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artialArts版 - 澳大利亚吴仕增回忆洪老师和他的太极拳
相关主题
纪念陈公发科进京80周年(ZZ)赵堡太极的“背丝扣”和陈式太极的“缠丝劲”是一回事吗。
早上在NYC的花园里见到一个打陈式小架儿的纽约地区有教陈式太极拳的师傅吗?
从缠丝劲问题谈起谈谈太极拳的缠丝和丢瘪顶抗
看看这个转发一篇: 悼恩师冯志强先生 马来旺
大侠推荐个太极拳教学录像?徐世熙太极拳六个阶段的打法
杨式太极拳定型前曾得道门高人指点春季演武:陈氏18 式,炮锤
太极拳,请各位指点。[视频欣赏]太极是吧。。。
洪传陈式太极拳讨论贴:松有什么坏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师话题: 太极拳话题: 洪老话题: 陈发话题: 陈式
进入MartialArt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4
发帖数: 2944
1
为了完成唐僧的任务,我在找洪老师批驳“一身备五弓”的文章,还没找到,倒是找到
一篇现居澳大利亚洪老师的学生吴仕增回忆洪老师的文章,里面对洪老师的技艺介绍得
比较详细,我觉得也可以增加大家对太极拳的理解,故转于此,供喜欢太极拳的朋友参
考。
另外,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据说是吴仕增的中文原作,一
个是根据吴仕增英文稿翻译的。我发现两篇的行文味道不同,就都转上来了,让各位品
一品不同的味道。哪个味道更好?
更有趣的是原作是洪老师去世5周年发表的,译作则是洪老师去世2周年传到网上的,译
作比中文原作go public早了近3年。
j******4
发帖数: 2944
2
版本一:
洪均生老师是河南禹县人,1970年(应是1907年,J注)生于均县,故名:均生.他的祖父
是清朝官员,他自小跟父亲住在北京,1966年(应是1996年,J注)1月23日在山东省济南
市逝世,按中国人的算法是享寿90岁.
洪老师自幼体弱多病,17岁时因病辍学,身体一直很差,1930年开始跟吴鉴泉的高
足刘慕三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几个月后,刘慕三带同他的三十几个学生一起跟陈发科学
习陈式太极拳,从此洪老师就成为陈发科的学生,练拳后身体越来越好,学拳的兴趣越来
越深厚,情同父子,有时陈发科到洪老师家中住,一住二三个月.***军侵入北京后,洪老师
的生活无著,有时断炊,则带著六个孩子到陈发科家中吃饭.目前流传下来的有关陈发科
的武功事迹,大部分是洪老师记述下来的,因为日军侵入北京前洪老师的家庭经济好,他
身体不好没有工作每天追随陈发科,亲眼目睹许多事,记录下来,使我们今日对陈发科的
太极功夫才有些具体的了解.1944年洪老师到山东济南工作,才离开陈发科.1956年洪老
师因太太去世,心情不好,就回北京散散心,再请陈发科讲解拳式用法及推手,约四个月.
这样,洪老师跟随陈发科学习实战的陈式太极拳前后十五年,自己终生的试验,研究,使他
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技法,成为当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在洪老师逝世五周年的
时候,写文章来纪念他,我想除了介绍洪老师的美好品德,精湛拳艺之外,若是能将洪老师
的一些具体的技法介绍出来,相信这会是读者所更喜欢的.
当代太极拳名家中的佼佼者
因为时代的变迁,太极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地位已产生很大的变化.当代太极
拳名家的功夫远不及陈发科,杨澄甫时代或以前的名家,这是大家所能看到的.从80年代
开始,我接触过许多在中国甚至世界出名的太极拳家,有的是跟他们学习,有的是听他们
讲课示范,有的是看他们表演.也有的虽无机会接触,但看过他们表演示范的录影带.我觉
得当代的太极拳名家,若是能在推手中比较自在地发出劲来,让对手干脆跌出,那么这位
名家就算为有真功夫的名家了,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只能先摆好架式来做发劲表演的人.在
八十年代,有一次我在中国某市参加一个太极拳盛会,有一天早晨,某市代表团请一位由
大会邀请来表演的太极拳名家去做辅导.做完套路的辅导之后,有人请这名家辅导推手,
这名家随便拉了旁边一个人(一位年纪比他稍年轻的退休教授)来示范,掤,捋,挤,按.转
了几个圈之后,这名家突然分开双手,身向前俯,两手去托对方的腋下,想把对方推出,对
方一沉气,这名家弹回一步(前脚退回变成后脚),这样连续二三次.当然不是说有功夫的
名家一定要推赢对方,因为必须看对方的强弱,例如这位名家拉的对手是武式名家郝少如
的学生,虽然功夫未达到很高,但也有一定功力.问题是在这位名家当时去推对手的方法
不对,是一般练推手未得真传的推法,对手最多只会被推退而已,不会被发劲干脆打出.所
以我觉得好些名家的功夫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在那些能干脆发劲把人打出的名家中,能够将人打得两脚离地腾空而出,这是很少
的了.而这些能将对手腾空打出的名家,有一些是将对方的来劲化解后,用自己的劲力将
对方打出,这不是最好的,很费力.有一些则主要是将对方来劲改变方向打回他本身,再加
上自己的劲力将对方打出,这才是最好的,发人省力得多.这样的名家寥寥无几,洪均生老
师是仅有的几位能高境界将人腾空打出的名家之一.
在未跟洪老师见面之前,我虽曾读过洪老师的书稿和文章,读过别人写他的文章,
写信请教过他,但我对他功夫真正有多高并不清楚.1984年末,我去济南,住在洪老师家中
跟他练拳,才有机会看到洪老师的真功夫.洪老师跟人讲解拳式用法虽然很精彩,但并不
能其正表现出他的功夫来,因讲解拳式的用法必须依照拳式来做,而许多拳式动作是为初
学的人而设的,真正能体现功夫的是在推手.
有 一天,几位洪老师的学生到洪老师家来,大家聊天谈拳,其中二位利用时间练习
推手,一位姓刘,另一位A先生(我已忘记他的名字).当A用劲向刘推去时,刘用捋采法,A就
双脚离地向刘的侧后方跳出,虽然不很远,仅半米到一米之间,但已使我很诧异,因为他们
并不是很用劲的练习,真正用劲能打多远我不知道.当时我对把人腾空打出的技法不清楚
,看过一些书,听一些人讲,说是在能够干脆发人出去之后,练到'气足劲整'才能使人腾空
而出,好象那时主要是气劲的问题,不是技法的问题.但看到刘他们的练习,我明白不是这
么回事,主要还是技法的问题.技法对,就能够打人腾空而出,气劲足不足则是把人打多远
的问题.用挤按劲向前把人腾空打出已经不容易,用捋采劲向侧后腾空发人出则更难,我
看到洪老师的学生能够做到,那么洪老师的功夫更不用说了.
又有一天,刘先生与洪老师另一学生B先生到洪老师家来.B先生原来是练摔跤的,
后来跟洪老师练拳,有一次他与一位太极拳名家推手,这位名家没他办法,夸他功夫不错.
这位名家曾写一本不小的太极拳书,好象也很懂太极拳.B先生带著一些推手的问题来向
老师请教洪老师在听和他推手.不管他变什么招式,他两手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手的动
作很少,有时不动步,有时稍向前进步,B先生就被腾空打回约一米,有时稍远一点就被打
到沙发上(因厅地方较小).很精彩,我很开心,看了一阵,我忍不住对B先生说:"你一出力,
整个人就被洪老师控制了."因为很明显,B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B就势背了,但他的力继
续发出,结果力就被打回到自己身上弹出.再过一会,我忍不住又说一次.B先生听我这样
说,笑笑转身向我说:"试一试."两手擒拿我右手,因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也不知我功夫
怎样,所以很斯文,速度不快,用力也不大,我就用最近从洪老师处学到的动作化解.连续
二次后,他看我可以化解,就比较快地用力扭我右手(右手抓我右腕,左手推我右肘上翻),
我连忙右手松开掤劲,身稍向右转,左手向前托住他右肘,然后两手同时向前推出.B先生
两足离地向后跳出半米,B笑说:"你还有办法."刘先生说:"吴老师当然有办法."我连忙说
:"我必须用两只手,洪老师用一只手就可以."洪老师笑了.我这样说,一方面是在老师面
前谦虚一点,更主要的是我确实看到与老师的差别.因我主要是利用B两手用力后不易变
化,用我的力把他推出,并没有先控制他使他势背,也没有用他的力打他,跟洪老师用的性
质不同.
后来又一天,蒋家骏师兄从徐州到济南洪老师家来.蒋以前跟陈照丕,陈照奎,陈金
鳌等多位太极拳名家练拳,后来跟洪老师学.蒋同样向洪老师请教推手一些问题,这一次
是在洪老师家较大的房间推手,地方较宽.蒋不管用什么动作,两手一用力,洪老师身一转
,蒋同样受控制势背.洪老师同样有时有向前进步有时没有,蒋都被打得两足离地腾空而
出一二米远.因蒋用力更大更快,所以他被打出的速度更快,离地更高,两足落地的声音更
响.同时蒋仍保持著很端正的姿势,好像随时又可以进攻,非常精彩,我看得哈哈大笑.
在我未来见洪老师之前,我曾读过蒋家骏师兄写的一篇文章,谈到1971年有一次他
同洪老师推手的情况:我和洪老师推手,总觉得自己的手短,洪老师的手长.当时我无意问
了洪老师一句,如果对方手突然按到胸部,不用手法能解吗?当时洪老师笑了笑说:"你可
试试用力发我,我不用手."我抱着疑惑的态度,真的用力向洪老师胸前猛按,那时觉得双
手如按在弹簧上,身不由己的被弹回一丈多远,事后我哧了一身汗.
我请教洪老师,当时是怎样把蒋师兄弹出去的.洪老师让我试试,我双手按到洪老师身上,
觉得无法控制到他,两手按不到实处,只觉得身里面会旋转变化(外形看不出动),好像按
到转动很灵敏的机器上,所以不敢冒失用力.下在犹豫时,洪老师一进步,用他的身通过我
的手把我打回一步(前足退回成后足).我问洪老师:"是要进步的吗?"洪老师说:"不,因为
你不用力我才上步."我明白,我若用大力按去,就会被打出更远.
洪老师讲过一件事:一次他和一位学生在家里练习太极拳的用法,练习的地方有三
间房大, 他们在一边练,洪师母蹲在中间一间的地上开东西.这学生用右拳打去,洪老师
用接手式(陈式太极拳第一个拳式金刚捣碓的动作,一手接人手腕,一手接人肘部)去接,
右手一接到这学生的右手腕外侧,这学生便飞出,越过洪师母头上,足有一丈多远.师母也
哧了一跳,以后洪老师和别人练用法,洪师母就走开了.洪老师说,这学生原来练形意拳的
,他这一拳打得刚速至极,才会被弹回这么远.
上海一位著名武术家李东元先生,富有实战经验,也曾跟陈发科练陈式太极拳.
1982年洪均生老师到上海参加全国太极拳名家表演.李东元先生看过洪老师表演,和洪老
师见过面后,私下对他一位学生说:"洪老师的功夫很好,比XXX(一位非常出保的陈式太极
拳家,有时他到上海教拳时也与李先生常有来往)好得多,不是同一级别的"这位学生后移
居墨尔本,告诉我的.能让李先生这样称赞是很不简单的,因李先生本身功夫很好,不会轻
易称赞别人的.
目前居住在加拿大的师兄陈中华跟我讲过洪老师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他第一次见
洪老师时,洪老师和***人试功夫的事,我已在介绍陈发科的文章中谈过,不再赘述.第二
件是1990年,陈中华从加拿大回山东探亲,继续跟洪老师学拳.一天,洪老师在济南武术馆
里教一群***人,洪老师因中风后腿不好,只能坐在椅子上指点.陈中华则在门外跟一位师
兄练习推手,忽然他们听到馆里"轰"的一声巨响后,人群"啊"的惊叫,陈中华他们连忙跑
进馆里看发生什么事.旁人告诉他们,***人想请教洪老师一个问题,但今天的翻译是一位
年轻的新翻译,无经验,译不出来,他想示范给洪老师看,洪老师正坐在椅上跟别人说话,
转过头来见翻译的手已来到面前,遂左手一抬,翻译腾空飞起再跌到地板上"轰"的一声,
人们看到翻译突然飞起,禁不住惊叫起来.
再一件,是陈中华有一天到洪老师家中去,看到洪老师睡床的一条横木断了,下面用一条
木棍撑著(洪老师睡床是侧靠著墙,一侧朝外),洪老师部陈中华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陈中华不知道,洪老师告诉他:有一学生某君(身强力大,功夫很不错)自己在家里琢磨一
段时间后,自认为研究出一个绝招,故来找洪老师试试,哪知他一发劲,不见洪老师被打出
,反而是他自己腾空飞起跌到床上,把横木压断了.
精湛的技艺
在谈洪老师的太极拳技艺之前,我们先弄明白几个有关太极拳技艺的问题.
有人以为太极拳的技法都是一样的,这位老师有教的,那位老师傅也应该教,如果没有,就
是他不懂.其实这是误解,是对太极拳不了解.太极拳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练习的人千
千万万,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流派,派中有派,五花八门数不清.有人说不管那一派,都
是好的,各有特点,这样说太笼统,不一定对.造成不同的流派有几种原因,我们来看一下:
一种是练太极拳的人学不到真正的太极拳技法,自作聪明,把其他武术的某些东西拿进来
,不合太极拳的风格,这不是太极拳技法,可以说是错的.好像要去爬太极拳这座名山,找
不到,随便找一座山来爬,自欺欺人,这种情况很多.另一种是得不到明师指点,学习到一
定的太极拳的技法,许多技术难题不能正确解决,只能用一些低层次的手段解决,其技术
既有一定的太极拳风格,但也带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影响了以后的提高,停留在较低层次.
好比进入了太极拳这座大山,由于不识路,只能爬上小山头,永远达不到高层次.除非除去
一些不好的东西,好像爬下小山头,另找真正的高峰.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
境况.再一种情况是学对了太极拳,能够到达高层次,但每一位高手都会有自己的技术特
点,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心理素质不同,性格修养不同,学识不同,当他们的功
夫达到较高程度后,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初学的人要尽量像老师,尽量去明白体会
老师教的东西,当功夫达到较高级阶段时,就跟老师不完全一样.如果一个人的拳跟老师
完全一样,这个人的功夫就还未达到高的阶段,还未最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这些差别
就如同已到达太极拳的主峰,主峰有许多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观.还有一种,
就是在正确的太极拳技法里,有学习的层次不同,好同爬对了主峰,向上爬不同阶段会有
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气沉丹田"这个要求,每一个红太极拳的人都会经常听人说到,或
是在书中看到.对于功夫不高的人,要做到气沉丹田已经不是容易的事.1984年我去西安
跟陈立清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认识了一位陈家沟陈氏后人.他的太极拳功夫不错,文革
期间曾回陈家沟住几年,跟陈家沟多位前辈学习过.我们比较熟悉后,一次我去他家,他很
真诚地跟我谈了一些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说到气沉丹田,他说,其实应该气沉到足底,
才能把人腾空打起.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后来我跟我的武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老师提到
这一点时,刘老师则说,其实应该沉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我认识到,气沉到丹田,
足底,地下,都是对的,只是功夫阶段的差别.如果你仅仅知道气沉丹田,不知道要沉到足
底,地下,或者你以为气沉足底,地下是错的,那么你的功夫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进步
了.所以我们有机会学到一些太极拳技法后,就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才知道太极拳的
秘诀,别人不懂,而要多方面学习,对不同的技法进行比较,体验,看看那些是对的,那些境
界比较高.对的要坚持练习,细心琢磨,因为好的太极拳技法是需要你改变原来许多不好
的用力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练习,可能进步没有那些不大正确的人快,推手可能推不过那
些不大对的,这不必怕,如同爬错山的人,可能路很好走,一下子爬得很高,但他以后不可
能进步.练得对,开始时较难爬,爬得慢,好像比人低,但能长期不断进步,一段较长的时间
后,好坏就分别出来.
有人以为太极拳书上说的都是对的,特别是以前的拳论,都是正确的.我曾对学生
说过一个拳法要求,有一位原学过太极拳多年,后来才跟我学的学生说,这要求在太极拳
书上从没见过.我说书上没说到的东西方很多,而且书有此是说错的.那个学生很惊奇,说
:"拳书还会错?"其实中国以前的武术家大多数是文化不高,不懂写文章.即使能为,也会
因为保守不说得太清楚,所以书上没有的东西其实是远远多于书上有的.书上有的也有可
能是错的,或是较低层次的,中国武术界有一句话:"要传一句话,不传三本书."意思说真
正要传授功夫,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英雄某一方面的功夫,当然这句话里面,还有许多具体
的方法要讲.如果不想传授的话,写三本书并不会让你真正了解.即使是真心要写出来,还
有一个文字跟理解的差别,中国有句成语叫"按图索骥",说古代有一个很著名的相马专家
伯乐,把他相马的经验写成书,大家都说他写得好,他的儿子把这本书背得很熟之后,就以
为自己已经懂得相马了,伯乐就让他去相一匹千里马来,他见了许多千里马都看不出,结
果捉来一只大蛤蟆,说这很符合他父亲书里写的要求.太极拳的书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太极
拳,但人们不能只靠书本来学习.
洪老师告诉我们,六十年代有人写了一本陈式太极拳书,洪老师看后,觉得里面说
的拳理或拳式动作有许多不符合陈发科所教的.他一边看一边把批评的内容写在书的空
白处,结果评语多过书的原文.洪老师共批了二本,都被他的学生收藏了.
洪均生老师主要的太极拳技法都是来自陈发科,他人很聪明,跟陈发科学习十五年,对陈
发科的太极拳技法理解很深.同时和学生进行试验体会,所以他的技法是很实用和高境界
的.洪老师的拳式动作有一些小动作跟陈发科有差别,是因为洪老师每一个拳式都是按照
实用的技法来打的,怎样用就怎样打.以前的人比较保守,教的拳式动作不知怎么用,或者
不能很好用,要老师讲解,才知道具体怎样用.比如金刚捣碓的接手动作,原来陈发科教的
是两手手心相向同时上举,高与肩平.但陈发科讲解用法时,则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
顺缠一逆缠,是一手接人的手腕,一手接人的肘部.洪老师经陈发科同意后,就按照用法来
打拳式.还有个别动作是吸收其他武术的,以前洪老师写书的手稿都有详细说明.八十年
代,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二次请洪老师讲解拳式用法和推手,她看洪老师的拳后说,看你
打拳就像看到父亲打拳一样,而且把济南洪老师家来称为回娘家,把洪老师当成兄长,因
她的父兄都去世了.
因为洪老师用实用的高境界的太极拳技法来指导学生,所以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
推手的功夫不错,有的甚至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现在中国每年都有举行全国推手比赛,按
体重分五个级别(后来增加级别),若有那一位太极拳名家的学生获得全国赛的一块金牌,
就会很高兴,大家也觉得他教得不错.洪老师的学生们在济南武术馆培养学生,代表山东
省参加全国推手比赛,多年来都获得很好的成绩,经常是获得五块金牌中的多数,有时甚
至囊括五块金牌(近几年他的学生陆续离开济南武术馆,各自教拳去了),这也是对洪老师
的太极拳技法的印证.对于这些成绩,洪老师本人并未十分得意,他在信中对我说,这并不
是证明这些学生的学生已达到太极拳的高层次,只是他们的对手比他们低而已.洪老师总
是鼓励学生要继续努力向真正的太极拳高峰进取.
在这里不准备全面的,详细的介绍洪老师的太极拳技法,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一本书
也介绍不了,仅仅把几个很普通,很基本,但又是很重要的技法提出来给大家参考就是.
1。真正的“外柔内刚”
洪均生老师说:“太极是掤劲.”意思是说太极拳是掤劲拳,没有掤劲就没有太极
拳.掤劲是太极拳一切技法的基础,其实陈发科,杨澄甫等许多太极拳名家都作过类似的
