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挖坟打脸,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相关主题
中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会反弹,理由在这印度财长:印度经济已处于世界中心 但仍有提升空间
经济学人:在遏制腐败问题上,民主印度要向中国学习!unidentified_title
印度将投资1万亿美元发展基础设施奥巴马:美国更新基础设施上不如中国
王天龙:我的印度体验与感悟华盛顿夜话:高铁和高速无线网成美国经济新引擎
中国拟投资3000亿美元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基础设施越来越像前苏联
给印度修高铁,不是钱的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中国逐渐进入基础设施事故高发期,或持续几十年
为什么不能给印度建设基础设施霉D国又一次显示了“D”级基础设施
黄亚生怎么圆他自己的话:交通基础设施比起日本还很落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印度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发展话题: 增长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1
发帖数: 666
1
【美国《卡内基中国透视》2006年第5期文章】题:印度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原编者按 近年来,印度的崛起引起美国政策界广泛的讨论,并且自然而然地将它
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相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条亚洲巨龙,究竟谁的发展模式更具持久性
,谁又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经济强国?《卡内基中国透视》特别辑录三位美国的中印观
察家的观点,探讨这个有趣而深远的话题。
如今中国人到了印度,总会对那里的“落后

”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
可见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闲自得的“神牛”,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
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
来相形见绌。
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自1980年
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7.5%
。在过去的20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2.5亿人,每年有1%的人口脱贫。印
度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独一无二。
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
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
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
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
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
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这是经济健康增长的标志。
印度模式最卓越的地方在于,它的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并未提供干预和扶持,企业家
才是这个成功故事的主要演绎者。印度现拥有极具竞争力的私营企业,证券市场和现代
化管理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从1991年起,国家干预从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逐渐退出,在降
低国内和海外竞争壁垒的同时,放手给予私企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印度的发展变化更
多的是受到草根力量和中产阶级的驱动,政治领导层所做的只是包容这些变化而已。
尽管印度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有许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有待改革,它的弱点在于大
规模的贫困以及薄弱的财政和基础设施,但它具备政治自由、社会多元、机制完整等优
势,使其能够成功地进入全球经济。对同样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面临许多类似发展问
题的中国来说,要迎接全球化的竞争,印度的发展轨迹和经验很有借鉴作用。
印度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和高级研究员裴敏欣:要理解印度为什么
能取得如此令人炫目的增长率,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印度想取得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困
难有多大,以及它目前的经济劣势。总体来说,印度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贫困人口
和农业人口很多,国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其中文盲率占40%左右,基础设施落后,由
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新技术服务业,经济的起飞并没能创造出广泛的就业机会,这些
都是阻碍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但是,如果从制度层面来讲,印度与中国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济基础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成分仍占35-38%。国营成
分愈大,政府对市场正常运转的干扰就愈多。而印度国营企业的成分很少。第二,印度
具有健康的资本市场,它的企业融资是多元化的,公司的审批过程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
状况而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资本可以自由进出,有利于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可
中国的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第三,印度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康,反映在坏债程度
很低——不到5%,而中国占20-30%甚至更高。第四,印度拥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
特别是在医药和汽车零件制造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目前的企业却无法
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抗衡。第五,印度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很强,所培养的
人才一般能直接胜任国际公司的工作。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中国大学的本
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国际公司工作的比例大约是1/10,而印度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达到1/5
以上,因此,与中国相比,印度培养的高等教育者的可用性至少是两倍左右。在上层建
筑方面,印度也具有发展优势。印度是一个宪政民主国家,尽管它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第
三世界国家,历经多年战乱,人口众多,却依旧能够维持民主体制。
g*****1
发帖数: 666
2
生动地讲,印度是一个“小乱不断,却难以产生大乱”的国家,也就是说,民主的
多元和选举机制基本上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享有非常
优越的外部环境。这部分原因是印度的崛起大大提高了它的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还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可以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棋子,今年3月美国同印度签署核
项目合作条约,向印度转让一些民用核技术和核燃料,正是美国决心大力扶持印度成为
世界强国的开端。显然,印度能够得到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
印度四条经验的重要反思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印度经验中值得人们反思
的甚多。首先,印度的经验有力地说明,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并不命中注定地不可以
启动民主实践的进程;启动以后,并不注定地要大步倒退到可怕的军事独裁。其二,民
主体制的建设不宜拖延到“全民大觉醒”的时候才起步;起步太晚了,反倒容易刺激全
社会的动荡不安,因为那时候人人皆要“当家做主”。其三,就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政
治国家的整合统一的关系而言,印度的实例对中国是富于鼓励意义的。其四,印度最近
几年的大趋势,正在一步一步地纠正“议会民主体制有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的过往假设和认识。
印度在软件方面的重大优势
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黄亚生:印度和中国代表了两种很不一样的增长模式。每
一种增长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
——强调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但这样说并不是要表
明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不必要。事实上,投资硬件基础设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中
国不改善自己的软件基础设施,将很快面临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极限。10年
之前,印度从中国学到了经验——提高投资率和开放外国直接投资。现在中国是否也应
从印度那里学习一些有关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有价值经验?我觉得应该如此。经济
增长取决于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所谓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公路、机场、港
口等;软件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金融体系。
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印度前面。据估计,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大概
是印度的7倍。2002年,中国投资了大约2600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力、交通、通信和不
动产部门,同年印度在这些部门的投资额只有310亿美元。就软件基础设施而言,印度
则在某些关键方面领先中国,比如产权保障、私有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需要
强调指出的是,印度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全面的。在税收和劳动力管理方
面,中国事实上领先于印度。
g*****1
发帖数: 666
3
跨越了制造业的印度 我们需要理解它的其貌不扬
2005年04月17日 15:37 中国经营报
作者:傅勇
世界已经清楚地感受到,印度崛起的步伐铿锵有力。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
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正在创造人类历史的神话。
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这一令世界上绝
大多数国家叹为观止的增长目标,对印度来说并非高不可攀。过去两年,印度的增长率
为8.1%和8.2%,在世界范围内,名列第二,仅逊色于中国。值得说明的是,印度的数据
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印度的统计质量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
然而,人们似乎还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改变对印度的印象。去过印度的人
仍然惊讶于其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城市外观的破旧。据说,在印度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
愉快的事,旅店昂贵、服务费高昂,大街上随处可见懒散闲逛的年轻人。
不过,对于现代经济来说,眼见也未必为真。在印度学者眼里,中印两国经济完全
可以用传统和现代来区分。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含有褒贬色彩,但很难全
盘否定其合理性。现在,印度经济学家习惯把自己的经济与“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
济”连在一起,这似乎并不为过。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2003年服务业占印度
GDP比重达50.8%,占 GDP累计增长的62%,而有形的制造业一直停滞在27%左右。的确,
以软件、咨询业闻名于世的印度很难给一般人留下视觉上的冲击。
而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200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
33.1%,十年间上升不到两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比重在50%的高位仍在攀升。
印度之所以偏离发展的“标准”模式,似乎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首先,印度到
1991 年才真正对外开放,此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其次,印度精英教育为印
度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再次,印度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最后,
“绿色革命”发展在印度,并且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
紧迫。
这样,印度跨越了制造业,把经济直接建立在服务业之上。
印度政府总理的特别顾问曾将印度模式归结为三个特点:首先,更少地依赖物质资
本。吸收外资方面,中国是印度的10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也大大高于印度。其次,印
度具有优良的制度基础设施,对合约和法律的执行非常有效。最后,本土的企业家精神
十分活跃。
其中,良好的制度基础设施对印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印度高效运作的金融体
系就是良好制度环境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金融自由化是印度10年前的市场化改革的起
点。而中国的金融改革一直举步维艰,远远地落在了工业化的后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毕竟,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信用来自法律及其
执行、合约和诚信,这些东西在中国既缺少传统,又没有经验。结果,在亚洲的证券市
场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印度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名列前茅,印度股指去年累计上升了64
.19%。
在这一点上,要赶上印度,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g*****1
发帖数: 666
4
七,八年后
印度《商业标准报》9月7日文章,原题:印度vs中国:相互反衬的两个经济体的故
事不到一年前,还有人称中国经济正在硬着陆。同时,印度新任财长大谈印度经济复苏
。但时间快进12个月后,如今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相关说法完全逆转。以下为有关中印关
键经济指标的鲜明对比:
增长:近日,就在高盛集团将印度经济增速前景从此前的6%大幅下调至4%之际,却
把中国经济预期增速上调至7.6%。随着印度今年第一季度GDP创下4年以来4.4%的新低,
包括里昂证券、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亦如出一辙,将印度增长预期
大幅下调。而近期来自中国的一连串乐观经济数据,足以说明高盛等金融机构因何看好
它。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国8月的PMI表明,其工厂活动上升至16个月以来新高
:从7月的50.3升至51。创下5个月来新高的服务业的PMI,则令复苏迹象进一步加强。
而印度8月的PMI出现4年来的首次下降,从7月份的50.1降至48.5。服务业PMI也创下
