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对66-76年经济的再认识
相关主题
马里兰那个垃圾组织的人太他妈的贱了2005年至2009年中美日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转载)
毛主席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有关中国工资总额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数据报告
共产党自打耳光:“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了吗建议用“国家买国家送”的形式来提高GDP的增速
两大石油公司首季日赚6.38亿 称油价仍未调到位中国超过一亿人从事建筑行业
需求透支致水泥企业近半亏损 将有5亿吨产能被淘汰去年上海GDP突破3万亿
七0后这代老去习国就完了吧城乡用水显现极大不公 水资源分配农民受损
汪洋: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深谋远虑”央视质疑财政增长过快影响民生投入
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4907.96亿元我谈30年变富的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增长话题: 时期话题: 文革话题: 发展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i
发帖数: 194
1
本按:"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再耳熟不过的了.灯具也有一次提起.谁知
道这是华国锋第一个讲的吗?就如同毛主席"部署粉碎"一样,值得研究.
-------------------------------------------
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混乱,带来了巨大
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
发展。对此,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
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
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以后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并发展为“文革”时期的10年“
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的评价,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国
学者麦克法夸尔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甚至用“经济的崩溃”作为标题来述说“
文 革”时期的经济状况。
另一种说法是:整个“文 革”10年,经济是有发展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只是指
动乱最严重的1967、1968年。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综观
1966至1970年这五年乃至1966至1975年这10年的情况,经济还是有所发展的。”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 革”
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
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这两种说法之间
的差异显然是较大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然谈不上发展,并且涉及到“文革”
10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状况。因此,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今天,有必要根
据准确的历史事实做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首先,必须搞清楚,“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革”是一场严重
错误的政治运动,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文革”时
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这一时期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抵制
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困难条件下努力进行的经济建设。因此,
彻底否定“文革”并不等于要否定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全部历史。同样,肯定“文革”时
期经济、外交方面的发展,也不等于要肯定“文 革”本身的错误。胡 绳很早就指出,
要把“文革”和“文 革”时期区别开来。(见《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第11页。)
应当说,这是我们正确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准则。
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
是明显的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
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
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
,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关
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
,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
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
、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
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时期的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准确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的文章回答说:“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
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 李成
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
研究》1984年第1期。)
从各个经济部门情况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工业交通方面,1965年开始并持续
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0亿元,使国家的基础工业
和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进展,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
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和成昆、湘
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
状况,形成有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有较高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战略后方体系,促进了内
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
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建设前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
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
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
1972年以后,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的“四三方案”为中心,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
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基本满足了国家对这些部
门的需要,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文 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
,陆续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玛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产能力
也得到大的提高,还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
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
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
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方
面,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建国以
来成就最大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
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
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
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
版社1987年版第25-43页。)
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
面积由53.9%下降到26.9%。(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
页。)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
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
相对较少并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至今我们的水利设施
的80%还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见新华社2000年6月5日报道)
科学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突破
。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
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
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5年11月28日
,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
的国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
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
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正如邓小平1988年所说:“如
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
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 小 平文选》,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一、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代价。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
,在投资中必须优先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然后才考虑农业和轻工业;在处理积累
和消费的关系上,必须保证提高积累率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适当考虑提高
人民生活的消费需要。这个原则既是中国工业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
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计划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于“大跃进”冲掉了“二五
”计划,造成了经济困难局面,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业化进程,降低积累率,优先解决吃
穿用问题。
经过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五
”、“四五”计划,实际即承担了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后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到1978年
,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已经从1952年的43.1:56.9,变为75.2:24.8(国
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说初步实行了国家工
业化的目标(也有人认为1975年即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见《党的文献》2000年2
期田松年文)。因此,“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投资积累率高、消费率低,重工业投资大
、农业轻工业投资少,生产性项目多、生活性项目少,投资效益低、见效慢,实际上是
实现工业化目标中进行基础建设阶段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为以后发展预付的代价
,和单纯的损失是不同的。 如前面所说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
1952年的395斤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文革”经济的“崩溃”。实际上,即使在人
口失控、增长很快的“文革”时期,粮食也是持续增长的,全国人均占有量从1965年的
544斤提高到1976年的615斤。至于人均消费量降低,主要是当时“备战备荒”政策的需
要,和经济无直接关系。
二、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代价。60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
。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半月形”封锁,1961年至1968年在台湾海峡先后举行了以入侵
中国大陆为目标的三次核战争演习,而且在越南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
全。北部的苏联也陈兵百万,把核导弹瞄准中国。1964年和1969年,美国和苏联都曾向
中国发出使用核打击的战争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加强国防建设是必
须的,决不能用大规模战争至今没有爆发的事后估计,来判断当时的战备是否有必要,
更不能用通常情况下的价值准则来判断三线建设和发展国防建设是否“合算”。有些人
批评当时只发展核武器,不发展核电站,这是脱离历史条件的不负责任的指责。事实上
,正是当年的这些建设,为我国以后的和平发展赢得了保证。正如江泽民最近所指出:
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总理当年在非常困难条件下搞成的原子弹、氢弹,我们就没有今天
这样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样,这一时期的外援,也带有改善自身环境、扼
止霸权主义扩张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战争,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大多数是在“文革
”时期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 革”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包含有为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牺牲。
三、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交通企业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地基础十分薄弱。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中迟早要解决
的问题,也是毛泽 东和中央领导人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泽东
在作出三线建设决策时就指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
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支援内地,使内地逐步赶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针对有
些人认为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本来
就是做两手准备的。”(毛 泽 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党的文献》
1995年3期。)
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科技状况,我们在改
革开放时期要提高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1991
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
时说: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
光的。至于这一方面的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别关注这样的见解:
三线工业建设即使从经济学观点看的效率与效益损失,也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预防不
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置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妨把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带
来的因资源配置不经济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
成本中。这一部分成本属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扣除,何
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性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
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在这一点上,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效率、效益损失是暂时性的,
与纯粹为预防灾害而垫付的那一部分成本又是不同的,同纯粹的军费开支也是不同的。
(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第3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 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
然取得了发展,并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这并不是要肯
定“文 革”本身,而是要对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进
行的建设给予足够的估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来持续进行的经济建设和取得的伟
大成就给予全面的、正确的评价。
s********i
发帖数: 17328
2
so 前苏联GDP牛比不,还不是崩溃了么?
n*****t
发帖数: 22014
3
真正崩溃边缘是 80 年代末,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反党相声