论述,强调练太极拳要练出掤劲练成外柔内刚.有些练太极拳的人强调放松柔软,不同意
掤劲,说练掤劲就不会松不会柔,推手就会顶劲.其实会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掤劲
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怎样才是有掤劲,以为掤劲就是肢体拉得圆圆的很有弹性的样子
.也有人对陈式太极拳有误会,为以陈式太极拳套路动作有发劲,一定是很用力,很僵硬的
.如果有机会看到洪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套路表演,能够和洪老师推推手,就会对掤劲,对陈
式太极拳有新的认识.洪老师的拳找得很松很柔,有些动作的关节弧度很大(特别是手掌,
臂部的动作)你会觉得一定是关节柔软才能打得这样.当当老师发劲时,并没有感到他鼓
劲用力,只是速度突然变快"嗖"地一声而出.如果你有机会和洪老师推手,接触后觉得他
的手臂很柔软,但你也感到里面有掤劲,而这掤劲没有顶你的劲也没有压到你.洪老师的
拳打得松柔,但你会感觉到不是没分量轻飘飘的松,而是既松柔又稳重推手时虽然知道他
里面有掤劲,但你会感觉到这掤劲转得很滑很顺,有经验的人就不敢轻易去进攻他.
松柔在推手中的好处是:⑴和对方接触后易粘住对方。⑵触觉(听劲)更灵。⑶
能更好的随对方,这样能有更多的时间表来知道对方的劲和决定自己的变化.⑷对方的劲
不易传到自己身上,使他的劲不起作用.⑸易于变化其他的动作,等等.有人过于追求松柔
的好处,都不敢和不懂松出掤劲来,结果在推手中只能应付用劲简单,僵硬的对手.对于用
劲太大太快的对手,无掤劲就等于失去了保护自己的防线.洪教师的既松柔又有掤劲的作
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使对方误认为可以很容易攻击到洪老师的中心,诱使对方冒昧
进攻,结果其发出的劲力反被弹回自己身上.如果只讲求松柔,不含掤劲,谨慎的对手就不
会贸然向虚处发劲,就像人们不会用力去推一条柔软的树枝一样,有经验的人就会用松沉
的劲逼你,直至感到你无法再变,有实处可打才发劲.
洪老师很强调全身骨节要松开(这是陈发科讲的),这样才能在柔软中保持掤劲,
但这种松开必须是很自然的,不是用力去拉,洪老师特别强调手指关节要松开,不能弯
曲疲软,并且很注意手指松开的方向,角度。以前我读洪老师的书稿时,对于书中指明
那个动作手指须指向什么方向的做法难以理解,好像很麻烦。后来跟洪老师学习,逐步
练习才明白:手指松开的方向角度是根据作用劲的变化来调节的,做得正确手才不会产
生丢劲或顶劲,而且能更好控制对手,越试验越有兴趣。有人打拳时发劲可能很猛,但
做松柔的动作时手指却弯曲疲软,说明这时手的关节没松开,掤劲丢失了,在推手中若
出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对手会趁机挤入,给对方可利用的机会。
许多人都同意太极拳要练出掤劲,但怎样练掤劲却是有许多的不同。举例来说,
当对方用劲按在我一手的前臂上,怎样拉出掤劲来呢?有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就是把手臂
尽量向前外拉开,肘不帖肋,腋下如有弹簧把上臂撑开,把前臂,腕,掌前拉成外弧形
,使对方的来劲被架起,这种做法应该说是掤劲的一种,不过属于比较低级,简单的。
这样拉出来的掤劲好像很经得起对方按来的力,但本身拉出来的力却可以被对方利用(
对方可顺著你拉出来的力用履劲),同时拉得太过则变化较难,较慢。同样做手的掤劲
,洪老师是用肘下沉来松开肩的掤劲,主要是上下对拉的力,没有向前顶对方的力,也
没有向后缩的力可组对方利用。对方直力来,我用横力松开。洪老师还说肘需要帖肋时
可以帖肋。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对方可按我手臂而打到我肋部,其实不会。虽然外形看
肘好像帖到肋,其实肘的劲不是放松帖到肋,而是向下沉,保持著掤劲,肘和肋之间仍
有空隙,对方的劲达不到肋里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推手中为化劲争取更多的空间,同
时不顶劲,关节松活,容易变化。
许多和陈发科推过手的人都不得有这种感觉,当陈发科真正用劲时,对方会感到
五脏震荡,流眼泪,欲呕吐,或如触电感觉等等,一个劲就把人打出。洪老师在1965年
从济南回北京再跟陈发科学习。在推手时,洪老师可以走化陈发科的第一个劲,陈发科
用第二个劲把洪老师打出。陈发科的太太夸洪老师功夫不氏,有进步,说:“我在外面
不看,也能听出你被老师打出的声音,跟别人不同。”对于陈发科用劲时洪老师不会产
生大的反应,洪老师谦虚地说:“可能是我的手无力吧。”其实是洪老师的手松柔而保
持掤劲,若是仅仅无力而无掤劲,则毁发科的劲就直入身来,那能走化呢?
因为洪老师的拳打得松柔,发劲自如,所以当他年近八十岁时,在大会上表演炮
捶,整个套路仅用二分钟多一点,这是年轻人也很做到的。
2。真正的立方体螺旋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是讲求螺旋劲的,陈式太极拳旋转更明显,称为
缠丝劲。好多人在谈到缠丝劲时,常常是讲手,腿怎样转是顺,怎样转是逆,其实这只
是讲缠丝动作,并不是讲缠丝劲。缠丝的动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看到,即使是
婴孩,睡在床上,高兴时都会扭动手掌,我们不能够说他在练缠丝劲。中国武术讲‘劲
’,意思是批通过一定的技术训练,使全身原力量能够比较协调,集中地向一个目标运
动。所以说缠丝劲或螺旋劲,是指全身的劲力集中,协调地做某种螺旋运动。手的转动
必须是通过这种整体劲带动而做出来的,这种手的缠丝动作才具有缠丝劲,才是太极拳
所追求的。
“劲起于足根”(不是足跟),这是每个练习太极拳的人所知道的。但劲从足根
蹬出来后要怎样继续运进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就是因为这做法的不同,使得
练出来的螺旋劲的质量也不同,也使得许多人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无法再提高。洪老
师因为螺旋劲做得好,所以他化劲,控制人,把人腾空打出就显得很容易。在这里我们
无可能详细,全面来讨论螺旋劲的做法,我仅把洪老师很强调的一点,而这一点也是作
为螺旋劲的关键做法提出来。
我们先看看一种在练太极拳的人中很普遍的做法,举例来说,右足在前,左足在
后的右弓步,两手要向前推对方,许多人是左足蹬,右腿前弓(两膝同高),带动腰身
向右转(两侧骨盆骨同高),再带动两手向前推出。这样腿腰做出来的劲是平面转动的
,产生的力是基本水平向前的,可以把对方推出,无法使对方两足离地腾空而起。或者
必须使自己重心低于对方,用手斜向前上推才能使对方两足离地,这使得能把对方腾空
推出的可能性变得很小。洪老师则很强调用两膝的提落来调节器,使劲从一开始蹬出就
具备立方体螺旋,开始蹬劲时,左膝要下沉,右膝向前进弓起,使左膝低于右膝,带动
腰右转时,左侧骨盆随左膝稍下沉,比右侧骨盆稍低,使得腿,腰转动不是平面的,而
是立方体螺旋的。
有一次,我和一位掤友谈太极拳,他练太极拳多年,曾专门跟一位推手非常出名
的名家学习。我谈到洪老师的螺旋劲的做法时,为了让他更明白,人让他两手推我的身
来试试,他双手按住我两边的腰猛向前发力,想把我向后推出,我一接到他的劲便一膝
提一膝落,他变成一手高一手低,身向一侧栽倒。他觉得不好理解,因为他知道太极拳
要转腰,他就用两手用力封住我腰两侧,使我腰不能左右转动,我就无法变了,结果怎
么是他要摔下面不是我后退呢?我让他再做一遍,慢慢做和讲,我接到他两手的劲后,
知道不能左右转动,但我用两膝的提落来带动腰上下转动,使他两只手一只被带上,一
只被带下,导致他的身体也旋转成一侧高一侧低而跌下。其实当时我的技法运用尚不够
好,因我一接到他的劲后上下转动太大,使他手劲完全正确改变方向成一上一下,当他
失去重心时他的劲仅出一部分,尚未发出最大的劲来。若是洪老师做,对方一出劲分转
动很有分寸,仅让对方劲的方向作小的改变,但重心并未受到大的破坏,对方仍可继续
出更大的劲,这样可让对方的劲弹回他自己身上而身体腾空出去,这更巧妙。
有人说洪老师没学到陈式太极拳的秘密功法“丹田内转”。说这种话的人只是暴
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而已,因为他既无看到洪老师的拳,也无看到丹田内转看样练.如
果看过洪老师的拳,就知道他丹田有转动,而且转动得很精密,恰到好处.如果看过丹田内
转的练法,就会知道这种练法外形很明显,保密不了.真有丹田内转的功夫,即使打拳时保
守不明显练出来,但在推手中一定会用出来.洪老师那么敏锐,不要说跟陈发科学拳十五
年,就是十五日都能看出丹田在转动.我原来知道丹田要转动,但没听过“丹田内转”,
这种叫法,后来有人写文章提到“丹田内转”,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合乎陈式太极拳的特
点。我不清楚这是一种新的“秘密功法”还是只只一种新叫法。我请教了好几人,也写
信请教洪老师,洪教师的回答很低简单,只说“丹田内转”陈发科老师没教过。这是一
种事实,陈发科只教过丹田转动,但没教过“丹田内转”,不单对洪老师,对其他人也
一样无。我们可看到以前的书,文章都没用到“丹田内转”这叫法。包括陈照奎先生在
1963年写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的长文,有提到“气沉丹田”等要求,也讲到练
缠丝劲时丹田转动重要性,但也没用“丹田内转”的叫法。我估计这叫法是陈照奎先生
后来起的,提醒人注意丹田转动。在陈式太极拳里,有许多技法原来是没有专门的名称
的,后来大家才逐步起名。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有一次陈照奎先生去济南探望洪老师,
谈话间提到一技法(名字我已忘了),洪老师不知指什么,反问陈老师,陈老师说:“
师兄你没练过吗?”洪老师说:“你做给我看看。”陈老师做了,洪老师看了笑说:“
这是还没开始学套路就先练的。”原是单手划圈的基本功训练,以前没有名称。陈老师
使用一个新叫法,洪老师不明白。其实这基本功洪老师是最重视,不单让刚学拳的学生
练,即使学拳多年的学生仍坚持练。用手简单的划圈来训练全身缠丝劲的运转,洪老师
则把这动作分为二种,叫“下手圈”和“反手圈”。洪老师为什么不使用“丹田内转”
这种叫法呢?可能是怕引起误会。因为洪老师的作法是:丹田的转动不是由丹田自己做
的,丹田这部分本身是不动的,由于两膝的提落而带动丹田的运动,随著两膝的一起一
落,丹田也是一边起一边落,没有整个丹田起落是划圈的做法。整个丹田起落易引起重
心上浮。而一边沉一边起的转动使重心沉稳。我没见过陈照奎先生打拳,不知他的丹田
内转怎样做,而他的学生做的又有不同。1984年我去外地学拳,见过陈照奎的一位学生
练拳,他跟陈老师学了十年拳,拳的动作很漂亮,缠丝动作转得很明显,但人觉得节丹
田上下转动太大,引起重心上浮。我问陈立清老师,陈照奎先生是否像这样练?陈立清
老师很干脆说:“不会!”
有人说丹田是中心,用丹田的转动来带动身体的转动,这样做劲的起点太高,重
心容易浮动,难以打人腾空而出,而且劲力的发展也易受到限制。洪老师用腿劲来带动
丹田的转动,这样做重心既沉稳,劲的出发点很低,易打人腾空而出,而且也有利于以
后劲的发展。
学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手的动作要走弧形,圆圈,同时手臂自身也要转动。往往走
弧形,圆圈较易做到,但手臂自身怎样配合全身动作转动则比较困难。必须明白每个动
作的技击用法,根据用法来决定自转多少,一些人因不明白用法,因而有时转得不够,
有时又转得太多。以前人读洪老师的书稿,看他说某动作手指要指向何方,手心要朝向
何方,我因不明用法而觉得太繁琐,好像没必要,后来看洪老师怎样做,在试验中才明
白确实很重要。有时我和学生试验,试试转得不够效果怎样,转得太多又不好了,只有
转到恰到好处才真正体现太极拳的巧妙来,很有趣味。有一次和雷慕尼老师谈到洪老师
的拳,他说:“洪老师的拳手转得很多,是对的,缠丝劲的体现。”后来和冯志强老师
谈到洪老师的拳,他也说:“洪老师的手转得多。”洪老师的手转得多主要是指处置,
不是指划弧走圈。
3。真正的步随身换
学太极拳的人大都知道要上下相随,步随身换。但初学的人往往是一用力就不会
移动重心,更不懂得步法的变换。练了一段时间后,懂得重心在两腿间的变动,但步法
仍不懂变换。只有练到步法的变换比较熟练后,才能更好发挥上半身的各种用法。
洪老师讲过一件事,他1930年开始跟陈发科练拳,三几年后,有一次他经过一个
地方,看到一个师傅模样的人在同学生推手,大家轮流跟他推,洪老师很感兴趣,也上
去推,当这位师傅用捋法捋洪老师时,洪老师趁势前脚前移半步插裆,上边用手挤他,
这师傅被挤过一步。事后旁边的人才告诉洪老师,这师傅是某式太极拳宗师的名弟子,
洪老师说要是我早知道是他,我就不敢跟他推了。这件事并不是说明当时洪老师的太极
拳整体水平比那师傅强,因为可能那位师傅平时跟别人推时,别人不懂趁势进步,较容
易被他捋出,他没料到洪教师进步插裆那么快而稳,大意而被打出。但至少可以说明进
步插裆运用得好,会使手的用法效果好得多。
在什么情况下才变换步法呢?通常有二种,一种是当原来的步法使用到尽头才变
换下一步法,例如两手去推对方,当前膝弓至与足尖垂直,两手推至接近平直不能再向
前推了,不得已才变换步法继续前推。另一种是原来的步法并不用至尽头,最多只让前
足膝盖弓到跟前足跟垂直。只在最有力的范围内使用,若要超过就变换步法。因为步手
若用到尽头,其实后面一段已不是处在最有力的范围内,虽然仍可推对方,但如强弓之
未,效果已大打折扣。变换步法可以有二种,一种是前足向前进半步(可大可小),后
足跟进半步仍是后足。另一种是后足向前迈进一步成前足。不过保持手,腿常常处于最
有力的使用范围内,就需要步法变换得好。如果步法变换的功夫不够好,一动步重心就
摇动,反而给对方可以利用的机会。因此,洪老师对于步法有很严格的要求,有非常实
用的价值。举个例不看,迈步向前,陈式太极拳有的是要求前足擦地而出,有的则不要
求,其他太极拳则不要求。陈发科所教的则要求要擦地。前足跟擦地而出,除可实际进
攻对方(如铲对方的脚)的作用外,主要的作用是使得迈出的步又快又稳,前足擦地使
重心不易摇晃,也可防止对方勾脚下,重心也可随出脚下而适应前移至与对方有用的距
离。洪老师要求,前足跟著地时要与后足距离约一肩宽,著地点是足底的跟部内侧而不
是下正后部,前足尖斜内扣,擦出时后腿要塌好裆劲,使前足擦网出又快又稳,若后腿
裆劲不足使前足也支撑重心就变得又重又慢。
永远的怀念
洪老师是位极富个性的人,他聪明敏锐,博学强记,多才多艺。对人热情真诚,
胸怀豁达,为人正直,实在,性格幽默乐观。即使不跟洪老师学拳,只跟他坐谈聊天,
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洪老师身上有著许多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值得我们学习。
1。重感情,轻金钱
1984年未,经过近二年的通信请教后,我终于有机会去跟洪老师见面。我写信请
洪老师帮我在他家附近找旅社住,我希望住得近点学习才方便。洪老师回信说让我住到
他家里去,我非常高兴,这样是既省钱又方便学习,但会给洪老师增添许多麻烦。到洪
老师家后,大家很高兴聊天,至晚上拳友们离开后,我拿出一点钱和粮票(当时中国大陆的
粮食限量供应)给洪老师.洪老师把我的钱和粮票推回,说:“我们还需要这样吗?”意思
是把我看成自己人,无须交什么钱,学费。我听后很感动,忙说:“我在这时吃饭,需
要卖米嘛。”洪老师才收下,洪老师这句话使我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现在社会上,许多
人父子,兄弟都很计较钱,不要说对朋友,学生。有一天,我要去武术馆看洪老师的学
生教拳,洪老师一位学生伴我去。一路上他告诉我,等一下要是见到有关方面的官员,
不要说我在洪老师家住和学拳,因为有关方面规定,外地或外国来跟洪老师学拳的,必
须向他们交学费,再由他们拿出其中一点钱给洪老师。原来洪老师怕我经济负担太重,
所以不让我向他交学费也不让我向有关部门交学费。如果这位同学不说,我是不知道的
,其实洪老师这样做也要担风险的,因当时他的政治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洪老师的另一
位学生则告诉我,当我写信说要来学习时,洪老师就对他们说,这一个是要让他来家里
学的,不去武术馆的。这些事洪老师自己却没有对我说。我到澳大利亚后,有一次我寄
了一点钱给洪老师。不久,我听说打算在北京建陈发科的衣冠坟,我写信跟洪老师说,
若真要建时主伐告诉我,我愿意捐一点钱。洪老师则回信说把我寄给他的钱拿出来当我
捐的。我连忙回信说这一点钱是给他自己用的。其实,洪老师多处来因为政治的问题,
经济一直是不好的,是非常需要钱的,但他却重视人的感情,不考虑自己自己多得到钱
,反而处处为我的经济考虑。
2。重太极,轻物质。
洪老师对太极拳的要求很高,对拳的东西是一丝不苟的。他讲过一件事,一位**
*女学生每年都到中国跟他学拳,三几年后,一天在学拳晨哭了,说:“我以为越学越
容易,怎么越学越难呢?”其实是越学洪老师的要求越高,才会觉得难。我在洪老师家
住时,有一次他一位学生家里有喜事,请我们去吃饭,我说我差不多要回去了,不如留
在家中复习更好,洪老师去了。但那天有几位不同地方来的学生来洪老师家,其中一位
看我在复习“炮捶”后面几个式子,告诉我“窝底炮”的一个右拳收回的动作要怎样做
。跟我做的不同,他蹲得低,右拳收得低,转得多,我也觉得他打得好,就照他的打法
练。后来洪老师回来,看我练拳,发现我这个动作变了,他脸色变了,口气很严厉地问
我:“这是谁教的?”并说这是以前的打法,因为右拳收得太近身,手臂转得太多反而
不能很好化劲。
洪老师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都很随便,虽然他年轻时家庭经济很好,曾是过很好的
物质生活。平时每日三餐都是他太太(继室)或学生们煮的,他从不下厨房,也不过问
吃什么。因我厨技很差,也不去厨房,所以做饭时我们仍谈拳聊天,直至开饭时才走到
饭桌,有什么吃什么。他从没跟我讨论过什么吃的,穿的。洪老师平时不戴眼镜,只有
写字时才戴。我问他写的字为什么那么小?他笑著告诉我,托人去买老花眼镜,那知买
的眼镜度数太深,好像放大镜一样,写的时候不觉得字小,为著不要浪费,将就用著。
说后我们大笑。后来顾留馨老师也曾问我,洪老师写信的字为什么那么小,我说了原因
,顾老师也开心笑了。
3。重实际,轻虚名。
洪老师有一次写信跟我提到,有关官员说北京,上海等地都不得已经有陈式太极
拳研究会,山东也应该搞一个。洪老师等答复说,要真正有时间研究才好,我是无时间
去做。他说其实这只是搞个名堂大家挂个名而已,无实际作用。所以他不要这样的虚名
。当人家夸洪老师拳打得好或推手推得好时,他常常说,你们没有看到真正好的,陈(
发科)老师才是真正好的。有外国人赞他是“太极巨星”,他笑说“巨星”有什么用,
真正懂太极才好。洪老师教拳也有他一些特别的做法。我写信提问题向他请教,他不单
回答我的问题,有时候反问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于他的提问,好像考试一样,我尽
可能用心考虑后才回答。因此我复信常常很迟,但洪老师并不责怪,有时一封信我还未
复,他又来一信,使我很不好意思。因为按规矩,学生应该尽快给老师复信,教师才可
以迟复,但洪老师却不在意。经过他这样的教学,使我对一些太极拳的要求不只是做得
出,也可以分析一下其中一些道理。
虽然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一想起在洪老师家中学拳的那些日子,心里总觉得很
温馨,愉快。洪老师的新居是一套二房一厅的公寓(在楼下,方要练拳),洪老师夫妇
住大房,我住小房。我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然后在厅中练拳。洪老师在我住他家时,
他早上不出去教拳,差不多7时,洪老师开房出来,向他道过早安,便在他大房间里饮
水思源茶谈拳聊天,洪老师总是坐近在门边的沙发,我坐另一边的沙发。洪师母或他的
学生来作早餐,饭后又饮茶坐谈。有时我想到什么问题问,他回答,需要用动作时就起
身试验。有时则谈谈人生景遇,甚至讨论灵魂的有无。然后洪老师一声“我们练拳”就
开始时教新的东西。有时候其他的学生来了,常有外地的学生来,洪老师教他们,我在
旁边看,也有很多的收获。一直至晚上9时,洪老师差不多要睡了,我才向他道晚安,
回自己的房间复习,记录今天听到,学到的东西。每天十几个小时候与洪老师相处,形
式好像差不多,但日日都有新鲜的收获。许多东西一直让我体会著,直到今天,帮助我
对太极拳的理解,相信以后还是继续著。洪老师的形象,还是一直像以前那样慈祥,亲
切浮现在我面前,直到永远。
j******4
发帖数: 2944
3
版本二:
洪均生大师1907年出生于均县,他的名字“均生”即生于均县之意。洪老师的
祖父曾在清庭做官,他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洪老师1996年去世于山东省省
会济南市,按中国传统计算法,他终年90岁。洪老师自幼体弱多病,17岁因病辍学

