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赛先生第二弹:科学新闻报道不该哗众取宠
相关主题
专家评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欧盟官员:逮捕名单在政变前早已拟定好
北京人这个大萨比有种去扬州街上高呼扬州十日好马硬巴和它美爹的intercourse被揭批了
八月十五杀鞑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也作月圆杀鞑。故事讲述的是元末时期,在中秋团圆之际,刘伯温通过月饼向广大农民传递杀鞑子信息,从而成功起义的事情。每年农历张春桥的梦一一邓与周对骂过
中国为什么发明了月饼这么难吃的东西人民公社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辜鸿铭的转世灵童来菌斑吗?毛主席给警卫一中队的讲话。 文革系列补充材料二
民国大师的文采刘主席毛主席正面交锋,八届十一中全会定文革搞法一一文革过程四
长衫飘飘的年代中共庙号
齐白石送对联简要谈谈我对国内的观点的转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学话题: 新闻话题: 报道话题: 鞑子话题: 发表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n
发帖数: 1928
1
赛先生看来是和知识分子较上劲了
科学新闻报道不该哗众取宠
作者 郝炘
科学新闻也许是最难做的新闻,因为真正的科学新闻可以说基本上并不存在。
十年前,《纽约时报》科学版编辑Laura Chang曾回答过读者有关时报如何报道科学新
闻的问题。一位读者问,考虑到科学是一个缓慢积累数据、研究结果需要得到验证、逐
渐在学科内得到承认的过程,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够得上是科学“新闻”呢?
编辑的回答是:除了极少数发现之外,科学是一步一步地前进的,类似传统突发新闻的
那种“科学新闻”少之又少。
《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说,尽管没有多少科研结果够得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但这并
不意味着记者一定要等到结果可以进教科书时才能作报道。而且,科学新闻报道的曲折
,正好反映了科学过程本身的曲折。
比如,《纽约时报》曾在2014年3月以“科学家惊喜发现宇宙诞生时的涟漪[1]&
rdquo;为题,报道了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领导的南极望远镜团队宣布探测到原初
引力波的新闻,不过,这个宣布后来被证明为时过早[2]。但是,这篇后续报道没有像
最初的报道那样受到广泛关注,表现之一是纽约时报中文网未将其翻译过来。这反映了
科学论文发表和科学新闻报道都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正面结论受重视的程度远高于反面
结论。
科学新闻该怎样报道呢?《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说,采编人员首先要对科研论文做出
新闻价值判断。时报采用的原则包括,新闻发布提供的研究是否具有统计意义?新研究
号称发现的东西是否已经在以前的研究中为世人所知?没有参加研究的同行怎样评价新
工作?这些同行的意见从编辑部过去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来看是否可信?新闻决定最终
是编辑的主观判断,哪些有广泛的兴趣(比如引力波的探测),哪些对读者有用(比如
医学研究和健康方面的),也有些报道只是因为题材非常有趣,比如猪也懂光学原理[3
]的报道。
虽然真正的科学新闻并不很多,但自从苏联在1957年先于美国发射了人造卫星、美苏展
开太空竞争以来,美国不少大众媒体都开辟了科学新闻栏目,报道的篇幅大增。这部分
是因为,科学家及其工作或资助单位为了竞争,希望让自己的成果尽快被公众了解,这
会有助于他们得到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资助。
发表科学论文或医学论文的杂志,比如《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新英格兰医
学杂志》等,也以帮助记者作报道的名义,提前把要发表的文章介绍给他们。但期刊要
求记者在论文发表之前不作报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记者之间的竞争,制造
了一种新闻紧迫感。期刊发给记者的这类事先通知,有时会把科学上的一个小进展包装
成一个突破,也助长了懒惰的新闻采编习惯。
有人造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新闻采编:churnalism,是用英文单词churn(炮制)和
journalism(新闻工作)结合形成的,也许可译为“新闻炮制”。意思是,
不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去发现新闻,而是在新闻发布的基础上找几个人评论一下就写
报道。
新闻炮制的问题在科学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国内的科学新闻报道。国内有的科
