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oveNLust版 - 《秋雨十八跩》——我看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转载)
相关主题
Re: 瓦赛,谁给搬上捐了钱?《背影纹情》主题征文征图活动!
【八月活动】 ―― 秋雨如烟却无题[S]有一种爱叫等待--4. 寂寞
有没有天长地久 - 写在后面的话[S]有一种爱叫等待--5. 等待(完)
赠诗又一首另类的一夜情——《迷失东京》
[S]有一种爱叫等待--1. 晚宴征文[X]:有一种感情叫作爱,有一种方式叫作咬
有一种爱叫等待--2. 心动(征文) 我告别处男的第一次 (小说节选)
有一种爱叫等待--3. 手相情人诱惑征文Upate 1/29
Lila Says 换一种性感清新的方式诠释爱情和梦想 [ZT]狗血肥皂剧之 今天我做女猪脚----续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化话题: 余秋雨话题: 秋雨话题: 老师话题: 何谓
进入LoveNLu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e
发帖数: 22
1
余秋雨的新作《何谓文化》,对文化的定义说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就此,陈非先生
在思想广场发表了《命中九环的文化定义——与余秋雨切磋“何谓文化”》一文,读罢
二作,颇有感慨,成此一文,也算呼应。
第一跩:漂亮的逻辑错误
还没有剥开《何谓文化》(第一次装帧)那裹得严严实实的玻璃纸,封底的跩文便扑面
而来: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这样漂亮的的句子,真的看上去很美。你看,11楼那孩子,现在还在那里工工整整地抄
写这句子呢。
用诗歌讲道理,是余教授一贯的风格。但这种讲法有如把词条画成漫画,将释义谱了曲
,无助于理解,只能添乱。因为,广义的文化未必“温暖”,狭义的文化却一定耀眼。
《命中九环的文化定义》一文,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二者的区别。广义的文化什么都是
,狭义的文化只能是精神及其产品。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规范禁忌,决不“温暖
”;而圣经佛陀兰亭序,秋瑾雷锋黄继光,却必定耀眼!
面对“文化定义”的质疑,余秋雨抱定了“捂裤护疤”的逻辑,错过了用行为诠释“文
化”的大好时机。这样一来,不经意的跩,便也暗含了不经意的恶意......
第二跩:用“最隆重”的标签,不打自招
翻开自序第一页,余说道:“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
答。”
“试着回答”,到后来读完最后一页才发现,这是全书唯一一句谦虚的话。问题是“最
诚恳、最隆重”这一跩,我们真的看不懂。按出版的大致顺序,《何谓文化》是十八部
著作中的最后一部。那么此前的十七部,就等于说是不够“诚恳”了。
余教授是戏剧学院的博导、院长,对于戏剧,恩格斯早就说过: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
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点明。
其它类别的文艺作品,大都应该如此。
第三跩:并不周至却飙“周致”
自序第二页:
“学理的回答的第一篇,是向科学家讲述文化,因此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
(余教授的这个“致”字,是个错别字,应为“至”。)
好一个“严密干净周致”,我们实在忍不住要发问:一、科学难道不是文化吗?余教授
又一次混淆了文化的狭义与广义;二、如果不向科学家讲,而向学生们讲,是不是就可
以不太严密、不太干净、不太周至了呢?三、读完“学理的回答”,对照《命中九环的
文化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余教授论述的太不严密、太不干净、太不周至了。
于是,我们初识了一个真敢跩的“余大胆”!
第四跩:令人迷糊的语言
上回说到余教授“并不周至却说‘周致’”。这回让你们见识一下他那让人迷糊的语言。
“这些讲演和文章加在一起,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了‘何谓文化’的问题。但是,
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力掩盖,所以避免
了。”
——这是一段看上去就有问题的话,但却一时半会找不到破绽——因为迷糊了!
