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没有鲍罗廷就没有国民党更没有蒋介石(ZZ)
相关主题
尽管后世存在争议中国社会上层,书读的越少越好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的犹太人好蛋虎肉来评论一下吧
叶剑英元帅次女讲述父亲一生中重大抉择Kayaker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当汉奸死无葬身之地?
孙中山这个竖子, 陈炯明反对错了吗?是不是许世友有个妹妹叫许广平?记不清楚了
湖南人好像有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摘桃子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转载)
以下各位大牛,后代都在中国(包括台湾)、没在美国生娃的有1900年八国联军与清军的战争
孙中山敢说--孙大炮, 蒋介石惧日--蒋日溃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兵力火力为5:1
没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会不会更好武汉纪念辛亥革命和谢霆锋纪念张柏芝制服照一样可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鲍罗廷话题: 蒋介石话题: 孙中山话题: 国民党话题: 广州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2262
1
近代中国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演绎了多少兴衰、美丑、胜败。原先默默无闻者,可以
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大放异彩者,最终又在这个舞台上暗淡失色。加拉罕当年给孙
中山的礼物,是鲍罗廷。蒋介石最后给鲍罗廷的礼物,是通缉令。而鲍罗廷身后站着的
是斯大林。本文摘自《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华艺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对当代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
三人又都是犹太人。
对中国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也有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两位犹太人:鲍罗廷和米夫。鲍
罗廷在国民党中发现了蒋介石。米夫在共产党中发现了王明。被发现的这两人,皆因此
居于各自政党的高位。
很多人原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蒋介石也常以
“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原因据说孙中山临终时口中直呼“介石”;情之深切,意
之难舍,痛于言表。
可惜此说来自蒋介石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
前侍卫李荣的回忆是:
“(3月11日)至晚8时30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
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
伟人,竟撤手尘寰,魂归天国。”
临终的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
孙中山1925年3月去世。该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所谓“总理惟一
的接班人”蒋介石却既不是其中的常务委员会委员,不是国民政府委员,也不是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的人物。
孙中山至其临终,也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蒋介石1905年在东京由陈其美介绍就认识孙中山。但孙中山倚为股肱的军事人才,先是
黄兴、陈其美,后是朱执信、邓铿、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陈其美殉难,孙中山说“
失我长城”;朱执信病逝,孙中山说“使我失去左右手”;对陈炯明寄以厚望:“我望
竞存(陈炯明)兄为民国元年之克强(黄兴),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
克强、英士者信托之。”
他依靠的不是蒋介石。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未委派蒋重要的军事职务。
蒋首次在孙中山面前显露军事才能,是上书陈述欧战情势及反袁斗争方略,这才使孙中
山对他有所注意。在陈炯明部任职期间,蒋介石又连向孙中山呈《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
判断》、《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等意见,也仅使孙中山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参谋人才,
仅此而已。
于是孙中山委任给蒋介石的,多为参谋长、参军一类不掌握实际权力的职务。蒋先后担
任过居正的参谋长,孙中山总统府参军,陈炯明的作战科主任,许崇智的参谋长,孙中
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最先欣赏蒋介石的倒是陈炯明。他发现此人的才能绝非限于参谋方面。蒋介石在陈部干
了一段作战科主任,要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
陈炯明说对了。最后他果真败于蒋介石之手。
蒋介石与陈炯明关系不错。1922年4月,陈炯明准备叛变,向孙中山辞粤军总司令和广
东省长之职。孙中山照准。蒋介石不知陈意,还想找孙中山为陈说情。不成,便也辞职