2009年4月以来的最快降速,这更广泛地折射出印度经济不景气。
汽车销量:强劲汽车销量是展现消费者对经济有信心的迹象之一。中国7月的乘用
车销量同比增长10.5%,表明经过长期放缓后信心正在恢复。而在印度销量同比下滑7.4
%,且本财年整体销量可能为负增长。需注意的是,2010和2011年印度曾是仅次于中国
的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
通胀:尽管从9.87%微降至9.64%,印度7月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仍居高不下,
与其央行期望值相去甚远,食品价格继续以两位数上涨。而中国7月物价仅上涨2.7%,
明显低于北京设定的3.5%的上限。
汇率:路透社近期调查表明,人民币将随着中国经济改善而继续升值。而已贬值20
%的印度卢比或已跌至最低点,今年不太可能继续升值。
中印间的这些差别形成鲜明对照。即便中国的数据存疑且经济不平衡,北京近期一
些至关重要的结构改革也已赢得国际机构的赞许。或许印度是时候效仿中国并缩小与之
与日俱增的差距了。否则,在中国经济再次起飞之际,印度将不得不为硬着陆做准备。
▲(作者尼克赫尔·伊南达,王会聪译)
r****s
发帖数: 1025
5
中国真正地相信西方的“经济学家”的忽悠,那还是九十年代,朱棺材强迫国企破产,
曹思源之类拼命鼓吹“一破就灵”,哈佛的萨克斯之类也出来拼命摇旗呐喊。可恨共党
狡猾,满脑子的street smart,狡猾在只拿出来一个东三省试验一下,结果药方非常灵
验,东北重工业一扫而空。朱棺材背了一屁股的骂,名声随着年月增长越来越臭,月月
鸟反而成了民族英雄。朱棺材这种位置的人,要名不要财,现在名声奇丑无比,祸及家
门之名誉,估计把“经济学家”们祖宗三代操了个遍。
自此以后,匪共就拿这些“经济学家”当反向指标了。自己先workout一个plan,再看看
这些骗子怎么说,验证一下自己没搞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上马。这二十几年过来,没
有踩空的。当然,还要表彰战忽局北美司的黄司长,以及经常误伤友军载歌载舞兴高采
烈画大饼的三哥媒体和英国媒体。不知道英国表哥信不信,三哥和美国表弟看来是真信
了。美国有了这群猪一样的队友,不死也得被搞掉半条命。
g*****1
发帖数: 666
6
NYT也加入打脸?
印度经济衰退暴露国家深层顽疾
KEITH BRADSHER 2013年09月06日
Santosh Verm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孟买一家铝线厂的工人。
印度孟买——印度经济乱了阵脚,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前景可能还会更加惨淡。经济学家
是这么预测的,商界人士也是这么感觉的。孟买的进口电脑硬盘批发商维诺德·瓦尼戈
塔(Vinod Vanigota)说,过去两周里其销售额下降了四分之一。近些天来,印度货币卢
比波动极大,以至于他开始每隔半小时就更新一次价目表。
瓦尼戈塔是Chip Com Traders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由于该公司的业务显著放缓
,已经有运输公司跑来乞求生意了。瓦尼戈塔说,“其中一家公司今天打来电话问,‘
难道您今天没有任何类型的包裹需要我们运送吗?’”
孟买的安森斯电气机械公司每家工厂不超过50名工人,以规避劳工法规。
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把亿万人口从贫困中解放了出来,而印度原本似乎
马上要踏上同样的高速增长之路。
这个梦想现在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一些并未在前不久的繁荣时期中受到关注,却又
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因为经济衰退而暴露了出来。多年以来冒着更大风险押注新兴市场
的富裕国家投资者,已经开始把资金撤往本国市场,在诸如此类的时刻,印度陈旧的基
础设施、僵化的就业市场、骇人听闻的地产成本,以及臃肿不堪的国有企业,根本无法
令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制造业——发展壮大,进而支撑印度渡过难关。
8月,卢比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和速度,超越了世界上其他77种国际交易货币中的任何一
种。
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年里飙升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现在却是遥遥欲坠。由于开发商缺
少资金,悬在孟买天际的吊车几乎静止了。
最近几周,雪佛兰(Chevrolet)、iPhone、出国旅游,所有这些让新兴中产阶级垂涎的
东西,价格都在飙升。这会加剧消费价格上涨,印度的年通胀水平接近10%,已经处在
亚洲前列;同时还会进一步拉大该国已然巨大的贸易逆差和政府预算赤字。印度政府正
在为柴油及其他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必需品的价格暴涨做准备。柴油是印度经济的命脉,
从该国拥挤颠簸的道路上爬行着的卡车,到后院里竭力给价格高昂但却并不稳定的电网
充当备胎的发电机,都离不了它。一些经济学家称,他们希望印度的经济衰退只是V型
的,如果疲软的卢比能给苦苦挣扎的出口商注入新活力,经济反弹将从明年初开始。“
印度不是希腊——我们从未肆意妄为,大规模借入外债,”阿贾伊·沙阿(Ajay Shah)
说。沙阿是新德里国家公共财政和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Policy)的著名经济学家。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没能建立起一个充满活
力且具备出口实力的工业基础。随着中国的工厂成本日益提高,西方买家在亚洲寻找替
代国家时,印度和它那萎靡不振的制造业几乎被忽略了。
经济学家以及试图在印度经营企业的人士均表示,在这个国家做生意从来不是件容易的
事,而现在由于经济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做生意就更困难了。鉴于印度所存在的结构性
问题,水泵及电动马达制造商安森斯电气机械公司(Ansons Electro Mechanical Works
)的董事总经理索伯·Z·班杜夸拉(Soeb Z. Bandukwala)搞不清复苏如何才能到来。这
家企业是他的家族从1967年开始经营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四家工厂。不过,他从未让
每家工厂的工人数量超出过50名;而厂里使用的一些金属研磨机和其他设备还是上世纪
70年代购置的,从未更换过。
他担心的是,如果雇用超过50名工人,或者让总投资超出一定的标准,那他就要受到大
量劳工法规的制约。按照此类法规的规定,解雇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经济
衰退期间,还得建更衣室、食堂,并设立人事关系部门。
班杜夸拉说,“有顾虑,对劳工法规的顾虑。”他同时也是印度工业联合会(
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的一名地区负责人。
基础设施也成问题。安森斯公司出口到欧洲的机械设备要从一个港口运输,公司距离港
口只有35英里(约合56公里)远,但卡车开到那儿却需要四至七个小时,因为承诺的高
速公路一直没有建成。
速度比步行快不了多少,这至少有助于避免水泵和马达损坏。班杜夸拉说,“如果速度
再快点,因为路面坑坑洼洼,就会发生损坏。”
印度政府已经用了10年时间努力建设桥梁、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但因为土地纠纷和腐
败问题,工期总是严重拖延,预算也经常严重超支。国有银行现在放出了巨额的基础设
施贷款,但偿还的前景却十分暗淡,于是政府现在从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了政治上更受欢
迎的项目,如周一晚间赢得国会批准的一个全国性食品补贴项目。
糟糕的基础设施也推高了商业地产的成本,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商业地产价格很高。仅在
过去五年间,中国开通了总长5800英里的高速铁路线,总长40万英里的双车道或多车道
公路。于是数以万计的工厂得以迁至规模更小、成本也更低的内陆城镇。
印度一直没能以同样的方式打开内陆地带;在同一时间段内建设的公路里程数仅是中国
的一半,高速铁路更是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租金管控及其他土地规章的制约,
即使是最破落的建筑,想要拆除并以新楼取而代之都异常困难。因此,像孟买这样的城
市现在的状况是,低层建筑绵延数十平方英里,墙上沾满苔藓,明亮的绿色真菌斑驳可
见,其间偶尔穿插着不知如何修建起来的摩天大楼。在更边缘的偏远区域,曾经是农田
的土地上,建起了的工厂和写字楼。
由于距离港口一天车程以内的商业地产严重短缺,因此地产价格和租金都十分高昂。制
裤企业“海外挑战”(Challenge Overseas)五年前花130万美元(约合796万元人民币)
,在一栋有四层楼的老旧厂房里,买下了顶层2万平方英尺(约合1860平方米)的空间
。这座厂房位于孟买郊外一条泥泞的小道旁,而且消防通道还被堵住了。上个月,这层
楼售出时,卖了270万美元。下面那层楼是该公司有60名员工的工厂,在2003年的售价
为41万美元,现在价值120万美元。
通往内陆城镇的道路和桥梁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设施问题。夏科提工业公司(Shakti
Industries)为首饰制造商拉细、切割铝丝,该公司需要支付的电费相当于每千瓦时15
至18美分。而在中国,即使是在9月底,电价因购买更多清洁能源而出现一轮上涨之后
,工厂主所支付的电费也只是这个价格的一半。
夏科提公司只有七名员工,然而却受不下十几个政府部门的监管,每年每个部门都会单
独派来一名检查员进行检查,之后才会向其发放从用电到水污染的各种许可证。夏科提
公司董事总经理维普尔·S·卡玛尼(Vipul S. Kamani)说,许多检查员会索取贿赂。扣
去高地价和高电价之后,企业给员工发薪水的钱所剩无几,想要在全球服装市场,及其
他制成品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也十分困难。
今年21岁的阿伦·普拉贾帕蒂(Arun Prajapati)是一名农民工,现在在挑战公司操作织
物粘合机。他说,他的月薪为每月100美元,只是目前中国工人薪水的约五分之一。他
与另外五名农民工一起住在附近棚屋里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每个月需要为自己
睡的那一块地板支付9美元的租金和电费。每个月他还需要花38美元购买维生的食品,
烤饼、小扁豆,每周可以吃一次鸡肉或鸡蛋。剩下的绵薄结余,他会寄回位于印度中部
老家村里寡居的母亲。
“开销每个月都在涨,越来越难,”他说,“我现在只能努力坚持下去。”
Neha Thirani Bagri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王童鹤、李琼
g*****1
发帖数: 666
7
这个夏天,印度自信心很受打击
GARDINER HARRIS, BETTINA WASSENER 2013年08月20日
周六,克什米尔分裂主义者的一场罢工呼吁使斯利那加的商店关门,街道上人烟稀少
上周,印度海军的潜水员在“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于孟买的一个码头发生爆炸沉没后
打捞死者遗体
新德里——过去10年来,印度似乎跃跃欲试地要和中国一起成为主导经济和战略的亚洲
强国。印度的经济飞速增长、军事实力不断壮大,该国的领导人也在世界舞台上频频亮
相。
然而,一整个夏天的困难却打击了印度的自信,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开始发问:印度崛起
所需的时间是否会比预想的要晚几年,或者也许要晚几十年。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之一拉马钱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说,“人们的失望情绪不
断增长,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
上周发生的三件事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新的担忧。周三,印度最先进的潜艇之一辛杜拉克
沙克号(Sindhurakshak)在孟买基地爆炸后沉没, 21名值夜的水手中几乎可以肯定已有
18人丧生。
周五,一名印度高级将领宣布,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自2003年在这里停战以来最严重冲
突的一部分,印度最近几周在位于克什米尔的印巴控制线(Line of Control)上及附近
打死了28人。
同一天,印度股市指数Sensex下跌了近4%,同时印度卢比继续贬值,与美元的兑换率已
不到62:1,创历史新低。
这些事件之间没有关联,但它们加起来却描绘了一个不再神气十足的国家形象。印度经
济不断增加的困扰或许是该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提供金融信息的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公司的亚太首席经济师拉吉夫·比斯瓦
斯(Rajiv Biswas)说,“如今,印度是亚洲的病夫。他们正处在危机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问题存在已久:拖沓的官僚主义作风、老掉牙的基础设施,以
及在做出推动急需的变革和投资的决定上看似无能为力。多年来,投资者因为一个拥有
12亿人口的市场的诱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些问题。大量金钱涌入印度,掩盖了衡
量外贸和投资的经常账目上长期存在的赤字。
许多外国大公司试图开发印度的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用该国巨大的劳动力基础来为亚洲其
他国家制造出口产品,但是,在做出了十多年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努力后,这些
公司开始失去耐心。正当他们失去兴趣时,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这引发投资者将资金
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转回到美国。
印度政府最近开始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希望能吸引像沃尔玛(Walmart)这样的
大型零售商蜂拥而至。而这些公司则举足不前,让他们顾虑的不仅仅是印度政府政策的
不断变换,还有印度社会中普遍的腐败之风。
印度政府最近几周发布了一系列看上去越来越绝望的政策,希望能扭转局面。周三,印
度政府发布措施,将限制个人和当地公司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在海外的投资额。印度越
来越多的公司都有、或打算有全球运营,采取这种措施对该国来说十分令人震惊。
位于孟买的野村证券所(Nomura Securities)的印度经济学家索纳尔·巴尔马(Sonal
Varma)说,“我认为情况在好转之前会变得更糟。政府目前处境艰难。”
分析人士说,印度的问题在于该国的制造业和采矿业规模很小而且运营状况不好,因为
正常情况下,货币贬值会给这两个行业带来好处。同时,印度还必须进口石油、大部分
的煤炭,以及像电脑这样的主要产品,这些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以美元为主,所以这些产
品在过去两年中的价格提高了近40%。
最近,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为遏制卢比贬值,提高了利率
,然而这些措施已经开始给印度企业界带来大范围的伤害。最近一个季度的增长率已经
下降到了5%。
环球通视的经济学家比斯瓦斯说,“现在面临着一个螺旋式下降的风险。这个局面一旦
出现,将很难打破。”
这次潜艇爆炸事件再一次反映出印度军队面临的巨大战略性挑战,以及其落后于中国的
程度。印度60%以上的防御装备需求仍依赖俄罗斯,印度陆军、空军和海军使用的关键
俄罗斯装备往往是几十年前购买的,其品质每况愈下。
辛杜拉克沙克号是印度拥有的10艘俄罗斯制造的K级潜艇之一,它们是印度海上前线防
御的一部分,但是在任何给定时刻,只有6艘潜艇可以使用,远远不够保护该国漫长的
海岸线。
的确,印度拥有的军舰数量还不足100艘,而中国拥有260艘。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
进口国,但随着其经济面临压力,外汇储备变得越来越宝贵,维持这种购买水平将会变
得越来越困难。
印度自己制造武器的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越来越多的腐败丑闻沾污了该国的武器进口
项目,包括最近的一项从意大利购买直升机的交易。
分析人士说,印度既没有能力制造武器,也没能力购买武器,这让该国的关键防御装备
危险地不足。
与此同时,印度与巴基斯坦宿怨已久的敌对状态持续不断。很多分析人士表示,印度在
找到与巴基斯坦长达几十年的克什米尔和其他问题的某种解决方案之前,不可能在世界
舞台上起重要作用。
Gardiner Harris自新德里,Bettina Wassener自香港报道。
翻译:张亮亮
r****s
发帖数: 1025
8
这尼玛还在骗, 三哥那叫公路吗?
印度一直没能以同样的方式打开内陆地带;在同一时间段内建设的公路里程数仅是中国
的一半,高速铁路更是不存在。
g***j
发帖数: 40861
9
你得比1000年以后
O*******d
发帖数: 20343
10
印度的医药全是山寨西方的专利药。 没有任何自己研发的药。 西方研究出来的药,还
在专利有效期内,印度就大规模生产,还卖给全世界。
相关主题
给印度修高铁,不是钱的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印度财长:印度经济已处于世界中心 但仍有提升空间
为什么不能给印度建设基础设施unidentified_title
黄亚生怎么圆他自己的话:奥巴马:美国更新基础设施上不如中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r
发帖数: 42116
11
至少印度人不给杀小孩子的凶手叫好。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夏天,印度自信心很受打击
: GARDINER HARRIS, BETTINA WASSENER 2013年08月20日
: 周六,克什米尔分裂主义者的一场罢工呼吁使斯利那加的商店关门,街道上人烟稀少
: 上周,印度海军的潜水员在“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于孟买的一个码头发生爆炸沉没后
: 打捞死者遗体
: 新德里——过去10年来,印度似乎跃跃欲试地要和中国一起成为主导经济和战略的亚洲
: 强国。印度的经济飞速增长、军事实力不断壮大,该国的领导人也在世界舞台上频频亮
: 相。
: 然而,一整个夏天的困难却打击了印度的自信,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开始发问:印度崛起
: 所需的时间是否会比预想的要晚几年,或者也许要晚几十年。

