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我最惋惜的几个人才:刘志军、王立军、仇和几个能吏
相关主题
王书记不好了:媒体公开替仇和唱赞歌鸣不平了熙来还在闲庭信步呢
为什么美国政府无法做到这样的高效率薄熙来率重庆党政代表团在云南考察(图)
薄熙来继续在昆明考察白恩培被曝怕媳妇 周永康曾让其照顾周滨
仇和被“秒杀”背后:老干部举报称其系白恩培战友仇和往事:白恩培部署其任省委书记遭老领导坚决反对
仇和倒台,大快人心.外国男子在昆明翠湖持枪打红嘴鸥
昆明宜居吗?网传昆明发改委官员艳照 官员回应称照片系PS
中央警卫局要不要采取措施了:袭来在云南考察昆明发改委成立小组调查网传官员涉淫乱事件
薄熙来率重庆党政代表团考察云南 在滇池喂海鸥云南落马副书记仇和造城背后现浙江地产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昆明话题: 干部话题: 官场话题: 官员话题: 一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n
发帖数: 3599
1
本来都是很不错的人才, 可惜葬身在政治斗争这种无谓的牺牲里面了, 太可惜了
不过还好还有孟建柱、黄奇帆 这几个没有倒, 也是我很欣赏的技术官僚
Y****N
发帖数: 8694
2
三木你抓紧入党
争取早日加入他们的行列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来都是很不错的人才, 可惜葬身在政治斗争这种无谓的牺牲里面了, 太可惜了
: 不过还好还有孟建柱、黄奇帆 这几个没有倒, 也是我很欣赏的技术官僚

a*******m
发帖数: 14194
3
仇和算他妈逼的,狗屁能吏呀?
早他妈该死了。
刘志军算能吏,
王立军最后这下叛逃,一把把前面的全丢进去了,
也算不了什么了。
L*********s
发帖数: 3063
4
what about 腐正化?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0.1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来都是很不错的人才, 可惜葬身在政治斗争这种无谓的牺牲里面了, 太可惜了
: 不过还好还有孟建柱、黄奇帆 这几个没有倒, 也是我很欣赏的技术官僚

h******n
发帖数: 3599
5
仇和昆明开发搞得不错, 上次去昆明, 昆明人讲他好话的不少, 说不是他排除重重
阻力抓二环, 现在昆明交通没这么通畅, 不能人家被抓, 就不实事求是了

【在 a*******m 的大作中提到】
: 仇和算他妈逼的,狗屁能吏呀?
: 早他妈该死了。
: 刘志军算能吏,
: 王立军最后这下叛逃,一把把前面的全丢进去了,
: 也算不了什么了。

a*******m
发帖数: 14194
6
他前面就做了很多孽了,
在昆明也没少干坏事。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仇和昆明开发搞得不错, 上次去昆明, 昆明人讲他好话的不少, 说不是他排除重重
: 阻力抓二环, 现在昆明交通没这么通畅, 不能人家被抓, 就不实事求是了

L*********s
发帖数: 3063
7
TG的高官,只要不是花钱买的或拼爹拼的,都很有"能力",不是美国那种只会耍嘴皮
子被选出来的政客,不然绝对爬不上来。当然拼爹的因为家境好,人脉广,也有很多是
有能力的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0.1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0.1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来都是很不错的人才, 可惜葬身在政治斗争这种无谓的牺牲里面了, 太可惜了
: 不过还好还有孟建柱、黄奇帆 这几个没有倒, 也是我很欣赏的技术官僚

b***k
发帖数: 622
8
也就刘志军算
王立军,归根结底是个小人,我看不上这样的人,再怎么能吏也不值得惋惜,当初要不
是薄熙来,他能连升三级从铁岭市公安局长直接干到重庆市公安局长?
