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公知们最应该痛恨的两个人
相关主题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转载)印度电影 3 idiots 跟中国现况是否也类似?
转载: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香港应该提高教育水平
毛泽东时代是城乡教育鸿沟最小的年代说民国识字率不到1%是耍流氓、造谣
邓改春天10年后,为啥老九还是老九各省高考机会排名1977年以来各省录取分数线之变化[ZZ]
中国普及教育的过程(数据)香港是识字率的问题,不是大学入学率问题
为毛时代张目并不是说要回到过去tg搞了半世纪,社会平等远不如民国满清
部分大陆人对2、3亿文盲的看法。香港4成年轻人拥大学学历,不算低
上山下乡维基上是这么说的(十)沧海桑田 D.立国根本 来源: 唵啊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教育话题: 阶层话题: 印度话题: 入学率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k******r
发帖数: 274
1
第一个是毛太祖。为了普及中小学教育,反抗精英教育,连大学都不办了。第二个是李
岚清,搞什么大学扩招,把大学教育普及了,搞得知识贬值,公知们培养的学生都找不
到工作,太可气了。
捎带贴两篇文章:
这一篇是香港人写的: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伍迪希
有关毛泽东及文化大革命,中外都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大体来说,70至90年代,中
国知识分子(尤其港、台),对文革都抱全面否定态度。他们的著作多针对文革的过程
及斗争的残酷。而外国著作则对毛晚年政绩及文革有褒有贬,并非一面倒的批评,著作
多论及当时政治权力转变过程及后果。究其原因,相信因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文革及
毛晚年各项政策的受害人,文革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是横祸一埸,基于自身及家人、朋
友等不幸遭遇,难对毛晚年政绩作全面客观分析。但据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及新
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毛晚年,中国普及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小学
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
,上升至1978年58%),亦有研究认为“小学生为文革时期的唯一受益人”。毛泽东不
但大增基础教育,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招
生数从1963年263.5万大升至1976年2344.3万,普通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
1976年861.1万
比较中国及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均超过十亿),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社
会发展。发现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同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脱离半殖
民地枷锁的文明古国,起点相近,均只有20%识字率,都是人口众多农业国家,亦有一
定天然资源,80年代前都实行计划经济,亦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内开始经济自由化,又同
样有一大批居于海外、拥有资金技术的侨民。但现在印度成人文盲率比中国高近3倍,
人均收入比中国低30% (印度在1990年代前的200年, 人均GDP其实都比中国高),平均
寿命比中国低7岁,婴儿、小孩死亡率比中国高2倍。社会现况、前景都大大落后于中国
。而普遍认同制约印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文盲问题及种姓制度(此制度亦和文
盲问题有关)。
普鲁士1825年开展普及教育,1850年代工业发展开始起飞;日本1872年开始普及教
育,1910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产值。他们因而均后发先至,追上英美。由此看来,中国经
济及社会近年能有较快发展是和毛晚年推行的普及教育政策有重大关系的。
人们论述毛晚年政绩,只侧重文革带来对城市知识分子的灾难及破坏,而避开不谈
对当时占当时全国八成人口的农民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其实有欠全面公正。亦防碍当
代中国人正确理解在未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巨大困难及挑战。
