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ZT: 曝作家冯唐为柴静离婚 宁财神辟谣
相关主题
男护士为什么疯狗一样咬柴静?日本气急败坏:人民日报质疑冲绳主权缺乏见识
毛泽东是什么星座的?日官房长官对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表不满
有个叫龚晓跃的什么来头?日本就《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提出抗议ZT
抗日传奇:抗战英雄将领和他们指挥的经典战例1马占山美国表示琉球决不能交还日本的重要史料 (link)
谈谈袁伟时先生新作中与我有关的内容人民日报:“官员是人民公仆”在中共这里变为现实
史学家与宣传家的区别——读柯文评袁伟时有感我校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发现新型溶瘤病毒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 稿件来源:中山医学院
日官房长官对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表不满ZT平型关战役 vs. 江桥抗战
日高官: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缺乏见识很多糟事烂事出在河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冯唐话题: 柴静话题: 节目话题: 新闻话题: 主持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g
发帖数: 11893
1
近日,圈里“离婚”新闻隔三差五地出现,日前网友爆料作家冯唐和央视摄影师为了知
名主播柴静离婚,后编剧宁财神跳出来予以辟谣,称冯唐和柴静只是普通朋友,传闻纯
属无稽之谈。而昨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发微博证实冯唐婚变了,他透露前晚
和冯唐喝茶,并称其为“新晋钻石王二小冯唐”,让“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
Mitbbs.com
传冯唐为柴静离婚Mitbbs.com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惊闻冯唐为了柴静踢走了自己多年的老婆。”消息一
出,立即在网上引起震荡。因近日王石离婚的消息也正甚嚣尘上,因此不少人又感慨:
不仅明星婚姻不可靠,成功人士、知识分子的婚姻也开始进入高危群了。但不少网友也
留言表示,如果冯唐和柴静真的在一起,也合情合理,两人都很有才情,又彼此欣赏。
Mitbbs.com
据知,柴静曾在2010年年底发表的一篇名为《杂种冯唐》的文章中,以颇为感性的笔触
叙述了自己眼中的冯唐,洋洋洒洒10个部分的文字,可见对冯唐的了解相当深,“他本
质上不是一个把女性当成猎物的人,甚至有点崇拜之情,不可能轻慢或者亵渎。就他这
样的,谈个恋爱分个手都纠结个十年八年,稍下点雨就要写几句诗内心才平静,一辈子
跟自己左缠右斗,也就是个场面花哨。有次饭局上,有个姑娘跟他同来,头发脸蛋黑白
分明。”“他说他喜欢的女的从没变过。都是一个类型,都满强的,用他的话说像剪刀
一样气势汹汹的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两天没理,一回身发现已经上吊了’。
”“两人还是要爱过,就算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此外,在柴静的笔下,也
曾有过关于冯唐妻子的报道:“素颜、背着解放军包、极聪明、有趣。”Mitbbs.com
不过,之后宁财神就出来辟谣了,他否认冯唐跟柴静在一起,称这是假消息,并建议该
网友删除微博并进行道歉,以免对当事人造成过多困扰。有媒体也采访了柴静栏目组的
同事范小姐,据其称柴静和冯唐二人“只是普通朋友”。但对于柴静得知传闻后的反应
,对方并不愿透露,至于两人是否属“红颜知己”和“蓝颜知己”的关系,范小姐不置
可否,只回应称不要试图去定性两人的关系,这样“太庸俗”。Mitbbs.com
高晓松石康证实冯唐婚变Mitbbs.com
正当冯唐和柴静的绯闻满天飞的时候,石康、高晓松等文艺圈的人都跳出来,证实其婚
变的传闻。10月29日,作家石康发微博:“在我眼里,中国目前的成功分子,从王石到
冯唐都算上,都在通过搞离婚来补课,是中国欠他们的,在他们年轻时,应得到的是大
量姑娘及损友儿,他们在青春期不听摇滚而拿上班或考托当奋斗,他们差不多一生都在
垃圾堆里搞装修,令人伤感的是,已没用了,他们全被骗了,因错过太多与时间相关的
优美的事情。”间接证实冯唐离婚的消息。Mitbbs.com
紧接着,昨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在微博证实了此事,他透露前晚和冯唐清茶
代酒叙四十人生,共同认定二事:“1.小概率事件每人每生会摊到一件且只摊到一件;
2.该立遗嘱了。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对此,网友纷纷留言,有人忍不住感慨
:“先是王石,再到不二冯唐。先是明星分分合合,现在是文化人高知们前赴后继,奔
着突然发现的真爱而去,看来这年头靠得住的只有枕头了。”也有人认为“见怪不怪,
文人多风流”,“乐水刘少白”说:“今天网络应该找冯唐聊聊关于光棍节的话题。”
“christina彦”则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抢手货,这又得有多少姑娘打破头,挠破
脸啊!”Mitbbs.com
两人资料Mitbbs.com
柴静,生于1976年。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
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后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2009年离开《
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担任
《看见》周末版主持人。Mitbbs.com
冯唐,男,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
学,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现居香港,曾就
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当选
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
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Mitbbs.com
i*****g
发帖数: 11893
2
赶紧百度,又认识一些新名字了
i*****g
发帖数: 11893
3
冯唐,男,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
学,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冯唐
妇科肿瘤专业,美国[1]工商管理硕士。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
),从事旧时被称为军师、幕僚或师爷的工作。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
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2]编辑本段出版作品  已出版长篇小说
《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
集《猪和蝴蝶》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
唐诗百首》   其中,《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为“北
京三部曲”;子不语三部曲有:《不二》《天下卵》《安阳》(最后一部未完成)。《
欢喜》是冯唐17岁的作品。最新的随笔名为《冯说霸道》系列,包括:审计重要、总裁
首务、德先于才、古今帝师、古今名将、鼓励异见、奇才难用、不与众谋、业绩至上等
多篇。 冯唐
编辑本段冯唐文集出版  70后著名作家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其
文集也将上市。文集共分五卷:包括“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其青年时代小说作
品《欢喜》。   冯唐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
喜爱,也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以一种充满着物