没说透,就用“并不艰深”来掩盖;看得浅,却用“为了鲜活”来解释;而别人如果艰
深,不是动机不良就是有掩盖的特权。而我没有这种特权,否则我也可能掩盖——但主
要还是我已经看得很深却故意浅着点说而已。
这就是余教授惯用的诡辩套路。与当年“我屁股上没疤也不会当街脱裤子证明给你们看
”的逻辑如出一辙。
如何把最深的道理,用最浅的语言说得即鲜活、又明白,有一本薄书可作示范。我们把
它推荐给余秋雨以及有兴趣的读者们: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正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1 第一版)
第五跩:
口不对心的谦虚
这是<自序>中的最后一跩:“至此,我觉得,对文化的回答已经相当完整。如此这般,
均祈教正。”
如果真有“相当完整”的把握,就当如宗萨蒋扬钦哲那般义不容辞的自信句式:“虽然
我非常欢迎批评,但是我想那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余教授显然没这自信,又想“话语权”和“谦虚名”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就有了“均祈
教正”这句口不对心的虚话。
客气话谁都有权力说,关键是,真有“教正”的时候,也就是,当《命中九环的文化定
义》命中余教授破绽的时候,我们何觅余老师的“均祈”呢?
我敢打赌,老余至死也不会承认他对“文化”如此有负众望的不“完整”的解释。
第六跩:不完整却一再飙“完整”
第五页:“如果我们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怎么企望别人获得正见?”
余老师换了个说法,再一次激动地表达自己对自己的“完整”的满意。而且选用了“正
见”这个佛教习语。显然这是导师的姿态。如果面对的是大中小学生们,我相信,台下
的崇拜之意仰慕之情早已汪洋肆意了。
然而,当你真读了《正见》和《命中九环的文化定义》这类文章后,你就会发现,我们
不需要仰慕和崇拜,甚至不需要多说。
文风。文风。文风。恍如隔世,我们又一次发现,文风这个官方用语,远没有老百姓的
“跩”字来得了然;而文风这件事,的确也还是一件事......
(此时,网友暴风雨ABCD插话:我们一直想知道的是,余秋雨一贯正确、一贯自信、一
贯不认错的自我依据是什么呢?)
大概是认为,认错服输属于亏损范畴,属于利益他移吧。他也算是一个礼过佛、悟过道
的人,释道两家从不认为“利益他移”是亏损。而文化的核心正是利益他移......
第七跩:说“不复杂”更复杂
在第10页,余老师抒情道:“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如果以爱和善
良为目标,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
莹剔透。——一个最复杂的文化课题,立刻变得不复杂了。”
读《命中......》,已知,爱和善良不是那个“隐藏的光源”,也不可能“超越一切”
。比如,凭借爱和善良,董存瑞感化不了桥头堡里的敌人,黄继光也止不住敌人枪眼里
的子弹。爱和善良也不可能“把一切激活”。比如伟大的周恩来,用爱和善良免去了战
败国的赔偿责任,至今也没有“激活”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忏悔。爱和善良也没有激活轮
奸犯对民女的良知、张导演对生育的节制。非要说“激活”,激活的很可能是林彪的野
心,刘志军的贪婪......
狮子不爱狼,狼也不爱兔子;马拉河里的大鳄不爱角马,商界里的大鳄也不爱消费者;
北京捡煤核儿的老太太顾不上爱兰花,贾府里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这么简单的话
题,让余老师一跩,就更复杂了。
再聊“晶莹剔透”。任何民族里的精神、习俗与习性,自古至今,就从来没有“晶莹剔
透”过,今后也不会。余老师的这种抒情与畅想,实属乱用大词瞎浪漫。
至此,余秋雨的跩,已开始变得没边儿没沿儿了......
(暴风雨ABCD插话:好一句“乱用大词瞎浪漫”,如此概括老余,再合适不过。我给你
草配一下联:多情自作大概齐。)
在理论问题和非理论问题上,余老师确实有“大概齐”的习惯。潜意识里,他认为这没
有什么不好,甚至很好。比如,在《北大授课》一书中他这样解释:我是用诗学的态度
看文化,而诗学正是“文化的归向”之一。
——说得清时是“学理”,说不清时叫“诗学”。
我们能说什么呢?“大概齐”地评论:余老师挺别致的......
