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l 发帖数: 3857 | 1 发生事故和灾难后,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和评论灾难,文学如何表达灾难悲情,“反思”
与救援是否存在冲突,“感动”和“歌颂”是否应有节制,成为每次灾难讨论中一个热
议的焦点。总体来看,“灾难报道和评论应该说人话”已经成为共识,那种不合时宜地
将灾难诗意化的“灾难文艺腔”越来越被大众排斥。每一次灾难,都会冒出一些“借灾
难表演媚态”的文学奇葩,这种奇葩一出现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灾难文艺腔”有各种表现,总的说来,就是让人读着感觉非常不舒服,与灾难带
来的悲痛氛围极不协调。看不到对受害者和遇难者的悲悯与同情,有的只是空洞的抒情
,绕来绕去地用一堆滥俗的意象堆砌“感动”,用虽有气势却没有真情实感的排比句硬
凑“赞歌”。不顾受害者及遇难者家属的悲痛,用抽象的大词和宏大的叙事遮盖个体痛
不欲生的悲伤,用救灾的剪影将灾难诗意化。不是面向灾难,而是借灾难寻找自己的存
在感,甚至把别人的灾难当成宣传自身的机会。那些文字听起来很文艺,却空洞无物,
只有“文艺”而没有“人文”。
曾有网友总结过一些可以套用的“文艺装×句式”,包括:一定要幸福哦!那一刻
,我泪流满面。我们是糖,甜到哀伤。装×句式小技巧——使用通感:我听到风是香的
,我看见雨是甜的。谈论孤独:熄掉灯,请让我守着寂寞搁浅。描写时间:年华散尽,
光阴在你掌心镌下深深的纹。引用古典:你弹奏的肖邦,是我心底的霜。堆砌辞藻:像
蜃楼般参透美眷,在荒芜里辗转斑斓。——套用上面这些句式和话语,就显得很文艺。
就像那句引起争议的“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么悲伤的水域”一样,听起来很美很文艺,
却脱离了灾难的悲悯而成为纯粹的文字技巧和修辞炫耀,没有任何人文和情感含量,没
有人性的温度。
无须举例,每一次灾难中都可以找到很多与上述表现对应的报道、评论和诗歌。从
这种“灾难文艺腔”的泛滥中,看到的是一些人失去了用人话表达悲伤的能力,看到了
灾难表达的话语贫乏、思维偷懒和情感枯竭,很多时候失去了表达的本原,而成了带着
某种利益追求的表演。当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灾难的真诚悲痛时,就成了一场消费灾
难和表演悲伤的、无耻的文学竞赛。
前几天看到一个学生写的评论,感觉很难受。这篇针对近来某次灾难的评论,就属
于我批评的“灾难文艺腔”,没有对何以发生灾难的追问,没有对灾难带来伤害的悲悯
同情,无非是把一堆听起来很“正能量”的大词、大事、大手笔堆在一起,然后是堆砌
力量、阳光、前行、激情、坚持、喝彩、勇气、温暖、祝福这些听起来很好的词,最后
还借机宣传了一下自家的学校。
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该校另一名同学还撰文批评了这篇文章。我在
微信中这样点评:把一堆事情烩在一起抒情,从灾难、歌颂到宣传自家大学,如此大的
逻辑跨度,不怕扯着蛋吗?一些学生,还没学会评论基本功,把基本道理讲清楚,就写
这种空洞、矫情、生拉硬扯、不知所云的宏大叙事。这种空洞无物的文章并非个案,我
到大学去做演讲比赛评委时听过不少这种腔调的表达,可称之为“学生干部演讲腔”。
灾难中凝聚人心需要“正能量”的支撑,但不是把一堆看起来很正能量的词堆在一起,
就可以起到正能量的效果,需要将自己的心融于其中,用情怀的力量将这些词联系在一
起,才能抵达受众的心。
文章既然是写给读者看的,就应该让读者在面对灾难时产生感情共鸣。读者的情感
触角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发生灾难时,触角更为敏感。是表达真情实感,还是表演悲伤
,是动情还是矫情,还是僵硬地煽情,读者一看便知。
有人排斥救灾的感动和对英雄的赞美,我倒觉得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总停留于
对灾难的悲痛和愤怒中吗?我们确实被英雄的行为感动了,为什么不能感动呢?感动,
就是在悲壮中寻找支撑和凝聚人心的力量——但如果用整齐划一的感动遮盖其他情感,
将感动变成没有节制的、甩脱了灾难悲悯的文艺抒情,这种本来高尚的情感就被异化了
。 | o**********s 发帖数: 297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