O*******d
发帖数: 20343
12
我一看到说印度医药,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忽悠人的。
w*********r
发帖数: 42116
13
印度医药应该没有中医恶心。

【在 O*******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看到说印度医药,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忽悠人的。
l******t
发帖数: 55733
14

然。你憋小农出身那点小身家看的甚紧宋鸿兵这个草根又碰巧掀了对方底牌结果本来暗
战搞成明手了。

【在 r****s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真正地相信西方的“经济学家”的忽悠,那还是九十年代,朱棺材强迫国企破产,
: 曹思源之类拼命鼓吹“一破就灵”,哈佛的萨克斯之类也出来拼命摇旗呐喊。可恨共党
: 狡猾,满脑子的street smart,狡猾在只拿出来一个东三省试验一下,结果药方非常灵
: 验,东北重工业一扫而空。朱棺材背了一屁股的骂,名声随着年月增长越来越臭,月月
: 鸟反而成了民族英雄。朱棺材这种位置的人,要名不要财,现在名声奇丑无比,祸及家
: 门之名誉,估计把“经济学家”们祖宗三代操了个遍。
: 自此以后,匪共就拿这些“经济学家”当反向指标了。自己先workout一个plan,再看看
: 这些骗子怎么说,验证一下自己没搞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上马。这二十几年过来,没
: 有踩空的。当然,还要表彰战忽局北美司的黄司长,以及经常误伤友军载歌载舞兴高采
: 烈画大饼的三哥媒体和英国媒体。不知道英国表哥信不信,三哥和美国表弟看来是真信

g*****1
发帖数: 666
15
战忽局北美司的黄司长一年前还在继续忽悠
黄亚生:印度经济能够超越现在的中国
(2012年10月07日 转载)

  一、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之际,中
国仍然成功实现了GDP增长率“保八”的既定目标。中国国内旋即有一批官员和学者开
始响应由《TIMES》杂志前编辑乔舒亚·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曾提出的
“北京共识”[1],即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
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热衷强调所谓“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在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国模式”的基本概念。泛指的“中国模式”包括中国
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中国模式”的
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
透其中,这几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
[2]。根据目前中国的主流观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
儒家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但就全球视角下对部分国家
的经济政策选择、发展路径选择以及政治制度选择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与当
前中国具有相似发展历程和发展程度的印度、巴西等国家进行考察,均可发现所谓的“
中国模式”无论从成功经验或发展欠缺的角度,或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都并不独特。