。在回沪船上还给陈炯明写信:“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
通。”
但陈炯明一叛变,蒋立即抛弃与陈的友谊,站到孙中山一边。
孙中山正是因为陈炯明的叛变,第一次对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在《孙大总统
广州蒙难记》序言中写道:“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
军将士共生死。”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性格及处事方式,却甚感头痛。
蒋介石脾气暴躁,经常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动辄辞职不干,未获批准也拂袖而去,谁去
电报也召他不回。
1922年10月,孙中山任蒋为许崇智的参谋长。仅月余,蒋便以“军事无进展”为由离职
归家,孙中山派廖仲恺持其手谕都无法挽留。
1923年6月,孙中山命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到任不满一月, 又以不受“倾轧之祸
”为由,辞职返回溪口。
1924年初,孙中山委派蒋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刚一个月,蒋就以“经费无着落”为
由辞筹备委员长之职。9月,再辞军校校长之职。
自1918年7月辞陈炯明部作战科主任,至1924年9月辞黄埔军校校长,6年时间中,蒋介
石先后辞而复职竟达14次之多。
孙中山容忍了蒋介石历次辞职,独对辞黄埔军校之职不能忍受。创办军校建立革命武装
,是马林1921年向孙中山建议的。1923年《孙文越飞宣言》签署后,越飞又表示苏俄将
提供款项、武器和教练人员,帮助建立军校。孙中山革命奋斗几十年,吃尽了无自己武
装的亏,梦寐以求想建立这一武装。直至晚年刚有实现的可能,蒋介石又动辄撂挑子不
干,确实大伤了孙中山的心。他对蒋介石深感失望。
历来极重兵权的蒋介石又何尝不知黄埔军校的重要。他真正不满的,并非仅仅“经费无
着落”,而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上,孙中山没有指派他为代表,各省党
部亦没有推选他,国民党党史上极其重要的这次大会,他连一张入场券都未弄到。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启程北上。国民党党史记载,北上前两天,“总理令(黄埔)
新军改称党军,任蒋中正为军事秘书”。这是孙中山给蒋介石的最后一个职务。孙中山
北上至去世4个月时间内,再未给蒋介石任何信函和指令。
蒋介石1963年11月在台湾回忆说:“我是21岁入党的;直到27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
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的对我以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要
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却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时候,
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我开始入党,到担任党的中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20年
之久……”
言语之间,饱含当年的不遇与委屈。孙中山不曾派蒋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何人派蒋
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呢?蒋介石上台就其必然性来说,将是一部现代史著作。就其偶
然性来说,则该归于苏联顾问鲍罗廷。
他第一个把把蒋介石推上权力高峰。
鲍罗廷也是一个谜。被派到中国来的共产国际或苏俄革命者,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富
有创造性地执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也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对中国革命的进程
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
他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出生于拉脱维亚,先后投身俄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英
国和中国革命运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伦敦举
行。参加会议的共有57名代表。有表决权的43人,一个特殊情况是其中8人享有两票的
权力,所以大会的实际总票数是51票。
这些数字枯燥乏味,难于记忆,但对20世纪却有极大意义。
第二十二次会议讨论党章草案第一条关于党员的规定时,分裂发生了。
列宁的草案建议“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成为
党员;马尔托夫的草案也认为接受党纲和在物质上帮助党是党员的条件,但认为只要“
在党的一个组织领导下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不必非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分歧由此产生。冗长的辩论之后,列宁的草案以23票对28票被否决。
是马尔托夫而不是列宁首先掌握了多数。在随后大会的每一次争论中,马尔托夫都以优
势票数获胜。
一直到第二十七次会议,一个小组委员会把“崩得”的地位问题提交大会讨论时,变化
发生了。五名“崩得”代表因他们的自治权被否决,愤然退出大会。两名“经济派”代
表则认为他们的组织“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国外联合会”在大会之后便不存在,没有理
由再参加会议,也离开了会场。
7名代表突然离去,大会总共只剩下44票。更富戏剧性的是这失去的7票竟然全部是马尔
托夫的!
