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纽约时报90岁前总编:我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
相关主题
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评重庆是延安 zt胡锦涛亲戚?胡锦星:重庆抓住正确道路
重庆成革命新圣地?纽约时报前总编:我看到了延安精神三十节式重机枪1921年由汉阳兵工厂仿造
<<纽约时报》90岁前总编:我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汪洋跑去给毛泽东铜像献花篮了
薄熙来与纽时关系不一般 曾为前总编庆90大寿原来如此~《纽约时报》与薄熙来的关系非同一般(图)
国宝级的她终于感动了中国纽约时报记者被揭底:他是薄熙来势力代言人
周恩来每月工资不过400元 竟现1.2万英镑存款(图)(转帖,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李铁映:媒体不能照搬“阿拉伯之春”等词汇
中国古代鞋子真不分左右脚啊300余“红二代”北京二聚首
乌有之乡:重庆红歌不是白唱的 zz陕西210名新任领导接受封闭培训 带马扎上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托平话题: 重庆话题: 中国话题: 夫妇话题: 采访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a
发帖数: 1769
1
“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
总编辑西默·托平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于2010年12月9日来到了重庆。前一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刚刚离开这里。
“64年前在延安,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在
重庆,我看到这种精神依然在闪光。”西默·托平完成他的重庆采访后感慨道。
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
2010年,90岁的托平身背沉重的相机包,走进重庆市委大院。
大院位于重庆市中心,郁郁葱葱的庭院里一处高坡上,坐落着一幢独立的西式小楼。沿
着一条小径,托平登了105级台阶。坡顶的这座西式小楼,国民政府时期称为“美龄楼
”,是1945年国共谈判旧址,一生较量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这里留下了唯一的合影。
在小楼一层的拐角处,有一间敞开门供人参观的房子———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邓小
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时的办公室。“邓小平的记忆力非常好。1979年,我们
在华盛顿应邀参加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在宴会厅里,邓小平看见我俩,老远就走过来跟
我们握手打招呼。”
“重庆不仅把过去有价值的传统继承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
。”托平在参观了重庆的历史遗址后说。
重庆有连绵成片的山区和库区,被称为中国国情的“缩影”。但年轻的直辖市,让托平
夫妇感到时尚而充满活力,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鲜活瞬间:两江新区建设工地
,机器轰鸣,丘陵低谷平整成一块块平坝,规划出一个个厂区;城市广场,草木葱茏,
市民跳坝坝舞,唱红歌,其乐融融;街角路边,整齐划一的交巡警平台,24小时保障安
全。
托平白天参观采访,晚上他就看资料、读报。他在笔记本里写道:“今后5年,重庆定
了一个很有勇气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要缩
小到2.5:1左右;保证130万留守儿童每天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个鸡蛋,有营养午餐,
还要下更大功夫,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落实好医疗、教育等问题;实现农村养老保
险全覆盖。”
托平感慨地说,“1946年我在延安宝塔山下,看到中央党校的学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
学生们高唱革命歌曲。前天在报纸上,我读到,习近平副主席在重庆调研中,赞扬重庆
党和政府大力培养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目前,重庆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幸福
指数的执政理念,而不是GDP 为导向的执政理念。”几天采访下来,托平说,“我看到
了自己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使市民有幸福感
在重庆,托平夫妇与市委书记薄熙来有过一次会面。
一见到托平夫妇,薄熙来便高兴地说:“你们熟悉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跟你们这样有高
尚情怀的老人交谈,会沾上福气的!”“刚才在这院子里,我们对身体进行测试,爬了
105级台阶呢。”托平夫人笑答。
托平夫妇向薄熙来提问:“我们在重庆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能不能听听您的
想法?”
