣誉,
还有痛苦和遗憾。他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是多么准确地把握着旋律,却常常无法掌握自
己和音乐的命运。然而,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
。”】
——摘自 王刚 (东方历史评论)
W*****B
发帖数: 4796
4
第五章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8)
第4节 钢琴协奏曲《黄河》终于登场啦
【原创连载】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8)
当殷承宗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江青的意见,要不要加入《东方红》和《国际歌》,站
出来对乐团指挥提出相反意见时,也许人们只是从世俗的眼光,把殷承宗支持江青的意
见,看作迎合政治需要。殊不知天下的难事,就莫过于支持新的革新了。人们更愿意遵
循守旧,因为几千年来人们习惯了咀嚼前人栽培的粮食。
实际上在短短的10年以后,人们也真的这样下了结论,说殷承宗迎合政治需要,甚至说
殷承宗是那个“四人帮”的爪牙。这使殷承宗为他自己的这一坚持,付出了意想不到的
代价。但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不是一个“10年”说了算的,在那以后的20年,30年,
40年……,对,今年满45年,再来看这一幕。历史给殷承宗下了一个答案,
殷承宗迈出的那一步,给未来留下了抹不去的里程碑。
石叔诚后来改版去掉《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中国大陆境内
被承认,得于在80年代的大舞台演奏。1981年及1991年两度获中国文化部嘉奖。但具有
讽刺意义的是,外国电台演奏的,却是殷承宗1970年原汁原味加入《东方红》和《国际
歌》的版本。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艺术就是艺术,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才能够
被保留下来。这是后话了。
话说1970年2月,钢琴协奏曲《黄河》,经过改编后,第四乐章加入了《东方红》和《
国际歌》旋律。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对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公开审查
。首次试演,那时候的语言叫“汇报演出”。(不得不说,听起来,很温馨哦)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出席了这次公开试演。中国第一大忙人周恩来日理万机,百忙中
亲自参加“汇报演出”,使中央乐团群情激昂,大家以最热情的情绪投入演出,嘿嘿,
在第四乐章《保护黄河》最后一段时,把鼓皮都打破了。
周恩来听着听着,进入第四乐章后,一直情不自禁地打拍子,当最后一个音符隆重落下
时,人们还屏住呼吸,只听周恩来激动地喊道:“是星海复活了”。
一般来说,周恩来是一位“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的政治家,这时候的周恩来,被钢琴
协奏曲《黄河》的艺术感染力所动,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分外鼓舞了殷承宗及其团队和
所有参与演出的中央乐团成员。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改编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和支持后,中央决定先公开试
演几个月,征求工农兵群众的意见。
今天人们已经不可想象的是,中国最高水平的中央乐团,浩浩荡荡开往北京郊区房山,
为农民兄弟姐妹们免费上演世界巅峰之作钢琴协奏曲《黄河》,为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
留下了激动人心的经典记忆。有群众写给殷承宗的信中说:“感谢殷承宗小将,给我们
中国人民,奏出了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最强音。”

钢琴协奏曲《黄河》,如同殷承宗力求做到的通俗易懂,是中华民族高尚人格与完美艺
术的统一,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盛赞。
【原创连载】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8)
中央乐团在房山为社员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0年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献给劳动人民共同节日的礼物,钢琴协奏曲《黄
河》将在首都民族文化宫剧院正式公演。来自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聚集在北京民族文
化宫,这一天的演出节目,把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压轴戏,安排在最后一个节目。
第一个节目,是殷承宗一炮打响的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台下观众,好像就专门等
着这个节目似的,报幕员一说出《钢琴伴唱红灯记》,人们爆出的掌声如雷轰鸣,殷承
宗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
可是,世事无常,天有不测风云,其实钢琴演奏家这活儿,意外地,不仅技术含量高,
而且是重体力活,其优美身姿全部靠那娇贵的腰椎,偏偏殷承宗的腰,像恶作剧的小顽
童,在弹到经典名句“浑身是胆雄赳赳”时,突然闪了一下,一阵剧痛瞬间传遍全身。
好在,人们被李玉和那“浑身是胆雄赳赳”的大幅度动作吸引了眼球,没有人注意到殷
承宗闪了腰。殷承宗意识到不好,但是,专业意识使他咬紧牙根,顶住剧痛,一直坚持
弹到最后一个音符。可是人已经整个动不了,站都站不起来。只好坐着谢幕。
当帷幕在热烈掌声中徐徐落下时,豆大的冷汗已经爬满殷承宗的额头,因为痛,脸色变
