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a 发帖数: 4465 | 1 “我的深层实在是超出荣誉的。这些荣誉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的,而给这荣誉的人
,无论是给荣誉勋位还是诺贝尔奖金,都并没有资格来授予。我无法想象谁有权给康德
、笛卡尔或歌德一项奖,这奖意味着现在你属于某一等级。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种有等
级的实在,在其中你处于这种或那种地位。我拒绝这样做,所以我拒绝一切荣誉。”
“我认为自己超出任何可能提供给我的荣誉,因为它们是抽象的,从没有对准我。
我完全反对诺贝尔奖,因为它把作家分成等级。如果15世纪或者16世纪就有诺贝尔奖,
我们就会看到,克莱芒•马罗得了奖,而康德没有得到它──他本应该得到的,
但因为混乱或因为评审团的某些成员做了这事那事,这奖没有给他──当然,维克多
8226;雨果可能得到它,等等。这时,文学好像完全被规定、安排在一种等级制度中。”
“我发表了《词语》,他们认为它值得一看,一年后就给了我诺贝尔奖。对他们来
说,这就给了我的作品一种新的价值。但人们本该在一年前就得出这种结论。在我还没
有发表这本书时,我的价值就要小些吗?这真是一种荒谬的看法。按一种等级制度的次
序来安排文学的整个观念是一种反对文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又完全适合于想把一切
都变成自己体系一部分的资产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毁灭人们的个人价值。超出或低于这
种个人价值都是荒谬的。这是我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我一点也不希望──例如─
─被看成是跟海明威名次相当。我非常喜欢海明威,我个人也认识他,我在古巴同他见
过面。但我完全没有想过我跟他名次相当或在对他的关系中应该排在何种名次上。这种
想法我认为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的。” | X*******G 发帖数: 14887 | 2 他是毛轮? 毛轮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姑且毛轮认不认不说,人家有把毛放在眼里吗? | b****a 发帖数: 4465 | 3 下面是刘晓波笔下的萨特
-------
在最早赞美毛泽东中国的法国名流中,当然少不了萨特和他的情人西蒙•德
8226;波伏娃。
1955年9月至11月,萨特和波伏娃应邀访问中国,两人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在中国足足游览45天;10月1日白天,他俩作为贵宾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大典;当
晚,两人又被请上天安门,与茅盾夫妇同桌观看焰火。受到如此优待的两个法国名流,
自然对毛泽东的中国大加赞美。
在后来回忆中,波伏娃这样描述毛泽东:“毛泽东就站在他的画像下。他像平常一
样,身着灰中带绿的上装,戴着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他不时取下,向欢呼的人群挥舞。
”“毛泽东也是一样地问候每桌的朋友,他信步从容。中国领导人最迷人之处,就是他
们毫不做作。”她又这样描述天安们广场上的人群:“在这些脸庞上,你看不到奴性,
在他们眼里,你也看不到空洞的注视,你看到的是情感。”
虽然同为哲学家,但萨特对中国的赞美,还是不同与女人的感性描述,而很有存在
主义哲学的味道。195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观
感》。萨特说:“在中国,社会主义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必须或者灭亡,或
者走向社会主义;它必须或者灭亡,或者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只要看一看
你们欢乐的青年和儿童,就会理解这个国家一定不会灭亡。”“人们在巴黎读了你们的
书籍,看了你们的报告,也还是可以想象的。可要真正掌握这个伟大性的尺度,那却非
得要亲自来你们这里……在同一天,看到了鞍山的高炉和附近土墙茅舍的乡村,农民们
有的还在徒手耕作。每一天,每看一眼,必定要同时看到古老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才
能够懂得你们当前的情况正是这个了不起的和生动的矛盾所构成的。”“这个伟大的国
家正在不断地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些从中国回到法国的朋友所讲的情况已
经不再完全正确。”
回国后,萨特又在《法国观察家》周刊上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盛赞中
国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家。波伏娃利用45天的观感和收集到的资料,写出长达500余页
大书《长征》,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该书在西方出版后,引
起了极大反响,对扩大毛泽东中国在当时西方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让人想起埃德
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但是,中国在60年代却开始批判萨特主义。
毛泽东发动文革,喊出“造反有理”的口号,更变成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和一代激进
青年的模仿对象。当中国的红卫兵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学生造反运动”也在风靡西方
。说来也巧,在中国文革高潮的1968年,法国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萨特
旗帜鲜明地支持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如同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支持红卫兵运动一样。萨
特喜欢学生提出“把禁止禁止掉”的口号,他还煽动说:“暴力是遗留在学生手中的唯
一的东西, ……在我们西方国家,学生代表了反对既定统治的唯一力量。”与此同时
,美国的“校园反战运动”也贯穿六、七十年代。正如《毛泽东传》的作者菲力普
8226;肖特所言:对于成长于1960年代、被革命激情燃烧的一代欧洲人来说,遥远的中
国和轰轰烈烈的“文革”让他们充满向往与理想,尽管并不清楚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但1960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刻下烙印。
【在 X*******G 的大作中提到】 : 他是毛轮? 毛轮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 姑且毛轮认不认不说,人家有把毛放在眼里吗?
| m********y 发帖数: 21909 | 4 真会给毛论脸上贴金, 萨特是毛论? 笑死了--- | m********y 发帖数: 2190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