第八跩:只要我最需要,就是“最终目标”
跨页。秋雨老师继续说道:“世间很多最初原理都会变成终极原理,善良也就由此而成
了文化的最终目标。”
关于“爱和善良”并不是文化的最终目标,《命中......》一文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本连载不再赘述。只对余秋雨为何总是再三再四地到处宣讲这个“最终目标”略作分析。
不是秋雨老师书读得少,也不是道理懂得有限,而是这些年来,他的思维一直被一件事
遮蔽着,进而难求甚解。这件事就是,多少年来,他所有的不快都起因于同胞的不善。
如果没有这些不善,他就没有不快,所有人就都没有不快,世界就大同了,也无需再求
什么甚解。所以,善良就是他最需要的东西。善良也就这么“由此而成了文化的最终目
标”。
且不说各类“大鳄”是如何觅食的,单单同行要和你抢饭吃这一件事,就不可能充满“
爱和善良”。这是人的生物属性之必然,也是一切生物的必然。已然无需多论。
执着于消灭不善,再跩一跩爱,甚至梦想找到一个善与恶的“切换”开关,远不如直言
“无条件利他”,直言告别生物属性。——这正是《命中......》一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恰如孟子所言:非“行仁义”而是“由仁义行”。
(此处延展话题相当多,详见《命中九环的文化定义》回复栏)
第九跩:
自作多情的“惊诧”
第57页:“不黏着于官位是容易的,不黏着于他人的诽谤也不难。但是当大家发现我还
在进一步摆脱黏着,亲手把自己创建的文化专业搁置,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放弃,就
不能不惊诧了。”
之前的跩,还着些边际,因为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有些道理,有的相当有道理,只不过
把不是终极的东西说成了终极。这第九跩,真不着边际了。
说前两个“不黏着”容易,而放弃成就不容易,可下边(七行之后)马上说:
“海内外的读者都证明,我在‘脱黏’之后的成果,远超以前。”
——既然如此,那之前的“放弃成就”,不就成了追加成本翻倍绩优股了吗?——还是
“执” !还没逃出不吃亏、巧获利的旧巢,有什么不容易,有什么“令人惊诧”的呢?
回头再读《命中......》,我们就更不惊诧了:按照社会生物学的解释,余秋雨只是十
分正常、十分自然地被种群“合理分布”了,而已,而已。
第十跩:再三再四露“盲点”
按《何谓文化》的页码顺序,读到第64页:
“越是温和的长者,越有可能拍案而起。”
——这是一个感人的画面,却经不起推敲。余老师大概是想说明温和与拍案的正相
关,但想证明此理,一要统计数据,二不能用事件的真实来代替本质的真实,三则需要
反证,你总不能由此推导出越不温和越不拍案吧?
其实,任何人都“有可能拍案而起”。用社会生物学这个人类最大的解释系统来看,拍
案与动物的呲牙、吼叫、用犄角铲地扬尘一样,都是一种“仪式化争斗”,其目的,就
是要对越过领地边界或者超越安全距离的敌对者发出警告,然后在不流血的情况下获胜
。这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学状态,基本与文化无关。所以,余秋雨文化来、文化去,永远
没有生物学的对比,就成了他总想论证文化的各类问题而又总是论说不清的盲点根源。
余老师为什么把这样一句话隆重地放在了一个篇章的句首?大概是因为,他受小人迫害
时最需要这样的长者的声援,同时,也为自己能随时拍案找到理由。其实大可不必,反
攻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狭义的文化超越生物属性;广义的文化永远是文化与生物在
交融,在转换,在纠结。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王朔的话:“想做轻浮的事,还要出师有
名,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
余秋雨的盲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盲点:高中的文理,分科就那么好吗?
