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相关主题
饶毅雄文: 敬请毛轮批判第一段, 第一段以后不用看贺诗一首: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中医屌爆!国内千老屌爆!真的用砒霜攻克了白血病!预测一下接下来还会有哪些中国人获炸药奖?
亦明批驳方舟子:青蒿素真与中医无关吗?(组图) 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医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浸液能够治疟这个线索,希望下一个医药诺奖,张亭栋,也是文革期间做出来的,也是来自中医药。
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不能废掉中医的一个重要理由
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万岁!中越友谊万岁!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奖
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中医绝不是垃圾,只是现在没有研究明白而已
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砒霜+西药=白血病神奇疗法陈竺王振义在美获奖
屠呦呦最早提取的到底是真正的青蒿还是黄花蒿?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药话题: 白血病话题: 张亭栋话题: 三氧化二砷话题: apl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V
发帖数: 21731
1
作者:饶毅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
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
标准。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
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
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
工作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他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
挽救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的生命。
两个药物都来源于中药,而且碰巧是两位年龄接近的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期
发现。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
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
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
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
在屠呦呦和之前,陈克恢曾于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短期工作,期间用
中药做出重要发现,特别是他对麻黄素功能的研究,闻名中外。在到协和工作以
前,陈克恢留学美国留学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工作以后又回到美国,在
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
1950年代后中国闭关锁国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
亭栋都没有可以和陈克恢相比的训练背景。他们分别在1950年代就读于北京医学
院(现北大医学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时期的工作条件也
远非理想。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国正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热潮中,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阶段。在经历了有些中国人把人斗人的劣根
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几年、在将中国科学院和大学有经验的科学家和教授纷纷被
批斗、关牛棚和靠边站后,到1970年代初,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都无所事事,
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有些女科学工作者
当时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
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且堪称中国近代可能最重要的两项药物发现,
其记录迄今未被大量投资药物开发的今天中国医药界所超越。
肯定和认可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回顾他们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有意义,
而且本文希望能够刺激其他人更仔细的研究、以期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
教训,促进今后中国的医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对自然的有效探索。
青蒿素和屠呦呦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疟药,
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对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
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疟药的唯一药物。
但是,它确实治疗了很多病人,有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结构上,青蒿素
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
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迄今尚未完
全阐明,仍然是研究的问题。
对于青蒿素的发现,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
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
“523”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
方的疟疾问题,而开始的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其组织起始为1967年5月23日,
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代。组织的主要协调办公室一直在军事
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
至少几百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体起了作
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
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
任务”。
“523”计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造已有西药的仿造品、衍生物,从中药
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在中药里面,不同课题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
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不仅古代中药书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
间都有使用青蒿的记录。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课题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
能的抗疟中药,共808个,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
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
呦呦给课题组提供了筛选了多个中药的清单(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
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
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课题组也观察到青蒿的效
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
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
出立即导致发现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
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
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
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
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其后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
以后钟裕蓉成功地获得青蒿素结晶,她们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课题组成员携带
青蒿素,以其他课题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等)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结构。在获知屠呦呦小组1972年结果的情
况下,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分
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获得了抗
疟有效单体,并分别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
1974年,黄花蒿素和黄蒿素都被认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
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
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
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
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
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本文仅限于明确一个问题:屠呦呦确实在青蒿
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确实起了很重要作用,屠
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
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
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
砒霜和张亭栋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亚砷酸(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
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
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
和推广。
1971年3月,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