【在 s********i 的大作中提到】
: so 前苏联GDP牛比不,还不是崩溃了么?
k**1
发帖数: 1955
4
军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谬论?
要是经济好, 会有1千万上山下乡吗?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按:"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再耳熟不过的了.灯具也有一次提起.谁知
: 道这是华国锋第一个讲的吗?就如同毛主席"部署粉碎"一样,值得研究.
: -------------------------------------------
: 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混乱,带来了巨大
: 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
: 发展。对此,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 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
: 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
: 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以后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并发展为“文革”时期的10年“
: 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的评价,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国

n*****t
发帖数: 22014
5
三线建设,缩小三大差别。都待城里,谁建设农村?

【在 k**1 的大作中提到】
: 军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谬论?
: 要是经济好, 会有1千万上山下乡吗?

s********i
发帖数: 17328
6
so? 中国经济不是崩溃边缘N多次了,今年不还有人喊崩溃呢么?为啥文革就不是崩溃
边缘?

【在 n*****t 的大作中提到】
: 真正崩溃边缘是 80 年代末,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反党相声
n*****t
发帖数: 22014
7
好吧,都是边缘

【在 s********i 的大作中提到】
: so? 中国经济不是崩溃边缘N多次了,今年不还有人喊崩溃呢么?为啥文革就不是崩溃
: 边缘?

I*D
发帖数: 40035
8
靠,写这么多? 肯定是专业的。。。 正好经历过lz写的这段时间的人告诉你们, 那
十年是什么样, 基本就是北朝鲜现在的样子, 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
G**L
发帖数: 22804
9
一大坨都是拿1976年和1966年比。去把每一年的数据找出来。我印象中看过有人说是文
革10年2次负增长。你找出每年都增长,我就信华产党又是在说谎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按:"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再耳熟不过的了.灯具也有一次提起.谁知
: 道这是华国锋第一个讲的吗?就如同毛主席"部署粉碎"一样,值得研究.
: -------------------------------------------
: 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混乱,带来了巨大
: 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
: 发展。对此,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 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
: 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
: 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以后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并发展为“文革”时期的10年“
: 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的评价,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国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我谈30年变富的问题需求透支致水泥企业近半亏损 将有5亿吨产能被淘汰
新疆将打造四大千万吨石油炼化基地七0后这代老去习国就完了吧
毛时代是积累的时代,而邓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汪洋: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深谋远虑”
发改委:今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预计将接近55%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4907.96亿元
马里兰那个垃圾组织的人太他妈的贱了2005年至2009年中美日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转载)
毛主席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有关中国工资总额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数据报告
共产党自打耳光:“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了吗建议用“国家买国家送”的形式来提高GDP的增速
两大石油公司首季日赚6.38亿 称油价仍未调到位中国超过一亿人从事建筑行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增长话题: 时期话题: 文革话题: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