第十一跩:
仓颉造字
秋雨造词
秋雨老师用“文化”二字大量组词,陈非已有精辟论述,本文不再重复。只做一下更正
:在《何谓文化》全书中,不是30多处,而是51处。最密集的在72页,一句话就造了6
个新词:
“局部文化变成了宏观文化,固守文化变成了历险文化,身外文化变成了人格文化。”
其它45个分别是(按出场顺序排列):
文化话语、复古文化、民粹文化、谋术文化、咬人文化、文化职业、文化心态、文化命
题、文化体量、文化仪式、文化精神、文化作品、民生文化、多元文化、包容文化、差
异文化、对峙文化、生命文化、书面文化、谋臣文化、大批判文化、民粹文化、理性文
化、文化欺骗、文化大师、文化耗损、文化等级、文化行为、文化自守、个体文化、文
化恐怖主义、文化鹰隼、文化裁断力、文化礼仪、文化误导、文化骄傲、无伤害文化、
文化尊严、文化颠覆、文化舆论、文化宣判、文化气节、文化底线、文化品行、生态文
化。
如此大规模地、快速地造词,生民不含笑,仓颉已汗颜!所以,我们用了“仓颉造字,
秋雨造词”作为本连载的题目,但不想评说,只提建议,如下:
文科相关的研究生,如还未找到合适的毕业论文,可查阅余秋雨全集,找出其“文化”
的全部新词,以《余秋雨文化造词大观及其影响》为题,了为终结。
第十二跩:先玩得过分
再贼喊捉贼
显然,在文化用语上,秋雨老师玩得有些过分。当我们正要批评他的这种过分时,仅仅
翻过了一页,就听他在台中中兴大学礼堂这样讲到:
“说起来,我二十年前就是高校校长,我的官场资历一定高于今天的市长们,因此有资
格劝说你们,不要在文字上玩得过分。”(见第75页)
虽然此前秋雨老师率先批评了自己,然后再批评市长,但貌似公允的背后,重点还是要
展示自己的“资历”。至于秋雨老师现在还玩不玩文字了,读者是一目了然的。
第十三跩:两个最跩的标本
标本1: “城市文化的哲学本质,是一种密集空间里的心理共享。”(76页)
标本2: “一个重要作家的离去,是一种已经泛化了的社会目光的关闭,也是一种已经
被习惯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断。”(131页)
面对余式的经典之跩,我们无话可说。能不迷糊,已是高人。或许该让语言学家来做解
析。但标本就是标本,放在那就可以了。我们想说的是,除了跩,我们很难看到余老师
原创的思想见地。接“标本2”,余继续说道:
“ 如果能让司马迁看到汉朝的崩溃,曹雪芹看到辛亥革命,鲁迅看到‘文革’,将会
产生多么大的思维碰撞!”
—— 不明就里的人会惊叹他的思想表达,但殊不知,此非秋雨原创。请看韩少功
1993年3月发表的《夜行者梦语》:
“如果让耶稣遥望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如果让爱因斯坦遥望广岛的废墟,如果让弗洛伊
德遥望红灯区和三级片,如果让欧文、傅立叶、马克思遥望苏联的古拉格群岛和中国的
‘文革’,他们大概都会觉得尴尬以及无话可说的。”
显然,余老师的三个“看到”来自于韩少功的四个“遥望”。韩的“遥望”,与前后自
然段的内在衔接十分紧密,外在表述也极为精彩。而余老师山寨版的排比,前后驴唇不
对马嘴,不伦不类。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除了跩,只能再跩;想要超越跩,就
只好仿制了。
简言之,没有原创的思想,只有原创的“跩”,这就是余秋雨最基本的文风与文法。
第十四跩:
听不懂秋雨受没受苦
第119页:“受苦最多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
是让别人受了苦。”
借着黄佐临,余老师表达了自己“不想多说” 的理念,但是完全让人听不懂。究竟余
老师是“受苦不多”,还是“受苦最多”,还是“让别人受了苦”呢?
