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国人在美国混不开的原因就是种族竞争
相关主题
国人在美混不开的深度分析港媒:1335名中国富翁起诉加拿大取消投资移民
美国防部发绝密报告:普京身患自闭症1335名中国富翁起诉加拿大取消投资移民
美国千所养老护理中心被揭黑幕 (转载)WSJ:规避美惩罚性关税 中企对货品条码耍花招zt
北京中学生访美印象:城管没中国厉害白宫竟然敢打川普耳光,打的是真响亮
北京中学生眼中的美国(图)白宫回应不让博尔顿用推特:他年纪太大,忘密码了
还记得白宫传奇女记者海伦吗?白宫无招儿胜有招儿,一句博尔顿忘密码没毛病
恭喜恭喜.....纳粹国的条件基本上满足啦.弃婴到底是不是女的
美剧涉歧视华裔情节遭批 称“不要相信中国人”将军们注意了:科普兰老大耶长期潜伏于华人大妈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亚裔话题: 海伦话题: 美国话题: 小说话题: 英格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这跟华人在东南亚普遍受排挤是一个道理,跟是否守法、口音是否标准、社交能力如何
没关系。
==============================
当亚裔遭遇“竹天花板”
日期:[2014年3月2日] 版次:[GB04] 版名:[封面故事] 稿源:[南方都市报]

亚裔在美国的企业中很难得到晋升机会,从商界到政界,位居高位的亚裔非常稀少
,这一现象被称为“竹天花板”。一位华裔女性律师在她的第一本小说中揭露了这一现
实,引起读者热烈反响。
华盛顿卫理律师事务所正在举行的读书会。英格丽特·杨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
但她的故事似乎引起了在场的亚裔美籍律师们的共鸣。英格丽特是属于少数族裔,还是
女性,在她的公司,她属于“买一赠一”的角色———无足轻重。在这种扼杀多样性的
企业文化中,她感到晋升无望,失去了耐心。
“我们不需要公司餐厅设立什么‘饺子日’,”英格丽特在小说《晋升之路》中抱
怨说,“我们需要能够解码公司生存潜规则的魔法戒指。”
英格丽特这个角色的创造者是律师兼作家海伦·王。她在弗吉尼亚州北部城市伯克
的郊区长大。《晋升之路》是她的第一本书,其中用机智但尖锐的笔调描写了亚裔在美
国企业文化下所遭遇的升职难题,显然戳中了一些人的神经。该书去年9月首版发行5万
册后,由于读者的反响热烈,立刻得到再版,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来说绝对是罕见
的成就。《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评论员称该书引人入胜,充满悬念,并称赞了海伦·王
对律师事务所公司文化的真实描述。美国各地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院校纷纷邀请王去为
他们的亚裔雇员或学生演讲。比如卫理律师事务所的这次读书会就是由亚太律师公会华
盛顿分会组织的。
像她创造的角色一样,40岁的海伦·王也一位高级白领(她是时代传媒集团的一位
助理法律顾问),也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父母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第一代移民。她像很
多第二代亚裔移民孩子一样成长。星期天上中文学校,就读于侧重理科的高中,父母经
常向她传授古老的东方哲学:不要惹事生非;枪打出头鸟;天道酬勤。
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受美式教育,但很多同事和法官首先给她贴上的标签依然是
“亚洲人”。海伦说,一位法官曾对她说,“我一直认为,你们这类人非常的聪明。”
她曾就职于一家纽约大律师事务所,那里对她而言就像是“另外一个星球”,得到晋升
的往往是那些“出头鸟”,而不是安静做事,从不惹是生非的人。这段经历帮助海伦成
功刻画了小说主角英格丽特所感到的那种文化不兼容感,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卫理律师事务所举办的海伦·王新书朗诵会上,很多到场的亚裔律师依然穿着他们
的工作装。他们中有男有女,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还有几个是第一代移民。听众中
也有几名公司的黑人律师,还有一位事务所的白人合伙人。
大家都在安静地凝听小说第五章,英格丽特正将自己和公司的一位年轻白人女性做
比较:“我妒嫉她的自信和那种似乎毫无自我意识的放松。我好奇,像这样毫无顾忌地
生活到底什么感觉?像这样如鱼得水,根本不必考虑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下一个举动
,是什么感觉?在帕尔森瓦伦丁要成为合伙人就像是参加一场只有少数人掌握了答案的
期末考试。而我们这些被排除在外的傻瓜们不得不勤奋地学习。”
听众中有不少人不停地点头。朗诵之后的讨论很快就走向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亚裔员工普遍被当作任劳任怨的听话的“工蜂”。
一位年轻女士说,“如果你得知,你入选某个团队的原因是,他们想要一个安静、
听话、勤奋的亚洲人,你该怎么办?”