1930年他开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数月后,
刘带着他的30多名学生,包括洪老师一齐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拳。从此
后,洪老师成为陈发科的弟子。洪老师的体质因练拳而大为改善,这更激发了他练拳的
兴趣。洪与陈的感情日深,渐至情同父子。陈经常住在洪府,有时一住就是2、3个月
。日寇占领北京后,洪老师一度生活来源中断,他和6个孩子没吃的时候,会到陈发科
老师家吃上一顿。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有关陈发科大师的诸多武林轶事,绝大多数由洪老
师记录、提供。洪老师家境富裕,因体弱而没工作,这使得他可以终日伴于陈之左右,
目睹见证那些精采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使我们今天能对陈大师的盖世武技得窥一斑。
1944年洪均生告别陈发崐科赴山东济南就职。1956年,洪的结发之妻去世,洪
深为悲恸,复又返京。这次,他在京待了4个月,就自己的练拳心得向陈大师请教套路
和推手。加上这一段时间,洪共跟陈学练陈拳达15年之久。
洪老师终其一生的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使他
成为陈拳18代的杰出代表人物。
洪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两年了,我谨作此文以示纪念。我相信不用详述洪老师的的高尚品
质和技艺的奥妙之处,仅是他精湛技艺的一管之窥都会使读者大感兴趣的。
一、当代太极大师的人中之杰
随着时光流逝,太极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当
代之太极大师的功夫技艺与前代大师如陈发科、杨澄甫相去甚远。从80年代开始,我
过访了诸多海内外盛名着著太极大师。在不同的时期,我曾师从于他们、听他们的讲座
、观摩他们的表演。有些我仅看过他们的表演像带。我有一种感觉,好象一旦有谁能在
对抗性竞技中发劲将对手抛出,他们就会被认为是有真功夫的大师。当然这里面不能包
括事先安排好的发劲表演。在80年代,有一次我参加大陆某城市的太极竞技大会。那
天上午,一位被大会组织者邀请而来的太极大师,被另一城市的代表团邀请去给他们作
指导。练完套路后,一些拳手要求他作推手表演。这位大师任选了一位比他略微年轻的
教头和他一起表演棚、掳、挤、按。双方划了几个圈之后,这位大师突然撒开双手往前
双手插入对手的腋窝,想将对手推出。但他的对手一沉气,反将这位大师震退了一步(
前后脚同时退了一步)。当然,大师也不总是赢,这得看他对手的功夫如何了。上例中
的那位教头是吴式传人,师从郝月如,尽管他有一定功力,但未臻高深艺境。问题是那
位大师所用的推手招法不高明。那一招并不是真正的太极招法,但很多拳手习惯用它。
总之,一些著名大师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棒。在那些能将对手猛烈掷出的拳师中,能
做到先拔起对方的根再将对手打得飞跌出去的拳师,为数并不多。而在能起对方根的拳
师中,大多是在化掉对方的劲之后,再用自身的劲力将对手发出。这种功夫并非善之善
者也,它很耗体力。能改变对手力的方向,将之反作用于对手,并加上自己的劲力,方
为善之善者也。但能达此境界的拳师实属凤毛麟角。洪均生大师就是达此境界的一代宗
师。
在拜访洪老师之前,我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也读到过一些其他太极拳师写的关于他的文
章。我和他有过通信往来,但我并不确切地了解洪老师的功夫水平。1984年底,我
到了济南住在洪老师家向他学拳,直到此时我才领略了洪老师的精妙技艺。洪老师能用
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演示太极拳的用法,但这种按预先设计好的套路演示的方法,并不
能真正展现洪老师的高超技艺。这种方法通常是用于训练初学者的。真正能检验技艺的
方法是推手训练。一天几个学生来拜访洪老师,我们在一起聊天,谈论着太极拳。其中
两位,一姓刘(是刘承德,译者注),另一位我忘了姓什么了,暂且叫他A先生吧,在
一起推手。A试图将刘发出,刘回以捋、采,将A双脚采离地面摔在身后。虽然摔得并
不很远,一米到一米半左右,但已使我吃了一惊,因为我看出他们并未用太大的劲,如
果真用上劲,A真不知要被摔出多远。那时,我对起对方的根并摔出对手的技艺并不了
解,尽管我在书上读到过并听人们谈起过。有人说,你得练气和发劲,直至气足劲整,
你就能起对手的根。这似乎只要练气、练劲,而与技巧无关。直到我看到他们的推手,
我方知事实并非如此。能否将对手打跌出去,主要还在技巧。如你发人的技巧正确,对
手就会跌出,气与劲的质量决定你能将对手发多远。棚、捋、挤、按都有一定之规,技
巧正确了,就可发出对手。这正是洪师所要传授的技艺。洪师的学生都能干净、利落地
发人,洪师之技艺可想而知。
又一次,刘和另一位学生,且称为B,来拜访洪师。B以
前练过中国式摔交。B曾和某著名太极拳师推过手,这位太极拳师拿B毫无办法。他称
赞B功夫不错。这位太极拳师写过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他似乎很懂太极。B向洪师请
教推手,洪师遂和他在厅堂推手。不管B对洪师用何招法,都无济于事。B对洪师发劲
,洪师手部只略加动作,B就被打偏。有时洪师稍作进步,有时步伐不动,B即被起根
(双脚离地)向后跌出一米开外。有时跌得更远一些,B就跌到客厅的沙发上(厅堂不
大)。这个场面引人入胜,我看得很兴奋。看了一会我不禁对B说:“你一用劲就会被
洪老师控制住。”这是显而易见的。B一用劲身体即被拨偏,已处背势,再继续用力只
会击向自己。过了一会,我又说了同样的话。B转过身来对我笑着说:“我们来试试。
”说着他双手搭上了我的右手。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头,B并不知道我的水平,因此我们
推得很客气,不快也没用多大的劲。我用了洪师近来传授我的化劲方法,两次试探性进
攻后,B意识到我能化劲,即迅速用右手采我右腕,左手托我右肘向上发劲,我身略右
转,右手一引,左手搭上他的右肘,两手同时向前发劲,B双脚离地,向后跳退一米多
远。B笑道:“你也有两下子么。”刘说:“吴先生当然有两下子啦。”我立即说:“
我要用两只手,而洪师只要用一只手。”闻听此言,洪师一笑。我谦虚的原因并非是因
为洪师在我面前,而是我深知自己和洪师不可同日而语。我是双手封死对方使其不能变
化,再用自身的劲力将其发出。我既没能控制对手在先,使其处于背势,也没能返还对
手劲力在后,我用的技巧与洪师有天壤之别。
又一次,我的师兄蒋家竣从徐州来济南拜
访洪师。蒋曾师从多名著名陈式太极名,如,陈照丕(陈氏18世)、陈照奎(陈式1
8世,陈发科之子)、陈金鳌(陈氏18世,师从陈鑫),后拜师于洪老师。这次蒋向
洪提出了一些有关推手的问题,当时他们在一间较大的房子里。无论蒋用何招法,只要
一用劲,洪师身体略加转动,蒋即被控制,处于背势。有时洪师进步,蒋即被起跟发出
1、2米远。当蒋用更大的劲、速度更快时,他的根也会被起得更快,被发得更远,他
双脚落地之声则更沉重。但蒋仍能站住,并象要再次进攻的样子。这个场面太精彩了,
我开始大笑起来。
在认识洪师之前,我读过蒋的一篇讲述和洪师1971年推手的事。
文中写道:“和洪师推手总觉得自己的手太短,而洪师的手太长。”我冒昧地问洪师:
“如敌人突然袭击击中你的胸口,你能不用手部的技巧么?”洪师笑了,接着说道:“
你来试一下吧,我不用手。”带着疑惑,我迅速地用大力击向洪师胸部。我感觉好象击
上了一堵弹簧墙,人被突然反弹出4、5米远。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请教洪师是如何
将蒋弹出的,他让我试试。当我用双手推洪师身体时,我感觉无法作用于他,在他身上
找不到一处实的地方。我只感觉到洪师的内劲在转换、变化,而外形丝毫看不出来。我
好象推上了一部非常灵敏的弹簧器。因此,我更加小心用劲。我稍迟疑,洪师即上一小
步,用身体将我发出。我问洪师:“你发劲时必须进步么?”“不,因为你没用劲,所
以我得进步。”我明白了,如果我花更大的劲,会被发得更远。
洪老师告诉我一件事:
一次他和一个学生在一间宽敞的房子里,试验太极的用法,洪师母蹲在屋子中央摘菜,
学生用右拳进攻,洪老师用太极拳第一式“金刚捣锥”接招。对方右手甫接触洪师右手
,即被击出,从洪师母头顶飞过,摔出去5、6米远。洪师母吓了一跳,此后,只要洪
师和人推手,她就躲得远远的。洪师说这个学生以前练的是形意拳,他的劲力沉且猛,
所以会被发出老远。
上海有位武术家叫李东员,实战经验丰富,曾向陈发科学过太极。
1982年洪师去上海参加全国著名太极拳家大会,李观看了洪师的表演。和洪师接触
后,李对他的学生说:“洪老师功夫太好了,比某某某强多了(此人是著名太极拳家,
经常来沪过访李),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李的这位学生在移民来澳州后,将此事告
诉了我。(日本武术杂志曾载文,称一位和洪师、杨澄甫都推过手的陈家沟出身的武术
家说,洪师推手之技在杨澄甫之上。译者注)在讲述洪老师的技艺之前,有必要弄清一
些问题。有人认为技艺和具体技术是一回事。具体技巧不会因人而异,否则有的拳师会
被认为未尽善美。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太极拳有记载的历史就达300年
,上百万人练此拳。技艺高超的拳家都有各自的技术和特点。例如,杨露禅大师和其二
子皆技艺超群,事实上不仅二子与其父技术风格不同,二子之间的也有很大的不一样。
事实上,不同武术大师擅长技术各有不同是正常的。因为各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
不同的,性格和修养也不一样。当他们的功夫达到一定的层次,他们当然会发展最适合
自己的技术。因此,初学拳的阶段,学者应尽量模仿他的老师,应尽力去理解和实践老
师所传授的东西。功夫进入高层次后,个人技术会与其师有所不同。
今天的许多太极拳师所授其实并非太极拳的技术。有些从其它拳种借来,并无太极的特
点。有些根本就是错误的。即使太极拳范畴的技术亦有高下之分。比如,“气沉丹田”
为许多太极拳师所要求,也在不少太极拳书中被提到。但,不是功力达到一定阶段,“
气沉丹田”是不容易做到的。1984年,我去西安向陈立清老师学拳,在那儿我碰到
了一位陈家沟的后代,他的太极功夫很不错。“文革”期间他曾回到陈家沟,向好几位
太极前辈学过拳。相熟之后,我去他家拜访过一次。他真诚地教给我一些习练太极之道
。当谈到“气沉丹田”时,他说气应沉入脚底,这样有利于起对方的根。我觉得他说的
很有道理。后来,我和刘济顺(音译)谈起此事,他说其实气应沉入地下。经过一段时
间的实践,我领悟到气沉丹田、气沉脚底、气沉入地都是正确的,它是处于不同层面的
同一技法。如果你只知其一,就会认为其它说法是错误的,这对于学拳进步是不利的。
因此,学了一点太极技法不能自以为已窥太极之堂奥,必须多方学习、比较,以期区分
技法之正误,掌握高层次的太极技法。
一些人认为凡是太极拳书所言都是正确的,尤其
是古老的典籍。有一次我向一个学生讲解某着式的要求,旁边另一个学生(他曾在别处
学了多年的太极,后师从于我)说,他在太极拳书上没见过这种提法。我对他说,有许
多东西书上没提到,而书上的有些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个学生很惊讶:“书上的东
西也会错么?”事实上,中国旧时代的许多武术家,教育程度并不高,很多人不会写文
章。会写文章的那部分人,有些很保守,不肯把道理说清、说尽。因此,书中所言并不
全面,书中所言也会错,书中有些东西也是低层次的。中国武术界有句俗话:“真传一
张纸,假传万卷书”。意思是,师傅若想教你真东西,他们概括起来不会超过一张纸。
当然真传一张纸上的东西,也是需要作进一步详释的。即使师傅真想把真东西传下去,
对文字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差异。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叫“按图索骥”。古代的相马专家
伯乐写了一本如何相马的专著,极尽详细,世人称善。他的儿子按他父亲所写,详加对
照,最后找到了他自认为符合书中要求的骏马。他找出的那匹所谓的骏马是一只大蛤蟆。
太极拳书对于练拳能起辅助作用,但光看书是不行的。有些人看了几本太极拳书,看了
几盘录像,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太极技艺,开始以专家的面目出现写文章。这种人不仅自
欺而且误人。洪老师告诉我,60年代有人写了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指顾留馨、沈家
桢合著之〈陈式太极拳〉,译者注),看了以后,洪老师发现书中所述的理论和套路动
作都与陈发科所授大相径厅。洪老师边读边在书的空白处加以批判,不知不觉他的批注
超过原书的字数。加上他后来对该书的评判,洪老师的评述竟有两本书之多,现保管在
他的学生处。洪老师的太极技法学自陈发科,洪老师理解力极强。经过向陈发科学拳1
5年之久,洪老师完全掌握了陈发科的技艺,并在以后的武术生涯中,逐一着式与他的
学生详加试验,与武林朋辈较技验证。因此洪老师的太极技法十分实用并且是高层次的
。他拳术套路动作有些细节与陈发科所授不同,因为洪老师的套路完全按实战要求来演
练。实战中怎么用,套路中就怎么练。在旧时代人们要保守得多。他们教的套路隐去了
一些对实战极有意义的细微动作。仅看套路动作你理解不了用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应
用它们。必须经过老师的讲解。拿第一式“金刚捣椎”的接手动作来说,陈发科原先教
的练法是两手同时抬起,两手心相对与肩同宽。但陈老师讲用法时却是两手一前一后、
一高一低,一手顺缠、一手逆缠。一手接对方的手腕,一手截对方的肘部。于是,经陈
发科批准后,洪老师按实战要求改变了原先的动作。另外,洪老师的套路中还吸收了其
它拳种的一些动作(五式梅花桩的擒拿、反擒拿法;燕青捶的个别拳意。译者注),这
些在洪老师的书稿中有详细的说明。
80年代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曾两下济南,向洪老
师学习陈拳的用法和推手技术。看了洪老师的演练,她说象是在看她父亲练拳。她还说
到洪老师家就象是回到了家里。她的父亲和哥哥去世后,她把洪老师当做了亲哥哥。由
于洪老师讲实战着法,用太极的高级技法教学生,他的学生中不少人掌握了高超的推手
技艺。现在中国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推手比赛,比赛按体重分为5个级别。如果一个学生
在比赛中取得金牌,他的老师会很高兴,人们会认为他是明师。洪老师的学生和再传弟
子们多年来代表山东省出战,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他们通常获得大多数
的金牌,有时是包揽5块金牌。这也可以看成洪老师教拳有道的一个证明。对此成绩洪
老师并不满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这些金牌并不能证明那些学生达到了太极的高深境
界,他们取胜是因为对手太弱。洪老师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努力达到太极的高深境界。在
下面的文章中,我也不想概括介绍洪老师的全部技艺,这是不可能的,用一本书也介绍
不完。
二、洪均生大师精湛、深燧的太极技艺
1、真正的“外柔内刚”
洪老师说:“太极是棚劲。”意思是如果没有棚劲,就谈不上太极拳了。棚劲是一切太
极攻防技术的基础。事实上,许多太极宗师,象陈发科、杨澄甫都有同样的见解。他们
强调人们在演练太极拳时要注重棚劲,使自己达到“外柔内刚”的境界。一些太极拳的
练习者强调松柔,不同意强调棚劲。他们认为棚劲的练习会影响松柔,在推手中产生顶
劲。事实上,他们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棚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什么是
真正的棚劲。他们认为的棚劲是看起来有弹性的躯体或肢体的弧线运动。还有一些误解
陈式太极拳的人,错误认为套路中的发劲动作会产生拙力和硬劲。如果你有机会欣赏洪
老师演练太极拳并与他推手,你会对棚劲和陈拳有新的认识。洪老师打拳至松至柔,他
的一些动作需要在转关处做很大的圆弧运动,尤其是手臂动作,你会感到这样才能松
柔,打开关节。当洪老师发劲时,你不会感到是僵硬劲。相反,这种动作速度的突然改
变就会使他的对手被轻松发出。如果你有机会与洪老师推手,你会感觉到他的手臂至松
至柔。但你同时会感到他内部的棚劲,这种棚劲既不和你的劲相顶,也不会有过多的压
力作用你。洪老师的劲是松的,但你会感到这种松劲不是硬、空、飘,而是松、实、稳
。在推手中,你会感到他的棚劲,这种劲转换灵活,有经验的对手都不会轻易发动进攻