质性的口语方式在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的构成。除了写青
年的成长,冯唐小说还有一个潜在的主人公:北京。他的文字中,有关北京的路有两个
方向:一个是充满着大大的拆字、汽水、防空洞、自行车的老北京;一个是被高楼大厦
占据,面目全非的大都会。   
编辑本段批判冯唐  冯唐:冯唐的写作回到了小说艺术的源头:轶闻趣事和对世界的
偏僻看法。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等作品是对小说之“小”的求证——从细节出
发,从个人经验出发,发现、想象和改写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并与读者分享秘密。
冯唐的语言有背景、有来历,他相信语言是人类经验之丰饶、心灵之深微的最后见证,
他将汉语的古典传统熔铸于鲜活的现代口语,发展出神采飞扬、轻逸剽捷、机锋闪烁的
独特声音。他的写作特立独行,具有与中国小说艺术主流不同的思维方向,拓展了中国
小说的艺术空间。[3]   网络上写小说的,就我目前看下来,唯一能称得上是好小说
的,是冯唐的《万物生长》。可惜去年年底我才看到,之前我看了他的《十八岁,给我
一个姑娘》,当然也不错,可是和《万物生长》相比就差多了。《万物生长》里有大宗
师气象,蕴藏有无限可能性。就是说,你看完以后,知道他大约达到了什么一个高度,
以及在那么一个高度可能发生些什么。——和菜头编辑本段生活与写作  “作家”、
“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三种身份同时放到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显得
很奇怪?但在冯唐身上,这些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这三样工作的共
性——敏锐,同时也能找到三样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不同东西。 日前,冯唐推出了
个人文集,在他位于后海的私宅里,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刚刚过了40虚岁生日的
他,说自己现在的状态是:生活是已知,写作是未知。   谈写作: 我以前写的不是
自传   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此次由万榕书业推出的冯唐文集
,共分五卷:包括“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
《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青年时代小说作品《欢喜》。 回头
看自己以前的作品,冯唐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评价。比如他17岁写的《欢喜》,现在他说
自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但奇怪的是,他的两三个特别重要的女性朋友却很喜欢这本书
。他认为《活着活着就老了》有幼稚的地方,但他认为这种幼稚就像红酒一样,不同的
年份有不同的味道,因而年轻时的文字虽然幼稚但有独特的味道。 冯唐描写的故事被
不少读者当做是冯唐的自传故事,因为书里的人物经历或者生活的场景总是和作家本人
很接近。但冯唐否认了“自传”的说法,“不是自传,因为这四个长篇小说写的不是本
我,本我从来就没怎么变过。这是通过一个本我最熟悉的人物,描写一批人物,一个人
类必经的发育阶段,一个地域,一个时代”。 因为他的小说多以北京为背景,所以不
少人爱拿冯唐的小说与王朔、石康以及孙睿的做比较。冯唐认为,王朔在文学史上会有
地位,百年后一定有人看,“百年后看王朔的人会比看老舍的人多,会比看阿城的人少
。王朔性情、见识、语言都有,可惜了,读书太少。”他看过石康的《晃晃悠悠》,认
为石康挺努力的,简单,坦诚,执著,有理想,难得的健康。但他认为,这些人的作品
中有同一个问题,作品的时代感太强,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作品看出不同时代的北京,
“而我做的是打造出一个横截面,把一层层沉淀下的东西展示给读者”。   谈经历
: 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冯唐是医学专业出身,又去美国学了工商管理,后来还当了
麦肯锡的合伙人,同时还写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人生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他
笑着说:“我想是因为我比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贪恋原地。”而这些经历和背景对
他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他说:“医学是我针对人类写作的素描。其他各种工作经
历让我码字有源头活水。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他认为自己写小说的很多能力也来自
在其他领域的锻炼。“很多长篇小说写得烂,是因为作者的控制能力差。写小说需要很
强的逻辑能力,我刚刚进入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导师每天一定要问我一个问题:今天是
你在控制局面吗?我的工作决定我必须经受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你看现在的很多小说,
前100页读起来还可以,再往下看,就感觉作者撑不下去了。” 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
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以一种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在叙述,以一种
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的构成。对这种观点,他并不在意。“我觉得我是
正统,我是在尝试接续司马迁、《世说新语》和张岱的文脉,并试图探索汉语的极限可
能。如果说我是异类,是因为现在这个文坛是异类。” 有意思的是,冯唐自己身处商
界,但他从不写当下流行的商战小说。他认为人手一本的书一定有问题。“虽然不能说
流行的东西没有价值,但要想达到所谓的流行,作者必须要迎合了很多东西。每个人擅
长的东西不一样,我还是去写适合自己的东西吧。我只想做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
畅销书作家。”   谈个人: 过好当下每一天    不久前,冯唐度过了自己40虚
岁的生日。到了这种“周年庆”,人总是容易有不少感慨,而冯唐的感慨是终于认识到
自己老了。“劳动节的时候,我回北京大学参加入校20年的活动。那天,我明显感觉自
己老了,以前真没这感觉。”他说,因为自己工作忙,从没时间考虑这些,而且因为面
嫩,别人都以为他年龄不大,刚工作的时候还因为这个吃过亏。“走在校园里,看到那
么多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到年岁了。我们这300多名同学聚在一起,而有的人已经死了
,有的人退休了,还有的人进了监狱。” 冯唐说,如果说自己30岁的时候对很多还是
未知的状态,他认为40岁的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已知的状态。“该经历的,以前也都经历
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追求什么大东西了,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更重要。
以前自己捏着鼻子干的事情现在是肯定不会做了,凭什么让我干啊!” 谈到40岁的创
作心态,他说过去那10年是挤时间创作,不管写得好不好,都是有感而发,否则没那么
大动力搞创作,早去干一些世俗的事情了。而现在他在尝试更多探索。 “写作从20分
到95分相对容易一些,之后再想奔着100分就特别难了。可以说,拣起来的工作我做得
差不多了,之后我想看看能否还有更多的文学可能性。”眼下,冯唐已经有了新的创作
计划,他说自己将“借尸还魂”,通过历史小说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编辑本段冯
唐金线  “冯唐金线”这词儿,来源是他关于韩寒“代笔门”写的文章《大是》。他
在文中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
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
