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大目标 —— 中国超越印度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
都别争了,俺是农民出身,来说说化肥与吃饱饭70年代大陆中国人求日本转让化肥技术,如果没有日本的慷慨,
我国自己不合成氨一样吃饱饭张之洞建设工业体系失败,邓小平继承老猫工业体系
历年 粮食产量vs化肥使用量文革期间引进西方技术的43方案:建设一直在搞,并非30年不变
只要毛轮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我就说毛是好皇帝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感谢化肥
分析中国粮食产量要看化肥为啥以改革开放粮食肉蛋就够吃了?
来说说朝鲜粮食危机的根源四三方案一一继苏联156援助后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温去安徽看粮食生产了
“四三方案”---- 毛泽东时代的对外开放美国的大机械化农场模式在中国根本没有前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印度话题: 中国话题: 化肥话题: 粮食话题: 合成氨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e
发帖数: 1002
1
首先,按照中国目前普遍的饮食水平和营养标准,印度养活的不是「十二亿人」,而是
「一亿人口,十亿牲口」。
然后,下文可以看做是对「为什么印度没能用29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12亿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
下文引自《大目标》。
笔者还记得小时候,一到有什么比赛,大家就会吐槽:“中国有十亿人,为什
么就拼不过那些只有几千万、几百万人口的国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体育是工业化社会之间的游戏,农业社会的
人口再多,比科技不算数,比体能也不算数。这里没有瞧不起人的意思,以前旧中国也
参加过几次奥运会,连个名次都没拿过。现在的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了多少,2008 年
奥运会只得了一块金牌。相比之下朝鲜还有两块。
人的体能来源于肌肉,长肌肉需要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肉食。国家之间
比体育,只有能吃到足够多肉的国民才能算作人口基数。肉是粮食变的,牲畜要吃饲料
,饲料中大部分是玉米、豆粕、米糠、黑麦、大麦、糙米之类粗粮,没有多余的粮食就
没有肉。
比如刚才说到的印度,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到 200 公斤,最近几年更是下降
到 180多公斤,比号称“饥荒”的朝鲜或者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还要少一大截(人
均 210 公斤左右),顶多满足口粮需要,自然没有多少余粮养牲畜。
当然印度也有人均 7 公斤的肉食量,实际上是几百万富人和一千多万中产阶级
在吃肉,也就是印度能和我们拼肌肉的人口基数只有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奥运
会上的金牌比印度多近 100 倍。
与我们三年困难时期想方设法进口粮食不同,印度在 2008 年以前一直是粮食
出口大国,每年要出口上千万吨。笔者经常去中东,中东的所有超市里粮食区的货架有
一多半摆满了印度大米,而且印度大米也是最便宜的。
到 2007 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跌破了 190 公斤以后,印度才颁布了粮食出口禁
令。不过即便是有余粮出口的年景,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也没有超过我们“三年困难”
的时候。经过了三年禁而不止的粮食出口禁令管制之后,印度再次开始出售大米,随即
恢复了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只不过这个冠军并不是什么荣耀。
为了有余粮可卖,也为了保证百分之几的富人和中产阶级有肉吃,需要有 1 亿
穷人被拐卖作地下奴隶,以便把口粮压缩到最少,另外还有上千万人要到中东去打工。
粮食是地里长的,说起农业,中国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说一句“人多地少”。
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比中国严重得多,不过印度的地却并不比中国少。中国前几年说
要保住 19亿亩耕地不动摇,这几年又说要保住 18 亿亩耕地不动摇,印度的耕地有 24
亿亩,人均耕地2 亩,比中国要多出一大半。但是现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差不多
400 公斤,每亩地年产量350 公斤左右,印度的平均亩产却只有不到 100 公斤。
单产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气候不好。印度是热带国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
全国的平均降雨量将近 1200 毫米,相当于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印度自称有 1/3
的国土是“干旱地区”,不过印度给“干旱地区”定的标准足够把我们气死——年均降
水是 750 毫米,相当于我们淮河以南和江汉平原——还是鱼米之乡。
笔者没去过印度,不过有几次坐飞机经过,不管走哪条航线,不管什么季节,
只要天气好,放眼望去印度都是一片翠绿,其实不用坐飞机看,打开卫星地图就一目了
然,印度是一片绿,中国是一片黄,巴基斯坦也是一片黄。而且印度人 70%是农民,其
中一半是佃农。我们名义上只有一半农业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还在城里打工,家里