在推手练习中,松开关节和保持松沉有如下好处:
(1)粘劲,一旦与对手接触更容易粘住对方。
(2)听劲更为敏锐。
(3) 更好的舍已从人,有更多时间听出对方的劲作出反应。
(4)使对方的劲不能作用于你的身体,使他的劲失去功效。
(5) 更容易转换姿势,随机应变。
那些过分强调松柔的好处的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样在松柔中加入棚劲。结果,他们只能对
付一些掌握拳术皮毛和身体僵硬的对手,而对付不了那些知道如何松柔沉气的对手发出
的劲。当遇到那些能发出快速有力的劲力的对手时,没有棚劲,就等于失去了基本防线
。洪老师的松柔、棚劲技巧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对方错误地认为自己能轻易地攻入他的防
守中心,这使他们轻易就发动进攻,进攻者的力被反弹到他们自己身上。谨慎的对手是
不会攻击虚的地方,就像没有人会用力去打一根柔软的枝条。一个有经验的练习者会用
松沉劲压制松柔中没有棚劲的对手,直到对手不能改变位置,一旦摸到对手的实处就发
劲。洪老师强调要松开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陈发科本人也说过),只有那样你才可能松
柔中带有棚劲。关节的打开要自然,而不能有意的用力伸展肌肉。洪老师特别强调指关
节的打开,指关节不能弯曲,松散。而且要特别注意手指打开的方向和角度。
以前,当我读到洪老师手稿中有关手指方向方向要与相应动作相配合时,我很难理解,
这些建议看上去很麻烦。后来,我向洪老师学艺时,逐渐认识到手指打开的角度要根据
动作中用劲的变换来调整只有这样做才正确,丢劲和顶劲才不会发生。运用这些技巧实
践得越多,兴趣就越大。当练习时,一些人能强有力的发劲,但在松柔运动中,手指是
弯曲和松散的。这表明指关节没有打开,棚劲已经丢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推手中时,
一个有经验的对手会抓住机会攻破你的防线。许多人同意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有棚劲,但
对于怎样算是有棚劲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当对方按你的前手时,你如何发挥棚劲。一
种常规的练习方法是尽可能外撑前臂时不要触及胁部,就好像腋下夹着弹簧帮你伸展前
臂,手腕和手掌做圆弧运动,这会导致对手的来劲被擎起。这是一种棚劲的方法,但层
次很低,技巧简单。这种棚劲看上去能从对方来劲的压力中解脱但对方可用捋劲来利用
你的向前作用的劲。过分外撑的劲使转变相对困难和缓慢,同样,关于手部的棚劲技巧
,洪老师沉肩堕肘的同时手指伸直,为的是打开肘、腕、手指的关节。这种棚劲在对手
推力作用下反方向产生上和下的分力,既没有向前的顶劲,又没有向后的丢劲,对方难
以利用。当攻击直接进入,我就斜着转开。洪老师说,在必要时,肘可以触及胁部。有
人会认为对方的劲会通过手臂传向胁部。事实上,这不会发生。虽然肘看上去挨着胁部
,但肘不是松散的挨着胁部,而是沉下去保持着棚劲。在肘与胁之间仍然有很小的缝隙
,对手的劲不可能到达胁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化劲而不用顶劲。松开
关节刃,游有余,随机应变。
那些有幸与陈发科宗师推手的人会告诉你他们的经历。当
陈老师发挥出他的推手功力时,对手会感到内脏震动,泪流满面,想要呕吐,就像触了
电。他一发劲,对手就会被打飞。洪老师近70年的武术生涯,交会的有名、无名的武
术高手无数,也曾应邀数下陈家沟(大陆官方认为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洪师说,他一
生所遇之武术高手未有一人能与陈发科师相提并论的。(陈发科是陈长兴的嫡系曾孙
,陈长兴为杨露禅的老师。现代拳史研究人士有人认为,太极拳传入陈家沟陈长兴为第
一人。译者注)
1956年洪老师从济南市回北京向陈发科进一步学习和探讨太极技艺
。在推手时,洪老师能化掉陈老师的第一次发劲。当洪老师被陈老师的第二次发出时,
陈发科的妻子表扬洪老师有进步,她说:"虽然我在屋里面,没有看见发生的一切但我能
听出你被师傅发出去的声音与其他徒弟不同。"对于陈老师发劲作用于洪老师时威力变
小,洪老师谦虚的说:“也许是我的手没力。”事实上,这是由于洪老师的松柔中带有
棚劲,只要手上没有棚劲,陈老师的劲就会直接作用到洪老师身上,洪老师就没有办法
化掉陈老师的第一次发劲。由于洪老师在太极拳练习中至松至柔,他能完全控制发劲。
当他八十高龄时,在一次公开表演中能在两分钟内演练完整个炮捶套路。这是甚至连年
青人
都不能轻易做到。
2、真正的球形螺旋运动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知道太极拳中需要螺旋劲。陈式太极拳有明显的螺旋运动称为“缠
丝劲”。许多人把它看成是手与足怎样正反缠绕的技巧。事实上,他们仅仅谈及它的外
部运动而不是劲的本身。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发现螺旋运动。一个天真的婴儿在兴奋时能
用手做螺旋运动,但我们却不能说他们在练习缠丝劲。
劲,在中国武术术语中,是指通过某种正规的训练使周身的力和能量协调一致,可以调
用。因此,缠丝劲或螺旋劲是通过整个身体的劲与力的集中与协调,而做出某种缠丝运
动。如,手部的螺旋运动也要有整个身体带动。只有这种运动才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
缠丝劲。每个太极拳练习者普遍认为:“劲由足根发出。”但问题是劲一旦从足根产生
后如何向特定的方向传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练习方法,正因为如此,螺旋劲质量的高
低取决于练习者技能的高低。这也使得一些人在达到一定层次后难以向更高境界发展。
由于洪老师的缠丝劲已炉火纯青,他能轻易化劲,控制对手并使对手起根,被发出去。
这儿我们不能详尽地说明怎样练习缠丝劲。我只能介绍洪老师强调的一些要点。这些要
点有助于练好缠丝劲。让我们看看太极拳练习法中的一个动作:双推手。一般情况下,
人们将伸出左足右膝,两膝高度一样,用双手将对方推开,这将使腰和身体右转,双手
向前。这种腰腿姿势产生的劲是水平面旋转,产生的力基本上是水平的,你的对手会被
推出,但不会被起根和打飞。为了起对方的根,重心降得比对手低并轻轻向上推是必要
的技巧,但把对手打飞的机会很小。洪老师强调膝部的上下运动,以至从一开始劲就产
生于球形的螺旋运动中。洪老师沉下左膝提起右膝,使左膝比右膝低。要让腰向右转,
左臀骨随左膝沉一点点,以至右臀骨稍稍高出,这使腰、腿的旋转不再是水平的,而自
然是球形的。
我曾与一位在著名推手大师门下学习多年的朋友讨论太极拳,我提到了洪
老师怎样做螺旋劲。为了使他理解,我让他双手推我,他双手按住我的腰部,想用力把
我向后推。我一旦听到他的劲,便沉下一个膝盖,提高另一个,这使他的一只手比另一
只高,结果身体失去平衡。他认为这难以理解,因为他知道任何太极拳技巧贵在转腰。
接着,他双手封住我的两侧,使我的腰不能转动。然后我没撤退,他却几乎摔到地上。
让他做,并一边实验和一边慢慢解释。我受到他双手的力并知道不能左右旋转,我用了
膝的上下运动,使臀部也上下运动,这使他的手一上一下,导致身体转动,失去平衡。
事实上,我的技巧并不纯熟。这是因为我受到他的劲后,上下旋转得太多,这他的劲完
全变为上下方向,当他失去平衡时,他只用了部分劲,而没用最大的劲。如果换了洪老
师,一旦对方用力,他的旋转会恰到好处。他只让对方的劲偏离一点,而不让他过分失
去平衡,对手能更用力地推,这使劲反弹于其自身并将对手发出。这种功夫炉火纯青,
高深莫测。
有人(指马虹,因洪老师曾批评马虹曲解太极,误人子弟,但马虹从未敢在
公开场合说类似的话。译者注)说洪老师不知道“丹田内转”的秘诀,这些指责仅仅暴
露他们的无知和浅薄,不仅因为他没有见过洪老师的太极拳,还由于他不知道怎样练习
旋转丹田。一旦你看过洪老师的演练,你会意识到他的丹田旋转的确是明显精确,恰到
好处。如果你已经练习过丹田内转。你会知道训练方法的外在表现很明显,难以掩盖,
对那些知道丹田内转技巧的人,他们在练习中尽量不显露出来,但推手中肯定要使用它
。洪老师智慧超群,在最初学拳的十五天内领悟出丹田内转,更不用说他在陈发科老师
门下学艺十五年的事实了。我知道在太极拳套路中要旋转丹田,但没听过“丹田内转。
”当这一术语后来出现在一篇专门的武术文章中时,看来正适合陈式太极拳的特点。然
而,我不能确定这是一种新的秘密训练方法,还是为传统的练习法换了个新术语。我请
教了许多人,然后写信给洪老师。他仅说陈发科没有教他“丹田内转”。事实是陈发科
只教过他的门徒,包括洪老师和其它徒弟旋转丹田的技巧,没提到“丹田内转”。我想
是陈照奎老师后来发明了这一术语,为得是人们在练习中注意旋转丹田。
许多传统的陈
式太极拳技巧是没有特定的术语来表述它们的,直到后来有人给它们定了新的名称。洪
老师给我讲了一段往事。陈照奎老师去济南拜访洪老师时,提到一个他以前从没听说过
的术语。陈老师说:“师兄,难道你以前没有练习过这一技巧么?”洪老师说:“能给
我示范一下吗?”陈老师表演完后,洪老师笑了,说:“在学习套路之前,这是必须做
的基本功。” 这种基本功就是单手在空中画圈,以前没有命名。由于陈老师用了个新
术语来表述它,洪老师一开始不明白。事实上,洪老师高度重视基本功,他不仅要求新
学生练习基本功而且要求有一定功力的徒弟坚持练习。单手在空中画圈为的是训练整个
身体的缠丝劲。洪老师把动作分为两类: 正手圈和反手圈。人们想知道为什么洪老师不
用术语“丹田内转”。这也许是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在洪老师的技巧中,丹田运动不是
自身产生的。丹田不会自身运动,它的运动是由膝的上下运动产生的。而且丹田总是应
向两侧运动。没有使整个丹田上下旋转的技巧,整个丹田上下旋转,只会影响你重心的
稳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侧运动而另一侧沉下会使你重心稳定。
我没有看过陈照奎老师的太极拳表演,不知道他是如何做“丹田内转”的。此外,他的
徒弟也做的不尽相同。1984年,我去某省训练,在那儿遇到一位在陈照奎老师门下
学习了十年的徒弟他的动作漂亮,缠丝劲很明显,但我感到他的丹田旋转幅度太大,导
致重心上浮,我问陈立清是否陈照奎也像那样练崐习,她斩钉截铁地说:“不”。有人
提出为丹田在人体中心,丹田旋转带身体旋转会使劲的发出点太高,重心容易上升,很
难将对手打飞,劲力的发展也有限。另一方面,洪老师用腿劲引发丹田旋转,这使重心
降低,身体稳重。劲的发出点低,使对手容易打飞,这也有利于劲将来的发展。太多数
太极拳练习者知道手要做弧形或圆形运动,同时手臂也要缠绕螺旋,手的圆弧形运动很
容易,但手臂要与整个身体协调的螺旋运动很难。了解每个动作的攻击技巧很重要,这
是为了决定手螺旋的程度,功力不深的人,手臂螺旋程度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洪老师的
手稿中提到在练习某一动作时,手指和手掌要面对特定的方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
我认为这些要求太复杂和没必要。直到洪老师演练和我亲身实践,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我经常和学生们做实验来观察太极拳技巧不同方面的影响,只有正确运用技巧,才能
揭开太极拳变化无穷的神秘面纱,掌握真谛。雷慕尼老师说:“洪老师的手部旋转幅度
大、方位正确,达到了真正的缠丝劲。”冯志强老师说:“洪老师的手旋转得很厉害。
”这儿,我要指出旋转幅度大是洪老师的手缠绕程度要比整个手臂的螺旋程度大。
3、真正的“步随身换”。
太极拳练习者都知道身体上升、下降的协调性很重要,也就是“步随身换”。然而许多
人要向对手施力时就静止不动,他们不知道如何变换步伐。只有步伐变换灵活才能使上
身的种种技巧有效实施。洪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1930年,他开始在陈发科老师门
下学艺,几年后,在去某地方的途中,他看见一个似乎是太极高手的人轮流与他的学生
推手。他的一些说法这使洪老师疑惑不解并参加了进去。当那人捋洪老师时,洪老师粘
住他的劲并向前移了半步,插入那人的双腿之间,同时发劲,那人后退一大步。事后,
有人告诉洪老师那人是太极拳另一流派著名宗师的得意门生,洪老师说如果事先知道是
如此情况的话,他就不会参加这次推手。这并不表明那时洪老师的功力高于那人,而是
大多数人不知如何跟随那人移步,才导致轻易被那人推开。他并没料到洪老师能这么快
速稳定的渗透到他的步伐中,他也许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才被推出,但这些至少能说明
利用好步伐渗透到对方的步形中去,能便手上的技巧更有效。
什么情况下你要转换步伐
?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你现有的步伐已达到极限。例如,你伸出双手去推对手
已达极限,而且膝盖已弯曲垂直与脚尖,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你要移动步伐以保持向
前的冲量。第二种是当你的步伐没有达到极限,你想在范围之外进攻,你要相应的变换
步伐。有两种方法改变步伐:一是前脚向前移半步,后脚同时移动相同的距离。二是让
后腿前移成为前腿,这是由于一旦步伐和手到达极限,劲便成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虽然能将对方推开,但技术运用的威力失去,进攻效果减弱。如果你想保持手和脚的
威力运用最大,你必须灵活地转换步伐。如果你的步伐僵硬,一旦动起来,重心会不稳
,这会给对手机会。因此,洪老师对步伐要求很严格,这些的确很实用。例如为了前进
,一些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在脚向前伸展时,脚根擦地而行,而太极拳另一些流派则没有
或根本没有这种要求。
陈发科老师教学中也强调擦地动作。我们不讨论伸出前脚可铲对
方的事实,这种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使前进更加快速稳健。当前脚擦地而行时,重心不易
摇动,也能防止对方钩绊你,重心能随步伐滑入对方中线,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洪老师要求当前脚根擦地的一瞬间,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一肩宽,脚根内侧地而不是中
后部。当前进时,前脚微微向内侧倾斜,后腿稍低,这使擦地动作快而稳。如果臀节到
后脚之间的沉劲不足,结果导致前腿也必须支撑体重的一部分,这样动作会变的笨拙、
缓慢
三、高尚武德,师恩永存我心
洪老师性格丰富。他聪明、敏锐、见多识广、记忆力好、多才多艺,对人们热心、诚恳
、心胸宽阔。他也正直、务实、幽默、乐观。即使你不是向他学习太极拳,坐下来与他
闲谈一下也会感到身心愉快。洪老师继承了许多中国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
1、和蔼可亲,淡泊名利
1984年秋天,在与他通信两年之久后,我终于有幸拜访他。我写信请他帮我安排一处离
他家近的地方住,这样向他请教比较方便,洪老师回信我可以住在他家。对此我兴奋不
已,不但可以省钱,而且学艺方便,但却给他增添麻烦。到洪老师家后,我与他快乐的
闲谈,晚上他的学生走后,我拿出些钱和粮票给他(那时,大陆主食有限,政府严格控
制供应),洪老师推还给我说:“我们还用得了那样吗。”意思是他把我看作好朋友,
不用交学费。我很感动说:“我来这儿吃你的,我们还是需要买米做饭的。”这样,他
才肯接受。从那以后,洪老师的话深深印入我的脑海。
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金钱至上
,甚至在父子、兄弟之间也是这样,更不必说朋友和学生之间。一天,洪老师的一位徒
弟陪我去武术馆,去看洪老师的另外两个徒弟是怎样教别人的。一路上,他告诉我如果
我遇到政府官员,最好不要说住在洪老师家并向他学艺。这是因为当地政府已决定不是
本地学生包括那些海外的,要首先付钱给他们,然后他们付一部分给洪老师。洪老师担
心加重我的经济负担,不收学费,也不让政府收费。如果那学生不告诉我,我永远也不
会知道。事实上,洪老师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他个人的政治问题还没解决。洪老师的
另一位学生告诉我当我写信给洪老师要来拜访,洪老师告诉他们我可以住在他家,不用
到武术馆学艺,洪老师对我从没提起过。我去澳洲后,曾寄钱给洪老师。不久后我听说
北京要造纪念碑纪念陈发科大师。我写信给洪老师,让他告诉我计划的最后细节,因为
我想为此项活动捐钱。洪老师回信说他将把我以前给他的钱以我的名义捐赠。我立刻回
信说以前给他的钱是留给他自己用的。其实洪老师经济情况并不好(由于个人的政治问
题)。他很需要钱。但由于考虑别人的处境总比考虑自己能得到多少钱要多,洪老师总
是为我的经济情况着想。
2、 一心钻研太极拳,淡薄名利
洪老师对于练习太极拳总是怀有极大的热诚,而且一直进行过细的研究。他曾提起过一
件事,有一位日本妇女(全日本太极协会秘书长中野春美,译者注)每年来中国学习太极
拳。几年后的一天,她在练习中哭了,说她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艺的道路会更容
易,但却越来越艰辛。其实,洪老师对她高要求是为了让她功夫更上一层楼,这让她觉
得很困难。
当我和洪老师住在一起时,一次他的一位学生要举行家庭庆祝会并邀请我们
大家去吃饭。我说我快回家了,最好呆在洪老师家中加紧练习,洪老师便独自一人去了
。正巧几名外地来的学生来看望洪老师。在看完我打的炮捶最后几个动作后,其中一位
告诉我,在“护心锤”这一式中怎样做右拳收回的动作,这和我以前做的不同。他的架
子很低,右拳收回得也低并且转动幅度更大。我觉得他的动作更漂亮,便跟着他改变了
动作。后来洪老师回来正看见我在练这个动作,他发现我的改变,他的脸沉了下来,用
严厉的口我这是跟谁学的。他解释道这是老架子的练法,右拳收得太靠近身体,手臂转
得太厉害,这便不能很好地化劲。
洪老师对物质生活很随意,虽然他年青时出生在有势
力的家庭,物质生活富裕。后来,他一日三餐由他的后妻和学生们准备,他从不下厨和
过问菜单。由于我的技术不行,也不下厨。因此做饭时,我们就闲谈和讨论太极拳直到
饭菜准备好,不管什么我们都吃。洪老师从不和我谈吃穿。除了写作,洪老师一般不戴
眼镜,我问他为什么写的字那么小,他笑了告诉我,他托人买一副远视眼镜,但却送来
一副超过矫正视力的眼镜,看上去像放大镜。他写作时并不觉得字小,为了不浪费,他
一直戴这副眼镜。听到这里,我们开怀大笑。后来顾留馨老师问我,洪老师的字为什么
那么小,我告诉他原因,他也笑了。
3、注重实际成就,不爱慕虚荣
洪老师曾写信告诉我,当地政府对他说,北京、上海已成立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山东省
也应该有。洪老师回答:“你们必须确定真正化时间去搞研究,我没时间,你们谁想搞
就搞。”洪老师认为那些人只为了得到名利,没有实际贡献。因此他宁愿不要这种虚荣
。当人们称赞他的太极拳和推手技巧时,他总是说天外有天,他认为陈发科老师是最棒
的。一些外国人称洪老师为“太极拳功夫超极巨星”。他笑着说,巨星不算什么,重要
的是真正领悟太极拳。洪老师有自己传授太极拳的独特方法。当我写信去请教一些建议
时,他不仅回答我的问题,有时还问我的看法。回答他的问题,就像坐着考试一样。我
难以想出比我的回答更好的答案,结果我经常迟迟回信,洪老师对此并不介意。有时,
在我第一封信还没回时,他又给我来了一封信,这使我觉得不好意思。按道理,学生应
尽早回信,师傅可以晚些。但洪老师不觉得麻烦。通过跟他学艺,我不仅学会了演练太
极拳功夫,而且学会了分析一些哲理。
虽然上次与洪老师相见到现在已经许多年了,当
我回想起与洪老师在一起学艺的情景,情不自禁的感到一种甜蜜和幸福。洪老师与他妻
子住在两室一厅的小公寓里,洪老师为了方便练拳,选了底层。他们住在大房间里,我
住在小房间里。每天我六点起床便开始在客厅训练,在我和洪老师呆在一起时,他没有
出去教拳。每天早晨七点钟洪老师打开房门走出来,我便向他问好。做好清洁工作后,
我们便在大房间里一边喝茶一边闲谈。洪老师总是坐在靠门的沙发上,而我坐在另一张
上。要么是洪老师的妻子,要么是他的学生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后我们继续闲谈喝茶,
我一有问题就问他,他便认真回答。当有必要演练时,我们都站起来实践。有时我们谈
论人的生命和历程。我们甚至讨论人类的灵魂是否存在。直到洪老师说:“我们打拳吧
!”我就又能从中学习到新的技能。有时,其他学生也来了,经常有从外地来的。当洪
老师教他们时,我站在一边仔细观察,这样我也能学到许多,这样一直到晚上九点。该
是洪老师休息的时候,我回房时问他晚安。一旦进入自己的房间,我便回忆和记录所学
的,所听到的。每天我与洪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十小时。每天都发生同样的事,但每
天我都有新的收获。那时经历的许多事如今仍记忆犹新,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太极拳。我
相信将来有一天还会那样。洪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在我脑海中浮现,就好像他正站在我
