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i 发帖数: 8144 | 1 读完之后 是不是觉得自己就是国家领导人了?
我看还不如本版的那位农业专家有水平
何开荫: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给我们的启示
[ 作者:何开荫 樊美珍 杨振斌 余恕诚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点击数:75
时间:2012-1-27 录入:zgxcfx ]
——新农村建设调查系列报告之三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典型示范,更要认真总结。典型示范给我们的启
示是:一、务农也能奔小康。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一起抓。三、科学周密的全面
规划是前提。四、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关键。五、乡镇村级机构改革是体制保障。六
、“农科教结合”是必由之路。七、改革农村科技体制,培育民间服务组织。八、培育
一代新农民是根本任务。九、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6种倾向。
一、务农也能奔小康
农业生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三个子系统:一是生态农业,即农、林、
牧、副、渔;二是农业科技系统,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三是农业经济系
统,包括科学管理、农副产品加工、成品销售等子系统,也就是农业的第二、三产业。
我们通常一提发展第二、三产业,马上就想到机械、电子、化工等工业项目,孰不知那
是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农业生产本身还拥有自己的第二、三产业。一位加工专家曾作
过测算,一亩地的红芋或玉米产值不过1500元,若进行系列加工制造成赖氨酸或维生素
丙,一系列加工增值可达原产值的40倍,即每亩地原料加工产值可达6万元之多,去掉
成本,每亩净收入可达万元,改革开放初期曾大力号召“围绕农业办加工业,办好加工
业促农业”。邓小平曾说过,农村改革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出乎意外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可惜这一正确措施后来被丢掉了,招致乡镇企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
当然,增值40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仅以农民都可以搞的小白酒作坊为例,用粮食
配制白酒炼酒精,可增值10倍,亩产值达1.5万元。有人会说,造那么多白酒给谁喝?
可我要说:给汽车喝。安徽等省已试用汽油加10%酒精,效果不错,很快就会推广到全
国,酒精的需求量该有多大?!上述例证是以最便宜的粮食来说的,若种植附加值高的
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或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其增值空间比粮食大得多。所以说在现有
条件下,务农也能达小康。中央大力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符合科学的正确途径。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一起抓
1、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前两项都是要求提高生产力水平,把生产力放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活宽裕就是
达小康。小康的第一条硬指标就是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目前的人均年收入连
4000元也没达到,差距太大了。所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纯收入是最为重要也最为艰巨的
任务。有些基层干部一提建设新农村就忙着并大村,盖新房;强迫农民拆旧建新的做法
是错误的。本来农民的旧房还能住,手里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发展,如今你强迫他
盖新房子,甚至举债,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房子盖得再好也是个空壳村,农民住在新
房子里受穷,这与建设新农村的初衷岂不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2、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
早在1991年4月,我们向中央建议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时就列举出农村存在的15项基本矛
盾,要求以农村税费改革为突破口,继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并简略地提出15项相
应的改革措施。现在,农村税费改革已胜利成功,国务院于今年9月初召开了全国农村
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自部署,启动农村第三步改革,即农村综合改革,5
年完成改革任务。
我们理解,农村综合改革是指当前必须立即进行的改革,并非综合改革的全部内容。综
合改革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除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外,
还包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农民微观经
济主体创新的改革,解决农民发展资金困难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农产品价格与价
值相背离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农村科技体制改
革,解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的科教文卫体制改革,解决城乡、工农差别大
的城乡统筹体制改革,还包括最根本最重要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大市场与行政区域隔离
的矛盾,而最为艰巨的任务则是培育一代新农民,是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综合改
革最大的难度和风险在于触及了政府体制改革敏感地带。这一次综合改革的意义远比大
包干和税费改革的意义要重大得多,深远得多,也复杂得多,艰难得多。在制订方案时
要巧妙地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揉合到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去,要做到新农
村建成之日,也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包括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之时。因此,新农村建设
