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y 发帖数: 1427 | 1 http://view.news.qq.com/zt2012/zltt/index.htm
九一八事变后,赵老太太率全家三代参加抗日
赵老太太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九一八事变日寇的入侵。老太太自此放弃了一个普通
农妇的生活,而成为举国皆知的“游击队之母”。
1938年,赵老太太和她的游击队因媒体报道而举国皆知
赵老太太是何许人也?从上面这幅名为《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赴港募捐抗日》的照片中
可以略窥一二:老太太一身黑色长褂端坐正中,左右环绕者是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前排
座位左二)和邓颖超(前排座位右一)等贤达名流。可见老太太当日的声望之隆。
赵老太太全名“赵洪文国”,因夫家姓赵,故当年媒体一致称呼其为“赵老太太”。老
太太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38年被国人所熟知的。这一年,年近60的老太太离开自己与儿
子赵侗亲手创建起来的游击队,从华北乘坐拥挤的难民列车来到汉口,给国民政府带来
了北方抗日游击队的消息,同时也希望寻求到政府对游击队的承认与支持。最早报道老
太太来到武汉的,似乎是某家外国报纸。其报道后来被上海一家专门刊载翻译稿件的《
译报》转载。这则名为《中国游击队之母》的报道说:
“说来难使人相信,在平汉线北段不断给日军以困扰的中国游击队二万人,他们是由一
位六十七岁(编辑注:当为五十七岁,报道有误)的老农妇所组织推动的。她的头发虽
已银白,但身体却仍像橡树一般地结实。她能同时握两枝手枪,而且能射中她的敌人。”
因为这段报道,赵老太太在民间得到了一个“双枪老太婆”的神奇绰号;四川地区流行
的“双枪老太婆”传说,一个重要的原型就是赵老太太。但这家外国报纸的报道其实有
误,老太太拥有一双小脚,并不适合参加战斗;后来接受采访时,老太太也坦承自己不
会打枪。不过这点小错误并不妨碍赵老太太和她的传奇故事迅速通过各种大小报刊传遍
大街小巷;这年秋天,许多有影响力的战时媒体,如《立报》、《星岛日报》、《救亡
日报》,纷纷报道了老太太和她在华北的儿子赵侗所率领的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这些媒
体的报道,为我们留下了关于赵老太太早年经历的珍贵资料。
九一八事变之前,赵老太太只是东北乡间的一名普通农妇
1938年第10期的《妇女生活》杂志刊登有记者于毅夫撰写的一篇报道《赵洪文国传》,
对赵老太太1938年之前的经历,做了简要的披露。报道说:
“这是写的‘游击队’的母亲赵老太太的小传,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史料,她自己本身在
十四岁时遭遇过中日战争,二十四岁遭遇过日俄战争,七年前又遭遇了沈阳事变,由于
累积下来的对于日寇的仇恨,使这位老太太很快地走入民族革命的战场,成了义勇军的
‘交通’,军火输送者,以至游击队的组织者。”
“赵洪文国现年五十八岁,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奉天省岫岩县杨拉寨洪家堡子,
家里很穷,父亲是个贫农,生儿女很多,赵老太太一共有弟兄五人姊妹两人,因为父亲
穷,生活困难,所以小时候的生活差不多是陷于街上的状态!”
“一八九八年……赵老太太那时是十九岁,出阁嫁给三道虎领的赵玉堂先生为妻,一个
破落的家庭,没有房子,没有土地,同样地穷困,同样地劳苦,但是她相信只要大家能
够齐心努力,就一定能使这个破落的家庭复兴的。经过六年的努力,赵氏的小家庭稍微
有点起色了,可是无情的炮火,又在辽东半岛上响亮起来,一九0四年日俄两个帝国主
义强盗仔辽东半岛的厮杀,毁灭了我们无数田园庐墓,伤害了我们无数良善黎民百姓,
这种创伤在赵老太太的心田里,是划上了不可磨灭的刻痕的!”