海伦承认,在美国职场常见的形容词中,“安静”、“勤奋”也许不算最糟糕的分
类标签,然而这类看似无害的定义就像是“模范少数族裔”(m odel m inority)一样
,隐藏了一个绝非无害的真相:众多的研究显示,美国教育程度最高一个族群反而是在
美国最不容易跻身企业领导高层的一个族群。
杜兰大学的助理教授赖蕾(音译)在去年出版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在公
共或是私营领域,在所有族群中,亚裔美国人被提升到领导层职位的可能性最低;亚裔
的经理人与专业人员之比远远低于白人;亚裔必须面对他们缺乏社交技巧的社会成见;
还有一些第一代亚裔移民因为不标准的英语发音而受到歧视。
众多调查指出,美国社会对亚裔充满偏见。亚裔被认为不擅长人际沟通;性格被动
;只适合技术类工作,甚至不是“真正的”美国人。
“我并不认为这些偏见是蓄意或恶意的,或是系统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海伦说,“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依然认为亚裔虽然很聪明、很勤奋、甚至可能很
善良,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可能更适合技术类或是幕后策划,而
不是担任领导。”
这一大堆阻碍亚裔职场升迁的偏见有一个统称:竹天花板。
海伦·王并非第一个探讨亚裔在美国职场遭遇“竹天花板”问题的作家。纽约的职
业经理人教练简·玄(音译)曾在2005年出版《打破竹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一书,
之后她又撰写了《柔韧》(Flex),探讨如何克服职场偏见和文化差异。
一个世纪前,大多数亚裔美国人从事的是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大多在农场
、矿山从事体力劳动,是修建美国铁路的主力军之一。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研
究报告,现今,亚裔是所有美国人中,收入最高、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近一半的亚裔
拥有大学文凭,而全部美国成年人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只有28%.
亚裔的中间收入为每年6.6万美元,比美国人的平均收入高出1.62万美元。但皮尤
中心的报告也指出,这个数据没有反映出亚裔内部的群体差异。(韩裔、越南裔和华裔
美国人的贫困比例超出美国平均水平,而印度裔、日裔和菲律宾裔美国人的贫困比例则
低于平均水平。)
虽然有着出色的教育成绩,在美国500强公司中,相比其他少数族裔,亚裔晋升到
高层领导职位的却非常少见。在500强企业中,只有8家公司的领导人为亚裔。根据《多
元化公司》杂志和卡特利斯特智库的调查,《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公司董事会成
员中的亚裔比例只有2.6%.(《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有6位非裔美国人、8位
西班牙裔;500强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中非裔比例达7.4%;西班牙裔的比例达3.3%.这些大
企业中,近87%的公司董事会席位被白人占领。)
同样的,在联邦政府中,亚裔员工约占全部雇员的6%,但政府管理人员中亚裔只占
3%.
