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不把蒙牛和伊犁牛奶搞垮,怎么把转基因牛奶卖给中国人,怎么让中国人失去生育能力 ?
====================================================
外媒披露中国转基因牛奶内幕。。。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2012-06-19 14:04:17 来自: 左目大叔(中国食品安全)
一年前,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300头拥有人类基因的奶牛,所产牛奶含有与人奶
相同的成分。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和讨论,褒贬不一。
……………………………………………………………………………………………………
而在最新进行的研究中,中国基因学家将一种能够将乳糖——奶制品中的主要糖分
——分解成其他糖的基因植入奶牛体内,让人们更容易消化乳糖。据悉,这头转基因奶
牛被命名为“拉克斯”,是在两个月前降生的。大约25个月后,“拉克斯”便可生子产
奶。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希望低乳糖转基因牛奶能够在5到10年内上市。
……………………………………………………………………………………………………
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将来自古菌的基因植入奶牛胚胎细胞,所采用的技术与培育克
隆羊“多莉”的技术相同。他们共培育了14个胚胎,而后将它们植入代孕奶牛子宫。4
月,5头牛犊降生,其中有3头拥有可产低乳糖牛奶的基因,另外2头在出生24小时内死
亡。科学家表示“拉克斯”健康状况良好。能够产奶之后,科学家将进行检测,以确定
牛奶中的乳糖含量。
……………………………………………………………………………………………………
不过,这项研究引发了动物权益组织和反转基因技术人士的担忧。国际人道协会的
温迪·希吉斯表示:“从伦理的角度上说,这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研究方向。转基因技
术能够对动物造成巨大伤害,这种伤害无法预知。转基因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动
物一出生就会出现无法预料的致命畸形和其他健康问题,例如肿瘤、大脑缺陷、肢体畸
形和关节炎。”英国“基因观察”组织负责人海伦·华莱士指出:“专家们对转基因奶
牛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这项技术是对自然产奶过程的一种破坏,能够潜在地产生非故意
后果,破坏其他营养物质,甚至有害人体健康。”(小部分摘自中国食品网转英国每日
电讯报)全文《【质疑】中国培育出转基因奶牛 称转基因牛奶更健康》:http://www.chinafood365.com/depth/show-946.html | w*********g 发帖数: 30882 | 2 温家宝:用转基因等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蝎心的家伙!)
[博讯论坛]
2011-07-18
温家宝在《求是》发表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
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明确了新
的历史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
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
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
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
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
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
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
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
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
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
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
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必
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这些突出成就,应当充分肯定,这其中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
的智慧、心血和奉献。这也说明,我国科技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为加快科技发展奠定了
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我国虽然已成
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基础
和前沿研究比较薄弱,科技体制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相适应。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
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国家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
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
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
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加快科技发展,是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当今世
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
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
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
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
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
改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
新科技革命将依赖人类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竞争的强大需求拉动,也必将与新兴产业
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
代。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
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我们注意到,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
,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的竞争。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发展不平衡远远大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
发展战略的重点,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支
持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中央财政五年共投入6197亿元,年均
增长22.7%。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范围实
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我们
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
.2%。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重要的考虑就是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
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
面的差距。
第三,加快科技发展,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任务,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要看
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消除或缓解,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这不仅关系五年的发展,也关系今后长期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从根本上讲,
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十
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攻坚时期,如何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寄希望于广大科
技工作者做出更大贡献。
二、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
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
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
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
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
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
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
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
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
展,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
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
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
、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
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13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
必将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但是沿袭传统发展模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
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
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
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
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如果未来五年这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以后的路走起来
将会十分艰难。我们既要为当代人负责,也要为子孙后代负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
大国,还要为人类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做出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
科技工作要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全
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并不断引领未来的发展。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
和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作用,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具有战略性、标志
性意义。实施这些重大专项,有利于我们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机遇,促进重点领域实现
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以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
要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
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
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
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
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
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
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
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国务院去年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明确部署:现
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
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是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又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
技发展趋势作出的抉择。旨在抢抓机遇,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长期可
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
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
,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这一点关系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
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
。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
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
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
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什么,现在重点发展
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车现在有了一些进展
,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
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
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必须尽快
明确下来。再如推进三网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发展新一
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挑战,需要在网络结构、网络核心设备
、网络接入设备、网络带宽、网络终端和业务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新一代网络基础
设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选择好方
向和技术路线,第二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
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正是这一点上,暴露出我国体
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
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
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
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
主动。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战
略性新兴产业就可以忽视传统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
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而是要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即使实现了现代化,像我
们这样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也不能没有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
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
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
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例如在能源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们一方
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另一方面也要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方面大
力开展新技术研发,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制
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许多工业品产
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提高制造业水平,必须依靠科技
,在新材料、新工艺、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还有农业,我国有13
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
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的许多领域都与前沿科技联系密切。如良种培
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2008—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
,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
额达到93%,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取得
的重大成就。除了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玉米也已获得生产应用
安全证书;新型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作物以及抗病、品质改良转基因动物研究
进展加快。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我国这方面管理十分严格,在
转基因生物安全、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标识、转基因生物加工、转基因生物进口、转
基因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等方面,有一整套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总之,利用高新技术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方面,还要
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贡献。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基础和前沿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新知识的源泉,是新
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
会发生变革。当代基础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学科分化与交融并进,先
导性更加显著,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20世纪以来,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生翻
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几乎毫无例外地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紧密相关。例如,量子论
和相对论促成了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核能源和核技
术的发展;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及其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奠定了遗传工程和现代生物
技术的基础。当代技术革命的成果主要来自基础研究的开拓。根据有关资料,美国企业
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0%以上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每一项新技术专利平均涉及两
篇基础研究论文。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
始创新,自主创新就没有根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
心技术,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也买不来。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
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基础和前沿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聂荣臻
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到改革开放后对科技
发展进行前瞻性部署,实施“863”、“973”等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再
到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前
沿研究,对一系列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从1986年开始
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和前沿研究。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一直在
快速增加。基金设立之初为8000万元,2006年为36.2亿元,2010年增加到103.7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加30%以上。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主
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处于前沿跟
踪水平,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关键核心
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
级,基础与战略前沿研究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逐步显现,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
决,将成为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新瓶颈。
对基础和前沿研究,必须进一步予以重视和加强,同时要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
所为、有所不为。一要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紧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
的重要研究方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
域,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近年来国际上在基础和前
沿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展示了一些新前景。例如,在物质科学领域,宇宙暗物质和
暗能量研究探索,很可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引发新的物
理学革命;对量子调控的研究和突破,可能引发信息、能源、材料等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在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探索,开辟了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打开了
从非生命化学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可能引发人类健康、生物经济和资源环境领
域的产业革命,等等。在原有部署基础上,我们还要重点加强哪些领域、怎么调整部署
,应尽快根据新情况组织论证,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要加大对基础和前
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基础与前沿研究具有
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国家财政要对基础和
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三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
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
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四要改革评
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
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 g***j 发帖数: 4086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