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
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
存在的事实。君子可以和而不同,我的这些想法,长时间放在肚子里。”连李银河都在
用“金线”比量王小波:“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
得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4
]
i*****g
发帖数: 11893
4
柴静,生于1976年。 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
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曾出现在非
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
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09年离开《新闻调
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担任《看见
》周末版主持人。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在那里,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
持人写信,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
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
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
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编辑本段
职业经历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
柴静采访图片(16张)。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
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
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日子,柴静给《三联生活周刊
》做兼职记者,是自己应聘来的。后来,湖南卫视改革,出台了一档叫《新青年》的节
目。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柴静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
采访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她的访谈总能将生命的偶然与必
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浮沉刻画得凹凸有致曲线玲珑。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
《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
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柴静一周要做
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
夜两三点钟,虽累但很愉快。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
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
、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
,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
西。比如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中,当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小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
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柴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对话。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柴静生活照(20张)  柴静总是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时间,柴静喜欢旅行,
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
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
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
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
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编辑本段社会
评价   柴静
柴静,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出镜记者;《24小时》主持人   提起柴静,
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
查》。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
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
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
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
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
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
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
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    柴静
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
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作为
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
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
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
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附最近
网上流传颇广的文章《她叫柴静》   17岁。她在南方一所二流大学读书。清秀,孤
独,心怀有梦。因贪恋电波里的声音无限温柔,毛遂自荐,写信给电台主持人——“可
否帮我成就梦想?”信中这一句,犹为动人。去电台试播,小小梦想如蔚蓝大海涌起浪
花一朵,真的实现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炎热的7月,踩着单车去录节目
。往返,湿淋淋的汗,心里亦是快乐。明媚青春,她长成一株植物样的女子,春绿冬白
,思无邪。喜听郑智化的歌儿,每次节目间播放,任由清柔的声音顺着电波,枝枝蔓蔓
。19岁。拒绝做小会计的毕业安排,独自留在读书的城。无亲无友,身只影单。生日那
天,口袋里没有一分钱,顶风冒雨走去电台。雨水热烈,浇透了湿淋淋的寂寞。她在节
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
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游说,克服重重困难,节目定为《
夜色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是柴静。火柴的柴,
安静的静。”   一直喜郑智化的歌。苍桑温暖的曲子,多少个夜晚,穿越时空和夜
雾的阻隔,慰籍暗夜里那些看不见的伤和寂寞。节目成为名档,拥有了大批听众,她的