“从一九0五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沈阳事变,这二十五年中间,赵老太太的生活就消磨
在岫岩县的穷乡僻壤中,她一共生了八个女儿四个男儿,赵侗就是她的第三个儿子,在
处理家事时,她主张大家要努力学好,过日子,但她对于钱财绝不吝惜,她主张‘舍善
’周济穷人,夏天把小米舍给比他们还没有办法的农民,冬天再随他便来归还,等家境
稍微小康一些,按照一般富人的习惯,是要修炮台以防兵匪的,但她却主张拿钱来周济
穷人,她认为这种无形的炮台是比有形的炮台还有用,因此她在三道虎岭左近造下了很
好的群众基础,以后苗可秀和赵侗之得在岫岩一带建有很好的根据地,能够在那儿长期
地活动,也未始不是借重这一基础的。”
“根据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经验,她知道了战争的惨酷性,在乡间他力劝女子不要缠
足,无论男女都要读书,自己的女儿不缠足不穿耳,男女都送入学校,这样对于他的两
个儿子后来作义勇军的活动,是有很大影响的。”
这是赵老太太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简要的人生经历。报道所勾勒出来的,是一个朴实、
善良、有见识的乡村农妇。值得补充的一点是:赵老太太是一家之主,而且颇懂经营,
九一八事变前夕,赵家已经从无房无地的赤贫农,变成了三道虎岭有名的富裕人家。
赵侗组织“中国少年铁血军”,老太太率全家参与抗日
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或许赵老太太的人生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但日寇的入侵彻底改
变了一切。随着东北的陷落,民间抗日义勇军雨后春笋般出现,赵老太太的二儿子赵连
俊(又名赵连仲)和三儿子赵侗,也拉起了自己的义勇军队伍。据于毅夫《赵洪文国传
》报道:
“在起事的时候,大家就约定了不许爱财,不许祸害妇女,要联合老百姓,抗日到底,
家庭被抄不许埋怨,家人被捉不许乱‘咬’!若干人跑进山里去活动,山外就留着这赵
老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做交通站,做运输站,做掩藏所,有多少次老太太冒着风雪将枪支
插藏在山林古墓中,有多少次老太太输送预备队道义勇军里去,有时深夜里义勇军跑进
院子里来休息……最后日人觉察出来了,派去队伍把她们的房子烧了,她才又搬到赵家
堡子去,藉着道德会的名义办学讲道,更藉着办学讲道的机会宣传救国,效力虽然发生
了,但是也很快地被汉奸所告发,驻在岫岩的日本参事指导官,甚至率领几百人马亲自
前往搜捕。”
“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赵老太太赵玉堂先生和儿女全都被捕入狱,由于她的机智
和大胆,不但自己把自己设法救出来,而且同时还救出半百余个无辜的男女农民。一九
三四年九月三十日,她脱离了岫岩监狱,回到赵家堡子,卖掉积存的土地,辞别祖坟,
遍谢乡老,携同赵玉堂先生和儿女,经凤城安东间道入关,跑到北平。”
于毅夫的报道过于简略,有许多值得补充的地方。赵老太太的三儿子赵侗,九一八事变
前夕曾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东北沦陷后,赵侗与苗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
北学生军”;1932年春返回东北,率军加入了邓铁梅的义勇军学生队,1934年2月,又
改组成立“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司令,赵侗为参谋长;1935年7月苗可秀牺牲
,赵侗继任铁血军司令。铁血军在东北最盛时有兵力1.1万余人,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
百余次,1935年12月,甚至一度组织成立了“辽南临时政府”,赵侗兼任临时政府总裁
,并与在中国边境地区活动的朝鲜革命军建立了联系,组成“中朝抗日同盟军”。1937
年春,铁血军在日、伪的频繁“讨伐”下陷入困境,赵侗入关到北平寻求支援,但随着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赵侗没有再回东北,而选择了留在北平重组游击队,活跃于北平郊
外。赵老太太与赵家和东北义勇军之间的关系,就此告一段落。(据《岫岩县志》)
再如赵老太太房子被烧的情形,史料虽然缺失,但也可据当时的一般情形稍作推测:“
烧房并屯”是日军当日用来切段山里的义勇军和山外的民众之间固定联络点的极常用的
