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为何日本无法取得像德国那样的共识?(zz)
相关主题
日本政府、官员腐败程度如何啊?南方系的问题在于掌权大佬幕后操纵和分裂
人民日报:日本倒霉就倒霉在自作聪明自身很受女生欢迎的国男大多不介意国女外嫁 (转载)
安倍回应村山谈话有关侵略定义:学术领域存争议普京称超级大国是包袱 俄罗斯根本不想要
印尼7.8级强震致全军指战员的第二封公开信 (2014年4月)
美国综合国力第一,tg第7周永康泄露了什么机密
印尼研究用大象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看了那个linkedin金融美女贴,偶老才惊醒。。。
瓜爹倒台,苏门大辣8.9级地震,说明了什么?大马向放军递投名状了?
明星谈时政要有起码的常识为何日本兵矮矬,东洋马高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日本话题: 战争话题: 德国人话题: 德国话题: 历史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e
发帖数: 74
1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
投降书上签字。图为侵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二郎(右)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投
降书。
曾看到一个对日本好感度的调查,不喜欢的比例很高。反过来,日本也做过相关调查,
对中国的印象不好。不喜欢日本,简单概之,因为那段侵略中国的历史及日本领导人表
现的言行;那日本为何对中国也印象不好?说起来,都挺复杂,不是专家学者,不好在
此作轻浮论述。
昨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不少国内媒体报道,有网友评论“玩弄
文字和词语游戏,豪无悔意”,也有认为“终究是一个正常国家元首的正常态度”。
话说回来,为何德国反思二战赢得尊敬与合作,而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引发如此多争议
?今日微信给大家带来一篇专注于研究日本的学者伊恩·布鲁玛的相关文章。文章选自
伊恩·布鲁玛著作《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相较于很多学者研究视角
的宏观,伊恩·布鲁玛在这本书里以其翔实的具体材料和敏锐的思考,在学者中引起了
不同寻常的回应。
✦✦✦
德国和日本迥异的二战记忆
文 | 伊恩·布鲁玛
足球,特别是欧陆足球,是检视各国国情一个很有用的风向标。2006年,德国举办了世
界杯。除开决赛中齐内丁·齐达内的“铁头功”让人大跌眼镜外,这届世界杯还因为德
国人迸发出的毫不做作、欢天喜地的爱国热情而显得与众不同。在过去,德国人有充分
理由对在全世界面前挥舞民族标志物感到犹豫。这一次,他们这么做了,过程中流露出
的友善让人无法将其误认为是什么邪恶的事。尽管德国队在2006年未能杀入决赛,但德
国人似乎很骄傲于自己是德国人。
那届世界杯的另一大非凡之处在于,德国队赢球时,似乎没人会太往心里去。在过去可
不是这样。比方说你是荷兰人、法国人、捷克人或波兰人的话,输给德国就好像又被侵
略了一样。因此,难得战胜德国队时就会大肆庆祝,仿佛甜蜜复仇。二战结束半个多世
纪后,这种情绪似乎终于消散了。对了,德国最好的两位球员都是波兰裔。
随着记忆淡去,人们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尽管有些历史记忆挥之不去,很是要命。但
我相信,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我在1994年写作《罪孽的报应》一书时,世人
仍很畏惧德国,也不信任这个欧洲经济强国。就在前不久,德国人在德累斯顿、莱比锡
和柏林街头欢庆两德统一,震天响地高喊“我们是一个民族”的口号。这在那些记忆尚
未淡去的人听起来有一丝不祥的意味,某些德国人尤其如此。但到2006年时,君特·格
拉斯(Günter Grass)的那句名言—“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
永远分裂”—听着比1989年时更像是在自抽耳光,荒谬得无以复加。作为欧洲一份子的
德国做得十分出色,几十年来一直规规矩矩参与欧洲机构和北约的事务,因此若再对新
一代德国人心怀戒备,会显得心胸狭隘。毕竟二战时,他们可尚未降临人间。不过,德
国人之所以获得邻国更多信任,是由于他们正一点点学着信任自己,尽管这一过程缓慢
而痛苦,且有时并不彻底。
总而言之,在西德,小说家、史学家、记者、教师、政客和电影导演都已经反思过德国
最近的一段残暴历史,有时会执念于此,但态度往往相当开放和坦诚。很少有德国学童
会不知道自己国家过去的滔天罪行。如果说有杂音的话,那么也确实有部分人开始对这
种不间断、填鸭式的教育感到厌烦。直到21世纪,依然有公众人物就战争发表不甚光彩
或不成体统的言论,但这些人随即会遭到其他德国人的口诛笔伐。
对于德国人,二战根本就不是一件值得说笑的事,也不应该是。但在2008年,一位犹太
裔瑞士导演拍摄的电影《我的元首》(Mein Führer)票房大热。这或许是个好现象。
拿自己的国家开涮总比自抽耳光要好。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付”的
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付自如。
