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版 - 【征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
|
|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 张洁这篇怀念去世母亲的长篇纪实散文,题目就让人过目难忘。看之前我没有抱很大期
望,因为看过杨绛的《我们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
夜晚》等悼念至亲的作品,或是悲苦,或是把亲人理想化,都不很自然。这也难怪,一
辈子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爱,很难在几小时内全部传达给读者;作者往往自我投入过多
,反而拉远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达不到感染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是,《世界上最疼我
的那个人去了》我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它开门见山就说母亲急病住院,诊治开刀。病痛
、死亡是人类最共通的经验;这样的叙述方式,比介绍母亲生平的传统叙述更有效,更
直接迅速地抓住读者的心。文章前半部分节奏也很紧凑,怎样治疗脑萎缩,开刀不开刀
,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手术后的章节似感拖沓,有点悲痛难抑、控制不住的感觉,稍
后再提。
文章没有正面铺叙母亲的为人,但从住院、开刀等过程中表现出的零碎的生活片段足以
感人,令人大有“天下父母心”的共鸣。这也是它的一大长处。比如因为家里穷惯了,
母亲什么东西都舍不得吃,好东西都留给女儿、外孙女吃,直到留坏了,留烂了。我的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我自己也都这样。给母亲买的东西她都舍不得用,存着攒着准备
去美国看外孙女的时候再用。可怜没等到出国,人已经不行了。“自从她住进医院以后
,就再也没有表示过任何意愿。有了一种万事皆空的超脱。”这看得人很难受。我外公
以前省钱养家,每顿午饭只吃白馒头和水。后来生病,再好的东西都吃不下了。医生好
像说体内电解质趋于零,已经不可能吸收任何东西。张洁的母亲开刀前自知不支,对张
洁交待了三句话,第一句就是“跟前没人了,你要吃得好一点”。这很让人心酸:在很
多中国人的一生中,吃是最重的心思和负担。她妈说话又很委婉,避免用“死”、“我
”的字眼刺激女儿。惟其如此,更令人伤心。她去世后,张洁回忆起“妈给我削苹果。
我相信我能从无数个削好的苹果中,一眼就能认出她削的苹果,每一处换刀的地方,都
有一个她 才能削出的弧度,和她才能削出的长度,拙实敦厚”。我妈削的苹果、包的
书套和做的别的事,我也觉得无与伦比。如此种种细节,不胜枚举,看得人陪泪不止。
张洁母亲去世时是91年,那时的生活还不富裕,书中说的很多事我都深有体会。比如住
院要付一万元押金。张洁家里根本没钱,只能向北京作协借。虽然在美国读书的女儿可
以寄美金,但美金汇款要在银行里压三个月才能兑现。我大姨以前寄回家的美金也都这
样。更可怜的是“北京作协这样一个穷单位,上哪儿去变一万元现款?”一万元就要憋
死一条人命了。我大舅妈子宫大出血送医院,家里也拿不出押金,值班医生不肯抢救,
眼看她死在临时病床上。
张洁与母亲感情极深,语言非常动情,字字句句催人泪下。北京人似乎有种戏剧化的本
能,有点像意大利人,凡事经他们一说,顿时有声有色有光彩,有时不免夸张。张洁的
语言也有走极端的倾向,尤其她不断自责手术后逼母亲多运动,害母亲疲劳过度,甚至
说“妈是含冤而死的,是我害了她!”、“我连畜生都不如”,这是言过其实了。她让
母亲运动,是因为医生说脑萎缩是不锻炼引起的,说要让她多动;不让她做事是害她。
张洁或许操之过急,催之过甚,她似乎是个急性子。但在悼念文章中用这么严厉的语气
,即使是对自己,似乎也不太合适,有失温厚。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我没看过,听
karoun说斯琴高娃演的张洁很强势,强迫母亲做这做哪。这样的改编恐怕效果不佳,夸
大了不该夸大的部分。电影应以亲情为主,才更有正面烘托悲情气氛的效果。比如为了
满足老人四世同堂的愿望,本不想结婚的外孙女决定为姥姥而结婚,希望姥姥因为有这
个盼头而增加活下去的信心。此举非常感人;她们祖孙三代从来相依为命,所以感情极
深。
除了对自己比较苛刻,张洁对丈夫的描写也有点令人难堪。母亲住家期间张洁全力照顾
,对丈夫欠周。丈夫“惑于情爱”,才不与她计较。这话让人失笑,她真是直率可爱,
这么说自己丈夫。越往后对丈夫的贬意则越明显:他不仅对母亲不闻不问,还对张洁大
发雷霆;葬礼上他没买花圈,说是因为她没嘱咐他;他从不关心体谅张洁的丧母之痛;
张洁和女儿打电话想多说几句母亲,“可先生一直在我身后的沙发上坐着。并没有什么
不可让先生听的话,可那,不是只属于我的妈、她的姥姥?”母亲的骨灰“先安放在先
生家的客厅里……搬进新家以后,就安放在我的卧室里。”“我”的卧室显然不是先生
的卧室……此文发表后两年,张洁离婚。令人感慨的是,他俩的恋爱曾经轰轰烈烈,张
洁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沉重的翅膀》,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张洁因与他婚外恋而
大受社会责难。世事变迁,张洁再度离异,故在文末有“爱人是可以更换的,母亲却是
惟一的”之叹。
不管谁对谁错,当众揭丈夫的短,似不太厚道;这和她的过分自责一样,也与悼念的气
氛不协调。看来悼文不宜对他人多做贬抑。与之相反,张洁描写王蒙、谌容、李国文、
从维熙等作家朋友的热情相助,这就很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很是感人。我以前听说王蒙
见风使舵,善于钻营,对他印象不佳。看了这本书好感大增。
附原著链接:
http://www.my285.com/ddmj/zhangjie/sjs/index.htm | n******t 发帖数: 1023 | 2 目不忍睹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张洁这篇怀念去世母亲的长篇纪实散文,题目就让人过目难忘。看之前我没有抱很大期 : 望,因为看过杨绛的《我们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 : 夜晚》等悼念至亲的作品,或是悲苦,或是把亲人理想化,都不很自然。这也难怪,一 : 辈子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爱,很难在几小时内全部传达给读者;作者往往自我投入过多 : ,反而拉远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达不到感染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是,《世界上最疼我 : 的那个人去了》我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它开门见山就说母亲急病住院,诊治开刀。病痛 : 、死亡是人类最共通的经验;这样的叙述方式,比介绍母亲生平的传统叙述更有效,更 : 直接迅速地抓住读者的心。文章前半部分节奏也很紧凑,怎样治疗脑萎缩,开刀不开刀 : ,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手术后的章节似感拖沓,有点悲痛难抑、控制不住的感觉,稍 : 后再提。
|
|
|
|
|
|