面前,我将永远爱他。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洪均生老师逝世两周年。他将永远活在他
的弟子和所有受过他恩泽的人的心中。
鸣谢
感谢我的学生Joseph Wong Hugh Grady HeanKLow Da
nny Mccartin 和C. K. Kan。文章的准备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奉献。我
要对所有伟大的太极拳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特别是洪均生老师,他的英明、知识和
智慧是我写出此文的基础。
s***s
发帖数: 7178
4
乱谈感想。
第二个版本有“翻译味儿”,具体描述一些动作的时候,
意思不是很连贯。(比如:然后我没撤退,他却几乎摔到地上。)
我个人喜欢第一个的风格,平实。作者的情谊能体会到。
自己在练金刚倒碓,所以对洪老先生跟发科公探讨变化那段很留意。
对立体圈说的很透,膝的高低运动变化,包括上面的双手正反圈。
看洪老先生录像时所不能体会的妙处(松,柔),借此文也有所领悟。
不过听人说是一回事,要自己有切身体会,只怕还要下十年功。
看全文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
只要肯坚持,太极是一门可以穷一生精力不断琢磨,不断进步的学问。
s***s
发帖数: 7178
5
(独孤承影按:文中可以看出洪均生大师对洪传陈式太极拳名称的看法)
“洪式太极拳”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老师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 但从未
正式确定,是以过去未见诸报刊。近两年来,我们这里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
极拳”,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 因此,我的学生李驻军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
章中使用了这一名称。 使用这一名称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一、洪老师传授的实用
拳法与陈式原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二、 洪老师对太极
拳理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三、这一名称早在练习者中流传;四、洪老师逝世前一年曾
写过一条横幅“洪式太极拳”。为说明以上问题,有顺便简述一下我学拳和老师改拳经
过的必要。
我认识洪均生老师是解放前, 他家当时住在济南阁子后街陈庆伦先生前院,我家住阁
子前街。我父亲与洪老师有文字交往,结下友谊;解放后共同搞生产救灾, 过往更密
。1949年冬,我患了肺炎,洪老师多次看望,春节期间,他看我体弱,劝我加强体育锻
炼。说他幼时羸弱多病, 药当饭吃,后习练太极拳,身体强健起来,劝我跟他学练太
极拳, 我没有兴趣,认为打太极拳是老头的事,少年儿童怎能练这玩艺?他连续一年
不断劝我,他抄一些陈式太极拳歌诀,并把他写的诗词给我看。 他的清秀圆韵的小楷
书法和意境幽远的诗词使我赞叹和倾慕, 对太极拳理法也逐渐引起兴趣。于是在父亲
的敦促下1950年底的寒假在我家正式拜师学拳,他向我讲述了“七传七不传”的门规,
但他说:“这是从前定的规矩,现在随时代的发展应有所变化,但有的规矩是应当遵的
。” 我学了一年的基本功,主要是压腿,划太极圈,练腰裆劲。 1951年暑假,才在汇
泉寺每天早、晚教我套路。
我算是洪老师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 之前曾有靳表叔和叶季超表舅爷跟老师学过, 但
不是弟子。我随老师学拳五年,情逾父子,几乎形影不离,我从此迷上了陈式太极拳,
把学好陈式拳并发扬光大作为一生追求目标。
老师循循善诱, 就近取譬,手把手
教,一招一式,要求甚严。我的身体强健起来, 进步很快,老师看着常发出会心的微
笑。1952年春,我家搬迁青岛去了, 我独自一人留济南上高中,父亲把我托付给老师
,经常住在老师家,早晚不误学拳。1953年,经我介绍,王云飞、乔明德开始学拳,
随学者有拳师郑焕之先生;54年,李学刚、张筱三等人拜师; 1955年春,我介绍同学
杨德滋拜师。当时学的是师祖陈发科先生所传大架,势子走的很低,扑步要求腿肚贴地
,走四平架,因而得苦练基本功。 走势开始要求松柔园匀,端庄中正,不得稍有倾斜
,忽高忽低。 曾在会友镖局走过镖的大刀杨丽泉先生与师祖有旧,一次看我练拳后对
我说:“我看你是块料,你学好这套拳,可以走遍天下。”又说:“你老师深得真传,
打拳柔如柳枝,很得你师爷轻灵纤巧之妙。”洪师听了笑道:“我自幼体弱,没劲,所
以打拳显得轻柔,象个女孩。”实则老师打拳有时轻灵自然,如行云流水;有时动如山
河,威武雄浑,震脚沉实有力,有千钧之势,摆莲、二起,掌击仿佛炮声。但他当外人
在场演练时多不发劲, 轻松自如,不动声色。当时在济南教练太极拳的孙继先老师、
教八卦太极拳的郭铸山老师以及在正谊中学的郑幼桥(郑板桥外孙)老师等人都说我们
学的是“洪式太极拳”。老师听了则说:“随怎么叫, 我们练的陈氏太极拳。”当时
称“陈氏”,不称“陈式” ;“陈式”、“杨式”之称当在1954年国家体育部门编简
化二十四式之后。
1955年暑假, 我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泣别老师和师母,老师送我车站。 临行,老师
交我给师祖的一封信,嘱我下火车去骡马市大街河南会馆拜望师祖, 并赠我一首五言
古诗。我在师祖处住了三天,练拳请师祖纠正,小师叔照奎把手指点。晚上,与小师叔
同榻而眠。从此每周末即去师祖处,星期一早晨返校。  1956年春, 洪师母病逝,
洪师携幼子友乐赴京,住西四大姑处,我请假住师祖处,早晚学拳,白天陪老师游览访
旧。早晨多是陪师祖、老师去陶然亭。洪老师在京住了两个半月,每个动作师祖重新拆
解试验其技法, 因老师功底已深,心领神会,尽得奥秒。我常陪侍在侧,老师以我为
的, 试验师祖所授技巧,我师贴我身体任何部位,我即失重,弹跳起来,有时跌出丈
外,若驾云一般,身不受伤,也不疼痛。老师让我学他的方法在他身上试验, 却不起
作用。师祖笑了:“功夫还没练出来, 方法也掌握不准,在你身上就管用了?得苦练
几年,多搭手才行。”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早晨,在陶然亭练完拳去吃早点,老师问师
祖:“按照这种实战用法练习行吗?”师祖说:“中。要反复练,拳打万遍,不打自转
嘛!”
这年放寒假, 回青岛家中过春节,路过济南在老师处住了几天,这时老师迁住指挥巷
12号。老师给我改正照奎小叔教我的三换掌练法。老师原教的套路没有三换掌, 到北
京师祖叫小师叔给我增教的。老师也是到北京后师祖又传给他的。老师告诉我:“这是
你师爷晚年创造增上的式子。 第一三换掌和第二三换掌虽然都是练桩,但练法和作用
不同。 在手法上都是反骨点穴,但第一是攻取对方上盘,第二是攻取对方中盘,很巧
妙,很实用,裆劲要换得灵。可以单式子反复练,高、中、低交替练习,对增进下盘功
夫很有益处。”又说:“我打算把你师爷讲授的每着实战用法融会到套路中去, 怎样
用就怎样练,这比先盘架子后拆解来得快当。 你今后也可以琢磨着你师爷教的用法先
单式子去练习,我把整套串起来,你回来再学。”我因功低浅,只能依老师教的练,
不敢妄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准备将实用招法融入套路中的打算。 我回北京,与
老师通信频繁,常把他研究太极拳理法体会寄我,指导我研练;我也经常提出问题,他
都认真回答。
1958年暑假, 我回济南住了一个月,老师迁小梁隅首59号,住处狭窄, 晚上,我住大
明湖畔刘子衡(易经大师)伯伯处,白天跟老师学练着法。 老师因反右时被批判,受
街道管制,不让人再去学拳,我是例外,彼此都不怕牵连,一个月中只我师徒二人,很
清静,一早我帮老师去扫完街, 他的公事就完成了。他向我说:“我初步写了一些实
用拳法的体会, 准备着手套路练法的修改,有复写的一份,你拿去对着演练。”又说
:“我准备编一套简易练法,或将同类型的式子分别编在一起, 便于普及推广;老年
人、初学者先练简易的和同类的式子, 然后再学全套路。这样学生易于掌握。”我说
:“老师这种设想很科学,是一种改良。”有天晚上,刘子衡伯伯给我说:“你洪老师
从北京回来,收了一些学生,他教的拳与过去的练法我看着改了不少,听着很有道理。
我推荐他当了济南市政协委员,社会上都说他教的是洪式太极拳,你可多住几天,认
真把他改的学下来。鸣放时在市政协提了些建议, 竟被批判,又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
子,在街道受管制,我也不能替他说话, 只能在精神上安慰他,思想上开导他,你多
住几天,也是对他的宽慰。”是我在1954年暑假介绍洪老师去拜访刘子衡先生的, 两
人从此交往,结下深厚友谊。1982年冬,我们暌隔二十多年后, 我探望老师,他曾说
:“我在生活陷入极端困苦的时候,刘先生给我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支持,鼓励我把
太极拳的研究坚持下来,不然,很难撑到现在。”我58年9月初回北京,从此二十多年
没再回济南。我拿了老师写的研究复写稿给照奎小叔看,他说:“你老师有文化, 研
究得细且深,全国现在没人能超过的。”这时师祖已经去世一年了。
我因极左路线的冲击, 临近毕业即步入长期坎坷的路程,不能与老师相聚, 有时音讯
全无。风雨过后,我获得自由,才到济南看望老师, 一住两个多月。这时老师早已完
成实用套路练法的改编,并写出了书稿。十几年传授新编套路,学者日众,遍及全国各
地以至海外。分别二十四年, 师徒团聚,百感交集。两个半月,我反复阅读钻研老师
写的书稿, 晚上老师亲授,白天师弟李学刚、李宗庆、韩保礼等帮助辅导,试验。完
成了一、二路新编练法的补课,逐渐掌握了技法。从此每年数次赴济, 每次日数不等
,聆听老师教诲,向师弟们求教,获益匪浅。 在与外地师兄弟交往中,得悉在外地传
播此套路时,传称为“陈式太极济南架” ,或直称“洪式太极拳”。日本则成立“洪
均生太极拳研究会”。因此,在1987年准备出版老师书稿时,在酝酿书的名称时有的师
兄弟提出取名“洪式太极拳”,老师说:“我不同意洪式太极拳这一提法,我继承的是
陈式太极拳,虽然套路的动作练法该了, 也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但都是运用的陈
式原理,是根据实战作用改的, 也是经你师爷同意的,只要我在,是不能称洪式太极
拳的;没有我了,随你们怎么叫,我就管不着了。”一天上午,当时我和李学刚、 李
恩久师弟在场,老师最后确定书名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恩久师弟又建议副标
题用“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老师同意了。老师的态度很明确,他在
世时,不让称为“洪式太极拳”,百年之后,就由弟子们去定了。1994年春给老师过寿
,徐州蒋家骏师弟说, 他正酝酿在徐州创办“洪式太极拳武馆”,准备成立“洪式太
极拳研究会”,向老师汇报此事,我当时在场,老师说:“你看着办吧。”由于种种原
因,蒋师弟迟迟未办起来。
1996年1月底,老师病逝。在治丧的日子里,家骏师弟从徐州带来老师前一年写的一条
横幅:“洪式太极”。有老师落款和印鉴,确是老师笔迹。 我们意识到,老师去世前
是同意在他百年后把他编的这套实用拳法名之为“洪式太极拳”的。于是近两年各地传
人有的就将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我教的菏泽地区的学生们也以洪式太极拳的
名称加以推广传播。
“洪式太极拳”名称由来颠末如此。一切文化现象总是先从民间兴起, 约定俗成,不
是某人能强加的,也不靠国家行政命令;承认与不承认, 总是客观存在的。我开头提
出洪式太极拳名称由来的四条根据,主要是第一条,即它与原来陈式太极拳老架在练法
上有了很大区别, 独具风格,学练这套拳法的已成千上万,形成一个流派。当然,这
套拳法是在陈发科师祖传授的基础上, 洪老师经过三十年的钻研,试验改编而成的,
无处不体现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招式名称基本没有变动, 但每个招式的练法和作
用与原来大不相同。试以第一金刚捣碓为例,两者加以对照,就能体察出它们的区别。
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如下:(预备式略)第一动作:双手两掌相对,相距一肩宽,平
举向前,高低与肩齐。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第二动作: 身右转45
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
,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住; 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
轴外摆45度, 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
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两足距离
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扑步。第三动作: 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
对正前方;左手逆缠, 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
上斜角;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 眼随
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 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
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第四动作:身左转
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 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
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 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
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
十字状。 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
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住,成右前虚步。第五动作:身右转约30度,胸略向右斜角;
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 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
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
与裆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第六动作: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
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 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
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
正马步。第七动作:左手不动,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第八动作
: 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 同时
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小腹略突,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亦可出右拳时,
右膝提起平裆,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洪师改练法如下: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
下蹲, 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
, 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
,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
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 左脚根向左后
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
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
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
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弓
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 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
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
右上转出,高与眼齐, 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
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
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
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
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
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
至胸前,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
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塌裆
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 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
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
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
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
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
,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
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
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 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
缠,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
,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
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 落脚
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
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 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
