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zt 明清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政策
相关主题
伊斯兰经济思想特点及其基本精神邓小平的稿费比毛更多
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_剑桥中国晚清史薄小莹,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已退休
您会因它而改变吗? (转载)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跳楼身亡
梁启超:西方想征服谁就先抹黑污名化谁在互联网上搞。就是粤语与非粤语大hunzhan
傅国涌:发现林昭的死刑判决书越来越多的华裔女子与异族郎君结连理
伊朗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比较一下民主与非民主社会地震的后果?
胡锦涛与两岸青年互动 学“电音三太子”6年前旧文: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农业及农民的危害
兩岸統一好退休 退休領的人民幣 老兵領的八百塊 教授領的社保中美城镇的区别:商业区与非商业区的区别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伊斯兰教话题: 穆斯林话题: 统治者话题: 清朝话题: 政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a
发帖数: 32122
1
明清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政策
明清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没有什么一贯的、稳定的政策,完全根据其统治的需
要而定,时而利用,时而限制,时而打击。元末明初的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
穆斯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军中的著名将领,他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
战,出生人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因此,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对穆斯林给予一些优惠政
策,如对甘肃部分穆斯林免税,把西北部分穆斯林迁到较富庶的华北、江南一带,吸收
个别上层人物到朝廷任职,派郑和(1371~1435年)七下西洋。明统治者试图利用伊斯兰
教为其统治服务,希望伊斯兰教能按其意图去“导引善类”、“敬天事上”、“益效忠
诚”。为此,明太祖曾作出姿态御书百字,言不由衷地赞美穆罕默德,赞美伊斯兰教,
称为“百字赞”。“百字赞”说:“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自西域,授圣
天经,三十部册,曾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祜,
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露天
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转引自刘智《天方典礼》
卷一)。”同时,于西京、南京及云南、福建、广东等地敕修清真寺,以笼络人心,让
穆斯林对其“德政”感恩戴德,并加倍为其效力。另一方面(这方面最能代表其本意),
则从文化本位主义和民族本位主义出发,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对异族(包括穆斯林)多有
戒备、防范和限制,强迫穆斯林同化于汉族。1372年(洪武五年),朱元璋这位用华丽的
言辞赞美过伊斯兰教的皇帝下诏明令色目人(主要指穆斯林)与蒙古人“不许本类自相嫁
娶”(《明律》卷六),而强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然而,这一强制同化的政策却
适得其反,穆斯林由于坚持与非穆斯林通婚时让对方改信伊斯兰教,反而使穆斯林的人
口增加,力量壮大。
清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政策是以打击为主,安抚为副。清朝前期以安抚为主
,伴以限制;后期则主要是打击。从1644年清朝建立到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历经顺
治、康熙、雍正三世及乾隆前期,即所谓“康乾盛世”时期,在这100多年里,国家得
到了统一,边疆得到了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清廷在这一时期的宗教政策可以概
括为“钦崇佛教、总持道法”、“崇儒重道”、“儒释道三教并垂”(李兴华:《清政
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载《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版,第1~2页))。伊斯兰教不在尊崇的宗教之列,但也没有同意有些人把伊斯兰教作
为同白莲、无为、大成、混元一样“夜聚晓散”的旁门左道看待的主张,而加以取缔和
禁止。只是采取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适当加以利用的政策(李兴华:《清政府对
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载《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2页))。清廷为了加强对穆斯林的控制,采取了各种手段,如拉拢利用一些上层
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康熙对曾在广西任总兵的穆斯林官员马雄父子恩宠有加,给予高
官厚禄。对投附于清朝的哈密阿奇木伯克穆罕默提夏和加的儿子额贝都拉授予一等扎萨
克,编人旗队。这就是哈密回王的由来。清廷还利用伊斯兰教推行乡约制度。乡约制度
是主要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区利用穆斯林来约束穆斯林的一种统治制度,始于雍正年间。
首先在河州(今临夏)推行乡约制度,即以每一个乡的乡约(有影响力的人)向清政府具缔
担保不发生违犯清政府禁令的事情,而换取清政府给予的本乡中享有政治特权。乾隆四
十六年,苏四十三起义被镇压后,乡约制度推行到西北各个穆斯林地区,成为清政府的
统治工具。乾隆皇帝曾对伊斯兰教作出关心的姿态,除了其统治需要外,还有一点私人