同样的话,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用来形容日本呢?日本人在2002年同韩国联袂举办了
一届世界杯。日本国家队的球员年轻而时髦,在他们意外获胜时,日本年轻人也会怀着
同四年后德国人一样兴高采烈的劲儿,为国家队欢呼叫好。然而,韩国等亚洲邻国对日
本的不信任感却并未消失。因为尽管那些挥舞旗帜的日本青年看着没有什么好勇斗狠的
念头(或者对历史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也成问题),但他们一部分供职于政府和大众传
媒的前辈,却仍在就战争发表起码是让人不安的看法。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
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对战争罪行的辩解和否认之声依然不绝于耳。很明显,太
多有头有脸的日本人并未“应付”过战争。
按理说日本人对此应感到更自如才对。亚洲的战争很血腥,既发生过南京大屠杀和马尼
拉浩劫,也见证过劳工被迫修建泰缅铁路、最后活活累死的血泪史;从新加坡到苏门答
腊,遍布着惨无人道的战俘营;中国在战时死亡上千万人。凡此种种,都在亚洲的历史
上留下了永恒的伤疤。但与纳粹德国不同的是,日本并没有系统性灭绝一个民族男女老
幼的计划——这个民族出于意识形态原因,被认为不配有生存权。
反常的是,这一切也许使日本人更难正视历史。第三帝国倒台后,除了部分精神失常的
边缘群体外,鲜有德国人会容忍犹太人大屠杀,更别提以此为荣了。“我们并不知情”
在1950年代是一种普遍反应,但到了1960年代,这句话在年轻一代眼里已经变得令人不
齿,因而羞于提起了。这场蓄意的种族灭绝罪恶滔天,昭然天下,因此根本不容辩驳。
日本人从没取得像德国人那样的共识。右翼民族主义者喜欢借日本没有屠犹这点做文章
,以此证明日本人根本没必要对这场战争感到愧疚。在他们眼中,这场战争跟其他战争
一样。残酷么?没错,但历史上所有大国参与的战争都是残酷的。事实上,鉴于太平洋
战争的对手是西方帝国主义者,这就是一场可以被正名的—甚至是神圣的—亚洲解放战
争。
从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鲜有日本人会采纳这一观点,反观这一时期的多数德国人,
却还在竭力忘却历史。战后最初几年,日本小说家和导演在面对军国主义罪行时都十分
坦诚,这点实属罕见。这份坦诚在2009年反倒失色了。目标读者为年轻人的流行漫画书
赞美日本军人和神风队员的英勇事迹,而中国人和他们的西方盟友则被描绘成一群奸诈
好战之徒。2008年,日本航空自卫队参谋长宣称日本是被中美两国“拖入”战争的。
怎么会这样呢?人们往往认为这一定能在文化上得到解释。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耻感必
须靠沉默、抵赖等做法来加以掩饰。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大力驳斥
,如今我依旧这么看。德国人在道德上并不比日本人更高尚,罪感和耻感也不比后者更
强。曾几何时,他们的普遍态度也是逃避。
事实情况是,日本依然为历史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应得到解决。之所
以没有,更多是出于政治而非文化原因。这不光同1946年美国法学家起草的《和平宪法
》有关,也同天皇体制扮演的角色有关。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出于权宜之计,豁免了日
本皇族的战争罪行。
在德国,第三帝国走向覆灭是历史的一次彻底扭转。但即便处在盟军占领下,在天皇被
迫放弃神圣地位后,统治日本的大抵还是同一批官僚和政治精英,不过凌驾在他们头上
的是一部全新且更民主的宪法。因为在日本不存在类似纳粹党的组织,没有希特勒式的
元首,日本军国主义就被归咎为“封建”文化和武士道精神的恶果。正如人们难以信任
一个洗心革面的酒鬼会对烈酒点滴不沾一样,日本宪法禁止日本使用武力或保留武装力
量。自此,美国就要肩负起保卫日本的责任。
纵然多数日本人对不用再上阵打仗由衷感到高兴,纵然为了便于成立自卫队,宪法很快
被敷衍了事,但部分保守派对他们眼中这一践踏国家主权的做法感到甚是屈辱。对他们
而言,从盟军主持的东京战争罪审判,到左翼教师和知识分子谴责日本的战争行径,所
有这一切从今往后都将被视为民族耻辱。较为“进步”的日本人越是搬出战时暴行的历
史来警告人们切勿背离和平主义,右翼政客和评论家就越会为日本的对外战争进行辩护。
换言之,历史观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化和两极分化的。宪法和平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之间
的冲突在1950年代曾导致政治动荡,为了拔掉这枚“肉中钉”,主流保守派尝试通过集
中精力发展经济,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战争和政治上转移开。
这一策略很成功。日本日渐富强,一党独大、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建立了某种压制的稳定
秩序。但历史拒绝远去。自民党内的民族主义右翼对战后协议的怨气持续发酵,并以一
种粗鄙的形式呈现出来。凶神恶煞的青年穿着卡其军装,站在旗帜飘扬的卡车上,伴着
高亢的战时军队进行曲喊出他们的反对之声——这跟2002年时球迷的欢腾气氛可不太合
拍。
几十年来,奉行沙文主义的右翼无论对高中教育,还是对天皇地位等问题,观点都很反
动,他们能得到约束,要拜有时同样教条的日本左翼所赐。马克思主义曾是教师工会和