中国现代化需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文化,资金。过程无可避免造成一部分人口先进
入工业社会或甚至后工业社会。这是现今中国部分地区,城市的现象。但人们在不断追
求物质繁荣高度发展的时候,容易忘却落后地区的问题,为国家长远安定发展埋下危机
的种子。美国最穷州份阿肯色州的人均GDP为全国人均GDP的48%,但中国最穷省份的人
均收入低于少数发达地区GDP的四分之一,而使人更担心的是不同地区增长速率的差异
近年在扩张。重新探讨毛泽东晚年坚持大部分人认为过激的平均主义政策的背后动机,
可避免中国再出现在解放前因不同地域、阶级发展水平差异不断扩大、利益来源不同而
引发的动荡。亦有助中国人探究如何构筑适合中国历史、文化、人口、地理特征的现代
化社会。
“教育”一词听来不带一点攻击性,但其实是一个重要而尖锐的政治议题,因为教
育政策对内涉及哪些人能获取重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成为社会上层分子,进入权力机
构;对外则涉及整体国力,是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儒家虽然标榜“有教无类”,但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最接近商品经济社会
的宋朝,识字率也只有30%,这是古代中国的最高水平,此后便一直滑落至清末的20%。
其实在农业社会,统治阶层为自身利益着想,并不希望实施全民教育。英国十九世纪中
叶,地主们就大力反对实施普及教育。但因当时英国这贸易王国在贸易、出口工业都获
利甚丰,地主们便无法抵抗工业家及贸易商 (亦是基于自身阶级利益) 实施普及教育的
要求。而各后进国家都无一例外,大力推行普及教育,提升国力,以追上英美。
英国教育学家卡扎米西斯在研究了教育的传统及变革后指出: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
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这亦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上。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入学率便由民国时期的23%,大升至1952年的49.2%,在大跃进开
始时更在毛泽东大力鼓吹“开门办学”及办学权力下放下,由1957年的61.7%大增至
1958年的80.3%。后来随着大跃进的失败,毛泽东退居二线,教育政策亦随之改变。小
学入学率便跌至1962年的56.1%。在文革前,随着毛泽东重新掌权,1964年小学入学率
便提升至71.1%,1976年则达96%。(表一)
历史资料亦显示毛泽东在发动文革前,对当时教育体制提出很大批评,认为缺乏实
践,学校又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亦不满大跃进后国家发展侧重城市,忽视农村。
所以文革期间毛便推动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业政策侧重内陆(大三线),提
高农村医疗水平(赤脚医生)。取消专科中学,大力提升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入学
率达80%至90%,及到后来,甚至大学停招四年,至1970年才重新招生,招生又只招“工
农兵”等激进政策。
许多人批评毛破坏教育,大学教育成文革“重灾区”,其实中国当时大学生人数并
不多,1965年在校大学生为67.9万(表二),大大低于现今的约一千万。而文革十年期间
,因毛的政策,一共只招收了约一百万大学生。以当时中国极需人才发展国家的情况看
来,毛的政策确实拖慢了当时中国发展,有人归因于毛对知识分子的讨厌。但这又难以
解释毛为何大力发展小学及中学普及教育。
比较印度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印度独立后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至高等教育,1965
年高校生为中国2倍多(表二)(若考虑两国人口比例,则近4倍),毛在文革期间把中国少
得可怜的知识分子精英下放农村,大学停办后再招收一些都是当时水平较差的工农兵,
文革十年导致混乱倒退。照道理印度社会发展不应比中国差,但现况、前景都显示中国
比印度好许多,原因何在?
众多研究表明, 关键就是因为印度独立后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在高等教育, 而忽
视基础教育、扫盲等。表三显示印度在50、60、70年代小学入学率都远低于中国。而中
国更是在60及70年代小学入学率大大抛离印度。
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无可能全面现代化。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到底印度统治阶层
为何会采取一个重高等,轻基础的教育政策?原因就在于在于印度独立是透过英国和平
把政权转移到一个新的精英阶层,而该阶层在独立前和独立后是大致完整无变的。带领
印度独立的尼克鲁及甘地均为在英国受训律师,其领导的国大党亦主要由当时曾受英国
教育的少数(即上层社会)所组成。印度独立后主政40多年的国大党代表的,其实是印度