还有一名代表临时改变态度。
列宁的票数由23票上升到24票,马尔托夫则由28票跌到20票;列宁立即获得24票对20票
的坚定多数。
大会进程瞬间发生的逆转,是历史性的逆转。
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列宁的二十四人集团”控制了大会。
大会之后,列宁一派把自己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把马尔托夫一派称为“孟
什维克”(少数派)。四票之差,两个惊动全世界的政治派别就此产生。各种语言的辞
典都不得不根据翻译音,增添上两个崭新的政治名词。
一部世界革命史便要重写。
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崩得”,来自犹太语Bund,即“联
盟”之意;全称“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它是俄国早期宣传马克思
学说的最大的工人组织。马尔托夫就曾是“崩得”早期组织的领导成员。1900年,一个
叫米哈依尔·马科维奇·格鲁森伯格的16岁犹太青年加入该组织。1903年,因“崩得”
的退出而产生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那一年,19岁的格鲁森伯格也退出了“崩得”,
投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
格鲁森伯格就是鲍罗廷。
鲍罗廷是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介绍给孙中山的。
孙中山说他见过的共产国际人员中,印象最深、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鲍罗廷。他称鲍
罗廷为“无与伦比的人”。
加拉罕没有叫鲍罗廷去改造国民党。鲍罗廷也想不到,他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也是后来
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主持了对国民党的改造。
鲍罗廷之前,国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理论上都无法算作一个政党。它没有纲领,没
有组织,没有章程,没有选举,也没有定期会议,连有多少党员也是一笔糊涂账。据说
有3万,注册的却只有3000。交纳党费又是6000。入党要打手模向孙中山个人效忠,但
连孙中山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党员”,这些党员又都是谁。
鲍罗廷告诉孙中山,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并不存在。
孙中山大为震动。此前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他已经在着手准备对国民党实行改造。
《中国国民党党纲》等一系列文件也起草完毕。但以前孙中山多次依靠本党力量改组党
,皆收效甚微。这一回他看好了鲍罗廷。他对鲍罗廷说,老党员不行了,新党员还可以
。孙中山下决心“以俄为师”,依靠鲍罗廷,运用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经验,改造
国民党。
鲍罗廷像一部精细严密不知疲倦的机器那样高速运转起来。他严格按照俄国共产党的组
织模式,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对国民党开始了彻底改造。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那份至关重要的“一大宣言”,就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鲍罗廷亲自起草、中共
党人瞿秋白翻译、国民党人汪精卫润色的。
鲍罗廷死去近40年后,台湾的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西方资深评论家称李登辉使国民
党彻底摒弃了列宁的建党模式。我们很多人听到后颇为吃惊。他们从来就不知道,几十
年来天天喊“DD共产党”的国民党,竟也用了列宁的模式建党。
见过鲍罗廷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目光敏锐,思想深刻,而且极富个人吸引力。他讲
话时手不离烟斗,对任何事物都极其敏感,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记者,都能以自己的远见
卓识将他们征服。只要他一出现,就能控制住在场的人,成为他们的中心。苏联顾问切
列潘诺夫回忆说,鲍罗廷能够看到局部现象的历史意义,能够从一系列广泛的、相互交
错关联的事件中综合出局势的发展趋向,而别人在这些事件面前却只能感到眼花缭乱。
这正是他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他又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礼节。他的房间不挂列宁像,只挂孙中山像。凡与他
接触的人,都对他的非凡气质和征服听众的能力长久不忘。他协调不同派系的能力极强
。只要他在,广州的各种势力基本都能相安无事。各派的人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
,他也总能提出恰如其分的办法,让人满意而去。时间一长,他的住地便自然形成一个
人来人往的中心,李宗仁回忆说,当时人们都以在鲍公馆一坐为荣。