  就成功的经验来讲,中国的发展类似于东亚各国。学界早已对东亚各国经济的
高速发展原因达成共识,亦即归功于其早期成功的土地改革、民营部门的茁壮成长(虽
然在政府的干预下)以及政府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大规模投入。中国的情况和东亚各国
很相似,成功的原因也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投资。比如推广基
础教育、消灭血吸虫、消灭赤脚医生、建设农田水利等。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70年代
对公共教育和卫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这些投入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是
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市场化的成效,本质上与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第三,从政治
上来看,中国推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地方政府自己约束自己的权利,避免对市场经济过
度干涉。

  就发展的欠缺方面来讲,其不足之处也能在拉美国家中找到影子。或许以“中
国模式”的一个典型区域实践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备受国内很多学者赞许的“上
海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实际上,“上海模式”也是一种“国进民退”政策的延伸
,即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外商投资获得过度发展,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人为压缩。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奉行着“牺牲内资,扶持外资”的政策。更严重的是,被政府奉为
圭臬的“GDP中心论”为加强国家主导、发展城市、牺牲农村、支持大企业、牺牲小企
业的行为提供了顽强的理论基础,最终导致居民个人收入增幅极其有限,中国的GDP和
人民的福祉相距甚远。而在曾经的拉丁美洲,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困扰着众多国家,最终
陷入经济增长的泥淖。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大量存在严重挤压了
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巴西的“强迫工业症”造就大量赤贫的失地农民;居民消费能力
和消费数量普遍过低,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拉美国家曾经的
发展困境也正是目前中国发展的困境。

  可见,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并不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经验还是发
展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这些都不是中国所特有
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没有实质区别,而中国所拥有的只是“中
国特色的道路”,即立足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巴西经济发展历程与启示

  巴西在20世纪60-80年代的经济发展历程可谓曲折。1964-1988年的巴西正是军
政府执政时期。其时,巴西军政府利用其强大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以集中力量办大
事的指导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20
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一直保持着飞速增长,尤其在1968-1974年这7
年间,巴西GDP年均增长11.4%,这就是所谓巴西的“奇迹年代”。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奇迹”的取得是基于这样一些措施:政府施行
全面的高税收政策;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行以投资促增长的政策,
尤其重视对工业园区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等经济项目的投入;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大量征
收土地,实现强迫的“工业化”;巴西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对外资的偏好政策等等。与
GDP高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巴西政府在公共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投入等方面却
严重不足;国民财富收入的分配机制僵化,导致社会的财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以1990
,1995和2005年的巴西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当年巴西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634,0.602,
0.568,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巴西的“强迫工业化”造就了大量赤贫的失地农
民,这些失地农民后来成了城市里贫民区的居民;巴西政府不去投资教育和卫生却大规
模地干涉经济的做法,一方面造就了大批的低素质人口,另一方面也压低了巴西企业的
生产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巴西近30多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加上政府产
业政策偏向于资金密集的大企业,导致就业率低,结果使得没有工作的低素质人口成为
犯罪人口,巴西杀人罪案和人口的比例高达美国的5倍。

  国家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使巴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
高速发展,但给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留下了后患。历史表明,这些问题的确给巴西经
济进一步发展制造了严重障碍。整个20世纪80年代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零,“奇迹年
代”的随后即为“丢失的十年”;对比巴西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
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两倍多,到2010年却不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1/4;而在20世纪
八九十年代巴西进入高度通胀时期,金融危机屡次爆发,经济发展速度也缓慢难行,结
果导致政治上也不稳定,从而更不利于经济发展。

  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与目前中国选择的发展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一样的选择
政府主导、一样的推行外资优先、一样的GDP崇拜,一样的经济高速增长,当然也一样
的收入分配不均,一样的土地配置问题。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例,国内很多学者认为“
国进民退”政策及偏重外资而轻视民营资本的观念,都是所谓的“中国特色”。通过对
巴西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有企业发展思路和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肯定“国进民退
”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不是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更不能认为只有这种模式与中国
的文化和体制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奇迹,因为这一切都在60、70年代
的巴西发生过。再以收入分配为例,有些中国官员和学者坚持认为收入分配的恶化是阶
段性的,是经济增长的派生物。这种观点恰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根据拉美国家发展
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观察其他东亚地区的案例,却找不到一个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收入分
配恶化的例子。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有几年基尼系数上升,却恰是由于那几年韩
国政府加强经济干涉所致,而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很快调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基尼
系数因此很快稳定并下降至合理水平。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若长期恶化,这本身就
说明了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此外,彼时巴西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居民收入增长
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非常严重,而直到今天也
未能得到解决。所以,中国可参照2003年以来的巴西改革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
国有企业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国有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
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只有国家的普通国民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才能
使这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三驾马车”的经济增长模式,归根结底还是
要落实到消费,政府的消费数量较小且失其公,而国际市场的消费受到的干扰因素极多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重新审视和定位普通国民的消费能力,这在一个以投资
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中国模式
”的手段、方法不独特,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也不独特,甚至它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
因此,具备相似发展经历和发展阶段的中国更应该分析、总结并吸取巴西的经验和教训
,采取更合理、更有效、更平衡的发展方式,既鼓励效率同时要兼顾公平,立足当前更
应规划未来,而不应该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社会成本再重复巴西的曲折发展之路。

  三、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据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显示,1978-2004年,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9.73%,印度仅为5.37%;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印
度的几倍,而且出口远远高于印度;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和比重相对印度而言也正以惊
人的速度在不断减少。基于这样的事实,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印度
甩在了身后,落后的原因就是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方
面落后于中国。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经济腾飞根本不是因为大量、快速的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而是“软件设施”,即自由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金融自
由化,以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资所导致。今天的印度除了基础教育方面落后于
中国,在其他方面远比中国超前,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印度经济有可能超越现在的中
国。

  就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言,在中国经济最初的起飞阶段,外商
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对早期中国经济发展投资
领域更为准确的概况应该是:先有了经济增长,然后才有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基
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而不是先有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
资,才带动了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可从近年来印度的发展轨迹得到实证。目前,印度国
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从原来的4%-5%慢慢提高到了8%以上。这些成绩是在并没有
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一旦印度经济步入
了高速增长的轨道,有理由相信外商直接投资会大量流入这个国家。因为经济增长本身
将会产生新的资源,并带来投资机会。而一个国家有了新的资源,就可以将其配置到基
础设施建设当中去。

  对比中国和印度,有些细节值得注意。第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中印两国之间的
增长差距在缩小。平均而言,1978-1997年,中国的增长速度比印度快近两倍,但在
1998-2004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只比印度快50%;第二个重要的细节是,虽然中国的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都比印度快,但前者的增长幅
度要远远大于后者。1978-2004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约为印度的2.5
倍,但其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却只为印度的1.8倍。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国
远比印度富裕的感官差别。单纯就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之所以比国内生产总
值总量增长快,很大程度是出于政治因素。尽管经济增长会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中
国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部分是由
于中国政府具有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巨大的政治能力。其政策的未来作用,目前也是褒贬
不一,而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借鉴这种做法,也看不出哪个国家支持这
种做法。

  促使印度经济增长的“软件设施”中大部分重要因素都集中在无形的制度领域
,例如金融改革和私有化,而主要缺陷都集中在有形的硬件设施领域。这种遗漏重要变
量的观察分析方法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从而判断错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一国金融
体系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直接影响该国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宏
观发展潜力。而通过世界商业环境调查(World Business Environment Survey, WBES)
数据库中我们获得的一系列系统证据得出结论,那就是印度的金融体系远比中国金融体
系发达且有效率,尤其是在对农村地区以及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另外,印度
的股票市场对本土私营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支持作用,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本土的私
营企业很少有机会在本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比如联想、华为等。

  中国虽然在宏观经济和整体经济方面领先于印度,但在微观经济方面却落后于
印度。在2007-2008年度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在企业竞争力指数方面排在第
57位,落后于第31位的印度。企业竞争力指数的一些分解指标,如企业营运和企业战略
,都显示出中国的排名落后于印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析:其一,相对于印度,中国
在宏观经济上的排名和在微观经济上的排名并不一致。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
展和增长是建立在强大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在宏观经济排名上得分很高,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宏观经济排名中占了很大的权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非常迅速,但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投资拉动的,因此中国在宏观经济排
名上得分高,却在微观经济排名上得分低。要么印度的增长速度会升上去,要么中国的
增长速度会降下来。这种宏观和微观不一致的现象是不会长期持续的。其二,这种不一
致的现象只出现在最近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在早期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
国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的排名都领先于印度。1998年,在企业竞争力指数方面,
中国排在第42位,而印度排在第44位。1998年以来,印度一直都在稳步、持续地改善其
微观经济基础,这些改善虽然没有立即产生宏观效果,但随着改革的继续,印度经济必
将获得改革回报。

  和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中国在GDP崇拜的指引下,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修路,将教育和卫生
成本转嫁给中国百姓,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印度目前正大力加强它的基础教育投资,
但在短期赶上中国不太现实,这或许才是印度与中国相比的真正劣势。

  综上所述,所谓的因为大量、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带
来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国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促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崛起并且
持续较长时间增长的原因是“软件设施”,即自由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金融自由化,以
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资。今天的印度除了基础教育方面落后于中国,在制度建
设、金融体系、企业发展以及软件开发等“软件设施”的构成方面远比中国超前,因此
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印度经济能够超越现在的中国。

  四、结论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仅仅关注中国短期的GDP增长,为了所
谓的“国家利益”牺牲整个社会的福利绝不是长久之计。通过分析拉美国家尤其是巴西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腾飞以及80年代经济停滞的原因,可以肯定目前所谓的“中
国模式”不存在且极其危险:而通过观察印度经济近些年的稳健发展及其成功原因,又
可借鉴其成功之处,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软环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印
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成功的。基于对中国经济成功经验的
借鉴和印度已经在“软件设施”等方面所做出的规划和努力,有理由相信印度良好的微
观基础在宏观经济指引下健康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有可能超越中国。

  【参考文献】

  [1]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J].Foreign Policy Centre
, 2004.