得铁青铁青,站在舞台侧面的应急医务人员,马上意识到严重事态发生,立刻将殷承宗
从后台送到附近的邮电医院。
医生诊断是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和体力消耗造成的突发性闪腰,腰椎闪失这个病,其
实没有药治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石膏固定好腰椎,然后一动不动,以人体骨头本
身的修复愈疗能力获得痊愈。可是,这天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压轴戏,也是对中
国,对全世界亮相的一台不容缺少的钢琴协奏曲哇。
殷承宗二话不说,表示一定要克服疼痛,拿下这台“压轴戏”。医生马上做最基础的措
施,打麻药针,套上仿石膏、拿绷带把殷承宗的腰整个绑起来,然后临时将殷承宗习惯
的琴櫈,加上靠背,以防万一颠倒。
殷承宗在最后压轴戏前,被抬回舞台,破例省列了入场镜头,直接坐在加上靠背的琴櫈
前,等待帷幕徐徐打开,以殷承宗的毅力和天赋,不立非常之志,焉为非常之人,犹如
神遇魄夺,殷承宗高度精神集中,在乐队全体成员的配合下,演出大获成功。
台上台下沸腾起来,台下的观众,为殷承宗时而轻如游丝、时而石破天惊、时而欲言又
止,时而震撼山河的精彩演奏热烈鼓掌;台上的乐队队员们,则为殷承宗克服剧痛、倾
心地投入而报于同志间的热情鼓掌。
这第一场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让殷承宗整整三天一动也不能动。好像上帝要强制
殷承宗休息似的,殷承宗从三岁开始弹钢琴起,还是第一次三天没有摸钢琴哩。这时候
,殷承宗做梦也没有想到,六年以后,没有闪腰,却被禁止十个月无法摸他心爱的钢琴
。如果说,上帝真的存在的话,也许是漫漫人生路中的一个试炼吧。
b********n
发帖数: 38600
5
W*****B
发帖数: 4796
6
第五章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9)
第5节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29)
说到艺术作品的“价值”,自然会引出一个“说了算”的根本问题。
是艺术家自己说了算?还是听众说了算?或是企划的赞助人说了算?
具体到钢琴协奏曲《黄河》,调动一大批乐器进行协作,这就是为了让作品达到“钢琴
独奏”所达不到的演奏效果和情感高潮。
这个“高潮”,艺术家自己说了算(殷承宗)?还是听众(人民群众)说了算?或是企
划的赞助人(江青等中央领导)说了算?
在关注本传记的网友当中,有人在点评时,说:“为什么大多的人认为《东方红版》的
比《洁本版》听起来更令人‘高潮’?因为它就是‘政治’。”
这样,就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出现了两个版本价值的争议。所谓“政治”,是
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政治”的内涵,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象征。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因此,谈论钢琴协奏曲《黄
河》的价值,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象征和反映了那个时代。
从历史来看,并不是所有时代,都可以拥有象征那个时代的音乐作品。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时代,都有象征它的作品呢?这是因为,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够造就
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比如,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请想:谁能例举出一部音乐作品,代表改革开放的时代吗?或者说:有没有一部乐曲,
可以反映我们现在的“政治”呢?笔者目前还找不到。
然而,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非常成功地象征了它所属
的那个时代。现在中国的钢琴人口,已经达到4000万,可以达到钢琴高手水平的人,也
数以百计。可以说,改革开放后,造就出一大批“没有思想”的钢琴高手,却没有造就
出一个“有思想的”钢琴艺术家。
因为还没有看到一个人,创造出一部反映我们现在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钢琴音乐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超越殷承宗的钢琴艺术家。
虽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后起之秀,比如朗朗、李云迪等等。可惜不得不说,朗朗充其量,
也只是重复弹着外国的古典,或者是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李云迪也就是反复
弹肖邦,他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创钢琴曲。
从时代的物质条件和个人的家庭条件来看,他们都远比殷承宗优越。殷承宗12岁才从鼓
浪屿到上海,接受钢琴正规训练。我们来看朗朗,他14岁,就留学著名的美国科蒂斯音
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接受美国正规训练。
那么,是朗朗的天赋比殷承宗差吗?是朗朗所在的时代比殷承宗闭塞吗?是朗朗的视野
比殷承宗狭窄吗?都不是。
造就殷承宗的,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殷承宗比别人更灵敏地把握了脉
搏,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所以,他给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一座独创的里程碑。
《东方红》在那个时代,不可置疑地赋予了其特殊的政治意义。但是,那个时代的政治
,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啊。不突出它,突出什么呢?