按余老师的解释,不想多说是因为受苦最多,他受小人之苦就算最深最多的了。在《何
谓文化》全书中,有极大的篇幅在怒视、挖苦和抨击小人,尤其是对那个“金某某”,
足见受苦之深。但是证明受苦之深的同时,却没有板住自己的嘴,自己反而成了“说得
最多的人”。在余老师的其它著作中,与小人掰呲是常态,话很密。这又用自己的逻辑
反证了自己“受苦不多”。特别是,余秋雨全集中的高调比比皆是(我们正在考虑是否
要写一篇《秋雨十八吹》),莫非余老师就是“说得高调的人”?那他“一定是让别人
受了苦”。
余老师绕口令般的巧舌,绕来绕去,听众却怎么也听不懂。
第十五跩:秋雨行医
中国最跩的文人余秋雨这回终于跩到沟里去了。这个“沟”就是医学。
“四十年前”、“寻石之路”、“欠君三拜”连续三个篇章共50页,秋雨老师不厌其烦
地磨叨他与小人的那点儿恩怨,到第197页,终于达到了高潮:
姓金的“这个人,恐怕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单维度的
破坏性亢奋,不讲逻辑,不计后果,不问成败,不知羞愧,既不胆怯,也不后悔......
(这正是)很多变态政治事件背后埋伏着的病理原因。”
——余秋雨开始行医了,为自己,兼为国家。
——这能行吗?
我个人以为,痛快痛快嘴是可以的,诊断与治疗不可以。
首先,熟知社会生物学的人都清楚,此非疾患,乃种间竞争之需使然。生物的种间、种
内,每时每刻都在争斗——为觅食,为交配,为领地,为生存......不存在其它逻辑,
也不存在羞愧与后悔。再“文化”,也还是生物。
其次,“姓金的”这种不计后果不知羞愧也不后悔的“破坏性亢奋”,是该物种的自然
属性,既非精神障碍,也非病理因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此行为特征,有其深深的
生物学基础:
1、从神经解剖学看,该物种脑中杏仁核的直径通常小于常人三分之一,尾状核的直
径则往往大于常人;
2、从神经生理学看,其前庭与杏仁核的沟通相当不畅;
3、由此诱发的神经心理学机制,正是余秋雨描述其症状的来路。
——怎么可以说是“精神疾患”呢?
其实,包括余秋雨在内,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内部,都有其自身的先天不足,或曰局限。
这正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完美的事实依据,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生物属性之一。但同时
,它也恰当地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的可能。而正是由于这种可能性,大千世界才如此丰富
多彩,如此富有魅力,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化与前进。
于是我猜想,如果中国医疗界的前线,都是由余秋雨这样多愁善感浪漫至极的人在担当
执掌的话,那么,中国医疗界的误诊误治率,必将会陡然上升!
显然,秋雨老师在写下《何谓文化》这四字题目的瞬间,一定是激动地要来一番对文化
的深究的。然而,写着写着就情不自禁地变成口唇满足了。如果按照宗萨蒋扬钦哲仁波
切的见地来观照余秋雨,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他无法超越自己的“舒适区”,因而依
旧陷于“无明”之状态......
“口唇满足”源于弗洛伊德老先生的人格心理学及性心理学的学说。主要是形容成年人
的人格终生停滞在儿童的某一个时期,比如“口唇期”。该期细分为“摄入满足”、“
含住满足”、“撕咬满足”、“吐出满足”以及“紧闭满足”五个类型。除了口唇期,
还有“肛门期”和“性器官期”,此两期暂从略,只简介口唇期。
口唇期的早期表现千差万别,但却决定着儿童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含住型为例,当儿
童“含住”(如乳头、糖、手指等)的动力模型形成后,成年后的含住物,将由零食、
烟、废话等取代。所以,该型也称“含住型人格”。
当某一儿童的“撕咬”行为,因量的积累,率先形成动力模型,其成年后,遇到无法应
付的挫折时,便固定或倒退至原始的口唇撕咬阶段,表现为成人的攻击行为。