干活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农业劳动力和全世界最大、全亚洲
最好的一块地,自己却处在挨饿的边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原因在于化肥。
粮食来源于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养分,自然界提供的养分很有
限,现代农业主要靠化肥人工补充。中国现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 5000 万吨,每亩地
要用将近 30公斤,印度只有 5 公斤不到,差出去 5 倍,印度的庄稼差了这么多养分
,自然就打不了我们这么多粮食。
除了化肥,现在农民种地靠农药、除草剂,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
农业机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综合起来我们现在每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是农业时代的 5
倍。
1949 年 7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通讯,标题叫《迁安、抚宁、卢龙
等小麦亩产百余斤丰收的象征》,也就是说当时亩产百斤就叫丰收。1949 年中国人均
耕地是 3 亩,人均粮食产量 207 公斤,亩产不到 70 公斤,这是算上每年套种的豆类
、土豆、白薯之后的数字。
现在我们拿豆子做点心,白薯当零食,土豆当蔬菜。如果把这些扣掉的话,当
时我们的谷物产量只有不到 8000 万吨,人均只有 140 多公斤。而这个时候印度的谷
物产量近 6000万吨,人均 160 多公斤。所以当时印度人均寿命是 41 岁,我们才 38
岁。其他社会发展水平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个差距:印度的城市化率是 17%,中国是 13%
;印度人均 GDP 是 170 美元,我们才 100 美元;印度的发电量是 49 亿度,我们是
43 亿度。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印度当时的化肥产量是我们的 4 倍,当然 4 倍也没多
少,才 2 万吨。我们当时只有两个化肥厂,使用的是最老的技术,年产量一共只有
5000 吨,肥效还不如一个大城市每年制造的大粪。
除了化肥工业,印度还有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钢产量是我们的 8 倍,生铁产
量是我们的 7 倍,水泥产量是我们的 4 倍,铁矿产量是我们的 2.7 倍,石油产量是
我们的 2 倍,铁路里程也是我们的 2 倍多。说实话,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对印度只有仰
望的份。
和我们相比,印度的外部环境也好得多。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和东北亚,顾
不上南亚,所以美苏在别处大搞军备竞赛,在印度大搞送礼竞赛。整个冷战期间,印度
都是要啥有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全世界从来没有卖核潜艇的,俄罗斯却把核潜艇租给印度用。美国把战略空军
当成心头肉,名字上带“战略”俩字的飞机很少外销,印度却能买到其中先进的 C-17
战略运输机,还是第一大海外用户。不光是美苏如此,德国的看家本事是造内燃机,其
中最核心的是坦克发动机,美国都只能买成品,印度却能买到全套技术,只是买了技术
也没造出合格的来。
现在如此,以前更夸张,1957 年英国向印度提供了“风神”式喷气式战斗机的
图纸,1961 年又为印度设计了“胜利”式主战坦克,都是当时相当先进的技术。当这
一代英国武器落伍之后,苏联人又送来了更先进的 MIG-21 战机和 T-55 坦克,再之后
是 MIG-23 和 T-62,MIG-29 和 T-72,SU-30 和 T-90。
我们解放初期,苏联曾经提供给我们 156 个大型工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国防工
业和相关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工业。后来对印度,苏联也提供了 100 多个大型成套项
目,也是引进苏制武器的配套产业,和给我们的东西相比先进很多代,总价值也比给我
们的多近 10 倍。之所以项目总数比我们的少,是因为印度看不上苏联的钢铁、冶金、
化工、汽车技术,这些行当都是买的西方设备。
发达国家对印度的态度是“有钱的捧个钱场”,不发达国家也得“没钱的捧个
人场”,别人不说,我们在 1962 年中印战争之前没少给印度帮忙,印度人不知好歹发
动中印战争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一个巴基斯坦支持我们,其他穷国都在给印度捧场。教
训了印度一顿之后,我们还是把军队撤回到了战前的位置,可谓仁至义尽。
既然没有外部威胁,印度作为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民主国家,自然会把改善民生
放在首位。这时候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的“输出革命”政策,针锋相对地搞了一个“绿色
革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通过让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的化肥、农药、优良品种、
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等,改善本国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消除穷国爆发革命的
土壤。
印度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好事, 20 世纪 50 年代,印度就靠美国贷款购买美国