要进行体制、机制、科技、管理、服务、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建立起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配套、有机联动的运行机制。这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动力支撑,正如温总理指示的那样:“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三、科学周密的全面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长远大
计,决不能一哄而上,随心所欲地“翻烙饼”,乱折腾。应在事前经过充分调研,与群
众协商一致,精心作好科学的全面规划。
1、村庄规划 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必须符合农民的心愿,方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根据我们的调查,皖南皖西山区比较适合“自然村落式”或“田园农庄式”,一般都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决不一味地追求大,不搞并大村。即使从长远地看,在欧美发达
国家的农村也多为农场庄园式,这才是农村的特色。在淮北平原地区则多为“农村社区
式”,村庄较大,在公路附近的村庄则主动选择“跨路集市式”,沿公路两侧建成一个
小集镇,寻求商业等第三产业的收入。城市郊区农民则选择“城镇集中式”,建设小城
镇,作为大中城市的延伸或卫星城镇,以便于全面发展第一、二、三产业。
2、生态农业规划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努力延长食物链、生态链,在综合
配套发展的基础上,精心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在当地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发展
经济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民主要是在土地上作文章,做好
生态农业规划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农村产业规划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民单靠一亩三分地是富不起来
的,必须努力延长加工链,让农副产品多次加工增值是生财之道,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第
二、三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4、建筑设计规划 房舍的设计建筑要本着朴素、美观、大方、坚固、实用、节约的原
则,与周围环境协调,又有特色的别致风格。肥西小井庄采用改良的徽派建筑风格,相
当漂亮。套房面积至少100m2,上下两层,面积大小由各户自己选定,统一建筑,居民
都满意。
5、环境保护规划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水、电等基础设施建筑,垃圾场的
位置及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提倡堆肥发酵,既卫生又能得到腐熟的有机肥。家家通水泥
路,户户有绿化带。搞好太阳能和沼气利用,做到整个生产过程无废物,作物桔秆都还
田,利用一切隙地种牧草,发展庭院经济,门前屋后植树种花,美化环境。
6、科教文卫规划 小学校、卫生所、图书室、活动室、广播电视、公共卫生、消防等
都要精心安排。乡规民约的制订,五好家庭的评选,文艺活动,政策宣传,业余文化学
习和技术培训都要统筹安排,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城市文明,而居住环境则比城市优
越得多,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田园农庄,花果之乡。
四、确立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是关键措施
千家万户分散的个体小农是进不了市场经济的大市场的。他们那少量的产品只能进入集
市贸易,本质上仍属于物物交换的性质。市场经济是法人经济,只有企业家才有竞争的
实力和资格,产品要成批量,上规模,质量高。个体农民只是自然人,商品量太小,质
量也难以达到要求。商品生产必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这就要求把农民组织
起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规模生产。农业产业化的提法不全面,没有主体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农业企业化。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了农业企业,自己就会
努力延伸生态链和加工链,自觉主动地走上产业化综合经营的道路。如何把家庭经营引
上企业化的道路,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能动摇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本
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以土
地入股,实行股份合作,仍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劳作,村里统一经营,把村委会革新为纯
粹的集体经济组织,走“村企合一”的道路是比较可行的。黄山市山岔村就是村企合一
,肥西县小井庄正在往这条路上走。当然,可行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全国农村都
能企业化,任务艰巨,难度很大,而这条路又非走不可。中国农村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缺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绝大多数农民都被挡在市场经济的
高门槛之外了。我们认为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头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五、乡镇村级机构改革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首先要把乡镇政府的职能界定清楚,内部机构设置才能合理,才能做到“精干高效”,
才能真正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才能搞好公共产品的供给,帮助村委会变
革为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村企合一”。现在的问题是乡镇机构究竟应该怎么改?税费
改革以来,乡镇机构已进行三次改革,全国农村面临的难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
来”,这两大难题迄今未能很好的解决。经过深入调查,我们拟订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已于8月份上报中央,供领导决策参考。
