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x**7 发帖数: 285 | 1 1983年,我从市委党校第九期毕业,任上海市机电一局(当时汽车工业归该局管)党委
副书记。那时陈祥麟同志是副局长。1984年,汽车工业要发展了,市里派我去兼上海汽
拖联营公司党委书记(陈祥麟同志任总经理),1986年又调我到市工业工作党委、市经
委工作,以后再到市政府当副市长、常务副市长。职务虽变来变去,但一直都跟汽车工
业有缘。可以说,这二十几年,我与上海的汽车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到任时,上汽和德国大众的合资工作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在探索合资对象时,
曾有一批日本人到上海汽车厂来参观考察,临出门时说了一句:“怎么汽车厂里到处是
榔头声?”的确,那时我们的汽车制造工业,还没有真正脱离手工作坊式的阶段。上海
牌汽车一年6000辆的产量,只抵得上日本人一个大厂干几天。批量小,性能差,工艺水
平低。那时我们装配汽车,车门总是封闭不严,不是这头缝宽,就是那头缝窄,所以车
间里到处都有榔头声。这说明我们的模具精度和工艺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上
海牌轿车还有个毛病,就是容易“烂屁股”,车漆下面的那层涂料里有酸离子,和尾气
中的氧原子一化合就成水,两年一过,车屁股就烂了,总也解决不了。那时一汽的红旗
轿车质量问题也很多,经常在关键时刻抛锚,后来关键部件都换成了进口件,才好一些
。实际上这不是这一家或那一家企业的问题,当时中国国内的汽车制造业就这么个水平
。当时任汽车公司领导的蒋涛、仇克等同志,具有长远的战略思路,作了全世界的汽车
工业考察,也有不少国外汽车公司前来考察,外方认为以中国人那时的技术条件,离制
造先进轿车还差得远。德国大众还比较有眼光,看好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素质
,更看好中国未来广阔的轿车市场,所以才有了上海大众的诞生。
当时人们,包括一些领导对搞合资认识还不太一致:有的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搞,
1958年就自己造出了“凤凰牌”轿车,现在“上海牌”年产达到六、七千辆,销路也不
错,自已能干,为什么还要跟外方合资?甚至还说合资是“崇洋媚外”。合资前上海汽
车厂有2700名职工,外方不肯接收这么多人,只要一半,这也引起了大家很大的思想波
动。谁去合资厂,谁留老厂?一般的职工都想进合资厂,主要是听说合资企业工资福利
待遇高。上海大众并不是全上海最早的合资企业,迅达电梯厂、联合毛纺厂等早期合资
企业已有样板。那时夫妻同在一个厂的很多。党委当时作出规定,两口子只能有一个进
合资厂。厂里一位党委副书记率先带头,爱人去了老厂。领导带头,工作就好做多了。
鉴于当时老式的上海牌轿车还有销路,而剩下的一半老职工也需要妥善安置,我们和嘉
定县合作,在安亭建联营新厂。把老设备拆下来安装到新厂房里,继续生产上海牌轿车
及相应的零配件,让老品牌发挥余热。老厂倒出来安装引进的新设备。当时称做“倒瓶
子”。老瓶装新洒,新瓶装老酒。还有合资企业大量的人员培训,前后出国培训就有
120多批次,800多人。 | x**7 发帖数: 285 | 2 桑塔纳的国产化,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对每一个零部件的要求都
极为严苛,而当初国内几乎没有一家制造厂的产品与工艺装备能达到为桑车配套的标准
。最初阶段经CKD(散件组装)下线的桑车,国产化率仅达2.7%,只有四只橡胶轮胎和
一架车用半导体收音机及其车外天线是国产的。合资的头几年,因为对零部件厂改造难
度估计不足,桑车的国产化进展缓慢。1987年,当时的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代表国务
院到上海专程检查国产化工作,对德方经理强硬表示:依靠组装发展轿车不是我们的方
向,如果三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L海大众就关门了结。次年,已经就任上海市市
长的朱镕基对出任上海大众董事长不久的陆吉安同志明示:我已经向中央承担责任,桑
车国产化率今年要完成25%,明年50%,不能再少,否则你就引咎辞职。朱镕基同志强调
:桑塔纳轿车零配件的国产化配套,必须严格按德国大众的标准,绝不搞“瓜菜代”。
朱镕基到上海任市长不久,就在万体馆开了“振兴上海汽车工业誓师大会”,提出质量
是上海汽车工业的生命。在会上,他讲到了一句名言:“质量是上海的生命”,“质量
上不去,国产化等于零。”那时,每一件配套产品的国产化质量认可,都必须拿到德国
,经多次检测。从入门到正式供货,前后要过六道关卡,全部合格方能得到准许证。绝
大多数零配件制造厂家,都经历了推倒重来、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艰辛过程。但也正
因有了这样严格要求,才确保了上海大众二十几年来汽车质量的稳定,也给后来遍地开
花的中国轿车工业树立了一个无形的行业标准。
开始的日子确实是很艰难的。国产化上不去,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成本高,外汇的压
力很大。慢慢国产化率上来了,成本也降下来,日子就逐渐好过了。进入九十年代,桑
车的国产化率超过了国家60%的要求,达到80%、95%乃至更高,这就带来了两个重要而
相关联的结果:
一是国家对上海大众的产量不作限制了,这就使得上海人众能根据市场发展的
需要,迅速将自己的生产能力从3万辆起一路扩张,到了6万辆、15万辆、20万辆、30万
辆。桑车“一枝独秀”,在全国20年畅销不衰,营销点发展到了 300多个,遍布全困,
零配件到处都能买到,桑塔纳成了全国出租汽车行业的首选车型。使得原本弱小的上海
汽车工业,快速成长为与一汽、二汽并列的国家三大汽车工业基地之一。
二是上海在实现桑塔纳轿车国产化过程中,在中央各部委的支持下,运用筹措国产化基
金等方式,千方百计支持零部件企业技改发展,结果使原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根本上
脱胎换骨,催生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并有定自我开发能力的崭新的汽车
零部件工业体系,这给上海乃至全国发展现代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当然,
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厂本身也是合资企业,这也是国产化进程的一个行之有效的
方法。有了这样。一个自有的零部件工业体系作基础,什么样的轿车我们都可以造。不
管引进什么样的先进车型乃至发展高水平的自主开发的产品,都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并
达到国际质量水准。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时,非常关心上海汽车工业发展,曾精
辟讲到:我们要自力更生,同时要善于踏在别人的肩膀上,使技术高起点、高水平。所
以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上海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条件。这是上海汽车
制造工业的优势所在,也是上海为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 h******k 发帖数: 15372 | | g***n 发帖数: 14250 | 4 为大众淘汰型号打工代工几十年没个自己的品牌。。。实在不好意思说啥了,也就能跟
一汽二汽比烂而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