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经济实力相对世界份额的排名估测
1. 宋朝
2. 唐朝
3. 明朝
4. 清朝
5. 元朝
6. 隋朝
7. 汉朝
8. 晋朝
9. 秦朝
10.周朝
11.商朝
12.夏朝
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左右,北宋大约80%,南宋下跌到
50%以下,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
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
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
的35%跌至10%。
历史上的宋朝经济上发达,政治和军事上积贫积弱,就像当今欧洲富国,经济厉害但是
军事需要美国的保护一样。
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
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 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
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
,贩夫走卒皆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
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
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
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
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 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
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 派”,结果
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为国家每年带来大概1000万两左右的财
政收入。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 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
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
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 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
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
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万~4000万两。数量仍 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
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
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 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
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从人均财政收入
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 全国性
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
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 录的另一个朝
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
来不及爆发起义。
那么,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应当说,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 量小自
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
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
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 上百年
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
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
,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 业的兴
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
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 乎都要伴随着
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
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 的70%,而
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
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 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