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
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
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
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
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 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
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
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由于练法不同, 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韵,即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
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特
点是攻于细密。这是风格上与原练法的区别之处。有人说“洪老师新编套路”架子小巧
,细致有余,开展不足。 似乎这是说的此套拳的风格,然而这只是看到表面,实际老
师要求学者“先求开展, 后求缜密”,循序渐进,由大而小,由粗而细,层层深入,
逐步达到“无过不及”。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点, “精巧、细密”才是它的特点
。从第一式两种练法的对照中即可察觉其特点的不同处,前者开展大,雄浑威武;后者
开展较小而适度,精巧而轻灵,要求动作“无过不及”。因新、老练法每个动作的走势
不同、 作用不同,是以风格特点不同。它决不是练原套路走偏、走错或没学会原套路
妄加篡改, 也不是对原招式动作的妄加增减,而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对原来正确练法的有机提炼,加工、改造。 称为洪式太极拳,既由于它具备了自己的
风格特点,也便于学者区分这套太极拳与原来练法之不同。
这套拳法之所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还在于洪均生老师是创造性发展太极拳理法的一代
宗师, 把太极拳理论技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太极拳研习者指明了探索方向, 澄清
了一些糊涂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技法。例如:
1、关于太极拳的眼法,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
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
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 显示外柔而内刚。”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
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
为逆。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
者为盼, 为虚。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2、关于身法: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
衡, 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
阴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转,不能前后左右摇摆。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
移动。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并
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
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3、关于步法,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
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
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身右转,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
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身左转反之。并
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绝不许
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这是过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
问题。
4、在手法上,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
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
圈之时。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
先生在场,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
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老师为了
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看到条几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
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
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 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手与小臂的自转的
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这样就顺随了。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
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就容易
理解了。”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
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
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
缠和逆缠, 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关
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
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5、关于”双重”问题,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
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
能一一详述, 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
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一切学术, 当然包括武术,总是有所继承和发展,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查诸太
极拳史,解放前,太极拳并无这”式”那”式”之分, 只因传承的关系,在练法和风
格上出现了区别,但都称做太极拳。如杨澄甫先生著的《太极拳全书》、于化行著的《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 ,某氏所著《太极拳正宗》等,皆未加”杨式”字样。而陈鑫
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照丕先生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加了”陈氏” 二
字。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才分别冠以”陈式”、”杨式” 、”吴式”、”孙式”之名
。我想,冠以某”式”的根据当是在于它们的传承关系以及不同的练法和风格。也就是
”杨式”、”吴式””孙式” 等在直接或间接继承陈式太极拳中练法和风格发生了变
化之故。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由于练法变了,风格不同了, 形成
了一个流派,因而后来大家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式, 间接源于
陈式,因练法和风格与杨式有了区别,更不同于陈式,也形成一个流派,于是后来称它
为吴式太极拳;后命名的”武式太极拳” 也源于陈式,郝为真为武禹襄的间接传人,
传于孙禄堂,孙氏融化改造后形成新的练法和风格,如今称为”孙式太极拳”。
洪均生老师在继承陈式太极拳中进行提炼、 加工、改造形成新架,具备了自己的风格
特点, 成为一个新的流派,有什么不可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的呢?其实,某一拳法
叫什么名称,无所不可。而在于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看它是否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与特点,只要名实相符, 有何不可?即便不称做洪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
练法和风格的流派依旧客观存在, 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练习
者依然这样称呼它,这不是行政命令和某人所能限制得了的。
j******4
发帖数: 2944
6
Satas,你后面传的那篇文章是菏泽何淑淦写的,他是洪老师早期的学生。
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洪氏太极拳”正名。
洪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洪老师坚决不允许称“洪氏太极拳”,今天看
来,除了洪老师对陈家感情很深以外,更本质的是所谓“洪氏太极拳”相比于“陈式太
极拳”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宜另分拳种。
形意和心意在桩法,行拳上都有了本质的区别:心意是鸡步活桩,形意站的是三体式静
桩;打法上也不同了:心意打法是往人身上逼的,我看了几个形意名家的实战视频演示
,已不是这种打法了。那么形意已经独立为一个新的拳种,毫无疑义。
洪老师的拳,在我看来,还是陈式太极拳,洪老师的贡献是把其中的原理讲清楚了,过
细地做了研究。无论是练法还是用法,洪老师不仅没有做本质的改动,反而自始自终强
调,不敢擅改老师的传承。
何淑淦所列了那几条,无非是洪老师明确了陈式拳的特点,加以强调,不仅没改,反而
是更好的继承。
改拳名,原因为何?可能是人殊人异的。有可能是利益驱动。
作为我个人,跟洪老师学的是陈式太极拳,我练的这套拳,我也始终认为是陈式拳。
j******4
发帖数: 2944
7
我们来看看何淑淦另立拳种的理由:
1、关于太极拳的眼法,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
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
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 显示外柔而内刚。”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
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
为逆。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
者为盼, 为虚。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
这并不是大的变化,我相信所谓“眼随手运”也是看对手的方向,强调眼睛与手(其实
手也是虚指,指的应该是打击对手的梢节)的配合,而不是盯住手看。那种看法,头不要
看晕了吗?
2、关于身法: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
衡, 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
阴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转,不能前后左右摇摆。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
移动。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
------------------------------------------
“重心全部移于某腿”是顾留馨的说法 并不是陈式练法
并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
,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
明确了陈式练法的规律 并给以名称描述 练法并无不同
3、关于步法,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
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
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身右转,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
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身左转反之。并
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绝不许
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这是过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
问题。
-----------------------------------------------------
这是陈式传统的练法 洪老师只是“阐明” 并没有发明新的练法
4、在手法上,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
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
圈之时。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
先生在场,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
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老师为了
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看到条几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
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
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 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手与小臂的自转的
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这样就顺随了。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
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就容易
理解了。”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
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
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
缠和逆缠, 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关
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
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
只是提出了更易懂的称呼 练法没有本质的变化
5、关于”双重”问题,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
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
能一一详述, 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
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
“双足同实”当然是双重之病的一种 洪老师只是把双重更规律性地做了总结 相当于
提炼出了一个公式 但并不等于另创了一个新学科
而且只说”前手前足同实”为双重其实也是对洪老师的误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同侧
手足同实”为双重。洪老师举的那个例子恰是“前手前足同实”的。
“双足同实”则必有一侧手足同实,那么当然是双重了。
我理解何淑淦对洪老师的感情,但在学术上,是不是应该,“吾爱吾师,吾更爱师娘”
呢?哈哈
s***s
发帖数: 7178
8
这文章的前半段提到了作者跟洪老先生的求学过程,对洪老先生身法的特点(从外行人
角度看的“小巧”)给予了一定的解释。我觉得配着Jason兄贴的吴先生的回忆录一同
看,有些价值。
那段陈式老架和洪传的对比,只是抄两段书,并没有提出作者本人的体会和分析。
后大半段纠结于命名,我不是很理解和赞同。不过转文不好随意删减,就一并贴出来了。
另外文中提到第一年基本功练:压腿,转圈,腰裆功。不知Jason兄是否了解除转圈外
的另外两项?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Satas,你后面传的那篇文章是菏泽何淑淦写的,他是洪老师早期的学生。
: 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洪氏太极拳”正名。
: 洪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洪老师坚决不允许称“洪氏太极拳”,今天看
: 来,除了洪老师对陈家感情很深以外,更本质的是所谓“洪氏太极拳”相比于“陈式太
: 极拳”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宜另分拳种。
: 形意和心意在桩法,行拳上都有了本质的区别:心意是鸡步活桩,形意站的是三体式静
: 桩;打法上也不同了:心意打法是往人身上逼的,我看了几个形意名家的实战视频演示
: ,已不是这种打法了。那么形意已经独立为一个新的拳种,毫无疑义。
: 洪老师的拳,在我看来,还是陈式太极拳,洪老师的贡献是把其中的原理讲清楚了,过
: 细地做了研究。无论是练法还是用法,洪老师不仅没有做本质的改动,反而自始自终强