化肥、美国农药,搞起了“绿色革命”。一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美国化肥农药的最大
海外客户之一,也是除美国之外,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产地。
20 世纪 60 年代初,印度靠美国的化肥农药把粮食亩产从 1950 年的 35 公斤
左右提高到了近 50 公斤,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这时候正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连毛泽东都在吃红薯,还要忍着胃酸公开说好吃,此消彼长之下印度人便趁机挑起
了中印战争。
如果按照中国人几千年总结下来的历史经验来判断,1962 年的中印战争不管输
赢,我们都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那个时代我们腹背受敌,全世界都在帮印度说话,北
约华约两大集团直接送来了军火,第三世界全体打酱油,这说明冷战双方正在对我们进
行最后的战略合围。
但是很显然,我们没死,还把这个局走活了,一直走到今天这般光景。这其中
的道理即便到了今天也还是有一大票人不能理解。不知道有多少知识精英一直纠结在
1960 年前后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之类的口水之中。
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反正我们走过来了,天也没塌下来,而且路越走越宽,
就像上一章里说到中国这几年的高速增长同样让很多人没法理解一样。我不得不说,中
国几千年来积累出的治国谋略、生存智慧很多都已经过时了,要不然中国近代也不会混
那么惨。
大炮和黄油是工业化的一体两面
中国、印度几千年都是农业社会,并没有形成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思考方式。拿
着农业时代的逻辑去理解工业化时代,制定生存发展的战略,必然是南辕北辙,搞不好
就会作茧自缚,印度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
1962 年印度看明白自己占了天时。在中国和美苏闹僵之后,印度已经成了美苏
的座上客,如果能从中国身上刷出一场胜利来,自己就可以当第三世界的领袖了。当了
领袖自然有当领袖的好处,将来代表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中间免不了可以捞
不少油水,这就是封建社会包税人地主的典型想法。
天时是敌人的,地利也不在我们这边,打个比方,藏南地区相当于印度家门口
的一堵墙。虽然是高原,不过印度的公路直通山下,印军有多少人就可以上多少人,重
炮可以直接拉上战场。印军派了一个军来爬墙头,后面调动的二三线部队更是多达十几
万。我们隔着一个青藏高原,交通极为不便,旧中国,直到建国之初,中央政府派个官
员去拉萨通常都是绕道印度。
这样的交通条件换了一般国家只能得到一条结论:后勤无法支持作战,然后也
就罢兵议和了。至少在抗齤日战争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拒绝重庆国民政府订购的武器过
境,国民政府就一点脾气没有,只有求美国人空运。
解放军虽然忠勇能战,但也只能就地拢拢凑了 1 万边防部队,重武器只有少量
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1 万多边防军和敌方 1 个军辖十几个旅,五六万人的兵力对比
在这摆着,地图上那点居高临下优势完全不值一提,更不要说印度后面还有多少部队可
以随时增援。仗打到最后一个多月。我们才又调来一个师的援兵,只带来了几门榴弹炮
和少量汽车。
这并不是我们反应不够迅速,而是需要边行军边修路,实在是已经到了我们后
勤能力的极限了。从战后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双方后勤补给能力的差距,我军打这一仗
总共消耗了 2 万发炮弹和70 万发枪弹,缴获的炮弹倒有 8 万发,枪弹 400 多万发。
印军打败仗,也不是因为士兵太烂,印军的主力第四师是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部
队。二战中这个师在英军序列中从北非打到意大利,英国人每次有自己啃不动的骨头就
让印度人上,自己顶不住的时候还是印度人上,以至英国人当年有句笑谈“不流尽最后
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绝不屈服”。这个师的锡克旅、旁遮普旅,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
神枪手,廓尔喀联队则长于白刃突击。这些印度部队作为英军的炮灰,在德军的千锤百
炼之下,每个能活下来的都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解放军的重火力和北非、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完全无法相比,轻武器比二战时
候的德军强不了多少。但是几场战斗打下来,印军这些王牌军全交代了,参加战斗的 9
个旅被歼灭了 6 个,剩下 3 个重创,阵亡 5000 人,被俘 4000 人,我军只损失了
700 多人。
为什么这样一场对印度来说本该顺风顺水的战争却打了个一塌糊涂?我军在打
仗的时候发现,消灭印军一个旅部,就等于歼灭了一个整旅,打死一个班长,一个班就
立即丧失战斗力,士兵顿时斗志全无,甚至乖乖坐在地上等着被俘。印度兵跟着英军打
二战的时候就经常有英国军官被打死之后整支印度部队当场不知所措的战例,没了英国
主子发号施令,印度部队不但不会继续进攻,也不会有组织的撤退,甚至连撒丫子溃逃
都不会,就那么傻愣愣地在敌人的火力下等死或者束手就擒。
这只能说印度人是当顺民当到家了,英国人统治了印度 200 多年,英国人以前
,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还统治了 200 多年,再早还有一个德里苏丹
国,也是中亚人建立的,再往前则是由更早到达印度的雅利安人统治,雅利安人为印度
留下了种姓制度,自己是高等种姓,波罗门(僧侣、祭司)和刹帝利(武士、贵族)、
原住民则是低等种姓。
中国当了 100 年半殖民地,现在还有不少人为汪精卫叫屈,以上海租界里的“