声音和电波成为这座城里的周末夜宵。   梦里不知身是客。三年的流光噼啪闪过,
决定去读书,去意已决。后来,她出了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书里的一段话
,这样纪录当时的心境:“我辞职去往北京——带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书,刚够用的
金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22岁的年纪。”   透过层层流光,彼时,这个清瘦年轻的
女子,面目模糊,而眼神儿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
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天空蔚蓝。   23岁。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
。新人进摄影棚,初不顺意。第一晚通宵录完节目,大哭。擦干了泪,接着做下去。现
场采访内心受到震动,明白“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的价值。”遂从主持人转型
为记者,滴水藏海,她试着将自己融进新闻,做新闻里的那个人。她说自己终于明白—
—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
柴静在北京大学演讲(6张)  2003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
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
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
“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依然做新闻。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
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
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
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
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是的,坚持。这个清瘦的女子
,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南虎事件,
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
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亦有温情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她去现场。没
有对现场抢救的报道,也没有救死扶伤的呼吁。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中,和
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
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   网上有她的照
片,不多,眼眸清亮。极爱系围巾,红的,蓝的,黑的。依然一个人,背着大包穿着平
底鞋跑现场。依然安静寂寞,读书,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最近一次访谈中,她以莱
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当前的状态:“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
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她是柴静。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
。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片海域飞翔。编辑本段代表栏目  从2006年
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现在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今年将从三月
三日至十八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柴静
这个栏目将保持和发扬鲜明特色,精确把握两会热点、焦点,把镜头和话笥对准最贴近
观众的事件、人物,以记者柴静的发现式报道为主线,将生动的现场新闻和深度的专业
评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两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还将凸现中央
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
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   邱启明柴静推新节目   近日,央视一套
的节目调整正在悄然进行。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将重拳出击,打响内容
调整的第一炮。[2]编辑本段柴静语录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
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柴静
·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
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
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
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以
前,做电台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
眼,而 2000 年接近 25 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
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
。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
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
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
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
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a**********y
发帖数: 2367
5
这父母取得名字。。。人肯定显老啊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很多糟事烂事出在河北谈谈袁伟时先生新作中与我有关的内容
华人百人会:我们代表华裔向印度人道歉!!!史学家与宣传家的区别——读柯文评袁伟时有感
警惕 资源狙击战日官房长官对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表不满ZT
中国的炒房团极为兴奋:房价现在是越调控越上涨日高官: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缺乏见识
男护士为什么疯狗一样咬柴静?日本气急败坏:人民日报质疑冲绳主权缺乏见识
毛泽东是什么星座的?日官房长官对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表不满
有个叫龚晓跃的什么来头?日本就《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提出抗议ZT
抗日传奇:抗战英雄将领和他们指挥的经典战例1马占山美国表示琉球决不能交还日本的重要史料 (link)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冯唐话题: 柴静话题: 节目话题: 新闻话题: 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