六、“农科教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科教结合是安徽继大包干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她的核心内容是“引科技之水,
经教育的渠道,灌溉农业的大田”,把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以讲师团的形式,利用教育
的平台,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专业技术,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卓著。1992年
2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发11号”文件,向全国推广“农科教结合”。各省市都成立
了专职的农科教办公室,有编制,有经费,工作进展良好。安徽省是成功的典范,农科
教领导小组包括24个厅局的主要负责人,各涉农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农科教结合工作被停掉了。从1999年以来未开展工作,但机构人
员都还保留着。现在的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男女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农村的为“
386199”部队,尤其需要外力的扶持和帮助。我们认为农科教结合是建设新农村最好的
载体和形式。暂且不谈它的诸多优越性,单凭所有支农资金都通过农科教的一条渠道集
中使用,就具有巨大的作用。国家预算内支农资金一年近4000亿元,数额可观,通过二
十多个职能部门分散下达,“跑冒滴漏”不少,如通过农科教这个渠道研究协商,好钢
都能用在刀刃上,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七、改革农村科技体制,培育民间服务组织
在历次乡镇机构改革中,70%的农技站被精简掉了。这个做法是不妥当的。农技干部是
农业科技的载体,裁减农技人员就等于不要先进的生产力。但农技站本身也确实存在问
题,一会儿划归条条管,乡镇反映看着管不着,用不上;一会儿划归块块管,农业局反
映不能专做技术工作,人员多被拉差打杂了。一个乡镇三、四个技术干部,面对千家万
户的农民,也确实难于开展工作。我们认为,乡镇所有涉农站所,应组建成独立的科技
服务公司,既不归条条管,也不归块块管,应发展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现代科技企业。天
长市平安镇农技站只有3个技术人员,他们与当地康盈米业集团联系,帮助米厂树优质
大米品牌,打进上海、南京超市,条件是每提供一斤优质稻谷,米厂补贴一厘钱,2005
年共提供两亿斤优质稻谷,得到20万元补贴。另一方面,农技站把全镇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生产优质杂交稻,由农技站统一供稻种,统一供应肥料、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
微利经营,每吨尿素只赚5元钱,比市场价格低得多,农技站共获利30万元。农民因得
到系列的技术服务,每斤优质稻谷比市价高4-6分钱,每亩地因节约成本和增产共增加
收入100元。农技站的优质稻米基地越建越大,不但跨乡镇,而且已跨入江苏省盱眙县
马坝镇。3个人忙不过来,从本镇聘用14名青年人,全年净收入50万元,除去人员工资
和活动经费,净节余25万元。农技人员积累了资金,发展其他产业的空间就大了。这是
每个农技站都能做到的事。另外,每个县甚至乡镇都要选育自己本地的良种,全县农技
干部单凭繁育良种的收入就足够养活自己,农民还可不受假冒伪劣种子等生产资料的危
害而获得增产增收。同样,从机关精简下来的干部都派到村里去为农民发展生产开展无
偿的服务,也是广受农民欢迎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培育专业协会、行业协会一类的民
间服务组织,为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让广大农民受益,加速发展农村经济。
八、培育一代新农民是最根本的长期任务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育一代具有中专以上水平的新农民,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所
以温总理要求立即进行基层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不但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还要大
力发展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和大专院校,培育高素质的新农民。当前在农民素质普
遍不高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做好农科教结合的工作,组建庞大的讲师团深入村、组办业
余夜校和技术培训班,加大外力的帮扶力度,向农民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科
技文化水平。
九、建设新农村应注意的6种倾向
1、一般说应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如无特殊需要,切莫轻易地并大村,以免劳民伤财;
2、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形象工程的花架子;
3、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办一切事都要农民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民主管理,不要
长官意志强加于农民群众;
4、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定要在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作文章
,引导农民走企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共同致富;
5、乡镇精简下来的干部带薪派到村里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下列原则:引导不领导,献
策不决策,参与不干预,决不允许凌驾于村委会之上指手划脚,不许在农民家里吃喝,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地搞好无偿服务;
6、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成股份合作的农业企业,应选择农民最为关心的具有切身利
益的问题为突破口。肥西县小井庄以农民最缺的资金为切入点,每户农民出3000元互助
合作,所以选管理人员时特别慎重,一户一票,每户当家人都是股东,对贷款和村里一
切事务都有权监督管理,很自然地贯彻落实了村民自治。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
改革为动力,以财政二次分配投入为支撑,以乡镇村级机构体制改革为保障,以基层干
部牵头服务为前提,以农科教结合为抓手,以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科技等全方位
制度创新为条件的一项伟大事业,是广大农村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中心任务。我们应全身
心地投入,帮助九亿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