独立前已存在的本土精英份子的利益。相反,新中国成立是透过流血革命,旧精英统治
阶层被打倒,因而新统治阶层便可顺利推行新的国家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印度则无可
能推行不利于旧(即新)统治阶层的教育政策,所以教育开支侧重大学(因原统治阶层
的子女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受良好中、小学教育,加重大学教育投资、忽视基础教育,
大大有利原统治阶层维持权力基础)。
因为以上原因,印度的半封建奴隶种姓制度,便得以保存至今天。这样维护了印度
精英阶层的利益,却以印度无法完全演变为市场经济现代化国家为代价。而印度亦实际
维持半封建的统治色彩,政治权利、总理职务在独立后至重要盟友苏联解体前,便大多
时间掌握在尼克鲁家族手中(甘地夫人为尼克鲁女儿,其子拉吉夫亦在甘地夫人去世后
当总理)。
西方传媒常称赞印度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但忘记对印度的近半文盲来说,他们
始终是被欺压的对象。无法掌握知识,根本难以提升自身的经济、健康及社会地位。只
能依靠电视、收音机获取资讯,所以印度政客许多都是前电影明星。文盲们实质沦为上
层阶级随意操控的工具。这种缺乏“民权”基础的民主,徒具形式。
其实,任何社会统治阶层,官僚们都或多或少有为自身阶层谋取“私利”(极重要
地包括子女教育)的倾向。除非统治阶层利益面临重大挑战,一般都不愿放弃。而印度
亦是80年代中面对重要盟友苏联国策重大转变,才开始认真加大基础教育投资。
毛泽东当年要透过文革打倒当权派的其中主要原因,亦是要对付官僚系统维持自身
阶层私利的“惯性”。而部分成功西方国家,则采取定期更换政治领导的方法,确保官
僚系统不断受不同政治领导的督促、监控。
历史资料显示,大跃进后中国官僚系统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1962年小学入学率
大幅降低至56.1%(在校生7157万),而普通高中招生更只有43万人,占同龄人口约2%(表
四),而大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比重却从1951年的0.3%大升至1961及1962年的1.1% (新中
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p101)。当时大学生都是解放前入读小学,自然绝大部分来自
解放前的上层(识字的20%)家庭。在国家仍文盲充斥时扩张大学教育,不先完成普及基
础教育,并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 似乎显示当时官僚阶层 (他们主要住在城市) 确
是开始显示上述“惯性”。有意或无意地,为自身所属阶级谋取私利。为所属阶级子女
谋取最佳教育机会,以持续自身阶层在上层社会的地位。
有些作者认为当时低小学入学率,极少人能入读高中的教育政策符合当时国力。但
基础小学教育、扫盲根本无需太大经费。新中国成立前对一般人民来说,读书识字花费
巨大是因为识字率只有20%,老师自然值钱,若识字率提高,小学老师供应充足,基础
教育无理由再是花费巨大的项目。
十九世纪初期普鲁士、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实施全民教育并非基于任何工业社会基
础。很明显,是先有全民教育,才有工业社会国力,决非先有国力,才有全民教育。基
础教育发展关键其实只在于政治领导推行政策的决心和能力,而非经济实力。毛泽东当
时就有这样的决心及能力。
但实施全民教育,是否就要打倒当时的当权派及整个官僚系统?这实在是不容易简
单回答。但从毛大跃进后退居二线,小学入学率急剧下降看来,普及教育政策确在当时
遇到很大抵制。而教育改革亦真的是近年众多西方国家的尖锐内政问题。原因是涉及太
多不同利益集团,又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有切身关系。而历史显示,许多重要的“民权
”及“教育权利”都是在统治阶层面对重大挑战时才爭取得到的。例如:1806年普鲁士
对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为追上英法工业革命进程,1807年便改革农奴制,1825年开始实
施初等义务教育。
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割让香港,十年后美国“贝利将军”以战舰威逼日本开
放通商。日本统治阶层眼见从前学习榜样中国没法抵抗列强,为求自保便于1868年开始
明治维新,1872年取消旧的等级身份制,实行士农工商平等,并开始推行四年制初小义
务教育。
1918年,美国妇女终于争取到早在百多年前独立时宪法已列明的选举权,而背景则
是一次大战中美国需要妇女积极参加工厂工作,支援战争后勤。
1986年印度面对最大盟友苏联国策重大转变,出口市场不保,统治精英阶层生存面
临危机,开始尝试努力加强全民教育。
毛泽东大增基础、中学教育,但又为何要破坏当时的大学教育?大学停招四年,然
后办大学侧重内陆,全国文革十年又只招收约一百万的“工农兵”子弟,其学业水准平
均比停办前的学生差许多,这到底意义何在?动员一千六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办一些和高技术、工业化生产毫不相干的事情,白白浪费这些精英的十年。在中国急需
高等人才建设国家的时候,毛这样做是否老昏了?