仇和不太了解,不过感觉是个强硬派影帝,办的事也是为自己赢得民心为目的。
h******n
发帖数: 3599
9
土鳖官吏里面, 凡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 不是拼爹的, 很多非常有才干的 历炼出
来的
这点, 本奥赛金牌深有体会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TG的高官,只要不是花钱买的或拼爹拼的,都很有"能力",不是美国那种只会耍嘴皮
: 子被选出来的政客,不然绝对爬不上来。当然拼爹的因为家境好,人脉广,也有很多是
: 有能力的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0.1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0.1

a******9
发帖数: 20431
10
这个太原耿彦波会不会搞?BBC还专门给拍了个纪录片
x****u
发帖数: 12955
11

刘志军 is the only one that deserve sympathy. 王立军 probably not. 仇和
definitely not. 仇和 is more cruel than capable.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来都是很不错的人才, 可惜葬身在政治斗争这种无谓的牺牲里面了, 太可惜了
: 不过还好还有孟建柱、黄奇帆 这几个没有倒, 也是我很欣赏的技术官僚

h******n
发帖数: 3599
12
http://news.sohu.com/20150402/n410686109.shtml
本刊记者 徐丽宪 实习记者 杨静茹
编辑 白伟志
对云南官场来讲,仇和是一个突降的外来者;于昆明民间而言,仇和是一个野蛮的
拆迁者;但对他自己来说,他觉得是一个施政理念不被理解的孤独者。在这三者之间,
仇和始终都没有学会妥协合作。在政治岁月的最后,他本想寻找中庸之道,可终究一切
已来不及。孤独,成了他最终的宿命。
熊思远为仇和震惊了两次,头尾伴随着仇和在云南的开始和结束。他是云南大学的
一名教授。
3月15日,熊思远想早点回家看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便在头一天通知学生早
一点下课。当他匆匆赶到家时,记者招待会已近尾声。“并没有我们期待要宣布某些‘
你懂的’的消息。”自2012年温家宝在他总理任期最后一年的记者报告会上捅破薄熙来
事件后,他对每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都充满了期待。
他关掉电视,准备休息一会儿,但还没躺下,手机就响了。朋友转给他的一条中纪
委刚刚宣布的消息显示: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
“脑子里立马有3个大问号,接着3个大惊叹号。”熊思远说,“等到了大消息,却
是我不想看到的。”最后,他再三强调,要求加上一句,“支持中央的决定。”
此时,他想起了刚到昆明时的仇和。在一次会议上,一个老朋友用昆明本地话告诉
他,仇和要来昆明了。他一时没听懂,回问朋友“哪个球和”。当朋友告诉他是明星官
员仇和时,他震惊了一下,觉得,“昆明有希望了。”
从希望到问号以及惊叹号,近8年时间,仇和在云南到底经历了什么?
2014年8月9日,云南昭通巧家县地震灾区,省委书记秦光荣与省委副书记仇和等领
导在包谷垴乡新平村下大坪集中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询问了解群众安置生活情况
铁腕治官
2007年12月28日,昆明市委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和云南省委关于昆明
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调整变动的决定:仇和同志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昆明市委委
员、常委、书记。
此时距离十七大结束两个多月。仇和是十七大结束后第一位跨省调动的部级干部。
那时,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条快车道,跨跃式发展成了各个城市的主流。
会上,仇和用带有浓重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发表了“八无感言”。他说,“我到昆明
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过事,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
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
“这样的官员没见过,从他透露的信息看,跟本地的官员太不一样了。”一位参加
会议的干部这样评价他对仇和的第一印象。这位干部说,昆明节奏太慢了,培养了太多
的懒官,的确也需要一个有视野的官员。“在仇和来之前,如果通知9点开会,官员10