再说《东方红》本来就是陕北民歌,它的乐感及其发源地特有的气脉,与中原千古黄河
那震撼山河的呼啸,形成虎啸风生、龙腾云起的艺术效果,艺术上犹如画龙点睛,把《
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地把整个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气氛
及情绪推向高潮。
应该说,江青提议的《东方红》旋律插进《保卫黄河》后部高潮,恰如“众里寻她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人拍案叫绝哇!
大凡能够留在历史上的钢琴协奏曲,都具有某种史诗性。插入《东方红》旋律,在不经
意之中,使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了反映那个时代的史诗。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
过了黄河本身的局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悲怆历史。
再来看看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消除了《东方红》和《国际歌
》旋律,改成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里“我们看到了河岸,我们登
上了河岸”的旋律。无形中,把毛泽东领导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的最强音,矮化成为“河岸”之音。
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一部钢琴协奏曲,是无可非议的。石叔诚钢
琴技巧也是一流的,他弹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遗憾的是,石叔诚只是停留在“怨”
和“慕”的河岸,没有挺身“站起来”的伟岸风姿,失去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以说就是单纯把早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翻译成钢琴曲。当然喜欢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惜,要想在历史上留下来,就不是那
么乐观了吧。前面也提到,世界各国演奏乐团就舍掉石叔诚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殷承
宗的《东方红》版。
笔者认为,殷承宗版钢琴协奏曲《黄河》,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具有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不是殷承宗说了算,也不是人民说了算,当然也不是江青说了算,而是历史说了算。
无独有尔,历史上,甚至超乎作者自己意料的名作,也是有的。这个原因,也是因为作
者在不经意中,代表了时代的象征。例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1812序曲》,这是为纪念
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胜利而作的。《
1812序曲》,描绘残酷战争时,插进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部描绘俄国人民赢
得了战争的胜利,插进俄国国歌,并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乐曲中的炮火
声,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破天荒地起用真的大炮。
柴可夫斯基完成《1812序曲》,他自己对这部乐曲就不很满意。柴可夫斯基写信给他的
女赞助人梅克夫人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
此,这部乐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但柴可夫斯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高尔基极为
赞赏《1812序曲》,说:“这首序曲,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
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
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读者难道不觉得,用高尔基的关键词“深具人民性的音乐”、“高举于时代之上”、“
表达出庄严的历史时刻”来评价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也十分贴切么!