作者推测毛是希望达成以下目的:
1. 文革高潮1966、67年,为新中国成立第17、18年,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在刚解放
前出生的。以1963年普通高中入学率只有2%,1952-1955年小学入学率不超过55%看来,
可相信大部分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在民国期间中上层社会的一群(那时只有20%识字率),
或是解放后官僚系统、统治阶层的中坚分子。其实这两阶层在当时存在一定的重叠性。
解放时只有很少人能中学毕业,1931年总共只有一万,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解
放前数年,毛泽东及其同僚统治能影响的地区仍只占中国极少人口。新中国成立后大大
提升小学入学率至49%的1952年,低下层才开始获得接受教育机会。但在1967年他们才
20岁,根本无可能进入官僚系统,枉论成为统治阶层精英。
透过上山下乡,令那些来自上层家庭社会的知识分子接触占当时中国人口80%的农
民,了解中国实情,实质转变这些出身上层家庭年青人的出身背景;当时上山下乡的知
青、老三届刚从中学毕业,文革十年正值他们的结婚年龄。而据“中国知青史”研究,
知青与农民结婚是主导婚姻。这样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与当时农村社
会低下层的阶级阻隔。增加了低下层向上移动的阶层流动性。
2. 大学停招四年,可以说是透过残酷地剥夺或延迟了当时上层社会、知识分子阶
层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令他们将来难以或延迟了进入官僚体系。1970年再招生,
是确保当时进大学的都是解放后出生,而1958年后入读小学(即入学率由1957年61.7%大
升至80.3%后)的学生,再加上收生成份主要考虑工农兵,便确保大学生大量来自普通人
民群众。68、69年后,即64年大增小学入学率至80%后的4年,更大增普通初、高中学额
。在此数项措施影响下,大学生便完全扭转文革前来自上层家庭的倾向。
由于任何国家的统治官僚阶层其实来源自大学毕业生,文革十年只招一百万来自工
农兵中下家庭的学生,便使在毛去世后,招收、提拔年青干部的过程中,低下阶层农村
子弟能与上层知识分子、城市人口在较接近的基础上竞争。
十年知识分子断层,在另一方面看,是五十年权力大转换。虽然这十年内入学的大
学生专业水平平均较低,但出身背景较接近基层群众,确保占中国80%的农村人口利益
将来不被严重忽视。纵使邓小平复出, 全面掌权后于1978年恢复以考试收取大学生,
放弃毛晚年主要讲求阶级成份、政治思想。但因当时招收的大学生都是1960年后出生,
在毛晚年大力推动普及基础教育下长大的一代,而文革的当权派在邓小平复出后被打倒
,文革期产生了特权分子阶层(农村干部)子女,都无法再以特权入读大学。所以中国过
去数千年间官僚精英绝大部分来自上层社会(识字的20%及其后代)的倾向便被历史性地
划上句号。
近年“太子党”问题只出现在商界。前高干子弟极少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九十年代
,十四大时人们担心的“高干子弟”大量进入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亦未
出现。中国领导层十六大后变得“平民化”,重要领导人均有平民经历背景。许多在文
革期间都在较穷省份或从事基层工作。在政策上便反映出关注基层市民、农民的倾向。
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大部分曾任候补委员。 比较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
名单,发现中央委员内女性占2.5%,但候补委员内却大幅增加5.6倍,至14%。少数民族
亦提高近2倍,候补委员内均有曾上山下乡或出身基层的背景。亦显示未来领导层仍不
会忽视农民、社会低下层及弱势群体的利益。
以上一切其实都因为三十年前毛泽东急剧推行普及教育政策,并打断了当时上层社
会垄断高等教育的趋势。
毛其实是透过翻天复地改革当时教育体制,全力发展普及基础教育,破坏当时的专
业大学教育,(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1963年前普通教育开支约占教育
总开支45%,1963年后大幅提升至1969年的95.4%。1976年毛去世时为67.1%)。为推行现
代化所必先实施的全民普及教育铺平道路,并以当时国家发展,中国罕有的知识分子(
亦即当时的上层阶级)的幸福及前途为代价,完全扭转中国长远的权力天平,避免中国
走“印度之路”。
虽然华国锋是毛指定接班人,但邓小平的确是毛心目中的重要继承人。华国锋是在
毛去世前九个月才被推上中央最高权力核心,之前只担任副总理、公安部长,毛未给华
国锋在重大的外交、内政或军事方面长时间锻炼的机会。反之,坚持反对毛极左路线的
邓小平是在毛首肯下于去世前三年复出,复出后又参与重要的外交及内政最高决策,代
周恩来处理日常政务,并担任副军委主席、总参谋长这些极重要的军队职务。文革时期
中共中央委员会内军方代表数目急剧增多,依靠军队支持(或不反对)而发动文革的毛有
句名言“枪杆子,出政权”,似乎毛为准备把权力移交给邓小平做的工作比对为华国锋