方式,据《丹东市志》记载,日军因怀疑岫岩县内有义勇军的联络点而又无法查实,前
后多次大规模“烧房并屯”,每次烧房都在上千间以上。
老太太在北平郊外亲身参与抗日第一线工作
赵侗于1937年在北平郊外重新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华北国民抗日军。赵老太太在这支游击
队里,起到了某种精神领袖的作用,“她的部下都亲昵地称她为‘中国游击队之母’”
。但当年的媒体,似乎更热衷于报道老太太亲身参与抗日一线工作的种种传奇经历。
1938年9月,《立报》的记者吴胥当年采访了在汉口为游击队寻求支援的赵老太太,亲
耳听老太太讲述了她在抗日第一线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这样带军火”。老太太说:
“运军火,非我出马不可,立刻开始,时间已经不允许再耽搁了,由城内到那里,有长
途汽车可通,我就穿了一套破衣服,带了一个破网篮。网篮上面全是破袜子、破棉花,
还有破衣服。破东西底下,可全是盒子炮、子弹。赵同送我到西直门等车。说好了,我
上前一辆,他上后一辆,远远的看着我。因为他是青年,穿了一身西装,那是不能带这
些家伙的。我是个老太太,没人注意,万一把我捉了去,就是枪毙了,死一个老太太也
没什么可惜,好在我早就把命看得算不了什么了。赵同招呼我上了车,使个眼色,点点
头,车就开了。刚刚出城,就检查。我先把网篮打开,请他们看,爱怎么看就怎么看。
他们见是一个老太太,又带的是些破东西,也就懒得检查了,于是我便过了这一关。车
上的人不要我坐车,本来,车上都是穿得挺漂亮的青年男女,来了这么一个破衣的老太
太,都讨厌我,要我下去。那可不行。说什么我也不下去。我的责任与使命太大了,我
死也不下车。结果,我胜利了。就这么一回一回的运军火,全是我一个.人去办。赵同
只在第二辆车上,远远瞧着我,预备万一出事时,他好去想办法。不到几天的功夫,把
两千块钱的军火,全运完了。”
许多当代学者似乎觉得这样的故事“近乎天方夜谭”(如袁小仑),而选择了不相信,
认为这是老太太的夸大其词。然而老太太并没有丝毫夸张——赵侗的这支游击队,后来
被中共从内部消化掉了,游击队中的许多中共干部,49年后的回忆录里提到的运军火的
情节,与老太太所描述的完全一致,只不过他们略去了老太太的名姓。
第二个传奇的故事,是“运游击队员出城”。老太太说:
“北平被日军占领了以后,我们的人还都没有出城,这真是难问题。因为各城门都已被
他们守住,这一百多人怎么出去集合呢?我想了一个计策。那时候,有许多流氓被他们
雇去,大概是为了捣乱的。在北平的流氓,他们的装束,是穿着小褂裤,将长衫搭在肩
上,而小褂的钮子,也扣得不整齐。我就叫我们的人,一部分按照这个办法,居然混出
去了。另一部分人,就另想办法。假使都这么办,那非被捕不可,所以我又雇了两个老
太太。每人带十几个人出去,万一盘问,就承认是自己的子侄。好在那时候逃难的人很
多,老太太带了几个年轻的人,很不惹人注目。而走的方式,也每次不同,有时坐车,
有时步行。我很高兴,一百几十人完全出城了,并没有失落一个。出城以后,就在高亮
桥西北方一个庙里集合。把枪都擦好,整理一切。为了遮掩外人耳目起见,把军火都裹
在行李卷里同时,我自己是最后一批,他们还得等着我。我又带了两个老太太,掩护十
几个青年出城。出城以后,先到某地方去取军火。大家拼命的拿子弹,两个老太太每人
提了一包袱子弹,我就用了一个大的手提箱,满满的装了一箱子。”
当代的学者们仍然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游击队中的中共干部的回忆录,再次证实
了老太太所言非虚。当然,老太太并不知道,她们所掩护的青年们,有一部分已经是中
共党员。
此外,击落日军飞机、砸开德胜门外监狱,也是当日媒体热衷报道的内容。这些故事,
从老太太嘴里说出来,今天的人读到不免感到夸张,但事实是:中共方面的史料可以证
实平西游击队在北平郊外击落日军飞机确有其事;也可以证明砸开德胜门监狱确实是在
赵侗的指挥下完成的。老太太丝毫没有夸张。
前往武汉寻求支援,赵老太太全家三代参加抗日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大后方
1937年9月,老太太受儿子赵侗的派遣,从北平南下前往武汉寻求援助。途中还在河南
晖县发动了当地的红枪会组织成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但因为成员庞杂,领导层分歧严重
而没能坚持下去。1938年,老太太抵达武汉,很快被媒体关注到并得到了热烈的报道,
成为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1938年9月,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赵老太太从武汉南下香