笔者家长辈是搞自然科学的,有一次,笔者问长辈,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和一个出色的音
乐家,如果硬要比的话,您认为哪个更伟大?笔者想,长辈自己是科学家,一定会说科
学家伟大,没想到长辈回答说,音乐家更伟大。他告诉我:因为音乐家的作品,错过了
那个时代,就不可能再创作出同样的作品了。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在他之后也是可能
的。比如牛顿定律,不是牛顿先生发现,也会有龙顿先生发现,只是,发现时,也许不
是看到苹果落地,而是看到桃子落地喽。而贝多芬离开了他的时代,就不是贝多芬了。
没有文革,就没有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离开了文革,殷承宗就不是那个殷承
宗了。
【未完待续】
W*****B
发帖数: 4796
7
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乐章,黄河颂,非常抒情,又很豪迈。

:来到这世上,我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b********n
发帖数: 38600
8
冼星海于1939年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1941年往莫斯科进修,把此曲重新编写及
配器。其后分别由李焕之、瞿维及严良堃等先后加工整理

【在 W*****B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乐章,黄河颂,非常抒情,又很豪迈。
:
: :来到这世上,我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W*****B
发帖数: 4796
9
第六章 人生大起大落(30)
第1节 《黄河》穿越国境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30)
1973年殷承宗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上海市革委大礼堂合演
1971年6月,北京的天空蔚蓝蔚蓝,初夏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普照着大地,使那些清纯
的小花儿们,怎么看,就怎么顺眼。殷承宗就像那些初夏的花儿、心想事成,无忧无虑
地展开他的才华,怎么看,怎么幸运。
一个当时少有的机会,又不经意地降落到殷承宗的身上。殷承宗接到通知,他获准随中
央芭蕾舞团,代表中国文艺界,出访欧洲。谁也没想到,钢琴协奏曲《黄河》,才刚刚
诞生一年,就要出国啦。
当时出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一般情况下,工农兵出身的人员,
比较容易获得批准,家庭关系复杂的人,特别是文艺界人士比较难获得批准。比如殷承
宗家,由于其父亲早年在上海经商、又移到香港,他们在海外各地都有亲戚、朋友,就
属于家庭关系复杂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在我们今日,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因为成千上
万的出国定居人员,都纷纷从国外举家“海龟”呀,已经没有人把出国当成什么大事情。
凡事有其时代背景,1958年,中国保送到波兰留学的中国钢琴新秀傅聪,于1959年放弃
回国,放弃与其父、著名翻译家傅雷团圆,出走英伦,铤而走险了一出“回首望天朝,
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的人间悲剧。之后,傅雷夫妇饱尝“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悲念,在巨大的压力和声讨、批斗中双双选择不归之路。
无独有尔,前面提到的,1967年1月,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的马思聪,在文革批
斗旋风中,携妻子、儿女从广州雇佣蛇头黑船,偷渡至香港,后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陪同
,乘专机到美国,轰动国内外。这些事对中国公务人员出国访问,造成很多人为的关卡。
即使这样,殷承宗虽然出身比较复杂,但他为工农兵创作佳作,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
很快就得到上级批准,得于随团出访。
当然,这次出访,并不是殷承宗第一次出国。早在中央音乐学院时期,殷承宗已经出国
留学,而且在莫斯科也上台演奏过60多次钢琴独奏。但这一次,殷承宗是在文革,这个
非常时期出访,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文艺战线出访,非同小可、责任重大。
这次外访演出,拟定去六个国家,他们是: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英国、
法国、意大利。
所到之处,在演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芭蕾舞之前,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
黄河》都作为开场大戏隆重上演。
这次外访演出,在国外,引起了轰动,每场爆满,很多外国人甚至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前去剧场,又抱着满意、欣佩的笑容离开剧场。
当时世界对中国,犹如今日世界对北朝鲜,每个国家都在议论北朝鲜,甚至每个人都爱
点评一句半句北朝鲜,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真正了解北朝鲜,貌似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
北朝鲜那样。那时候,每个国家都在议论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但是,没有一个国
家真正了解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