j******4
发帖数: 2944
9

了。
----------------------------------------------------------------------
贴出来是好的 我没有丝毫责怪你的意思 论坛只有畅所欲言 敞开来谈 对大家才有助益
我学太极拳入门早点 但不见我的意见都是对的 所以不必拘泥 哈哈
洪老师常说“没有学会引起的差异是错误,学会之后按照同一道理在实际中有所改动就
叫发展。”
我很欣赏这段话。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文章的前半段提到了作者跟洪老先生的求学过程,对洪老先生身法的特点(从外行人
: 角度看的“小巧”)给予了一定的解释。我觉得配着Jason兄贴的吴先生的回忆录一同
: 看,有些价值。
: 那段陈式老架和洪传的对比,只是抄两段书,并没有提出作者本人的体会和分析。
: 后大半段纠结于命名,我不是很理解和赞同。不过转文不好随意删减,就一并贴出来了。
: 另外文中提到第一年基本功练:压腿,转圈,腰裆功。不知Jason兄是否了解除转圈外
: 的另外两项?

s***s
发帖数: 7178
10
这个“小巧”,另外一贴里那个书法的比喻很到位。
初学者从楷书起,既控制不了也欣赏不了草书。
等到有小成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其意”
上贴改动了,这里再请教一下jason兄,何先生文中提到的三个基本功
“压腿,转圈,腰裆功”
具体指什么
谢谢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 了。
: ----------------------------------------------------------------------
: 贴出来是好的 我没有丝毫责怪你的意思 论坛只有畅所欲言 敞开来谈 对大家才有助益
: 我学太极拳入门早点 但不见我的意见都是对的 所以不必拘泥 哈哈
: 洪老师常说“没有学会引起的差异是错误,学会之后按照同一道理在实际中有所改动就
: 叫发展。”
: 我很欣赏这段话。

相关主题
杨式太极拳定型前曾得道门高人指点赵堡太极的“背丝扣”和陈式太极的“缠丝劲”是一回事吗。
太极拳,请各位指点。纽约地区有教陈式太极拳的师傅吗?
洪传陈式太极拳谈谈太极拳的缠丝和丢瘪顶抗
进入MartialArts版参与讨论
j******4
发帖数: 2944
11
其实 洪老师的所谓“小巧”有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太极拳多用于推手 二是洪老师晚
年的拳架适合了老年人练拳的限制 毕竟不能如年轻人那样蹦纵窜跳了
何淑淦自己在上文中也说:实则老师打拳有时轻灵自然,如行云流水;有时动如山河,
威武雄浑,震脚沉实有力,有千钧之势,摆莲、二起,掌击仿佛炮声。但他当外人在场
演练时多不发劲, 轻松自如,不动声色。
我听济南洪老师的老学生说过 洪老师有次在大明湖练拳 演绎了雄浑的风格 当真有点
风云失色的味道 周围观拳的都被洪老师威势所镇 鸦雀无声
说个笑话 我那天在山顶录发劲的视频(脚下地面不平 后来看视频 发现我常低头看 即
是缘此) 离我20米远是一群吃草的牛 等我发完劲 收拾三脚架的时候 发现那群原先安
详吃草的牛 踪影全无了 呵呵 我的气场看来可以吓唬吓唬牛
j******4
发帖数: 2944
12