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韩太云将其改制水针剂,
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治癌,有些肿瘤病例见效,但毒性太大
而导致被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继续此工作。张亭栋1950年代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六十年代曾经参加西医学中医训练班。
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开始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做太多
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将组分分别检测,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
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对于治疗无用。
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
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
主要用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地汞)”,
结果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人都有改善,对其中一例有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
他们提到还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
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
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
他们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进行治疗,发现“癌灵1号”对
多种白血病有效、而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
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1979年,荣福祥
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
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发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
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总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23例用癌灵一号,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
少量化疗治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于每一个病
例,他们都具体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
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
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
有三个重要问题: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
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
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轻粉(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
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
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
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
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
分为三氧化二砷”,其他中药为“扶正”,他们明确这些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
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3)在第10页和第11页指出,他们明确指出对早幼粒
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
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也既法国-美国-英国分型的M3型白血病)。
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
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
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
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
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公布了《癌灵1号治
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
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
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
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
15例为M3型白血病(既APL)。他们也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
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
研究》。
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
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
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1984年张亭栋、李元善文章中的的延伸。1991年文章
指出,他们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
缓解,五年存活16例。
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
“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介
绍的内容完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
这篇也是中文,内容是1991年的简介,而实际发现在1973年就有文章,在1979年
就明确对APL的作用最好。
张亭栋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亭栋等当时的研究,没有对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是觉得不能用不治
疗作为对照?1982年,张亭栋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显示他知
道医学研究的规范,但他指出“对于较严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对照组,即使是建立
无害的‘空白对照’,也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平素认为较好的疗法与新疗法来对
照观察。而对于某些‘绝对’的治疗也可以不必选用对照组,如对急性白血病或
其他恶性肿瘤等,也可以说明”。这种说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但其中
的道理很清晰。
中医理论是否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今天复习这
些文献,可以看到,中医辨证分型,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没有意义。比如,
他们谈到对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为五型,而治疗时使用三氧化二砷并无差别,对
于其他辅助的中药,也许这些分型起作用,但当证明三氧化二砷有作用,而其他
中药不用也可以的时候,中医分型的意义就没有确定。而西医对白血病的分型才
对他们找到适应症起了作用。他们完全放弃中医辨证分型以后,适应症和效果更
确切。有趣的是,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1973年的第一篇论文完全
没有谈中医理论,而其后多篇论文讲解中医辨证分型。
中国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贡献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比较凶猛致死的一种。1973
年,法国Bernard等推出的西药化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其后改进的方案成为世
界主流治疗方法。1973年张亭栋等发现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对白血病
的治疗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适应症为M3型白血病(也就是APL)。
1983年,Koeffler 总结了多种化合物(包括维甲酸)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
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Flynn等报道用13-顺维甲
酸治疗一例APL病人,对白血病有缓解、因其他原因去世。1984年,瑞典的Lund
大学医院内科的Nilsson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荷兰的
Daenen等报道用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Fontana等
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用全反维甲酸治愈一例5岁白血病儿童。
1987年王振义课题组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用全反维甲酸(合并和单独)
治疗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发表论文,总结
他们用全反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获得完全缓解。这篇论文,使有关医生瞩
目全反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引起广泛重视,在国内外较快得到重复和推广,为
APL病人带来福音。
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
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
完全缓解率98%。所用中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估计是雄黄的硫
化砷起作用。
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在
《中华血液学杂志》当年第二期发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用简化为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
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3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3%,复发
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
杰、Si GY、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
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该文报道陈竺、王振义、
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
