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 发帖数: 272 | 1 摘抄自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一篇文章的full
version。
我们很容易把成长的责任推到亲人身上
在心理治疗中,一旦来访者将心理医生视为自己童年时的关系模式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强烈情绪也会被唤起。这个时候,无论来访者是悲伤、内疚、愤怒还是仇恨,心理
医生都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心理医生只会给予来访者爱与宽容,而不是像他
童年时的重要人物一样,回以他伤害。这样一来,来访者的心结被化解,而治疗效果就
产生了。
换过来说,假若刘太能理解丈夫为什么那么宠虎子,并跟着丈夫一起宠,但同时也
一如既往地宠妙妙。那么,刘太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刘涛的心结就会得到极大的化解
。
不过,除了心理医生,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刘涛则不能指望太
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个时候,假若你渴望理解自己改变自己,那么重要的不是抱怨
别人希望别人为自己改变,而是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我把他当成
了谁?”“这和我以前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通过这些反省,一个重要的亲密关系就会成为最好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并
最终走向改变。
具体到刘涛身上,他借由这次反省,明白了自己很多事情,他开始懂得,他以前是
渴望太太能按照他的愿望发生改变,那样他会很舒服。但是,他指望太太改变,那就是
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太太身上,而结果会让太太感到压力,并且太太一定会抵制他
的要求,因为她不能为他负责,她只能为自己负责。
反过来,刘太也有类似的要求。这个亲密关系一样也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一些声音
,她也渴望丈夫能按照她的设想去改变,那样她也会很舒服。但刘涛拒绝这么做,因为
他一样也不能为她的成长负责。
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学道理。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
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不过,我们许多人都没有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救。相反,我们很容易毁掉亲密关系
,甚至还彼此仇恨。并且,越亲密,就越仇恨。
之所以沦为这种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
上。以前,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的,现在希望从配偶身上得到,但这给了配偶太大的压
力,并几乎清一色地会被配偶所拒绝。于是,我们的生命就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童年的
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变却未发生。 |
W********y 发帖数: 272 | 2 这篇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也很有道理。。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2007-08-03 10:39:41)转载▼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人生感悟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因为超出了人类能力
的范围。
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
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
的人格结构,也即我常写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并且,能在跌倒多次后斩断这个轮回的,就已经可以说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后
就大彻大悟,此后再也不会在这个地方摔跤的人,只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
再如,理解万岁,成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因为,理解太难。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
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
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明朝官员海瑞,以罕见的清廉闻名,他从不接受贿赂,一年只买一次肉,就是母亲
生日的时候。
同时,海瑞也以苛刻著称,他不仅苛刻地对待同僚,也苛刻地对待妻女。他的女儿
5岁时,接了男仆递来的一块饼,海瑞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女儿违反男女授首不亲的
礼法,所以他不想再认这个女儿,除非她再不吃东西。结果,5岁的小丫头果真整日涕
泣而不吃东西,7天后被饿死。
正史上说,海瑞家人想尽办法让小女孩进食,但她拒绝,最终被饿死。野史中有人
怀疑这一点,认为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饿死的,毕竟一个5岁小女孩,怎么会有那么强
的意志,能在7天内忍住可怕的饥饿感。
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孤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以极端清廉而闻名于世的官
员,他们多数一样很难容人。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所以他们
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发挥作用,因
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多数也会对别人苛刻。
因为这一点,像张居正等以智计著称的人懂得,与其重用一个以道德而著称的人,
不如重用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
一个著名的选择题,说有以下三个人:
候选人A,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鬼,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诚
实的政客有往来,还常咨询占星学家;
候选人B, 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
床,还有两次杯解雇的纪录;
候选人C,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啤酒,没发生过婚外情,还是一名受
勋的战争英雄,并且在战场上绝对坚强,不怕死,不怕疼。
这样的三个人,你会选谁做领导人?
这个选择题不新鲜了,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选C,因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
的死敌邱吉尔, A则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但这是在极端暴虐的父亲的棍棒下打出来的,这种过分
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
相反,邱吉尔和罗斯福对自己是有一些纵容,但他们因而也能宽以待人,懂得包容
其他人的脆弱。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一位太太,她说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对公婆和丈夫其他
重要的亲戚,她都尽力照顾。她看起来是在做一个圣人,但圣人在追求什么结果呢?
她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她说:“我已尽力了,要是我的家庭还有问题,那就不是
我的责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
原来,她尽力做得完美,主要是为了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丈夫。
以前读书打工时,我一个伙伴,仅在工作上,他绝对是“严于律己”,其负责的态
度和认真细致的程度,都令人称道。
只是,他有一个问题——太爱指责别人。的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那么尽职地工
作,那么守规矩。尽管因为缺乏创造力,他做不到最好,但从尽心尽力这一点上,没有
人能和他相比。
现在,我明白了,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
指责你。
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
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做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
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范,诸葛亮也是“严于律己”的代表。治国上,他是“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似乎也做到了“宽以待人”,你很少会找到他没有道理
地苛责别人。他杀马谡,废李严,设计斩魏延,仿佛都合情合理,都是依法办事,或是
形势所迫。
然而,在我看来,他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一样是“严以待人”。这个逻辑也体现在
他的“鞠躬尽瘁”上,蜀国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要过手,意识上,他说是要对得起刘
备的看重,但潜意识上,这里面有很深地对别人的不信任,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这种
高标准最终导致,因为缺乏锻炼机会,蜀国优秀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
这是过于“严于律己”的一个必然结果,诸葛亮对自己苛刻的同时,最终也苛刻地
对待别人,尽管从大面上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整体上,这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气氛
,令他和蜀国很难锻炼人才。
因为以上的种种事例,我个人反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矛盾哲理,我更喜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
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
O*********r 发帖数: 1835 | |
s**********1 发帖数: 4651 | 4 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有道理,我一直是这样相信的。一个人怎么对待她/他自己,就会怎么对待别人。 |
W********y 发帖数: 272 | 5 嗯,心理学太酷了,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在 s**********1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 有道理,我一直是这样相信的。一个人怎么对待她/他自己,就会怎么对待别人。
|
n****r 发帖数: 5801 | 6 寫得不錯。
不過比如這一句“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
指责你。”對我來說,有另一種作用。每當我想指責別人的時候,我就在想自己做的夠
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指責別人。這樣想的結果,很多時候發現自己沒足夠的資格指責別
人。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也很有道理。。 :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2007-08-03 10:39:41)转载▼ :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人生感悟 :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因为超出了人类能力 : 的范围。 : 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 : 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 : 的人格结构,也即我常写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 并且,能在跌倒多次后斩断这个轮回的,就已经可以说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后 : 就大彻大悟,此后再也不会在这个地方摔跤的人,只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
|
W********y 发帖数: 272 | 7 EQ很高阿
【在 n****r 的大作中提到】 : 寫得不錯。 : 不過比如這一句“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 : 指责你。”對我來說,有另一種作用。每當我想指責別人的時候,我就在想自己做的夠 : 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指責別人。這樣想的結果,很多時候發現自己沒足夠的資格指責別 :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