学媒体甚至把自己紧密跟踪期刊、特别是时髦期刊的新闻发布作报道引以为豪。
曾在《自然》工作多年的科学记者Colin Macilwain发表过一篇观点文章[4],批评科学
期刊与科学记者过于紧密的关系。他认为,记者靠新闻发布采编科学新闻的做法,让科
学家与媒体有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科学新闻,掩盖了科学发现的复
杂过程,给人的印象是,所有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很少受到挑战的“突破&
rdquo;。他说,这种过于密切的关系对科学家和科学新闻都没有好处,最终会削弱公众
对科学家的信任、以及科学新闻的可信性。
其实,一些真正的重大发现,在当时往往并没有得到记者和大众的注意。纽约时报科学
记者Dennis Overbye回顾了一些20世纪的重大发现。他写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可谓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事件了。但是,克里克和沃森的文章在1953年4月25日发表
之后,英国主要报纸直到5月中旬都还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工作。虽然《纽约时报》驻伦
敦的记者6月13日发了一篇报道,但文章也许只出现在早版上了,因为后来印刷的日报
上并没有这篇报道,也许编辑认为有更重要的新闻需要版面,把发现DNA结构的报道撤
了。Overbye还说,爱因斯坦的名字直到1917年才在时报上出现。
不过,DNA结构的发现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并没有因为未被及时报道而被埋没。
相反,被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在发表的当年就评为2004年重大科学突破之一的黄禹
锡的工作,后来被发现作了假。黄禹锡也因此臭名远扬。
正因为在《科学》、《自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容易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北京
大学生科院教授饶毅说过,在顶尖杂志发表论文也可能害作者[5]。他说,即使没有造
假,错误的文章发表在顶尖杂志上,可能会因为读者的忿忿不平,而让作者更受人讨厌。
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文章、以及国内的有关报道也许印证了饶
毅的说法。韩春雨被媒体称赞为“一鸣惊人”的“诺奖级”工作
,因为不少实验室表示重复不出来,很快受到造假的质疑。虽然早先的正面报道可能让
他得到了官方的重视,但其研究结果最终需要得到时间的检验。发表了论文只是第一步
,科学新闻报道滥用“诺奖级”这种词只会让人耻笑
l*******1
发帖数: 16217
2
八月十五杀鞑子,月饼的由来
元顺帝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朝廷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为了巩固反动统治,他们一面派兵血腥镇压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
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住在户上的家鞑子,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
用时去领,用后即还。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
门槛子,不管是闺女房还是洞房,他可以随意出入,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坳犟不得
。如果拿钱买了门槛子,他就稍微规矩一些。门槛子这玩意儿,又没有固定的牌价,他
说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许你还口。这样,富户能买得起,穷户就作了难,一个门槛子,
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实在买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
家鞑子比自家的老祖宗还有尊贵,好东西得尽着他吃他用,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
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平时三朋四友在一起聚会,或者两个在一处说悄悄话,你要惹
着他,他诬赖你想谋反,连命都没有了,所以那时候,天黑就吹灯,谁也不敢胡遛乱逛
,免得祸从天降。
试想,这暴虐统治,不是一天两天,或十天半月,人们硬硬头皮就熬过去了,成年累月
如此,谁能吃得消呀 ! 因此,血气方刚的汉子,有的冒着一死,都跟着朱元璋起义,
铲除暴虐。可是毕竟管得太严,卡得太死,起义的人不多,打不过元兵。怎么办呢?朱
元璋向军师刘伯温讨计策。刘伯温能掐会算。满腹韬略,沉思了一阵说:“天下人都对
家鞑子有刻骨仇恨,如果大家一齐动手,别说一家只有一个家鞑子,就算有两个家鞑子
