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u**c 发帖数: 17972 | 1 http://war.163.com/14/1124/08/ABQ81FTU00011MTO.html
过去,中国即便在王朝强盛时代,也缺乏海权意识。西沙、南沙,虽然一向有我先民活
动,官府却不在意。清末,李准水师虽曾巡视西沙,也未能驻守。遂使西沙、南沙在
1930年代相继为法国、日本所踞。民国政府虽于1935年出版《中国南海岛屿图》,声明
主权,但当时国势不支,不能实际驱逐入侵者。
近年,网上有人全盘否定民国时期维护国权的努力,把当时我国无力实争、只能在地图
上标示主权的情况,一概讥为“地图开疆”。其实,国势弱时先作宣示,待国势强大后
收复,本理所当然。如果后来未能如愿,我们可以为之遗憾,并没什么可讥笑的,因为
这总比连宣示都不宣示、逆来顺受、拱手让人好吧?
假如无力实争,就得承认既成事实,那么东三省曾经沦陷十多年,我们是不是应该在
1932年后就把国界划在山海关?如果这样,东北后来还能收复吗?
当然,反对讥笑,并不是否定史实。抗战前,我国的很多主权宣示,确实是无力实争,
只能“地图开疆”。但抗战后就不同了。
1946年10月,法国军舰重占南沙,引起中国抗议。法舰被迫撤退后,国民政府派出“太
平”号、“永兴”号、“中业”号和“中建”号4舰,由林遵将军率领,于12月间相继
收复西沙、南沙,从此派兵长期驻守。今天西沙群岛最大的永兴岛和中建岛、南沙群岛
最大的太平岛和中业岛,就是以这4艘军舰得名的。这当然就不是什么“地图开疆”了。
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图中画出了“11段线”,作为中国
南海海域疆界,这就是今天我们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而中国的海军陆战
队一直驻守西沙,直到1950年8月海南岛易手三个月后,西沙国民党守军“起义”归顺
新中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沙却悄悄撤守,又回到了“地图开疆”状态,被南越趁
虚占据,直到1974年,新中国才又通过“西沙之战”,再次收复了西沙各岛。
至于南沙,虽经大陆政权更迭,但主岛太平岛一直由国军-台军驻守至今,成为今天中
国人在南沙惟一实际控制的自然可居岛屿——尽管惟一,但由于是最大岛屿,仍是坚持
主权的有力根据。而新中国由于海防薄弱,有限的海防力量主要用于对台方向,在南沙
不仅军事上鞭长莫及,就是渔民,也由于1956年后政府实行禁海政策,从此绝迹于南沙。
直到1986年政府解禁,中国渔民“重返南沙海域探路时才发现,那里已是越南等国的天
下”(赵叶苹:《南海中国渔民直面外国军舰》,《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6月17日),
而解放军在1988年重返南沙时,除太平岛以外所有自然岛屿都已落入他人之手,只能驻
守一些需要人工增高才能待人的礁盘了。
这里,还要谈谈南海诸岛中现在争议很少,因而不太受关注的东沙。
所谓“东沙群岛”,其实就是一个东沙岛,加上几处暗礁,虽非舆论焦点,但却是南海
诸岛中自然面积最大、离大陆最近、经济与国防价值也最高的岛屿。该岛于清末曾为日
本人窃占,妄名“西泽岛”,中国政府赎回后,一时无力驻防,又被日本浪人侵居。
1925年,中国海军江宝容中校率兵驱逐日本人后,开始派兵长驻。抗战爆发后,东沙为
日本海军攻陷。1945年5月29日,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击败日寇,攻克东沙,随后交还中
国。1946年6月26日,中国军队登岛接收,1949年后,由台湾军队驻守至今。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国民党守军和党政人员基本都撤到了台湾,但在周边南海地区,
仍然留下一些据点,即东边的东沙、南边的西沙和西边的浮水洲岛。西沙、东沙后来的
历史已如前述,浮水洲于1955年易手,解放军驱逐了国民党人,在岛上建立了党政军机
构。但一年半后,这个面积等于西沙南沙总和(5平方公里)、位居北部湾海权中心基点
的岛屿,被交给越南(越南改名白龙尾岛)。
南海这些岛屿,陆地面积虽只是弹丸之地,但作为主权基点,涉及的海疆却广达上百万
平方公里,在大陆架与专属海域都逐渐主权化的今天,它们的命运对国家前途极为重要
。而我国今日在南海主权斗争中持有的态势,仍然要拜托抗战后的遗产,除了浮水洲让
与越南、南沙绝大部分岛屿被周边各国控制外,这些遗产中的西沙、东沙和南沙的太平
岛及若干礁盘,总算留在了中国人手里。
对此,海峡两岸都是有贡献的:台湾一直坚守着东沙和南沙太平岛,大陆在1974年后也
开始经营南海,通过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不仅收复了一度弃守的
西沙,在南沙也保持了几个礁盘上的象征性存在,为今后进一步巩固海权,提供了基础。
中国取得边界争议地区的主动权
海疆而外,我国自晚清以来还有大量的陆地未定边界地区,抗战前也只能处于“地图开
疆”状态。抗战后,中国大大改善了控制态势,一度取得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主动。
例如中缅边界,晚清以来英国不断北侵,进入民国后,1914年,英国以印缅共同宗主的