那时候,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文革众说纷纭,有捧上天的,也有贬到地的,突然间,从中
国文化大革命中,世界顶级的钢琴协奏曲与芭蕾舞,在西方闪亮登场,西方惊诧人民中
国也有这么高水平的钢琴协奏曲和芭蕾舞剧,这些演员个个精神泛发,腰杆挺直,目光
炯炯有神,与西方世界用高薪聘来的娇贵演员们大不一样,让世界人民耳目一新。
正当访问演出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之时,遇上了西方称之为“黑色13”的日子,那是中
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1971年9月13日,毛泽东的接班人林彪、及其妻儿等共9人乘飞机外
逃,飞机坠毁于温度尔汗,9人走上不归之路。
可惜当时毛泽东得知林彪出走时说出的那句名言:“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由他去吧”
,没有及时传达出来。所以,一时间,外交部手忙脚乱,访问演出全体人员被临时提前
三个月招回国,剩下三个月的访问,被临时取消,真的是多事之秋啊。
不过,这次文艺外交,为下一年1972年,在中国境内展开的江青文艺外交打下了良好的
伏笔。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30)
中国的样板戏外交
1972年,毛泽东大手一挥,美国总统尼克松,带着各党派的思虑,来到被西方世界封尘
多年的红色中国,与毛泽东进行了世纪的对话。在一系列中美外交活动中,翌年1973年
秋天,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应邀来中国演出。在北京演了四场,上海演了两场。殷承宗被
选为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合演的首选,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次由外国交响乐团配
合演出。
殷承宗来到阔别多年的上海,这是他少年时代第一次接受钢琴正规训练的地方。殷承宗
没想到,这次回到上海,竟然是与费城交响乐团一起为上海人民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
》。在文革期间,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不能不说,殷承宗真的是时代的宠儿啊。
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场地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大礼堂”,嘿嘿,这种异色的组合,立
马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当天,上海市革委大礼堂墙外天空,飘动着当时中国罕见的为美
国费城交响乐团竖立的广告,深蓝色的标牌上写着黑字“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出”
。仅仅这幅标牌,就轰动美国,《纽约时报》对这块第一次出现在共产党国家的广告牌
,大写特写,并且一改以往攻击红色中国的口吻,为中国大呼特呼。
这件事,不仅轰动世界音乐界,也影响了世界政治。随费城交响乐团来华采访的世界各
国记者,以最大的热情,连天追踪报道音乐会盛况,记者们不约而同地为殷承宗的精彩
演奏表示盛赞。一个史无前例的文艺外交,博得了世界的喝彩。
值得一提的是,从那以后的42年来,费城交响乐团每次来华演出,都会邀请一个中国演
奏家一起参与演出。这个惯例,无疑就是1973年首次来华演出形成的。这应该也要归功
于殷承宗这个先行者啊。
【未完待续】
W*****B
发帖数: 4796
10
第六章 人生大起大落(31)
第2节 古曲钢琴曲丰收之年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31)
世界上,大约有两种人,一种是尽量不做事,乐得悠闲,喜欢又细又薄——平平淡淡的
人生;一种是马不停蹄地做事,乐得繁忙,喜欢又粗又浓——轰轰烈烈的人生。殷承宗
是属于后一种人。
《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获得大成功,殷承宗的演出接连不断。但是
,作为一个舞台,这些曲目,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舞台演出的。殷承宗开始考虑创作更
多的钢琴曲,把钢琴演奏从综合舞台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钢琴演奏专场。
不得不说,殷承宗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演奏家、非凡的钢琴作曲家、而且是一个天生的舞
台经营者,这样的艺术家,非常少见。一般成功的艺术家前面(注意哦,是前面,不是
后面),都有一个精灵的经纪人,殷承宗简直就是又当经纪人,又当编曲兼演出,那时
候如果江青没有看重殷承宗的话,那还真的是白白错过殷承宗的才华。
言归正传,殷承宗一心想搞出一个属于钢琴自己的舞台专场,殷承宗选择的切入口,还
是我们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乐。殷承宗打了个大报告,上级很快就批准了。这
次依然由殷承宗负责组团队,殷承宗请了储望华、刘庄、黎英海、杜鸣心、王建中等人
参加进团队,做好专门写钢琴独奏曲的准备。殷承宗与部分成员,获准连同钢琴一起搬
到一个专用场所。所谓“专用场所”,也就是避开日常琐事,能够集中精力的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被安排在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里。众所周知,1971年2月底,北
海公园突然神秘关闭,街坊有各种猜测,至今,官方没有做过解释。不过,这与本文没
有太大关系。只是因为国家关闭北海公园,殷承宗等才得于被安排进北海公园这个现实
中的“世外桃源”,进行全力以赴的钢琴创作。不能不说,是殷承宗团队的好运。
不过在文革期间,对于个人的物质享受,是严格控制的。殷承宗团队被分配的工作室,
是北海公园里靠湖边的一栋设施简陋的小屋。所谓“设施简陋”,是怎么一个简陋法?