显然,余秋雨最讨厌的“姓金的”,其儿童期率先定型的八成是“撕咬”模式;而余秋
雨本人率先定型的八成则是“含住”模式。因为前者攻击明显,后者废话明显。这里着
重说一说秋雨老师的“废话”。
读余秋雨的书稍多读一点,就会发现,他在与“小人”的纠葛中,磨磨叨叨,没完没了
。有时正想为他的一个好句子击节叫好时,他又开始磨叽了。那时,真想摔书,简直是
后悔翻开这本书。他的这种磨叽,放在里弄大妈胡同娘儿们身上实属正常,甚至还是优
点。放在“文化巨匠”身上,就算废话了。如果放在《何谓文化》这部文化专著里,那
就是超级废话了。
所以,虽然模型不同,余老师和“姓金的”的若干表现,都还停滞在“口唇期”。也就
是说,在“人格发育迟滞”这一点上,他们大同小异,谁也别瞧不起谁。
(暴风雨ABCD插话:“口唇期”与“人格发育迟滞”两个概念,引人入胜。我得回去读
一读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关注人文的文化人都应该读一读。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多数人
都是凑热闹。热闹一过,茶就凉。外国的好东西大都这么错过了。王朔说得真对:“什
么好东西,到了中国,都变成了敛财的手段。”
第十六跩:文化沦为宇宙流
由于对文化定义有些二百六,秋雨老师自始至终都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这最后一昏
,是大昏——
第236页:“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长白山足可确认自己在文化上的基本身份。”
《命中九环的文化定义》明确昭示了“文化不是自然物,除此之外皆文化”这一最简明
的文化定义,而秋雨老师却用宇宙流般的大模样,把大自然也归为文化的旗下。他这种
文化上的夜郎自大,蒸文化包子骗俩钱儿倒无可厚非。可是以文化的名义,把人文世界
弄乱的一屉一屉的言行,则是必须予以不留情面地驳斥的。
我们认为,自然之道的要义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人类的产生,只是自然进化过程中
一次极其偶然中的偶然,它将与其它物种一样,迟早都要走向消亡或灭绝。在这个意义
上,“指向自然”是对的。但秋雨老师不是这个意思,他始终无法掩饰的是“文化将永
垂不朽”这样一种核心的理念。就连长白山都有“文化上的基本身份”,那什么山、什
么水、什么空气不是“文化”呢?我们认为,按自然之道行文化,文化灭。只有超越自
然(主要指超越本能)的行为,才有可能发展文化。这种超自然的行为,就是无条件利
他的行为。
换言之,本能就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行为也即一种自然的行为。那么文化如果指向本能
,也即指向了自然之一种。于是弱肉强食便也成了文化,李天一等的轮奸行为也同样更
是文化了。诸如此类都是文化的话,那么流氓强盗就不仅合理,而且还优雅呢,因为这
乃是“文化的最后指向”......
我们于是又想起了那副没人能对的下联:秋雨无处不文化。我们试着把这样一个意思导
入上联:
当“文化沦为宇宙流”的时候,“秋雨”就一定“无处不文化”了。
第十七跩:秋雨摇身成大地
余秋雨《何谓文化》洋洋四部共24万字,第三部“大地的回答”,其题目就令人神往。
然而读后发现,上当了。原来,“大地”就是余秋雨。
回到《自序》第四页:文化容易随风飘散,幸好文化遗址不会飘散,而各类遗址中,最
好的就是碑。老碑就不提了,新碑大家都说我来写最合适,于是我写了《炎帝之碑》、
《法门寺碑》、《采石矶碑》、《大圣塔碑》,还有《谢晋墓碑》等等,等等。——这
些都是大地对文化的一种回答。
以上的偷换是按这样的顺序或曰逻辑链进行的:
要立论是“大地”在回答,就要看大地上的器物;看器物重点要看碑;看碑重点看碑文
;看碑文当然要看余秋雨的了;而欣赏余秋雨碑文的同时,重点是欣赏余秋雨的书法..
....所以余秋雨的碑文加书法就这样摇身一变而成大地了。
秋雨老师:我们从小就知道,大地是母亲哪!我们不想要您这样的“母亲”......
(暴风雨ABCD插话:老余这干的不还是酿名斋的活吗?我早先说的没错,他老人家不适
合谈文化,适合开酿名斋。他把文化说得无声黑白,诗话了自大的悲哀,然后再把我们
想要的文化送到远离我们的千里之外......)
第十八跩:《心经》也要跩一跩?