港、广州、南洋进行抗战宣传和募捐,沿途发表抗战演说,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
高度推崇。
在1938-1939年间,老太太感动了整个大后方。无论是演讲还是接受采访,老太太的话
总是很朴素:“我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人,我不懂得什么,我就知道老百姓应当救国”
; “(主人递给她一支香烟,她摇摇头)我不抽,这年头应当简单些。我们在游击队里
,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再要有烟瘾,那更了不得了”;“什么?一辆汽车?试想,假如
我的部下听得我坐汽车。他们要说些什么呢?他们或许要以为我已富裕了,并且忘记了
他们在严寒的北方战斗着的种种痛苦了”……
1939年春,老太太到重庆,曾在北碚区做过一次兵役动员的演讲。亲临现场的陶行知事
后在日记中如此感慨老太太的感染力:
“义勇军之母赵洪文国老太太于今年四月一日到北碚,三峡实验区区长卢子英先生邀请
全区各镇老太太和太太们来北碚看戏并和赵老太太相见。四月三日下午三时在兼善中学
大礼堂开老太太欢迎赵老太太大会。到会的老太人有五百人之多。连赵老太太在内共有
七位老太太和太太演讲,个个激昂慷慨,真是空前的一个盛会。……这天最大的收获是
全场老太太和太太们都接收三代打游击的赵老太太的精神,个个都希望做一个赵老太太
,把儿女贡献出来,以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这天的成功是由于下列几条办法:
“(1)老太太们是邀请来的,不是拉来的。 (2)看戏和看赵老太太并重。(3)太老的人由
地方上年青的人给以便利把她抬来。(4)不以兵役宣传号召而结果是真正道地的兵役宜
传。 (5)主讲的人是一位能说能行的抗日老战士,抗日战士之母,抗日小战士之祖母。
“我们知道抽调壮丁遇到最大困难之一即是母亲妻子们的情感作用。国家把壮丁拉出来
,她们要把壮丁拉回去。这一个争夺战的胜负是要靠妇女们的民族意识来决定。谁配向
妻子要他的丈夫?谁配向母亲要她的儿子?谁配向祖母要他孙儿?只有以身作则的赵老
太太和曾大娘们才好开口……”
陶行知还为赵老太太写过许多首简单易懂的白话诗,其中一首诗如此描述老太太三代抗
日报国的故事:
“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老太有儿子,名字叫赵侗。一
身都是胆,复活赵子龙。老太有孙儿,名字叫赵伟。少年知报国,精忠比岳飞。好比一
棵树,安根在东北。妖怪咬树根,树儿活不得。说起赵老太,无人不崇拜。生长在岫岩
,与朝鲜交界。眼看众同胞,受尽妖怪害。组织义勇军,动员休妖怪。母子与孙儿,同
军见三代。远近齐响应,三军都拥戴。军队大家庭,英勇而相爱。高粱为城堡,锄头是
军械。兵器虽不足,百战不能败。老太没有粮,民众送饭来。老太没有枪,妖怪送枪来
。钻进妖怪肚,妖怪摇脑袋。截断妖怪路,一块又一块。最后大目的,赶妖出东海。自
由而平等,中华万万载。老太有名言,圣人不能外。别死在床.上,战死才痛快。堂堂
男子汉,富贵少奶奶。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此一时期,不但国统区的主流报纸,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都曾多次刊文
颂扬赵老太太全家三代抗日的事迹。蒋介石、宋庆龄、冯玉祥、何香凝等各界名流,也
无不大力宣传赵老太太的抗日精神。
赵老太太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儿子赵侗死于八路军之手。因为这个缘故,在内战爆
发之后,老太太选择了追随国民党政府,最终在六十九岁高龄时被解放军捕获并枪毙。
赵侗的平西游击队被共产党内部消化
亲自参与伏击赵侗的八路军老干部萧锋绘制的《全歼赵侗匪帮》示意图
赵老太太去武汉之后,赵侗的平西游击队在北平郊外屡次给日军制造大麻烦的同时,内
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起因,游击队内的中共干部们有相当多的回忆:
“早在“七七”事变前,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就曾进行部署,要求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凡
有条件参加武装斗争的,都应随时准备拿起枪来,到农村去开展游击战争。当时,东北
大学、东北中学经组织批准参加武装斗争的一些同志,热情很高,但没有一支枪、一粒