学界奉为圭臬的意识形态。然而,同世界各地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1990年代初
苏联帝国解体以及波尔布特一手酿成的惨剧广为人知后,已经日渐式微了。
这一思想体系的崩塌导致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崛起—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在日本,后果
更为严重。由于自民党实际上一党专权,边缘化的日本左翼又因为自身的教条主义颜面
扫地,不只是走向衰落,而是彻底瓦解了。这等于帮了为战争唱赞歌的右翼民族主义者
一个大忙,他们甚至在东京大学这样的进步思想堡垒里壮大力量。形形色色的委员会如
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宗旨是“改革”历史课程内容,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
一概阉割干净。
《新日本历史》中一例具有美化侵略战争倾向的内容。在上图这一页中有一张图表,讲
的是日本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以后,人口、农田面积、农业产量、造林数、学校数
目等都出现增加。在图表的旁边,还特地介绍了在中国台湾建设水库的八田与一,强调
了八田与一对台湾水利和农业的贡献。
也许是因为对纯粹物质追求的厌倦,也许是因为对身不由己背负罪恶感到懊丧,也许只
是因为无知—或者更有可能是以上三种情况兼而有之—日本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
套爱国主义的甜言蜜语。中国惯于以日本的历史罪行作为把柄,进行政治施压,因此日
本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催生了一种好斗的爱国心理,甚至不惜以无视历史事实为代价。
就在《罪孽的报应》首版后不久,我曾短暂地认为事情会朝积极的一面发展。自从1955
年以来,自民党第一次大权旁落,将执政地位拱手让给以社会党人、首相村山富市(
Murayama Tomiichi)领衔的自由派和左派组成的联合政府。这位好好先生上台后所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五十周年之际,明确为日军的暴行道歉。
许多日本人同情村山。他对日本战时行径的明确悔悟定能让理性探讨日本防务和修宪变
得较为容易。可惜,人们对于与战后秩序一刀两断的期待为时过早。村山无力改变日本
政坛。到了1996年自民党再度掌权时,非但历史问题没得到解决,就连历史辩论也仍然
充斥着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实际上,这些根本就不算是辩论,不过是立场反动的政治宣
传罢了。
鉴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这些区别,也许读者会以为我的书在德国更受好评。其实不然。
该书在日本不仅销量更大,而且获得了更为积极的反馈。对此,我只能猜测个中原因。
日本人乐见自己的国家被拿来和德国作比较,它们都有高效、干净、勤奋、守秩序等优
点。而战后的德国人坚定不移地想成为自由、进步的西方社会的模范成员,他们可并不
热衷于被人拿来同日本人作对比,因为这太像是对战前“东方日耳曼人”尚武精神的一
种肯定和赞许。
然而,如若我的看法是对的,即两国之间在历史记忆上的差异更多源自政治,而非文化
,那么德国人这种神经过敏就毫无必要。不过,认为文化无关紧要、世界各国的人都是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想法很天真—在过去也被证明很危险。但文化差异绝对论—学界的
理论家喜欢管这叫“抓住本质”—同样大谬不然,而且也很危险。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部分是想检验这些想法,探求类似的心理创伤何以影响了两个截然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这项冒险之前,我的直觉是—您愿意的话也可以管这叫偏见—来自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似局面下反应大致相同。总而言之,德日两国人的行为并不一
致——但在东德、西德和日本,无论战时还是战后,局势也都迥异,今天亦是如此。
y**u
发帖数: 7459
2
自卑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为何日本兵矮矬,东洋马高大美国综合国力第一,tg第7
一战布列斯特条约后德国形势非常有利印尼研究用大象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南海填岛可以有效防止经济封锁和禁运瓜爹倒台,苏门大辣8.9级地震,说明了什么?
可惜,历史证明恐怖主义取得了绝大多数胜利明星谈时政要有起码的常识
日本政府、官员腐败程度如何啊?南方系的问题在于掌权大佬幕后操纵和分裂
人民日报:日本倒霉就倒霉在自作聪明自身很受女生欢迎的国男大多不介意国女外嫁 (转载)
安倍回应村山谈话有关侵略定义:学术领域存争议普京称超级大国是包袱 俄罗斯根本不想要
印尼7.8级强震致全军指战员的第二封公开信 (2014年4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日本话题: 战争话题: 德国人话题: 德国话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