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r 发帖数: 1 | 1 有媒体报道,近日(8月25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一高中发生命案:“新生持水果
刀刺死室友”。目前,犯罪嫌疑人崔某(学生)被当场抓获,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
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正是“开学季”,发生这样的“命案”,不免让人感到“悲愤”。就事论事,学生之间
的“命案”,在过去也发生过多起,有中学生之间的,也有大学生之间的。本质上讲,
都属于学生间日常摩擦的“累积升级”。
坦白讲,阅世不深的少年,几乎没什么深谋的“杀人动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
情境涉入中,因掺杂欺凌、侮辱等因素,致使“杀人者”失控而为。当然,不同的案件
之间,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整体的“案情驱动”,却基本上“差不多”。
这里面存在一个大的“校园背景”,就是“校园欺凌”的现象确实存在很多。有的是明
处,有的是暗处;有的家长和校方可以察觉,有的家长和校方也难以察觉。这种情况下
,日积月累,受伤的心灵,就逐渐会充满“仇恨”,变得“敏感”,甚至“尖锐”。
一般来讲,中学时代正是“自我观念”形成的阶段,无论是“主动的欺凌者”,还是“
被动的欺凌者”,在“欺凌”的过程中,都会变得越来越敌视,并对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欺凌者,越来越丧心病狂,放肆无道;被欺凌者,久受侮辱,带刀契机。
这种局面,但凡失控就是大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事实上,就具体的案情而言
,也基本是如此模样。无论是马加爵,还是“新生刺死室友事件”中的崔某(学生),
或许本质上并没有坏透。但是,道义逻辑,只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复盘逻辑,在法律的尺
度下,认得仅是结果。
只可惜,在同类的命案中,无论是凶手,还是被害人,都终将归为“悲剧人物”。他(
她)们的共同点都是生命中最好的阶段,但同时也表现出“大脑最封闭”的状态。而这
也是,当下教育和现实社会中较为严峻的问题。
其一:“封闭的大脑”容不得不同,可人却生而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封闭大脑”的人应该是多数。他(她)们容不得不同观点,不同
行为,不同状态。可事实上,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何况人呢?只可惜
,绝大多数人,对于“不同的事实”,往往是忽略的。
甚至,在周遭的环境里,人们惯常都是充满控制欲的,亲人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
、上下级之间、同学之间,这种问题都比较严重。于此,人们就习惯用“宽容和理解”
来彼此搪塞。而这种关系的达成,注定也会导致不平衡,甚至产生悲剧。
所以,通常而言的“宽容理解”,即便能处理好一段关系,也只能算作“降维融合”,
而真正的“高阶融合”,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接纳为前提,大脑开放为前提。每个人
注定会不同,但我们又必须融合起来走向生活,那么“接纳”就很重要,即使自己不同
意或不喜欢。
其二:“封闭的大脑”喜欢对抗,但不解决问题。
通常来讲,“封闭的大脑”会激发自卑,这类人群永远只感受自己,永远只看到自己,
永远只在乎自己。他(她)们容不得别人对自己不尊重,但却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
题。于是他(她)们愤怒,甚至捉刀劈向对方。
可对于问题本身,除却扩大化,终止化,撕裂化,好像没有任何解决的增量。只是,对
于我们而言,既然想要获得更为合理,更为舒适,更为融洽的生活,就一定要懂得优化
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只是“直接的报复”,“愤怒的辩论”,“残忍的厮杀”。
本质上讲,两败俱伤的事情,属于愚蠢至极。我们的生活尺度,往往在双赢中得到认证
,而双赢的基础就是“不相同,求共存”。很多时候,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要想让
自己摆脱困境,最重要的不是让对方陷入困境,而是让自己先走出困境。
其三:“开放的大脑”接纳(尊重)他(她)人,也接纳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喜欢欺凌他(她)人者,多半自己比较自卑或者懦弱。本质上讲
,自己对自己都没有完全接纳。所以,在接纳他(她)人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强迫自己
改变,而是先要对自己全线的接纳,并有效的控制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
通常而言,在校园中的孩子,绝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
成绩好,一切都OK。可真实的现实图景里,心理问题不解决,大脑逻辑不开放,就算学
习成绩再好,都可能会变成垃圾一堆。
人最终还是要囿于生活本身,在实践或者融入的过程中,最先要做的,就是认知问题。
而在认知之前,没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怎样,但不代表我们必须对抗。社会现实吗?生
活苦恼吗?这些问题本不应该成为问题。所谓的社会残酷,本来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样,
只不过很多时候,多数人选择“不接纳”而已。
其四:“开放的大脑”是成熟的标志,即便争论也是基于共识。
过去,人们强调成熟,往往讲“认知忍耐”,追根究底,还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接纳,而
非“开放的大脑”的智慧型接纳。前者强调形式上的宿命论,更多是忍耐的结果;而后
者强调内化的认知体系,认为人与人客观不同,事与事条件不同,属于现实常态。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争论往往也会进入共识体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会陷入死
缠烂打的纠缠模式,通俗讲就是“对事不对人”。可真实的图景里,很多人嘴上强调“
对事不对人”,可私底下却坏水一滩,着实让人难堪。当然,这又属于另一范畴的事情。
不过,在“开放大脑”的驱动上,本质上是为“互利共赢”服务的。并且要知道,开放
本身不是被动接受或接纳,而是主动对于“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作为个体,所处的世
界本来就是立体的,多面的,而自己却永远处于一点一位,如若“不开放大脑”,怎能
更好的在未知世界生活呢?
最后,强调一点,关于教育中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不要老盯着成绩看。孩子如果长期心
情不好,性格卑弱,就要多关注一下,而非等“东窗事发”,才站出来“哭街”,有用
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