准备做得多许多。
邓小平1978年全面掌权后,虽然在内政上几乎完全改变毛晚年的极左路线,但在普
及小学教育上未作改变,小学入学率只从1976年的96%微降至1980年的93%(原因可能是
实施农业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部分人让子女种地而不上学所致)。1978年
改革开放后,普通初中及高中招生数虽然大幅度从1977年高峰2367万及993万下降至
1984年的1302万及262万,并在整个80年代维持在此水平。但仍比文革前夕1965年的300
万及46万大幅提高4至5倍。明显,邓小平仍继续了毛泽东的普及基础教育政策。
中国经历文革十年“疯狂、混乱、倒退”,但文革结束后普通中学教育仍可维持比
文革前高4、5倍速度发展,证明批评毛在基础教育政策上过于激进,不符合当时中国发
展、国力的言论根本无法成立。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在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剧变,面对比80年代不友善的国际
环境下,仍能顺利在90年代推行开放改革,全面踏入商品市场经济,人均GDP超过印度
。 是因为1964年后便一直贯彻的普及教育政策,为二、三十年后开始出现的现代化市
场经济工业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石。中印同时在7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自由化政策,中国成
功而印度失败,原因就在于1964年开始的全面普及教育为1978年开放改革及时地提供必
须的、具有基本文化基础的年青劳动力。
在未推行普及基础教育,国家文盲充斥下推行开放改革,不单只无法令中国顺利全
面演变成商品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更可能把国家推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国时期
,忽视基础教育,小学入学率低至20%,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这便是民国政府
在当时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一生醉心“矛盾”,相信“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理性、有序、发展的中
国所必须具备的全民普及教育基础及平民阶层子女大量涌入官僚系统就在疯狂、混乱、
停滞的文革中诞生、固定下来。
比对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起步条件接近,
但今日社会状况、前景,尤其是中下层处境便大不相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以流血革命
换来解放,诞生了一个和旧上层社会毫无关连的统治核心,能带领国家真正走向独立强
国之路的政策得以落实,旧统治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集团无法左右;另一方面,因为在
毛晚年,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为毛泽东心中理想的中国不明不白地付出了灾难性的代价
。对他们来说,文革完全是无妄之灾。毕竟人总是人,官僚精英阶层在位日久,自然有
维持自身利益的惯性。但偏遇到熟读历史的毛泽东,四弟妹及妻子杨开慧,全为革命牺
牲,儿子朝鲜战争中为国捐躯。故为着达成心中的理想便视整个统治阶层,身边共事多
年的同袍为革命工具,视他们的灾难如无物,听来十分冷酷。
毛泽东认为需要切换整个官僚阶层来实现心中社会主义中国目标,便毫不留情,看
来一点都不念旧。但想想长征时红军从八万多人到后来剩下数千,中国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朝鲜战争的数百万士兵捐躯,都来源自农村。毛其实并没有忘记,并无背弃以鲜
血为中国争取到独立自主、打下社会主义江山的农民子弟兵。
表一: 中国适龄儿童入学率简表
年限 入学率(%)
1952 49.2
1953 50.3
1954 51.5
1955 53.8
1956 62.6
1957 61.7
1958 80.3
1959 79.3
1960 76.4
1961 63.4
1962 56.1
1963 57.0
1964 71.1
1965 84.7
1974 93.0
1975 95.0
1976 96.0
1977 95.5
1978 94.0
1979 93.0
1980 93.0
来源: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p324. 刘英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表二
高等教育学生人数比较(万人)
1947; 1949; 1965;
印度 26.6; 无数据; 152.8;
中国 无数据; 11.7; 67.9;
来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表三: 小学未入学率(占同龄人口的%)