点能来齐就非常不错了。”
“如果用水温来比喻仇和来之前的昆明官场的话,那就是30摄氏度。”对昆明官场
有长期观察的民间人士霍泰安说。
仇和很快就见识到了这样一个“温吞水”的官场。有一次,仇和让办公室通知干部
,第二天8点在市委大楼集合,前往滇池视察。次日,仇和按时到,可下面官员到的很
少。仇和非常生气,手一挥,孤零零的一个人上车先走了。走之前,仇和让一位干部留
下,交代没有按时到的干部,跑步去滇池见他。
“这太符合他(仇和)的风格了,不管任何时候,他从来不会等人,果断,干脆。
”昆明本地一位公务员说,“经常是这个点跑完,就直接跑下一个点,让干部上厕所的
时间都没有。”
此后,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官场的措施,《新世纪周刊》称之为“仇
和旋风”。
上任昆明整一个月,仇和要求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进行现场直播,让
官员们开会再不敢走过场。
2月4日,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
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张祖林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全城抢购。但有一些民间
人士称,仇和的电话根本打不通。
15天后,仇和又公布他和张祖林下班后的联系电话,要求全市公务员24小时做到“
办公电话、家庭电话和手机,三通必须有一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
有一段时间,仇和要求所有的干部都必须学会三门小语种。“那时候,连村干部都
没日没夜地在学外语。”霍泰安说,“仇和很明确要把昆明建成面对东南亚的大都市。”
上任昆明之初,仇和直接住在市委办公楼。“他办公室晚上经常灯火通明,他不下
班,别的人也不敢下班,有事做事,没事也找点事做,干部都要装得很忙的样子。”昆
明本地一干部说。
“此时的水温显然烧到了75摄氏度。”霍泰安说,“大家发现,要跟上仇和的节奏
,就得跑起来。”
不久之后,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把仇和安排住进了令孤安(原云南省委书记,
白恩培前任)在云南任职时住的房子。“一个副部级官员,享受着正部级干部的房子,
这让很多级别跟仇和一样的官员对他有很大的意见。”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峻说。
仇和在昆明官场的强势是众所周知的,他对外界也从来不掩饰这一点。在当地官场
,与其搭档的时任市长张祖林被称为他的小弟。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又让基层的一些领导干部对仇和有了很大的意见。
2008年2月20日,仇和邀请了江苏省的一批官员和商人,到昆明给干部介绍招商引
资经验。却没想,坐在台下第一排的一位干部竟打起瞌睡,仇和当场点名。两天后,这
位招商局副局长被辞职。此事件报道后,仇和的铁腕治官被一些人称好,但也有一些人
说这是“人治”。后来,仇和从报纸上知道这件事情后,通过秘书向外界澄清了一点:
他并没有要这位干部辞职。
此事无意中割裂了仇和对媒体的信任感,他对报道很不满意,认为媒体歪曲了他的
意思,放大了此事件的意义。“后来,他从来不接受本地媒体采访,也几乎不接受外地
媒体。”一位本地媒体人说。
“这件事情以后,昆明的干部都很畏惧这位领导,唯恐改革的刀子动到自己身上。
”熊思远说,“对他是又恨又怕。”
这也正是仇和的矛盾之处。尽管他觉得媒体的解读歪曲了他的本意,但在内部,他
却顺水推舟,默认了既成的事实。
“其实这时候,在云南官场,仇和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昆明本地的一位官员说
,“在官场,很多人惧怕仇和,觉得他太认真了。虽然表面上认同,私下里却常常抱怨
。一些干部甚至纷纷找关系,调到省机关去。”
本地官员对仇和的排斥,让他显然跟这个官场格格不入,觉得有必要找到一些能执
行他施政理念的干部。瞌睡门事件发生前,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
,40名博士来到昆明挂职。这样的举措让昆明本地官员更不敢懈怠。“也有些人认为,
这些外来的干部占了本地干部上升的位置。”一位官员说,“当地人称这批博士为‘仇
宝宝’。”
40名博士基本都被安排进了昆明市下辖县区的一些重要领导岗位。仇和在接见这批
博士时,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是想从外面获得支持的力量,从昆明市的中层干
部中获得执行力。同时,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执政智慧。”一位知情者讲,“仇和觉得这
批人有知识,也有现代意识,可以在未来把政府的秩序和程序建立起来。从而改变目前
这种人治的局面。”
一位跟“仇宝宝”有过深入接触的干部说,这些人进入官场后的确给官场带来了一
些新风。“在法规程序的制定上做得非常好,也打破了很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
