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J版 - 麻将(转载)
相关主题
熊培云:麻将与宪政(ZZ)地下麻将馆像蚂蟥“搭上”经适房
[麻将点兵]麻将桌上写就葡萄架下浪漫趣事 (1)【圣诞麻雀征文】看电影,打麻将
【征文】家乡的麻将风【麻雀征文】我有一个麻将梦
[征文]也说“麻将精神”火锅+麻将(奔)
麻将寄托着中国人的生存理想(转载)打麻将十大金句详解(转载)
麻将里的乾坤大(转载)职场如牌场牌品看人品 公司面考麻将
细数职场和麻将场的十大相同之道(转载)麻将里有鱼钓吗
沈阳兴华公园变身麻将社大连一95岁时髦老太 昼打麻将夜看泰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麻将话题: 打麻将话题: 麻将桌话题: 太太话题: 方鸿渐
进入MJ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e
发帖数: 2319
1
李黎
无论在哪一寸天光时日,有中国人的地方,少不了都有麻将声。倘使把光景重新移
到《色戒》中白天开强光灯搓麻将的时空,那几只光芒四射的钻戒主人听说了近日欧洲
麻将协会和北美麻将联赛的新闻,牌桌子的吃碰杠胡之间,笃定又少不得一番太太们的
议论。
说四川普通话的梁太太:“我亲戚在欧洲托人买了一副麻将,牌搭子清一色地,全
是洋人喏!”
马太太摸了一个无用的筒子牌扔掉:“这算不得什么新鲜事,麻将早就传到欧洲去
了。美国人现在不是还在搞麻将联赛么。”
麦太太有点好奇:“洋人也打麻将的吗?小麦(2528,11.00,0.44%)做进出口生意,
少不了要给洋人见面送礼的,要不下次送一套鸡翅木的麻将好了。”
易太太抿嘴笑道:“听说他们还搞麻将比赛,电视直播还穿得跟斯诺克台球式的西
装领结,那么正经地打麻将,还不得捂出一身痱子来!”
牌桌上众声哄笑。
打麻将,打国粹
有人说打麻将终归是件没有文化的事。这话说出来,不仅民国的文人墨客们会拿白
眼翻人,宋美龄和陆小曼等名媛也多半会笑这说话的人没见过世面。从梁启超到郑孝胥
,从慈禧太后到宋美龄,从毛泽东到朱德,从张恨水到徐志摩,从梅兰芳到张大千。这
些近代名流,个个都是麻将爱好者。梁实秋倒不怎么打,只是端了椅子看牌“烤火”,
但他说过:“我不打麻将并不妄以为自己志行高洁,而是我脑子迟钝跟不上别人反应的
速度。”胡适曾说英国的国戏是Criket,美国的国戏是Base-ball,日本的国戏是角抵
,中国呢?中国的国戏是麻将。他算了一笔账,麻将每4圈费时约两个钟点,全国每天
哪怕只有一百万桌麻将,每桌只打8圈,就得费四百万钟点,损失十六万七千日的光阴
。如果你以为他是在愤慨麻将的危害,需得知道胡适虽然不爱上桌子,他的兴趣在于看
。看庄家,看对家,看出牌,看起麻将来可以通宵达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
打麻将还要写日记。据其日记统计,1956—1957年两年间就打过85次,每周一次。共计
赢25次,输46次,平盘14次,前后输了1650元。要知道,当时的千元可不是小数目,怪
不得梅校长要记账。至于张恨水,爱麻将爱到小说中的主角都是麻将高手。据说有一次
报馆来人催稿,他都没舍得下牌桌。左手麻将,右手写稿,麻将交稿两不误。
打麻将,终究是一件有情趣的事。不打麻将的人未见得没有情趣,打的人倒多半都
有趣味主义人生观。“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就是梁启超的人生观。“劳作、游戏、艺
术、学问”都符合其趣味主义的条件,麻将也亦然。梁启超管麻将局叫“四人功课”,
这功课被记上时日的那天,即使有人托朋友来请他去演讲,也是为难但坚决地推辞掉。
嗜书如命的梁启超有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麻将);只有打麻将可以忘记读
书。”
麻将桌上的人生
麻将桌上,岁月悠然而过。四人围坐的麻将桌,再加上旁人看客,俨然已是一个微
型社会。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
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马吊即是麻将的前身。老百姓闲暇时间打牌娱
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麻将声响得多的年月总归还算得太平日子。打麻将的人,也是
属于总归能闲得下心来过日子的。
而从古到今无数的人生故事,都可以从麻将桌上说开去,戏里戏外都少不了麻将。
电影《色戒》中的麻将戏贯穿始终,太太间的虚荣攀比吃醋较劲,男女间的眉目传情与
暗战,都在牌桌上暗暗流动。张爱玲在小说末尾易太太的那句意味深长的“不吃辣的怎
么和得出辣子?”,更是借着麻将术语传神地表达了“杀意”的隐喻。《喜福会》展现
的生活场景属于移民异乡的华人,叙事结构就是按照四家人打麻将时的座次和出牌的顺
序确定的。四户人家就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到另一个家庭,四位
母亲和她们的女儿轮流坐庄,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