薄熙来说:“重庆地处西南,山高沟深,基础比较薄弱,要抓好发展首先必须改善民生
,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并不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独创。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党,最早的誓言就是‘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胡锦涛总书记说,‘一定要
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重庆还有14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60多万城镇居民吃低保,一
定要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当车辆在重庆穿梭,托平夫妇看到最多的颜色是“绿”,山坡上,道路旁,楼宇间,到
处是新栽的大树,而且多是银杏、香樟和桂花。在过去2年,这座山水映衬的城市,仿
佛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情。2009年,投入178亿元,完成造林面积798万亩,
一年种出十年树。2010年,以同样的力度推进。重庆正在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生态
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托平夫妇告诉陪伴的人,在他们的采访本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五个重庆’”
。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规划,重庆主城未来将成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千万
的特大型城市,而“五个重庆”的设计,将保证“新重庆”一百年不落后,二三百年后
看更有味道。
重庆正加紧建设“畅通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要提高到3000公里,达到欧洲发达国
家水平;铁路运营里程提高到2300公里,基本实现“8小时出海”;市内轨道交通通车
里程提高到200公里,贯通主城9区,减少拥堵。
薄熙来也给托平夫妇作了“解读”:“五个重庆”都是民生工程,都是为人民服务。“
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
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
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这“五个重庆”是为后代造福,让我们的子孙100年后都受益。
“香樟树能驱蚊子;银杏树能活一两千年,长得又高又直,都是难得的好树种。现在让
我犯愁的是如何让重庆孩子长个儿。最近,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给我支了个招儿———
跳绳,不仅增加韧带弹性,还能帮助长个儿。”薄熙来的幽默话语,让托平夫妇开怀地
笑了起来。
让女儿帮助重庆建设
在重庆,托平夫妇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其中“民心佳园”公租房项目引
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楼宇间是花园绿地,周边规划有轻轨、学校、医院和超市,生活
方便。托平夫妇了解到,重庆在中国率先建设公租房。
托平夫妇还发现,中国中央政府批准重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区———两江新区,拥
有甚至优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正涌入重庆寻找机会。
“我女儿现在担任微软全球财务总裁,我回去要让她来重庆帮助建设两江新区。”托平
向薄熙来表示。
专门来渝过90岁生日
“你问我为什么对我来讲中国这样难舍难分?有三个原因:首先,我在中国遇见了奥瑞
;二是中国是我当记者的起点;三是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我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深的感
情。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我的夫人,专门从纽约飞到重庆来庆祝我90岁的生日。”
西南政法大学近300名学生挤满了图书馆报告厅,过道里也站满了人。托平一路小跑似
的登上了主席台,站在演讲台的麦克风前,一口气讲了近一个小时。在座的学生分享着
他的感悟:“我认为,作为记者最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你的国家效劳。”
在重庆期间,90岁的托平四处观察访谈。“我们家族六代人都在中国生活过。”托平夫
人说,“1891年,我爷爷在湖北襄樊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那个时候,中国的女
子都裹着小脚。我奶奶经常在河边看到被溺死的女婴。而今天,中国学新闻的多半是女
生。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
托平说,“在我看来,重庆的做法正是中国几代领导人所坚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传奇托平:采访延安,准确预言中国解放
托平在美国新闻界享有崇高威望,至今仍是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在西方世界
,托平是少有的能够用“亲历”大跨度比较着中国发展变化的媒体人之一。托平在中国
解放战争期间,曾赴延安,采访过朱德、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他不仅是赴人民解放军
前线阵地采访、报道淮海战役的唯一的西方记者,更是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的西方记者。
我看到新中国即将诞生
1946年11月,作为国际新闻社驻京的首席记者,托平在时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叶剑英
的秘书、新闻处长黄华的安排下,赴延安采访。到延安后,托平被安排住进一个窑洞里
,睡在一张木凳和木板支起来的床上。
“延安跟北平完全不一样,在延安的街头,我看不到一个乞丐。”托平回忆说,“在沿
街的小店铺前,我遇到的都是来自中国各地的热血沸腾的大学生。每到晚上,在星空下
,大概2万多名住在窑洞里的大学生们拎着闪烁的煤油灯,参加政治会议,或是参加晚
会,演唱革命歌曲。”
