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f***4 发帖数: 886 | 1 北京房山和河北涞水县、涞源县的救灾工作正在进行中
2012-07-24 21:4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姜燕
-昨天,救援人员向京港澳高速公路疏通发起最后冲刺 新华社发(李光印摄)
本报记者姜燕实习生张一然综合报道北京、河北地区强降水已经过去3天,处于房
山十渡、野三坡等景点的遇险游客已陆续平安返家。河北野三坡景区最后一批游客已于
今天凌晨撤离景区。北京房山、河北省涞水县、涞源县的救灾工作正在进行中。
万余名游客被困野三坡
强降雨使北京房山十渡、距离北京150余公里处、位于河北省涞水县的野三坡景区
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万余名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游客被困。
北京铁路局积极组织开行百里峡至北京西站的临时旅客列车,截至今日零时许,北
京铁路局共开行临客6对,疏导旅客12000余人。今天凌晨0时40分,随着Y598次列车停
靠北京西站,最后一批滞留野三坡景区游客1800余人安全返回北京。
石家庄、天津、济南等地游客也陆续从野三坡平安返家。由于路桥被洪水冲毁,石
家庄游客在当地人指引下,徒步从刘家河沿铁路隧道行至百里峡火车站,乘坐火车经北
京中转返回石家庄。最后一批50多名游客今天上午将乘火车从北京返回石家庄,没有游
客受伤。山东济南共有七家旅行社的9个旅行团333名游客在景区遇险滞留,截至目前尚
无人员伤亡。从昨天凌晨开始,受困团队开始陆续返回,至下午5时30分,已有215人安
全返回。山东东营市的两名女性游客在洪水中不幸身亡。昨天,在野三坡旅游被困的
334名天津游客已全部安全返津。
另据房山区政府透露,截至7月23日下午3时,200多名被困十渡风景区的游客已全
部安全到达第二中转站,房山区旅游委和交通局组织车辆将游客送往良乡苏庄轻轨车站
,无一人员伤亡。目前,十渡景区境内已无游客滞留。
涞源3个自然村夷为平地
位于北京西郊的房山区是此次暴雨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降雨时,房山河北镇
降雨量最大,达460毫米,为500年一遇。村庄受灾严重,从网友上传的照片来看,村民
的房屋被冲毁,财产被山洪冲走。有些村民在洪水过后去捡拾山上冲下来的物品,据称
“什么都有”。
北京房山区北车营,是地处两山之间的狭窄沟壑村落。三天前,汇聚的强降雨在这
里形成四米高的水浪,横扫整个村庄。村民现已得到转移,没有人员伤亡。家住村口的
吴大姐说,还没来得及堵,水就进屋了,最高的时候都到她脖子了。逃走时都没走门,
把院墙给拆了,开了一个豁子,爬出去的。吴大姐的孩子们被转移到附近的亲戚家居住
,她自己则临时安置在民政部门的帐篷中。同时,她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协助
下,清理家中没膝深的淤泥。
距离野三坡较近的河北省涞源县有3个自然村被夷为平地,9人死亡,2人失踪。截
至昨晚,仍有2700余人被困“孤岛”。各村的村委会办公室、戏台、学校成了这次转移
安置受灾群众的主要场所。救灾衣服、食品由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调送。
涞源县政府工作人员说,由于当地桥梁被洪水冲断,水电皆断,被困群众生活无法
及时保障,吃饭成了大问题,只能依赖飞机向被困村庄空投方便面,饮用水等生活必需
品,目前已经投放16吨物资。
北京市房山区政府昨天下午在官方微博辟谣,澄清“敬老院受灾200余名老人伤亡
”的消息,称40家养老院均未受灾,更无人员伤亡。北京市房山区政府表示,现根据房
山区民政局核实,房山区境内公立民办敬老院共计40家,经一一排查证实,未出现受灾
现象,敬老院老人伤亡数为0,并全部处于安全地带。
京港澳高速被困人员脱险
灾难发生后,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以及数辆救援物资车辆驰援
灾区,部队出动直升机,第一时间把通讯器材送抵景区,与滞留旅客取得联系,并按照
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滞留旅客中的老人、孕妇、婴儿和伤病员等先行救援疏散。
灾难中,被困人员也积极展开自救。21日暴雨中的京港澳高速上,首批被困的小伙
子刘刚头一个组织大伙自救。当天,家住房山城关镇饶乐府村的刘刚开车从京港澳进京
方向接人,在驶过积水较深的铁路桥下时,车子趴窝了。为不妨碍其他车辆,刘刚第一
时间把车子推到路边,等待救援。无奈雨越下越大,多辆汽车相继被困,刘刚几次跳入
水中帮助车主脱困。直到3辆旅游大巴车被淹,他才意识到形势危急。
机灵聪明的刘刚想到,这辆旅游车上的100多人单靠他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救不了
。于是,他拔腿跑向附近一家污水处理厂,叫来上百名工人,抱着厂里作业用的六七个
救生圈和绳子返回积水现场。他们把绳子拴在救生圈上往下扔,手把手拽着帮大伙儿陆
续脱险,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发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开始抢救生圈,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只能无助地站
在车顶,他又凭着好水性,一猛子扎进水里,快速游到大巴前,站在大巴车顶上,扯着
嘶哑的嗓音喊:“让老人、妇女和孩子先走!”他这么一喊,刚才在抢救生圈的年轻人
还真被镇住了,老人和孩子在众人的帮助下最先撤离积水现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