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当时那些中国钢琴界最优秀的文艺人士,并没有搞特殊化,甚至可
以说是自己动手,解决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因为室内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甚至没有
厕所,这样,殷承宗团队在工作之余,还要自己挑水,自己生炉子做饭,上厕所要到室
外公厕。
好在,殷承宗从12岁,就离开妈妈、离开家庭,生活能力超强,这些困难,对他来说,
都不在话下。最让殷承宗团队高兴的是,这栋简陋小屋,四周方圆几百米,都没有人。
北京古都的历史,沉淀在这里的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
,犹如仙境。不仅夜里安静,就是白天也静得如与世隔绝。想弹什么曲,弹多大音响,
都没有人理,就是弹到深夜,也没有人说一声“不”。
多年以后,殷承宗到世界最繁华的纽约定居,曾经为了安顿自家用的钢琴,三番五次搬
家,甚至闹到法庭。那时,殷承宗无限怀念这个简朴的、一无所有的,却可以敞开胸怀
,尽情弹钢琴的温馨小屋。这是后话了。
离开舞台,来到这个世外桃源,殷承宗的团队并没有把自己关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而是
更加积极地走访中国民乐演奏家和国乐的老前辈,虚心拜他们为师。比如拜访了国乐老
前辈杨荫柳、曹安,拜访了多位琵琶演奏家。殷承宗回到北海公园简陋小屋后,整理收
集的资料,每天几个小时地听录音,再用五线谱,把每一个音符、滑音、指法一笔一画
地写进,精心制作钢琴谱。殷承宗团队最终锁定并完成的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
夜》、《平湖秋月》、《三六》、《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钢琴曲。
另外,殷承宗团队还去陕北采风,写出陕北民歌组曲;殷承宗还用《钢琴伴唱红灯
记》中的两段改写了钢琴独奏曲,杜鸣心用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改写了钢琴组曲。
殷承宗团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年时间,把中国民乐经典古曲改写成钢琴曲,硕果累累
。一直到现在,这些作品都是中国钢琴家在国内外演出时的重宝。值得一提的是,这些
钢琴曲最初在国外演出的专场舞台,意外地是日本。那是1975年,殷承宗应邀赴日本演
出时,成功演奏的。
有意思的是,日方主动提出要求演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型历史史诗钢琴协奏曲《
黄河》,再加上这些中国民乐钢琴曲,当时轰动了日本,日本人为中国自己能有自己的
优秀钢琴曲而欣佩。日本一直是一个一边倒崇洋媚外的国家,钢琴舞台上只有追随西方
的古典。所以,同样是东方人的中国人,能够创作出属于东方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和古曲
钢琴曲,得到日本人的尊敬和推举。日本NHK(日本国家广播电台)特地制作专辑节目
,在全日本多次播放。可以说,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也是东方人的骄傲!
顺便提一下,当时,殷承宗团队改写的一连串中国歌曲钢琴曲,提交文化部审批。万万
没有想到,用体现琵琶指法效果的演奏方法写出的《十面埋伏》,居然没有被批准哦。
无奈之下,这个《十面埋伏》,真的“埋伏”了十年,直到1983年才得于首演。其原因
,一直是一个谜。
笔者大胆推测,当时江青因为犯了“错误”,被毛泽东批评了,一时间赋闲,远离权力
中心,没有能够亲自审查这些钢琴曲。因此,这些《钢琴曲》,是由文化部的其他首长
们审批的。那些首长们,毕竟没有江青那样新锐和胆识,一时还难以接受这样崭新的琵
琶指法效果的钢琴曲,所以没能通过。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读者们如何想呢?