  [2]王辉耀.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J].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607.2010-01-05.
g*****1
发帖数: 666
16
龙象之争,谁是赢家?——评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作者:余杰
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吸引了许多学者介入,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经济学家。
因为在经济学的维度上讨论中国模式,在中国国内还有一定的空间,而一旦触及到政治
体制,就成了社会学家丁学良所说的“五星级的辣椒”,官方觉得辣,愤青也觉得辣。
所以,政治学家被禁足的地方,经济学家尚可“戴着镣铐跳舞”。黄亚生便是其中之一
。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被美国国家研究学会选为全美研究亚洲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学
者之一。近年来,黄亚生在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并结集为《“中
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一书出版。他对中国模式的剖析,主要也是从经济学的路径
进入——虽然经济与政治最终并不能截然分开。
中国学术界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儒
家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黄亚生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单单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无论是中国的成功经验还是发展困境,都不是中国特有的,都
可以在其他国家身上找到影子。以成功经验而论,中国类似于东亚各国。东亚经济的高
速发展归功于早期的士地改革、民营部门的茁壮成长以及政府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大量
投入。从欠缺方面来讲,中国的不足也能在拉美国家找到影子。在拉丁美洲,巨大的贫
富差距困扰着每一位执政者。国有企业和垄断资本大大压缩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以
此而论,并不存在一种多么独特的“中国模式”。而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要
依靠“市场”和“法治”等要素。
在黄亚生的这本文集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对中国和印度的对比。这些年来,中国模
式被吹捧上天,印度却连“模式”的说法都不敢提出。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法
、德、日,即将追上美国的中国,当然不会将印度这个昔日战场上的手下败将放在眼里
。但是,长期从事中印比较研究,并创办“中国实验室”和“印度实验室”的黄亚生,
却在对两国的深入比较中,得出了与常人的看法截然相反的结论。
公民的自由,国家的活力
一般人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印度没有一个大城市像北京和上海那么光鲜
和整洁。脏、乱、差当然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应当加以改进的方面,但黄亚生对此有着不
同的看法。他发现,印度的贫民窟与富人宅第基本上比邻,常常是高楼大厦的旁边紧挨
着就是成片成片临时搭建的低矮的帐篷人家。穷人们抬头就能看见富人,富人每天出门
在门前、屋后、拐角处总能碰见穷人。他进而发现,在印度是没有“收容”或者“城管
”之类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公民有迁徙自由,你愿意到哪里登记就可以到哪里居住。
所以,即便住在王宫式的豪宅中的印度首富,也不可能将住在帐篷里的穷人邻居赶走。
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在北京、上海的中心地带很难见到穷人,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过
程中,穷人多数被迁到城市的边缘或者郊区。此外,抛开暂住证这类对外来人群的限制
外,城市底层的创业人群经常受到城管的清理。这种通过政府强制力量达成的贫富分化
乃至贫富分离、贫富隔绝,比印度古已有之的种姓制度的恶果还要严重。黄亚生指出:
“穷人远离人们的视线,很多大学生和商界人士对中国穷人的真实生存状况所知甚少,
所以才会安然地认为不让穷人和外地人分享城市利益,要远比保障这一人群的合法权利
、使他们得到公正发展的机会重要得多。这也是致使他们对社会低层人群缺失社会责任
感的原因之一。”有权者和有钱者的傲慢与偏见,冷酷与自私,不可能不引发底层的反
弹。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种法西斯主义的情绪化,正如丁学良指出的那样:“这种可
怕情绪是上下恶性互动的结果,暴官导致暴民反抗,以暴抗暴。”如此恶性循环,中国
的前景不堪设想。
印度当然存在严重的贫富悬殊,但比起中国的穷人来,印度的穷人的幸运之处在于:他
们再穷,也有相当的自由和尊严。黄亚生从印度贫民窟的脏、乱、差的中,发现了一个
秘密:穷人的自由,是国家的活力和希望所在。“自由迁徙、随意栖居的背后是创业者
更低的创业门槛、更自由的创业选择。每年都有无数来自各地的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涌入
孟买,他们可以随意到街上摆摊招揽生意,随意搭建帐篷自由居住,随意开始自己的创
业。”印度的软件业为什么迅速超过中国,恐怕真要从这里寻找根源。在印度,公民(
包括穷人)的自由受到宪法的严格保障。在印度,民众可以随意浏览全球互联网的信息
,也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各种批评政府的言论。印度政府对此没有任何限制,更不可能像
中国政府那样耗费巨资铸就“网络长城”。
而且,印度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穷人倾斜。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玛丽杜拉指出,印度
联邦和各地方政府,将超过三成的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救助
等公共民生福祉领域,逐步覆盖儿童、失业者、年老者、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所以,
世界银行近期公布的有关印度经济发展状况的报告指出,印度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的
利益的经济增长”。
在印度,穷人的帐篷“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中国,即便是唐福珍这样的
城市中产阶级的住宅也不免遭到暴力拆迁。在印度,媒体大部分是私有的,穷人的声音
可以在媒体上表达出来;在中国,媒体仍然掌控在政府手中,弱势群体永远是“沉默的
大多数”。法国学者索尔孟《印度制造》一书中只用一句话便揭示了两个国家的差异:
“中国使用暴政的力量将所有的人民串连在一起,在印度则是所有国民的力量让印度人
团结在一起。”他观察到,印度追求的是一种“正义、正确、合理的发展”,印度人一
直在追问“自由经济市场将耗时多久才能完成更均匀的财富分配?还要多久印度的妇女
才会从经济成长中受益?在富裕扩散到最低层次的人民之前,还要多久的时间?”而“
这些问题能够一直被发问的事实,才是印度民主最伟大的优点”。
政治制度、经济增长和幸福指数
印度的民主制度不允许政府像中国这样“以举国之力办奥运、夺金牌”。印度在奥运会
上获得的金牌,不到中国的一个零头。印度的人均收入虽然不到中国的一半(实际购买
力如何另当别论),印度政府却宣布为全体居民提供免费的宽带服务。中国的做法与之
相反:政府肆意投入巨资修三峡大坝、建高速铁路、实施登月计划,以及修建阻止国民
自由上网的“网络长城”。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时常优于印度呢?首先,黄亚生发现,印度的优点是
非常透明,它的缺点都摆在那儿,你可以尽收眼底。印度的媒体每天都在揭政府的丑,
想捂都捂不住。所以,“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的缺点非常坦然,当它公布自己的成就时
就不会有人去怀疑”。黄亚生谈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门开了五年之久的关于中印比
较的课程,每年都有人质疑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却没有一个人质疑过印度的统计数字。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政治制度,印度政府不可能在不经过议会和人民的同意前提下,
拨出巨资到国际社会去作“国家形象宣传”和“软实力推销”,比如,像中国到全球开
设无数孔子学院那样去开设“甘地学院”。更何况,甘地的思想和精神早已成为人类现
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本无须以“甘地学院”的形式来作“对外宣传”。而中国
,则可以不计成本地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甚至买下西方主流媒体最佳和最贵的广告时段
,播放惯于中国的“正面形象”的宣传片。
但是,这些亮丽的画面和数字,跟民众的幸福指数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呢?已经有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福祉。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之
首,当有学者建议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民众的医疗和教育等福利计划的时候,却遭到外
汇管理局官员的断然拒绝。黄亚生在对印度的研究中却发现,印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
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个人收入增长总的来说是同步的。印度人的工资每年平均增
长百分之十二,扣除物价上涨也达到百分之七,而中国人的工资扣除物价上涨之后却呈
现为负增长。黄亚生说,这种“不增加人民福祉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正是他最反对的
,“对于富士康跳楼的工人们来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再快,外资投入再多,国家
外汇储备再大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更取决于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公民的
人权与自由是否得到保障,以及经济增长是否与每个人的生活相关。在此意义上,玛丽
杜拉并不看好所谓的“中国模式”。他指出,“中国模式”的建构以及制度设计,缺乏
民主参与和公共沟通,这直接导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威权无法撼动,长官意志、不切
实际也不易整改等问题应运而生。所以,玛丽杜拉认为:“这或许是‘印度模式’可以
向中国输出的经验。”阿马蒂亚•森在《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中指出,理解
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
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
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样一种“惯于争鸣的传统”,恰恰是崇尚“家天下”和“一言堂”
的中国最为匮乏的。但是,顾盼自雄的中国执政者,有向印度学习的谦卑姿态吗?
龟兔赛跑,慢者胜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即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和印度
的经济增长也是最快的。于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龙象之争”,人们拭目以待。英国专
栏作家戴维•史密斯甚至专门撰写了一本名为《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
秩序》的著作,不过他并没有得出谁将是赢家的结论。
在这场拉力赛中,中国似乎遥遥领先,印度奋起直追却力不从心。观察家普遍看到民主
的印度存在严重的“管治不善”,英国作家马克•涂立和吉莉安•莱特在《
印度慢吞吞》中引用了印度精英知识分子的哀叹,“即便在高科技的印度理工学院,我
们仍然是历史的人质”。而人们通常给予一党垄断权力之下中国行政当局的组织能力以
及庞大的基础建设给予极高的赞誉。黄亚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将政府大力兴建高铁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做法称之为“铁公基经济学”,而在今天这是“最有害的经济
观点之一”。温州高铁撞车惨祸,验证了黄亚生的先见之明。
跟中国的大步流星相比,印度慢是慢了些,但印度政府的每个决策都经过充分的民主讨
论才能作出,印度的社会矛盾大都与教派冲突有关,而不像中国这样百分之六十以上都
与抢占土地和暴力拆迁有关。对于印度来说,最基本的国家建构和政治架构的问题早已
解决,即联邦制、三权分立和新闻自由,使得印度有理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
为骄傲。而中国表面上看步履如飞,但潜在的问题和矛盾“剪不断,理还乱”,政治体
制改革的关口还没有迈过,整体性的动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
黄亚生认为,中国最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是: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和企
业盈利,轻家庭和个人收入。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杀鸡取卵式的,缺乏持续性和后续力。
所以,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对辛格总理说,如果光看经济增长
的绝对值,而无视民生福祉,无视环境保护,无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味求快求大,与
中国搞疯狂赛车,是愚蠢的行为。
虽然在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印度仍然落后于中国;但在若干关键的领域,印度已经
后来居上。黄亚生指出:“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远比印度成功,但值得注意
的是,印度每个工人在制造业上创造的附加值要高于中国。”中国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在
全球第五十七位,而印度已经排在第三十一位。印度拥有的民营的、高科技的、国际性
的大企业也多于中国。印度的银行更是优于中国的银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
就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了金融改革,却于九十年代发生大逆转,从此便落后于印度。一
九九二年,印度准许私有银行进入银行系统。截至二零零三年,这些私有银行的信贷额
占整个印度银行系统信贷额的百分之十二。相比之下,在中国,私有银行是微不足道的。
龙象之争,谁是赢家?也许短期之内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呈现印度真实的发
展状况,对比中国的种种弱项与缺陷,也许会让那些沉浸在中国模式“就是好”的优越
感中的、夜郎自大的国人清醒一点吧。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Wednesday, February 08, 2012
关键词: 黄亚生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龙象
g*****1
发帖数: 666
17
黄亚生:印度模式优于中国模式
2010-07-29 09:22阅读(28750)评论(64)
印度模式优于中国模式
作者:黄亚生
印度GDP与个人收入增长并不脱节
在2003年我和我当时在哈佛的印度同事提出“印度能否赶超中国”这一命题时,中
国的媒体、学界和政界可以说对印度毫无兴趣。中国人那时对印度的知识还停留在《大
篷车》的水平。我记得我多次向中国几个有名的商学院建议它们应该组织学生到印度去
交流和访问,要重视这个国家,得到的反应经常是有礼貌的冷淡或者是热情的拒绝。
但中印发展的讨论这一两年来变成了一个热门题目。我想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是
印度的经济表现。在金融危机中,印度在经济上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从财政的
刺激上讲,印度是非常小的。印度的第一轮政府经济刺激是40亿美元,另外还有减税政
策。印度的第二轮政府经济刺激也很小而且主要还是减税。相比我们的4万亿,可以说
微不足道。另外印度早在2009年11月已经宣布结束经济刺激措施,它完全独立的中央银
行已经开始加息要防止通货膨胀出现。
印度的G D P增长是7%,世行预测印度到2011年增长会加速到9%。在没有政府大规
模投入情况下,增长可以达到7%,说明这个国家的私营企业非常有活力。印度的经济很
明显是靠私营企业,而且它的增长是靠内需(内需主要是家庭消费而不是投资,更不是
政府投资)。世行研究表明印度是所有主要的国家里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漂亮数据下投资者和学者总是有一些疑问。印
度的优点是它非常透明。它的缺点都摆在那,你可以尽收眼底。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的
缺点坦然处之,当它公布自己的成就时就不会有人去怀疑。我在M IT有一门中印比较的
课,教了5年,每年都有人质疑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质疑过
印度的统计数字。当中国经济增长时,对中国数据的不信任没有太大关系,然而一旦中
国经济出现风波,那时我们就知道一个国家的透明性和可信性会有多么重要。
第三个原因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给中国老百姓带来
多少福祉。中国的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3年左右。那个阶段的经济