鲍罗廷给广州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他的风格深深感染了周围听众。他的名声传遍了远
东地区。革命者称他为广州的“列宁”。上海租界则说他是“红色首都”的“红色猛兽
”。西方评论家则说他正在广东重复俄国革命的历史。
连宋美龄也为鲍罗廷的个人风采所倾倒。
她后来回忆说,鲍罗廷站在听众中间仿佛鹤立鸡群,他一进屋,你就能听到他那清晰的
不慌不忙的男中音;他讲英语不带俄语口音,很接近美国中部方言。
后来蒋介石翻了脸,全国通缉捉拿鲍罗廷,宋美龄仍然说,鲍罗廷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
物。
周恩来也有着鲍罗廷的风范。
表现出的遇事冷静、对棘手问题不动声色的沉着、待人接物的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
与长期忍耐能力,有效地和背景不同、政见各异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以及事无巨细每
每亲自办理的工作风格,与当年鲍罗廷的的作法很像。
如此精明一位鲍罗廷,在孙中山去世后却被蒋介石弄花了眼。
当时蒋介石要想成为强有力人物,面前至少有三个障碍:军事部长许崇智、外交部长胡
汉民、财政部长廖仲恺。从一般规律上看,他是不可能越过这些障碍的。但不可能发生
的事情在几个月内却发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
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向鲍罗廷。
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
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际是鲍罗廷说了算。他在广州的权势和影响如日中天。他的住宅
楼上经常座满广州政府的部长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们和中国共产党人;楼下则是翻
译们忙碌的天地:将中文文件译成英文或俄文,再将英文或俄文指令译成中文。印刷机
昼夜不停,各种材料、报告、指示从这里源源而出。鲍罗廷实际已成为国民党中央的大
脑。
他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
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鲍罗廷设想,这是一个类似苏俄“契卡”的组织,目的是用特别手段肃清反革命。他自
己则担任特别委员会的顾问。
他的建议实际就是决议。建议被迅速通过。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
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惟有蒋介石未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
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权力。魔瓶最先被鲍罗廷开启。
其实此前鲍罗廷就看好了蒋介石,为此和总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发生了很大分歧。
加伦认为应该用许崇智,培植与黄埔并行的军事力量,不能以某个人或某一派系为中心
,以防患于未然。鲍罗廷却认为许崇智的粤军为旧军队,不堪大任;蒋介石的黄埔新军
有主义为基础,颇具革命性质,可当大任。7月国民政府成立,加伦再提出要防止军事
独裁,主张建立军事委员会制度,以许崇智为军事首脑;鲍罗廷不同意,支持蒋介石。
两人分歧日趋严重,只有莫斯科出来裁决。
加伦将军不知道,1905年在芬兰塔墨尔福斯的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上,鲍罗廷就认识
了比他大五岁的斯大林。当时斯大林还是一个叫柯巴·伊万诺维奇·朱加施维里的格鲁
吉亚青年,与来自拉脱维亚的鲍罗廷一样,头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
裁决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加伦将军被调离广东。
斯大林对蒋介石的信任,很大一部分就是受鲍罗廷的影响。
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提出了颇含政治意义的考虑,而政治顾问鲍罗廷却在关键时刻被蒋介
石的军事才能蒙蔽,陷入了个人政治视野的盲区。他亲自把极大的权力交到蒋介石手里。
应了中国那句老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这一失失得太大、太关键了,以至以前
导致其成功的“千虑”最终被毁于这“一失”。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蒋介石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他运用这个突
然降临到手中的“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是毫不犹豫的。军事机器立即开动,首先针
对几番压制他的许崇智。
利用廖仲恺被刺案,蒋介石指挥军队包围了许崇智住宅,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徨逃
往上海。