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在《中国血液学杂志》
报道对于一例三次反复发作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获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
他们用纯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
全缓解率。
1998年,世界最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位于美国纽约的
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在12例
其他治疗后复发的APL病人,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
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从此,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
迟迟未至的认同
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国际国内都认可:都得到了应用,直接产生治
病救人的效果。
但是,两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
定。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
还待历史学家细究。初步可以看到:与齐心协力的“两弹一星”大计划不同,青
蒿素的研究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不同课题组之间矛盾,课题组内部不同
人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研究人员,因为文革的原因,一般年资都比较低,有了课
题组也相互不服气。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英文论文更滞后,留下争议
的余地。如果按现在自己先发表论文再与他人分享,争论会少很多。不过,这样
虽然对科研人员好,对于病人就不一定是最好:如果都要等一家发了论文,其他
课题组才能用药,当时有些病人就不可能用药,其中有些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张亭栋虽然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未受到中国的充分肯定,在国际学术
和医学界也几乎默默无闻,其原因不在矛盾。他的课题组,有人发生过矛盾,但
在很后面。从1973年开始发表的论文中,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很清晰。他未被很好
地认可,可能与所在地区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
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性的可能性。
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
谈中介绍“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两次实践中发
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继续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进两年来,
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氧化砷注射液知道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
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定了张亭栋的工作。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太提他的
名字。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有关论文
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发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
和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定为1992、甚至1996年。
例如,重复中国结果,也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
在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说中国最近有
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
合杂志》的短篇“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
1997年《血液》等论文。
1996年《科学》记者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介绍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
章是1992年发表的。
张亭栋本人很少英文论文。2001年,张亭栋和陈国强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
作者为王铸钢、王振义、陈赛娟、陈竺,通讯作者为陈竺)在国际期刊《癌基因》
发表论文,介绍三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们也称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的
作用,引用陈国强等1996年《血液》论文。在正文内,说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
于1971年,但没有文献,号称治疗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观察到对几种癌症
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别是APL”,但是也
无文献引用。然后,文章说对APL作用的初步报道于1992年,引用孙鸿德的“经
验交流”。这样,张亭栋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就没有引用自己1970年代
的几篇文献,把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开发表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疗效、
和1979年明确提出对APL疗效最好的发现,全部淹没了。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
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
2002年朱军、陈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综述癌症》
介绍砒霜治疗作用时,在图中显示了1970年代张亭栋的里程碑作用,但引文是孙
鸿德等1992年经验介绍(在引文中注明是证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作用的第一篇
论文)、和1996年张鹏等的论文。
因为1992和1996这两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没有引用1970年代文献,所以,
国外学者一般不能知道原始文献。
王振义和陈竺2008年在《血液》杂志综述APL研究进展,对于三氧化二砷对
多种癌症的治疗,引文为2002朱军等文章。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引文为1992
年孙鸿德等的经验交流、以及张鹏等(1996)、陈国强等(1996)、沈志祥等(1997)、
牛等(1999)。
张亭栋的作用和发现年代,在国际上尚未得到重视。
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的意义
中国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于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
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直接马上可以研究的是确定三氧化二砷的
可能还有其他治疗作用。癌症中就包括肝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淋巴肉瘤
等。比如,方锦声等1981年在《江苏省医学科学情报所》总结对42例晚期原发性
肝癌的治疗作用,癌灵一号加外科手术的三年存活率为42%,其中5例生存超过5
年,而单纯手术的三年存活率为8%,无超过5年者。1988年李元善、张亭栋、王
兴榕、刘旭在《肿瘤防治研究》报道他们在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到癌灵一号对肝癌
细胞系的作用。间接来说,严格地研究其他中药成分的作用,可能还有更多发现。
中国一些医院模模糊糊用的一些药、和很多企业马马虎虎地仓促上马制造一些药,
如果有严格检验,可能适应症会更明确,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
到帮助。
研究青蒿素和“523任务”历史,有助于了解中国大科学计划、大协作的优
点和缺点。“两弹一星”是成功的例子,青蒿素的经验并不同于两弹一星。而彼
时还有遍布全国的“气管炎办公室”、“慢性老年性肺心病”等课题,耗费的人
力、物力可能不下“523”,但结局并不乐观。汲取这些先例的经验和教训,对
于目前的多个大项目,也许有裨益。
人无完人 实事求是
如果哪天屠呦呦和张亭栋获得了中国的普遍认可、甚至世界的肯定,我希望,
中国大众不能简单地英雄崇拜,认为他们是完人。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
他们的工作都有前人的基础、以及合作者的贡献。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全
国合作的任务,很多人参与了、并作出重要贡献。屠呦呦课题组内部多个成员也
有重要贡献。不能因为肯定屠呦呦就否定课题组其他人员的贡献、其他课题组的
贡献。
他们有才能,但并非才华出众,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工作上,认真
做好工作,做出了重要发现。
他们的性格也非人人要学习的榜样。我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觉得有一定困难,
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
也不给我们看。
他们的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
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也可以通过争论将我们带近真理。
l*s
发帖数: 6372
2
动乱十年,成绩显著。
科学发展多年,都不如啊。
k*******2
发帖数: 1429
3
中医黑:这,这TM纯翠是撞大运蒙上的

【在 s*****V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饶毅
: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
: 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 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
: 标准。
: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
: 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
: 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

g***t
发帖数: 7544
4
中医黑何时否定中药了?中医黑否定的是中医理论。就算是青蒿素,是在何种中医理论
指导下发现的?

【在 k*******2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医黑:这,这TM纯翠是撞大运蒙上的
k*******2
发帖数: 1429
5
对青蒿素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发现的.所有的药,凡是有效,都是西药,所有的理论,
凡是有成就,就是西医。哦耶!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医黑何时否定中药了?中医黑否定的是中医理论。就算是青蒿素,是在何种中医理论
: 指导下发现的?

w*******g
发帖数: 797
6
西医现在也没有理论。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医黑何时否定中药了?中医黑否定的是中医理论。就算是青蒿素,是在何种中医理论
: 指导下发现的?