,也能斩尽杀绝。”朱元璋皱着眉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全国这么多人家,用
什么秘密办法告诉他们,大家都一齐动手呢?万一走漏风声,就要万民遭劫呀?”刘伯
温捻着胡须笑道:“你不必忧心,我自有良谋。”
农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两天,商店里,小滩上,到处都是卖圆饼子的。有的人家买不
起,便有人赠送。鞑子不懂,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
,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于是他们便解除了戒心,不再盘问了。中秋晚上,每家都捧
出月饼、瓜果祭月。举行祭月仪式之后,各家人围在一张桌前,赏月饮酒。家鞑子也趁
热闹,喝了个一醉方休。最后把月饼掰开,以便分而实之。每个月饼内都夹有一个绵纸
纸条,文曰:“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兵不识汉文,楞着脸问:“那是
啥?”有的说是饼芯子,有的说是祝你全家团圆,还有的说月娘娘保你平安。他们便信
以为真,乐得咧着傻笑,叽哩呱啦的说:“就你们汉人名堂多,真有意思 ! ”
子时一到,有的鞑子兵醉倒了,有的鞑子兵睡着了,有的还在嘻闹。天下人都对鞑子都
恨之入骨,一家人好商量,挤挤眼、碰肘胳臂时,全都心领神会了。几百个人杀一个人
还不容易,趁着黑夜鞑子睡了,用木棍打头,用农具砸脑袋,每个村一齐动手,只听这
里噢唠一声,那里哎哟一声,未用一顿饭食的工夫,平日嚣张跋扈的鞑子兵,全都报销
干净。
这是一个欢腾的夜晚,各家完成了杀敌任务,都走出家门,互相打听:“你家的鞑子杀
死吗?”“杀死了 ! ”“你家的呢?”“那还用说,早呜呼了 ! ”于是人们敲锣打鼓
,噼噼啦啦的点放起鞭炮。
从这开的头,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文革期间,曾一度把月饼更名为“丰
收饼”、“忠心饼”,但群众不买这个帐,仍称为月饼。
p*******n
发帖数: 1928
3
饶毅被打脸。。。
"正因为在《科学》、《自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容易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北
京大学生科院教授饶毅说过,在顶尖杂志发表论文也可能害作者[5]。他说,即使没有
造假,错误的文章发表在顶尖杂志上,可能会因为读者的忿忿不平,而让作者更受人讨
厌。
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文章、以及国内的有关报道也许印证了饶
毅的说法。韩春雨被媒体称赞为“一鸣惊人”的“诺奖级”工作
,因为不少实验室表示重复不出来,很快受到造假的质疑。虽然早先的正面报道可能让
他得到了官方的重视,但其研究结果最终需要得到时间的检验。发表了论文只是第一步
,科学新闻报道滥用“诺奖级”这种词只会让人耻笑"
l*******1
发帖数: 16217
4
这个可能就是华人buffet签语饼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两天,商店里,小滩上,到处都是卖圆饼子的。有的人家买不
起,便有人赠送。鞑子不懂,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
,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于是他们便解除了戒心,不再盘问了。中秋晚上,每家都捧
出月饼、瓜果祭月。举行祭月仪式之后,各家人围在一张桌前,赏月饮酒。家鞑子也趁
热闹,喝了个一醉方休。最后把月饼掰开,以便分而实之。每个月饼内都夹有一个绵纸
纸条,文曰:“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兵不识汉文,楞着脸问:“那是
啥?”有的说是饼芯子,有的说是祝你全家团圆,还有的说月娘娘保你平安。他们便信
以为真,乐得咧着傻笑,叽哩呱啦的说:“就你们汉人名堂多,真有意思 ! ”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简要谈谈我对国内的观点的转变辜鸿铭的转世灵童来菌斑吗?
最新:施一公也要变老将了 小将快咬民国大师的文采
福州的“VR之都”运动与新时代的大炼钢铁长衫飘飘的年代
学这两个专业的人最看得开齐白石送对联
专家评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欧盟官员:逮捕名单在政变前早已拟定好
北京人这个大萨比有种去扬州街上高呼扬州十日好马硬巴和它美爹的intercourse被揭批了
八月十五杀鞑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也作月圆杀鞑。故事讲述的是元末时期,在中秋团圆之际,刘伯温通过月饼向广大农民传递杀鞑子信息,从而成功起义的事情。每年农历张春桥的梦一一邓与周对骂过
中国为什么发明了月饼这么难吃的东西人民公社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科学话题: 新闻话题: 报道话题: 鞑子话题: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