。”
遗憾的是,仇和卸任昆明市委书记之后,这批博士几乎都被调离了原有岗位。理由
就是“书生气太重,完全对事情没有决策能力,不懂官场”。
在仇和执政昆明整一百天时,当地的一份报纸——《云南信息报》为此做了一份特
刊,细数他给昆明带来的种种变化。云南当地的学者对仇和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云南大学教授称之为“仇和新政”。
时任云南省委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颇为不悦。“带话给报社,说尽管报道很
客观,也很真实,但还是尽量低调些。”一位知情者说,“另一位省领导看到后,也不
高兴,对身边的人说,‘省委常委里面又不是仇和一个人,其他人也还是在做事的嘛。
’”
面对官场同僚的不理解,仇和依然孤独地前行,他的说法是,“用不民主推进民主
,用人治来推进法治。”
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认为,虽然仇和带动昆明经济实现了飞跃的发展,但遗憾是“
最后他没能在昆明官场培养一个他的反对者”,并没有兑现他自己的承诺。
昆明,一位女子远眺车水马龙的北京路延长线。翻修历时4年,早晚高峰的北京路
交通令市民怨声载道
有理想,无情怀
在官不聊生的同时,昆明民间却拍手点赞。“通过整治官场,改变官员的作风,获
得了民间力量的巨大支持,刚开始,至少有90%的民间力量在支持他。”昆明当地一位
公务员说。
“去政府办事,找得到人,事情也好办了。”霍泰安说,“让老百姓有了直接的认
识,对整个办事机构的直接观感发生了一个良好的变化。”
外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正式任命之前一个月,仇和就悄悄到了昆明。知情者说
,仇和经常打出租车,一个人去昆明的市区和郊区秘密调研。其间,他用任命前的最后
4天,除了解市委各个办公室的情况外,还请当地的媒体提供近期报纸的报道,并强调
要“负面”的。“看看我们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和不足,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
据。”仇和这样解释原因。
上任昆明的当天下午,仇和就到便民服务中心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昆明民众第一
次在电视上看到这座城市的主政者。大家觉得,这个官员不一样。
跟别的官员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仇和到任之后,就迅按下了昆明城市的建设键。
云南当地资深媒体人郭敏说,昆明城市建设第一次质的发展是在1999年。当年,世
博会在昆明举行。之后,这座城市的基础建设基本原地踏步。“仇和过来后,算是第二
次质的发展。”
2008年1月17日,仇和在一次会议上这样描述昆明:“城中空间与城郊空间不对称
,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不对称;春城不绿,城市整体形象不佳;交通拥堵,市民出行不
便,被一些市民戏称为‘困民’;城中村见缝插楼,春城几乎成为‘村城”。工业化、
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与现代化都市应有的作用极不相称。”
“村城,困民”,这种在昆明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却从来没有一位昆明的主政者
拿来在会上说。当时,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榜中,昆明最近5年的排
名在不停地大幅度下降:2004年排名第28位,2005年排名第38位,2006年排名第53位。
同时,城市竞争力排名从2003年以来也呈不断下降趋势,2007年已经落到了第73位。因
此,《新世纪周刊》把仇和的调任解读为,“这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他的宿迁改革的认可
。从昆明来看,这里也急需一位改革派官员。”
对于昆明的交通,仇和在另一次会议上说,“大家知道,100万人口的城市需要10
个出入口,200万人口的城市需要20个出入口,300万人口的城市需要30个出入口,500
万人口的城市需要50个出入口,而拥有600万人口的昆明,却只有17个出入口。”
这是仇和刚到昆明就决定治堵的原因。“出租车司机对城市的交通抱怨太多了。”
一位知情者说。
在此种情况下,昆明一下子启动了84个城中村的改建和6条地铁的修建。整个昆明
城成了一个大工地。“于是那段时间,写有江苏宿迁的挖掘机,日夜轰鸣在昆明的城中
村,蔚为大观。”郭敏说,“那时候,我就判断,他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美好的变化,也
会给这座城市留下非常深的痛苦。”
媒体只注意到了城中村改造中制造的矛盾,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城中村的治安