d**e
发帖数: 2420
7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评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作者:白衣闲士
看过几篇饶毅的大作,总是感觉像是刚刚翻译过来尚需整理的译文。不客气
的讲,对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科学素质几个方面,都实在是不敢
恭维。
以《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一文为例,试分析如下。
在中医药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上,已经辩论了一百多年了,在科学技术界和
知识界。早就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尤其是在《新语丝》网站,中医药是不是科学
是一个炒得火热的问题,而文章作者在题目中《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却坚定
的声称中药已经树立了科学研究的丰碑,那么中药毫无疑问就是科学了。
文章作者明明知道在这里是要面对《新语丝》网站所有读者的,敢于如此高
嗓门提出这个敏感问题,并且旗帜鲜明的站在《新语丝》网站所有读者的对立面,
应该说也算是胆量惊人。相信饶毅还会有新的文章和观点陆续抛出来。
文章作者在原文中:《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
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更是进一步强调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是中药。并且试图以这两种药物的成功来证明中医药就是科
学。
事实上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不算中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在现代科
学理论指导下和用科学试验筛选确定下来的。和中医的阴阳虚实、五行相克毫无
瓜葛。
任何一种天然物资,中医可以用来制作药材,外国人也可以用来制作药材,
不能因为中医曾用来制作药材,就把这种物资定性为中药。例如三氧化二砷,它
本身就是一种化合物,它在中药铺里它才是中药,出了中药铺,它就是一种天然
物资。
原文:《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
国,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
物来源。》
文章中提到: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作者是想要通过这句话 ,告诉读者几个事:
一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但:是辅助来
源,或者是次要来源。
二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但:以后可能
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三是在中国,中药是主要的药物来源。
大家都清楚,中药现在在国外是不能当作药品生产出售的,以后能不能当作
药品或者“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很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在
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事实上即使是在中国国内医院里,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也不是主要的药物
来源。
而这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做法更不是一个职业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很清楚,文章作者是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给处于被四面围剿中的中医药打开
一个缺口。
饶毅可能认为中医药现在正是缺少一个旗手,而这个位置继钱学森之后又非
自己莫属,应该当仁不让。所以就旗帜鲜明、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
或许中医药能够在饶毅的带领下,重整队伍冲出重围,未可知也。
未完待续
(XYS2011090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d**e
发帖数: 2420
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屠呦呦获奖的启示
——兼评饶毅先生《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作者:龙哥
2011年8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先生发表了文章《中药的科
学研究丰碑》,文中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首创者)
的成就,并期望这两位中国学者能得到更广泛的肯定。仅仅过了20天的9月12日,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
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已经飞往美国接受该奖项。
饶毅先生的慧眼自然令人十分钦佩,但其文章的题目似乎并不很贴切。因为
“中药”一词的定义应该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
物。而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则完全是化学药品,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西药。饶
毅先生在文中也提到:“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
循科学的标准所确立其效果”。由此可见,这两种药物与中医药理论无关,饶毅
先生文章的题目似应改为《中国药物的科学研究丰碑》更为妥当,以免“中药”
的说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科学没有东方和西方的区别
饶毅先生的期望很快成为了现实,屠呦呦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
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中国人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这说明任何成就只要
对人类有益就能得到认可。人类自起源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和环境以及疾病
做着不懈的斗争。在从原始到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发明和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和
方法,也发现了很多客观规律。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凡是确实对
人类有益的创造都会被广为传播和应用。例如,起源于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
的青铜、船帆、犁、车轮,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蚕豆,埃及人发明的亚麻布和
鞣皮法,印度人培育的棉花等陆续传入中国;中国人发明的丝绸、瓷器、茶叶、
水稻也被全人类分享,近代以来的汽车、飞机、现代医学、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也是如此。没有哪一项真实有效的发明创造只对本民族有效,而不被其他民族理