最后,用关注本传记的 @月下剑影如虹 网友,对殷承宗演奏古曲的点评,来结束这一
节:
听了殷承宗先生的钢琴《春江花月夜》,从技巧上来说,高;用钢琴的声域表现萧笛扬
琴等,使满是杀伐铿锵钢琴,也变得如丝竹乐器般温柔起来。
感到殷承宗先生在那架琴上弹出来的音乐,真的能感动人。殷先生在舞台上气质怡静若
孤身于空谷,专注于自己的作品,满怀自信用自己的方式向人倾诉着自己的感情,再想
起某钢琴新(老)秀弹琴时满脸如受刑般的扭曲之态及其他以怪模怪样为投入激情的,
心里不自觉感叹:殷先生和钢琴和为一体,这才是音乐的钢琴,这才是钢琴的音乐!殷
先生是为钢琴而生的。
【未完待续】
W*****B
发帖数: 4796
11
第六章 人生大起大落(32)
第3节 不期而遇的荣光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32)
1975年8月,殷承宗在上海港第五装卸区演奏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 新华
社记者王子瑾摄)
有一种人,挤破脑袋,一辈子也进不了领导层;有一种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当领导,
偏偏这个领导的位置,就等着他去坐。
古人把这种事情叫做:“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洋人把这种事情叫
做:“上帝的安排”;文革把这种事情叫做:“革命的需要、人民的期待”。到底哪一
种说法最恰当,由读者自己判断。
反正我们的主人公殷承宗,是属于后面那种,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当领导,偏偏这领导的
位置,就让他给不期而遇了。
继《钢琴伴唱红灯记》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连续成功,殷承宗成了一个传说。这
时候,殷承宗迎来的,与当年获柴可夫斯基世界钢琴比赛第二名大奖后,雪片般的莫斯
科演出邀请函,档次完全不一样的荣光。
殷承宗成了中南海的常客,比别人有更多机会,与毛泽东夫人江青一起讨论文艺界的大
事。1973年,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江青不经意地问殷承宗是在哪个党支部过生活
会的,殷承宗回答自己不是党员。
其实,殷承宗早就申请过参加中国共产党,而且是中央乐团总指挥李德伦当介绍人的,
但因为家庭出身比较复杂,一直没有被批准下来。
在江青面前,殷承宗为了避开这种牵涉到上级领导和组织的问题,没有特意解释自己为
什么不是党员。可是江青竟然惊奇得圆睁那双平时深藏在眼镜后面的大眼睛,她真心诧
异:眼前这个为人民做了这么多工作的殷承宗,怎么不是中共党员?
当时一起参加座谈会,时任国务院文化组组长的吴德,正好在江青旁边。吴德见江青这
么震惊,很自然地接过话题,说:“我来介绍殷承宗入党。”江青听了很高兴,立刻赞
许地说:“我们一起介绍吧。”于是江青和吴德一起当了殷承宗的入党介绍人。嘿,那
时候的江青,是闻名中外的洋为中用的文艺旗手哦。
【原创】文革红人殷承宗之谜(32)
70年代日本唱片公司的宣传
这下子,中央乐团手忙脚乱起来,赶紧补审殷承宗的入党问题。不用说啦,一下子就批
准了。而且连殷承宗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紧接着,殷承宗被中央乐团提升为中央乐团党
委副书记,随后被选为第4届全国人大常委。其实,这些都是按照当时基层上报,上级
审批的正常程序,大家都心甘情愿。
这时的殷承宗,年仅32岁。我不知道那以后,中国人大常委有没有32岁的人。但我知道
,现在如果没有一点家庭背景,单靠自己的实力,要想在32岁就立足于政治舞台,宛如
天方夜谭。从我们今天的视点来看,文革确实是一个打破框框套套,提倡树立新人新事
的年代。几千年来,中国的精英们、官僚们都喜欢论资排辈、官官相护,像第四届人大
常委那样来自资历很浅的年轻人常委,没有先例,也没有后继了。期待中国今后能够出
现这种“殷常委”的奇迹呵。
当时江青介绍殷承宗入党的佳话,立即轰动了中央乐团,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注
意是作为佳话来传的哦,貌似全中国都知道。中国人特有的政治敏感,也许是全世界一
流的。江青介绍殷承宗入党,当然也传到殷承宗的家乡,我们鼓浪屿。据说那时候鼓浪
屿人,把这种事情,看作是一种时代的佳话,并没有特别兴奋,也没有对他大捧特捧。
同样,几年以后,殷承宗遭到政治审查,鼓浪屿人也没有另眼看待,更没有对他大贬特
贬。在这个生他抚育他的地方,人们对殷承宗始终以一个非凡的艺术家来看待。殷家大
宅院,也没有因为殷承宗在政治上的沉浮,就受热捧或者受冷淡。那里,永远是鼓浪屿
人喜爱的温馨的艺术之家。
再回头看看高升后的殷承宗,有什么变化。我们现在,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大常委,国家