身份,提出了“麦克马洪线”,但中国不承认。当时,中国在中缅段(克钦地区)主张的
是更靠外的界线,包括了历史上曾是中国属地的一些地区。当然,在抗战以前由于国力
孱弱,中国政府实际无力控制这片地区,也只能“地图开疆”而已。
抗战前期,情况甚至一度恶化,由于当时英国置身事外,中国却因沿海被封锁,严重依
赖缅甸国际通道,被迫接受英国要挟,未经边界谈判,就临时通过换文,承认了英国控
制的既成事实,从而有了所谓“1941年线”(主要涉及掸邦北界)的说法。
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参战,日本侵占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蒋介石为司
令、美国将军史迪威为参谋长的“中印缅战区”成立,缅北控制权因而经历了剧烈的变
化。1942年,中美中英宣布废除以往的不平等旧约,签订平等新条约,其中的中英新约
,并未肯定“1941年线”,“边界未定”成为公认事实。
而在实际控制方面,中国远征军不仅在战时一度控制了大部分争议地区,而且由于果敢
汉族土司宣布内附,重庆政府予以接受和正式委任,中国军队进入佤邦,以及1946年中
国军队为修建第二中印公路(又称新中印公路,即今腾密公路)留驻密支那及克钦地区等
情势,抗战后,中国对这些地区仍保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乃至控制力。
尽管南京政府后来忙于打内战,并未积极扩大这种控制力,但把这个时期的状况,仍然
讥为与抗战前一样的“地图开疆”,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时期的许多争议地区,
不仅在中国地图上划在中国一侧,而且实际上也控制在中国人和认同中国的地方势力手
里。
而英国势力在抗战后虽然重返缅北一些地区,但却远远未能恢复战前旧观。一是战前旧
观本来就没能通过条约获得法理支持;二是不仅很多地方仍有中国军队留驻,另一些地
方也在战时乱局中为地方民族势力控制;加上战后不久,缅甸就于1947年独立,英国仓
促退出缅甸,其在缅北控制的一些地方也未能完成移交,更何谈其他地区了。
更有甚者,由于英国在殖民时期搞分而治之,禁止缅族势力进入这些地区,导致当地民
族与缅族的传统关系,本来就弱于与英、中的关系。战时,由于当地民族(克钦族与果
敢汉族尤其典型)追随中英两国抗日,而缅族的民族主义者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错估
形势,企图通过联日反英,争取独立,因此帮助日本,不但站在了中英的对立面,而且
也加深了与中英同舟共济的克钦等缅北民族的对立。
尽管日本战败前夕,以昂山将军为代表的缅民族主义者,终于认清形势,举兵反正,避
免了像印度的鲍斯势力那样在战后被淘汰出局,得以保留了战后缅族代言人的资格;但
历史的阴影终难消除,缅族想要继承英国人在缅北的势力,并非易事,何况,这种势力
在抗战中也已大幅削弱。
此前,在国共内战末期,国民党败军退至中缅边境争议地区,强化了抗战后中国人对当
地的控制。在南段边境的果敢、佤山一带和北段的克钦地区,都是如此。作为中国内战
的延续,1952年,解放军也进入这些当时国人认为属于中国的地区,与国民党作战。于
是,缅北出现了中国的国共两军和各个民族势力各据一方的局面,除了几个点外,缅甸
中央政府对边境几无控制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缅甸领导人希望利用中国政权更迭之际,借新政权的力量,消除旧政权
在争议地区的势力,帮助仰光政府控制缅北。于是缅甸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
国家之一。而当时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外部承认,对此相当感激。
于是,在后来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基本以中缅段麦克马洪线和“1941年线”为基础
,承认了缅方对绝大部分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只有片马和班洪两个象征性地点,因历
史上的抗英事件曾导致舆论沸腾,在国人心中有强烈的记忆,得以归属中国。在其余地
区,中国政府不但应缅甸的要求,撤回了1952年后进驻的解放军,而且在撤军后缅甸政
府仍然无力填补真空的情况下,应缅方要求,出兵争议地区,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再把
地方移交缅甸。
对此,缅甸总理吴努明言:“在我国,是有相当多的国民党军队的。如果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不是非常友善地对待我国,那一定会使我们遭到很大的损害……但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出于爱护我国,在国民党问题上对我们采取了一种非常富有同情心的态度。”(
余定邦:《中缅关系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再版巴黎和会”:雅尔塔体系造成的新国耻及纠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