解和接受。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只对中国人有效的所谓科学成果都是谎言,所
谓的东方科学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指出:“科学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没有国界,没有民族、
文化界限,没有什么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差别。凡是声称某种科学只有中国人
才能掌握的,肯定不是真科学”。屠呦呦获奖告诉我们,即便是一贯被解释成不
能被西方人理解、带有中医药色彩的发现,只要真实可信、符合科学标准,任何
国家的人都是乐于理解和分享的。
青蒿素的发现
疟疾在中国很普遍,历来都是中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几乎每部中药典籍都有
治疗疟疾的药方,此类药方可能有数十个至上百个,只有极少几个提到了青蒿。
而青蒿未能起到截疟效果的原因可能有二个,一是药方中所述的青蒿(香蒿)并
不含青蒿素,青蒿素实际存于黄花蒿(臭蒿)中。二是采用煎熬等高温方法破坏
了有效成分,青蒿素在60度以上时会完全分解。所以疟疾在中国从来也没有得到
有效治疗,以至于康熙皇帝还要借助洋人的金鸡纳霜才治好自己的疟疾。
1967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全国约有数十个单位数百名名
科研人员参与抗疟药的研究。据称当时筛选了几万种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得
到令人满意的发现,其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还不及胡椒。
屠呦呦在查阅中药典籍时,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
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提示她很有可能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
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1971 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中,观察到
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随后又分离出青蒿提取物中的各种成
分,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
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于是青蒿素终于被发现。这一系列过程完全采用了现代
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也不需要中医参与。
青蒿素是化学结构明确的分子单体,这是现代医药的基本特点,其疗效也同
样符合现代药物研究的基本原则,即药物的结构与效应密切相关,称之为药物构
效关系。
青蒿素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
青蒿素从提取到纯化再到临床均采用了现代化学和现代医学的方法,与中医
的阴阳五行、精气、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等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与所有古医学相似,中医药应该起源于人类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但是由于
主观臆想出来的中医理论的误导,使中医药走上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道路。中医理
论甚至都不能算作“假说”,无严谨的逻辑推导更无广泛的实践验证。整个体系
建立在“类比推理”、和“取象比类”的主观想象之上,还包括有猜测、臆想、
迷信、甚至鬼神的成分。在人类的认识层次中,中医处于很低级的阶段。也即粗
浅的感知、穿凿附会的解释、众说纷纭的理解、拒绝验证的结论。也可以说,正
是荒谬绝伦的中医理论葬送了中国的传统医学,以至于中医从古至今都没有做出
过真实的贡献。
方舟子提出的“废医验药”极有见地。中医理论不是科学:阴阳、五行、运
气、脏象、经络等学说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其不遵守“客观、逻辑、实证、可重
复检验”等科学的方法与规则,也不具备科学理论的“排它性”和“可证伪性”。
对于具体对象没有标准和量化解释,对于不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无法用中医理
论去辨别孰对孰错,甚至不能辨别骗子。中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兼容,
是相互否定的。中医理论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是对抗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现
代科学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科学的贡献。而中
医的贡献至今也未能得到证实。
假设青蒿素的研究拘泥于中医理论,可以想见其结果如何。如果不能摆脱中
医理论的桎梏,中药可能存在疗效也许会被永远埋没掉。
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
青蒿素可能是中药对人类做出的唯一突出贡献, 但这个贡献却不是源自中
医理论的指导,仅仅是从中药验方中得到了一点启发而已。以天然产物提取药品
不是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
麻黄素、紫杉醇、水杨酸、颠茄、莽草酸等。在中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中
发现几种可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是非常合理的。
关于青蒿素究竟是从哪一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屠
呦呦所属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发表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
素》(《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文中第一句为:“我们从菊科植物
Artemisia annua L .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定名为青蒿素……”《中国植物志》
第76(2)卷 62页中显示,Artemisia annua中文名是黄花蒿,第76(2)卷 60页显
示青蒿的拉丁学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注:Artemisia annua L .为国
际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Artemisia即蒿属,annual为种名,L代表命名人)。
显然,青蒿与黄花蒿是菊科蒿属的两个物种,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饶毅先生在文中写道:“而青蒿(Artemisia 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
中……”这句话与《中国植物志》不符,严谨地说,这种植物应该是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为什么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不称为黄花蒿素而偏偏
要叫做青蒿素呢?也许是中药典籍中没有出现过黄花蒿吧,以青蒿素来命名更容
易与一些中药方中的青蒿产生联想。查阅相关资料也证实了这个猜想,上世纪七
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药书籍均显示为青蒿,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改为:
“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均可入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
一部184页显示,青蒿:“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
上部分”,不再提青蒿,中药的青蒿被悄悄地张冠李戴变成了黄花蒿。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却没有足够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将蒿属植物稀里
糊涂地混为一谈,一律冠以青蒿的名称,其实这几种植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屠呦
呦是怎么想起来以黄花蒿为原料来提取呢?可能是大范围筛选的思路将几种蒿属
植物都作为目标了。
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中医理论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传统中药的制
备方法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青蒿素是明确的分子单体,其分子组成与结构导致
了特异性效果。青蒿素无情地否定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药的复方、君臣佐
使、十九畏十八反等歪理邪说。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没有国家和民族属性,科学成
果是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和分享的。更重要的是,青蒿素证明了现代科学是可以解
释中药的,也是唯一能够解释中药的方法。
无论如何,屠呦呦是受到了中药古方的启发,将蒿属植物列入了筛选范围。
虽然青蒿素的发现经历了成千上万的筛选,并且是以现代科学方法发现的,但不
能说青蒿素与中药毫无关联,只是其关联非常弱并且有一定偶然性。
中药是宝库还是垃圾
饶毅先生提到:“中国和世界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他们迟到的
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饶毅先生可能是
沿用了中医药界一贯自我吹嘘的说法,主观地认为中药蕴含着很多尚不为人知的
价值。如果饶毅先生认真通读一遍《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本草纲目》
之类的中药典籍就不会轻易下这样的结论,因为那里边充斥着大量荒诞离奇的内
容,诸如屎尿秽物、重金属、奇物怪品、巫术迷信、神鬼魂魄之类数不胜数。此
外,即便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药方也缺乏疗效的统计学数据,仅仅根据药材的表
面特点以及主观臆想来推断疗效。任何一个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人看到这些都会
认为中药更像垃圾而不是宝库。
数万甚至更多种流传下来的验方或偏方究竟有多少是有疗效的?这个问题其
实很简单,目前一例也没有,即便是写进现在国家药品四大标准的中药也没有一
例是具有可靠疗效证据的,只是中医药界不敢正视这个问题而已。中药只能在荒
唐政策的庇护下欺骗中国公众,中药还不能走出国门一步,任何一个具有科学医
疗管理体系的国家都不会接受没有确切疗效的、毒副作用尚不明确的药物。
如果想发掘中药的价值,使古老的中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必须具
备在垃圾堆里寻宝的精神。因为中药不是阿里巴巴发现的宝藏,随便捡起一件就
是宝贝。中药是一堆巨大的陪伴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垃圾。在中国人抗争疾病的漫
长历史过程中,这堆垃圾已经被千万次翻捡过,同时也被不断地加高加大。在这
样低质量的资源中寻找一件稍有价值的东西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花费的代价也将
是巨大的。青蒿素的发现是举国之力大海捞针,很幸运这根针被屠呦呦捞到了,
可惜结果却与中医药无关。如果再有一次举国行动,不如直接依照《中国植物志》
来筛选,根本不必理会任何中医药典籍。
事实上,国内中医药界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奋斗了几十年,至今也未能找
到一例确有疗效的中药。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陶建生曾道破天机:“考
验一种药品能否服用,无非看两点:一是疗效,一是安全。如果真的有一种单味
药或成药,虽不能对其作定量分析,但的确能对某种沉疴立马见效,那样的话,
自然就有说服力。问题是,至今我们还拿不出一种这样的中药。”其实这是中医
药界公开的秘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科学理性地开发中药
饶毅先生的中药是宝库之说值得商榷,这样的结论很可能产生误导并造成人
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果盲目投入则是走上了非理性的道路。近几十年来,我国
在中医药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成果乏善可陈。近年来,发改委、财政部、科技
部等相关部门对中医药项目的投资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巨
额投入。然而,自1971年发现青蒿素以来,中国药学界对全人类贡献几乎为零。
中药虽然被以法律和行业标准的形式小心呵护着,但却不能走出国门一步。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一种药物除了安慰剂效应外不可能只对中国人有效而对外国
人无效。至今,没有一例中药通过美国FDA的测试,也没有一例中药在欧盟注册
成功。任何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谎言,原因只有一个:没有疗效。真相实际上很
可悲也很可怕,所有的中药只要走出国门就没有了疗效并可能具有了毒副作用,
中药的谎言和骗局只能存在于中国的特定环境中。
在可以想见的极低成功概率情况下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应当慎之又慎,立
项之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真实客观的评估。1、有效性。2、毒副作用。3、
成本。4、方便性。5、成功率。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得出的评估结果如果优于目前
正在使用的药物才可能立项。
中药的实际状况表明,中药的价值不可能像饶毅先生比喻的那样在宝库中捡
起一件就是宝,也不可能如饶毅先生说的“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
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中药的时代早应该结束了,不存
在什么新的时代,中药的开发等于在这堆又脏又臭且硕大无朋的垃圾中寻宝,也
许几十年才会碰到一次青蒿素那样的运气。此外,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必然会宣告
中医药理论的灭亡。
2011.09.15
(XYS2011091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d**e
发帖数: 2420
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中医药宝库中的青蒿
作者:老愚人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中医药有点关联,将引起中医界的极大地亢奋,
究竟与中医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55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