子弹,也没有军事斗争经验。他们曾多次派人出城去联络抗日的部队,都没有成功。当
党组织了解到赵同等组织抗日武装受挫的情况后,就决定以这支武装为基础,在平西建
立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八月初,党组织派东北中学的共产党员阎铁和徐明两人化装成
卖菜的小贩混出西直门,由联络员带领,进入赵侗等领导的游击队了解情况。不久,又
派在东北军学兵队受过军事训练的杜伯华、王文、包乾、丁丁(今名冷拙)等进入游击队
。当党组织接到阎、徐、杜等的报告后,决定继续派遣党员、民先队员和青年学生参加
这个部队,并派汪之力同志负责这支部队党的领导。当时共产党组织在这支部队中还是
秘密的,只能以东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东北救亡总会的名义,经张希尧介绍和
赵同、高鹏接头,参加部队工作。汪之力于八月十日同中共北平市委学委派的三名党员
史进前、张如三和尉迟修职一起出德胜门,在西郊冷泉坞见到了赵同和高鹏。赵安排汪
之力做宣传工作。从此,党的工作在部队中开始建立起来。”(梁湘汉、赵庚奇,《平
西抗日游击队历史略》)
赵侗似乎并没有察觉中共党员正有计划地进入自己的游击队,赵老太太在后方接受媒体
采访时虽然多次提到学生青年纷纷加入游击队,但并无一字提及共产党。
1938年8月,赵侗选择和平离开平西游击队另起炉灶
部队被中共同化之后,赵侗又在游击队司令一职上呆了将近一年。1938年8月,终于带
着几个随从,以下基层视察为由,秘密脱离了游击队。据王建中回忆:
“赵同逃走,出意料之外。到平西后没有谁和他斗争,看来一是有更大野心,不屑当此
小支队司令;二是有内线消息:赵母在大后方、南洋到处作报告,被誉为游击队之母,
赵如到重庆一定被重用,所以只带几个人走了。至于怎样通过北平到重庆的,就不得而
知了。不过,也有蛛丝马迹,赵同的表弟吴新民是九连长,突调回司令部,要当警卫连
长,王远音坚决不同意。赵同也找过警卫连长刘柏松谈话,想拉拢刘。刘已是党员,不
为所动,他才没办法了。据事后反映,吴新民和赵同另一心腹王新华,把政治处谁住哪
个房间都调查了,有动手搞一下再走的意图,由于警卫连不在,没敢动。”
赵侗为什么要“跑”?所谓的“野心”显然不足以解释。其一,时为1938年8月,赵老
太太刚刚抵达武汉,媒体报道刚刚开始,其影响力还没有造成。其二,赵侗离开平西游
击队之后,并没有立即选择南下与母亲会合,而是留在北平郊外,试图重新组织新的游
击队伍。若需要一个解释,当时赵侗虽为司令,但却丧失了人身自由,或许是一个重要
因素。据游击队老战士史进前回忆:
“9月,赵侗就带着他最亲信的十几个人逃跑了。我们赶快派同志去追他,劝他回来。
他不回来,给我们中队以上的干部写了封信,他说,我几次想对你们一网打尽,但是考
虑到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搞了这么久,不忍心下手。我们那时也非常警惕,所以他下
不了手。我们为了对付他,我带着政治部专门组织了警卫连,给他们的任务就是对付赵
侗的突然事变,所以我说你们放岗放哨就是对赵侗放的。那个连非常负责任,所以赵侗
没法子,最后跑掉了。”
被忽略的政治背景:赵侗是一位“国社党”党员
真正能够解释赵侗逃离游击队的,是其政治信仰。许多中共方面的回忆录都称赵侗“接
受了法西斯主义思想”,这一帽子的由来,正是其“国社党党员”身份。国社党是当时
的第三大党中国青年党的一个支派。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即积极派遣党员进入
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日,赵侗即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的中国青年党。
青年党的建党宗旨,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其政治立场,既反对共产党,也反对
国民党。前者,主要是反对其“阶级本位”,而呼吁青年们“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去
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后者,则是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党外无党”。
唯此,才能解释赵侗何以会在1937年的北平公开刊发文章抨击国民党对中共的围剿,要
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也唯此才能解释何以赵侗并不愿意与中共军队合作;也唯此才能