。在城中村未改造之前,昆明市的犯罪率中,城中村要占到60%。这也是仇和决定在3年
内把昆明城中村改造完成的一个因素。
但在此过程中,仇和并未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力。其实大部分不是反对拆建,而
是反对拆建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完全可以用一种更柔和的方式,推进政策的实施,尽
量减少扰民,这样大家就更能理解一些。”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
尽管对于修路和城中村改造,民间多有怨言,但几乎没有人公开站出来反对。直到
拆防盗笼事件发生,仇和在民间的声望从“几乎一边倒的喝彩转到了质疑”。“老百姓
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强势的人,他做事并不是为了讨好百姓,而只是为了推进自己的施
政理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场人士说。
2009年,在仇和的提议下,昆明城开始了“拆防盗笼运动”。“为了市容的整体统
一,要求所有凸出墙面的防盗窗全部拆掉。”郭敏说。
显然,昆明市民都抵制这项拆除运动。“开始要全部自费拆,后来只要沿街拆就行
,政府给一定的补偿。”
最终因反对的声音太大,这项拆除工作只得叫停。“节节败退,很丧气。”接近仇
和的一位官员讲,“他还经常跟我们抱怨,说老百姓不理解他。”
“可他却从来没有理解老百姓为什么要装防盗窗。”郭敏说,“仇和有抱负,却没
有情怀。”
此时的仇和,在昆明民间倒成了一位野蛮的拆迁者。“手段过于野蛮,其实完全可
以用妥协合作的方式。”上述接近仇和的官员说,“但这正是他自负的地方,他从来没
有学会去理解民众。”
为了学习新加坡政府的执行力,他派出大量公务员赴新加坡。而他自己,也特别推
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拆防盗笼激起民愤时,他引用了李光耀的话对身边的人说:
“自己从不在乎民众支持率,我认为,太在意民众支持率的领导人是软弱无能的领导人
。在受人爱戴和令人畏惧这两者之间,我始终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是对的,如果谁都
不怕你,那就毫无意义了。”
选择了让人畏惧,其实就选择了孤独。仇和对身边的人说,他忙里偷闲时,喜欢“
独自到海埂大堤上,去看不远万里而来的红嘴鸥,看空阔无边的滇池,看睡美人般的西
山,看蓝蓝的天、悠然的云,看树荫下、花丛中与海鸥同乐的人们”。
仇和上任之初,下力气治理滇池,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
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并铁腕推行“河长制”,让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出来
认领入滇河道,治污责任到人。“应该说问题拿捏得非常精准。”郭敏说,“在他那几
年,基本不会有污水流入滇池。”
但另一个治滇池的举措也常被人诟病。仇和常给身边的人推荐一本书《水葫芦拯救
世界》,并从江苏大量地引进水葫芦。“他真的认为水葫芦可以拯救滇池,可事实证明
不行,后来,政府为了清理打捞滇池的水葫芦,不得不向世行贷款。”一位知情者说。
仇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比如,他本想通过引进40名博士来规范政府的行
事程序,却没想,他自己对法治的破坏,无所顾及。在卸任昆明市委书记前夕,浙江涌
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入昆明。当时此公司想在呈贡拿一块地,在周边的土地达到
700万一亩时,此公司却只愿意支付200万一亩。
后来,土地的相关部门觉得实在不好交待,只得找到公司再商量,最后,同意加到
300万一亩。“不久后,市委市政府就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了一个文,把土地的交易价
格就规定在了300万一亩,也就是说,在土地招拍挂之前,价格就已经先定好了。”一
位接近昆明官场高层的知情人说,“都是由仇和一手安排的。后来此公司要的地块的招
拍挂就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形式。”
另一件事情就更为离谱。2005年,昆明市在建设呈贡新区之初,云南本地一家企业
——诺仕达集团在昆明新市委市政府办公楼边上拍了一块七百多亩的地块。就在企业把
所有正常手续走完、准备建设之时,仇和调任昆明。在一次视察中,仇和在山上指着诺
仕达集团的地块说,“这块地换掉,种上树。”
当时,仇和问随行的时任市长张祖林有什么意见,张祖林回道,“我就一句话,按
书记的指示办。”此后,昆明市委市政府以要建设生态区的理由发文给企业,要求收回
此地块。
诺仕达集团的董事长任怀灿不得不临时从加拿大赶回国内沟通此事。最终,只得同
意政府用周边的地块来置换。
“有能力的领导,最后变成了一个无视法治的人。”上述知情人士说,“说翻脸就
翻脸,把政府的公信力置于何处?”