增长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福祉,减贫和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在那个阶段完成的。中国
那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远远超过印度现在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那
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奇迹。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重投资轻消费,重
政府税收和企业盈利轻家庭和个人收入的道路。我认为印度体制的优势是和自1993年以
后“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相比越来越变得明显。
“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最大的差别是个人收入。2010年2月9日《环球
时报》有一篇报道称: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国际在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
查显示,印度人的工资增长将是最高的,公司预计年工资增长为12%,考虑到通货膨胀
,他们实际的工资增长是7%。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国在工资方面与印度的差距可能
更大,因为相当一部分工资不得不承担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
空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工资不顶花,因为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我从来反对那种不增加人民福祉的G D P增长。对于富士康12跳的工人来讲,你G D
P再快外资再多外汇储备再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印度也有很多问题,但它的政治经济
体制决定了它的G D P增长和个人收入总的来说是同步的。而在中国,据统计,劳动报
酬在1983年占中国G D P的57%,2005年降到37%,此后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这种G D P
增长和个人收入脱节在印度是不会发生的。
我在这篇文章里着重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被公认为是
中国相对于印度的一个巨大优势。但这个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不是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
势?很多中国的学者,官员和企业家都这样认为。我很习惯我的少数派的地位———我
认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经济发展来源于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的话,那么过去400
年统治世界经济的不应该是西方人而应该是埃及人和中国人。埃及人可以建金字塔,古
代中国人可以建长城和挖运河,但这些建设基础设施能力带来了什么经济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到底和它的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国内普遍的看法是
印度的民主制度阻碍了它的经济发展。我再一次不同意这种观点。证据表明正好相反:
印度最不民主的阶段是它发展最差的,而它最民主的阶段是它发展最好的。
铁公鸡经济学
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相信,较之于印度,中国的巨大的优势是它的基础设施,特别
是中国政府快速进行基建以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铁公鸡经济学的观点在10年前可能还有一定的道理。在今天它则是最有
害的经济观点之一,因为这种观点从理论上支持了投资膨胀和一系列非常有害的举措(
比如强拆)。投资膨胀正在威胁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与许多其他有害的经济观点一样,这种观点在事实层面上也是错误的。那种相信中
国成功应归功于基础建投资和FD I的观点,源自于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观察。但是如
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到80年代,得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一幅图景。在80年代,中国经济增
长十分有活力,人口加权后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90年代。在80年代,中国
几乎没有吸引多少FDI。最高只有30亿美元,在当时中国总投资额中微不足道。尽管中
印两国的增长率在最近几年已经趋近,但毫无疑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是远超过印
度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表现最强劲的年代恰恰是中国依赖外资最少的年代。
在80年代,中国基础设施其实是落后于印度的。在1989年,印度的公路通车里程是
140万公里,而中国只有86.2万公里,印度的铁路交通也更为发达。在1975年,尽管面
积比中国小,但是印度拥有6万公里的铁路,中国只有4.6万公里。到了1995年,中国的
铁路仍然比印度的短。一个衡量铁路系统“质量”的指标是电气化铁路的里程数,在这
一方面,印度也是超过中国的。1989年,印度电气化铁路为5345公里,中国只有1700公
里。80年代中国在基建上的落后并没有阻碍中国在那10年中取得远远超过印度的增长成
绩。
将中国的经济成功归结于FD I和基建投资是因果倒置。对中国经济发展更符合事实
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中国有了经济增长,因为中国有了经济增长,然后才有了后
来的FD I和基建投资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原因,FD I和基建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现在,印度正在复制真实的中国奇迹。一旦它的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一段
时间,FD I就会进入这个国家,无论它的基建状况是怎样的不尽如人意。而经济增长所
带来的资源将被随后用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印度正在吸引着巨大的FD I。其FD
I流入已经从6年或7年前的60亿美元增长到今天的300亿美元。尽管没有达到中国的速
度,但是印度的基建设施也有很大提高。像中印这样的穷国必须非常明智地进行资本配
置,我认为印度政府的投资重点应该是它的基础教育和卫生服务,而不是修建机场和高
速公路。只要印度能将增长率保持在6%到7%,它就会有足够的资源为机场和高速公路建
设进行自我融资。对于穷国来说,借助未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为代价高昂的基建
融资,要远远比向广大贫穷的老百姓征税更为有效率和更公正。
上层建筑决定论
请你猜猜哪一个是印度。
A国在1990年人均G D P是374美元,与此同时B国是465美元。到了2008年A国的人均
G D P已经达到714美元,而B国是650美元(所有引用的数字是以2000年美元为单位)。你
可能会说B国是印度,A国是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平价购买力调整后的人均G
D P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一直在印度后面。但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
不光超过了印度,并把印度远远甩在身后。威权模式似乎已经赢得了经济竞赛。
事实上,B国是印度,A国是巴基斯坦。在2007年,《经济学人》杂志将印度归为全
球54个“有缺陷的民主制度”之一,而巴基斯坦则被列为全球55个威权国家之一。
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远比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所想象的复杂。那些相信威权体制
拥有经济发展优势的人经常以东亚奇迹为例证。假设我告诉你,赢彩票的几率是百分之
百,您肯定会认为我在胡说八道。假设我告诉你,我达成了上述结论的证据来源于调查
所有来领奖的人,你可能会觉得我是疯子。
然而,“东亚奇迹”的支持者经常犯这个疯子的错误。他们只去挑选那些成功的东
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奇迹”这一观点的例证,而完全忽略了那些经济上失败的东亚经济
体。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方法论,其结论也必然是荒谬的。所谓“东亚经济威权”论在
中国相当流行,在印度也有很多人相信这个观点。
每一个东亚威权体制成功的故事都有一个对应失败的故事。台湾变得富裕而独裁的
缅甸没有。韩国发展迅猛,而朝鲜停滞不前。新加坡的强人统治成功了,但是采取自由
放任的香港也成功了。如果把视野越过东亚,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上,一些民主政权成
功,而另一些民主政权失败。对于威权政权也是这样。这正是社会科学研究所揭示的:
威权政体并不比民主政体在经济上更成功。
许多中国人都喜欢把印度G D P的低增长归咎于其民主制度。这种观点除了证明自
身政治体制的优越之外,根本就不属实。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的增长确实是极
为缓慢的,平均增长率只有3%左右。这被学界称为“印度式增长率”。但是在20世纪60
和70年代,中国经济并没有起飞,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威权式的。很多人喜欢将经济
增长过分归功于政治特征,但经济增不增长更多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在20世纪90年代
印度开始改革之前,印度的经济体制是模仿苏联模式的。“印度式增长率”是中央计划
经济体制的失败而不是民主制度的政治失败。许多采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比如
东德、朝鲜、罗马尼亚,在经济发展上都失败了,它们没有一个是民主政体。
与以前3%的增长率相比,印度目前年均增长为6%至7%,它仍然是一个民主政体。在
当下全球性衰退中,在几乎没有实施强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情况下,印度保持了6%的增
长速度。而中国出台了也许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较之于中国的G D P而言)。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对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的可持续性抱有很深的怀疑态度,但是
很少有人担心印度增长的可持续性。
印度的政治体制没有改变,而它的经济体制改变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
推行私有化、金融改革、迎接全球化,并且鼓励竞争。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样,印度的
经济改革也提升了其增长率。
民主并未阻碍印度经济发展
没有证据表明印度的民主制度对其增长造成伤害。恰恰相反,印度今天的民主制度
尽管有很多缺陷,但较之于上个世纪60和70年代,今天印度的政治体制更加自由、问责
性更强,更加透明。很多中国人和西方观察家忽略了下面这个事实,即“印度式增长”
的年代也是印度政治体制最威权的年代。
印度政治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完全被英迪拉·甘地夫人和她的家族控制。甘
地夫人领导下的印度可以被比作Fareed Zakaria所说的“不自由的民主制度”。印度当
时有民主的形式但不具有民主的实质。在1975年,甘地夫人取消了民主选举并且宣布国
家进入紧急状态。她以铁腕方式统治着国大党。她多次推迟或者取消了国大党的选举。
她也多次废除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印度宪法第356条授权联邦政府在
紧急状态下可以接管州政府的运作。在1966年到1976年之间,甘地政府动用宪法第356
条多达36次,在1980年到1984年,又动用这一权力13次。在印度的政治体制最威权的年
代恰恰是它的经济表现最差的年代。
据我了解,印度所有政治改革的措施都是在它经济起飞的时代实施的。印度最早通
过“知情权法案”是在泰米尔纳德邦(1997年)和果阿邦(1997年),其它几个邦是在2000
年通过此类的法案。“知情权法案”要求政府和由政府资助的组织给人民更多的知情权
,政府和政府部门必须有专门机构负责向公民披露政府所掌控的信息。2005年印度国会
通过了全国性的“知情权法案”。在印度,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经济增长都是正相关
的关系。中国很多学者认为印度的民主阻碍了其经济发展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多年来印度政治体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少数城市精英垄断了政府决策过程。这是
由于印度广大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受封建制度的统治。民主制度现在也被引入印度
农村地区。这个进程的起步也是在印度经济起飞的时代实施的。1992年,印度通过修改
宪法和推广乡村自治的方式推进了草根民主,也就是“五人长老会”,即由五位高级种
姓的村社长者组成一个乡村自治性质的治理机构。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政治改革的
措施将极大地提高印度政治治理的质量,帮助印度克服腐败。
中印模式展望
印度很容易被低估。它所取得的很多成绩主要是在看不见的制度领域,比如金融改
革和私有化,而它主要的不足恰恰又都是在能看得到的硬件基础领域。如果我们分析问
题仅仅用我们能看得到的信息来对一个问题下结论,那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分析方法。在
统计学里这个叫变量遗漏偏差。但是,我们的官员、中国的和西方的学者在观察印度的
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在犯同样的错误。
和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 D P增长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建路,将教
育和卫生提供的成本转嫁给中国老百姓,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印度现在在大力地
加强它的基础教育投资,力争补回它在“不自由”民主期间(20世纪50-80年代)犯下的
忽视基础教育的巨大错误。要赶上中国不容易,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太强大了,但
它正在做不懈的努力。
g*****1
发帖数: 666
18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2006-05-22 16:27 阅读(7684)评论(43)编辑删除   印度比
中国强在哪里?
陈志武/财经时报
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
可是,比较两国的发展势头,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举例来说,美国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
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
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
,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
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
模式。
这段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当前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简单地
将两国过去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后就轻易得出结论,说印度的
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财产权好像反而不能让印度快速发展,而中国在不是代议制政府
、法治不健全、新闻媒体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况下,经济却增长很快。
最近一两年的迹象进一步表明,某些关于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因为从经济
学的角度,尤其从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印度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比
中国大的多。
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制造业和其
他相关行业的服务,生产鞋、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生产技
术含量并不高,即使是电脑生产,表面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
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生产内容,利润率也并不高。
当然,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确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增
长走出以简单的制造业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收入的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和基
础。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不在契约执行架构、信息提供架构、权力制衡架构等方面