心平气和地讲,秋雨老师的书法,在当代堪称一流。我个人认为,其行书的完美度以及
极低的瑕疵率,几乎无人能比。他自己大约也这么认为,不然不会到处题字,乐此不疲
。乐到高潮处,自然就要染指《心经》了。
应该说,一个书法家,只要不写反党反人民的字样,写什么都不犯法,何况写著名的文
化遗产呢?但是,《心经》在家写着玩可以,出书当插页就不能不慎重了。也就是说,
就算你书法的功力到了,也不能由着性子来。这意思就是说,写《心经》光具手头上的
功夫是不行的,精神未到,写了便丢了手艺。比如张旭的狂草《心经》,就好比燥狂病
爆发期的患者念的佛,诵的经,看了只感觉双方的血压都在上升,有点儿大家一起怒发
冲冠的意思。还有赵孟畹男惺椤缎木罚吹媚歉鲂姆骋饴遥共蝗缜镉昀鲜Φ哪亍br />
那我们该看谁的呢?
看康熙、乾隆、王羲之,还有弘一、苏轼、欧阳询!我个人建议,重点看弘一(李叔同
)的,看过之后即知,秋雨太不该跩《心经》了。
1937年,叶圣陶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一文中曾这样评价说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教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
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
,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
一划都落在最恰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
,立体之感。有时有点像小孩子所写的那么天真,但一边是原始的,一边是纯熟的,这
分别又显然可见。总括以上这些,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已经含蓄在笔墨之外
,所以越看越有味。”
(叶老先生说的是李叔同出家后的字,其出家前的字脱胎于张猛龙碑而不逊于张猛龙碑
,期间风格的巨大落差,值得长久玩味。)
对照叶圣陶的“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之言,反观余秋雨的《心经》,整体上看去恰似
一堂各色“成功人士”在炫才斗富;而从单个字来看,则气难抑,锋暗争,神采竞飞扬
,极尽浪漫表演之能事。弘一的归真返璞、超尘入妙与余秋雨的信手挥洒、解衣磅礴,
恰好映衬出二者在戒、定、慧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精神深处的差异的显露,清晰地
昭示了,书法什么都可以跩,而《心经》之类的高端精神流淌的印记不可跩。
* * *
总括以上“十八跩”,足见秋雨老师的所差之处,即,不智。
智慧不够的前因当然是定力不够,而定力不够的前因则是戒断不够,诸戒之内,我们清
晰可见,余秋雨的文字暗盈着名、利、色等这些较浅的执,以及“分别我执”、“俱生
我执”这些较深的执。———由此我们了悟,即便所谓的“大家”,该戒的不戒,就算
彰显了一些所谓的定力(比如弃官),那也只是机心所致的佯定,依然是凡俗的“聪明
”,距离真正的智慧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当然了,如果我们都能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认知自己,就可能会更容易接近“戒、定、慧
”,那我们至少看上去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其言谈举止,还有文字,大都如此。所以,
以上言及的问题主要是想说,秋雨老师如果始终不情愿拿自己当普通人来看的话,那么
就很难接近戒定慧了。因此,我们今后再听见、再看见他有一万八千个跩,也绝不会觉
得奇怪的。
被誉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你从他年轻时发表的第一篇文字直至最后一本书
,竟然找不到一句跩文。他有一句大白话的名言:
“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
1 (共1页)
进入LoveNLu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狗血肥皂剧之 今天我做女猪脚----续篇[S]有一种爱叫等待--1. 晚宴
[征文]他们也只是ID有一种爱叫等待--2. 心动
你对我而言,不只是个ID有一种爱叫等待--3. 手相
最喜欢的娱乐方式Lila Says 换一种性感清新的方式诠释爱情和梦想 [ZT]
Re: 瓦赛,谁给搬上捐了钱?《背影纹情》主题征文征图活动!
【八月活动】 ―― 秋雨如烟却无题[S]有一种爱叫等待--4. 寂寞
有没有天长地久 - 写在后面的话[S]有一种爱叫等待--5. 等待(完)
赠诗又一首另类的一夜情——《迷失东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化话题: 余秋雨话题: 秋雨话题: 老师话题: 何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