年限 印度 中国
1951 71.5 50.8
1961 59.9 36.6
1973 37.8 7.0
1978 42.1 6.0
1992 8.18(1986年印度公布“国家教育政策”,尝试推行普及教育)
印度:6-14岁未入学(毛入学率)比例
中国:小学适龄未入学率
来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表四: 中国普通中学招生统计表 招生数(万人)
年限 初中; 高中
1949 34.1; 7.1
1950 50.1; 10.8
1951 80.6; 9.1
1952 124.2; 14.1
1953 81.8; 16.1
1954 123.6; 19.5
1955 128.2; 22.1
1956 196.9; 37.4
1957 217.0; 32.3
1958 378.3; 56.2
1959 318.3; 65.6
1960 364.8; 67.8
1961 221.8; 44.7
1962 238.3; 41.7
1963 263.5; 43.4
1964 286.6; 43.8
1965 299.8; 45.9
1966 272.7; 20.7
1967 198.3; 13.6
1968 648.5; 63.0
1969 1023.4; 103.6
1970 1176.3; 239.0
1971 1234.9; 321.3
1972 1247.1; 479.0
1973 1139.0; 452.0
1974 1345.1; 541.1
1975 1810.5; 633.1
1976 2344.3; 861.1
1977 2367.7; 993.1
1978 2006.0; 692.9
1979 1727.8; 614.1
1980 1550.9; 383.4
1981 1412.7; 327.8
1982 1363.1; 279.3
1983 1317.1; 259.8
1984 1302.5; 262.3
1985 1349.4; 257.5
1986 1386.6; 257.3
1987 1394.3; 255.2
1988 1340.4; 244.3
1989 1309.3; 242.1
1990 1369.9; 249.8
来源: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 p337,338
这是今天买买提的新闻:
中国文科生的困境:就业没"钱途"出国也没"前途"
“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排队去学校就业中心给三方协议盖章,排在我前面的那些经济类
专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都签了不错的单位,有去银行的,有去国企的,只有我们签的
是人才市场。”现在就读于某文科类院校的研究生张昊天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从某地
方高校文科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据他所言,“班里能有份正经工作的,是
少数,大部分被迫去考研,或者出国,要么就是‘家里蹲’。”Mitbbs.com
根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
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本科
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为329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为2621元。据记者调
查,除就业困难、收入较低外,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即便考研和出国,也通常是陷入出路
之困。Mitbbs.com
考研的两难Mitbbs.com
“我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只要是招文科类的岗位,基本上对学历要求较高,一般都要求
研究生,而且应聘人数还非常多。但理工类、经济类的岗位,门槛大多只要本科学历。
”张昊天说,“这样的现状,逼着我们不得不考研。”Mitbbs.com
“体制内单位招考,越是文科类的岗位,越对是否为党员、是否是研究生有硬性要求,
而这些门槛对我们这些文科专业本科生来说,难以符合条件。”一名市属高校文科专业
本科毕业生告诉记者,他在之前的公务员考试“大战”中落败,“其实我的考分并不低
,但是,我考的那个岗位,因为是招文科类专业的,报名人太多了……”Mitbbs.com
不少文科类本科毕业生选择用读研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加分,但事实上,文科生考研相
对理科生困难许多,因为如果想跨专业考研,读就业好的专业,需要参加数学统考。而
文科生在大学四年,数学最多只上过基础课。“就学了导数之类的高三理科课程。”张
昊天说,“除了自学数学,还要另外自学理工类专业课,跨专业考研成了‘不可能完成
’的事情。”Mitbbs.com
“考外专业是考试难,考本专业是就业难,可是不考就找不到工作,你说让我怎么办?