做更进一步调整,如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没有实质性进展,产权制度继续保留目前的公
有制为主导,不从公有制转变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
构和信息架构,那么中国要在经济增加值、利润率更高的服务业、第三产业上要超过印
度,那是非常难的事。
我曾多次撰文讲述这样一个观点,服务业跟制造业不一样,服务业交易的内容是看
不见摸不着的,而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若市场上交易的内容是看得
见的商品比如衣服、鞋类,这种市场的发展对于法制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要求相对来说可
以很低。但是若要去发展更高端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业,没有相应的法治架构和
信息架构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够
多也非常不可靠,那么人们从事这种高端服务业交易的风险太大,人们的交易意愿自然
会下降。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提高其价值
, 包括劳动力资产的价值, 制度差别的长远价值即在此。
印度的金融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
我最近去香港汇丰银行考察,见面那天汇丰银行刚刚公布上一年的财务状况,上一
年总运营收入大概是772亿港币,其中1/4来自香港,也就是说其中200亿港币来自香港
市场。香港人口才600万,200多亿港币除以600万,平均每个人为汇丰银行提供的收入
达3000多港币。这说明香港的金融化程度是多么高。当然,这只是汇丰一家的情况,其
它银行与金融公司还不在内。香港是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场,包括
汇丰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不只是针对香港本地人,它们同时
也为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各地区的客户服务。
通过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香港很小,但它的金融化程度特别高,因此,香
港有非常强的能力去配置和调动资源。金融证券业发展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不能直接流
通的死的资产,包括人力资本、房地产、土地以及未来的收入流等等,通过金融票据化
的发展变成活的资产,主要形式就是进行货币化或者证券化,这样一来资源配置的增值
效率就能达到人类社会此前从来达不到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每个人可以为汇丰银
行贡献3000多港币的利润,这就是高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奇迹。
当前,印度经济的金融证券化程度无法和香港比,但我们至少可以将印度和中国做
一个比较。印度的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
股市值不到GDP的10%,也就是说,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的程度是中国的8
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通过民间的和证券市场的金融证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调
动资源、利用现有资产和财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比中国强很多。
具体来说,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
47000个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差不多
100多家商业银行,其中75%都是外资的或私营的银行。这种情况下,印度为创业者和
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资额,就比中国多很多。
印度银行的商业贷款中,有35%贷给国有企业,其他65%都是贷给私人、家庭和私
营企业,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率为70%;相比之下,中国银行贷款方向刚好颠倒过来,
70%贷给国有企业,30%贷给私人。此外,中印呆坏帐的比率不一样。从贷款去向来讲
,正因为印度的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或者民营化
的程度远远比中国高得多,所以他们的贷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带来更高回报的私有企业、
呆坏帐比率比较低的私有企业,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不断将资金送往国有企业。
印度的私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私有化的程度,使印度经济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比中
国高得多的发展资金,印度年轻人自己创业的机会,比中国年轻人好得多。印度有
47000个非金融机构,这足以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中年创业者的事业发展提供金融支
持,而在中国金融体系由国家垄断的情况下,100个年轻人里面可能有99个只有打工的
份,只能从事制造业或者简单的研究或者其他行业的工资人,而不能变成创业者,即使
是孙大午这样的能人,融资也非常艰辛,逼着人们只能打工, 没能创业……
中印两国的财富效应很不一样。金融化、证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会,越能够提供条
件让大家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尤其是从事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生意的机会和可能
性会大大增加。
那么,为什么印度的金融证券行业比中国更发达得多呢?这涉及到我原来谈得比较
多的一个话题。根本上来说,金融证券整个行业平时的交易都是票据交易、契约交易,
如果没有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也即政府来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也没有作为独立第三
方的媒体来提供充分的可靠信息,那么诚信环境就无法建立起来,以金融票据和金融契
约交易为核心的金融证券业就不容易发展起来。
大家都在讲诚信。我认为对诚信的要求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愿望,而应该具体
落实到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保证行骗者不会在没有任何惩罚的情况之下就轻而易举地
逃脱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媒体等等媒介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所提供信息的准
确度都能提升,那么金融证券市场上人们受骗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缩小,从而使更多的
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以及需要金融证券服务的人,愿意加入这些行业从事市场交易,这
样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制度架构的支持,在
中国目前的制度架构之下,很难让金融证券业健康和繁荣地发展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
一点,那么中国相对于印度的比较竞争优势也就很难产生。
全球资本在流向印度
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之下,竞争已经远远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力竞争。全世界共
有60亿人口,60亿双手,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简单劳动力的供给量几近于无限,简
单一双手的边际价值非常低,几乎等于零,因此,简单劳动力的价格自然就没那么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上的竞争也没有太大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很便宜的轮船运输把
资源从一处运到另一处。因此,今天世界的竞争主要就是制度竞争,看哪个国家更能够
为金融证券交易双方提供更好的契约执行架构和信息架构。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两方
面做得更好,就可以更多地从事那些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经济增长质量就可以更好。
过去的几个月,我在纽约等不同地方了解了美国一些投资者的取向。近来,他们有
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对印度投资的热情普遍高于对中国的投资
热情,比如卡耐基基金会。就我了解,卡耐基基金会投资委员会所递交的任何一个要投
资印度的项目,百分之百都会被轻松批准,大家一致认为印度拥有民主、法治、新闻自
由等各方面的制度保证,他们对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点也不担心。然而,卡耐基基金会投
资委员会递交的投资到中国的项目,十个中有八、九个都会被打回来。
不仅卡耐基基金会这样,其他很多基金会也都是如此。去年,印度股市长了百分之
五十几,前年涨得更多。很多基金的钱已经转向印度的股票市场、私募股权基金、风险
投资基金。里昂证券本来非常关注中国,但现在它的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去了
,他们无法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中国,因为在中国证券业赚不到钱。中国市场上的投资
机会很受限制,股市被政府严加管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市
场,更多时候是一种行政安排,是行政计划场所而不是市场交易场所,这种情况下,国
际资金的流向、投资意向偏好从中国转向印度是必然的。现在国内对这个趋势的反应还
迟钝,等中国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了。
事实上很多机构现在并不放心也不太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在中国,他们更愿意把钱投
在印度,但短期内没有办法,因此,暂时还是只能投资在中国,毕竟目前中国的劳动力
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印度尚存在优势。我在和纽约投资机构的接触中已经很明显地感
觉到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中国必须及早了解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远见和预测作用的指标。
中国应该强化激励机制
中国表面看来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地方官员和高层官员把大量精力放在形象工程上
。但我们不能只陶醉于这种表面的东西。印度与中国在进行一场龟兔赛跑,事实上,它
正在紧步追赶。中国如果继续把钱大量投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忽略看不见摸
不着的制度建设这种软的东西,是很危险的。
当然,不管怎样,中国现在至少可以直接同印度等其他国家比较、竞争,这本身也
是很有促进作用的,长此以往,将迫使中国在制度等软的方面进一步改革,使软的制度
架构能够像印度和美国那样更有利于市场交易,让人们在更可靠的契约执行架构、交易
执行架构之下,勇于进行市场交易。希望中国政府更加大胆地去做出一些制度调整。在
诚信缺乏、法制不可靠、信息不畅通而且即使有信息,其内容也不那么可靠的环境之下
,任何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物的东西,都不容易在这个社会里有太大的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按理说,中国有13亿人口,它的娱乐、文化市场应
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事实上,不管是电视剧、电影还是文化创作,都被中宣部以及其
他文化部门严加管制。有意思的是,很多文化界的人士呼吁把儒学变成儒教,然后进一
步变成国教,要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和市场
范围都发达到当今这个程度的情况之下,恢复这些传统的文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即
使恢复传统文化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人们需要看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妨碍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自己的娱乐行业、文化创作行业、影视业都受到压制的情况下,老百姓特别
是年轻人在娱乐和文化消费上除了好莱坞和韩国就没有别的选择,出现这种现象,不能
怪社会成员,因为人们别无选择。现有各家国内电视台的内容大同小异,即使再多添几
个电视台又能怎样?就像是又多了几栋外表漂亮的大楼,一进去看就知道,里面的管理
一塌糊涂。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没有创作自由,就没有
创造力。现在强调自主创新,要把中国变成创新型国家,但是,如果在产权制度上仍然
不能做到从国有制改为全面的私有制,中国根本不可能变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只
能是一个梦想、一个口号。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有
很多的资金,因为在国家垄断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国有项目要资金是不成问题
的。但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就是发展不起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以
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文化领域也是这样。只要所有电视台都是国有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其他的媒体
都直接间接属于国有,没有对于个人的创业激励,那么个人的创新动力自然也不会有。
在没有可观的经济回报的情况之下,让人去挖空心思日日夜夜进行创造,这只能是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最可能在纽约或香港上市的行业,就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
行业,如分众、携程等等。这个现象为中国的学者和政府部门官员提供了非常明显的启
示,它说明,如果中国的投资还不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经济要继续依靠
外资、外贸去拉动;如果真的要把中国转变成创新型国家,若不让股市和私有制这两个
根本性的动力发挥作用,而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没什么用的。
中国历史上创意最强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互相之间进行激
烈竞争,孔子管子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但是这种繁荣景象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就不
复存在。二是19世纪末期,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文艺创作有一段繁荣的时光。
在1911年到1928年的17年间,中国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那段时期可谓是中国文艺创
作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最有活力的时候,这种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自主创新出路很
有启示。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目前已有的一些创新动力,还得感谢美国和香港等自由世界
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拉动力。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市场提供的拉动力,仅靠中国自己来激发
这些创新激情,中国的经济可能难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注:作者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作者感谢周年洋给本文的鼓励和建
议,在此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xt
发帖数: 17532
19
从目前看,这个很可能。不久以前印度的二阶导数还是领先的,
就算是今天,印度的四阶导数仍然比中国的高。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2006-05-22 16:27 阅读(7684)评论(43)编辑删除   印度比
: 中国强在哪里?
: 陈志武/财经时报
: 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
: 可是,比较两国的发展势头,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举例来说,美国
: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
: 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
: 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
: ,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
: 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

