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6723 | 1 雪珥:史上强国,无一不是对内君子、对外痞子
原创 2016-07-26 雪珥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号gjrwls
功能介绍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
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李鸿章
《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8月上独家稿件,原标题《痞子外交需根基》,未经授权,严
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分享到朋友圈。
李鸿章肯定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都将在1870年的天津发生巨大的转折。
这座城市已经与世界紧紧地联在了一起:内战后的美国,派出了战时国务卿、美国扩张
主义的奠基人西华德(WilliamHenry Seward),出访全球。在天津教案那浓重敌意尚
未消逝时,西华德就到达天津,随后赶赴北京,会晤大清“总理”恭亲王,给空前孤立
的大清帝国带来了“合作政策”,中美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友谊。
遥远的欧洲,法兰西帝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巴黎再度爆发革命,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
这导致大沽口外的法国舰队,最后放弃了攻击天津的计划,天津教案得以和平解决。
当日耳曼的勇士们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率领下,行进在法兰西的废墟上时,那位日后被
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正率领他的淮军铁骑,浩浩荡荡地开进天津城。他将在
这座城市中,度过人生最为辉煌的25年。大清帝国也将以这座城市为样板,书写30年的
改革开放篇章。
李鸿章
这一年李鸿章47周岁。从1862年出任江苏巡抚以来,他在帝国省部级的高干位置上已经
待了8年,历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并且因军功先后被封为一等伯爵、太子太保、协
办大学士。梁启超说:“彼时(调任天津时)之李鸿章,殆天之骄子乎,顺风张帆,一
日千里。”
“天津教案”爆发时,这位“天之骄子”还在湖广总督任上,正率军辗转西北,剿灭叛
乱。中途接到中央的紧急调令,立即抽调主力部队,进入京畿地区,加强战备,随时准
备与法国开战。天津教案将了之际,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刺马案”同样是一个棘
手的“地雷阵”,牵扯到中央与地方、军队与民政、湘军派系与别的派系乃至西方天主
教等很多敏感问题,中央只能下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且不断催促上路。而直隶总
督则由李鸿章接任。这是1868年李鸿章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后,第二次接任他老师的
遗缺。
李鸿章到了天津,登门拜见曾国藩。
曾老师不待李同学开口,就先问道:“少荃(李鸿章的字),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
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你与洋人
交涉,打算作何主意呢?”
李鸿章道:“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
曾国藩道:“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
李鸿章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
腔。”“痞子腔”为安徽土语,即油腔滑调之意。
曾国藩乃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启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
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
李鸿章一听不对,这话老师一定不以为然,急忙改口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
老师指教。”
曾国藩又捋须不已,久久看着李鸿章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
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
,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
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分,总是
站得住的。脚蹈实地,磋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李鸿章急忙应声道:“是是,门生准遵奉老师训示办理。”
这些细节,李鸿章在年老时讲给其下属吴永听,吴永则记录在他那本著名的《庚子西狩
丛谈》中。
曾国藩
后世学者,或据此认为李鸿章人品远不及乃师,或据此认为李鸿章能圆融贯通比乃师更
胜一筹,莫衷一是。其实,在原始的记录中,李鸿章至少在口头上是认可曾国藩对“痞
子腔”的批评的。李鸿章告诉吴永:
“我碰了这钉子,受了这一番教训,脸上着实下不去。然回心细想,我老师的话实在有
理,是颠扑不破的。后来办理交涉,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
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要不是我老师的学问经济,如何能如此一语破的呢?”
中国办外交要对老外“推诚相见”,并非曾国藩一人的想法。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之一郭
嵩焘认为:“夫能以诚信待人,人亦必以诚信应之;以猜疑待人,人亦即以猜疑应之,
此理无或爽者。”不幸的是,残酷的国际政治总是给中国人展现了另类的情境,相比之
下,日本人就现实得多。
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使臣森有礼进行了会谈。李鸿章说:“两国和好,全凭条约”,
“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而森有礼却干脆地宣称:“和约没甚用处”,“国家
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著条约”,“万国公法亦可不用”。即使在甲午大战一触即
发的时候,李鸿章还一直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本
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
当然,李鸿章或许只是言不由衷地玩了下外交辞令而已,但日本使臣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的见解,却揭示了国际政治的达尔文主义本质。同时期的中国外交家薛福成也认为:“
所以用公法之柄,仍隐隐以强弱为衡。”当时的著名思想家王韬更是坦言:“国强则公
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不可
恃此区区之约,庆相安于目前也”,“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
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国际政治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成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
分野。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是自由主义(或曰理想主义)的先驱,他呼唤和倡
导“永久和平”。自由主义者们相信,理智能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好国家”(比如
民主)会战胜“坏国家”(比如专制),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民主的扩散、国际制度
的制约等,都会推动世界和平。
但遗憾的是,考诸历史,向往和平的占卜者们似乎很少应验过。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著名历史学家、《世界史纲》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曾在20世纪初乐观地预言:“对于20世纪初的人们来说,战争正迅速成为一种不可能再
次发生的事,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为明显了。”但不久,惨烈的世界大战接连爆发。
进入冷战后,根据《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战争与反战争
》一书中统计,在1945-1990年之间的2340个星期里,地球总共只享受了3个星期没有战
事的太平日子。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JohnJ Mearsheimer),悲天悯人地揭示了
国际政治的悲剧本质:
国际体系是一个险恶而残忍的角斗场,要想在其中生存,无论国家“好坏善恶”,都别
无选择,只能为了权力而相互竞争和厮杀,这是一种零和博弈。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陆军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国征讨方略》一书中写道
:“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最紧要者,莫过于研究断然进取方
略,谋求国运隆盛”“兵力不整之时,万国公法亦决不可信⋯⋯既不足恃,
亦不足守”。
英国有句外交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李鸿章后
来总结道:
“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交友,彼此皆有相当的资格,我要联络他,他
也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己一无地位,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
亦复无济于事。”
1879年,美国总统格兰特卸任后访问中国,恭亲王与李鸿章代表中国政府,格兰特就琉
球问题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但被日本政府婉拒。美国的调停失败后,格兰特总统给李
鸿章先后写了两封信,通报调停的细节,主题就是与其拜托美利坚,不如拜托自己。格
兰特写道:“日本数年来采用西法,始能自立,无论何国再想强迫胁制立约,彼绝不甘
受。日本既能如此,中国亦有此权力。我甚盼中国自强。”
格兰特
而他的助手杨格更为直接,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道:
“中国若不自强,外人必易生心欺侮。在日本人心中,每视中国懦弱,为所求无不遂者
,彼看不起中国,则无事不可做。日本以为不但琉球可并,即台湾暨各属地动兵侵占,
中国亦不过以笔墨口舌支吾而已⋯⋯中国如愿真心与日本和好,不在条约而
在自强,盖条约可不照办,自强则不敢生心矣!”
他更指出:
“中国之大害,在弱之一字,我心甚敬爱中国,实盼望中国用好法,除弊兴利,勉力自
强,成为天下第一大国,谁能侮之?”
梁启超有进一步的阐述:
“夫手段狡狯,非外交家之恶德。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故西哲常言个人有
道德,而国家无道德⋯⋯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或许正是近代中日外交分野的深层根源所在。其
实,纵观史上强国,无一不是对内君子、对外痞子。倘或颠倒过来,一个对内痞子的国
家,则对外无论做君子、痞子都是末流的。
【 国家人文历史 】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