麻将除了赌局,更多的是社交场合。中国人的麻将文化里早就沉淀出了老道的以牌
会友,观人识相。而上海的丈母娘以牌品相人挑女婿,以及民国时男人的择偶观,在钱
钟书的《围城》里,以一场麻将牌局的相亲表现得淋漓尽致。回国后的方鸿渐与资助自
己留学的挂名老丈人出去应酬,偶遇在美国花旗洋行当买办的张吉民,被张一眼相中意
欲招赘入门。张太太邀方鸿渐打麻将,没想到牌技生疏的方运气极佳连连赢牌。到了吃
饭时间,张太太连喊“吃饭了”,本准备一个子儿不付的,方鸿渐心有不甘地及时暗示
一句“我从来没赢过这么多钱”,让张太太“恍然大悟”,只好掏出荷包来算账。当然
,和张家小姐的姻缘也自然是泡汤了。张太太认为“这姓方的不合适,气量太小,把钱
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出本相。他那时候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但
方鸿渐却因此出门买了件心仪的獭绒外套,很是得意。
其实方鸿渐的这表现还算是好的。为什么说牌桌上以牌品观人最稳妥,因为初见时
温文尔雅的气质,常常被输到下半局时的面黑若碳锅破坏殆尽,因输牌的急躁和不甘心
而导致的失态,只有在牌品好和真正有风度的绅士面前才不会发生。
麻将的哲学
毛泽东也曾说过,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了解偶然性和必
然性的关系。麻将里是有哲学的。法国一位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在其著
作中写道:“麻将文化的一套隐语,它平均主义的驱动力,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
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麻将到今天仍然是民间和官场上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中国人在麻将桌上过组织生活
,在麻将桌上交际,在麻将桌上娴熟地运用兵家思想。无论是火锅店的帮手小二还是菜
市场上割肉的师傅,其实在麻将桌子上都一直在娴熟地运用“调张”、“疑牌不打”以
及“隔巡”等传承千年的兵家思想。此外,麻将桌上的赢家除了天命思维中不可预估的
“手气”外,大多心态平和且擅长分析对家和上家,察颜观色细细考量,再加上把手中
牌阵从无序经营至有序最终“齐全圆满”,也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思维方式。老
话说“十亿人民九亿麻,还有一亿在观察”,所以说从麻将文化中可以看国人,的确如
此。
链接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始于清代,由马吊牌演变而成。麻将的产生年代莫衷一是,通
常认为是元末明初学者万没超发明的,他因为特别崇拜水滩英雄,故以108张牌隐喻梁
山108将。
麻将的多变性,让它可以适合不同需要的人群。在中国,多年来形成南北不同、规
则多变的多种麻将打法,甚至每个地域都有专属规则。比如仅宁波一地,就有奉化麻将
、宁海麻将等风格迥异的打法。在成都麻将里有一种流行的血战到底,第一人和牌后其
他玩家可继续玩牌直至最终只剩一家。是否可碰,如何算杠,以及各种和牌后的计算方
法,更是五花八门,必须入乡随(麻将)俗。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商人约瑟夫开始向西方介绍麻将。他撰写的教程《麻将规则》
被老外昵称为“小红书”,麻将的英文音译“Mah-Jongg”也是由他带到美国。2005年
,荷兰麻将爱好者成立了“荷兰麻将协会”。随后欧洲各国麻将协会纷纷涌现,并于当
年举办了第一届欧洲麻将锦标赛。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4个欧洲国家的麻将协会成为欧
洲麻将协会的成员。
2011年底美国麻将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北美麻将联赛。
1 (共1页)
进入MJ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大连一95岁时髦老太 昼打麻将夜看泰剧麻将寄托着中国人的生存理想(转载)
麻将要从娃娃抓起麻将里的乾坤大(转载)
连点娱乐圈麻将八卦细数职场和麻将场的十大相同之道(转载)
【征文】麻将中感悟生与死沈阳兴华公园变身麻将社
熊培云:麻将与宪政(ZZ)地下麻将馆像蚂蟥“搭上”经适房
[麻将点兵]麻将桌上写就葡萄架下浪漫趣事 (1)【圣诞麻雀征文】看电影,打麻将
【征文】家乡的麻将风【麻雀征文】我有一个麻将梦
[征文]也说“麻将精神”火锅+麻将(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麻将话题: 打麻将话题: 麻将桌话题: 太太话题: 方鸿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