解释赵侗何以在部队被中共内部消化之后,还愿意在游击队司令位置上指挥部队作战近
一年;也唯此才能解释赵侗最后为何选择秘密的和平离开,而不是公开武力翻脸。
也唯此,才能解释,何以赵侗到了重庆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屡屡言及的都是团结抗
日,而对其部队的丧失,并无只言片语的指责(但在与周恩来的一次会见中,赵侗批评
了中共在其他抗日力量中“内部造党”的做法)。
赵侗之死
1938年末,在北平郊外重组抗日游击队的努力失败后,赵侗也选择了南下。在重庆获得
了空前的欢迎。媒体将他视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英雄——赵侗此前已写过多篇文章和
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自己多年来游击战争的经验之谈。
稍后,赵侗选择了重新北上。据秦孝仪《革命人物志》记载:“二十七年间,奉召经香
港赴重庆,参加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一期受训,烈士以辗转跋涉,入学不易,深感良机
难再,益自奋勉;毕业时,以品学兼优,载誉而返。率领干部北上。”而据《现代满族
英烈传》一书记载:
“1939年6月29日,赵同与吴桂良等由经培训的大中专知识青年中挑选100名将士,亲自
率领北上抗战,第一站到达西安。同年7月2日,由王琦等再率二批百名将士奔赴西安与
赵同会师。而后集中武器装备和两部电台,不顾劝阻,毅然开向晋察冀战场。不料途经
新富、灵寿两县交界的陈庄时,突然遭到伏击,寡不敌众,猝不及防,以至全军战死。
赵同亦难以幸免,时年仅28岁。”
赵侗死后,关于其死于何人之手的问题,国内舆论立即就出现了争论。今天,这个争论
已经可以终结了,因为已经有多位当事人的回忆录证实:赵侗确实是死于八路军之手。
聂荣臻回忆录里说:“赵侗这个人很狂妄,一直想要脱离游击队,他同国民党的关系拉
得很紧。聂荣臻多次做过赵侗的工作,但是赵侗总有二心。他本人后来还带了10来个人
逃跑,后来跑到重庆,国民党政府好不容易在敌后找到这样一个一心投靠他们的人物,
于是大肆吹嘘他,又是给他下“委任状 ”,又是给他配电台、密码和各种新式武器,
派他回华北来,同共产党争地盘,搞摩擦,破坏我党建立的敌后根据地。1940年初,他
回来的时候,走到石家庄以 北的一个地方,正好碰上从冀中回晋西北的一二〇师部队
,就在那里打了一仗,战斗中把他连同他带的队伍全部消灭了。”
八路军老战士,曾一度负责监视赵侗的史进前回忆说:“赵侗到大后方以后,又去西安
参加了特务训练班,大概受训了几个月。那里的特务头子叫尹勤,有二百多人,每一个
人三件东西:步枪、盒子、手枪。后来国民党把他们派回来,到晋察冀军区搞特务武装
活动。他们这次回来,到晋察冀的村庄附近,一下子碰到一二0师,贺老总的部队正在
那里。贺老总跟聂老总一联系,聂老总说彻底消灭,一二O师派了部队,晋察冀也派了
部队,就把他彻底消灭了。当时的命令是一个活的也不要,打完后一个人一个人的检查
,把这个部队歼灭了。聂老总以后跟贺老总说,你这仗打得好,减少了我们军区好多麻
烦。但是以后发现还是跑了一个,跑回东北去了。”
亲自参与伏击赵侗的八路军老干部萧锋回忆说:“(1939年12月)26日晨,天下着细雨
,赵侗带领各级伪官员,其中有25名妇女,……向北直奔牛城、陈庄方向而来。我3营9
时许得到侦察员密报,即分4路向孙家庄合围。120师358旅的骑兵团从下邵村的百马石
合围过来,协助我团执行围歼任务。10时许,赵侗一伙正在孙家庄吃饭,见情况不妙扔
下饭碗向桑家庄、宅里、陈庄方向逃窜。我们千把人打这300人跟玩似的,战斗不到半
小时,这帮伪官员一听枪响吓得屁滚尿流,跪地求饶。对这些民族败类、汉奸、卖国贼
,我5团指战员只能斩钉截铁,用刺刀做出公正的判决。赵侗以下345名伪官员全部被歼
灭。”萧锋并亲自绘制了一幅《全歼赵侗匪帮》的示意图。
赵老太太在内战中倒向了国民党政权,后被解放军捕获,因不愿投降被枪毙
赵侗再次北上的同时,赵老太太受国民党政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
指导委员会的指一导长宋美龄的联合聘请,担任了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以赵家三
代抗日的经历现身说法,历时两年,长期奔波于各县市的抗日宣传活动。
赵侗死后(那场伏击战中同时死去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一个女儿),老太太悲伤之余,又
参与了向国民政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民政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