”第一年跨专业考研失败后,张昊天把人事关系放在了人才中心,自己找了家保险公司
当业务员,“是个初中生都能干的活儿。”第二年,他为了确保能考上,选择考本专业
研究生。在他看来,“文科生读研就是把就业危机向后推迟两年,两年之后,一样面临
就业困难和不可避免的低薪。想想也能理解,我们能干的活儿,是个人都能干,没有一
技之长。”总结了一些学长的经验后,张昊天对自己的择业之路并不乐观,“大不了,
我还是去卖保险,但想一想,自己读这个研究生也是白读。”Mitbbs.com
“我们这些‘文科男’聚在一起时常开玩笑说,现在大学里流传着新‘三不孝’:学文
读研没女友,我们‘文科男’三个全占。”张昊天解释说,“‘学文’‘读研’就不用
说了,女孩子们都知道,‘文科男’以后收入较低,没人愿意和我们好。”Mitbbs.com
留与回的纠结Mitbbs.com
为了改变现状,部分文科毕业生选择了出国,但出国后却发现,依旧难以改变出路困境
。Mitbbs.com
本科学教育学的李欣申请出国时发现,有的院校不接纳留学生转专业,如果想转专业,
需要重读两年的“第二本科”,有的院校以“本科阶段缺少数学成绩”为由不愿意录取
文科生,即便一些接纳留学生较多的移民国家,在就业和移民政策上,也多向理工科毕
业生倾斜。Mitbbs.com
“对于那些学采矿、森林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很好找工作,学计算机的也
可以,而且很快就能留下。但是文科类岗位在当地都饱和了,而且文科是用语言工作,
你的语言怎么可能竞争得过母语是英语(论坛)的当地人呢?”她说,“文科生即使在海
外能转专业,也很难转到理工类,因为你没有数理化的基础,在本科期间也没有这类的
成绩和实践证明。”Mitbbs.com
虽然难以找到工作,但李欣暂时没有回来的想法,打算继续“耗下去”。“因为即便回
来,教育学也很难找到工作,国内有那么多师范类的毕业生呢。”Mitbbs.com
相对于李欣的“耗下去”,从某西欧国家回国的周月,状况也不太好。他本科毕业于一
所普通院校的法学专业,出国读研两年后因找不到工作回国。Mitbbs.com
周月的家位于北京北四环附近,卧室书柜上放着几本读研时从学校书摊上“淘”来的原
装书,这也是他留学 之旅烙下的仅有痕迹。“这些书是国内没有的,为了带回来,怕
行李超重,我还扔掉了不少东西。”但这些书都是社会学的,与法学并不关联。原来,
周月原本喜欢社会学,但留学中介告诉他,学社会学难有对口工作,不如继续读法学实
用。“如果当初学了社会学,也许就真的什么工作都找不到了,法学毕竟还算实用点。
”他有些庆幸自己的选择。Mitbbs.com
之所以出国,是因周月在本科毕业时,发现法学专业就业太困难了,“不知为什么,学
金融、经济的本科生很容易就进银行了,学理工科也很容易进企业,但对于学法律的,
单位招聘时大多都要研究生。”而选择去西欧的原因只有一个:费用比去北美便宜。周
月的父母都已经退休,收入不高。老两口决定拿退休前攒下的积蓄供儿子出去“搏一把
”,没想到最终依旧于事无补。Mitbbs.com
学成回国后,周月发现很多法学专业的对口单位,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对持有海外文凭
的应聘者有所限制,使得他在择业时碰壁连连。更令他沮丧的是,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
存在诸多差异,很多在海外所学的法学知识,回国后用处有限。Mitbbs.com
如今,周月不得不重新捡起大学本科时的课本,准备下一轮的司法考试,但是却对能否
通过考试没有信心。“毕竟当年很多东西都忘了。等过了司法考试,再看看有没有别的
机会吧。原本我还盘算着能不能进体制内单位或者大公司的法律部,现在想,只要有份
工作就行。”Mitbbs.com
“花了几十万出去,最后回来却没有工作,当初这几十万要是存银行,利息都够他基本
生活了。”周月的妈妈懊悔地说,“错就错在不该让他学文科。和他一起走的,学理工
科、经济类的,都留在当地找到工作了。”Mitbbs.com
就业难的根源Mitbbs.com
“文科生没有自己的专业,大学读的所谓专业,其实都是理论知识,专业大多也不是‘
不可替代’的,以后在公司的发展也有局限,无法从事其他类别的岗位。加上有的文科
生有些轻狂,眼高手低,所以我们不愿意要文科生,也不可能给他们开出较高薪水。”