------------------------------------------------
压腿就是一般的伸展训练 就是和外面一样的压腿 也是练拳前warming up的一部分
转圈 就是画圈 画圈陈式原叫“缠丝功法”
洪老师把很多功法 赋予了生活化的叫法 一是简单易懂 另外是不是淡化武术搏击的意
思 免得政治上有风险 或是被指责传播迷信 或是传授好勇斗狠 也未可知
腰裆功 指的是太极拳的活桩功 只传正式的学生 发科公也是在洪老师学拳多年以后才
传他的 此前都是叫他加大幅度练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小巧”,另外一贴里那个书法的比喻很到位。
: 初学者从楷书起,既控制不了也欣赏不了草书。
: 等到有小成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其意”
: 上贴改动了,这里再请教一下jason兄,何先生文中提到的三个基本功
: “压腿,转圈,腰裆功”
: 具体指什么
: 谢谢

j******4
发帖数: 2944
13
http://blog.163.com/fgtd2009@126/blog/static/167769850201152451
陈中华这段讲话很好地解释了一些问题:
洪均生发展了陈发科所传的陈式太极拳。洪老师常说“没有学会引起的差异是错误,学
会之后按照同一道理在实际中有所改动就叫发展。”洪老师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有两个
方面。一个方面是改正了陈发科要改,但没有改的一些动作,这类改动的直接原因是陈
发科讲拳的用法时,经常说,“这个动作是这样练,但用的时候就要如此这般。”洪老师
问陈公为何练法和用法不一样,他总是回答说他不知道。洪老师又问能不能按用法来练
拳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他们可以一次成功不用在一件事上花双倍功夫。陈公答曰可
以。
在这里我推断我们经常见到的练法和用法的差异。我认为并不是古人不懂得两者要统一
,而是因为他们故意这样做的。这样是他们保留一点秘密的办法。学生虽然学了拳,但
是没有老师给再讲解用法,学生是不可能自己悟出来用法的。等于是现代的知识产权的
一种保护方法吧!
另一个方面是按照陈发科所传的拳理,将套路中不合理的动作都改了过来。洪老师是这
样给我解释的“理论是简单明了的,是要不渗水、不加沙地遵守的,但人都是可以错的,
所以老师练的对的地方,要学,老师做得不对的,就没有必要去学”在这一点上,洪老师
改正了一些陈发科讲的但是没有做的地方。举例说,陈发科清楚地说明在做正圈时,肘
在任何时候都要比手低,可是在练拳的时候,他有的时候就没有按照这一规定去做,当
然在那个时候,由于历史和传统的限制,学生们是不能说老师不对的。一九五六年洪老
师再一次去陈发科公处改拳的时候,他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陈发科公很客观地
回答说有时他自己不注意,但鼓励洪老师继续按照规矩去练习。
j******4
发帖数: 2944
14
八十年代初,由于学生越来越多,洪老师的生活也开始向好处改变。来学习的日本人三番
五次地要求到洪老师家做客,每次体委的“陪同”都有理由婉言谢绝。后来中野春美再
三要求,并且要拜洪老师为干爹。体委才没有办法拒绝。他们安排将洪老师家搬到了菜
市新村的一个公寓内。洪老师才过上了济南市的一个普通人的日子。可是他己经习惯了
他的生活方式,没有因为这些而改变。他照样每天走路去黑虎泉拳场。在家里,他的妻子
照样养着鸡。他每天抽“汉烟”,极少喝酒,不参加宴会等带有浪费性质的活动。直到他
去世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家产留给他的后代,只有那顽强的生活精神和丰富的陈式太极
拳法。
------------------------------------------------------------------
这段不确切 我知道的是 中野春美他们看到洪老师居住条件实在是差 提出他们出钱帮
洪老师买房子 中方要面子 赶紧给洪老师解决了一套房子 当然 日本人交的学费也不少
大头都给山东外办拿去了
洪老师也不是不收学费 洪老师说过 不交学费 不能诚心学拳 但你交多交少 则是根据
你的实际情况 我记得在读书的时候 是每月交2块钱
洪老师不是不收钱 只是不把钱放在心上 他去世后 张联恩参与了处理后事 仅从洪老师
散落在书房抽屉 书架 夹在书里的现金 就是一大笔钱 张联恩跟我说过百万 都是各国
学生交的 所以各币种都有 洪老师收了 要用就随手拿 大多数都想不起来用 就随手放

刚才打字的时候想 过百万是不是有夸张之嫌 百万元钱 体积可是不小的 但很多钱是真
的 洪老师小时候家境富裕 对钱是不在乎的
j******4
发帖数: 2944
15
洪老师之所以教拳,就是因为56年以后失去了工作,必须以教拳为生,所以说洪老师教
拳不收学费是误传,但洪老师确实也不看重金钱,这也是事实。
还曾经发生过,为了经济利益的事,洪老师两个学生私吞学费,然后设计暗算洪老师,
想让洪老师出丑;但没想到洪老师功夫过于高超,两人均带伤而退。
可见收学费是洪老师拳场的一贯做法。
关于洪老师受暗算反击,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是济南雄霸一方的流氓,在甘石桥打架
出名的,听说洪老师功夫了得,不服,和人一起在厕所暗算洪老师,结果是两人被打翻
在厕所地上。从此,洪老师名气更大。
当然,因为是发生在厕所,国内以前的那种公共厕所,你懂的,哈哈,细节就不描述了
,否则恐有损洪老师令誉。
j******4
发帖数: 2944
16

-----------------------------------------------
哈哈 刚说完这段 后面就看到陈中华讲到了这事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洪老师之所以教拳,就是因为56年以后失去了工作,必须以教拳为生,所以说洪老师教
: 拳不收学费是误传,但洪老师确实也不看重金钱,这也是事实。
: 还曾经发生过,为了经济利益的事,洪老师两个学生私吞学费,然后设计暗算洪老师,
: 想让洪老师出丑;但没想到洪老师功夫过于高超,两人均带伤而退。
: 可见收学费是洪老师拳场的一贯做法。
: 关于洪老师受暗算反击,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是济南雄霸一方的流氓,在甘石桥打架
: 出名的,听说洪老师功夫了得,不服,和人一起在厕所暗算洪老师,结果是两人被打翻
: 在厕所地上。从此,洪老师名气更大。
: 当然,因为是发生在厕所,国内以前的那种公共厕所,你懂的,哈哈,细节就不描述了
: ,否则恐有损洪老师令誉。

j******4
发帖数: 2944
17
我一九九一年带加拿大徒弟余永安回到济南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在济南武术馆里练拳
。正巧有一帮日本人也在那里学习。我就过去在一边看。那时洪老师已经下肢瘫痪了,
所以大多时间都是坐着讲课。在讲解一个动作的时候,那个新上任的日语翻译不懂太极
拳的术语,无法向洪老师说明白日本人问的问题,一急之下,他就想抓住洪老师的胳膊
来解释。洪老师当时面对着日本学生,没有看见他在一边上来了。只见洪老师的手一扬
,这个年轻的翻译就从那些日本学生的头顶上飞到了练功房的另一头。我们在场的人都
吓惊了。
------------------------------------------------------------------
类似的经历 我也有过
那年我带江苏的太极拳家某某春 去拜访洪老师 某某春正值壮年 人也长得粗壮 他的徒
弟好几人都拿过温县推手的冠亚军 洪老师说得兴起的时候 要从沙发上站起来 跟某某
春比划 但站了两次没站得起来 后来是在我的搀扶下站起来的 一个站不稳的老人 后来
打得某某春前仰后合 哈哈
我对此事的理解 是洪老师的借劲实在厉害!
不能理解的是:据说 洪老师去世前 又瘫痪了 已不能正常走路 但走云手的步伐 就可
以 太极也能打 这可能真的是人体不为人知的奥秘了
j******4
发帖数: 2944
18
一九九五年洪老师的九十大寿的时候,学生们坚持给他过生日。在这个几百个徒弟、徒
孙参加的活动上,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走下轮椅和徒孙们推手。由学生扶着他的腰,他
还继续用手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推出。
---------------------------------------------------------------
这段又有出入,视频是李驻军他们拍的,事情的经过我听李驻军亲口跟我说过。
当时是李驻军他们提出要跟洪老师摸摸手的,几个没跟洪老师摸过手的,想感受一下跟
洪老师推手的滋味。洪老师欣然答应。
扶腰也是他们的自作主张。
我看过视频,开始洪老师推得很好,发人也脆;但边上的人可能是怕洪老师出意外,伸
手扶住了洪老师的腰,其实倒是分了洪老师的力,有坏处没好处。后面发人就没那么脆
了。他们不懂!哎!
j******4
发帖数: 2944
19
另,年长的老人,千万不能大规模地祝寿,祝寿之后,往往老人不久就走了。
洪老师是个例子,王书文老师也是。
a*******l
发帖数: 2353
20
"洪老师不是不收钱 只是不把钱放在心上 他去世后 张联恩参与了处理后事 仅从洪老师
散落在书房抽屉 书架 夹在书里的现金 就是一大笔钱 张联恩跟我说过百万 都是各国
学生交的 所以各币种都有 洪老师收了 要用就随手拿 大多数都想不起来用 就随手放

刚才打字的时候想 过百万是不是有夸张之嫌 百万元钱 体积可是不小的 但很多钱是真
的 洪老师小时候家境富裕 对钱是不在乎的"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八十年代初,由于学生越来越多,洪老师的生活也开始向好处改变。来学习的日本人三番
: 五次地要求到洪老师家做客,每次体委的“陪同”都有理由婉言谢绝。后来中野春美再
: 三要求,并且要拜洪老师为干爹。体委才没有办法拒绝。他们安排将洪老师家搬到了菜
: 市新村的一个公寓内。洪老师才过上了济南市的一个普通人的日子。可是他己经习惯了
: 他的生活方式,没有因为这些而改变。他照样每天走路去黑虎泉拳场。在家里,他的妻子
: 照样养着鸡。他每天抽“汉烟”,极少喝酒,不参加宴会等带有浪费性质的活动。直到他
: 去世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家产留给他的后代,只有那顽强的生活精神和丰富的陈式太极
: 拳法。
: ------------------------------------------------------------------
: 这段不确切 我知道的是 中野春美他们看到洪老师居住条件实在是差 提出他们出钱帮

相关主题
转发一篇: 悼恩师冯志强先生 马来旺[视频欣赏]太极是吧。。。
徐世熙太极拳六个阶段的打法讨论贴:松有什么坏处?
春季演武:陈氏18 式,炮锤我所知道的武术
进入MartialArts版参与讨论
j******4
发帖数: 2944
21

老师
-----------------------------------------------------
哈哈 哪找到的?把我笑死!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洪老师不是不收钱 只是不把钱放在心上 他去世后 张联恩参与了处理后事 仅从洪老师
: 散落在书房抽屉 书架 夹在书里的现金 就是一大笔钱 张联恩跟我说过百万 都是各国
: 学生交的 所以各币种都有 洪老师收了 要用就随手拿 大多数都想不起来用 就随手放
: 着
: 刚才打字的时候想 过百万是不是有夸张之嫌 百万元钱 体积可是不小的 但很多钱是真
: 的 洪老师小时候家境富裕 对钱是不在乎的"

a******1
发帖数: 1519
22

“双足同实”当然是双重之病的一种 洪老师只是把双重更规律性地做了总结 相当于
提炼出了一个公式 但并不等于另创了一个新学科
而且只说”前手前足同实”为双重其实也是对洪老师的误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同侧
手足同实”为双重。洪老师举的那个例子恰是“前手前足同实”的。
“双足同实”则必有一侧手足同实,那么当然是双重了。
--------------------------------
心意里有类似这种双重。心意强调金鸡独立步法。看样子太极的禁忌,心意倒放开了。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师
: -----------------------------------------------------
: 哈哈 哪找到的?把我笑死!

a******1
发帖数: 1519
23

视频在那里?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九九五年洪老师的九十大寿的时候,学生们坚持给他过生日。在这个几百个徒弟、徒
: 孙参加的活动上,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走下轮椅和徒孙们推手。由学生扶着他的腰,他
: 还继续用手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推出。
: ---------------------------------------------------------------
: 这段又有出入,视频是李驻军他们拍的,事情的经过我听李驻军亲口跟我说过。
: 当时是李驻军他们提出要跟洪老师摸摸手的,几个没跟洪老师摸过手的,想感受一下跟
: 洪老师推手的滋味。洪老师欣然答应。
: 扶腰也是他们的自作主张。
: 我看过视频,开始洪老师推得很好,发人也脆;但边上的人可能是怕洪老师出意外,伸
: 手扶住了洪老师的腰,其实倒是分了洪老师的力,有坏处没好处。后面发人就没那么脆

j******4
发帖数: 2944
24

-----------------------------------------------------
独立步并不是双重 太极也有左独立 右独立的

【在 a******1 的大作中提到】
:
: 视频在那里?

j******4
发帖数: 2944
25

-------------------------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放到网上 我是驻军带给我看的

【在 a******1 的大作中提到】
:
: 视频在那里?

T**********0
发帖数: 503
26
好东西啊,下载下来慢慢看


蟆。
我能
太极

【在 j******4 的大作中提到】
: 版本二:
: 洪均生大师1907年出生于均县,他的名字“均生”即生于均县之意。洪老师的
: 祖父曾在清庭做官,他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洪老师1996年去世于山东省省
: 会济南市,按中国传统计算法,他终年90岁。洪老师自幼体弱多病,17岁因病辍学
: 。
: 1930年他开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数月后,
: 刘带着他的30多名学生,包括洪老师一齐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拳。从此
: 后,洪老师成为陈发科的弟子。洪老师的体质因练拳而大为改善,这更激发了他练拳的
: 兴趣。洪与陈的感情日深,渐至情同父子。陈经常住在洪府,有时一住就是2、3个月
: 。日寇占领北京后,洪老师一度生活来源中断,他和6个孩子没吃的时候,会到陈发科

j******4
发帖数: 2944
27

-------------------------------------------------
弟兄们喜欢 我很高兴
我跟李驻军讲过 应该让跟洪老师动过手 有亲身体验的 写个回忆文章 做成集子 这样
后人知道太极拳家的真实水平是怎样的 间接地可以对太极的高境界有感受 我出来以
后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在弄

【在 T**********0 的大作中提到】
: 好东西啊,下载下来慢慢看
:
: 。
: 蟆。
: 我能
: 太极

1 (共1页)
进入MartialArt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讨论贴:松有什么坏处?大侠推荐个太极拳教学录像?
我所知道的武术杨式太极拳定型前曾得道门高人指点
请大家点评一下他的太极拳太极拳,请各位指点。
转贴 - 杨式太极拳练法洪传陈式太极拳
纪念陈公发科进京80周年(ZZ)赵堡太极的“背丝扣”和陈式太极的“缠丝劲”是一回事吗。
早上在NYC的花园里见到一个打陈式小架儿的纽约地区有教陈式太极拳的师傅吗?
从缠丝劲问题谈起谈谈太极拳的缠丝和丢瘪顶抗
看看这个转发一篇: 悼恩师冯志强先生 马来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师话题: 太极拳话题: 洪老话题: 陈发话题: 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