然后就是胡汉民。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胡汉民先被拘留审查,后被迫出使
苏联。
廖仲恺则被隆重地下葬。
廖案处理,蒋介石一石三鸟。三个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半年以后鲍罗廷才明白自己打开了魔瓶。许、胡、廖三人消失之后,他已经不能照原来
设想的那样遏制蒋介石了。他帮助蒋介石迈出了夺取政权的决定性一步。鲍罗廷重看蒋
介石,与他轻看中国共产党同时发生,而且互为因果。他曾经十分轻蔑地说,中国共产
党“总共只有40人”,“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共产国际提纲是他们的全部活动”;罢工之
类的事件“临时把它抛到面上,否则它就会呆在自己的小天地——租界里,事后从那里
发指示”;他尤其藐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他在中国工作三年,不仅把“国共合作”变
成了“国苏合作”,更热衷于把这种合作推向与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个人之间的合
作,中国共产党反而成为他与国民党要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孙中山1924年8月21日召开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容共问题”,鲍罗廷竟然向孙
中山建议成立一个“国际联络委员会”来控制中国共产党。陈独秀闻讯怒不可遏,立即
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定,并毫不客气地致电鲍罗廷:一、禁止在国民党会议上进行任何
有关共产党问题的辩论,并对此辩论不予承认;二、中共中央拒绝承认国民党下属的为
解决两党间问题而设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三、责成我们的同志在全会上对反革命分子
采取进攻态势,从防御转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是,这个决定传到广州为时已晚。
会议上鲍罗廷和瞿秋白为共产党党团问题进行了像征性辩解之后,赞同成立国际委员会
监督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关系的决议。该决议要求共产党将自身活动中与国民党有关者,
全部公开通报给国民党。陈独秀得知此结果后极为愤怒,接连几次上书共产国际,表示
坚决拒绝国民党全会决议,强烈谴责并抵制鲍罗廷的妥协政策,特别是对其不同中共中
央讨论“单独行事”,表示“非常不满”,要求共产国际警告鲍罗廷,并告之其无权领
导广东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工作。但鲍罗廷在斯大林那里如日中天,共产国际也只有保持
沉默。在广州的苏联顾问也不完全同意鲍罗廷重国民党轻共产党的态度。续加仑之后担
任总军事顾问的季山嘉就说:“国民革命军的一切政治成就都应完全归功于共产党人。
这一点哪怕以黄埔军校为例也是显而易见的,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最多的地方,因此也
是国民革命军最稳定的一部分。“赶走了加仑的鲍罗廷又开始反对季山嘉。他说:“国
民革命运动实际上是一种难以想像的复杂的阴谋勾当。”为此,“需要玩弄权术”;鲍
罗廷认为1926年初广州的革命形势是他个人以苏联军事援助为钓饵、依靠蒋介石和汪精
卫的军政力量、在国民党上层“玩弄权术”的结果;并且以为自己完全控制了广州的局
势。
1926年2月,鲍罗廷在北京向将赴广州的以布勃诺夫为团长联共政治局使团得意洋洋地
说:“当你们去广州时,你们自己会确信,华南的思想势力范围乃是我们的影响……还
有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呢?一旦我们宣传什么,一旦我们提出什么建议,人们就会很
认真地听取,并将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决定,以极大的成功希望来加以贯彻执行。”他
十分有把握地说:“军队领导人已完全处在我们的影响之下”,蒋介石等四个军长“完
全可靠”。在鲍罗廷的主观意识主导之下,联共中央政治局也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
“强调作为民族解放思想最彻底最可靠的捍卫者的国民党的作用,并将其提到首要地位
”;中共必须向国民党右派和中派让步。但这位权术大师很快要开始尴尬了:他严重低
估了蒋介石的能量。埋葬了廖仲恺,赶走了胡汉民、许崇智后,蒋介石还剩下最后三个
障碍:前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后台的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心目中的死敌
中国共产党。
下一个将是中山舰事件,又是一石三鸟。蒋介石将这后一个一石三鸟推了7个月。国民
党被鲍罗廷由一个松散的组织造就为一个虎虎有生气的组织,在这个组织的全部力量转
到自己门下之前,他还需要鲍罗廷的力量和影响。鲍罗廷的话在汪、蒋、鲍三人之中,
仍然起决定作用。西山会议派攻击他将鲍罗廷“禀为师保,凡政府一切重大计议,悉听
命于鲍”,“甚至关于党政一切重要会议,概由鲍召集于其私寓,俨然形成一太上政府
”;他不但不在意,反而说作为总司令,只有法国福煦元帅的地位可同鲍罗廷相比。他