在一家从事机械进出口业务的公司负责人事方面工作的纪先生告诉记者。Mitbbs.com
“我不能和你说,到底每个专业的就业率是多少,因为很难统计出来。但我能告诉你,
文科类院系,比如外语专业、法律专业、新闻专业学生的三方协议,由学校代办至人才
公司签订的比例最高。”一名市属高校的教师向记者透露。她表示,“三方协议由学校
代办与人才公司签订”,虽然并不能完全确定该生未能成功就业,但可以确定该生所找
到的工作单位。而无法与其签订三方协议,无法接受档案,“起码可以说,这几个专业
的就业‘质量’是全校最低的。”Mitbbs.com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高校文科类专业目前扩招严重,许多学院为了升格成大学,疯狂增
设文科专业。“如果增设理工科专业,还需要大量资金建实验室,购置器材,花钱引进
专业课教师。但增设文科专业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不用实验室,教室是现成的,老师可
以从基础课老师调过来。”而这样的扩招模式,也导致文科专业教学陷入理论化和空壳
化的局面,与实践脱节。Mitbbs.com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时,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理工类(理科、工科、农业
、医学)本科毕业生393442人,文科类(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历史)本科毕业生
144807人。而2010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为1293114人,是2002年的3.
28倍,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51918人,是2002年的5.19倍。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
类,毕业生总数在2010年为487520人,是2002年77710人的6.27倍,增速远远超过理工
类。就业最为困难的文科专业,却恰恰是学生增长幅度最高的专业。Mitbbs.com
文科类专业学生数量飞速增加,而就业市场却难以消化。相关专家建议,应当对新增文
科类专业加强审核力度,同时减少文科类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因为很多文科类专业
和工作,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从事。Mitbbs.
com
m*****5
发帖数: 23482
2
找不到工作的文科生迟早会变成JJWW的公知吧
破烂的文科教育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十)沧海桑田 D.立国根本 来源: 唵啊吽中国普及教育的过程(数据)
(十)沧海桑田 D.立国根本为毛时代张目并不是说要回到过去
一个中产绝望的呐喊,一套房决定我的社会阶层部分大陆人对2、3亿文盲的看法。
为什么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里,学生充满愤懑和焦虑?zt上山下乡维基上是这么说的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转载)印度电影 3 idiots 跟中国现况是否也类似?
转载: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香港应该提高教育水平
毛泽东时代是城乡教育鸿沟最小的年代说民国识字率不到1%是耍流氓、造谣
邓改春天10年后,为啥老九还是老九各省高考机会排名1977年以来各省录取分数线之变化[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教育话题: 阶层话题: 印度话题: 入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