还有一件置政府公信力不顾的事件更广为人知。在仇和未任职昆明之前,云南本地
一批企业家在昆明周边拍得一些地块。仇和任职昆明之后,觉得这些地块出让的价格太
便宜,便要求这些企业向政府补交土地出让金。后来,由于这批企业家的抱团抵制,才
逃过一劫。
“先发一个文件让补缴费,第二次发文又说没有补缴费的企业不给办证,最后又发
文说不再补缴费。”上述知情人士说,“来来回回的,完全都是按领导的个人意愿办。”
理解和妥协
执政昆明4年,赞扬和批评一直同在。这种争议,也让仇和想通过另一种速度来平
息。仇和曾说,“我之所以凡事必采用飞的速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措施一上马
往往就遭到争议,甚至反对,我必须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让人们看到结果,好的结果出来
了,争议自然就消失了。”
却没想,这种发展的速度,带来了更快速度的争议。
其实上任之初,仇和也希望从云南本地的官员中找到一些同道者。到昆明的第三天
,仇和带着秘书去拜访了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峻,希望杨支持他的工作,并为昆明
的建设提建议。
杨维峻说,这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一上任就来拜访他的昆明市委书记。在杨维峻
家的客厅里,他们坐下来交流了十几分钟。杨维峻提出了对昆明建设的三条建议,仇和
一笔一划地记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仇和的秘书在边上告诉杨维峻,“你看,我们
仇书记最愿意听不同意见了。”
“我也觉得,这应该是个会给昆明带来不一样变化的人。应该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
见。”杨维峻说。可一个月后,杨维峻就失望了。他每次想找仇和再聊聊时,身边的秘
书总是以“书记很忙”推掉。由此,杨维峻断定,仇和怕见他。
“仇和觉得杨维峻的意见跟他的不符,而他也不可能去接受杨维峻的建议,所以只
好不见。”一位知情者说,“但他也从来不会去跟人解释。”
但就算激烈批评者如杨维峻,也表示不能全部否定仇和。“至少他在治理滇池的某
些方面还是有功的。”
仇和习惯不被理解,“看准的事情,砸锅卖铁也要做”。他对自己的“超前想法”
和特殊阶段的发展观充满了自信。在昆明官方和民间都不理解的情况下,他曾试图从云
南以外的地方找到理解者。
2008年3月20日,在一次圆桌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姚洋批评仇和在昆明推行的“
全民招商”政策。不久后,他接到来自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到昆明去实际看一下
。”
在赴昆明之前,姚洋特意为仇和准备了两本书作为礼物。一本叫作《国家的视角—
—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另一本叫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国家的视角》是一个叫詹姆斯·C·斯科特的美国人写的,他在书中分析了像前
苏联集体化、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化以及完全按规划建成的城市巴西利亚那样一些本意
是要改善人类生活、但在现实中却遭到彻底失败的例子,强有力地向人们证明,这些失
败的背后,都是极端现代主义在作祟。本意是为了农民更幸福而建设的集体村庄,却导
致农民生计潦倒;为了人民的福利推行的政策,并不一定为人民带来好运,尤其当这个
政策是由一个英明但主导性很强的领导者以强力推动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是加拿大女学者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书中对极端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提出了
深刻的批判。”姚洋说,他当时特别希望仇和能好好看看这两本书。
此行结束前夕,仇和请姚洋吃饭。姚洋说,在两个小时的饭局上,都是仇和一个人
在说,他根本插不上话。“还是比较有水平的,看得出来,也有一些能力,也比较真诚
。”姚洋说,“一直在阐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希望我们都可以理解他。看得出来,他有
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委屈。”
跟仇和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似乎大都认可他的个人魅力和改革者的姿态。
葛红兵教授几年前被仇和邀到昆明座谈。“上午座谈我介绍了一些我们的研究案例
,其他人谈得更深,仇和始终在记,午饭的时候,我被安排坐在他的身边,席间我又谈
了一些国外的案例,没想到,午饭结束时,他说谈得不过瘾,第二天下午,他又安排了
一次座谈。他很谦虚,也很想干事,也很坦率,也很朴素。”
姚洋也承认被仇和的个人魅力折服,但他依然保留对仇和的批评。
这两本书的书名,似乎也为仇和的结局做了一个注脚。姚洋说,“如果他看了这两
本书,相信他此时肯定会想起这两本书来。”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