民国范”为荣。印度几千年都是殖民地,有点独立自主意识的人不被杀掉也会被气死。
剩下的顺民畏惧主子甚于怕死,主子让打仗的时候,可以是最一往无前的炮灰,主子让
干活也可以是最勤劳的奴隶。英国人在的时候,印度发展得比“老大中国”强得多,同
时还能给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当地基。主子拍屁股一走,顺民就傻眼了。第一件事就是
四处寻找新主子,所以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既亲苏又亲美,同时还保留着英联邦成
员的身份,又当社会主义又当资本主义,对德法日和东欧各国也都笑脸相迎,把资源和
市场拱手相让。
在同一个时代,中美对立,中苏反目,中国的外援断绝,面对美苏两个虎视眈
眈的超级大国,只能靠自己。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样板戏也唱“穷人的孩
子早当家”,于是中国就有了两弹一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在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的时候,一场“靠自己
的绿色革命”也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1958 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 2 亿
吨,就算是1958 年有“放卫星”的嫌疑,之前几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达到了 1.9
亿吨,但是直到中国爆发本土绿色革命之前,1969 年产量仍然只有 2.1 亿吨。
即便那时候在农业上奉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农副产品
全都停掉,节约土地和人力来保障粮食生产,但是仅仅靠人的双手,从土里刨不出多少
产量来。
现在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 30 公斤(纯养分),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
,至少需要 1 吨,那时候中国人均耕地 2 亩多,一个人一生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
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粮食产量必然会卡在这个水平,这不是经济学,只是生
物学。但是从 1970 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开始以平均每年 2000 万吨的速度增加。
1962 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是 1.6 亿吨,到 1978 年实行农村承包制改革之前,粮食总
产量已经突破3 亿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 320 公斤。
这个变化是在 1978 年以前发生的,显然不是靠积极性,也不可能是由于中国
忽然找到了很多粪。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完全掌握了化肥、农药制造技术,开始大规模建
设化肥厂。
这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和过往的王朝兴衰相比,这一次中国的
粮食产量开始稳定地超过人口增长,中国人从此永远告别饥饿,也将永远告别“一将成
名万骨枯”的王朝周期率。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叫合成氨工业,合成氨工业生产氨,氨则是制造几
乎所有氮肥、磷肥的基础原料。中国解放前留下两座合成氨工厂,20 世纪 50 年代又
建了 4 座,20世纪 60 年代建了 20 多座,到 1970 年总产量也只有 200 万吨,不到
现在化肥用量的 1/20。
那时候中国人还在饿肚子,为什么不能多建点呢?不是我们不想建,那时候我
们实在是没那个技术,想建也建不起来。欧洲人 19 世纪中期就发现了合成氨的反应原
理,但是真正建造出能够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氨装置是 20 世纪。
合成氨的原理是我们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个“高温高压
”,高温是三四百度,高压是几十到几百个大气压,介于 19 世纪末的战列舰上用的高
压汽轮机与 20 世纪的潜艇壳体之间。设备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更高,大约是炮管的 1
/10,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和炮管差不多的合金钢无缝管。
所以 19 世纪末西方列强造了几十年巨舰大炮,到 20 世纪初就能造合成氨设
备了。现在,哪些国家能独立设计建造下潜深度几百米的潜艇,哪些国家也就能建造年
产几十万吨的大型合成氨设备,能得到吃不完的粮食。大炮和黄油在工业时代根本就是
一回事。
合成氨工业最初并不是用来做化肥的,而是做炸药,巨舰大炮就意味着一发炮
弹几吨重,两条战列舰对打一个小时要消耗几百上千吨弹药,旧中国全部的合成氨产量
也不够一场大海战消耗,列强们对炸药的巨大胃口为合成氨工业提供了一个必须出现的
理由。中国在巨舰大炮时代是旁观者,自然也就错过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技术积累和产业
积累。
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最大的一条国产军舰是 2700 多吨的“平远”号,很多
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还是进口的。当时日本最大的国产战舰是 4000 吨,关键零部件
同样是进口的,那时候中日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
不过,甲午战争我们打败了,赔掉了 2 亿多两银子,曾经在战场上重创日军旗