级的高干,那可真的是不得了的。但是文革期间,职务高升,并不等于日常有什么变化
,更不像今日的高干那样,坐高级轿车、住豪华饭店。殷承宗的日常生活,不但没有变
,反而更加繁忙。前面提到的,殷承宗从1973年起,花了两年时间,与他的团队一起创
作了大量中国古曲钢琴独奏曲,并为工农兵演出了无以计数的钢琴演奏会。
很多学校、农村、工地,都留下他的钢琴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8月,殷承
宗在上海港第五装卸区,为上海码头工人演奏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选曲。
那一天的第五装卸区,工人们高兴地奔走相告,演出时,不仅是码头工人,附近的很多
上海工人也闻讯赶来,简直人山人海,演出舞台,就设在码头上,以中国远洋巨轮为背
景,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画面,被当时的新华社记者王子瑾收进他的镜头,
为时代见证了一个来自“中国人大常委”在人民之间的壮举。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奏殷承宗版钢琴协奏曲《黄河》,及中国古曲
钢琴曲,这些也是全球销量最大的中国钢琴曲。有人甚至认为,即使100年内,国内也
不会有超越《黄河》及这些古曲的经典钢琴曲目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概在殷承宗之后的100年内,不会有钢琴家像殷承宗那样全心全意地
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殷承宗个人并没有因为钢琴协奏曲《黄河》,而钱包鼓起一点
点;也没有因为那些古曲钢琴曲而增加收入。殷承宗的为人,就像他的艺术作品那样,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但一旦理解了,就不会忘记他。是的,人民记住了他。今
天,殷承宗每场钢琴演奏会,都得到人民的爱戴,几乎最后的谢幕,都响起经久不息的
欢呼:“黄河!黄河!黄河!”。
殷承宗在文革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赋予钢琴新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钢琴演奏,从某
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虽然一个时代过去了,但是殷承宗精神不会
磨灭。
最后,用关注此传记的 @林泉诗音 网友的点评来结束这一节,他说:
【毛泽东叮嘱殷承宗:“要多创作民族的东西”,鼓励殷承宗“多弹自己创作的曲子”
,这对一个22岁的青年学子,是多么震撼的教导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
齐放,推陈出新”,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作为艺术家,只有发扬和創新岀社会
主义的、民族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百听不厌、永久相传的经典。这样的艺术
家,才是真正的人民的伟大的艺术家!殷承宗做到了,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未完待续】
下节预告:《钢琴伉俪》
c****n
发帖数: 4129
12
不朽之作!
v********d
发帖数: 4413
13
我有一次在深圳听他的现场演奏会,演奏途中有人进场,声音喧哗,他正演奏肖邦的奏
鸣曲,突然停下来,像个雕塑一样一动不动,满场噤然。他还是维护了艺术家的尊严。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国文艺界是回族人的天下文革中的钢琴曲,跟朗朗比怎样???
殷秀梅:和法国丈夫的幸福生活1970年, 文革高潮中的中央乐团
《北京人在纽约》里面的王启明为什么要来美国? (转载)中国音乐里,叔最爱听二泉映月,梁祝
小泽征尔名字的由来!美国悍匪系列之三 - 俄克拉荷马城惊天大爆炸 (zz)
1970年爆破的文艺原子弹--钢琴协奏曲《黄河》红歌《黄河大合唱》89年在台湾解禁 需改动歌词 (转载)
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五丘:红歌作者们的悲哀
《保卫黄河》歌词“红歌”、“红文”作者们的悲哀 (转载)
美国波士顿大学体育馆千人上演《黄河大合唱》第三波义和拳运动是爱国主义?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殷承宗话题: 黄河话题: 钢琴话题: 协奏曲话题: 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