反复引用孙中山曾说过的话:鲍罗廷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因此,追随鲍罗廷就是追随
孙中山。他相当客观地把他的擢升归于鲍罗廷的政治提拔及俄国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
他在等待时机。
时机来临了。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军功威名如日中天。返归广州途中沿途男女老幼观者如堵,道
为之塞;至汕头盛况达到空前:社会各团体整齐列队欢迎,民众簇拥,万头攒动;一路
军乐悠扬,鞭爆哔剥,工会前导,次枪队,次步兵,次汽车,卫队为殿,连孙中山当年
也没有如此之风光。
广州的汪精卫、谭延岂、伍朝枢、古应芬、宋子文联名电蒋:“我兄建此伟功,承总理
未竟之志,成广东统一之局,树国民革命之声威,凡属同志,莫不钦感。东征功成,省
中大计诸待商榷,凯旋有日,尚祈示知,是所祷企。”
国民政府要员站成一列,以前所未有的谦恭,向军权在握的新秀蒋介石致敬。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执委时,有效票总数249
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就是蒋介石后来说的,21岁入党到40岁当上中央委员,相距了20年之久。
这一年蒋介石40岁。
会议代表中共产党员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蒋的票。
差的一票也许是他未投自己?起码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反而显得更加谦虚。
248强于249。
得票245张的宋庆龄在“二大”讲话赞扬东征胜利之后的广东形势:“此间一切的政治
军事都很有进步,而且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
一句“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从宋庆龄口中说出来,便是最高的夸赞。
国民党“一大”连张入场券都未弄到的蒋介石,个人声名在“二大”达到顶点。
广州第一公园大门口出现一副对联,上联为“精卫填海”;下联是“介石补天”。
人们再也不记得还对什么人有过这种夸赞。
声名达到顶点后,他便动手了。
1926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
这回打击的重点变成了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团,还有汪精卫。
鲍罗廷恰巧不在。苏联顾问皆被软禁。再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共产党人也
在“整理党务案”后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
和苏联总顾问季山嘉被驱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说是陈独秀的对蒋让步“妥协政策”的
恶果,但真相是事件发生后,当时正在广州的联共政治局使团长布勃诺夫在鲍罗廷的协
助下亲自处理,妥协让步政策是他们强加给陈独秀的。布勃诺夫事后讲了6条理由,第
一条就是怕“吓跑大资产阶级”,否则中共“无论如何不能现在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
这种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务”。事后报告处理“三·二○”中山舰事件的报告中,布勃诺
夫甚至认为中共只要做“保证这场革命彻底胜利”的苦力,不要去争领导权,否则“任
何过火行为都会吓跑大资产阶级”,“造成广州政府的危机。最终加剧国民革命失败。
”布勃诺夫的高参,当然就是鲍罗廷。布勃诺夫回国经过上海时,把他的态度告诉了陈
独秀。陈独秀对事变情况一无所知,匆忙表态,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指令,认为蒋受右
派挑拨中,“行动是极其错误的,但是,事情不能用简单的惩罚蒋的办法来解决”;应
该“将他从陷入的深渊中拔出来”。共产党人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竟然成了帮助
蒋“从深渊中拔出来”。蒋介石的回报只是赶走吴铁城、孙科、伍朝枢等人,虽然这是
蒋追求个人独裁所需要的,鲍罗廷却在1926年5月30日写给加拉罕的信中,十分得意地
说这样的交换“使右派蒙受了比共产党人更大的损失……从右派手里夺走了他们用来反
对我们的武器”。蒋介石打击的三方之中,只有汪精卫对“三·二○”中山舰事件保持
着明白和清醒。
汪精卫后来回忆:“3月20日之事,事前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丝毫没有知道。我
那时是政治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3月20日,广州戒严,军事委员会并没有
知道。我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
他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
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怎样也不怎样。
4月初,汪精卫以就医为名,由广州而香港,由香港而马赛,远走高飞。
蒋介石就是指汪精卫与中共串通,想用中山舰劫他去海参崴,所以发动“三·二○事变
