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 发帖数: 18403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tiemyshoe (onetiemysho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3 17:51:54 2015, 美东)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3 12:56:43 2015, 美东)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
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
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
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道德经》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
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
;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
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
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
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
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
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
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
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
,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
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
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
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
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
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
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
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
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
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
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
,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
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
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
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
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
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
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
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
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
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
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
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
,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
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
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10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
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
“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
“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
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
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
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 My comments ----------
简述当代道家的兴起
时间:2014-01-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体
http://scopsr.gov.cn/whsh/gxys/201401/t20140103_249787.html
道家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http://www.168xuetang.com/show-120-118.html
道家习惯性的神龙见尾不见头,我门外汉,
见笑。 希望大家多切磋。
李零文笔平顺而有风骨。
我虽然不全同意他的分析:
比如老子的所谓“愚民”很明显
不是别的派别(法家,佛教)的“愚民”(如牧牛羊),
而是爱惜淳朴,返璞归真, 清静无为。
老子提倡的君主/圣人,要“无为”,“卑”,“逸”,“弱”。
才能避免“狡诈”,暴力,和虚伪。 也就是说
老子的“愚民”是“愚君”的大前提下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7232/
道/儒家思想中仔细地考虑这个大问题: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所以:上位者有任何爱好,都会被下面的
人夸张地反应出来。
君好“紫”,国皆“紫”。
君好“圣”,国皆“圣”。
君好“为”,国皆“为”。
君好“儒”,国皆“儒”。
君好“佛”,国皆“佛”。
君好“蹴鞠”,国皆“蹴鞠”。
君好“放卫星”,国皆“放卫星”。
中国无数”盛世“,“半盛世”都夭折
在这个看似无害的现象上。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exas/32061431.html
所以道家的PRESCRIPTION就是:
君”弱“,“无为”,“朴”,“真”, 包容; (道家规范)
臣才能效忠尽责,“有为”,“少奸诈”,包容;(儒家规范)
民才能安身立命,诚信成风,互相包容。(儒道规范)
所以崇信道家的朝代和皇帝,君主规范行为和
儒家君主的规范行为完全不一样。 有的时候
跟儒家大臣们的分歧其实是道-儒分歧。
同时,道家王朝中皇子-》太子=》皇帝的继承问题,往往
也有一个王N代是否进入儒家角色TRACK(皇子=》臣),
还是进入道家角色TRACK(太子=》皇帝)的问题。
一个道家天下的皇帝,需要对
儒家官僚系统摇摇白旗: 我打算无为。
才能争取到顺利的继承:我们要效忠。
要是太子喜欢“有为”“扰民”,“好大喜功”,
他就容易被儒家官僚系统给预先放弃。
所以传统中汉初,魏,东晋,唐,宋
儒家道家是长期合作,相当默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