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
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
存在的一丝关系于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
略),其中的一个 “青蒿一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青蒿项下,“主治:疥瘙恶疮,杀虱,治留热在
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
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
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
寒热(时珍)。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痛,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膏煎,治恶疮
息肉魇瘢。”共二十余种病症。
又在颂曰说:“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又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
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厅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
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服也。”
自从奎宁传入中国,大约有近百年没人用中药治过疟疾;在研究开始时,并
没有那位名中医提示出有效的中药。
《肘后备急方》所说寒热诸疟和《本草纲目》所说,疟疾寒热,都是泛指发
热的病,并不是指疟疾(malaria)。青蒿又是包括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
蒿、小花蒿。
从《肘后备急方》 “诸疟”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不是指一个病,所以在项
下有三十多个方子。病,虽不能确定,好在提供了一个单方。中医讲究个体化治
疗,要辨症论治,处方是论 君、臣、佐、使,出现单方的很少,这里提供单方,
是给研究者开了一条捷径。而《本草纲目》中,青蒿可以治二十几种病,只说了
“治疟疾寒热”五个字,实在很少参考价值。如果直接说“青蒿治疟疾”,那完
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屠呦呦是北京医学院毕业,有人说经过中西医结合,我想并没有这个阶段,
应是毕业分配或调往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与中医学院分的也不是很清,
她应是研究或前期教学人员,或两者兼作。不是临床医生,是无法进行中医培训
的。她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个青蒿素是西药,为西医的
治疟药中增添了一员。
这样说,是否是西医抢夺了中医药的果实呢?否,中医完全可以用这个药,
但你必需是辨症的疟,不可以到化验室查疟原虫。
中药是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从中医的观点看,本来就是个宝库,不存
在开不开发的问题。在科学的观点看,诊断的病和所用的药,没有相对的稳定性,
两者互相滑动,随意(辨症)配对,这所谓的药,只能是它的本体,矿物和植物。
如果现在需要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在《伤寒论》所载数百成千
药物中,就可能找不出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
在《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典籍中,所载数千种药中,用科学手段,再发现
几种有效的药,并不容易。如能在近期再发现几种,加以青蒿素、麻黄素,并且
仍归作为中药,这也无法改变中医的面貌。
(XYS2011091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v**o
发帖数: 4956
10
: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
也不给我们看。
坚决支持一线科研人员收藏自己的研究记录
一帮子官老爷依仗权势,以集体的名义攫取他人科研成果为己有,在官本位的社会里太
正常了
k*******2
发帖数: 1429
11
我靠,这明显是拍老方马屁的文章,也好意思贴出来

【在 d**e 的大作中提到】
: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
: 中医药宝库中的青蒿
: 作者:老愚人
: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
: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 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中医药有点关联,将引起中医界的极大地亢奋,
: 究竟与中医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55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
: 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
: 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

l***o
发帖数: 7937
12
呵呵,坐等方狗子咬饶毅。

【在 s*****V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饶毅
: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
: 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 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
: 标准。
: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
: 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
: 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万岁!中越友谊万岁!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ZT(很赞的科普文) (转载)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毛主席有多大关系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
中医得诺奖是中医界的巨大胜利屠呦呦最早提取的到底是真正的青蒿还是黄花蒿?
饶毅雄文: 敬请毛轮批判第一段, 第一段以后不用看贺诗一首: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中医屌爆!国内千老屌爆!真的用砒霜攻克了白血病!预测一下接下来还会有哪些中国人获炸药奖?
亦明批驳方舟子:青蒿素真与中医无关吗?(组图) 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医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浸液能够治疟这个线索,希望下一个医药诺奖,张亭栋,也是文革期间做出来的,也是来自中医药。
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不能废掉中医的一个重要理由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药话题: 白血病话题: 张亭栋话题: 三氧化二砷话题: a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