”。汪精卫倒不用蒋介石劫他,自己老老实实就上了远走他乡的外轮。自此,没有人能
够阻挡他攫取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了。革命斗争并不排除充分利用矛盾、施展纵横捭阖之
术,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依靠和壮大自己力量的基础上,鲍罗廷恰恰丢掉了这一点。中
山舰事件再次成为鲍罗廷与蒋介石的权力交易。通过这次交易,表面上鲍、蒋二人之间
的信任达到了别人无法代替的程度。蒋在北伐前夕谈到后方留守时,提到两个人可以托
付,除了张静江,就是鲍罗廷,称鲍罗廷是“自总理去世以来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
的政治活动家”。但这位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已经开始预感到情况有些不妙了。
1926年8月9日在广州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委员会会晤时,鲍罗廷说出了他规划的“让蒋自
然灭亡”的策略:当时除第一军军官主要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之外,其他各军的军官主要
是保定军校毕业生,而蒋与“保定派”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北伐胜利推进的过
程中,“保定派”必定压倒蒋介石,“加速他在政治上的灭亡”。这时共产国际远东局
已经不信任这位权谋大师了。主持远东局工作的维经斯基是列宁派到中国的第一个使者
,1920年3月就来华与中国革命者发生关系,1926年9月12日,维经斯基在上海向联共驻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报告:北伐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革命的作用,但同时也使蒋
介石的军事独裁倾向神圣化了;而这种危机是鲍罗廷自“三·二○”中山舰事件后推行
牺牲共产党和左派、在国民党上层对蒋无条件退让和投降的机会主义策略的结果。
9月22日,维经斯基再次向莫斯科报告,指出“鲍罗廷同志在如何对待我们总的对华政
策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与总的方针相背离的观点”,明确提出“撤换鲍罗廷
”。
11月6日,维经斯基在继续给莫斯科的报告中感叹道:“中国的解放斗争是多么的与众
不同,在这种斗争中保持真正的革命策略又是多么的困难,一方面要冒陷入机会主义的
危险,另一方面又要冒过左和破坏必要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需
要在何等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条件下进行工作。”维经斯基的这些报告引起斯大林的震
怒。斯大林于11月11日主持联共政治局做出答复:“对远东局在上述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提出警告”;同时决定非但不撤换鲍罗廷,反而加强鲍罗廷的权力,“所有派往中国的
同志均归鲍罗廷同志领导”,而“鲍罗廷同志直接听命于莫斯科”,并给鲍罗廷颁发红
旗勋章,“责成远东局在就对华总的政策问题、国民党问题和军事政治问题做出任何决
议和采取任何措施时,都必须同鲍罗廷同志协商。”戏剧性的场面很快出现了:被撤职
的不是鲍罗廷,而是维经斯基。
1927年3月10日联共政治局改组远东局,任命列普谢为书记,鲍罗廷正式进入远东局。
维经斯基还在以远东局书记的身份指导中共筹备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远东局内部却已经
被撤职。远东局随后也置于鲍罗廷的领导之下。此时斯大林还不知道:历史给鲍罗廷的
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5月5日,斯
大林在联共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广州组建新的可靠部队”;为此还作出了向广州派遣
200人的教官团和提供50万卢布的决定。但让谁去“组建可靠的部队”?共产党还是国
民党?斯大林语焉不详。5月13日斯大林讲了另一段话:“在目前用新的军队,用红军
来代替现在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暂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所
以5月5日的决定很快不了了之,转而实行大力加强对“国民党将领”提供军事援助的方
针,令共产党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保持领导”。
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斯大林得知此讯坐不住了,于5月30日给鲍罗廷等人发出“紧急指示”:(一)动员2万
共产党员,加上5万革命工农,编成几个新军,“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消除对不
可靠将领的依赖性;(二)“成立以著名国民党人和非共产党人为首的革命军事法庭”
,惩办叛乱的反动军官。斯大林不会不知道,四年来联共政治局推行的只武装国民党不
武装共产党的政策,根本无法通过一份“紧急指示”改变。而权谋大师鲍罗廷从一开始
就根本不是执行武装工农政策的人。他鼓动陈独秀出面给莫斯科一个模棱两可回复:“