舰,自己中弹数百发,无一处被击穿的“平远”舰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绝唱。日本打
赢了甲午战争,拿着我们赔的银子去建造新军舰、新大炮,开始积富积强。我们把银子
赔光,再也造不起战舰。从此我们所失去的技术积累、产业积累就此成了日本人的发展
空间。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从苏联得到了 156 个工业成套项目,其中就有制作炸
齤药、大炮、潜艇的工厂,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用这些技术造一座化肥厂,
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到 1970 年,我们的“济南”号驱逐舰和第一艘核潜
艇下水。这两条主战舰艇都使用高性能汽轮机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合成氨成
套设备的建造技术,随后一口气建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
有了工厂就有化肥,从 1970 年之后,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 100 万吨,
1975 年之后每年增加 200 万吨,相当于 1970 年的化肥总产量。而在这之前,由于没
有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建化肥厂还必须进口关键设备,20 世纪 60 年代我们的化肥产
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 20 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 年只增长了 3000 万
吨(按 1958 年算),印度同期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 3000 万
吨。
数字是繁琐的,但把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又一次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了一个指数
增长态势。农业化社会并没有什么指数增长,所以用农业社会的思维做出的政策很难考
虑到自己会被别人的工业化指数增长甩掉。
农业社会只有一种指数增长:王朝更替的时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数式的,这个
指数增长总是创造一些历史奇迹。所以我们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干
脆懵懵懂懂地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果奇迹就降临在我们身上。
印度几千年都没出过陈胜吴广,不知道啥叫指数增长,不知道啥叫滚雪球,自
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打开物质财富指数增长的阀门的机会。
工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也按照和化肥工业差不多的路数
发展起来。以指数式增长生产出化肥、农药、水泵、农业机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证
了中国粮食亩产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 10 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
印度的粮食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 2 公斤,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产量增长速度逐
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印度的 90 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就算把裤腰带勒断
,也不可能再勒出余粮用来出口了。这些数字说明,当我们开始积富积强的时候,印度
开始积弱积贫。现在中国的粮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吃肉。每
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 10 倍,奥运会金牌多得多。
m*****n
发帖数: 259
2
“不流尽最后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绝不屈服” 哈哈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国的大机械化农场模式在中国根本没有前途。分析中国粮食产量要看化肥
清朝从未管理过西伯利亚, 何来割让zz来说说朝鲜粮食危机的根源
今年东北粮食产量有望超过去年水平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
给叫嚣单干增加粮食产量的邓轮看一组数据“四三方案”---- 毛泽东时代的对外开放
都别争了,俺是农民出身,来说说化肥与吃饱饭70年代大陆中国人求日本转让化肥技术,如果没有日本的慷慨,
我国自己不合成氨一样吃饱饭张之洞建设工业体系失败,邓小平继承老猫工业体系
历年 粮食产量vs化肥使用量文革期间引进西方技术的43方案:建设一直在搞,并非30年不变
只要毛轮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我就说毛是好皇帝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感谢化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印度话题: 中国话题: 化肥话题: 粮食话题: 合成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