“我在杨家岭窑洞前的一棵大枣树下,对刘少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托平说,“
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人民解放军,但是,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即将诞生。
我坚信,解放军不久将会解放整个大陆。”
拍摄周恩来登上《时代》
1971年,托平以《纽约时报》副总编辑身份访问中国。托平的夫人奥瑞·朗宁·托平,
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摄影记者。她是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切斯特·朗宁大使
的女儿。
托平夫妇对中国许多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进行过采访。上月在重庆访问
期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送给托平夫妇两尊铜像,分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托平夫人
惊喜地叫出声来。原来周恩来的铜像,正是以她39年前给周总理拍摄的那张照片为原型
创作的。
1971 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晚宴招待朗宁父儿。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经济发
展受阻,国际关系紧张,这些一直烦扰着周总理。而这天的晚上,见到老朋友,周总理
特别放松,心情特别好。总理斜身靠在沙发上,跟朗宁大使回忆他们当年在重庆和南京
的时光,时而两人还开心地笑起来。周总理的英俊神态被奥瑞抓拍到了,她一口气拍了
几十张。后来,这些照片冲印出来,奥瑞拿给周总理看,总理笑了,奥瑞再次抓拍。在
这两次拍摄的照片中,一张成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像,另一张被中国政府选为
周总理的遗像。
听到淮海战场炮声骤停
2008年10月,已经88岁高龄的托平,为了真实地再现新中国诞生前夕发生的重大事件,
重返淮海战役战场所在地徐州采访。结合他过去战地采访的经历,一年后,他出版了《
站在冷战的前线》一书。书中的开头写道:“一整夜炮声像打雷似的响个不停。天亮时
分,炮声突然停了下来。我在一个农民的窝棚里,睡在粮垛上,身上盖着一个棉被单。
在猜想,这段沉寂意味着什么。我摸着黑走到门口,解放军战士用卡宾枪拦住了我。”
托平接着写道:“很快我发现,炮声的停止,是国民党投降了,淮海战役结束了。这意
味着亚洲出现了一个新曙光。”
中国的变化像科幻小说
托平这次回到中国,“我看到我的梦想已经成真!”
“1946年我第一次到中国,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和随处逃荒的人。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1978年后,这一切都在变。”托平夫人翻看重庆画册说:“今天看到重庆,更发
觉中国的变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说,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本版文据瞭望新闻周刊)
d*b
发帖数: 21830
2
洋大人说好,还有不好的么?
洋大人也说中国女人好,你们不找个试试?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
: 总编辑西默·托平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于2010年12月9日来到了重庆。前一天,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刚刚离开这里。
: “64年前在延安,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在
: 重庆,我看到这种精神依然在闪光。”西默·托平完成他的重庆采访后感慨道。
: 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
: 2010年,90岁的托平身背沉重的相机包,走进重庆市委大院。
: 大院位于重庆市中心,郁郁葱葱的庭院里一处高坡上,坐落着一幢独立的西式小楼。沿
: 着一条小径,托平登了105级台阶。坡顶的这座西式小楼,国民政府时期称为“美龄楼
: ”,是1945年国共谈判旧址,一生较量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这里留下了唯一的合影。

W*******a
发帖数: 1769
3
dsb又在这里装疯卖傻了,这篇文章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出台的,你还不明白?

【在 d*b 的大作中提到】
: 洋大人说好,还有不好的么?
: 洋大人也说中国女人好,你们不找个试试?

g*******d
发帖数: 5873
4
再怎么搞也没用
薄熙来当不了core
他的常委的位置也基本上早就定了
所以这篇文章只是巩固形势而已,不会改变形势

白?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dsb又在这里装疯卖傻了,这篇文章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出台的,你还不明白?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陕西210名新任领导接受封闭培训 带马扎上课国宝级的她终于感动了中国
老省委书记的退休生活:九旬高龄仍不缺席会议周恩来每月工资不过400元 竟现1.2万英镑存款(图)(转帖,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为了他 100多位共和国元勋后代今齐聚一堂中国古代鞋子真不分左右脚啊
海航集团目前债务已逼近6000亿元人民币乌有之乡:重庆红歌不是白唱的 zz
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评重庆是延安 zt胡锦涛亲戚?胡锦星:重庆抓住正确道路
重庆成革命新圣地?纽约时报前总编:我看到了延安精神三十节式重机枪1921年由汉阳兵工厂仿造
<<纽约时报》90岁前总编:我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汪洋跑去给毛泽东铜像献花篮了
薄熙来与纽时关系不一般 曾为前总编庆90大寿原来如此~《纽约时报》与薄熙来的关系非同一般(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托平话题: 重庆话题: 中国话题: 夫妇话题: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