亚裔在美国被称做“模范少数族裔”,但根据平等就业委员会2008年一份评估少数
族裔在联邦政府中遭遇升职障碍的调查报告,模范的亚裔同样也是“被遗忘的族群”。
“当我第一次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其职员的多元化让我大吃一惊。这和我在之前的
公司所了解到的完全不同,充满新鲜感。但是,很快我注意到担任领导层职位的……大
多为白人男性,”在听了海伦的朗读后,在美国国际开发署担任助理法律顾问的贝蒂·
钟(音译)说。
贝蒂·钟说,她不止一次听到过冒犯性的偏见言论,虽然说话的人或许并没有恶意
。不只一人曾问她是否和前新闻主持人宗毓华是亲戚关系———当然不是。(宗毓华祖
籍台湾。而贝蒂·钟是韩裔。)
贝蒂·钟说,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每当遭遇类似尴尬,她和亚裔同事们总是一笑了
之。但根据皮尤中心的调查,在受访者中,1/5的亚裔美国人称“他们曾因为身为亚裔
遭遇不公正对待”,1/10的亚裔曾遭遇语言侮辱。
根据美国平等就业委员会统计,2010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共处理3288起
亚裔美国人职场遭遇歧视案件。加州一家急诊医院的菲律宾裔员工状告医院,称他们在
医院说自己的母语会遭到管理人员的骚扰,最后,医院同意支付给原告97.5万美元的赔
偿。在休斯敦,某家水泥公司的一位泰国裔员工控告管理人员叫他“日本佬”,并因为
他是亚裔将他从原来的销售职位上撤下,要他去开货运卡车,最终公司同意支付13.5万
美元的赔偿,与原告达成庭外和解。
曾担任新闻主播的脱口秀主持人朱莉·陈去年承认,为了应对职场歧视,她在25岁
时不得不接受割双眼皮的手术,只为让眼睛显得大一点,更符合白人社会的审美规则。
有人曾经告诉她,“你永远不能坐上主播的位置,因为你是华人。”
有一次,海伦·王为她的一位作家客户和出版商谈判出版协议,这位客户问她到底
是站在哪一方———他还是出版商。他问,“你是什么,满洲里候选人?(比喻被敌人
操纵的傀儡)”。虽然作为美国出生的二代移民,王说一口标准的美语,依然有人嘲笑
她的“中式口音”。
韩裔作家简·玄说,很多时候,在职场上,美国出生的亚裔,即使连一句亚洲语言
也不会说,却经常被误会为外国人。流行文化也在不断地巩固这种顽固的“亚裔=外国
人”偏见。在电影电视中,亚裔除了扮演功夫高手或技术呆子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有一部关于N B A亚裔球员林书豪的纪录片提到,林书豪的出现,让亚裔美国人对
于终于有一个“不会让人尴尬的亚裔楷模”感到鼓舞。影片同样谈论了他在职业生涯中
所遭遇的种种偏见和歧视。林书豪在大学时期参加某次校际联赛时,对方球队的一个粉
丝对他大喊,“你这个中国佬!能睁开你的眼睛看清记分牌吗?”显然是在讽刺亚裔特
有的单眼皮。
海伦·王决定写小说的部分初衷是为了揭露类似偏见,然而这却不能保护她在联系
出版的过程中遭遇同样的偏见。一位出版经纪人要求她重写小说,将主角英格丽特改成
白人。一个早期版本的小说封皮样本上描绘的是一名金发女子。
《晋升之路》的出版商圣马丁出版社的编辑布伦达·科普兰说,“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我们的封面设计和海伦的女主角面临相同挑战:如何真实地反映某个身份,但又不
会被其制约。”结果,在最终的小说封面上,英格丽特的种族身份被蓄意模糊。
海伦·王说,从始至终,她的书一直存在“归类问题”。她的主角并非某个涉世未
深的小女孩,因此这本书不能归类为“小妞文学”。女主角也没有回去中国和父母的亲
戚们见面,因此也不符合传统的“民族文学”标准。由于故事主要以律师事务所为背景
,似乎符合法律小说的范畴,但主要角色却是华裔女性。这在法律小说中是史无前例的。
海伦·王说,出版商们知道要如何推销谭恩美(以《喜福会》成名的华裔女作家)
;他们也知道要如何宣传擅长写法律惊悚小说的约翰·格里森姆;他们同样知道该如何
包装劳伦·魏斯伯格(作品包括《穿普拉达的魔鬼》)的作品。“但谭恩美+格里姆森+
魏斯伯格的组合却让他们犯难了。”而《晋升之路》可以算是这三类小说的集合———
正如作者自己的人生。
在华盛顿推销新书的间隙,海伦在一家咖啡厅和父母彼得、凯瑟琳·王一起吃了顿
午餐。上世纪60年代,彼得和凯瑟琳在台湾相遇,然后移民美国。彼得在国防语言学院
工作了38年。凯瑟琳为了照顾海伦和她的妹妹琳达一度辞职在家,之后又受聘于政府部
门,教授计算机技能。
虽然两人都对女儿的成就感到骄傲,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却显而易见。在读书会上
,海伦经常讲到,当她告诉父亲她的书终于要出版了,他父亲给她的第一个建议是:“
无论如何,不要到处宣扬,因为谁也不喜欢爱自夸的人。”
彼得告诉女儿,她的书赋予他新的认识。“在阅读海伦的书之前,我并未意识到,
他们这一代人同样经历了很多困难,”他在谈论海伦这一代亚裔时说,“也许不能和我
们这代人相比,但困难同样存在。”由于同事大多也是像他一样向政府雇员教授亚洲语
言的亚裔教师,因此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并没有体会到多少种族歧视。但是女儿的
