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发帖数: 12685 | 1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这句话其实挺难理解的。按照现在的用法,大意是你带头
做这坏事不怕以后有报应吗。作俑这件事是很坏的。但问题是作俑是指周朝用俑来代替
商朝的活人殉葬,显然更加人性。如果孔子不支持作俑,那只能说明他支持人殉。但这
话是孟子说孔子说的,更可能是他瞎掰,孔子根本没说过。 |
f**o 发帖数: 12685 | 2 有没有道理?
【在 f**o 的大作中提到】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这句话其实挺难理解的。按照现在的用法,大意是你带头 : 做这坏事不怕以后有报应吗。作俑这件事是很坏的。但问题是作俑是指周朝用俑来代替 : 商朝的活人殉葬,显然更加人性。如果孔子不支持作俑,那只能说明他支持人殉。但这 : 话是孟子说孔子说的,更可能是他瞎掰,孔子根本没说过。
|
f**o 发帖数: 12685 | 3 羌族快被杀完了
“羌人”分为“先古羌”(春秋战国之前的又叫“东羌”)和“后古羌”(春秋战国之
后的西羌“胡夷”族团又叫西羌),其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的胚胎。包括夏、周、秦等国家,
可能都源自于羌族。殷商时有用羌人来祭神的习俗。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
数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阿昌
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缅语族。
今天的所称的“羌族”,仅仅是古西羌诸部中的一支。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诸后裔民
族都经历了多次战争、迁徙,历经沧桑,最后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今天的这支古西
羌部落“羌族”在进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带之前,自称“子拉族”。通过“
羌戈大战”后,得以在今四川阿坝州一带定居,此后自称“尔玛人”。 |
b*****2 发帖数: 11103 | |
f**o 发帖数: 12685 | 5 始作俑者,本意指最早開始用木或陶等製作俑人來代替真人進行殉葬的人。
出處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
常見釋義
後人引申其義,往往以“始作俑者”來比喻第一個做某種壞事的人或開某種惡劣風氣的
人。
這種引申,是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理解為“開始作俑来殉葬的人,他會断子绝孙
沒有後人”,對始作俑者持否定態度。
本義辯解
為始作俑者含義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認爲真正含義,是指“開始作俑来殉葬的人,
難道就絕後了嗎”,孔子的本意是讚揚始作俑者,而不是責駡始作俑者。依據有:
一、從句式上講,“其無後乎”為反問,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類一樣。
二、從事實邏輯上講,孔子時代,已經普遍採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責用俑替人殉葬
的人絕後,和事實邏輯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惡劣的風氣,第一個採用以俑殉葬的
人應當被責駡唾棄,難道後來以俑殉葬的人就不應當被責駡唾棄嗎?
三、從孔子思想的整體邏輯上講,“仁”是孔子學説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對用
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的人,自然應當是讚賞的態度而不是責駡的態度,況且孔子認
爲人類“性相近”,如果換作你是將被用來殉葬的人,對你是否很殘酷?“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所以對發明用俑代人來殉葬免除人死之災的人,應當是持肯定的態度。
四、理解一句話的含義,應當放在其語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
“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換句話說,用棍棒打死人,用刀殺死人,(或者以
政治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義亡人,)有區別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
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孔子說,開始作俑的人
,難道沒有後人了嗎?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來殉葬。同樣,你忍心讓人
民飢餓而死嗎?
綜上,《孟子》中孔子應當認爲“始作俑者”是值得褒揚的創造引領良好新風氣的人。
另外,有人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理解為連用俑、用像人的偶殉葬都不行,都受到
孔子的責駡,這其實也不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商朝用奴隸俘虜等殉葬的風氣很盛,周
朝末期則逐漸由人殉改爲俑殉,這已經是一種進步,邏輯上講不應當受到責駡,而應當
受到褒揚。
另一种说法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为“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的反
问语句。而孔子对作俑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并非说孔子赞成人殉,要结合考虑到当时
的情况。人殉盛于商,而废止于周,并被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但春秋之时,诸侯权贵
们暗中破戒,开始时以俑为替,大量浪费了人力物力。俑殉实则暗含了极权者们自私、
愚昧与恶的对于人殉的渴望心理。孔子指责的正是这种破环周礼并违反仁义民生的趋势。
【在 b*****2 的大作中提到】 : 俑最初是活人做的,不是陶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