C**V
发帖数: 2198
20
连高速公路也基本是不存在

【在 r****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尼玛还在骗, 三哥那叫公路吗?
: 印度一直没能以同样的方式打开内陆地带;在同一时间段内建设的公路里程数仅是中国
: 的一半,高速铁路更是不存在。

相关主题
华盛顿夜话:高铁和高速无线网成美国经济新引擎霉D国又一次显示了“D”级基础设施
美国基础设施越来越像前苏联交通基础设施比起日本还很落后
中国逐渐进入基础设施事故高发期,或持续几十年刮点台风米国就怂了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xt
发帖数: 17532
21
印度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印度具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保存得最完美,从社会
结构到衣食住行,现代的印度和几千年前的没有太多不同;
其次,印度经历了三百年民主训政,这种机会现在已经没有了;
第三,印度不但有强大的第三产业,而且是世界资源大国,世界上
独一无二。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2006-05-22 16:27 阅读(7684)评论(43)编辑删除   印度比
: 中国强在哪里?
: 陈志武/财经时报
: 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
: 可是,比较两国的发展势头,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举例来说,美国
: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
: 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
: 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
: ,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
: 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

w********n
发帖数: 4752
22
支持印度崛起,反对我鳖崛起。事实上,印度崛起是自发的,可持续的。
我鳖的崛起是人为的,不可持续的。
xt
发帖数: 17532
23
印度是民主国家,对开高速运椅子没有兴趣,他们要发展的是
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工具的运输能力,高效节能。

【在 C**V 的大作中提到】
: 连高速公路也基本是不存在
w********n
发帖数: 4752
24
世界的未来属于阿三!
s*****i
发帖数: 1170
25
错,应该是阿三的未来属于世界,大气,牛X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的未来属于阿三!
l**p
发帖数: 6080
26
美国640万公里,老中400万+公里
按老中的标准老印路绝对过不了100万

【在 r****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尼玛还在骗, 三哥那叫公路吗?
: 印度一直没能以同样的方式打开内陆地带;在同一时间段内建设的公路里程数仅是中国
: 的一半,高速铁路更是不存在。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交通基础设施比起日本还很落后中国拟投资3000亿美元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
刮点台风米国就怂了给印度修高铁,不是钱的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四轮为什么不能给印度建设基础设施
搞民主就没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黄亚生怎么圆他自己的话:
中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会反弹,理由在这印度财长:印度经济已处于世界中心 但仍有提升空间
经济学人:在遏制腐败问题上,民主印度要向中国学习!unidentified_title
印度将投资1万亿美元发展基础设施奥巴马:美国更新基础设施上不如中国
王天龙:我的印度体验与感悟华盛顿夜话:高铁和高速无线网成美国经济新引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印度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发展话题: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