小说让他回忆起一次尴尬的经历。某天,研究所的法务部突然找他谈话。找他谈话的绅
士问道:“作为一个亚洲人,为美国政府工作有何感受?”当时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
妥,但现在,彼得意识到,那是管理人员试图表达种族包容的一次笨拙尝试。
海伦的母亲凯瑟琳形容自己有点像媒体所说的“虎妈”———强迫女儿学习钢琴,
上中文学校。她同样喜欢海伦的书。因为在她看来,英格丽特的故事说明“我们必须更
努力。只要尽力做到最好,才能够忍受困难。”
当时并没有注意到母亲发言的海伦后来说,“能够忍受”并不是她想要在书中表达
的观点。在海伦看来,她的小说是介绍美国职场规则的入门手册,当年刚出校园的她—
——学业成绩优异,但却对真正的世界一无所知———或许能够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有
用的东西。
从某个角度说,这本小说是20多年前就萌芽的反叛行为的结果。海伦中学就读于托
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因为她的父母希望她上美国最好的学校,并不是因为她自己热爱
科学技术。最终,她鼓起勇气告诉父母,不要强迫她像其他亚裔孩子一样迫于父母压力
进入医学院或选择理工专业。
她说,“我一直喜欢写作。”
然而,在阿默斯特学院取得英文和政治学文凭后,她选择了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
做为作家职业的可靠备胎,她形容自己是一“不情愿的法律系学生”。
“当你的家人对你说,‘为了你能来到这个国家,我放弃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说,‘我要学习艺术史,然后去索斯比拍卖行担任艺术品鉴赏
师,或是去纽约当一名作家。”
在小说最后,主角英格丽特找到了打破竹天花板的方法。但首先她不得不做出艰难
的选择,学习并顺应白人男子们所制定的职场规则。甚至有一度,为了融入环境,英格
丽特假装自己不懂中文。她自嘲说,“我装得很成功。”作为一名年轻的律师,王遇到
过类似的状况。一次和同事一同乘坐地铁,一名华人女子试图用普通话和她交谈,她假
装自己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如今,她说,长大成熟的自己,遇到类似状况会有不同的反
应。
如果能够做回当年那个年轻的律师,海伦说,她会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让
同事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在书出版后,很多同事对于她的文学才能表达了惊讶。“我猜测,很多人第一次见
面对我的印象肯定是‘哦,勤奋的华人律师,’”她说,“这个结论并没有错,但是这
并非我的全部。”
在经过数月的痛苦抉择之后,海伦终于在上个月向老板提出辞职,她决定在3月中
旬离开公司,成为全职作家。她说,“他们都非常、非常吃惊。”
对于海伦,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意味着重新审视竹天花板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
,她需要改变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从成为公司合伙人变成追求童年时代的梦想。
在经过数月的新书巡回宣传活动后,在反复向职场亚裔人士谈论“为了实现梦想而
甘冒风险,”之后她突然意识到,“我并没有遵循自己的建议!”
原文:K rissah T hom pson
原载:h ttp://w w w .w a sh in g to n p o st.co m/lifestyle/m agazine/
author-n-va-native-h e le n - w a n - o n - th e - b a mb o o - ce ilin g /
2014/02/12/89cc0b76-5151-11e3-9e2c-e1d01116fd98_story.htm l
编译:宇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将军们注意了:科普兰老大耶长期潜伏于华人大妈网北京中学生眼中的美国(图)
总体而言,我国的体检非常不靠谱还记得白宫传奇女记者海伦吗?
这不就是很多小将在网上发帖的逻辑吗恭喜恭喜.....纳粹国的条件基本上满足啦.
哥老了, 已经死过一次了美剧涉歧视华裔情节遭批 称“不要相信中国人”
国人在美混不开的深度分析港媒:1335名中国富翁起诉加拿大取消投资移民
美国防部发绝密报告:普京身患自闭症1335名中国富翁起诉加拿大取消投资移民
美国千所养老护理中心被揭黑幕 (转载)WSJ:规避美惩罚性关税 中企对货品条码耍花招zt
北京中学生访美印象:城管没中国厉害白宫竟然敢打川普耳光,打的是真响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亚裔话题: 海伦话题: 美国话题: 小说话题: 英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