命令收到,一旦可行,立即照办。”本来这个紧急指示是发给鲍罗廷等三个俄国人的,
本应由他们回复莫斯科。但是他们都十分清楚向斯大林说“不”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于
是推给了书生气十足的陈独秀,让陈一人独自承担了违抗斯大林指示的责任。局面已经
完全无法靠鲍罗廷的权谋来收拾了。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决议“分共”,大革命完
全失败。
近代中国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演绎了多少兴衰、美丑、胜败。原先默默无闻者,可以
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大放异彩者,最终又在这个舞台上暗淡失色。发现、提携蒋介
石的鲍罗廷就在1926-1027年的跌荡演变中,由蒋介石所谓“自总理去世以来我们还没
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变成了一个要立即捉来枪毙的“煽动赤色革命企图颠
覆政权的阴谋家”。政治人物往往瞬息之间出现苍海桑田的演变,完成让人瞠目结舌的
思维转换。鲍罗廷不像蒋介石想象的那样复杂,蒋介石也不像鲍罗廷想象的那样简单。
这个前日本士官生内心深处还是钦佩那些直面反对他的人,却深恶痛决那些他以为要利
用他的人。当年反对鲍罗廷独用蒋介石的加伦将军回国后,1938年10月在苏联肃反运动
中被捕。蒋介石接到驻苏大使杨杰的报告,还想保加伦一命,要孙科以特使身份赴苏转
告斯大林,请派加伦至中国做蒋的私人顾问。但苏联的肃反行动太快了,加伦从被捕到
被枪决仅有一个月时间。斯大林告诉孙科的,已是他的死讯。
想保加伦性命的蒋介石,却一直想要鲍罗廷的性命。
加拉罕当年给孙中山的礼物,是鲍罗廷。蒋介石最后给鲍罗廷的礼物,是通缉令。
S*******l
发帖数: 4637
2
孙中山需要融资对抗北洋政府,斯大林需要给新苏联找国际承认,需要邻国是朋友不是
敌人。
先联系了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已经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了,不理,就南下找孙中山,一拍
即合,才有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才有钱搞黄埔军校。
所以,国共其实头里都是苏联在中国的代理人。不过蒋心里不接受苏联模式,坚决认为
斯大林狼子野心靠不住,就在北伐到长江,占领上海后迅速找到新金主,和土共苏联决
裂了。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近代中国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演绎了多少兴衰、美丑、胜败。原先默默无闻者,可以
: 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大放异彩者,最终又在这个舞台上暗淡失色。加拉罕当年给孙
: 中山的礼物,是鲍罗廷。蒋介石最后给鲍罗廷的礼物,是通缉令。而鲍罗廷身后站着的
: 是斯大林。本文摘自《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华艺出版社出版。
: 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对当代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
: 三人又都是犹太人。
: 对中国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也有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两位犹太人:鲍罗廷和米夫。鲍
: 罗廷在国民党中发现了蒋介石。米夫在共产党中发现了王明。被发现的这两人,皆因此
: 居于各自政党的高位。
: 很多人原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蒋介石也常以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武汉纪念辛亥革命和谢霆锋纪念张柏芝制服照一样可笑。湖南人好像有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
云南部队回忆镇压沙甸回民事件以下各位大牛,后代都在中国(包括台湾)、没在美国生娃的有
成普给高瑞欣之女的信:作战室没有鸡蛋孙中山敢说--孙大炮, 蒋介石惧日--蒋日溃
几个将军谈林彪没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会不会更好
尽管后世存在争议中国社会上层,书读的越少越好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的犹太人好蛋虎肉来评论一下吧
叶剑英元帅次女讲述父亲一生中重大抉择Kayaker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当汉奸死无葬身之地?
孙中山这个竖子, 陈炯明反对错了吗?是不是许世友有个妹妹叫许广平?记不清楚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鲍罗廷话题: 蒋介石话题: 孙中山话题: 国民党话题: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