2011年12月3日,在赴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之前,仇和用《庄子》内篇·卷二中《人
间世》的一段来作为离任讲话的开篇。
此次讲话中,他对自己任职昆明4年的所作所为,多少有些反思。“4年来,我虽然
做了一些自己职责所系、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
市各族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更由于受自
身能力和水平、智慧和胆识的局限,尽管本人在主观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有一些
想去做、该去做的工作没有去做,也有一些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些工作做得不
够完美、不尽如意,留下了一些不足和遗憾。我时常觉得,如果自己在学习上再刻苦一
些,或许决策水平和工作质量会更高一些;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能更深入一些、接触群众
更广泛一些,或许考虑问题会更全面一些;如果自己的性格再温和一些、领导艺术再讲
究一些,或许就会避免因工作要求严厉、批评人较多而伤害少数同志的感情,造成个别
同志的误解。虽然过去不能假设,时光也不能倒流,我们却可以从过去得到启示和借鉴
、得到激励和鞭策,以便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今天,也借此机会,对因我个人主观
原因,留给昆明的遗憾,带给同志们的不愉快,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石鹏飞说,从这些话里,他能听出仇和对于离开的遗憾和不甘心,“觉得自己的抱
负没有实现,是一种孤独的离开。”
从此,仇和好像低调到了“尘土里”。霍泰安说,不仅在官方场合见不到,在报纸
上也见不到,“有时候长期没他信息,我们经常猜测仇和是不是调出云南了。”
这种低调的背后其实是孤独。以前常跟随仇和一起视察的一位官员,去年在一次会
展上最后一次见到他,“觉得仇和孤独得有点让人心痛。”
这位官员说,在视察江苏企业来昆明办的会展时,仇和基本不说话,都是别人说,
他偶尔点点头。“比8年前老了很多。”上述官员说,“来昆明后,看着他的眼袋一点
点变大,头发一天天变白,可以从他身上明显地感觉到失落和无奈。”
调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之后,仇和也曾想修复官场和媒体的关系。因此,他专门请到
他特别欣赏的一位前明星官员——吕日周到昆明为他谋划。但此事因为他的犹豫而作罢
,一如他在云南省委常委班子2014年度民主生活会上所说,“总觉得自己是副手、是配
角,在攻坚克难上主动性不够高,存在要我干与我要干的矛盾。”
2015年云南省两会期间,在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仇和对时下的反腐表示了赞成,他
告诉在座的代表,“反腐好,只要按程序办,就不会出事,像我,就好好的。”
他讲了一个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按章办事。刘汉在出事前,想在昆明搞房地产开发,
便找到白恩培。白恩培把刘汉介绍给了仇和,仇和礼节性地请刘汉在昆明吃了一餐饭,
然后告诉刘汉,一切还是要按程序办,他无能为力,帮不上忙。
在政治岁月的最后,仇和终于学会了跟命运妥协。但留给他的,终究还是孤独。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427期,2015年3月30日出版。
h*********g
发帖数: 9102
13
擦,你这啥价值观。。王立军还得给薄当家奴不成?王立军的权力是来自人民的,再不
济也是来自共产党。薄提拔有能力的干部那是他作为共产党员封疆大吏的本分,用这个
来要求干部对自己个人效忠那就是封建余孽。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0.1

【在 b***k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就刘志军算
: 王立军,归根结底是个小人,我看不上这样的人,再怎么能吏也不值得惋惜,当初要不
: 是薄熙来,他能连升三级从铁岭市公安局长直接干到重庆市公安局长?
: 仇和不太了解,不过感觉是个强硬派影帝,办的事也是为自己赢得民心为目的。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云南落马副书记仇和造城背后现浙江地产商仇和倒台,大快人心.
昆明正式托管阳宗海昆明宜居吗?
昆明地产党威武:养老院老人像牛羊一样被赶来赶去中央警卫局要不要采取措施了:袭来在云南考察
昆明血案究竟是怎么回事薄熙来率重庆党政代表团考察云南 在滇池喂海鸥
王书记不好了:媒体公开替仇和唱赞歌鸣不平了熙来还在闲庭信步呢
为什么美国政府无法做到这样的高效率薄熙来率重庆党政代表团在云南考察(图)
薄熙来继续在昆明考察白恩培被曝怕媳妇 周永康曾让其照顾周滨
仇和被“秒杀”背后:老干部举报称其系白恩培战友仇和往事:白恩培部署其任省委书记遭老领导坚决反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昆明话题: 干部话题: 官场话题: 官员话题: 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