情结,这就是他为了取悦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1733~1788年,即容妃)
,为她在宝月楼(今中南海新华门)外建立维吾尔族式的街市、清真寺,并亲书《敕建回
人礼拜寺碑记》,专门赏赐她“回子朝衣”和羊肉、鸡、鸭等食品。
然而,清朝统治者无论做出怎样的姿态,在他们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
的鄙视。清朝皇帝在其诏谕中毫不掩饰这种感情,说“此种回教(指伊斯兰教)原一无所
取”,认为穆斯林都是“鄙薄之徒”,称穆斯林宰牛为“居心残忍”,“甘为异类”(
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载《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宁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清朝官员对伊斯兰教不但无知,而且非常仇视,他们把
伊斯兰教说成是不拜天,不拜地,也不拜人也不祀神的“济恶害民”的“左道”,诬指
斋月(教历9月)半夜起床封斋是“夜聚明散,图谋不轨”,强调“左道惑众,律有应斩
”。山东巡抚陈世璃上书朝廷,要求取缔伊斯兰教,拆除清真寺。安徽按察司鲁国华也
奏请皇上拆毁清真寺,禁止用教历(回历),禁止戴白帽,如违犯禁令,从严治罪(《清
代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2页)。而清朝皇帝康熙和雍
正感情上虽然不能接受伊斯兰教,但作为最高统治者,从维护江山的稳定出发,不愿轻
举妄动,贸然行事,没有采纳这些官员的建议。但是轻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观念已在
统治阶层蔓延。统治者把穆斯林看成是“从来叵测”,“犷悍”的“奸民”。在清朝的
法律面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不平等,穆斯林犯罪则“加等科罪”。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生
命价值也不一样,“杀一汉人,十回抵命;杀十回民,一汉抵命”(《清代伊斯兰教论
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如果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起义之前,清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虽
然鄙视但也利用的话;那么在这之后,则是残酷镇压,无情打击。
总之,“正如陈垣所说,清代对伊斯兰教是‘至虐’的,就是在比较宽容的前期,也只
不过是允许其存在而未宣布为非法而已,其地位根本无法与儒、佛、道相比”。(王怀
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页)
w******g
发帖数: 559
2
胡大海怎么变穆斯林了?人家不是信白莲教的吗?拜了白莲圣母还可以拜安拉的呀。
w******g
发帖数: 559
3
估计是中国人到处拜神的习惯被穆斯林拿去脸上贴金了。朱元璋军队以白莲起家,怎么
可能这么多高级将领都是穆斯林?安拉不是说不准拜我以外的神的吗?
想必也是中国人那种丧礼既请道士,又请和尚的宗教随便态度作祟。某些将领赶时髦跑
去清真寺过。至于内心嘛,从来都是那种多拜几个神总归会保佑的想法。
Y*******n
发帖数: 2296
4
绿猪魔教这种邪恶愚昧的肮脏玩意儿,
不要污染中华大地。
所有回缠,不得在华横行。
对绿猪最好的政策就是像满清一样拿大刀砍。
f*******e
发帖数: 2791
5
你找到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这些人是穆斯林的证据了?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明清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政策
: 明清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没有什么一贯的、稳定的政策,完全根据其统治的需
: 要而定,时而利用,时而限制,时而打击。元末明初的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
: 穆斯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军中的著名将领,他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
: 战,出生人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因此,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对穆斯林给予一些优惠政
: 策,如对甘肃部分穆斯林免税,把西北部分穆斯林迁到较富庶的华北、江南一带,吸收
: 个别上层人物到朝廷任职,派郑和(1371~1435年)七下西洋。明统治者试图利用伊斯兰
: 教为其统治服务,希望伊斯兰教能按其意图去“导引善类”、“敬天事上”、“益效忠
: 诚”。为此,明太祖曾作出姿态御书百字,言不由衷地赞美穆罕默德,赞美伊斯兰教,
: 称为“百字赞”。“百字赞”说:“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自西域,授圣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美城镇的区别:商业区与非商业区的区别傅国涌:发现林昭的死刑判决书
处女与非处女在生理方面的重要区别 (转载)伊朗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奥巴马与非裔以色列小姐进餐 被赞健美有魅力胡锦涛与两岸青年互动 学“电音三太子”
上海自贸区如何切断与非自贸区的金融经贸联系?兩岸統一好退休 退休領的人民幣 老兵領的八百塊 教授領的社保
伊斯兰经济思想特点及其基本精神邓小平的稿费比毛更多
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_剑桥中国晚清史薄小莹,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已退休
您会因它而改变吗? (转载)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跳楼身亡
梁启超:西方想征服谁就先抹黑污名化谁在互联网上搞。就是粤语与非粤语大hunzhan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伊斯兰教话题: 穆斯林话题: 统治者话题: 清朝话题: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