的活动,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
民党中将王达,向政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
北武汉一带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
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
辞去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前往北平。在北平,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
,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帮助这些军烈属返回东北老家。此一时期,老太太已经很
少见诸报端。赵老太太回东北后,则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
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但内战骤起,从商之路不通,军烈属的生活无法保障
,赵老太太全家也陷入了困顿。1948年7月的《时事公报》曾刊登过一则短消息,称《
“游击队之母”有功抗战今受饿》,可见老太太的生活境况。
1949年,赵老太太与二子赵连仲重新走上了战场,招募旧部与中共军队作战,随着国军
的节节败退,赵老太太也一路从东北退到了四川。1950年,赵老太太兵败被俘,因不愿
投降而被枪毙。
关于赵老太太的不愿投降,曾参与审讯工作的原川西军分区情报参谋有一篇回忆文章《
川西匪首——“双枪老太婆”其人》,其中写道:
“平心而论,赵洪文国的容貌并不带匪相。小脚、旗袍,身体健康,略显肥胖。就其相
貌讲,既不牛大马粗,也不娇小玲珑,只能说是一个极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个人伶
牙利齿,谈吐不像没文化的入。
“我认为赵洪文国的罪行,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煽动叛乱。她从解放后的北平逃出,
向国民党政府要官职、要枪支,发动武装叛乱,打游击,完全是自觉的行为,并没有任
何人强迫她、裹胁她。其子赵连中在交待罪行的笔供中,既有对蒋介石、阎锡山利用他
母亲的怨恨,也有对他母亲一心反共拒绝弃暗投明的怨尤。赵连中说:‘阎锡山委我第
二路绥靖总指挥,并没有颁授中将军衔。但我母亲说,实际上,路总指挥是中将级。所
以我们自刻的关防印鉴都是按‘中将’规格刻制的。赵连中又说:‘邓锡侯将军(川军
起义将领)派董海鹏来说服我们起义,会受到既往不咎的宽待。李元超(编辑注:赵老
太太的女婿)和我,都愿意走这条路,但我母亲坚决拒绝了。’实际上,我们对赵洪文
国的争取,绝不止邓锡侯将军派董去这一次。事实上据我所知至少还有两次:一次我们
提到一名密探,我们用了很高的规格,以成都警备司令部的名义给赵洪文国写了一封招
降信,劝她弃暗投明,叫那个经教育的密探把信给她带回去;还有一次,他们在大坝山
区过春节时,我们茂县军分区,又派一名‘社会贤达’给她送信去,敦促她悬崖勒马。
但两次争取,都被赵洪文国拒绝了。
“赵洪文国被捕后,本来念她年迈,又是女流,准备不杀。但赵匪认罪态度极差,只把
组织叛乱说成是被阎锡山、蒋介石利用,出于‘爱子’之心,为幼子赵连中谋个晋身之
阶而已。而在川西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和什邡、灌县等县的人民代表会议上,代
表们一致要求严惩赵洪文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后经报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军委,
由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判处赵匪死刑,押赴什邡县召开群众公判大会
执行枪决。
“赵连中之妻邓外桃在被捕后,在军事法庭关押期间生一男孩,受到了人道主义的照顾
。后报中央人民政府,经毛主席亲自批示:免于追究邓外桃罪责,释放,遣返原籍。使
其对赵连中之子抚育成人。川西军区政治部奉命派专人把邓外桃母子护送回武汉市,交
当地政府宣布释放。据闻,邓外桃于1955年已携其子迁居香港,现在何处不得而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